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谈谈意拳的基础功法--张鸿诚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独有偶,著名太极拳家王培生先生(本文执笔张鸿诚1950年开始拜他为师)和著名形意拳家李天骥先生(张鸿诚1950年开始拜他为师,也同时开始师从姚宗勋先生学习意拳),众所周知,这两位老先生都不是专门练意拳的。但是他们多次见到过王芗斋先生的实际表演和练拳。他们二位先生在谈起意拳时,可以实际作出意拳的各种动作,惟妙惟肖,形神兼备,远非一般练习意拳的人可以比拟的。至于他们二人和王芗斋先生相比之下功力如何,那是又当别论的。原因在于他们二位有着深厚的传统武术基本功夫,才能有此效果。
我来谈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拳的基础功法--张鸿诚
目前大部分练习意拳的拳学爱好者,一提起意拳的基本功几乎无不曰:“站桩、试力和摩擦步”。这一观点虽然很正确,但是并不全面。因为这不属于练传统中国武术的基本功。问到什么是“意拳的基础功”时,大多数人就瞠目结舌、不知所云了。其实,意拳的基础功就是武术的基本功。因为意拳是传统武术的拳种之一,虽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拳种,有其存在的特殊性,但是,作为传统中国武术之一,它也具有传统武术所具有的共同性。
武术既然是一项体育运动,那它就具备了体育运动所要求的各项训练。如力量、耐力、速度、反应(灵敏)、柔韧、协调等方面,用以培养自身的可塑性和随意性。训练时要利用场地和器械进行体力和体能的培训。这一点规律已经有王芗斋祖师和姚宗勋宗师的拳学实验经历可资借鉴。在练习意拳初始之时,要经过手法(尤其是手型)、身法、步法、腿法、眼法、跳跃和平衡的严格训练,使练习者在练习意拳时的分散的力量成为一个整体,如同使零部件成为标准件。唯其如此,才能从规范中去用“意”来体验意拳的真髓。经过塑形、重劲、求意、雕风几个步骤,达到会、好、精、绝、化的目的。最近几年,部分练习意拳的人可能进步较慢。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不重视或者没有进行过基础功的训练。
也许有些练拳的人会发生一些误解,以为“我只是养生、健身和治病,难道也有形体上的要求吗?”我们主张那当然是需要的。任其自然才是误区。比如说人有病时,药方配伍不科学或者药量不足,那肯定是达不到医疗效果的。练习武术和锻炼身体,也是一样,量不适合也达不到健身的目的。
认识到武术基本功的重要性,再练习意拳进步就快了,可谓事半功倍。
可能有些人会反问:意拳不是强调“只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吗?对!可是,请别忘了“形”是“意”的载体。“形”尚不具。何以求“意”?“形”不具而以“意”自修而制人者,那是虚幻的神话。诚然,我们从传统的意拳拳论中也看到了王芗斋先生一贯所强调的“脱帽取神”之说。然而,请想,假如一个练习武术的人“形”皆不具,“神”又从何而来呢?比如说国画中的大写意手法,也是让读者能够看出形、看懂形的,然后才是对意(即境界)的表达和理解。
因此,我们主张:为了练好意拳,请先加强武术基础功法的练习。
意拳是传统中国武术在高层次上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对意境的追求。但是没有深厚的传统武术功底,那是达不到意拳练习的预期效果的。众所周知。意拳第二代传人中的那些著名人士,无一不是在具备了很高的武术素质后带艺拜师的,经过王芗斋先生的亲自指点后才更上一层楼的。(本文执笔人张鸿诚曾把此认识向恩师姚宗勋先生汇报过,得到了他老人家的肯定,并说“有此认识,你又上了一层台阶”。)以本章作者所实际接触过的老一代意拳大师们如韩樵、赵道新、裘稚和、李文涛、卜恩富、张恩桐、杨德茂等人来说,他们都肯定了武术基本功是练好各个拳种的基础功,都谈了他们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他们主张练意拳难以上进时,功夫在身外,反向身外求,从传统武术的基本功上找,可以说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那么,传统武术的基本功都有哪些呢?一般来说,从抻筋、踢腿、打拳、摔跤、擒拿等基本技术到练习传统的太极拳、八卦掌、少林拳、通臂拳、翻子拳等基本套路,甚至包括现代西方拳击技术等方面,南拳北腿,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都应该有所涉猎,不求其精,但求其会,这些都可以成为加强意拳功力的一项基础功夫。如果只是练习“站桩、试力和摩擦步”三项,和那些武学通家比较起来就明显处于劣势,自然就不可能在比武对抗比赛和现代自由搏击技术上占有主动权和优势。因此,我们主张为了练好意拳,不妨先求其杂,在传统武术上下下功夫,然后再专心练习意拳以求其精。实际上,我们现在所谓的某门派武术大师,哪一个不是在广泛涉猎了很多拳种的基础之上才专心于某一门派的特殊拳学并取得了突出成就的?!
