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能反应----读媒介的四种理论有感
媒介的四种理论知识
媒介的四种理论知识媒介理论是研究媒介对社会和个体产生影响的学科,其核心是探究媒介如何影响信息传播、意识形态、社会结构和个体行为等方面。
以下是媒介理论中的四种重要知识:1. 传统媒介理论:传统媒介理论主要关注传统媒介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其中最著名的理论是传播学中的"魔力针"理论。
该理论认为,媒介通过选择和筛选信息,引导大众选择欣赏和接受某些观点和观念,从而对他们的观点、信念和行为产生影响。
传统媒介理论强调媒介制作和传播的力量,以及大众对信息的被动接受。
2. 社会影响理论:社会影响理论关注媒介对社会结构和社会行为的影响。
该理论认为媒介通过传播特定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可以改变社会的态度、信仰和行为。
著名的社会影响理论包括"媒介扭曲"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媒介扭曲理论认为,媒介通过选择和强调某些事件和信息,可以扭曲大众对现实的认知。
社会学习理论则指出,媒介可以通过建立角色模型和提供社会认同,对个体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
3. 跨文化媒介理论:跨文化媒介理论关注媒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异同和影响。
该理论强调不同文化中对媒介的解读和使用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媒介影响也会因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
跨文化媒介理论强调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间的媒介差异,对跨文化沟通和多元化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新媒介理论:新媒介理论关注媒介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介理论探讨了数字化媒介的特性、变革和社会影响。
例如,网络媒介理论提出了网络互动、社交媒体和网络用户生成内容等新媒介特点对社会结构、信息产生、传播和接受的影响。
新媒介理论强调媒介技术的变革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具有革命性的重要性。
通过了解和应用媒介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媒介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有助于媒介从业者更好地选择和制作信息,也有助于个体对媒介信息的辨别和接受。
媒介理论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媒介的作用和影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传播学媒介效果理论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媒介效果理论知识点总结在传播学领域,媒介效果理论是研究媒介如何对受众产生影响的重要部分。
这些理论帮助我们理解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和效果,对于我们认识和分析社会中的传播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一、魔弹论魔弹论也被称为“皮下注射论”,它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能够迅速、直接地影响受众的思想和行为。
在这种理论视角下,受众被视为完全被动的接受者,没有任何抵抗力和自主性。
魔弹论产生于 20 世纪初,当时大众传播媒介如广播、报纸等刚刚兴起,人们对其影响力还缺乏深入的了解。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受众并非如此被动,魔弹论逐渐被其他更复杂的理论所取代。
二、有限效果论有限效果论是对魔弹论的修正和发展。
它认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效果是有限的,而不是像魔弹论所认为的那样强大和直接。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进行的“伊里调查”是有限效果论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
研究发现,大众传播在改变选民投票意向方面效果有限,人际传播的影响更为显著。
这表明,受众并非完全被媒介所左右,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既有观念、社会关系等因素来对媒介信息进行选择性理解和接受。
克拉帕在《大众传播效果》一书中提出了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而是众多中介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既有态度的强化;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起作用,二是其他中介因素本身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受众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条件以及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三、适度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在有限效果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其中,议程设置理论是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
麦库姆斯和肖的研究表明,大众传播具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即通过新闻报道和信息传递,影响公众对某些议题的关注度和重要性的认知。
媒体虽然不能直接决定人们怎么想,但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
媒介等同读后感
媒介等同读后感
以前吧,总觉得电视里的角色、电脑屏幕上的画面,那就是些虚拟的东西,离自己的现实生活老远了。
可这本书告诉我,咱的大脑可没分得那么清楚。
就像看到恐怖电影里的大反派,虽然咱知道那是演的,可身体还是会紧张得直冒汗,心跳加速,这就跟在现实里遇到危险人物的反应差不多。
这就是所谓的媒介等同啊,大脑在潜意识里把媒介内容当成了真实的场景或者人物。
书里举的那些例子特别生动。
比如说,人们跟智能语音助手聊天的时候,不自觉地就会把它当成一个有情感、有思想的小伙伴,还会对它的回答有各种情绪反应,要是它回答得好就高兴,要是回答得不好就生气。
这让我想到自己有时候对着手机里的语音助手,要是它没听懂我的话,我就会嘟囔着“你怎么这么笨”,就好像它是个真的能听懂我在吐槽它的家伙。
这一理论也让我重新审视了广告的作用。
那些在电视上、网络上到处都是的广告,之所以能影响我们的消费选择,不仅仅是因为它们展示了产品的功能,还因为它们利用了媒介等同的原理。
广告里那些笑容满面的演员,使用产品后幸福满足的样子,让我们的大脑在潜意识里就觉得如果自己用了这个产品,也能像他们一样快乐。
这就好像大脑被广告偷偷地“忽悠”了,还浑然不知。
这也让我意识到在这个充满媒介的时代,我们得更加小心谨慎。
不能老是被媒介牵着鼻子走,要时刻提醒自己,虽然大脑容易把媒介内容和现实等同起来,但它们还是有区别的。
