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服务”内涵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内涵及实践方式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内涵及实践方式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内涵及实践方式摘要:本文从历史视角出发,简要阐述了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理论由来及发展史,阐述了实现教育公平道路的艰难、曲折,以及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对推进教育公平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关键词:教育公平;理论内涵;义务教育法;资源配置;实践一、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概念及理论内涵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是一个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公平理论密切相连的概念。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体是指政府为不同社会成员提供的公共产品水平,包括教育服务产品,基本相同,一视同仁。
比如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等,使社会所有成员都能享受到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
社会公平理论集中到一点,就是消除人类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而自从阶级社会诞生以后,人类社会中不公平、不平等的现象就比比皆是。
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自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初期建立起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其教育服务对社会成员而言,就都是不均等的、不公平的,既有严格的身份等级限制,也有男女性别歧视。
可以说,追求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的愿景,源远流长,自古至今不知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之不懈努力奋斗。
毛泽东同志曾尖锐地指出:“中国历来只是有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
……中国有百分之九十未受文化教育的人民,这个里面,最大多数是农民。
农村里地主势力一倒,农民的文化运动便开始了……不久的时间内,全省当有几万所学校在乡村中涌现出来,不若知识阶级和所谓‘教育家’者流,空唤‘普及教育’,唤来唤去还是一句废话。
”通过历史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人类社会对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追求不仅由来已久,而且其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丰富,生产力的发展,国家财力的增加,促使教育事业在不断发展、更新。
在封建社会及资本主义社会前期,人们将基础教育、学习文化知识看做是纯粹个人受益的私人物品,所以个人接受教育付出费用理所当然。
随着社会发展,基础教育不单单是使个人素质提高,更重要的是作为国家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本途径,因此基础教育被列为政府首先应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方面,需要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并均等实施免费。
公共服务均等化
公共服务均等化一、引言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定义,国内学者虽说法各异,但基本观点却大致相同。
徐诗举将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定义为在保证实现国民福利最大化和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的原则下,全国范围内的居民都能享受到基本相同的公共产品,政府间的转移支付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提。
李华根据公共品需求的城乡差异,将公共品分为基础性公共品和差异性公共品,提出基础性公共品的均等化应按照公共品的数量和质量进行衡量,要求实现结果的均等;而差异性公共品均等化的判断标准应是效用的最大化。
王磊认为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和要求,一般是指各个地方政府能够按照全国的一般标准和居民的生存要求,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根据财政分权划分的地方政府应该承担的支出责任。
公共服务均等化具体是指地方政府提供的地方治安、环境、城市建设、文化、教育、卫生、道路等公共产品的水平基本相等。
江明融认为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及其公共财政要为不同利益集团、不同经济成分或不同社会阶层提供一视同仁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具体包括财政投入、成本分担、收益分享等方面内容。
就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途径来说,李华和王磊主张应通过转移支付来实现财力的均等化从而保证公共品的均等化。
而江明融、杨晓达则认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实行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在遵循“帕累托改进法则”和保证城市居民现有效用水平不降低的前提下,将城市创造的一部分财富用于提供农村公共品,从总体上提高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水平。
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起因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差异性,目标是公共服务消费的平等性。
