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明的繁盛(2014年)

合集下载

农耕文明的繁盛1

农耕文明的繁盛1

分工协作、劳动效率高
工场手工业的出现有什么积极影响?
大大提高生产力,促进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商业 的发展
三、商业的活跃
1.大城市日益繁荣,大批工商业市来自的兴起A、有哪些大城市和重要的工商业市镇? B、带来哪些明显的影响? C、人口流动的趋势有哪些?原因是什么?
2.形成资本雄厚的商帮
A、商帮形成的原因 B、有哪些重要的商帮
明清时期巩固和发展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戚继光俞大猷抗倭(东南) 郑成功收复台湾(东南) 雅克萨之战反击沙俄(东北) 明修长城、清修庙(北方)
抵御外来侵略
平定准噶尔及大小和卓(西北)
加强边疆管理 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西藏)
改土归流(西南)
茶马贸易(西南)
第3课时
农耕文明的繁盛
康熙帝
雍正帝
乾隆帝
在清朝的康熙到乾隆年间,经济迅速 恢复,国力空前强盛,史称“康乾盛世”。
2.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 3.出现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
复夫妇住在苏州盛泽镇,拥有一台织机,还 养了几筐蚕,自己缫丝、织绸,过着自给自足的 生活。不到十年,施复夫妇就添置了三四十台织 机,成了大机户,雇人织绸,他们采用计时或计 件方式向机工付酬。他们织出的绸缎是市场上的 抢手货,人们争相购买。 ——《醒世恒言》
明代江南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 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劳动方式:由自己劳动变为雇佣劳动 商品经济十分活跃 资料中的 “机户”和“机工”各指什么?他们之间形 从这则故事中,你能推断出哪些结论?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施复夫妇的丝织生产 生产目的:由自给自足变为生产商品,用于市场交换。
3.海外贸易活跃
海外贸易活跃有什么重要证据?

《农耕文明的繁盛》课件

《农耕文明的繁盛》课件

农耕文明的重要性
总结词
农耕文明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详细描述
农耕文明为人类提增长和社会发展。同时,农耕文明也 孕育了人类的文化艺术和精神追求,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 了深远影响。
农耕文明的历史与发展
总结词
农业组织的类型
不同类型的农业组织具有不同的特点 和功能,能够满足农民的不同需求。
农业组织的建设与发展
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支持和发展各种 农业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 整体竞争力。
农业文化
农业文化
指在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系列文化现象 的总称,如农耕民俗、农耕节日等。
农业文化与旅游
将农业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可以开 发出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促进地方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技术也在不断 创新,如生物技术的应用、智能农业的发 展等,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农业工具
农业工具
指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各种工 具和机械的总称,如犁、耙、
收割机等。
农业工具的演变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技术的发 展,农业工具不断得到改进和 更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
农业工具的推广
详细描述
亚洲的农耕文明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印度的恒河流域,以及东南亚的湄公河流域等地 区。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种类都非常丰富,为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欧洲农耕文明
总结词
欧洲大陆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多样,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是西方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详细描述
欧洲的农耕文明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后来随着中世纪的封建制度发展, 欧洲的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种植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欧洲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也较早,

农耕文明的繁盛

农耕文明的繁盛

1.手工业行业多 2.分工协作 3.生产技术进步 4.民营手工业占主要地位 5.经营形式变化 (出现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雇佣劳动)
商业上的表现:
1、工商业市镇的兴起与繁荣
①在工商业发达的地区和交通要冲,大批工商业市镇逐渐 兴起。(如方泰镇) ②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市镇,使市镇规模扩大,市面繁荣。 商人、手工业者成为市镇人口的主体。
农业上的表现:
2、引进和推广高产农作物
甘薯,原产美洲大陆。 最初传入欧洲和东南亚 (哥伦布)。 明万历年间传入我国。
向日葵,原产北美洲。 玉米大约在17世纪从东南亚 甘薯 马铃薯 花生,原产南美洲。 玉米,原产美洲大陆。 传入我国。 15、16世纪传入我国。 最初传入欧洲(哥伦 其实我国种植花生的历史 布)。 已有四千年的历史。 马铃薯,原产南美洲。 16世纪传入我国。
清前期的中国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顺 差,经济实力居于世界前列。
小结:
明清时期农耕文明 的繁盛主要体现在农业、 手工业、商业(商品经 济)上。
这一时期,农业仍然是中国经济的主体,男 耕女织仍然是当时绝大多数中国农民基本的生产 和生活方式。
如今,方泰镇上精美 的雕栏、石阶、古建 筑依然在向世人表明 它曾经的繁荣。
商业上的表现: 2、商帮的形成 徽商
作为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徽 商曾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 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 其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 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 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 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
17世纪初,中国人口已近两亿,19世纪初, 中国人口超过三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三 分之一。 你认为当时农业的哪些进步有助于 缓解人口大量增长带来的粮食紧张 问题?
农业上的表现: 1、多熟制的种植制度逐渐形成

