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3农耕文明的繁盛

合集下载

农耕文明的繁盛

农耕文明的繁盛

农耕文明的繁盛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

明至清朝前期,中国的农耕文明达到鼎盛,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都取得了巨大进步。

农业•1、精耕细作继续发展,多熟制的种植制度。

•2、大量新品种被培育出来。

•3、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

•(来自美洲的甘薯、玉米)这些新品种为粮食增产开辟了新途径,一定程度上解决了15世纪以来中国因人口不断增长带来的粮食紧张问题。

手工业•1、手工业十分繁荣:•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松江布。

)•制瓷业、榨油、粮食加工、采矿、冶铁、造船等等明清时期的手工业不仅在工具、技术、产品质量以及行业种类、规模、产量上超过前代,2、而且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和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

3、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机户;机工。

)一些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拥有大量资金、几台甚至几十台织机,他们采用计时或计件方式向机工付酬。

这种统一指挥、分工协作、劳动效率较高的经营形式,已经带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特点。

•1、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和繁荣•商人、手工业者成为市镇人口的主体。

•人口流动趋势,并分析其原因?•从地域上看,从农村流向市镇;从行业上看,从农业转向商业;从数量上看,从事农业种植的人越来越少,经商的人数大增。

•原因:农民的赋税和徭役越来越重;商品流通扩大、市场需求旺盛。

•2、商帮的形成•(商品生产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以及工商业市镇的兴盛,给商人的活动开辟了广阔的天地,随着商人数量的增长,逐渐形成了资本雄厚的地区性商人群体。

)徽商、晋商。

商业的活跃:(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农产品与手工业制品大量投入市场。

)•3、海外贸易十分活跃:•茶叶、生丝、土布、瓷器等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

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不断增长。

白银在明代中后期成为主要货币。

•结合课文与上述资料,说说清朝前期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清前期的中国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顺差,经济实力居于世界前列。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5.1.3《农耕文明的繁盛》基础达标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5.1.3《农耕文明的繁盛》基础达标测试题(含答案)

《农耕文明的繁盛》同步测试(含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苏州府风俗考》中记载:“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工匠各有专能。

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无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

……若机房工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此则材料反映了明代苏州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A.使用机器生产B.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C.行业分工精细,生产有序D.存在着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解析】D 本题为史料辨析题,根据史料“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是指机工计日向机户领取工资,这就是早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的关系式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

2.“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鼎盛时期”是指A.唐宋时期B.明清时期C.秦汉时期D.元明时期【解析】明朝至清朝前期,由于统治者不断调整措施,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都取得巨大进步,超过了以往,达到了农耕文明的鼎盛时期。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情况。

正确答案应为B3.明清时期,“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说明了A.松江地区棉纺织业比较发达B.景德镇的制瓷业繁荣C.松江地区丝织业比较发达D.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解析】早在元朝松江就已经成为“衣被天下”的棉纺织业中心。

明清时期棉纺织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精美的松江布有很高的声誉。

这句谚语主要是反映松江地区的棉纺织业比较发达。

故此题正确答案应为A4.一位殷实的商人,多年从事丝绸产销,由于生意兴隆,就添置十几台织机,雇用十几名技术工人织绸。

这一历史情景最早应出现在A. 元朝后期B.明朝前期C.明朝中期D.清朝前期【解析】此题中的关键词是“雇佣”,材料中体现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就曾出现了这种生产关系的萌芽。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C5.明朝中后期,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是在商品经济发达的A.江南地区B.广州C.北京D.中原地区【解析】由于手工业的发展,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十分发达,故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农耕文明的繁盛(新教材)用