具体来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缘由在于其供给的差异性,即由于各地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差异而导致供给的基本公共服务在各地之间,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从而导致同一个国家内不同地区的居民却要消费不同数量和质量的同类公共服务,不仅影响了公平目标的实现,而且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内涵与方法——以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为例
1 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 等化的实现背 景与 发展 历程
2 0 中 共十 六 届六 中全 会 通 过 的 ( 0 6年 中共 中 央 关 于 构建 社 会 主义 和 谐 社 会 若 干 重大 问题 的 决
若 I l 耋 斟 } i o
篙} I
莶J 至
譬l
建 基 于 农村 发展 水平 以及 农 民 实 际 需求 的基 本公
【 要 】近 几年 来 ,农村 经 济 发展 的转 型 ,居 民消 摘
费 方 式 、 生 活 方 式现 代 化 的趋 向 引起 了对 于 基 本
公 共服 务 设 施 的 关 注 。 本 文 以 基 本 公共 服 务 设施
KEYW O RDS: o nr sd ; u l a ite ; q a— c u t ie p bi fcl is e u y c i l
舌l 蚕 广 l
§善 l
毛l
广 I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
求 必须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 提高农村公共产 品供 给 水平 0 8 颁 布 的 < 乡规 划 法>也 强 。20 年 城 调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应当统筹兼顾村民生产与生
活 的 需要 。 系列 法 律 、 ~ 法规 都 表 明 在城 乡统 筹 新
共 服 务设 施 体 系 , 另一 方 面要 通 过 对 农村 人 口 密
定》要求 完善公共财政 制度 . 逐步实现基本公共 服务均等化” 正式提 出 “ .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的
概 念 。2 0 0 8年 中央 一 号 文 件 指 出 推 进 城 乡基本
度 、公 共 设 施 服 务半 径 等 要 素 的考 虑 ,将 空 间分 析 方 法 引入 乡村 规 划 中 ,调 整 与优 化 基 本 公 共 服 务设 施 的 空 间布 局 。 最 后 以 南京 市 江宁 区江 宁 街 道 为例 进 行 实 践研 究 ,希 望能 够 对 未 来 乡镇 基 本 公 共 服 务设 施 的合 理 配 置起 到 借 鉴 与指 导 作 用。 【 关键 词 】 农村 ;基 本 公 共服 务 设施 ; 均 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第24卷第2期2008年3月吉林工商学院学报J()I瓜NAI,OFJILINBUSINESSANDTECHNoLOGYCoLLEGEV01.24,No.2M盯.2008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钟振强,宋丹兵(仲恺农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021)【摘要】本文从公共财政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在厘清公共服务与基本公共服务含义的基础上,科学界定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涵义,然后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求为发掘和改善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途径服务。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标体系【中圈分类号】F810.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935(2008)02-0045—03【收稿日期】2007.08.28【作者简介】钟振强(1980一),男,广东新会人。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
研究方向:财税理论与政策,政府会计。
目前,我国公共服务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逐步拉大,已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但是,根据我国当前情况,我们要在短期内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似乎难以实现。
因此,当前财政实践中提出了一个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要求我们为全体人民构筑起最起码的基本均等化公共服务。
本文将就这个问题,在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涵义进行科学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剖析1.公共服务与基本公共服务的含义辨析公共服务与基本公共服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是主从关系。
所谓公共服务,是指政府利用公共权力或公共资源,为促进社会公众基本消费的平等化而进行的一系列公共行为,例如国防、公安、司法等。
而基本公共服务只是公共服务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政府向社会公众所必须提供的、最基本的公共服务。
具体来说,我们可从两个角度理解基本公共服务:一是从消费需求的层次看,与低层次消费需要有直接关联的即为基本公共服务。
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分析及评价指标构建
主体的任何行为 ,不但依靠 内部动力 ,而且还需要有外 部引力 。内部动力可 以更好地发挥主体 的主观能动性 ,内部 动力越强 ,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越高 ,但这需要 以对行为的 主
要 内容和精神实质的充分掌握为前提 ;外部引力主要通过对 目标价值的追求 、目标的引导 ,明确努力的方向并形成持续
评 价 指 标 构 建
秦 小平 ,李 明
( 黄冈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 ,湖北 黄 冈 480) 3 0 0
摘
要:运 用文献资料 法、专家访谈 法,对 体育基 本公共服 务均 等化的 均等对 象、均 等 内容 、均等标 准三方 面 内涵进行 剖
析 ,提 出了体 育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评价指标 的制定原则,即系统性 、重点突 出、可操作性 与科 学性 紧密结合 、以公 众为导