农耕文明的繁盛(新教材)用

农耕文明的繁盛(新教材)用

资料1 明朝中后期在丝绸业出现了“以机杼致富”的 “机户”和为“机户”纺丝织绸的“机工”。“机户”一般有 一定数量的织机,雇佣工匠数十名,多的甚至可达数百名,形 成了“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即“机户出资,机工 出力”的生产关系。 资料2 “机工”各有专能,一般有固定的雇主,按日计酬。 找不到雇主的往往“黎明立桥以待,什百为群,延颈相望”, 如果失业,则“衣食无所”。 (1)资料中 “机户”和“机工”各指什么?体现的是什么 样的经营形式? (2)“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关系有什么特点?
③出现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何时?何地?何行业?其 典型表现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朝中后期 苏州、松江等江南地区 纺织业部门
施复夫妇经营丝织业的机房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雇主与雇工)
以生产商品为目的, 具有雇佣的资本主义 性质的生产关系
资料 :
明朝中后期,杭州手工业行业达360种;广东 佛山冶铁业,一日出铁六七千斤;江西景德镇有 3000多座窑,民窑居多;嘉兴已使用新式的纱绸 机,并且出现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
3、商业发达
①工商业市镇的兴起与繁荣
A在工商业发达的地区和交通要冲,大批工商业市镇 逐渐兴起。(如方泰镇)
B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市镇,使市镇规模扩大,市面繁 荣。商人、手工业者成为市镇人口的主体。 当时人口流动的趋势是:从地域上看,从农村流向市镇; 从行业上看,从农业转向商业;从数量上看,从事农业种 植的人越来越少,经商的人数大增。
2.手工业的发展
①手工业繁荣表现在哪些行业?
棉纺织业、榨油、粮食加工、制瓷、采矿、冶铁、造 船等。
②与前代相比,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繁荣表现
在哪些方面?

5.1.3农耕文明的繁盛(课件)

5.1.3农耕文明的繁盛(课件)

拓展提高
花生
花生,原产南美洲。 15、16世纪传入我国。 其实我国种植花生的历 史已有四千年的历史。
向日葵
向日葵,原产北美洲。 大约在17世纪从东南亚 传入我国。
新知讲解
2.结合课文P8的阅读卡,小组讨论引进农作物的意义?
(1)这些新品种为粮食增产开辟了新途径,一定程度上解决了15世纪以来中 国因人口不断增长带来的粮食紧张问题。 (2)大大丰富了我国农作物的品种,改善饮食结构。 (3)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原料,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
新知讲解
5. 结合以上材料,归纳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何时?何地? 何行业?其典型表现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特征?
明朝中后期 苏州、松江等江南地区 纺织业部门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雇主与雇工)
以生产商品为目的, 具有雇佣的资本主义 性质的生产关系
新知讲解
三、商业的发达
1.阅读课本P10页的内容,分析商业的发达的原因?
原因: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农产品与手工制品大量 进入市场,商品经济活跃起来。
南都繁会图
新知讲解
2.阅读课本P10页的内容,概括工商业市镇的兴起与繁荣的表现?
表现:
①在工商业发达的地区和交通要 冲,大批工商业市镇逐渐兴起。
②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市镇,使市 镇规模扩大,市面繁荣。商人、 手工业者成为市镇人口的主体。
5.1 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 第三课时
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
新知导入
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图片,结合史料,思考:从晋商乔家能够建 造规模如此宏大的院落,说明了什么?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 家堡村,北距太原54千米,南距 东观镇仅2千米。它又名“在中 堂”,是清代全国著名的商业金 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