农耕文明的繁盛(新教材)用

资料1 明朝中后期在丝绸业出现了“以机杼致富”的 “机户”和为“机户”纺丝织绸的“机工”。“机户”一般有 一定数量的织机,雇佣工匠数十名,多的甚至可达数百名,形 成了“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即“机户出资,机工 出力”的生产关系。 资料2 “机工”各有专能,一般有固定的雇主,按日计酬。 找不到雇主的往往“黎明立桥以待,什百为群,延颈相望”, 如果失业,则“衣食无所”。 (1)资料中 “机户”和“机工”各指什么?体现的是什么 样的经营形式? (2)“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关系有什么特点?
③出现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何时?何地?何行业?其 典型表现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朝中后期 苏州、松江等江南地区 纺织业部门
施复夫妇经营丝织业的机房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雇主与雇工)
以生产商品为目的, 具有雇佣的资本主义 性质的生产关系
资料 :
明朝中后期,杭州手工业行业达360种;广东 佛山冶铁业,一日出铁六七千斤;江西景德镇有 3000多座窑,民窑居多;嘉兴已使用新式的纱绸 机,并且出现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
3、商业发达
①工商业市镇的兴起与繁荣
A在工商业发达的地区和交通要冲,大批工商业市镇 逐渐兴起。(如方泰镇)
B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市镇,使市镇规模扩大,市面繁 荣。商人、手工业者成为市镇人口的主体。 当时人口流动的趋势是:从地域上看,从农村流向市镇; 从行业上看,从农业转向商业;从数量上看,从事农业种 植的人越来越少,经商的人数大增。
2.手工业的发展
①手工业繁荣表现在哪些行业?
棉纺织业、榨油、粮食加工、制瓷、采矿、冶铁、造 船等。
②与前代相比,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繁荣表现
在哪些方面?

农耕文明的繁盛

农耕文明的繁盛
期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清朝前期的中国经济实力居于世界前列。
农耕文明的繁盛
明 清 经 济 的 体 现
农业的兴盛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经济的繁荣
海外贸易的发达
第 5页 6题
1 变化是一台到三四十台,自给自足到市
场上交换自己劳动到雇工劳动,规模由小 到大
2 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
商品经济十分活跃 出现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
玉米16世纪传入我国。
马铃薯到18世纪传入我国
向日葵从东南亚传入我国。
花生16世纪传入我国
引进新品种的意义?
这些新品种为粮食增产开辟了 新途径,一定程度上解决了15 世纪以来中国因人口不断增长 带来的粮食紧张问题。
手工业的发展
1.手工业繁荣表现在哪些行业?
棉纺织业、榨油、粮食加工、制瓷、 采矿、冶铁、造船等。
海外贸易的发达
海外贸易十分活跃
英国对中国茶叶需求量的变化
1720年 1800年 181 600千克 10 442 000千克 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的变化 18世纪60年代 18世纪80年代 300万两/年 1 600万两/年
(1)你能从上述表格中获得哪些信息?
清朝前期的中国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顺差。
(2)结合所学内容和课文第11页的资料,说说清朝前
西 北 两 口 皮 货 发 客
这些招牌反映了什么景象?
东 西 两 洋 货 物 俱 全
反应了南京商品经济繁荣。
2.商帮的形成
晋商
中国第一家票号— —“日升昌”,坐落于 “大清金融第一街”山 西平遥古城西大街的繁 华地段。整座旧址占地 2324平方米,用地紧凑, 功能分明。中国民族银 行业之先河,并一度操 纵19世纪整个清王朝的 经济命脉。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5.1.3《农耕文明的繁盛》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5.1.3《农耕文明的繁盛》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3)——农耕文明的繁盛总分 100 分,共 3 大题 16 题知识迁移例题讲解(总分 20 分,共 2 题)1. (10分) 例1瓷器凝聚了中国古代高超的科技智慧与东方民族精湛的审美意趣。

清朝时期中国著名的制瓷中心是()A. 南京B. 松江C. 广州D. 景德镇2. (9.99分) 例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明朝中期以后,在一些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地方,一些行业稀疏地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关系。

