1-5 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效降低褐变现象的发生。
(二)减轻褐变现象发生的方法
(3)使用抗氧化剂:在培养基中,使用半胱
氨酸、抗坏血酸等抗氧化剂能够有效地避免 或减轻很多外植体的褐变现象。
培养基中添加0.1%~0.5%的活性炭对防止 褐变也有较为明显的效果。
(二)减轻褐变现象发生的方法
(4)连续转移:对容易褐变的材料可间隔
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结
合你的实践经验,分析如何降低
组培过程中污染现象的发生?
1)植物品种
由于多酚氧化酶活性上的差异,有些品种 的外植体在接种后较易褐变,而有些品种 的外植体在接种后不易褐变。
2)生理状态:
一般来说,老熟的组织在接种后褐变程度较
幼嫩组织严重。
3)培养基成分:
浓度过高的无机盐会使褐化程度增加;
细胞分裂素水平过高也会刺激某些外植体的 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从而使褐化现象加深。
(二)、继代培养阶段
• 1、苗分化数量少、速度慢、 分枝少、个别苗生长细高
• 可能原因:细胞分裂素用量
不足,温度偏高,光照不足。 • 改进措施:增加细胞分裂素 用量,降低温度,改善光照, 改单芽继代为丛芽继代。
2、苗分化过多,生长慢,有畸形苗,节间极短,
苗丛密集,微型化
可能原因:细胞分裂素用
量过多,温度不适宜。
(一)、初始培养阶段
1、培养物变色、坏死、茎断面附近 干枯
可能原因:表面杀菌剂过量,消毒 时间过长,外植体选用不当 改进措施:调换其他杀菌剂或降低 浓度,缩短消毒时间,试用其他部
位,生长初期取材。
2、培养物长期培养几乎无反应
可能原因:基本培养基不适 宜,生长素不当或用量不足, 温度不适宜。 • 改进措施:更换基本培养基 或调整培养基成分,增加生 长素用量,试用2,4-D,调 整培养温度。
程序不对。
改进措施:调换生长素种类 或几种生长素配合使用, 降低浓度,改变生根培养 程序等。
(四)移栽驯化阶段
过渡苗死亡率高
可能原因:组培苗质量 差,环境条件不适,管 理不精细 改进措施:提高组培苗 质量,改善环境条件, 加强管理。
复习思考题
污染问题是植物组织培养中
?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对组培研究
二、褐化及其防止措施
褐化:材料接种后,其表面开始褐变,
有时甚至会使整个培养基褐变的现象。
机理:植物组织中的多酚氧化酶被激活,
产生醌类物质,呈棕褐色,当扩散到培养
基后,会抑制其他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接
种外植体的培养。
(一)褐变的原因
植物品种(基因型) 生理状态 培养基成分 培养条件
12~24小时培养后,再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上, 这样经过连续处理7~10天后,褐变现象便 会得到控制或大为减轻。
三、玻璃化现象及其防止措施
含义:离体培养物的嫩茎、叶片呈半透明水 渍状的现象。属于生理失调症。
症状:试管苗生长缓慢
繁殖系数下降
生根率下降
移栽成活率下降
(一)玻璃化产生的原因
原因:接种空间不够密闭;
室内潮湿,霉菌繁衍多;
材料带菌; 无菌操作不正确。 传播:空气
真菌污染
真菌污染
(二)污染的预防措施
1、防止材料带菌:避免阴雨天在室外采集外植体;
春秋季节取材;材料预培养。 2、严格外植体灭菌
3、培养基(含接种用具)灭菌彻底
4、严守无菌操作规程 5、保持接种室、培养室清洁 6、培养物污染后应及时高压灭菌后再处理
3、愈伤组织生长过旺、疏松,后期水浸状
• 可能原因:激素过量,温度
偏高,无机盐含量不当。 • 改进措施:减少激素用量, 适当降低培养温度,调整无 机盐(尤其是铵盐)含量,
适当提高琼脂用量增加培养
基硬度。
4、愈伤组织太紧密、粗厚,生长缓慢
• 可能原因:细胞分裂素用 量过多,糖浓度过高,生 长素过量。 • 改进措施:减少细胞分裂 素用量,调整细胞分裂素 与生长素比例,降低糖浓 度。
4)培养条件不当
光照过强、温度过高、培养时间过长等,均
可加速被培养的外植体的褐变程度。
(二)减轻褐变现象发生的方法