农耕文明的繁盛

农耕文明的繁盛

.
16
观察图片,思考出现这些情形的原因。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工艺精湛, 商路发达,因此推动了国. 际贸易的发展。 17
海外贸易十分活跃
英国对中国茶叶需求量的变化
1720年
181 600千克
1800年
10 442 000千克
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的变化 18世纪60年代 300万两/年 18世纪80年代 1 600万两/年
.
21
4.明清时期,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国际
贸易的发展,这是因为( )
①经济高度发展 ②处于封建社会
③商路发达
④工艺精湛
A.①②③④
三、商业的发展
材料:湖南某镇在明嘉靖时“商贾四集”“居民不 下四五千家”,清乾隆时,“十里之内,居民相 接”“商贾云集于四方,市井数盈于万户”“名为 镇,而实具郡邑城郭之势”。
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江南经济怎样的发 展情况?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大批 工商业市镇逐渐形成。
.
11
结合当时的人口流动趋势,分析其原因。
我国。
间传入我国。
.
4
二、手工业的发展
1.手工业繁荣表现在哪些行业?
棉纺织业、榨油、粮食加工、制瓷、 采矿、冶铁、造船等。
2.与前代相比,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繁荣表现 在哪些方面?
在工具、技术、产品质量以及行业种类、规模、 产量上超过前代,民间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
.
5
材料:江南松江地区的农村妇女清晨抱着 织好的棉布去市场交易,换回棉花,接着再去 织布。因为松江布花色众多、质地优良,当时 流传着“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 语。精美的松江布,每年输送京师十多万匹, 一匹上好的松江布,可卖上百两银子。

社会8-5-13农耕文明的繁盛

社会8-5-13农耕文明的繁盛

农耕文明的繁盛
农业的兴盛
1.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2.多熟制的种植制度逐渐成熟; 3.大量新品种被培育出来; 4.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引进。 1.手工业繁荣,在工具、技术、质量、行业种类、 规模、产量等超前代 2.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 3.出现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资本主义的萌芽 1.大城市的繁荣和工商业市镇的兴起与繁荣 2.人口的迁移,商帮的形成(徽商,晋商) 1.茶叶、生丝、土布、瓷器等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2.白银在明代中后期成为主要货币
黄釉刻云龙纹碗
祭蓝釉锥把瓶
2014年4月8日,上海藏家刘 益谦于在香港苏富比春拍会 上以2.81亿港元拍得玫茵堂 珍藏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资料1:明朝中后期在丝绸业出现了“以机杼致富”的 “机户”和为“机户”纺丝织绸的“机工”。“机户”一般有 一定数量的织机,雇佣工匠数十名,多的甚至可达数百名,形 成了“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即“机户出资,机工 出力”的生产关系。 资料2:“机工”各有专能,一般有固定的雇主,按日计酬。 找不到雇主的往往“黎明立桥以待,什百为群,延颈相望”,如 果失业,则“衣食无所”。 资料3:有位技术精湛的熟练织工,因对所得报酬不满, 要求机户增加工资又遭拒绝,便愤而辞职。另一位机户见他技术 熟练、产品精致,认为“得此一工,可胜十工”,就同意以双倍 工资雇佣他。 思考:(1)资料中的“机户”和“机工”各指什么? (2)“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关系有什么特点?
1.从景德镇的瓷器制作过程和课文中的描述,你能说出景 德镇生产有哪些特点?
分工的细密、生产规模大和产品种类的繁多。
2、从材料一中的划线部分还可以发现当时手工业发展的什么特点?
青 花 折 枝 花 纹 八 方 烛 台
青 花 海 水 云 龙 瓷 扁 瓶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下5.1.3《农耕文明的繁盛》课件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下5.1.3《农耕文明的繁盛》课件

——“南都”指南京, ——“东西两洋”指 东洋和西洋 ——“西北两口”指 张家口和古北口
这些招牌,反映 了当时南京经营货物 的种类繁多,交易 范围广泛,是当时 商品经济繁荣的缩影。
南都繁会图
商业的发展
1.大批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结合当时的人口流动趋势,分析 大批工商业市镇 Nhomakorabea起的原因。
“凡有麻雀能飞到的地方,都有山西商人”
想一想
材料和图片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明朝松江出产 的棉布
如生产技术高超,市场需求旺盛, 规模大、产量多、分工协作、民 间私营手工业已经成为社会经济 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等。
资料1:明朝中后期在丝绸业出现了“以机杼致富”的 “机户”和为“机户”纺丝织绸的“机工”。“机户”一般有 一定数量的织机,雇佣工匠数十名,多的甚至可达数百名,形 成了“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即“机户出资,机工 出力”的生产关系。 资料2:“机工”各有专能,一般有固定的雇主,按日计酬。 找不到雇主的往往“黎明立桥以待,什百为群,延颈相望”,如 果失业,则“衣食无所”。 思考:(1)资料中的“机户”和“机工”各指什么? (2)“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关系有什么特点?
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机户——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早期的雇佣工人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何时?何地?何行业?其 典型表现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特征?
明朝中后期 苏州、松江等江南地区 纺织业部门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施复夫妇经营丝织业的机房
以生产商品为目的, 具有雇佣的资本主义 性质的生产关系
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的变化
18世纪60年代 18世纪80年代 300万两/年 1 600万两/年

