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野螟和豆荚斑螟的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豆野螟

简介

学名:Maruca testulalis Geyer

英名:bean pod borer

别名:豇豆荚螟、豇豆螟、豆卷叶螟

【成虫】体长10-13毫米,翅展20-26毫米,体背淡黄褐色、腹面灰白色。前翅黄褐色带紫色反光略在中央有一透明斑纹,其内侧又有两个透明斑纹。后翅白色透明。仅三分之一面积色泽同前翅。

【幼虫】成长幼虫体长14-18毫米左右,头黄褐色,体淡黄绿色。前胸硬皮板黑褐色。中、后胸及腹部1~

7节背面有黑褐色毛片6个,排成前后两行,前行四个,后行二个,前行中间二个大于后行两个。

【蛹】长约12毫米左右。淡褐色,翅芽明显,伸至第4腹节,触角、中足均伸至第10腹节。中胸气门前方有刚毛1根。臀棘褐色,上生钩刺8枚,末端向内侧弯曲。化蛹初期为黄绿色,后为褐色,翅芽伸至第4腹节后。羽化前在褐色翅芽上能见到成虫前斑纹。蛹体外被白色的薄丝茧。

【卵】椭圆形,0.7X0.4毫米左右,黄绿色,表面有近六角形的网纹。

【茧】分内外两层,外茧长20-30毫米,外附泥土枯枝叶等杂物,内茧长18约毫米,丝质绸密。

生活习性:

1.一年发生4-5代。以蛹在土壤中越冬,越冬代成虫出现于6月中、下旬,基本是1个月1代,第1、2、3代分别在7月、8月和9月上旬出现,第4代在9月上旬至10月上旬出现成虫,10月下旬以蛹越冬。

2.为害习性成虫产卵于花蕾、叶柄及嫩荚上、单粒散产,卵期2一3天,初孵幼虫蛀入花蕾和嫩荚,被害蕾易脱落,被害荚的豆粒被虫咬伤,蛀孔口常有绿色粪便,虫蛀荚常团雨水灌入而腐烂。幼虫为害叶片时,常吐丝把两叶粘在一起,躲在其中咬食叶肉、残留叶脉,叶柄或嫩茎被害时,常在一侧被咬伤而萎

蔫至调萎。

3.趋性成虫趋光性强,白天常躲在荫蔽处。另外,老熟幼虫常在荫蔽处的叶背、土表等处作茧化蛹。

豆荚斑螟

简介

英文名:Limabean pod borer

学名:Etiella zinckenella (Treitschke)

别名:豆荚螟、豇豆荚螟、大豆荚螟、洋槐螟蛾、槐螟蛾。

【成虫】成虫体长10一12mm,翅展20一24mm。头部、胸部褐黄色,触角丝形。前翅褐黄,沿翅前缘有一条白色纵带纹,前翅中室内侧有棕红金黄宽带的横线;后翅灰白色,有色泽较深的褐色纹边缘。

【幼虫】幼虫共5龄,各龄体长为0。6—2,2—6,6—9,9—13及14一18mm。初孵时体淡后渐变黄白到绿色。老熟幼虫背紫红色,腹面绿色。前胸硬皮板淡褐色。中央有一“人”形黑纹,纹之两侧各有一

个黑斑点,近后缘中央又有两个黑斑点。幼虫背线、亚背线气门线、气门下线均明显。

【蛹】蛹长9—10mm,黄褐色,臀刺6根。黄褐色、腹部钝圆。具臀刺6根。茧长椭圆形,外附土粒。【卵】椭圆形,长约0。5mm,卵外表密布不规矩网状纹,初产乳白色,后转红黄色。

生活习性:

每年生3-4代,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植物或晒场附近的土表下结茧越冬。第二年春天4-5月成虫陆续羽化出土,成虫夜间活动,白天潜伏,有趋光性,飞行能力不强,在花蕾、嫩荚、嫩叶或叶柄上产卵。初孵幼虫蛀食嫩荚和花蕾,3龄后蛀入荚内食豆粒,可转荚危害,l0-11月老熟幼虫入土越冬。豆荚斑螟在高温干旱的情况下发生严重。寄主大豆、豇豆、豌豆、菜豆、扁豆、绿豆等豆科作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