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技术传播学
《传播学》第六章媒介分析
第一节 媒介及其比较研究
电视
报纸
广播
施拉姆:视听媒介在传播一定数量的有关某种主题的信息上, 要比单纯的听觉或视觉媒介更为优越。
第一节 媒介及其比较研究
第一项研究
戴维·塞纳和威廉·麦克尤恩研究
结论:视听媒介如电视在传播信息方面,并不比单纯的视
觉媒介如报纸和听觉媒介如广播更有效力、对受众的影响 更大。
“我们的身外世界越来越变得广阔和纷杂,如今人们已很难直接去感 知它、把握它、理解它,众多人们必须面对的问题,都远远超出人们 直接接触、亲身感受的范围,因此,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身外世界实 际上已是“够不到、看不见、想不起”。”
二、身外世界与脑海图景
涵义
构建一个可供感受、适合体验的间接环境,即脑海图景。 脑海图景是个经过简化的“拟态环境”,其作用在于把臆
正面功能:指媒介有益于社会的积极作用而言; 负面功能:指媒介有损于历史的消极意义而言。
媒介 系统
社会 系统
第三节 媒介的社会功能
(一)拉斯韦尔的正面论述:
1.监视环境 2.联系社会 3.传递遗产
第三节 媒介的社会功能
监视环境:准确地、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再现周 联系社会:把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环节、各类因素整合为一
结论:视听媒介始终使人的精神处于紧张而消极的状态中,
注意力总是被原作的内容所吸引,就不可能发挥更多的主 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相反,视觉媒介则能为感受信息 提供从容的机会、联想的空间与自由的向往。
研究各种媒介在具体传播活动中 “的不同效力,是当今媒介分析的一大 趋势。
”
第二节 斯蒂芬森的游戏论
传递遗产和提供娱乐
传播学(第二版)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 媒介(media)是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 传播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 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
工具或技术手段; 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
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 第一节 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 ❖ 第二节 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
一、传播者与大众传媒
❖ 大众传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地位稳固 大众传媒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 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
大众传媒的上述三个特点,使得它们比其他类型的传播 者地位更优越、力量更强大。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大众 传媒也是传播特权的拥有者 。
一、传播者与大众传媒
(三)“热媒介”与“冷媒介”
媒介 清晰度 信息量 参与度 举例
类型
热媒介 高
大
低
照片、象形文字、
无声电影、报刊等
冷媒介 低
小
高
漫画、拼音文字、
有声电影、电视
(四)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
❖ 麦克卢汉理论的意义在于,它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 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 大众传媒的优势 :
大众传媒是专业媒介组织,收集、加工、生产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和效率高 大众传媒具有公开可靠的信源,其信息的可信性和可确认性高 拥有一整套为社会所广泛承认的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 并形成了一套吸引和联系受众的有效机制
二、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
❖ (一)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 大众传媒必须从事经营活动,这是维持传媒组织的
第二节、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
❖ 一、传播者与大众传媒 传播者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发起人,是借助某种手段
传播学研究方向
传播学研究方向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际和群体之间信息传播的学科,主要关注信息在社会中的传播、接受和影响过程。
传播学的研究方向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传播媒介与技术:这个方向主要研究不同传播媒介的特点、应用及其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如新媒体传播、社交媒体传播、移动传播等,研究如何利用不同媒介和技术来进行信息传播。
2. 市场传播与广告:这个方向主要研究企业如何通过广告和市场传播来推广产品和服务。
研究广告的创意、传播渠道选择、传播策略等,以及广告对消费者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3. 政治传播与公共关系:这个方向主要研究政府、政治组织和公共机构的信息传播和公共关系管理。
研究政府宣传、政治竞选、公众舆论引导等,以及公共关系活动的策划、执行和评估。
4. 健康传播与风险传播:这个方向主要研究健康信息传播和风险信息传播。
研究如何有效地传播健康知识、促进健康行为,以及如何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和风险传播。
5. 社会媒体与网络传播:这个方向主要研究社交媒体和网络传播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研究社交媒体的使用行为、网络信息的传播与传播效果,以及网络舆论的形成与演变。
此外,还有文化传播、国际传播、传播伦理、新闻传播等等其他研究方向。
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与心理学、社会学、
经济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有密切关联。
因此,传播学的研究方向和内容非常丰富多样,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目标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向进行深入研究。
传播学2.2媒介理论
————“祛魅作用”
4、理论浅析:Com.
A、指出了受众在媒介——受众——社会
的关系中的重要性;
B、同样重视媒介的重要性;
Any Question ?
请简述英、麦、梅三者的理论体系。
参考书目
《帝国的传播》《传播的偏向》
《理解媒介——人的延伸》
《媒介即信息》
《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
1、文明的兴起和衰落与占统治地位的传媒息息相关; 2、传播媒介左右社会组织形态和人际结合方式; 3、传播技术是其他技术的核心; 4、任何媒介都有“偏向性”;
一、英尼斯的媒介理论:Com.
1、传播媒介的偏向性: 2、传播媒介偏向性的平衡:Com. 3、英尼斯的理论特征:Com.