就像在网上看到一些煽动性的信息,不能脑子一热就相信了,要冷静地分析这到底是真实可靠的消息,还是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媒介等同原理来误导大众。
媒介的四种理论知识
媒介的四种理论知识媒介领域涉及许多理论知识,下面将介绍其中四种常见的理论。
1. 媒介效果理论媒介效果理论是媒介研究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该理论探讨了不同媒介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其中一个主要的理论观点是媒介对个体和社会的行为和态度产生重要的影响。
研究者通过观察和实验设计,探索各种媒介在塑造个体信念、态度和行为方面的作用。
这种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帮助人们理解媒介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以及如何为媒介生产和消费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2. 媒介批判理论媒介批判理论是一种批判性的理论,旨在揭示和批判媒介对社会和文化的作用。
该理论强调了媒介的潜在偏见和不公平性,以及它们如何维护和强化社会的现有不平等关系。
媒介批判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媒介是一种权力工具。
通过分析媒介内容和结构,研究者可以揭示媒介如何传递特定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意识形态,并探讨其对公众观念和行动的影响。
3. 媒介社会学理论媒介社会学理论研究媒介如何塑造社会的结构和关系。
这个理论框架关注媒介对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贡献,以及社会和文化背景如何影响媒介的产生和演变。
媒介社会学理论强调了媒介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联。
它研究媒介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和功能,并探讨媒介与社会其他方面的互动关系。
4. 媒介心理学理论媒介心理学理论研究媒介对个体心理过程的影响。
这个理论框架关注媒介的感知、注意和理解过程。
它探讨媒介如何影响个体的情感、情绪以及对信息的处理和评估。
媒介心理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媒介对个体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研究者通过实验研究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揭示了媒介对个体认知和行为的潜在机制和影响因素。
以上所述的四种理论只是媒介领域众多理论中的一部分,它们提供了对媒介与个体、社会以及文化之间关系的不同视角和解释。
这些理论对研究者和媒介从业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媒介影响的挑战。
媒介领域涉及的理论知识非常丰富,而上文提到的媒介效果理论、媒介批判理论、媒介社会学理论和媒介心理学理论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海德格尔论媒介读后感
海德格尔论媒介读后感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一直被视为当代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的许多思想深深影响了哲学、文学、美学等领域,其中《论媒介》是他一个重要的著作,探讨了语言和文学的本质,以及它们如何作为媒介来揭示存在。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海德格尔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存在、世界、语言等问题提出了更多的思考。
在《论媒介》中,海德格尔首先从媒介的概念出发,探讨了语言、诗歌、文学等媒介,认为它们不仅是人类交流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它们揭示了存在的本质。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媒介性的,存在只有通过特定的媒介才能透露出来,而这些媒介正是语言、诗歌、文学等。
他引用了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等经典文学作品,以及尼采的诗歌和思想等,阐释了媒介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存在。
海德格尔还对语言和诗歌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语言不仅是描述事物的符号系统,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一种存在的方式,它能够让我们打开存在的真相。
而诗歌则是语言的最高形式,它通过音律、韵律、意象等元素将存在的真相呈现出来,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深刻意义。
海德格尔认为,诗歌是存在的言说,是人类与世界相遇的方式,是存在本身的表达。
除此之外,在《论媒介》中,海德格尔还探讨了技术和现代社会对媒介的影响。
他认为,技术和现代社会的兴起改变了人们对媒介的认识和使用方式,使媒介变得越来越虚无和虚假。
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人与世界之间的断裂,使人们迷失在表象之中,无法找到存在的真相。
海德格尔认为,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媒介的本质,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存在和世界。
通过阅读《论媒介》,我对海德格尔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的思想深邃而富有启发性,让人不断思考存在、世界、语言等问题。
在当代社会,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的过剩导致了人们对媒介的过度依赖和误解,海德格尔的思想提醒我们重新审视媒介的本质,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认识真实的存在。
媒介伦理课程心得体会(2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媒介传播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媒介伦理作为媒介传播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关系到媒体从业者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本人在学习媒介伦理课程的过程中,对媒介伦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心得体会。
二、媒介伦理的基本概念1. 媒介伦理的定义媒介伦理是指媒介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对受众、社会和媒介行业负责的行为准则。
它包括对媒介内容的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道德性等方面的要求。