行动的压力 ,并 通过一定 的制度来加以约束 。体育基本公共
服务均等化的实现 ,首先 必须 深刻认识 和领会体育基本公共
经济 、社会发展 的水平不 同,这就使得体育基本公务服务会
出现 区域差异 。2 0 00年 群众 体 育调 查统 计 资料 显示 , “ 在
服务均等化 的内涵 ,其次要建 立体 育基 本公 共服务均等化 的 评价指标 ,用 以对 体育 基本 公共 服务 均等 化 的实施 进行 引
体 育基本公共服务均 等的对象选择 实际上就是对社会成 员 的范 围进行确定 。从地域来看 ,可 以分为全 国范 围,全 国
范 围又 可以分为各 区域 范围 ,如可 以以省来划分 ,省又可 以 以市 、县甚至乡镇来进行划分 。由于在一个 国家 内,地理位 置 的不 同、基础条件 的不 同、政策 的不 同导致 了各个地 区的
第2 卷 4
第 5期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综述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综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我国民众对基本公共服务的诉求越来越强烈。
但由于体制、历史等原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日益严重,并且成为制约城乡统筹发展以及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因素。
基于此,近些年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对国内学者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内容的界定、分析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现状和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和路径选择。
标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述源于西方的公共服务均等化,近几年,国内学者也将此问题作为研究热点,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但应有的国民福利却没有普遍性提高,而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问题成为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主要问题。
基本公共服务是一个社会中人们生存和发展必需的基本条件,平等享有公共服务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
而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成为威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就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研究,形成了一系列成果。
一、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的内涵1.公共服务界定只有先明确什么是基本公共服务,才能更好地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
国内学者在公共服务的概念上认识并不统一。
刘海兵、张文礼(2009),高姝擘、萧洪恩(2008)认为,公共服务主要是由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公共产品的服务行为。
其有两个属性,一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二是保证公民平等的享受[1]。
公共服务作为公共物品的范畴,是以一定的信息、技术或劳务等服务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公共产品。
而公共产品则是在消费上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
解怡、廉晓梅(2010)认为,在研究公共服务的涵义时,主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一是公共服务属于服务范畴。
这是从产业结构出发进行分析的,第一、二产业是农业和工业,而相对应的第三产业就定义为服务业,不生产物质产品,而是以提供劳动的形式满足人们需要,从而创造价值。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根据一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为维持本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基本的社会正义和凝聚力,保护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
包括三个基本点:保障人类的基本生存权,满足基本尊严和基本能力的需要,满足基本健康的需要。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够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的均等。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民生性服务,公共事业性服务,公益基础性服务,公共安全性服务。
我国政府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但需要在操作层面界定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依据基础性、广泛性、迫切性和可行性这四个标准,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务,是现阶段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
☆新公共管理与新公共服务新公共管理主张在政府等公共部门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重视公共服务的产出,强调文官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力和政治敏锐性,倡导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行政环节上实行更加灵活、富有成效的管理。
新公共服务基于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反思,认为公共管理者在其管理公共组织和执行公共政策时应该集中于承担为公民服务和向公民放权的职责,工作重点是建立一些明显具有完善整合力和回应力的公共机构。
☆公法与私法法律可以最一般的区分为与国家密切相关的公法,和规范私人间权力义务的私法。
二者的划分主要有以下不同意义:①从利益保护的中心来看,公法以维护公共利益即公益为主要目的;私法以保护个人或私人利益即私益为依归。