(1)合适的外植体:一般来说,最好选择生
长处于旺盛的外植体。 (2)合适的培养条件:合适的无机盐成分、 植物激素水平、温度等均可以减轻材料的褐 变现象。
• 外植体诱导初期采取暗培养或弱光下培养可
改进措施:减少或停用细
胞分裂素一段时间,调节
温度。
3、幼苗生长无力、发黄落叶、有黄叶、死苗夹 于丛生苗中
可能原因:瓶内气体状况恶化, PH值变化过大,久不转接导致糖 已耗尽,营养元素亏缺失调,温 度不适,激素配比不当。
改进措施:及时转接、降低接种 密度,调整激素配比和营养元素 浓度,改善瓶内气体状况,控制 温度。
第五节 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 问题及解决办法
组织培养中常见的问题
一、污染的问题 二、褐化的问题 三、玻璃化的问题 四、其它问题
一、污染
(一)污染的原因
含义:组织培养过程中培养基和培养材料滋 生杂菌,导致培养失败的现象。 来源:细菌、真菌及其它微生物。 原因: 一是接种材料(外植体)带菌。 二是培养基、接种器具带菌。 三是操作人员接种不规范引起。
1、细菌污染
症状:培养基或外植体上出现粘液状或水迹状物,
有强烈的酸臭味,多在污染后2-3天内发生。 原因:外植体灭菌不彻底; 培养基灭菌不彻底; 接种用具灭菌不彻底; 母瓶带菌。
传播:介质
细菌污染
2、真菌污染
症状:培养基或外植体表面出现白、黑、绿等色的块状菌 丝(孢子)。接种后3-5天内发生。
培养基中激素浓度过高 培养容器透气性差,湿度过高 琼脂浓度低 温度过高
(二)玻璃化现象的预防措施
①增加琼脂用量,降低培养基的水势;
②采用通透性较好的容器进行培养; ③减少培养基中含氮化合物的用量; ④降低培养温度,进行变温培养; ⑤降低细胞分裂素用量 ⑥增加光照
四
其他常见问题和解决措施
(三)、生根阶段
1、培养物久不生根,基部切 口没有适宜的愈伤组织 可能原因:生长素种类、用 量不适宜;PH值不适,无 机盐浓度及配比不当。
改进措施:选用适宜的生长 素或增加生长素用量,适 当降低无机盐浓度等。
2、愈伤组织生长过快、过大,根茎部肿胀 或畸形,几条根并联或愈合。
可能原因:生长素种类不适, 用量过高,生根诱导培养
(二)减轻褐变现象发生的方法
(3)使用抗氧化剂:在培养基中,使用半胱
氨酸、抗坏血酸等抗氧化剂能够有效地避免 或减轻很多外植体的褐变现象。
培养基中添加0.1%~0.5%的活性炭对防止 褐变也有较为明显的效果。
(二)减轻褐变现象发生的方法
(4)连续转移:对容易褐变的材料可间隔
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结
合你的实践经验,分析如何降低
组培过程中污染现象的发生?
1)植物品种
由于多酚氧化酶活性上的差异,有些品种 的外植体在接种后较易褐变,而有些品种 的外植体在接种后不易褐变。
2)生理状态:
一般来说,老熟的组织在接种后褐变程度较
幼嫩组织严重。
3)培养基成分:
浓度过高的无机盐会使褐化程度增加;
细胞分裂素水平过高也会刺激某些外植体的 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从而使褐化现象加深。
(二)、继代培养阶段
• 1、苗分化数量少、速度慢、 分枝少、个别苗生长细高
• 可能原因:细胞分裂素用量
不足,温度偏高,光照不足。 • 改进措施:增加细胞分裂素 用量,降低温度,改善光照, 改单芽继代为丛芽继代。
2、苗分化过多,生长慢,有畸形苗,节间极短,
苗丛密集,微型化
可能原因:细胞分裂素用
量过多,温度不适宜。
(一)、初始培养阶段
1、培养物变色、坏死、茎断面附近 干枯
可能原因:表面杀菌剂过量,消毒 时间过长,外植体选用不当 改进措施:调换其他杀菌剂或降低 浓度,缩短消毒时间,试用其他部
位,生长初期取材。
2、培养物长期培养几乎无反应
可能原因:基本培养基不适 宜,生长素不当或用量不足, 温度不适宜。 • 改进措施:更换基本培养基 或调整培养基成分,增加生 长素用量,试用2,4-D,调 整培养温度。
程序不对。
改进措施:调换生长素种类 或几种生长素配合使用, 降低浓度,改变生根培养 程序等。
(四)移栽驯化阶段
过渡苗死亡率高
可能原因:组培苗质量 差,环境条件不适,管 理不精细 改进措施:提高组培苗 质量,改善环境条件, 加强管理。
复习思考题
污染问题是植物组织培养中