2. 媒介伦理的内涵(1)真实性:媒介从业者在报道新闻、传播信息时,应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不得捏造、歪曲事实。
(2)客观性:媒介从业者在报道新闻、传播信息时,应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偏袒任何一方。
(3)公正性:媒介从业者在报道新闻、传播信息时,应尊重事实,不传播虚假、不实信息。
(4)道德性:媒介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媒介伦理的重要性1. 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媒介伦理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保障。
媒体从业者在报道新闻、传播信息时,应遵循伦理原则,确保信息的真实、客观、公正,从而引导公众正确认识事物,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 树立媒体良好形象媒介伦理有助于树立媒体良好形象。
遵循伦理原则的媒体,能够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提升媒体在行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3. 促进媒体行业健康发展媒介伦理是媒体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石。
只有遵循伦理原则,才能保证媒体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推动媒体行业的良性竞争。
四、媒介伦理课程学习心得1. 增强了伦理意识通过学习媒介伦理课程,我深刻认识到媒介伦理的重要性,增强了自身的伦理意识。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自觉遵循伦理原则,做到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传播信息。
2. 提升了职业素养媒介伦理课程让我对媒介从业者的职业素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以更好地服务于受众和社会。
报刊的四种理论的读后感
报刊的四种理论的读后感首先来说说集权主义理论吧。
这就像是一个严厉的老管家,什么都得按照上头的意思来。
报刊在这种理论下就像是个被紧紧拴住的小狗,只能朝着主人规定的方向摇尾巴。
那些掌权者就像拿着大喇叭,想让大家听到什么就得听到什么,没有什么商量的余地。
感觉这种理论下的报刊就像个传声筒,没有自己的灵魂,不过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它可能也起到了维护统治秩序的作用,只是对于咱们现在追求自由民主的眼光来看,那可真是有点压抑。
然后是自由主义理论。
哇,这个就像是挣脱了缰绳的马,在广阔的草原上尽情奔跑。
报刊自由啦,想说啥就说啥,就像一群充满激情的年轻人,想要把所有的想法都一股脑儿地倒出来。
它强调的是个人自由,认为报刊是监督政府的利器。
这可真是个伟大的想法,让公众有了说话的权利,让权力在阳光下接受审视。
但是呢,这匹马有时候也跑得太野了,可能会传播一些虚假的或者有害的信息,就像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有时候也会闯出祸来。
社会责任理论就像是一个有教养的成年人,看到自由主义理论下的那些小问题后,站出来说:“咱们不能这么任性。
”它觉得报刊虽然有自由,但也要承担社会责任。
就像是在一个社区里,你可以自由活动,但不能影响别人,还要为社区的和谐发展出份力。
报刊得考虑公众利益,不能只图自己一时之快。
这让我觉得这个理论挺靠谱的,既保留了自由的精神,又给报刊套上了一个道德和责任的缰绳,让它在正确的道路上奔跑。
最后是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这有点像一个集体大合唱,大家都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报刊就是这个大合唱中的指挥棒。
它强调的是集体利益高于一切,报刊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
在这种理论下,报刊是团结人民、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不过有时候可能也会因为过于强调集体性,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体表达的多样性,就像合唱里大家都得按照一个节奏来,偶尔可能会压抑了一些独特的声音。
读完这本书,我就感觉这四种理论就像四个性格迥异的朋友,各有各的优缺点。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新闻传播也像是在这四种理论的影响下不断地发展和调整。
传媒的四种理论读书报告
传媒的四种理论读书笔记这本书由四篇论文汇编而成,三位作者分别是弗雷德里克·希伯特、西奥多·彼得森、威尔伯·施拉姆,此书着重讨论了在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下对新闻媒介的控制和新闻自由的问题。
学界公认,“四种理论”开了比较新闻学的先河,填补了大众传播文献的空白,从宏观的视野揭示出新闻媒介与社会的关联。
但是,“传媒的四种理论”的提出只是对媒介体制的大概分类,因为它为理论的最终建立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
后来,《媒介、讯息、人》对四种理论的概念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该书强调,将一个国家归到四种理论中的一类中去,或者将一种理论强加到某一个国家身上,无异于削足适履,四种理论的概念缺乏灵活性,无法恰当地解释和分析当今世界的所有新闻传播体质,因此必须做一些修改。
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对此书问世以来比较媒介的发展做出以下初步评价:一、四种理论、尤其是“社会责任理论”的提出,不是为了否定、而是为了“拯救”和巩固美国核心价值观——自由、民主和个人主义二、广义的自由主义不是一个单纯的、静止的观念,而是内涵复杂的、历史的概念三、《传媒的四种理论》是一部学术“发动机”,极大地启发了后来者的研究四、谨慎使用学术话语权,尊奉学术规范,做负责人的学术传播者大众传播的四种基本原理分别是权威主义理论、自由至上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主义、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在我初步读完此书后,我对前面三种理论比较感兴趣,并不是太喜欢苏联共产主义理论,所以,我决定只对前三种理论进行总结阐述。
一,传媒的权威主义理论权威主义理论的历史最久远,传播的地域也最宽广,大多数国家几乎自动采纳了这一理论,即便有些国家已经放弃了权威主义理论,但是在理论上奉行自由之上理论主义原则的国家在实践中仍然会受到权威主义的影响。
我们可以把理论的基本假设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人的本性,2、社会与国家的本质,3、人与国家的关系,4基本哲学问题,知识和真理的本质。
在传媒的权威主义理论中,个人只有作为社会成员才能发挥其全部职能,也就是团体比个人重要得多,同时,还存在这样一个命题:国家作为团体组织的最高表现形式,其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只有通过国家,个人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媒介的四种理论
图式:从媒介与政府关系看四种理论
By Terje Steinulfsson Skjerdal, Northwestern College, St. Paul, Minnesota, 1993
Press仅仅指报刊吗?