②从调整的社会关系即对象来看,公法主要体现为调整政治关系、行政关系及诉讼关系等;私法调整私人之间的民商事关系,即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③公法以权力为轴心,严守“权力法定”的理念;私法以权利为核心,适用“权利推定”的逻辑。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内涵、条件与实现策略
二 、 现 基本 公 共服 务 均 等 化 的 条 件 实 1 基 本 公 共服 务供 给 由 需 求决 定 、
转移支付制度是实现地区间基本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 手段 。我 国由于地理 、 历史 、 体制政策等方面的原 因,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钠 , 这种 不平衡不是市场造成的 , 因此 , 也不能 通过市场 去解决 。例 如, 有些地 方山清水秀 , 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窿不 宜深度 开发 , 这些地区经济就上 不来 ; 有些 内陆地区 , 在改革开放早期没有获得 中央的特殊政策 , 因此 , 经济 的发展与沿海开放地区 有差距 ; 有些地 区地理 环境差 , 通不便 , 交
的 财税 体 制 ; 过 转 移 支付 促 进 地 区 间基 本 公 共 服 务 均 等 化 ; 通 通过 发 展 社 会 组 织 补 充政 府公 共 服 务 供 给 的 不 足 ,
【 关键词 】 公共服 务; 等化 ; 均 条件 ; 路径 ; 现 策略 实
一
、基Βιβλιοθήκη 本 公 共 服 务 均 等化 的 内涵
古看来 , 收入均等化意味着 “ 平等 ” 资源有 效配 置意味着“ , 效率 ” 福利 , 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 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 经济学既要探亡 平等 问题 , 寸 又要探讨 效率问题 。从 中国学 者对基 本公 构是最为重要的手段 , 没有财政 的支 撑 , 公 服 务均等化就只是一句 空 共服务均等化 的研究看 , 等意义上 的均等化研 究从未 离开过供 求效 话。要把对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力度作为地方政府绩效考评的主要 平 率问题 , 效率意义上 的均等化研究也都涉及到供给平等 问题 , 二者是紧 密相联的。因此司 以认为 , 均等化不单指平等 , 还应该包括 供求均衡效
中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中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摘要: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重视和解决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本报告在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揭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与面临的矛盾,重点围绕城乡义务教育、城乡社会保障、城乡医疗卫生、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四个领域进行了全面分析。
本报告提出的主要政策建议包括:一是国家财力分配要实行“三个倾斜”;二是在推进相关重大制度与体制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三是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四是注重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政策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农民阶层没有能够很好地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这集中表现为城乡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不均等。
社会发展的宗旨是人人共享,普遍受益。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人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必然选择,是解决民生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体现社会公平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城镇化、建设新农村、破解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需关注和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本报告试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围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若干重要问题,提出一些初步看法和建议。
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分析(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界定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财政的基本目标之一,是指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实现手段是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基本公共服务主要包括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就业与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指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是确保所有社会成员平等享有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联合国,2008)”。
据此理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其实质是政府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在使用价值形态上水平大致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012年1月刊改革与开放迈入新一轮发展周期的中国,到了一个用改革破解民生难题、让百姓共享发展成果的新阶段,需要再次拿出改革勇气,实现覆盖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为百姓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权益保障。