1、传与纸张和字母文字的失 衡,导致了希腊文明的衰落
2、传播媒介偏向性的平衡:Com.
3、英尼斯的理论特征:Com.
A、从经济史学、政治经济角度分析媒介
的社会作用。将传媒与特定历时时期的
社会结构形态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进行 了详尽的思考,在方法上侧重演绎法;
B、对西方文明的发展前景持怀疑态度;
强调了媒介的超时空力量,各类信息媒介在改 变着人类信息接受方式的同时,也跨越了国家和民
族的限制,使人类更加相互依赖和彼此了解。
三、梅罗维茨媒介理论:Com.
1、理论基础: 2、理论框架:Com. 3、理论延伸:Com. 4、理论评析:Com.
1、理论基础:
A、媒介理论家:英尼斯&麦克卢汉;
B、社会学家:戈夫曼;
A、媒介理论家:
1、媒介并非仅仅是信息传递工具,他 们本身即是信息环境; 2、传播形式的转变是在社会变化中产
生极其重要作用的因素;
传播学 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传媒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 “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 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麦克卢汉
马歇尔·麦克卢汉(1911—1982)是加拿大的著名文学 批评家,也是大众传播理论的一代宗师。麦克卢汉 的事业生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40年代是他的成长 期,热衷于文学批评,其重要成果是《机械的新娘》 (1951);50年代是他的转化期,他接受了英尼斯的学 说,沉浸于文化人类学之中,并编辑了《探索》杂 志;60年代是他的成熟期,致力于传播研究,相继 出版了《谷登堡群星:印刷文人的诞生》 (1962)、 《人的延伸:媒介通论》(1964)①、《媒介即是讯息》 (1967,与昆廷·菲奥尔合著)和图画书籍《媒介是按 摩、是逆风》(1967)等书。 ·
麦克卢汉的这个观点是为了说明传播媒介对人 类感觉中枢的影响,因此,在他的眼里,媒介 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 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
这个观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指导意义,但它不是 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 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返回
“热媒介”与“冷媒介”
返回
媒介即讯息
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 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媒介本身才是真 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 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 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 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 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 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返回
“容器人”的概念
传播学媒介效果理论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媒介效果理论知识点总结在传播学领域,媒介效果理论是研究媒介如何对受众产生影响的重要部分。
这些理论帮助我们理解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和效果,对于我们认识和分析社会中的传播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一、魔弹论魔弹论也被称为“皮下注射论”,它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能够迅速、直接地影响受众的思想和行为。
在这种理论视角下,受众被视为完全被动的接受者,没有任何抵抗力和自主性。
魔弹论产生于 20 世纪初,当时大众传播媒介如广播、报纸等刚刚兴起,人们对其影响力还缺乏深入的了解。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受众并非如此被动,魔弹论逐渐被其他更复杂的理论所取代。
二、有限效果论有限效果论是对魔弹论的修正和发展。
它认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效果是有限的,而不是像魔弹论所认为的那样强大和直接。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进行的“伊里调查”是有限效果论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
研究发现,大众传播在改变选民投票意向方面效果有限,人际传播的影响更为显著。
这表明,受众并非完全被媒介所左右,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既有观念、社会关系等因素来对媒介信息进行选择性理解和接受。
克拉帕在《大众传播效果》一书中提出了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而是众多中介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既有态度的强化;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起作用,二是其他中介因素本身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受众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条件以及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三、适度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在有限效果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其中,议程设置理论是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
麦库姆斯和肖的研究表明,大众传播具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即通过新闻报道和信息传递,影响公众对某些议题的关注度和重要性的认知。
媒体虽然不能直接决定人们怎么想,但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
传播学媒介专题课程设计
传播学媒介专题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传播学媒介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框架,了解媒介的种类、功能和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媒介信息的能力。
1.理解媒介的定义、种类和功能。
2.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框架。