据《兰登书屋韦氏大学词典》(2000),(mass)media[(大 众)传播媒介]一词出现于1920-1925年间。 Press这个词汇有800年历史,作为名词,其语义的历史衍变为: 压机——印刷机——印刷品(出版物)——报刊——新闻界, 等等)。因此Press确实经常指报刊。 但是作者开宗明义在“绪论”中第一段便声明:“本书中所用 ‘报刊’(‘press’)一词,是指一切公众通讯工具(mass media)而言……”(斯拉姆,1980:1;Siebert etc. ,1956:1)。 显然,这里的press等同于mass media 。 但是,鉴于当时报纸在媒介中的中心地位以及报刊相对于广播 电视而言的悠久历史,作者使用press一词自有其缘由。然而将 其译成“报刊”恐怕就不那么妥贴了。 因此press宜译为“媒介”或“传媒”——《媒介的四种理论》。
毛寿龙认为libertarianism的特点是极端强调个人自由强调市场本位坚决反对政府干预主张以宪政制度保护个人权利并制约政府的权力当代代表人物有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弗里德曼夫妇罗伯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多数是奥地利籍和美国籍经济学家其中哈耶克弗里德曼和布坎南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毛寿龙2000
媒介的四种理论
重新审视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
批评前人,是后人的固有权利。但是我们恐怕不能 忘记,后人在考察前人理论形成时,前后两种语境 的变化,何况二战以来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社 会状貌所发生的变革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又是如此 翻天覆地和令人眼花缭乱。 正如《最后的权利》(1995)一书对“四种理论” 进行“总体批判”时所表明的那样,作为理论阐述 的《报刊的四种理论》在分析中采用的概念和术语 多有不周严之处(郭镇之,1997:40)。 其实,英语世界如此,汉语世界在译介 上述有关理论时又何尝不是如此。
《传媒的四种理论》读书笔记(模版)
《传媒的四种理论》读书笔记(模版)第一篇:《传媒的四种理论》读书笔记(模版)《报刊的四种理论》(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是被传播业界和学术界公认为开比较新闻学之先河的论著。
作为新闻理论研究史上经典的文献之一,《报刊的四种理论》为研究和了解在不同的历史、社会背景下兴起的几种不同的传媒理论及传媒制度,提供了一种分析框架。
该书的作者将传媒同其所属的社会的哲学思潮、政治结构、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等联系起来的努力,显示了研究传媒的一种宽广的综合视角。
他们对其生于斯、长于斯的西方社会中的主流思潮――自由主义的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责任论的阐述,反映了资本主义新闻学的核心价值观念,并在以后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发生深远影响。
虽然它在某些方面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美国本位观念、“冷战”思维等局限因素的影响,但这并不影响它成为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一、基本内容韦尔伯·施拉姆、弗雷德·赛伯特和奥多·彼德森三位学者合著的《报刊的四种理论》主要分五个部分,即绪论、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它分析了报刊的四种理论的具体内涵、理论来源、基本原则和基本措施等方面的内容,并采用比较的研究方法着重分析四种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
下面予以分别说明。
1.集权主义理论(authoritarian theory of the press)这一理论的研究者赛伯特(F·Siebert,1956)认为,集权主义理论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一种也是最古老的一种传播制度理论。
按照西伯特的阐述,任何有关传媒同其所属的社会之间的关系的传媒理论,都是由某些特定的有关人和国家的哲学上的假设所决定的。
这些假设被西伯特归纳为围绕这样几个方面:人的本性;社会与国家的性质;人同政府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即知识和真理的性质。
西伯特的文章概述了集权主义理论有关这些问题的基本假设,回顾了该理论的兴衰及其代表人物: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意大利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马基雅弗利(Machiavelli)、英国哲学家霍布士(Hobbes)、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和德国政治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特雷契克(Treitschke)等人的思想,还探讨了集权主义理论的最极端的形态——法西斯主义的理论,分析了集权主义理论下的传媒控制制度,讨论了集权主义理论和其他理论的关系,并探讨了现代世界上的集权主义理论的形态。
海德格尔论媒介读后感
海德格尔论媒介读后感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的著作深刻地影响了许多学科领域。
其中,《海德格尔论媒介》是他的一部重要论著,探讨了媒介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在这本书中,海德格尔提出了许多关于媒介的深刻见解,引发了人们对媒介的重新思考和审视。
首先,在《海德格尔论媒介》中,海德格尔强调了媒介的本质是“揭示”。
他认为,媒介不仅是信息传递和传播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揭示出存在于实体之间的联系和关联。
通过媒介,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拓展了人类的认知能力。
这种观点使我深刻认识到,在信息时代,媒介不仅仅是为了传递消息,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帮助人们建立更加深刻的认知和理解。
其次,海德格尔还提出了“技术媒介化”的概念。
他认为,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使人们逐渐丧失了原始的感知和体验能力。
技术媒介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
例如,在数字化时代,人们更多地通过网络和媒体媒介来获取信息和知识,而传统的感知和体验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丧失。
这使我深刻反思了技术发展对人类认知方式的影响,以及如何在技术媒介化的环境中保持原始的感知和体验能力。