当前我国社会在公共服务领域“非均等化”问题却比较突出,由此使不同群体之间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逐步拉大,并已成为社会焦点问题之一,在这一视角之下,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仍然具有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是当前乃至今后各级政府应着重去解决的课题。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的政治价值取向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公平分配,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从社会政治学的角度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治价值取向来源于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向往是人类的天性,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让每个人平等地享有基本权利,自由享受政府所提供的种种优惠、机遇等。
这一正义观,契合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社会。
可以说社会公平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伴随人类文明始终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念与道德准则,这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价值基点。
需要明确的问题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
在我国,平均主义有着牢固的传统。
但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相当复杂而又系统的巨型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由于我国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以及各地政府间财政体制差异性等问题的存在,决定了我们要做的只能是在承认差别客观存在的前提下保障所有公民都享有一定标准基础上的基本公共服务。
二、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因为政府间公共服务责任分工错位,导致公共服务总体上投入不足因而结构失衡长期以来,中央与地方公共服务责任分工错位,这极大影响了两级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投入。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服务”内涵探析
是真正 目的。 以发展求生存是 “ 人猿揖 别” 后人 的本质体 现 , 人类祖先进化 的最大动
因是克服 生存危机 , 而为克服 生存 危机所
进行 的改造环境又促进人 自身 的进化 。与 动物 的生存 世界不 同, 人类生命 的本真意 义在于谋 求发展 , 尽管每一代人 都无法摆
内容 摘 要 : 自然 性 需 求 需要 政 府 为 民 众提供 基 本 的 、底 线 性 的 生存服 务 ,而 兼 具 社 会 性 的 人 在 发 展 中 需要 政 府 提 供 超 越 个 人 主 义 的公 共 化 服 务 。 基 于 现 代 政 府 产 生 的 契 约 特 性 ,基 本 公 共 服 务 的提供 者 多为政府 或公 共 组 织 , 供 给过 程要 求具有 公 开性 和公 平性 。 强调 公 共 服 务 的 均 等 化 , 就要 坚持 自 由 原 则 与 差 别 原 则 ,求 得 机 会 平 等 与 结 果 平 等 , 进 而 保 障 民众 生存 权 和 发 展 权 的 真 正 实现 。 关键 词 :公 共服 务 均等 化 基 本 公共 服 务 均 等 化
署《 1 9 9 2 年人文发展 报告 》 引入 “ 人文发
展” 的概念再次界 定 了人与发展 之间的 关 系 :“ 人 文发展是 ……包 罗在所有 发展阶 段所有社会 中的所有人类选 择。它把发展 对话扩大 为不仅 仅是讨论手段 ( 国民生产 总值增长 ) ,而是讨论 终极 目的… …它使 发展 围绕人 的中心 , 而不是使人 围绕发展 的 中心 ” 。
从字面意义上讲 , 服务是 “ 工作 ” 的代 名词 ,主要是指 为集体 ( 或 别人 )的利益 而工作 。深入分析 ,“ 服务”产 生的前提是 主体和客体相分离 ,是人 ( 主体 )的需要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应该均等。
我国有13亿人口,尽管每个人的天赋能力不同,所占有的资源也不尽相同,但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方面应该是均等的。
第二、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结果应该大体相等。
大体相等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大体均等或相对均等。
当然,这里讲的不是所有公共服务,而是基本公共服务。
第三,在提供大体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
社会成员的需求千差万别,某些社会成员可能不去享受社会为之提供的公共服务,如有的家庭可能不愿意把孩子送到公立的九年义务教育学校上学,而是送到私立的学校就读。
这是完全可以的,应该尊重这些社会成员的选择权。
尊重人民的自由选择权与尊重人民享有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并不矛盾。
而且,即使是在基本公共服务的框架之内,也应想方设法让人们有自由选择的空间,不能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搞成计划经济时代的“配给制”。
为什么在我国现阶段需要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呢?这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
从理论角度来分析,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体现以人为本和弥补市场公共品供给失灵的重要制度安排。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既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也满足其精神生活需要、生命健康需要、安全需要以及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都说明,在提供私人物品和私人服务方面,市场机制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但在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方面,市场机制却存在失灵或局限性,需要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机制来弥补。