3.了解媒介对社会、文化和个人的影响。
4.熟悉媒介伦理和法规。
5.能够分析和评价媒介信息。
6.能够运用传播学理论分析媒介现象。
7.能够撰写简单的媒介分析报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对媒介现象的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维。
2.培养对媒介伦理和法规的尊重和遵守。
3.培养对媒介信息的辨别和选择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媒介的定义、种类和功能,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框架,媒介对社会、文化和个人的影响,媒介伦理和法规等方面。
具体教学大纲如下:1.媒介的定义、种类和功能:介绍媒介的概念,分析不同类型的媒介及其功能。
2.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框架:讲解传播学的重要理论和框架,如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等。
3.媒介对社会、文化和个人的影响:分析媒介对社会、文化和个人的作用和影响,如媒介塑造社会、媒介影响个人价值观等。
4.媒介伦理和法规:介绍媒介伦理和法规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分析实际案例。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系统地传授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媒介现象和传播学的应用。
4.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媒介的功能和影响。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传播学导论》等。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料,生动展示媒介现象和传播学理论。
4.实验设备: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如电脑、投影仪等,支持实验教学法的实施。
传播学研究的五大范畴
传播学研究的五大范畴传播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涵盖了多个领域和层面。
本文将详细阐述传播学研究的五大范畴,它们分别是:传播模式与理论、媒介技术与形态、受众与传播效果、内容与信息分析、传播与社会关系。
一、传播模式与理论传播模式与理论是传播学研究的基础,主要探讨信息传递的方式、过程和规律。
它包括符号学、语义学、修辞学等方面的研究,以及信息传播的线性模式(如拉斯韦尔的5W模式)和非线性模式(如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等理论。
这些理论和模式对于理解传播的本质和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二、媒介技术与形态媒介技术与形态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之一,主要探讨媒介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它涉及到的内容包括新媒体技术、媒介融合、数字媒体等方面,以及不同媒介形态的特点和影响。
例如,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改变了人们的信息消费习惯。
三、受众与传播效果受众与传播效果是传播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范畴,主要关注受众接受信息后的反应和行为。
它包括受众心理学、受众行为学等方面的研究,以及传播效果的评估和测量等方面的技术。
通过研究受众和传播效果,可以更好地理解信息传递的效果和影响,为传播实践提供指导。
四、内容与信息分析内容与信息分析是传播学研究的核心范畴之一,主要关注信息的内容和形式。
它包括文本分析、话语分析、图像分析等方面的研究,以及信息的编码和解码等方面的技术。
通过研究内容和信息,可以更好地理解信息的传递和影响,为信息的制作和传递提供指导。
五、传播与社会关系传播与社会关系是传播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范畴,主要关注传播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它包括社会学、文化学等方面的研究,以及社会舆论的形成和影响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研究传播和社会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动态和发展趋势,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指导。
综上所述,传播学研究的五大范畴涵盖了从信息传递的基础理论到媒介技术的实际应用,从受众的心理和行为到信息的内容和形式,从单一的传播现象到复杂的社会现象等多个方面。
媒介技术的传播学
媒介技术的意义与影响
促进信息传播
改变社会形态
媒介技术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快速、广 泛和便捷,增强了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 与沟通。
丰富文化表达
媒介技术对社会形态产生了深刻影响,推 动了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变革,加速 了信息化和数字化进程。
拓展人类认知
媒介技术为文化表达提供了多样化的形式 和载体,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促进了 艺术创新和发展。
3. 社交互动行为分析
研究用户在平台上的互动行为, 包括评论、点赞、分享等,分析 用户的社交网络和社交行为模式 。
案例四
虚拟现实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的应 用实践
总结词
虚拟现实技术为新闻报道提供了 全新的呈现方式,有助于提升观 众的沉浸感和参与度。应用实践 旨在探索虚拟现实技术在新闻报 道中的最佳应用方法和实践经验 。
详细描述
1. 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机制:包括信息传播的路径、用户互动的方式以及平台分发算法等。
2. 用户群体分析:对用户进行画像分析,研究用户的年龄、性别、地域、职业等特征,以及用户的兴趣 爱好和行为习惯。
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案例一:新媒体平台的运营策略分
析
• 商业价值评估:通过分析平台的流量和用户行为数据,评估平台的商业价值,为广告投放和品牌推广提供参考 。
引导社会舆论
媒介技术可以通过新闻报道、评论 、社论等手段,引导社会舆论,影 响公众对政治事件和议题的看法。
媒介传播与社会文化
01
02
03
传承文化价值
媒介技术可以将传统文化 、价值观和习俗传承给下 一代,维护文化的连续性 和稳定性。
塑造消费观念
媒介广告和营销策略可以 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 行为,推动消费市场的变 化和发展。
考研《传播学总论》第九章技术与媒介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第九章技术与媒介三、技术与媒介1、英尼斯:传播的偏向(1)主要观点①没有一样传播媒介是不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偏向的,而这种或偏向时间或偏向空间的特性,影响了社会的知识状况、权力结构和政治形态。