此外,海德格尔还关注了媒介在文化传承和传播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媒介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承载文化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
通过媒介,人们能够传播和传承文化传统,促进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例如,在当今社会,媒介通过各种方式传播文化产品和文化理念,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生态系统。
这使我深刻认识到媒介在文化传承和传播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媒介传播正面的文化理念。
总的来说,《海德格尔论媒介》是一部充满深度思考和洞察力的哲学著作,通过对媒介的重新审视和思考,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了媒介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媒介有了新的认识,也对人类认知方式和文化传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不仅在理论层面上有着深刻的见解,也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和现实问题提出了重要的启示,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西方新闻史-《传媒的四种理论》读书笔记
西方新闻思想史题目:《传媒的四种理论》读书笔记与思考《传媒的四种理论》读书笔记与思考在看郭庆光的《传播学概论》和刘海龙的《大众传播的范式与流派》两本书中,涉及到了传播学的五大研究领域,其中“控制研究”则是其中之一。
传播学的控制研究可以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不同层次进行研究,从中发现影响传播内容生产的制约因素有哪些。
当中宏观层次既是对传播制度的研究,其中“传媒的四种理论”便是其理论基础。
赛伯特提出的“权威主义”、“自由之上主义”两种媒介制度理论虽然以英美的大众媒介历史为分析对象,仍被我们运用,去思考我国的大众传媒历史以及作为我国媒介体制的建设问题。
芮必峰赞誉《传媒的四种理论》的历史功绩在于:(1)探究不同社会制度与报刊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对西方新闻学研究产生了影响;(2)对各种报刊体系差异所作的哲学根源上的探究,提升了新闻学的理论层次;(3)“四种理论”模式一直影响甚至左右着后来的媒介理论;(4)西方推崇的“社会责任理论”经过该书的系统阐发得以广泛传播。
⑷这些赞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四种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生成为新闻传播界的经典著作。
一、绪论笔记:在绪论中,作者指出书中的“报刊”是指一切公众通讯工具。
全书主观点:“报刊总是带有它所属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形式和色彩,特别是报刊返映一种调节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控制的方式。
”作者在绪论当中重点解释“press”“libertarian”“authoritarian & totalitarian”和四种理论的关系。
1.press:此处的press应是包括广播、报纸、电影、杂志和图书等所有媒介的总称,即(mass)media。
Mass media一词出现于1920-1925年间,在作者出书时media此次尚未普及,而press 已经拥有800年历史,词汇衍变为:压机—印压机—印刷品—报刊—新闻界,etc。
所以,报刊的四种理论实质上应该是媒介的四种理论,or新闻界的四种理论。
《传媒的四种理论》读书笔记
《传媒的四种理论》读书笔记——新闻1班王莎14131118 《传媒的四种理论》首开比较新闻学的先河,填补了大众传播文献的空白,并且对传媒四种理论的考察是20世纪西方新闻理论最重大的主题和最重要的内容。
首先是传媒的威权主义理论,其基本概念为传媒作为一个机构,其功能和运作是由组织化的社会通过另一机构——政府所控制的。
这些假设被西伯特归纳为围绕这样几个方面:人的本性;社会与国家的性质;人同政府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即知识和真理的性质。
这使得我意识到,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及其经济制度是由这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决定的,换言之,就是由这个国家的基本哲学体系决定的。
威权主义理论认为,团体的力量高于个人,个人只有处于团体的一份子才能够发挥其全部潜能,因此团体比个人重要得多。
那么便引发了一个问题,新闻报道是否要服从国家利益,是否要根据国家的意志来进行新闻报道,一切不利于国家的消息都要被掩盖呢,一切不利于国家的真相都要被毁灭呢?柏拉图的集权主义理论国家只有掌握在聪明的执政者手中才安全,这些人受道德权力的控制,而又用这种权力来约束社会基层分子。
马基雅弗利和其后的作家们以爱国的理由为政治行动的基础,严格控制讨论和控制消息的大量传播。
国家的稳定和进步高于一切;公民的个人考虑是从属的。
法西斯的集权主义许多理论是真诚的想解决一些深奥的问题——国家的性质,人与国家的关系,真理的性质。
造成一个有组织的社会制度,公众通讯工具都被指派担负特殊的任务,并且要受到控制,使它不致妨碍国家实现自己的最终的目的。
在集权主义的国家,个人的自由是在严格遵循国家规章制度下的自由,是得到拘束的自由。
所以集权主义用各式各样的手段控制出版自由,因为集权主义认为真理掌握在极少数的精英手中,而其他民间的言论不过是“妖言惑众”。
集权主义理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控制了世界上的很大一部分国家,甚至在今天,很多打着自由主义旗号的国家仍然实践着集权主义理论。
其次是传媒的自由至上主义理论,自由主义新闻理论以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自由主义思想为源头,对人类理性的力量深信不疑,坚持个人的重要性,坚持包括言论和出版/新闻自由在内的天赋人权的思想。
《传媒的四种理论》经典笔记
《传媒的四种理论》经典笔记1.麦克卢汉理论:媒体是消息传递的媒介,其核心观点是“媒体即信息”,通过传递信息来影响和塑造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该理论强调媒体对社会的影响力,认为媒体是传播和塑造社会文化的强大力量。
在麦克卢汉看来,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塑造了新的社会经济结构。
2.侯世达的传媒效果理论:传媒效果理论认为,媒体内容以及其中包含的所呈现的思想、观点和信息会对受众产生影响和塑造。
侯世达强调媒体对受众接受信息和形成观点的影响程度,他提出了“平面效应”和“倒置效应”等概念,分析了媒体对受众的影响方式和效果。
3.哈拉尔德·因特文理论:哈拉尔德·因特文将媒体定义为人类传播和交流的工具,他提出了“媒体即扩展人”的观点。