5.1.3农耕文明的繁盛课件(18张PPT)

5.1.3农耕文明的繁盛课件(18张PPT)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是否意味着当时 我国就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呢?
三、商业的发展
1、传统大城市的繁荣与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合作探究三
明代学者何良俊针对当时的人口流动现象评论 说:自四五十年来,赋税日增,徭役日重,民命不 堪,遂皆迁业。……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 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 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 结合资料,分析明清时期人口流动的趋势,以及原因。
合作探究一
一位法国传教士这样描述清代景德镇的 瓷器制作过程——这一劳动在同一工场内是 由许多工人分别进行的。
第一个工人:我负责把圆形色线绘在瓷器的口缘上; 第二个工人:我描绘花的轮廓
第三个工人:我接着晕色。
这一伙人专门画山水,而另一伙人就专门画鸟兽。”
根据上述资料,分析当时手工业生产有什么突出特点?
农耕文明的繁盛
17世纪初,中国人口已近2亿; 19世纪初,中国人口超过3亿,占世界总 人口三分之一。
你认为当时农业的哪些进步 有助于缓解人口大量增长带来的 粮食紧张问题?
一、农业
1.精耕细作农业继续发展 北方黄河流域形成 了两年三熟制和三年 2、大量新品种被培育出来 四熟制
3、引进外来品种 南方长江流域采用 多种形式的一年两熟 制
(1)资料中的“机户”和“机工”各指什么?
资料2:“机工”各有专能,一般有固定的雇主,按日计酬。找不到雇主的 往往“黎明立桥以待,什百为群,延颈相望”,如果失业,则“衣食无所”。 又遭拒绝,便愤而辞职。另一位机户见他技术熟练、产品精致,认为“得此 一工,可胜十工”,就同意以双倍工资雇佣他。
(2)与传统的封建生产关系相比,“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的生产关系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会发生民谚中的变化?

《农耕文明的繁盛》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PPT【推荐PPT课件】

《农耕文明的繁盛》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PPT【推荐PPT课件】
①出现地区、行业: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 中。
②特征: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拥有大量资 金、几台甚至几十台织机,他们采用计时或 计件方式向机工付酬。
③认识:这种统一指挥、分工协作、劳动效率 较高的经营形式,已经带有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萌芽的特点。
明朝中后期苏州、松江等地纺织业的新变化

期机
资 本


第3课时
农耕文明的繁盛
康熙帝
雍正帝
乾隆帝
农业的兴盛
在农业社会,人口的大量增加会带来什 么问题呢?
你认为当时农业的哪些进步有 助于缓解人口大量增长带来的粮食 紧张问题? 1.多熟制的种植制度。 2.大量新品种被培育出来。
3.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引进。
花生,原产南美洲。15、 玉最布我米初)国,传。。原入16产欧世美洲纪马明欧其洲(传铃万洲当大哥入薯历直作陆伦甘最(间,年到观。薯初哥传原间赏1,传伦入8产传植世原入布我南入物纪产欧)国美我。末美洲。。洲国还洲和明向大亚。。将大东万日约传陆南历1我有6葵在入。亚年国四世,1我种 千纪7原国世植年传产。纪花的入北从生历我美东的史国洲南历。。。史其已实
晋商祁县乔氏
“皇家有故宫, 民宅看乔家”
乔家的商业字号 有200多处,乔 家的资产相当于 现在的八、九十 个亿。
山西平遥古城
海外贸易的发达
海外贸易十分活跃
英国对中国茶叶需求量的变化
1720年
181 600千克
1800年
10 442 000千克
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的变化 18世纪60年代 300万两/年 18世纪80年代 1 600万两/年
引进农作物的意义?
大大丰富了我国农作物的品种。 增加粮食产量。 改善饮食结构。 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原料,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