(1)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2) 材料所描述的情况出现于何时何地何行业?(3) “机户”和“机工”各是什么人?他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这种关系属于什么性质?能力训练基础达标(总分 60 分,共 12 题)3. (5分) 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鼎盛时期是指()A. 唐宋时期B. 明清时期C. 秦汉时期D. 元明时期4. (5分)下列不属于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的是()A. 形成一些著名的商帮B. 中国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C. 大批工商业市镇逐渐兴起D. 松江一带棉纺织业发达5. (5分) 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有()①许多农村发展为工商业市镇②各种服务性行业日益兴盛③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④中国商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A. ①②③④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6. (5分) 据记载,我国古代苏州城中曾出现这样一件事:由于苏州税官的横征暴敛,苏州许多机户关门停工,全城失业的机工有万余人。

在葛成的带领下,苏州机工展开了抗税斗争。

这件事最早有可能发生在()A. 秦汉时期B. 宋元时期C. 明朝中期以后D. 清朝初期7. (5分) 明清时期,“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说明了()A. 松江地区棉纺织业比较发达B. 景德镇的制瓷业繁荣C. 松江地区丝织业比较发达D. 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8. (5分) 明清时期,苏州出现了“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

5.1.3 农耕文明的繁盛

5.1.3 农耕文明的繁盛

这一时期,农业仍然是中国经济的主体,男耕女 织仍然是当时绝大多数中国农民基本的生产和生 活方式。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通过和这一时期西方的对比,你如何看待明清盛世?
盛世背后隐藏着危机, 面临着挑战
最后的盛世
手工业繁荣的意义: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使一些 地方上商人的资本不断增长,并最终形成一些大 的商帮。
三、商业
1、商业市镇的兴起
原因 (1)因手工业发达而形成的市镇。 (2)坐落地点正处于通商孔道而成为城镇。 (3)人口因素 (4)政府在军事要地设置防卫机构,逐渐发展成市镇。 (5)某种重要产品的出产地,引起了政府的注意,因此常 设专门机构进行管理,继而成为市镇。 表现:商人、店铺、房屋和居民增多,街道不断改观。 意义: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提高人民 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
农耕文明的繁盛
时间 夏朝 西汉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 明永乐元年(1403年) 清乾隆六年(1741年)
人口 1350万 5959万 5987万 6660万 14341万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
2亿
3亿 4.12亿
这一时期人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比较著名的商帮有徽商、晋商、陕商等。
3、国际贸易频繁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工艺精湛, 商路发达,因此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1、农业
精耕细作;引进并推广新 品种 甘薯 玉米等
2、手工业
丝织业、棉纺织业发达
农耕文明的繁盛
殖 民 扩 张
3、商业
商帮的形成,工商业市镇 的兴起,国际贸易频繁。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农耕文明的繁盛

农耕文明的繁盛

2.大量新品种被培育出 来,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 3.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引进
花生,原产南美洲。15、 16世纪传入我国。其实 马铃薯,原产南美洲。 玉米,原产美洲大陆。 向日葵,原产北美洲。 甘薯,原产美洲大陆。 我国种植花生的历史已 明万历年间传入我国。 最初传入欧洲(哥伦 大约在 17世纪从东南 最初传入欧洲和东南亚 有四千年的历史。 欧洲直到 18世纪末还将 布)。16世纪传入我 亚传入我国。 (哥伦布)。明万历年 其当作观赏植物。 国。 间传入我国。
2.从这则故事中,你能推断出哪些结论?
施复夫妇经营丝织业的机房
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方式的出现
①出现地区、行业: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 中。 ②特征: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拥有大量资 金、几台甚至几十台织机,他们采用计时或 计件方式向机工付酬。 ③认识:这种统一指挥、分工协作、劳动效率 较高的经营形式,已经带有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萌芽的特点。
(1)你能从上述表格中获得哪些信息? (2)结合所学内容和课文第11页的资料,说说清朝前期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清朝前期的中国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顺差(出超)。 清朝前期的中国经济实力居于世界前列。
小词典:顺差: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对外经济往来的收入总 额大于支出总额的差额。 出超就是对外贸易中出口货物的总值超过进口货物的总值。
资料1:明朝中后期在丝绸业出现了“以机杼致富”的 “机户”和为“机户”纺丝织绸的“机工”。“机户”一般有 一定数量的织机,雇佣工匠数十名,多的甚至可达数百名,形 成了“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即“机户出资,机工 出力”的生产关系。 资料2:“机工”各有专能,一般有固定的雇主,按日计酬。 找不到雇主的往往“黎明立桥以待,什百为群,延颈相望”,如 果失业,则“衣食无所”。 资料3:有位技术精湛的熟练织工,因对所得报酬不满, 要求机户增加工资又遭拒绝,便愤而辞职。另一位机户见他技术 熟练、产品精致,认为“得此一工,可胜十工”,就同意以双倍 工资雇佣他。 思考:(1)资料中的“机户”和“机工”各指什么? (2)“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关系有什么特点?