他认为,媒体通过技术手段扩大了人的感知、思维和表达的范畴,成为人类文化和社会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强调了媒体对社会的塑造作用,认为媒体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更是改变人类认知和行为的重要因素。
4.双向传播理论:双向传播理论强调,传媒不仅仅是单向的信息传递,还可以通过互动与受众进行双向沟通。
双向传播理论把传媒看作是一个交流的过程,强调受众对媒体的反馈和参与的重要性。
传媒不再是单方面塑造和影响受众的工具,而是与受众之间形成互动和共创的过程。
综上所述,传媒的四种理论具有各自不同的视角和重点,分别强调媒体对社会的影响力、媒体内容对受众的影响效果、媒体的扩展人性质以及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双向互动。
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和研究传媒的影响、作用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5.麦克卢汉理论麦克卢汉理论强调了媒体对社会的广泛影响。
根据他的观点,“媒体即信息”,媒体通过传递信息来塑造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他认为,媒体不仅仅是一种中立的传播工具,更是一种能够改变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强大力量。
麦克卢汉关注了媒体对社会的深层次影响,他认为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结构。
读《传播的四种理论》有感
读《传播的四种理论》有感摘要:《传媒的四种理论》作为新闻理论研究史上经典的文献之一,该书作者就是要研究当今世界不同类型传媒背后的哲学和政治学原理或理论,将传媒与其所属的社会的政治思潮、政治结构、个人和社会关系等联系起来,揭示了新闻媒介与社会的关系。
共4章,分别为:传媒的威权主义理论,传媒的自由至上主义理论,传媒的社会责任理论以及传媒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本文简要阐述笔者阅读传媒的四种理论后对该书的梳理与感想。
关键词:威权主义理论自由至上主义社会责任理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传播的四种理论由弗雷德里克·s ·希伯特、西奥多·彼得森和威尔伯·施拉姆三人合作而成。
全书要解决的问题是:传媒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为什么它为不同的目的服务?为什么在不同的国家,它的表现形式存在极大的差别?一、传媒的威权主义理论(弗雷德里克·s ·希伯特)(一)理论发展传媒的威权主义理论实际发展源于16世纪17世纪的英格兰。
威权主义认为传媒的首要目标是支持和推进当权政府的政策,为国家服务;获得皇家专利权或类似许可证的人才有权使用传媒;政府专利、行会、许可证发放,有时是新闻审查制、对违反公认或现行法律行为提起诉讼对传媒进行控制;批评政治机器和当权官员的行为应该禁止;传媒可以所有制可以私有或国有;传媒是影响政府政策的工具,尽管不一定为政府所有。
(二)代表人物及一些典型观点威权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柏拉图、马基雅维利及其后的作家们法、西斯式的威权主义。
柏拉图构造了一个理想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国家树立了统一的政治和文化目标并付诸实施。
法西斯主义的国家至上论表现为“法团国家”的理念,法团国家是国家高于国内经济和社会团体的一种明确表述。
希特勒认为真理就是“我们的真理——真理为我们”即真理应当有助于促进德国的利益和团结。
从柏拉图倒希特勒,所有的威权主义政府理论都贯穿着一条主线。
这些理论并非都是以权力、贪欲或个人欲望为基础。
报刊的四种理论读后感
报刊的四种理论读后感报刊的四种理论是新闻传播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包括了社会责任理论、自由主义理论、控制理论和社会责任理论。
这四种理论分别代表了新闻媒体在社会中的不同定位和作用,对于新闻传播学的学习和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阅读了相关的理论文章后,我对这四种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新闻传播学的发展和实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社会责任理论是新闻传播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它强调新闻媒体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客观、公正、准确的新闻报道,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种理论强调了新闻媒体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新闻报道对社会的影响。
在实践中,新闻媒体应该遵循社会责任理论,不断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水平,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
其次,自由主义理论是另一种重要的新闻传播理论。
它强调新闻媒体应该享有言论自由,不受政府和其他权力机构的干预和控制,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
这种理论认为,新闻媒体应该成为社会的监督者和舆论的表达者,对政府和其他权力机构进行监督和批评,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在实践中,新闻媒体应该坚守自由主义理论,不受外部势力的影响,坚持客观、公正的报道原则,为社会公众提供多元化的信息选择。
第三,控制理论是新闻传播学中的又一重要理论。
它认为,新闻媒体受到政府和其他权力机构的控制和影响,新闻报道往往受到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影响,缺乏客观性和独立性。
这种理论强调了新闻媒体在现实社会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和困境,以及新闻报道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在实践中,新闻媒体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减少政治和经济的干预和控制,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公信力。
最后,社会责任理论是新闻传播学中的最后一种重要理论。
它认为,新闻媒体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客观、公正、准确的新闻报道,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种理论强调了新闻媒体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新闻报道对社会的影响。