5.1.3农耕文明的繁盛_最新修改

5.1.3农耕文明的繁盛_最新修改

你们知道它们的名称吗? 何时从国外引进的?
甘薯,原产美洲大陆。 最初传入欧洲和东南亚 (哥伦布)。 明万历年间传入我国。
向日葵,原产北美洲。 玉米大约在17世纪从东南亚 甘薯 马铃薯 花生,原产南美洲。 15、16世纪传入我国。 玉米,原产美洲大陆。 传入我国。 其实我国种植花生的历史 最初传入欧洲(哥伦 已有四千年的历史。 布)。 马铃薯,原产南美洲。 16世纪传入我国。
3.海外贸易十分活跃
英国对中国茶叶需求量的变化 1720年 1800年 181 600千克 10 442 000千克 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的变化
18世纪60年 代
18世纪80年 代
300万两/年 1 600万两/年
(1)你能从上述表格中获得哪些信息? (2)结合所学内容和课文第11页的资料,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 国家是哪个国家?人口最多经济实力又最强,按理说应是最 大的市场,为什么进口的商品那么少? (3)结合所学内容和课文第11页的资料,说说清朝前期中国 在世界上的地位。
归纳一下明清时期农耕文明的繁盛 体现在哪些方面。
1、农业(新技术、新品种)
玉米、番薯等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
2、手工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3、商品经济的繁荣 ①工商业市镇的兴起②商帮的形成 ③海外贸易的发达 这一时期,农业仍然是中国经济的主体,男耕 女织仍然是当时绝大多数中国农民基本的生产和 生活方式。
这幅长卷是明朝中后期北京城繁盛景况的再现。画面看重描绘市区商业街 道面貌,街道上车马行人熙来攘往,茶楼酒肆店铺林立,招幌牌匾随处可见, 马戏,小唱处处聚集有人群看客,金店银铺人潮如涌。
《皇都积胜图卷》局部
南都:今南京。街市上店铺林立,店铺前悬挂着招牌,有的写着 商业 “西北两口皮货发客”,有的写着“东西两洋货物俱全”等, 这说明当时的南京除销售本地商品外,还销售来自外地甚至 海外的东西。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课件5.1.3农耕文明的繁盛 (共19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课件5.1.3农耕文明的繁盛 (共19张PPT)
农业
手工业
农耕文明的繁盛
商业
农业
表现: 农业技术的进步、甘薯玉米的 引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手工业
表现: 棉纺织业、制瓷业发达 特点: 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纺织业 中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农耕文明的繁盛
商业
表现: 商帮的形成、工商业市镇的兴 起、国际贸易的频繁
施复是冯梦龙的小说《醒世恒言》里的 人物。他们夫妇二人住在苏州盛泽镇上, 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由于他 们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 赚了许多银子。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 张织机,不到十年,积累了几千两金子, 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 机,雇人织绸,成为机户。施复夫妇由小 手工者发展成为机户。
三、商品经济的活跃
商品经济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哪三方面? 并说出这三方面繁荣的典型代表事物?
通过穿越,5位同学体会到明至清前期 社会经济的发展,当时的中国在世界上的 经济地位到底如何?请借助相关史料加以 说明。
农业
农业技术的进步、甘薯玉米 的引进
手工业
棉纺织业、制瓷业发达
农耕文明的繁盛
商业
商帮的形成、工商业市镇的 兴起、国际贸易的频繁
这一时期,耕织结合、 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 在全国范围内仍然占 据主导地位。
1、“机户”现象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和什么行业? 2、“机户”施复夫妇雇佣的人被称为什么?他们得到薪酬的 方式有哪些? 3、当时出现的这种雇佣关系说明了什么?
• • • • •
女生A:从事 男生B:从事 男生C:从事 男生D:从事 男生E:从事
业,因为 业,因为 业,因为 业,因为 业,因为
。 。 。 。 。