②偏向时间的媒介包括语言、石头、黏土、羊皮纸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比较耐久,能够克服时间的障碍但是不适合流通和传播。
这种媒介有助于树立权威、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有利于传统和宗教的稳定性。
③近代印刷术诞生之后的各种媒介,如书籍、报纸、广播等都是空间性的,它们有助于领土的扩张,却有可能导致西方文明的崩溃。
(2)意义英尼斯最大的启发在于他把媒介的技术和物质特性作为整个文明构造的起点,这一点深深影响了后来的学者。
麦克卢汉曾说:“英尼斯是第一个从技术形态发展出一套历史变迁理论的人。
和他相比,我的书不过是给他的著作写下注脚。
”2、麦克卢汉:媒介诸论他的理论观点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1)媒介是人体的延伸麦克卢汉认为,凡是延伸人体的东西,都属于媒介。
他认为,一切技术都是肉体和神经系统增加力量和速度的延伸”,因此,“一切媒介都是人的肢体部分向公共领域的延伸。
”他进一步指出,“人体任何一部分的延伸,不论是手、脚或皮肤的延伸都会影响整个心灵与社会。
”(2)媒介即讯息①传播媒介真正传递的是媒介的特性,传播媒介本身就是传播内容,而内容也就是一种媒介。
②媒介传递的真正“讯息”是它本身对受众的刺激与按摩,而不是它所传递的内容。
一种新的传播媒介一旦出现,这种媒介本身,而不是它所传递的具体内容,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信息,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
人类社会从口头传播时代、印刷媒介时代到电子媒介时代的发展变化,都是媒介本身而不是它的内容带来的。
因此,媒介本身就带来讯息,媒介本身就是讯息。
(3)冷媒介与热媒介①热媒介,是指能够“高清晰度”地延伸人体某个感官的媒介,而冷媒介恰好相反。
“高清晰度”是指媒介所提供的讯息非常充分、完善,不需要人们调动更多的想象,对受众参与度的要求较低。
传播学的分类
传播学的分类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行为、传播过程和传播效应的综合性学科,其分类可以根据不同的角度和标准进行划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播学分类:
1. 按照传播媒介分类:传播学可以按照传播媒介分类,包括纸质媒体、电子媒体、网络媒体等。
这种分类方式主要研究不同媒介的特点、传播效果和影响,以及如何利用不同媒介进行有效的传播。
2. 按照传播方式分类:传播学可以按照传播方式分类,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
这种分类方式主要研究不同传播方式的规律、特点和社会影响,以及如何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选择有效的传播方式。
3. 按照传播目的分类:传播学可以按照传播目的分类,包括说服性传播、告知性传播、娱乐性传播等。
这种分类方式主要研究不同传播目的下的传播策略、效果和影响,以及如何针对不同的传播目的设计有效的传播方案。
4. 按照传播内容分类:传播学可以按照传播内容分类,包括文化传播、科技传播、政治传播等。
这种分类方式主要研究不同传播内容的特点、规律和社会影响,以及如何针对不同的传播内容选择有效的传播方式和策略。
5. 按照传播效果分类:传播学可以按照传播效果分类,包括有效性传播、影响力传播、可衡量性传播等。
这种分类方式主要研究不同传播效果下的评价指标和体系,以及如何针对不同的传播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估和改进。
总之,传播学的分类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和理解人类传播行为和传播效应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实践中,需要根据不同的角度和标准选择合适的分类方式,同时也要注意不同分类方式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传播学第八章 传播媒介论
第八章
传播媒介论
第一节
传播媒介
一、传播媒介
“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 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
——施拉姆
大众媒介,就是大众传播所使用的,面向 大众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现代大众媒 介包括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电影、互 联网等。
媒介: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
媒体:媒介组织、媒介机构,是一种
从事信息的搜集、整理、制作、传播的专 门组织,如广播电台。
媒介发展过程
1、早期符号媒介 2、手抄媒介 3、印刷媒介
15世纪的印刷书籍 17世纪的定期报纸 18世纪的杂志 19世纪中期的大众媒介:便士报、一角钱小说
4、电子媒介
19世纪的照像技术、无线电技术、电话技术 19世纪末的电影和唱片 20世纪初的广播 20世纪中期的电视 20世纪后期的卫星、有线电视、网络媒介
语言 语法 媒介 要素 体系 风格
媒介特性
文字
报刊 1、图报片刊
颜色
文章语 法、
线条 版面编 排
静止的 1、报刊是视觉媒介, 抽象的 是阅读媒介 深度的 2、报刊的时效性较差
3、报刊的保存性强
4、读者拥有较大的选 择权
5、报刊适合传达深度 信息
语言 语法 媒介风 要素 体系 格
媒介特性
声音:
特效 素组合 节目元素 手法
3、电视时效性强
4、电视保存性和选择 性较弱
4、网络的媒介特性
• A 是多媒体的媒介; • B 时效性、保存性、选择性都非
常强; • C 可控性较差。
二、传播途径的比较与选择
• 三种媒介传播回忆度研究 • 零点方案
施拉姆提出选择的或然率公式:
报偿的保证
传播学学科领域
传播学学科领域
传播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它研究和探讨信息的传播过程、传播媒介和传播效果等问题。
传播学的关注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领域:
1. 传播理论:研究传播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探讨信息传播的原理和模式,如传播者、受众、媒介和内容等因素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2. 传播媒介与技术:研究传播媒介的种类、特点和使用方式,如印刷媒体、电视、广播、网络和社交媒体等,以及各种传播技术的应用。
3. 传播行为与消费:研究个体或群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行为、态度和动机,如传播者的意图、受众的接受程度和信息消费的习惯等。
4. 媒介效果与社会影响:研究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包括认知、态度、行为和社会变革等方面,以及媒介对社会问题和公共议程的塑造作用。
5. 跨文化传播与国际传播: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信息传播问题,探讨跨文化交流和国际传播的挑战和机遇。
6. 新闻传播与公共关系:研究新闻报道的原则、道德和效果,以及公共关系在信息传播中的角色和策略。