在实践中,新闻媒体应该遵循社会责任理论,不断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水平,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
传媒的四种理论施拉姆观后感
传媒的四种理论施拉姆观后感一、威权主义理论下的“惊”与“叹”先说说威权主义理论吧。
这就像传媒界的一个严父,一切都得听他的。
在这种理论下,传媒就像是被紧紧牵住的风筝,只能按照权威者划定的范围飞翔。
我当时就想,这传媒也太不自由了吧。
但是呢,从另一个角度看,在某些特殊的历史时期或者特定的社会环境下,这种理论也许能快速地让信息按照一种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的方式传播。
比如说,在一个刚刚经历战乱需要重建秩序的国家,权威的信息把控可能避免谣言满天飞,让民众能够快速地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
这也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独裁者利用,把传媒变成洗脑的工具,那就可怕了。
就像一个只会喊口号的大喇叭,完全没有了多元声音的活力。
二、自由主义理论的“理想国”与“现实墙”然后是自由主义理论,哇,这听起来就像是传媒的理想国。
它倡导传媒自由,就像一群无拘无束的小鸟,可以在信息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传媒就应该是公众的监督者,去揭露社会的黑暗面,去传播各种各样的思想。
我看到这儿的时候,心里想,这多棒啊,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各种观点相互碰撞,肯定能擦出智慧的火花。
可是,现实却给了这个理想一个大巴掌。
在现实中,所谓的自由传媒有时候就会变成资本的傀儡。
那些掌握着传媒资源的大公司、大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会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包装。
本来应该是百家争鸣的自由广场,结果变成了商业利益的大卖场。
那些迎合大众低级趣味的信息泛滥成灾,真正有深度、有价值的信息反而被淹没了。
三、社会责任理论的“良心觉醒”社会责任理论就像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次良心觉醒。
它意识到,传媒不能只是为了自由而自由,还得承担起社会责任。
这就好比一个成年人,你有自由的权利,但是你也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传媒不能只想着吸引眼球,赚大钱,还得考虑对社会的影响。
这时候的传媒就像是一个社区里的好邻居,不能只想着自己玩乐,还得照顾到整个社区的和谐。
我觉得这个理论真的很有人情味,它在自由和责任之间找了一个平衡点。
不过呢,这个平衡点有时候也不好找,就像走钢丝一样,一不小心就会偏向一方。
浅析读者反应理论
浅析读者反应理论朋友!今天咱来聊聊这个读者反应理论哈。
啥是读者反应理论呀。
你想啊,咱们平时看书、看文章啥的,是不是每个人看完的感受都不太一样呀?这读者反应理论呢,简单说就是关注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反应和感受的一种理论。
它不像有些理论那么高冷,只关注作者写了啥、文本本身有啥特点啥的。
它觉得呀,读者的反应那可是相当重要的!就好比一场演出,演员在台上表演,那观众的反应才是让这场演出完整的一部分呢。
比如说,同样是读一本小说,有的人可能被里面的爱情故事感动得稀里哗啦的,有的人呢,可能更关注里面的社会现象,然后开始各种吐槽或者思考。
这就是读者反应理论关注的重点——每个读者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读者反应理论为啥重要呢。
还有哦,它也让作者们更了解自己的读者啦。
作者写东西不就是希望有人看、有人喜欢嘛。
通过了解读者的反应,作者就能知道自己哪儿写得好,哪儿还得改进。
比如说,写搞笑段子的作者,如果发现读者对某个笑话反应特别好,那他以后就可以多写这种风格的呀。
读者反应受啥影响呢。
这影响因素也是五花八门的哈。
首先是读者自身的经历啦。
你想想,一个经历过很多挫折的人,和一个一直顺风顺水的人,看同一本关于奋斗的书,那感受能一样吗?肯定不一样呀!经历过挫折的人可能会更有共鸣,觉得书里写的就是自己的故事;而顺风顺水的人可能就会觉得这书有点夸张啦。
然后呢,读者的文化背景也很重要。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很多东西的理解都不一样。
比如说,一些西方的文学作品里有很多关于宗教的内容,对于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可能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感受也会更深刻;但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可能就有点摸不着头脑啦。
读者反应理论的意义在哪儿?它的意义可大着呢!从读者的角度来说,它让我们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看法。
以前可能会觉得自己的理解不对,要跟着所谓的“权威解读”走。
但现在有了读者反应理论,我们就知道,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也是很有价值的。
从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它为研究打开了新的大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能反应
——读《传媒的四种理论》有感一个正常人的一生都在追求什么?我认为是一种秩序感,即被约束的快感。
这样讲可能比较偏激,但是生理上没有秩序感的人被人们视为死人,在心里上没有秩序感的人被人们视为疯子。
那么一个正常活人持有的是怎样一种秩序感?我比较赞同19世纪末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
该学派认为人自身存在一种心理场,人在感知事物时总会受到所谓的结构因素的影响*。
我认为这种结构因素在大众传播中就是指系统论。
这四种理论即可以是相互孤立的一个系统,又可以是相互影响的整体。
比如是威权主义催生了自由至上主义,而这两种主义又不可能同时存在。
四个系统
不可能有科学家称自己的理论是杂乱无序的,因为理论的提出是需要人去感知的,而这种感知建立在心理场之上,不成系统的理论,难以被人感知。
所以先将这四个理论视为四个不同的系统,而一个系统要维持下去就需要维持平衡,平衡的打破就意味着系统的瓦解。
威权主义理论是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理论,简单说它假设人只有作为社会一员是才能发挥其全部潜力,国家的价值高于个人,真理源于统治阶级的政策。
在战乱年代这种理论是国富民强的保障,用这种方法凝聚还出与蒙昧状态的人心是非常便捷有效的。
那么这一系统下的大众传播系统也是带有强烈的威权主义色彩的。
古代欧洲报业最大的敌人即是“新闻审查制”。
以英国为例,都铎王朝统治时期的英国是一个黄金时代(这里的黄金时代是一个褒义词),但是对于英国的报业来说是极其黑暗的时代,当时的报人不可能一边呐喊着新闻自由一边享受着帝国强盛所带来的好处(至少是人身安全)。