从实践角度来分析,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缓解社会矛盾的现实需要。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等。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观点整理)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资料汇集)一、有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理论1.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公共服务是指筹集和调动社会资源,通过提供公共产品这一基本方式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过程。
公共服务可分为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
基本公共服务是公共服务范围中事关人们生存权和发展权最基本的公共需求。
“均等化”就其字面理解包含均衡、相等的意思,而均衡有着调节、平衡的过程,最后达到相等。
当然这里的相等,只能是大体相等,不可能绝对相等。
均等化的标准有三种:一是最低标准,即要保底。
一个国家的公民无论居住在哪个地区,都有平等享受国家最低标准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
二是平均标准。
即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应达到中等的平均水平。
三是相等的标准,即结果均等。
这三个标准并不完全矛盾,实际上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水平还不够高的情况下,首先是低水平的保底,然后提高到中等水平,最后的目标是实现结果的大致均等。
近年来,随着各地政府对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推行的逐渐深入,社会各界对基本公共服务及其均等化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尚无统一的共识。
李克强在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所要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大致可分为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两个部分。
从我国情况看,基本公共服务主要包括公共就业服务、基本养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公共文化、基本环境质量以及公共安全等服务类别,旨在保障全体公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这是公共服务中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公益性较强,政府担负着义不容辞的主体责任。
非基本公共服务是指满足公民多层次、多样化发展需求的服务类别。
如按比例划分,多数人的需求主要依靠市场提供,还可以通过发挥社会力量作用、支持和引导社会互助来提供。
这既能为社会资本开辟更大的投资空间,利用市场机制加快社会领域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又能使政府腾出财力、集中精力,更好地履行保基本的职责。
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内涵与路径选择
I
公 共服 务 均等 化 : 论 内涵 与 径 选 择 理 路
刘 厚金
( 东政 法 大 学 政 治 学 与 公 共 管理 学 院 , 海 2 12 ) 华 上 0 60
【 摘 要 】 公共服 务均等 ,是 当前解决社会公正 问题 , 匕 促进公平正义 , 构建和谐社会 的首选策略。2 0 0 6年 l 0月, 中国共 产党十六届 六中全会 明确提 出, 步实现 基本公共服 务均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够有 效缩 小城 乡差距 、 逐 区域差 距 和 贫 富差 距 。公 共 服 务均 等 化是 要将 公 民 的政 治 、 济 、 会 、 化 等 方 面 的 差 距 控 制 在 可 以接 受 的 范 围之 内, 公 共 经 社 文 在 服 务 领 域 中保 障 社 会 成 员 的基 本 权 利相 对平 等地 实 现 。现 阶 段 , 国 要 实 现 基 本 公 共 服 务 均 等 化 , 须 着 力 调 整 中央 财 我 必 政 支 出结 构 , 快 改 革 和 完 善 现 行 转 移 支付 制 度 , 育 地 方 政 府 履 行 公 共 服 务 职 能 的 稳 定 财 源 , 立 农 村 公 共 服 务财 政 加 培 建
研 究方 向 : 共 行政 理 论 与 实 践 、 力 资 源 管 理 、 府 经 济 法 治 。 公 人 政
级政府 应深 化教育体制改革 , 扩大教育投 入并 切实提高教育质 服务 , 使城 乡及不 同地区 、 同群体的 人们 享有 大致相等 的公 不 量, 从制度上 和财政 上为教育机会均等化 提供 保障 。由于 目前 共 服 务 。 我 国 作 为 一 个 发 展 中 的大 国 , 实 现基 本 公 共 服 务 均 要 我 国政府 的供给能力有 限, 实现 以上五个方 面的基本公共服务 等 化 , 必须 从 以 下 四个 方 面着 手 , 步 推 进 。 逐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探析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探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在物质财富急剧增加的同时,作为政府能力的重要表现和重要责任即提供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方面却存在种种不足,特别是服务的均等化问题。
本文便以此为背景,通过探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涵义及现阶段存在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各种现象,进一步提出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相关措施。
标签: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涵义(1)公共服务的内涵目前,理论界大多将公共服务界定为是相对于公共产品而言的,即是政府为民众提供的无形的消费服务。
国外对公共物品的研究比较多。
斯蒂格利茨认为:“纯公共物品是这样一个物品,将它提供给额外一个人的边际成本严格等于零,并且不可能将人们排除在享受这种物品之外。