我来谈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拳的基础功法--张鸿诚
目前大部分练习意拳的拳学爱好者,一提起意拳的基本功几乎无不曰:“站桩、试力和摩擦步”。这一观点虽然很正确,但是并不全面。因为这不属于练传统中国武术的基本功。问到什么是“意拳的基础功”时,大多数人就瞠目结舌、不知所云了。其实,意拳的基础功就是武术的基本功。因为意拳是传统武术的拳种之一,虽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拳种,有其存在的特殊性,但是,作为传统中国武术之一,它也具有传统武术所具有的共同性。
武术既然是一项体育运动,那它就具备了体育运动所要求的各项训练。如力量、耐力、速度、反应(灵敏)、柔韧、协调等方面,用以培养自身的可塑性和随意性。训练时要利用场地和器械进行体力和体能的培训。这一点规律已经有王芗斋祖师和姚宗勋宗师的拳学实验经历可资借鉴。在练习意拳初始之时,要经过手法(尤其是手型)、身法、步法、腿法、眼法、跳跃和平衡的严格训练,使练习者在练习意拳时的分散的力量成为一个整体,如同使零部件成为标准件。唯其如此,才能从规范中去用“意”来体验意拳的真髓。经过塑形、重劲、求意、雕风几个步骤,达到会、好、精、绝、化的目的。最近几年,部分练习意拳的人可能进步较慢。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不重视或者没有进行过基础功的训练。
也许有些练拳的人会发生一些误解,以为“我只是养生、健身和治病,难道也有形体上的要求吗?”我们主张那当然是需要的。任其自然才是误区。比如说人有病时,药方配伍不科学或者药量不足,那肯定是达不到医疗效果的。练习武术和锻炼身体,也是一样,量不适合也达不到健身的目的。
认识到武术基本功的重要性,再练习意拳进步就快了,可谓事半功倍。
可能有些人会反问:意拳不是强调“只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吗?对!可是,请别忘了“形”是“意”的载体。“形”尚不具。何以求“意”?“形”不具而以“意”自修而制人者,那是虚幻的神话。诚然,我们从传统的意拳拳论中也看到了王芗斋先生一贯所强调的“脱帽取神”之说。然而,请想,假如一个练习武术的人“形”皆不具,“神”又从何而来呢?比如说国画中的大写意手法,也是让读者能够看出形、看懂形的,然后才是对意(即境界)的表达和理解。
因此,我们主张:为了练好意拳,请先加强武术基础功法的练习。
意拳是传统中国武术在高层次上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对意境的追求。但是没有深厚的传统武术功底,那是达不到意拳练习的预期效果的。众所周知。意拳第二代传人中的那些著名人士,无一不是在具备了很高的武术素质后带艺拜师的,经过王芗斋先生的亲自指点后才更上一层楼的。(本文执笔人张鸿诚曾把此认识向恩师姚宗勋先生汇报过,得到了他老人家的肯定,并说“有此认识,你又上了一层台阶”。)以本章作者所实际接触过的老一代意拳大师们如韩樵、赵道新、裘稚和、李文涛、卜恩富、张恩桐、杨德茂等人来说,他们都肯定了武术基本功是练好各个拳种的基础功,都谈了他们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他们主张练意拳难以上进时,功夫在身外,反向身外求,从传统武术的基本功上找,可以说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那么,传统武术的基本功都有哪些呢?一般来说,从抻筋、踢腿、打拳、摔跤、擒拿等基本技术到练习传统的太极拳、八卦掌、少林拳、通臂拳、翻子拳等基本套路,甚至包括现代西方拳击技术等方面,南拳北腿,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都应该有所涉猎,不求其精,但求其会,这些都可以成为加强意拳功力的一项基础功夫。如果只是练习“站桩、试力和摩擦步”三项,和那些武学通家比较起来就明显处于劣势,自然就不可能在比武对抗比赛和现代自由搏击技术上占有主动权和优势。因此,我们主张为了练好意拳,不妨先求其杂,在传统武术上下下功夫,然后再专心练习意拳以求其精。实际上,我们现在所谓的某门派武术大师,哪一个不是在广泛涉猎了很多拳种的基础之上才专心于某一门派的特殊拳学并取得了突出成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