我认为这一时期统治阶级对于大众传媒的态度是暧昧的,一方面他们不遗余力的压制民间传播新闻的权利,一方面又允许少量的传媒在民间传播自己的影响力(津贴制度)。
万恶的“新闻审查制度”在这一系统中充当的其实是一个调节者作用,是防止系统走向崩坏的关键因素,17、18世纪的欧洲战乱不停,资本主义的萌芽也是从这时开始。
作为当时的统治者来看这二者无疑是洪水猛兽,对外要捍卫领土的完整,对内又要防止资本主义的侵蚀,因此“新闻审查制度”可以防止情报的外露和察觉资本主义的活动情况。
但就算统治者横扫千军也只能被形容为穷兵黩武,资本主义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在这一系统中资本主义成不断增长的状态,而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又对此做出了积极的反馈,因此威权主义系统渐渐脱离原来的状态以至最终崩溃。
所以威权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与社会现实息息相关的,若没有这些秩序的约束,也就不可能催生自由至上主义。
自由至上主义盛行于19世纪,直至现在仍然有很多国家使用这一理论。
概括的来说它主张以下几个方面:一,信赖人的理性有其辨别真伪的能力。
二,需要一个观点自由的市场,使理性在市场之中相互竞争。
三,传媒的功能是监督政府施政。
这一理论与威权理论的主要分歧在于人的价值被拔高,“社会的主要功能是促进社会个体成员的利益”。
若用这一观点看待这一系统,我认为系统的崩溃只是迟早的事。
比如不断有人提出自己的名誉权受到侵犯,有人呼吁政府有所作为。
但是在这一系统中充当平衡者的是弥尔顿提出的“真理的自我修正”。
虽然这一这一理论漏洞百出,但是在观点自由的市场中这个理论做出了必要的补救。
如果在一个系统中,观点能不受限制的参与辩论,让真理自己萌发出新的真理,系统的稳定性是难以维系的,所以我认为“真理的自我修正”在观点自由的市场中充当的是一个强制者,它强迫一方的理性屈服于另一方的理性,从而衍生出新的真理。
不难看出自由至上理论从产生以来就处于一种不断的自我调节之中的,其目的就是为了补救观点自由市场的无序感。
可能当初这一理论成型时,人们还没有察觉到其实自由至上追求的只是另一个观点集中。
最后自由至上主义系统并没有崩坏,而是通过赞同和批判这两种积极与消极的反馈,由一种状态转向另一种状态,即社会责任理论。
社会责任理论是自由至上主义理论的一个分支,它认为自由是伴随着义务的,传媒拥有自由的权利也应当完成大众传播的主要功能,以对当今社会恪尽职守。
自由至上主义论之所以能过渡到社会责任论还是与“真理的自我修正”分不开的。
“观点自由的市场”越来越让人产生一种不确定的感觉,即霍金提出的:“所有理论原则都应放在辩论的熔炉里进行烤炼,那么这些原则中的哪一个能最终决定辩论的结果?而人
又是如何从无休止的且不断更新的观点中挣脱出来的?”这些疑虑的产生正是对无秩序自由的怀疑。
于是新闻自由委员会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呼吁新闻界自我规范,这种自我规范建立在道德规范上。
道德认知是极其主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所以需要一种统一的道德观来约束传媒的行为,正如新闻自由委员会列举的对社会传媒的五条要求,其中心思想是贯彻一条主流的价值观,让这个系统沿着这一标准发展,在这期间你可以偏离这条道路,但这也就意味着你偏离了主流,要么重新规范自己,要么自取灭亡。
所以我认为社会责任理论实际上市一种温柔的威权主义论,只不过将判断真理的权利交给了社会大众。
最后社会责任主义者想要得到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其中心语是责任二字,那么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向谁负责?这一时期的大众传播业得主要特征是向着集团化发展,也就意味着大众传媒的工具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这时社会责任主义者显然是担心各种形式的公器私用,所以一再呼吁要建立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那么我们假设这些集团领导者的道德规范都是一样的,首先他们不可能完全对政府负责任,因为这是自相矛盾的,其次他们不可能完全对民众负责任,因为一定形式上的欺压民众是他们牟利的关键。
既然如此传媒就只能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这又回到了“真理的自我修正过程”。
其实社会责任论的提出透露着人们的一种无奈,他们希望有足够的自由追寻真理,但是有需要有足够的约束控制真理对自己的伤害。
这本书中的最后一章是施拉姆写的苏联共产主义制度,其字里行间透露着强烈的冷战气息。
他从苏联共产主义理论诞生的根基上对此加以论述,他认为“马克思没有给革命提供一套政治理论,甚至没有任何形式来说明‘无产阶级专政’是什么样子的。
”所以苏联共产主义理论也是建立在一个摸索与想象的基础上的。
之后施拉姆论述了一系列在资本主义国家看来是不可思意的新闻制度,努力将苏联共产主义理论往专制独裁上靠,并且将它与法西斯对等。
这一理论认为一切的大众传媒都是国家的工具,对民众的作用是宣传教化使人不能自由思考,真理就是唯一的真理。
确实,苏联共产主义理论存在着许多专制独裁的因素,但是反过来看,这种极其强盛的秩序感不正是自由主义理论与社会责任理论所缺少和所追求的吗?只不过表现的形式有点露骨。
同样的我们把这一理论看成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充当平衡者的是“共产主义理想”。
前三个理论似乎都在追求一种平衡的秩序,有些走向了崩溃,有些得到了新的发展,但是会不会有一种秩序能从根本上解决这平衡问题?我认为有,那就是一种终极的秩序,一种不被人察觉但是时刻左右着人的行为的秩序。
在当时的苏联,“共产主义理想”正在使大众传媒变成工具,对人民进行鼓动与教化,目的就是同化大众,使“共产主义”理想深入人心,就我现在的情况看来,共产主义是非常荒诞的,正如前面施拉姆所说,马克思自己也不清楚“无产阶级专政”是什么样子的,那么马克思就更不可能了界“无产阶级专政”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样子的了。
这一系统中,传媒的最终目的是将民众教化为一群“仅次于天使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有资格进入共产主义的世界。
其实极端一点想,也就是需要人民泯灭人性,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系统中无所作为,只能按照规定好的原则发展。
那么这时的人与行尸走肉一样,但是你不能否认的是这个系统永远也不会崩溃或发展,因为其中唯一的变量已经消失。
一个系统
四个系统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土壤,不能武断地说谁对谁错。
从这四个系统的发展沿革来看,人们都在追寻着一种稳定和完整。
比如威权主义面对的问题是信息的极大不对称,而后来的自由至上主义重点解决的就是每个人对媒体有使用权和接近权。
社会责任理论解决的又是自由至上主义的不稳定和不健全。
苏联共产主义则是一种极端化的平衡系统。
所以不难看出人的本能中有追求完美秩序的意识,这构建起了一个相同的“心理场”,不管外在的系统再怎么改变,人类自身对系统的吸收和再创造总会做出一些本能的反应,即补全残缺,修改错误,追求完美。
*引用于格式塔心理学简介
何炬
08级新闻学一班
学号:08015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