许多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不是在这种意义上的纯公共物品”①。
笔者认为,公共物品与公共产品是有区别的,公共物品是由政府投资生产的,属于消费类,不能在市场上准确反映其价值;而公共产品有相应的价格体系,是能在市场上反映价值的。
根据对公共服务的理解,笔者认为,公共服务是政府使用公共权利或者公共资源,满足公民及其社会组织的各种直接需求,同时为了促进公民基本消费的平等化的一系列的公共行为。
(2)基本公共服务的内涵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责任,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7》分析认为: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务,是当前必须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
②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了实现公平、正义的目标和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社会权利而提供的公共服务。
(3)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效果大体相同,同时又拥有自由选择权;二是全国在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上要有统一的制度,要特别关注困难群体,首先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总之,均等化就是将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保证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人们都能享有到大致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使发展差距逐渐缩小。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一般地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够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的均等。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基本民生性服务,如就业服务、社会救助、养老保障等;二是公共事业性服务,如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科学技术、人口控制等;三是公益基础性服务,如公共设施、生态维护、环境保护等;四是公共安全性服务,如社会治安、生产安全、消费安全、国防安全等。
这些基本公共服务做好了,才能使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受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拉动内需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王金祥在会上表示,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尤其要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
当前,影响我国消费的因素很多,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广大农民和低收入者消费能力不强,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是制约我国消费需求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指出,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覆盖面较小,特别是农村的社会保障滞后,削弱了启动消费的短期预期。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减少居民养老、医疗、住房等预防性储蓄;有利于稳定居民支出预期,增强消费需求;有利于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优化产业结构。
王金祥表示,围绕扩大消费需求,发改委将做好五项工作:一是加强收入分配调节,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二是统筹规划,促进各项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三是适应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等新变化,完善社保制度,降低社保的进入门槛,扩大覆盖面;四是正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差距,着力解决社会保障薄弱环节和关键问题,增加农村社保的投入;五是加强社保体系建设,实现基本服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财政部副部长丁学东在会上表示,财政将加大对社会保障等民生工作的支持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障筹资机制,促进社保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作者:胡琳琳郭万超来源:《开放导报》2013年第04期[摘要]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当前在城镇化速度加快的条件下,城乡结构和形态处在不断变化之中,需要新的制度安排和资源配置方式。
应建立公共服务的动态调整机制、需求表达机制,通过市场机制、技术手段等实现公共服务资源的有效配置,通过过渡性制度安排解决特殊人群问题,通过社会保障均等化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等。
[关键词]城镇化公共服务均等化资源配置[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3)04-0012-04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减少城乡差距,体现以人为本和弥补市场公共产品供给失灵的重要制度安排。
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和农村社会形态的转变,原先的制度安排和资源配置方式已不能满足新的要求,应适应城乡发展的新形势,按照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原则,做到城乡统筹、科学规划、动态调整,提高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效率。