5.1.3农耕文明的繁盛课件(18张PPT)

5.1.3农耕文明的繁盛课件(18张PPT)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是否意味着当时 我国就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呢?
三、商业的发展
1、传统大城市的繁荣与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合作探究三
明代学者何良俊针对当时的人口流动现象评论 说:自四五十年来,赋税日增,徭役日重,民命不 堪,遂皆迁业。……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 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 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 结合资料,分析明清时期人口流动的趋势,以及原因。
合作探究一
一位法国传教士这样描述清代景德镇的 瓷器制作过程——这一劳动在同一工场内是 由许多工人分别进行的。
第一个工人:我负责把圆形色线绘在瓷器的口缘上; 第二个工人:我描绘花的轮廓
第三个工人:我接着晕色。
这一伙人专门画山水,而另一伙人就专门画鸟兽。”
根据上述资料,分析当时手工业生产有什么突出特点?
农耕文明的繁盛
17世纪初,中国人口已近2亿; 19世纪初,中国人口超过3亿,占世界总 人口三分之一。
你认为当时农业的哪些进步 有助于缓解人口大量增长带来的 粮食紧张问题?
一、农业
1.精耕细作农业继续发展 北方黄河流域形成 了两年三熟制和三年 2、大量新品种被培育出来 四熟制
3、引进外来品种 南方长江流域采用 多种形式的一年两熟 制
(1)资料中的“机户”和“机工”各指什么?
资料2:“机工”各有专能,一般有固定的雇主,按日计酬。找不到雇主的 往往“黎明立桥以待,什百为群,延颈相望”,如果失业,则“衣食无所”。 又遭拒绝,便愤而辞职。另一位机户见他技术熟练、产品精致,认为“得此 一工,可胜十工”,就同意以双倍工资雇佣他。
(2)与传统的封建生产关系相比,“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的生产关系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会发生民谚中的变化?

农耕文明的繁盛PPT课件

农耕文明的繁盛PPT课件

施复夫妇的丝织生产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请从生
产目的、劳动方式、生产规模等方面思考)
.
11
这种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模式,已经 带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特点。
• 生产目的 自给自足 • 劳动方式
自己劳动 • 生产规模 小
生产商品, 用于交换
雇佣劳动 大
.
12
三、商业的发达
原因: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明清时期 农产品与手工制品大量进入市场,商 品经济活跃起来
在工具、技术、产品质量以及行业种类、规模、产量上超过
前代 。
.
7
根据材料信息,说出明清手工业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
如生产技术高超,市场需求旺盛,民间私营手工业已经 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8



















宣德青花. 山形洗
9
招聘启事
施家机房,位于松江,主要经营丝绸的织造、刺绣、花 型设计等,现因扩大生产,急聘有关人员,诚邀有识之士 加盟。
.
19
四、对外贸易活跃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工艺精湛, 商路发达,因此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出口茶叶、生丝、土布、瓷器等
白银在明代后期成为主要货币
.