7. 传播学方法和研究:研究和开发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包括调查、实验、内容分析、网络分析和大数据分析等。
以上只是传播学研究的部分领域,传播学的学科范围广泛,与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政治学、人类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多元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
媒介名词解释
媒介名词解释
一、传播学: 1、传播(communication):指将信息或观念从一
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的过程。
2、媒介(medium):传播活动中各种工具的总称,包括人类一切
传播行为及其所有物。
如口语、文字、印刷品、电子媒介、摄影、电视、报刊、广播、网络等等。
3、载体(carrier):从广义上讲,载
体也称“介质”,是用以记录信息并承载一定的意义的物质实体。
4、编码(coding):是指消息内容的结构、语言文字等表达形式
和符号系统的总和,如汉字、拼音、数字、词汇、语法、音乐旋律等等。
5、流通(circulation):是指人们为了某种目的而在空间范围
内移动信息的能力,包括对信息资源的选择和利用,以及向着需求者传递信息的方式与渠道。
二、新闻传播学: 1、新闻(news):是指客观事物未经人类的主观意识改造而被自然界客观地反映出来的消息。
5、流通(circulation):是指人们为了某种目的而在空间范围内移动信息的能力,包括对信息资源的选择和利用,以及向着需求者传递信息的方式与渠道。
二、新闻传播学: 1、新闻(news):是指客观事物未经人类的主观意识改造而被自然界客观地反映出来的消息。
2、传播(transmission):是指社会信息系统借助一定的媒介将消息(或
信息)从发生源传递到接受点的社会活动过程,也是信息发生、传递、反馈的过程。
3、传播媒介(media):是指信息得以运送、储存和收
集的物质手段。
4、传播过程(communication process):是指通过
符号形式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
传播学
7
(一)媒介即讯息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媒介是社会发展和 社会形态变化的决定因素。人类有了媒介才可能从事传播 和其他社会活动,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 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是这个时代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 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为世 界的方式,传播中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变了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 麦氏是泛媒介论者,他的媒介的概念是广义的,不仅 包括一般媒介,而且包括交通运输工具等。
15
美国学者切特罗姆说:麦克卢汉的技术自然主义强调媒介是 人的生物性延伸,而不是社会性延伸。 以历史唯物史观看,麦克卢汉只强调了媒介工具和技术的 巨大能动性,而没有看到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对它的制约, 其理论具有明显的片面性。 麦氏的学术态度玄妙,观点具有“神喻”性质。
天书
16
三、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
(三)热媒介与冷媒介
热媒介:照片、象形文字、广播、 无声电影、书籍报刊 像光的反射 冷媒介:口语、漫画、手稿、电话、 电视、有声电影 像光的折射 启示: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 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 特点。
13
(四)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
1.意义: 传播学大师,最有原创性的媒介理论家。开拓了从媒介技 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 历史作用。媒介即人的延伸观点,对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 制富有启迪意义。关于地球村、电子时代、赛博空间的预言 也一个个变成了现实。
3
什么是媒介技术(传播技术)?
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提高信息生产和传播效率所 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媒介技术范围广泛。 ——媒介技术源自社会,促进社会,反映社会。 ——内在的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可能会和人文 精神产生冲突。
媒介技术学派主要内容
媒介技术学派主要内容
媒介技术学派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媒介效应:媒介技术学派认为,不同的媒介对信息传播和社会影响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效应。
媒介技术的特性和功能会塑造人们的感知、思考和行为方式,从而产生各种社会效应。
2. 媒介决定论:媒介技术学派主张媒介决定人类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表达。
媒介技术的发展和使用会改变社会组织形式、权力关系以及文化传承方式,进而影响社会的演变和发展。
3. 媒介生态系统:媒介技术学派强调媒介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媒介技术与其他社会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媒介生态系统。
4. 技术决定论:媒介技术学派认为技术本身具有自身的逻辑和规律,对社会变迁产生决定性影响。
技术的引入和运用会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社会关系和文化观念,从而推动社会的转型和演进。
5. 媒介批判性:媒介技术学派关注媒介对权力、意识形态和文化认同的影响,并提倡对媒介的批判性思考。
他们关注媒介的操控性、偏见性和商业化倾向,呼吁公众对媒介进行审视和反思。
总体而言,媒介技术学派关注媒介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强调媒介的特性、功能和效应对社会变迁和文化表达的重要影响,以此来解释和理解现代社会中媒介的作用和意义。
传播学 PPT16传播媒介 传播媒介的概念与特点 传播媒介的类型
为保证字体显示效果和避免字体版权纠纷,请大家自行安装思源黑体字体。
传播学 邵培仁 著 第六章 传播媒介 第 一 节 传播媒介的概念与特点 第 二 节 传播媒介的类型
主 讲 朱言明
第一节 传播媒介的概念与特点
01 媒介的概念 02 传播媒介与符号、形式、渠道的区别
03 传播媒介的构成要素
04 传播媒介的基本特点
03 传播媒介的构成要素
04 传播媒介的基本特点
目
05 媒介分析的标准
第二节 传播媒介的类型 01 体内媒介
CONTENTS
录
02 书写媒介
03 印刷媒介
04 广构成要素
1、物体