?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对组培研究
二、褐化及其防止措施
褐化:材料接种后,其表面开始褐变,
有时甚至会使整个培养基褐变的现象。
机理:植物组织中的多酚氧化酶被激活,
产生醌类物质,呈棕褐色,当扩散到培养
基后,会抑制其他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接
种外植体的培养。
(一)褐变的原因
植物品种(基因型) 生理状态 培养基成分 培养条件
12~24小时培养后,再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上, 这样经过连续处理7~10天后,褐变现象便 会得到控制或大为减轻。
三、玻璃化现象及其防止措施
含义:离体培养物的嫩茎、叶片呈半透明水 渍状的现象。属于生理失调症。
症状:试管苗生长缓慢
繁殖系数下降
生根率下降
移栽成活率下降
(一)玻璃化产生的原因
原因:接种空间不够密闭;
室内潮湿,霉菌繁衍多;
材料带菌; 无菌操作不正确。 传播:空气
真菌污染
真菌污染
(二)污染的预防措施
1、防止材料带菌:避免阴雨天在室外采集外植体;
春秋季节取材;材料预培养。 2、严格外植体灭菌
3、培养基(含接种用具)灭菌彻底
4、严守无菌操作规程 5、保持接种室、培养室清洁 6、培养物污染后应及时高压灭菌后再处理
3、愈伤组织生长过旺、疏松,后期水浸状
• 可能原因:激素过量,温度
偏高,无机盐含量不当。 • 改进措施:减少激素用量, 适当降低培养温度,调整无 机盐(尤其是铵盐)含量,
适当提高琼脂用量增加培养
基硬度。
4、愈伤组织太紧密、粗厚,生长缓慢
• 可能原因:细胞分裂素用 量过多,糖浓度过高,生 长素过量。 • 改进措施:减少细胞分裂 素用量,调整细胞分裂素 与生长素比例,降低糖浓 度。
4)培养条件不当
光照过强、温度过高、培养时间过长等,均
可加速被培养的外植体的褐变程度。
(二)减轻褐变现象发生的方法
(1)合适的外植体:一般来说,最好选择生
长处于旺盛的外植体。 (2)合适的培养条件:合适的无机盐成分、 植物激素水平、温度等均可以减轻材料的褐 变现象。
• 外植体诱导初期采取暗培养或弱光下培养可
改进措施:减少或停用细
胞分裂素一段时间,调节
温度。
3、幼苗生长无力、发黄落叶、有黄叶、死苗夹 于丛生苗中
可能原因:瓶内气体状况恶化, PH值变化过大,久不转接导致糖 已耗尽,营养元素亏缺失调,温 度不适,激素配比不当。
改进措施:及时转接、降低接种 密度,调整激素配比和营养元素 浓度,改善瓶内气体状况,控制 温度。
第五节 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 问题及解决办法
组织培养中常见的问题
一、污染的问题 二、褐化的问题 三、玻璃化的问题 四、其它问题
一、污染
(一)污染的原因
含义:组织培养过程中培养基和培养材料滋 生杂菌,导致培养失败的现象。 来源:细菌、真菌及其它微生物。 原因: 一是接种材料(外植体)带菌。 二是培养基、接种器具带菌。 三是操作人员接种不规范引起。
1、细菌污染
症状:培养基或外植体上出现粘液状或水迹状物,
有强烈的酸臭味,多在污染后2-3天内发生。 原因:外植体灭菌不彻底; 培养基灭菌不彻底; 接种用具灭菌不彻底; 母瓶带菌。
传播:介质
细菌污染
2、真菌污染
症状:培养基或外植体表面出现白、黑、绿等色的块状菌 丝(孢子)。接种后3-5天内发生。
培养基中激素浓度过高 培养容器透气性差,湿度过高 琼脂浓度低 温度过高
(二)玻璃化现象的预防措施
①增加琼脂用量,降低培养基的水势;
②采用通透性较好的容器进行培养; ③减少培养基中含氮化合物的用量; ④降低培养温度,进行变温培养; ⑤降低细胞分裂素用量 ⑥增加光照
四
其他常见问题和解决措施
(三)、生根阶段
1、培养物久不生根,基部切 口没有适宜的愈伤组织 可能原因:生长素种类、用 量不适宜;PH值不适,无 机盐浓度及配比不当。
改进措施:选用适宜的生长 素或增加生长素用量,适 当降低无机盐浓度等。
2、愈伤组织生长过快、过大,根茎部肿胀 或畸形,几条根并联或愈合。
可能原因:生长素种类不适, 用量过高,生根诱导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