21
(1)你能从上述表格中获得哪些信息?
(2)说说清朝前期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清前期的中国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顺差, 经济实力居于世界前列。
表现:1.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和繁荣
.
14
三、商业的发达
杭州 人间天堂

5-1-3 农耕文明的繁盛

5-1-3 农耕文明的繁盛

根据上述资料,结合课文第9页阅读卡内容,分析当 时手工业生产有哪些特点。
手工业出现了统一指挥、分工协作、劳动 效率较高的经营形式。
资料1 明朝中后期在丝绸业出现了“以机杼致富”的 “机户”和为“机户”纺丝织绸的“机工”。“机户”一般有 ④ 明朝中期以后,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新的 一定数量的织机,雇佣工匠数十名,多的甚至可达数百名,形 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已经带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 成了“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即“机户出资,机工 出力”的生产关系。 芽的特点。 资料2 “机工”各有专能,一般有固定的雇主,按日计酬。 找不到雇主的往往“黎明立桥以待,什百为群,延颈相望”, 如果失业,则“衣食无所”。
结合课文与上述资料,说说清朝前期中国在世界上的地 位。 清朝前期的中国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顺差和出 超的地位,经济实力居于世界前列。
注:出超就是对外贸易中出口货物的总值超过进口 货物的总值
1、农业
(最后的盛世)
2、手工业
丝织业、棉纺织业发达
农耕文明的繁盛
殖 3、商业和对外贸易 民 扩 商帮的形成,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国际贸易频繁。 张
3、商业和对外贸易繁荣
①大批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如:苏州昆山县方泰镇的兴起。 当时市镇人口的主体:商人、手工业者
阅读P10资料回答:说说当时的人口流动趋势,并 分析其原因。 趋势:从农村流向市镇,从农业流向商业,从事 农业种植的人越来越少,经商的人大增。
原因:①农民的赋税和徭役越来越重。②商品流 通扩大,市场需求旺盛。
①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全国涌现出 一批棉纺织基地。
明清时期,在江南地区,流传着“买不尽松江布, 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
②榨油、粮食加工、制瓷、采矿、冶铁、造船等手 工业的发展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农耕文明的繁盛 课件

农耕文明的繁盛 课件

二、手工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在江南地区,流传着“买不尽 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
从谚语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手பைடு நூலகம்业繁荣的表现
1.手工业的繁荣表现在许多行业,如榨油、
粮食加工…… 2.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占据主导地位。 3.出现了新的生产经营形式:工场手工业
如松江的纺织业、景德镇的制瓷业
——带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特点
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座落于“大清金融第一 街”平遥古城西大街的繁华地段。整座旧址占地2324平方 米,用地紧凑,功能分明。但就是这样一座小小院落,开 中国民族银行业之先河,并一度操纵十九世纪整个清王朝 的经济命脉。
3.海外贸易十分活跃
英国对中国茶叶的需求量
1720年 1800年
181600千克 10442000千克
景德镇青白瓷
一位法国传教士这样描述清代景德镇的 瓷器制作过程——“这一劳动在同一工场内 是由许多工人分别进行的。第一个工人只负 责把圆形色线绘在瓷器的口缘上;第二个工 人描绘花的轮廓;第三个工人接着晕色。这 一伙人专门画山水,而另一伙人就专门画鸟 兽。”
根据上述资料,结合课文第9页阅读卡内容, 分析当时手工业生产有哪些特点。
一、农业的发展
19世纪初,中国人口超过3亿,占世界 总人口三分之一。
你认为当时农业的哪些进步 有助于缓解人口大量增长带来的 粮食紧张问题? 1.精耕细作农业继续发展 2.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大量新品种被培育出来 3.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
农业繁荣的表现 1.精耕细作农业继续发展,形成了多熟制 的种植制度。 2.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提高了粮食产 量。 如甘著、玉米
分工细密、生产规模扩大、产品种类繁多。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下5.1.3《农耕文明的繁盛》配套练习题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下5.1.3《农耕文明的繁盛》配套练习题

《农耕文明的茂盛》同步测试(含答案分析 )一、选择题1.《苏州府民俗考》中记录:“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工匠各有专能。

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无主者拂晓立桥头以待。

若机房工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此则资料反应了明朝苏州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照是()A.使用机器生产B.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C.行业分工精美,生产有序D.存在着雇用与被雇用的关系【分析】 D 本题为史料辨析题,依据史料“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是指机工计日向机户领取薪资,这就是初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机户是初期的资本家,机工是初期的雇用工人,他们之间的关系式雇用和被雇用的关系。