物质实体是传播媒介得以存在的首要因素。没有具体而实在的物质实体,无论多么精美的精神内容也 无所依附、无法传播。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
第一节 传播媒介的概念与特点
01 媒介的概念 02 传播媒介与符号、形式、渠道的区别
新媒介技术对传播学的影响
新媒介技术对传播学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媒介技术在各个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传播学领域中,新媒介技术作为一项革新性的技术,不仅对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还使得传播学自身在面对数字化时代的挑战时,不断得到了新的发展和完善。
新媒介技术在传播学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传播媒介的多元化。
在以前,人们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传统媒介进行信息的传递,例如电视、广播、报纸等。
但是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出现,人们的传播渠道变得更加多元化,例如网络平台、社交软件等,这并不仅仅意味着传播媒介种类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它为人们的信息获取提供了更广泛的途径。
二、传播业务范围的拓展。
过去媒介传播的覆盖面较小,只能覆盖到一定地理区域,但是新媒介技术的出现,使得传播的范围得以拓展到全球范围内。
这就提高了信息的传递速度和传播效率,使得传播的范围更加广泛,而且无论国与国之间或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沟通都变得容易了许多。
三、传播内容的多样化。
传统媒介传播的信息内容较为固定,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
新媒介技术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量大、类型多,可以去迎合不同人群对于信息的个性化需求,例如喜好不同的音乐、文化熏陶等等。
四、传播互动性的增强。
新媒介技术的出现加强了社交网络的建立,增加了不同人群与人群之间的互动。
在这种情况下,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平等,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朋友、家人、同事、陌生人等互动,使得传播在传递信息的同时,逐渐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五、传播效果的跟踪和分析。
新媒介技术的出现为传播效果的跟踪和分析进行了技术支持。
传统传播方式难以获取详细的传播数据,但是新媒介技术的出现为传播效果的追踪和效果的评估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也就是说,我们大量的用户行为数据等可以为传播效果评估提供线索,以更为具体的方式进行规划和进行调整。
总之,在新媒介技术的影响下,传播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数字化时代。
此时,作为传播学人员要积极理解新媒介技术的实际应用和开发,以更好地创造出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和渠道。
传播与策划课程介绍
传播与策划课程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播与策划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需要更多的传播和策划人才来帮助他们传达信息和实现目标。
因此,传播与策划课程的教学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传播与策划课程的相关内容。
一、传播与策划课程的定义传播与策划课程是一种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传播和策划能力。
它包括传播学、媒介技术、广告学、公关学等多个学科,旨在让学生掌握传播和策划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从而成为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传播和策划人才。
二、传播与策划课程的重要性1. 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传播与策划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更多的价值。
这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至关重要。
2. 培养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才传播与策划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社会和人民服务。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3.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传播与策划课程可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让他们在就业市场上更具有优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播和策划人才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的重视和需求,因此,学生学习传播与策划课程可以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和竞争力。
三、传播与策划课程的教学内容1. 传播学传播学是传播与策划课程的核心学科之一,它研究人类社会中信息的传播、接收和处理过程以及传播行为的规律和效果。
学生需要学习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信息传播的规律和效果,从而为实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 媒介技术媒介技术是传播与策划课程的另一个重要学科,它研究各种媒介的技术原理和应用方法。
学生需要学习各种媒介的技术原理和应用方法,掌握媒介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从而为实际工作提供支持和帮助。
3. 广告学广告学是传播与策划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研究广告的各种形式和效果,以及广告策略和创意的设计和实施。
《传播学教程》可能涉及的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可能涉及的名词解释传播学名词解释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活动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是指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2、传播:传播学结合社会学和信息科学视点将传播概念的定义为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3、系统:指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4、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之间、组织之间、世代之间、文化之间等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便的隔阂,及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