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内涵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以政府为主体,以农村为重点,在城乡间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向城乡居民提供与其需求相适应,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最终大致相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使城乡居民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数量、质量和可及性方面都大体相当。
对均等化一般有两种理解,机会均等和结果均等。
机会均等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在接受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上具有大致均等的机会。
结果均等是指公民个人在使用或者消费公共服务时标准是基本一致的,因经济发展与财富不平衡无机会支付或付不起基本公共服务使用费的情形基本得到消除。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非绝对的平均化,而是机会的均等和结果的相对均等。
机会均等保证基本公共服务分配上起点公正。
结果的相对均等是从基本人权角度出发,保证底线的平等。
要承认在我国现有的国情下,即使是政府的公共财政做到了投入的平均化,由于区域差别、城乡差别、历史文化甚至地理因素的差别,其结果都不可能实现绝对均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 在 “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 ,要明确 “ 基本”服
务的底线
尽 管各 学科对 “ 基本 公共服务 均等 化 ”的论 述各 有
侧重 ,但综合现 有的研 究成 果可知 ,人 的生 存与发展是
多数研 究的逻辑 起点。生 存权 在很 大程 度上 同义于生命 权 ,既是 人作 为生命 体 的存在 之 最低 限度 的权 利 ,又 是价值 位阶上最 高位 的 ,不可消减 、限制和被 剥夺 的权
3 . 生存主要是反映 外在生命数量的延续性 ,发展则注
重 生命 质量 的丰 富性
单纯 以占有物质来满 足生存需 求 ,难 以实现人 自身
存在 的丰 富性 。 以发展 求生 存是 “ 人猿揖别 ”后人 的本
质体 现 ,人 类祖先进化 的最 大动 因是克服生 存危机 ,而
为 克服 生存 危机 所 进行 的环 境 改造 又促 进 人 自身 的进 化。与动物 的生存世界不 同 ,人类生命 的本 真意义在于 谋求发展 ,尽 管每一代人都 无法摆脱死亡 的命 运 ,却都
共服务一定要追求精 细化 ,但不能豪华化。
任何 社会 中的公 民及其组织对 服务 的欲 求可 以是无 限 的 ,但 要求公共服务 去满足所 有需求则是不 现实的 ,
公共服务 只须保 障公民及其组织 的基 本的公共 需求的满
会 权 利的 实 现为 宗旨 , 为 个人 在 确 保 其 生 存时前 提 下实
现人格上 的全面 发展提供 方便 。发展权利 的获得 ,也就 意味着每一个 人能够拥有经济 安全保障措施 ,能够 维持
个人独立 自主 以及人格尊严 ,进 而享有社会安全 、普遍
生活标准 、社会保 障和健康权 。 4 . 基于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公民需求是公共服务的 “ 最
以 “ 生存和 发展 ”为考 量 目标 , “ 基本服务 ” 既要 向个人提供 “ 生存照顾 ”亦 即解 决温饱 问题 ,又要 以社
体 )之 间的 一种 过 渡状 态 ,即客 体 的效用 经 “ 服务”
( 实物形式 或活动形式 ) 而满足 主体 的需要。在此 ,服 务与 需求具有直 接统一 性 ,需要 既是人 类活动动机 的始 源 ,也是人们度 量一定 活动及其 结果价值 大小的最终尺 度。对 于人 的需求 ,因划分依据和标 准 的不同而各 有侧 重 ,如 马克思把 人 的需 要分成生 存、享 受和 发展三个层 次 ,马斯 洛 提 出 了五层 次 的 需 求理 论 。笔 者 认 为 ,人 的需要集 中体 现为 :生存 需要 ( 衣食住 等基 本需 要) 、安
2 0 1 3 . 0 9 J 中国国情国力 J 31
会 管 Biblioteka 理 有 的人、财 、物 、地 、时 的水 平和储 备 ,提供 一个为 多 数人所认 同的标 准 ,才 能使 公共服务 向最优 化发展 。公
确而特 定的 目的。三是 “ 关注个 人权利 ”的原则。政府 必须 维 护个 人 的生 存权 、 自由权和 财 产权 ,否则 就 是 失职 。于 是 ,现 代 政府 的职 能演 变 为 :政 府 存 在 的原 因—— 公共需 求 ,政府 的 目的—— 满 足社 会需 求 ,政府 活动的主要 内容—— 提供公共服务。 2 . 处于契约状态下 的公民与政府 ,一方面需要公民让 渡一 部分 自由并对国家 尽相应义务 ,反过来政府也要对 公
在各 自有限的生命 中不断地 集聚着 人类的发展 与进步 。
1 . 从字面意义上讲 ,服务是 “ 工作”的代 名词 ,主要
是指为集体 ( 或别人 )的利益而工作 深入 分析 , “ 服务 ”产生 的前提是 主体和 客体相 分 离 ,是人 ( 主体 )的需要与满足 人 的需 要的外界物 ( 客
低纲 领 ”
全需 要( 包括 心理上和 物质上 的安全保 障) 、发展需 要( 社
交 、被 人 尊重 、 自我 实现 等) 、享 受需要( 主 要是 文化 、
审 美 需 求) 。
公众 对公共服 务质量 的需求是 无限的 ,加 之公共需 求是 一个动态概念 ,不 同的生产 力发展水平 与不同的历 史 时期会各有 不同。尤其是 随着经 济发展和社 会进步 、 公 共财 政 和政 府 能 力不 断增 强 ,基 本公 共服 务 的最 低 水平 也会被不 断抬升 ,人们对于政 府关于公共服务 承诺 的期 望不断增 大。此时 , “ 政府应 以公 民需求 为导 向, 形成 一套建立在包括 公共选择 的民主过程和调查 分析 的 科学 程序基础上 的需求整合机 制 ,准确判断 公共 需求 的 种 类和数量 ,明确 公共 物品供 给的步骤和 方式 。 ”…当 然 ,政府在承诺 时需要实事 求是、量力而行 ,要根据现
利 ,否 则 生命 不存 。 生存权 的本 源性 指代 生命 体 的维
护 、有 尊严 的生活 和安 全 的生 活 。满 足 自身 的生 存 需 要 ,既要个 人发挥主观 能动 性去积极争取 ,又要外在 的
服务 以 “ 增 益其所不 能” ,通过外在 “ 服务 ”来筑牢生
存底线和丰富谋生手段。
厶
管
理
基 本公共 服 务均等化 的 “ 服 务” 内涵
◎ 文/ 李宏伟
推 进基本 公共服务 均等 化 已经成 为党和 政府 的工作 重点 ,目前学 界 多从存 在 问题 、实现途径 、 中西对 比等 视 角对基本 公共服务均 等化作 了有益 的探索 ,形成诸 多 富有成 效 的成 果。 然 而 ,对 “ 基 本公 共服 务 均 等化 ” 中 “ 服务 ”的根源 、内涵 、特性 、价值 的论述还 比较 薄 弱。换言 之 ,在基本 公共服务均 等化 的概 念 中,何谓 基 本服 务?其评 价标准是 什么? “ 公共服务 ”的主 旨内涵 和依 据何在? 强调 “ 均 等化 ”的 目的又 是如何 呢? 这些 都需要从概念 本质上得 以澄清 。 基本服 务 :个体生存与发展 的保 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