2.“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鼎盛期间”是指A .唐宋期间B.明清期间C.秦汉期间 D .元明期间【分析】明朝至清代先期,因为统治者不停调整举措,不论是农业、手工业仍是商业都获得巨大进步,超出了过去,达到了农耕文明的鼎盛期间。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识记状况。

正确答案应为 B3.明清期间,“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说了然A.松江地域棉纺织业比较发达B.景德镇的制瓷业繁华C.松江地域丝织业比较发达D.明清期间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分析】早在元代松江就已经成为“衣被天下”的棉纺织业中心。

明清期间棉纺织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精巧的松江布有很高的名誉。

这句谚语主假如反应松江地域的棉纺织业比较发达。

故本题正确答案应为 A4.一位殷实的商人,多年从事丝绸产销,因为买卖兴旺,就添置十几台织机,聘用十几名技术工人织绸。

这一历史情形最早应出此刻A. 元代后期C.明朝中期B.明朝先期D. 清代先期【分析】本题中的重点词是“雇用”,资猜中表现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色。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域就曾出现了这类生产关系的萌芽。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C5.明朝中后期,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是在商品经济发达的A .江南地域B.广州C.北京D.中原地域【分析】因为手工业的发展,江南地域的商品经济十散发达,本题正确答案应为 A故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5.1-3农耕文明的繁盛

5.1-3农耕文明的繁盛
夕阳无限好
中国仍然是农业为主体的经济,男耕女织是当 时绝大多数中国农民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只是近黄昏
——为什么?
手工业
2. 私 营 取 代 官 办 工 场 和 作 坊
3.明朝中后期,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 形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特点 基本特征:雇佣剥削劳动
表现: ①明中后期苏州的丝织业; ②明中后期江西景德镇瓷业集中生产的手工工场。
4.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商品经济的 活跃 5.市镇经济的兴起,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商业 市镇 6.徽商、晋商等商帮的兴起
徽商
作为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 徽商曾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 两岸,以至日本、暹罗、东南亚 各国和葡萄牙。其商业资本之巨、 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 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 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在 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
观察下图,讨论出现这些情形的原因。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工艺精湛, 商路发达,因此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农耕文明的繁盛
一、农业的发展
17世纪初,中国人口已近两亿,19世纪初,中国 人口超过三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
这一时期人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人口增长迅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社会经济的发展;玉米、番薯等高产农作物的 传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
农业方面 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我在方泰镇经商多年,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 刚来的时候,这里还 该地区的变化? 是一个小村庄,现在 已经是一个颇具规模 的商业市镇了?
市场的繁荣
中国第一家票号—— “日升昌”,坐落于“大 清金融第一街”平遥古城 西大街的繁华地段。整座 旧址占地2 324平方米,用 地紧凑,功能分明。但就 是这样一座小小院落,开 中国民族银行业之先河, 并一度操纵19世纪整个清 王朝的经济命脉。