传播隔阂是社会信息系统运行不畅的结果之一。
5、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等,传播障碍是社会信息系统运行不畅的结果之一。
6、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既是社会科学,也是应用科学。
7、精神生产:即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宗教、道德、形而上学等的语言的生产中,精神交往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
与之相应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
8、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和发展1、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是由人的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的媒介系统。
2、再现的媒介系统:包括文字、绘画、摄影等。
这一系统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来说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而对信息的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3、机器媒介系统:包括电话、电视、广播、计算机通信系统等。
这些媒介,要求传播者和接收者都必须使用机器。
4、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1、人类传播: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媒介技术传播学【摘要媒介作为一个社会重要的信息传播工具,其无可匹敌的重要性随着信息时代的迅速来临也愈加凸显,对其的探究也早已系统化和深入化。
文章回顾和归纳了前人对媒介技术一些理论性分析。
【媒介;媒介技术;传播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创建到现在,不过是几十年的历史,然而传播作为一种社会性的现象则是和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同步的。
并且,媒介和传者和受者两者一样,是作为最基本的传播要素而出现的,它是信息传递和接受的手段、载体。
在最初的传播历史中,媒介表现为语音、语言和一些简单的符号等形式,随着科技的发展,媒介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
随着现代印刷机的发明,传播第一次有了现代性的意义,开始跨越以前人类想象力的极限,摆脱了时间性和地域性的制约,使地球上每一个个体都身陷于现代传媒的巨大旋涡之中。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继续发展,电台、电视等媒介也竞相跃上传播的舞台,并且,每一个媒介的产生,都在很大意义上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境况,甚至同人类社会的变迁和文明的发展有着莫大的关系。
非凡是电视的发明和成熟,其功能更是巨大,这也使得媒介技术分析的现实意义迅速而明晰地凸显出来。
在媒介分析理论界中至今享有盛誉的理论大师摘要:雷蒙・威廉斯、麦克卢汉、梅罗维兹都有着自己对独特的理论思辩。
20世纪的最后十余年的时间里,更是科技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更新提速的年头,数码技术、光纤卫星通讯技术、电脑网络技术大放异彩。
在所有这些技术逐渐走向融合和协调的基础上,世界性的因特网迅速崛起,成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崭新媒介,它不但打破了地域限制和国家疆界,还打破了文字、声音、图象等各种符号形式的隔膜,更使得个人的单向传播(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各个层次类型和规模的传播走向统一。
其影响的触角也正伸向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到全世界的各个角落。
对于传媒界而言,这些变化中包含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对于传播学探究界而言,这些令人激动的变化构成推动媒介分析探究的动力摘要:一方面,要对信息传播新技术、新媒介、新环境、新实践作出深刻的分析和解释,离不开传播学理论的指导。
另一方面,传播领域层出不穷的新变化,将一系列有关信息传播高新技术同社会发展的关系新传播探究课题摆在了学术界面前。
将传播学理论探究和应用探究相结合,从前人的成果中获取启示,而又追求联系实际充实传播学理论,这是时代赋予传播学界的双重任务。
媒介分析作为以媒介技术为焦点、以媒介分析及其发展同人类社会变迁的关系为核心的探究部类,正为这样的探究提供了极好的切入口。
一提到媒介分析理论,很多人第一个想起的名字便是麦克卢汉,殊不知,麦克卢汉的媒介分析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英尼斯的影响,他自己也把英尼斯称为“良师”。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英尼斯就在他的专著《帝国和传播》、《传播系统的偏向性》中广泛分析了人类转播的各种形式、各种技术手段,提出了一种把传播技术及其发展同人类社会变迁、文明发展史联系起来考察的媒介理论。
比起麦克卢汉的媒介分析理论,英尼斯的媒介理论要早问世十多年。
英尼斯从20世纪40年代初起,在他生命的最后10来个年头里,他把传播置于人类历史运转的核心位置进行探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的媒介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一切文明都有赖于对空间领域和时间跨度的控制,和之相关的是传播媒介的时空倾向性,因而文明的兴起和衰落同占支配地位的传播媒介息息相关。
英尼斯认为任何传播媒介都具有时间偏向或空间偏向,也就是说,传播媒介或具有长久保存但却难于运输的倾向性,或具有易于运输却难以保存的倾向性,前者便于对时间跨度的控制;如羊皮纸、石头等,英尼斯将其称为“偏向时间的媒介”;后者便于对空间的控制,如轻便的纸张,英尼斯将其称为“偏向空间的媒介”。
根据英尼斯的观点,就这两种媒介同权利结构的关系而言,“偏向时间的媒介”有助于树立权威,从而利于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偏向空间的媒介”则有助于远距离管理和广阔地域的贸易,有助于帝国领土扩展,从而有利于形成中心集权但等级制度不强的社会体制。
英氏还探索了媒介的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两者之间的平衡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他的媒介理论认为,建立在强调时间偏向的传播手段或强调空间偏向的传播手段基础上的两种不同的权威和知识垄断――宗教的或国家政府的,道德的或科技的,是帝国兴衰的主要动力、文明兴衰的主要动力。