农耕文明的繁盛 课件

农耕文明的繁盛 课件

明清时期,在江南地区,流传着“买不尽 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
材料一: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土宜与陶。宋景德 年,始置镇,奉御董造(奉皇帝之命督造),因改名 景德镇:瓷器生产分为和土、澄泥、造坯、过刮、汶 水、打圈、过釉、入匣、满窑等工序,“共计一环工 方,过手七十一,方克成器”。 材料二:景德……业制陶器,利济天下,行于九域, 施及外洋。四方远近事陶之人,挟其技能以食力者, 莫不趋之如鹜。万历年间(1573——1620年), “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工”。 ——选自《景德镇陶录》《明清经济及中外关系》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景德镇制瓷业发展的 原因
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
各 种 服 务 性 行 业 的 兴 盛
为什么服务性行业会日益兴 盛?
它是随商品经济的繁荣、市 民阶层的兴起和市镇的繁华, 市民对商品需求量增大而兴 盛的。
明清时期,中国有哪些著名的商帮?
徽商作为中国商界中的一 支劲旅,曾活跃于大江南 北、黄河两岸,以至日本、 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其 商业资本之巨、从商人数 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 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 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 匹敌的,在中国商界称雄 数百年。
根据上述资料,结合课文第9页阅读卡内容, 分析当时手工业生产有哪些特点。
分工的细密、生产规模的扩大和 产品种类的繁多。
资料1 明朝中后期在丝绸业出现了“以机杼致富” 的“机户”和为“机户”纺丝织绸的“机工”。“机户” 一般有一定数量的织机,雇佣工匠数十名,多的甚至可 达数百名,形成了“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 即“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关系。
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座落于“大清金 融第一街”平遥古城西大街的繁华地段。整座旧址 占地2324平方米,用地紧凑,功能分明。但就是这 样一座小小院落,开中国民族银行业之先河,并一 度操纵十九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耕文明的繁盛
康熙帝
雍正帝
乾隆帝
在清朝的康熙到乾隆年间,经济迅速 恢复,国力空前强盛,史称“康乾盛世”。
农业的兴盛
15世纪以来,中国人口不断增长, 到19世纪初,中国人口超过3亿,占世界 总人口三分之一。
你认为当时农业的哪些进步有助于缓解 人口大量增长带来的粮食紧张问题?
1.多熟制的种植制度逐渐成熟。 2.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引进。
西 北 两 口 皮 货 发 客
这些招牌反映了什么景象?
东 西 两 洋 货 物 俱 全
反映了当时南京经营货物的广泛性, 是当时商品经济繁荣的一个缩影。
2.商帮的形成
徽商
作为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徽商曾活跃 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日本、暹罗、东 南亚各国和葡萄牙。其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 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 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在中 国商界称雄数百年。
胡雪岩:著名的徽商,早年在各省设立银号20 多处,资产最高达2000万两以上。后又入朝为 官,所以历史上称“红顶商人”。
晋商
中国第一家票号— —“日升昌”,坐落于 “大清金融第一街”山 西平遥古城西大街的繁 华地段。整座旧址占地 2324平方米,用地紧凑, 功能分明。但就是这样 一座小小院落,开中国 民族银行业之先河,并 一度操纵19世纪整个清 王朝的经济命脉。
晋商祁县乔氏
“皇家有故宫, 民宅看乔家”
乔家的商业 字号有200多处, 乔家的资产相当 于现在的八、九 十个亿。
海外贸易十分活跃
英国对中国茶叶需求量的变化 1720年 181 600千克 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的变化 18世纪60年代 18世纪80年代 300万两/年 1 600万两/年
1800年
10 442 000千克
④台湾府 ⑦大小和卓
8①明朝戚继光、俞大猷肃清东南沿海的倭寇。
②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③清朝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胜利后中俄签 订《尼得哪些信息? 清朝前期的中国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顺差。
( 2)结合所学,说说清朝前期中国在世界上 清朝前期的中国经济实力居于世界前列。 的地位。 (3)归纳明清农耕文明的繁盛体现在哪些方 面? 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6 ADDCDD
7、①雅克萨 ②尼布楚条约 ③郑成功 ⑤达赖、班禅 ⑥驻藏大臣 ⑧伊犁将军
根据上述资料,分析当时手工业生产有 何特点。
明朝中后期苏州、松江等地纺织业的 新变化 ——资本主义的萌芽
早 早 期 期 机 机 资 雇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户 工 本 佣 家 工 雇用 人
被雇用
商业的繁荣
1.工商业市镇的兴起与繁荣
①在工商业发达的地区和交通要冲,大批工商 业市镇逐渐兴起。 ②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市镇,使市镇规模扩大, 市面繁荣。商人、手工业者成为市镇人口的 主体。
手工业的发展
1.手工业繁荣:
①棉纺织业、榨油、粮食加工、制瓷、采矿、 冶铁、造船等行业呈现繁荣景象。 ②手工业在工具、技术、产品质量以及行业种 类、规模、产量上超过前代。
2.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 3.出现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
一位法国传教士这样描述清代景德镇的瓷 器制作过程——“这一劳动在同一工场内是由 许多工人分别进行的。第一个工人只负责把圆 形色线绘在瓷器的口缘上;第二个工人描绘花 的轮廓;第三个工人接着晕色。这一伙人专门 画山水,而另一伙人就专门画鸟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