农耕文明的繁盛

农耕文明的繁盛

.
16
观察图片,思考出现这些情形的原因。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工艺精湛, 商路发达,因此推动了国. 际贸易的发展。 17
海外贸易十分活跃
英国对中国茶叶需求量的变化
1720年
181 600千克
1800年
10 442 000千克
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的变化 18世纪60年代 300万两/年 18世纪80年代 1 600万两/年
.
21
4.明清时期,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国际
贸易的发展,这是因为( )
①经济高度发展 ②处于封建社会
③商路发达
④工艺精湛
A.①②③④
三、商业的发展
材料:湖南某镇在明嘉靖时“商贾四集”“居民不 下四五千家”,清乾隆时,“十里之内,居民相 接”“商贾云集于四方,市井数盈于万户”“名为 镇,而实具郡邑城郭之势”。
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江南经济怎样的发 展情况?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大批 工商业市镇逐渐形成。
.
11
结合当时的人口流动趋势,分析其原因。
我国。
间传入我国。
.
4
二、手工业的发展
1.手工业繁荣表现在哪些行业?
棉纺织业、榨油、粮食加工、制瓷、 采矿、冶铁、造船等。
2.与前代相比,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繁荣表现 在哪些方面?
在工具、技术、产品质量以及行业种类、规模、 产量上超过前代,民间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
.
5
材料:江南松江地区的农村妇女清晨抱着 织好的棉布去市场交易,换回棉花,接着再去 织布。因为松江布花色众多、质地优良,当时 流传着“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 语。精美的松江布,每年输送京师十多万匹, 一匹上好的松江布,可卖上百两银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美洲传入的作物有:玉米、番薯、马铃薯、 南瓜、花生、向日葵、辣椒、番茄、菜豆、 菠萝、腰果、西洋参、烟草等近30种。
自明代中期开始,浙江许多地方出现了改田(种植粮 食作物)为地(种植经济作物)的现象,棉、麻、桑、 茶、花生、烟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 杭嘉湖一带成为全国蚕桑生产中心地区,收入超过种 植水稻,出现了买卖桑苗的市场,桑基农业开始形成。 宋代有句民谚“苏湖熟,天下足”。
它是随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兴起 和市镇的繁华,市民对商品需求量增大而 兴盛的。
明清时期,中国有哪些著名的商帮?
徽商作为中国商界中的一支 劲旅,曾活跃于大江南北、 黄河两岸,以至日本、东南 亚各国和葡萄牙。其商业资 本之巨、从商人数之众、活 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 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 帮所无法匹敌的,在中国商 界称雄数百年。

代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宋 小 孩 持 荷 叶真北宗宋年时号改白 瓷名景德镇的“为景景德德”镇,。


景枕德镇青白今瓷天的景德镇
从景德镇的瓷器制作过程和课文的描述, 说说景德镇的瓷器生产有哪些特征?
分工细密、生产规模扩大、产品种类繁多。
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
各 种 服 务 性 行 业 的 兴 盛
为什么服务性行业会日益兴盛?
商品流通的 扩大,市场 的需求旺盛
从图中你能发 现什么?铺。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繁荣表现在哪些行业?
棉纺织业已经从南方推向北方,全国涌现出 一批棉纺织基地。 榨油、粮食加工、制瓷、采矿、冶铁、造船 等方面的发展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瓷都景德镇
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变化
18世纪60年代 300万两/每年 18世纪80年代 1600万两/每年
从表中你获取了哪些商业方面的信息?
清前期的中国经济实力居世界前列,对外贸 易长期处于“顺差”。(就是出口量多于进口量)
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顺差”隐藏着什么? 明清繁盛的背面隐藏着危机。
明清时期农耕文明的繁盛体现在哪些方面? 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对外贸易
楼塔镇中陈信云
明清时期及以后人口发展的基本状况
17世纪初,中国人口已近两亿,19世纪初,中 国人口超过三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
这一时期人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人口增长迅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社会经济的发展;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 传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
从美洲传入中国的作物有哪些?
“苏湖熟,天下足”指什么?
南宋的时候,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完全转移到江 南地区。当时的苏湖地区农业十分发达,所以有 “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后来 怎么成了“湖广熟,天下足”了
民谚的变化反映了明清时期的社 会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
江南的种植粮食的人数量减少,从事棉纺织业 的人越来越多,手工业发达。
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座落于“大清金融第一 街”平遥古城西大街的繁华地段。整座旧址占地2324平方 米,用地紧凑,功能分明。但就是这样一座小小院落,开 中国民族银行业之先河,并一度操纵十九世纪整个清王朝 的经济命脉。
英国对中国茶叶的需求量
1720年 1800年
181600千克 10442000千克
从明代开始,湖广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 粮食产量增长很快。
为什么明清时期江南的棉纺织业比较发达?
元代时黄道婆把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带回松江, 促进了当地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明清商品经 济的发展使这里的棉纺织业更为发达。
我在方泰镇经商多年, 刚是来什的么时原候因,导这致里了还 是该一地个区小的村变庄化,?现在 已经是一个颇具规模 的商业市镇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