这种理论还把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视为辨证的统一体,认为一味地向时间倾斜和向空间倾斜会造成社会不稳定,一个稳定的社会离不开维护时间倾向和空间倾向间平衡地机制。
英尼斯的媒介理论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作者对科技理性的怀疑态度,尽管英氏很看重媒介技术发展史在文明发展史上的功能,但他并未从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中看到解决现代文明中如下重要新问题的希望摘要:如何发展道德的力量去和物质科学所释放出来的力量向抗衡,以维持一种社会的平衡。
例如,他在《传播系统的偏向性》一书中,英尼斯对知识的机械化中所隐伏的新问题作了如下的评论摘要:“机械化强调了复杂性和混乱,它造成了知识领域的垄断。
对于任何文明而言,假如它不屈服于这种知识的垄断的影响,对此进行一些批判性的调查和提出批判性的报告已成为极其重要的事项。
思想自由正处于被科学、技术和知识的机械化及伴随他们的西方文明摧毁的危险之中。
”也许尽管英尼斯在对待科技的态度方面的悲观论调和怀旧情绪并不可取。
但是他对现代西方文明过于强调物质科技的力量,忽视道德力量的批判性思索确是每一个习惯于独立思索的知识分子所必须尊重的。
假如说英尼斯是将媒介技术和人类文明发展史联系起来进行思索的先驱,那么麦克卢汉则是继续开拓这一领域、并在传播学领域探究中确立以媒介技术为焦点的探究传统的关键人物。
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理论以其一系列大胆新奇的论点,迅速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重视,非但如此,他还在美国媒体和大众之间掀起了一阵麦氏风暴。
麦克卢汉最为重要的一个论点应该是“媒介即讯息”,这即是麦克卢汉和另一学者合著的一本重要著作的书名,也是其媒介理论的发人深思的主题。
麦氏从功能和效果两个方面阐述了“媒介即讯息”的论点。
首先,麦氏从媒介技术的功能功能的角度理解“内容”,提出任何媒介的“内容”总是另一媒介。
“言语是文字的内容,正如文字是印刷的内容一样。
而印刷则是电报的内容。
假如有人要问,‘那么言语的内容是什么?’那么就有必要回答说,‘它是思想的实际过程,这本身就是非言语的’”。
此外,麦克卢汉还从媒介技术的社会影响、效果的角度赖理解“内容”,认为一种新的媒介一旦出现,无论它传递的是什么样的讯息内容,这种媒介本身就会引发社会的某种变化,这就是它的内容,也就是它带给人类社会的讯息。
麦克卢汉另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其“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理论。
他把媒介技术比作人体或人类感官的延伸,并提出了“感官的平衡”的概念。
他指出,使用不同的传播技术会影响人类感觉的组织。
例如,文字和印刷媒介是视觉器官――眼睛的延伸,广播是听觉器官――耳朵的延伸,而电视则是全身感觉器官的延伸。
麦氏根据人类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传播方式手段的演变,把人类社会分为三个主要时期摘要:口头传播时期、文字传播时期以及电子传播时期。
在每个时期,人类感官之间的相互功能以及思维的方式都有其自己的特征。
和此相应的是部落文化、脱离部落文化和重归部落文化。
他认为人的感觉需要平衡,任何一种感觉一旦占据主导地位,那么另外的感觉的功能被人们所疏远,这样的个体不会是健全的。
而新兴的电子传播时期,将会使人重新走向和谐,使人的各种感觉重新达到平衡状态。
另外,麦还有有关“冷媒介、热媒介”的理论。
二人把媒介技术置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大背景进行考察,强调媒介技术本身的功能,在传播学探究中开创了以媒介技术为焦点的新的探究传统。
这是此二人学说的重要历史地位。
但是,他们的理论也存在着重要的缺陷摘要:陷入了唯技术决定论的悖论。
他们的媒介理论都失之于过分强调媒介技术的功能,把媒介描绘称导致社会变动的最大动力。
从而被学界批评为陷入唯技术决定论的极端。
这是我们在阅读他们的著作,吸取其精华思想时所必须警醒的。
除此之外,两人在写作中,经常对一些基础的定义未作明确的界定,而为了追求一种夸张的风格造成了思维逻辑上的混乱。
这一点也同样需要读者加以注重。
和此二人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英国闻名学者,西方批判学派中的社会文化学派的理论先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评家雷蒙・威廉斯。
威廉斯毕生致力于文化探究,于他而言,大众传媒探究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文化探究就是探究整个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首先,他认为,对媒介文化探究要运用一种整体的、历史的、动态的观点。
其认为,文化现象(包括媒介文化)是和所有社会现象紧密联系的一部分,它们的变化牵涉到所有社会现象包括内在结构的变化,是一个永不停止的运动过程,“在任何时候,它都即包括对现代的反应,也包括对历史的延续。
”其次,他把文化探究同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试图探询文化制品和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
这可以从他以下观点看出来摘要:第一,强调社会传播过程就是意义和定义在社会上建立并且历史地演变的过程,强调传播和社会制度机构、习俗之间关系密切。
第二,指出大众传播的商业形式并非象某些人吹嘘的那样是自由的大众传播模式,而是一种实际上由商业系统控制社会的模式。
第三,指出文化现象的复杂性以及传媒文化中的种种新问题的社会性。
他反对非此即彼的简单两分法去看待社会文化新问题,大众文化中存在着内容低劣等新问题,但并不是孤立的,他主张把他们看作社会新问题,其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这其中包括摘要:对过去真正的通俗文化传统的蔑视;作为人类文化伟大成就的伟大文化传统又被搞成少数人的独占;投机商们的乘虚而入。
对于传媒科技发展和社会关系这一新问题,威廉斯批评了传播界占有显赫地位的两位大师的理论,一是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二是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威廉斯对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颇为不满,他认为这一模式遗漏了对真正社会和文化过程至关重要的“意向”新问题,假如忽略了为什么目的而传播,那么就等于忽略了所有真正的社会和文化过程。
这涉及到传播过程所指向的意向和利益等新问题。
他进一步指出,西方传媒的真正意向经常和有关当局公开宣言的意向有很大的区别,并和那些假象的一般的社会过程中的情形有很大区别。
只有对意向的正确分析,才能更深的理解西方传媒的内在制度。
威廉斯也在以下几个方面对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提出了自己的批评,首先,他认为在麦氏的媒介理论中,实际上见不到社会的踪影,它丝毫不能解释不同的媒介特征和特定的历史文化情境及意向之间的相互关联。
麦氏的理论虽然关注到不同媒介不非凡性,但只是把它们臆断地指派给媒介的心理功能。
其次,麦氏的理论不但认可西方社会和文化的目前状况,而且尤其认可这种社会文化状况的内在倾向。
也就是说,它缺乏对西方社会和文化状况及其发展趋向的理性批判,最后,麦的理论中还存在着严重的逻辑混乱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