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影视人类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合集下载

《2024年影视人类学的脉络、路径和前瞻》范文

《2024年影视人类学的脉络、路径和前瞻》范文

《影视人类学的脉络、路径和前瞻》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影视作品以其生动的视听体验成为了我们认识和理解人类文化、社会的重要媒介。

在这个大背景下,影视人类学逐渐崭露头角,为传统人类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旨在梳理影视人类学的发展脉络,探讨其研究路径,并展望其未来前景。

二、影视人类学的脉络1. 起源与发展影视人类学起源于20世纪中叶的美国,当时电影和电视逐渐普及,人们开始尝试运用这些新兴的视听媒介来记录和传播人类文化。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学研究的深入,影视人类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 国内外发展概况在国内,影视人类学的发展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许多学者开始尝试运用影视手段来记录和传播中国各地的传统文化,为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外影视人类学的发展则更为成熟,涵盖了全球各地的文化现象。

三、影视人类学的研究路径1. 理论框架影视人类学以人类学理论为基础,结合电影、电视等视听媒介的特点,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框架。

它强调对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动态性和复杂性的认识,注重通过影像来展示和解读人类行为、信仰、价值观等文化现象。

2. 研究方法影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田野调查、影像记录、后期编辑等。

研究者需要深入实地,与当地人进行交流互动,了解他们的生活习俗、信仰观念等。

同时,还需要运用影像技术,将所观察到的人类行为、文化现象等记录下来,并进行后期编辑和解读。

3. 实践应用影视人类学的实践应用主要体现在文化传播、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

通过影像手段,可以将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呈现给观众,有助于增进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同时,还可以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重要的支持。

四、影视人类学的前瞻1. 技术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影视人类学将更加注重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提高影像的质量和传播效果。

例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应用将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化现象的背后含义。

2. 跨学科融合影视人类学将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如心理学、社会学等。

《影视人类学原理》读后感

《影视人类学原理》读后感

《影视人类学原理》读后感今天有幸拜读了一本关于人类学的书,书名就叫做《影视人类学原理》,在其中我了解到,人类学界的学者多尝试着定义人类学片的属性,用以作为区分人类学片和非人学片的标准。

不过,截至今天,人类学片对人类学界和人类学片属性的各种定义仍然没有获得广泛认同。

然而,如果放弃对人类学片属性的依赖,我们将有一个更好的标准,那就是人类学片,以及影视人类学自身的功能与意义。

人类学片不仅在抢救人类文化遗产方面,而且在促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普及科学知识,提高民众素质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艺术价值和教育功能。

长期以来,人类学界的学者多尝试着定义人类学片的属性,用以作为区分人类学片和非人类学片的标准。

不过遗憾的是,截至今天,人类学界对人类学片属性的各种定义仍然没有获得广泛认同。

比如被很多人类学家认同的“真实性”到现在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因为影片作为一种表达形式,可以“真实的阐述”,也可以“真实的反映”。

前者是对现实的一种纪录,而后者却可以是一种艺术创作。

只要反映的百分之百是真实,你也就很难说它不具备“真实性”了。

实际上,卡尔海德就曾经把一些优秀的商业片或者艺术片当作人类学片。

更不要说,现在影视技术发达,数字技术甚至可以完全制作出一些再也拍摄不到的人类学现象。

比如,有一天,我们完全可能利用数字技术制作某些少数民族的祭祀活动现场,假如制作出来的作品被亲身参加过这类活动的人认为完全反映了真实,那么,我们能否理直气壮地说,这些影片不具有真实性呢?我认为是不能的。

同时我还认为,这样的影片所包含的人类学信息对将来的研究者以及观众很有用处,是不能简单的将其从人类学片中剔除出去的。

如果放弃对属性的依赖,我们将有一个更好的,更具有包容性而且不失之于偏颇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人类学片以及影视人类学自身的功能与意义。

对这一点,我想,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抑或是将来,人类学家都可以达成一致的意见。

这种意见,简单的一句话就是:人类学片是反映人类学研究内容的影片,而影视人类学是为研究人类学片,以及其自身的一门学科。

影视人类学

影视人类学

影视人类学影视人类学:珍贵的文化观察与传承影视人类学是研究电影和电视对于人类文化和社会影响的学科,通过观察和分析影视作品,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电影和电视作为现代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反映了社会现象,又塑造着社会观念。

影视人类学通过深度解读电影和电视作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探索和理解人类文化。

影视作品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不仅通过镜头语言传递信息,更通过影像和音频元素渗透到观众的感知中。

观众通过解码这些符号,与作品互动,进而产生共鸣和理解。

例如,古装剧是中国影视作品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借助历史的背景和传统文化元素,表达了对于家族、忠诚、传统道德等价值观念的关注。

通过深入分析古装剧中的剧情、角色和场景等元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价值观背后的文化内涵。

另外,影视作为一种群体文化活动,也能够促进社会和谐与跨文化交流。

例如,国际大片的传播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观众可以一同分享故事,促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同时,通过观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影视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观念,进一步扩展我们的视野。

影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本分析、观众参与观察和社会实践。

文本分析是通过对影视作品的剧本、故事结构、对白等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和文化内涵。

观众参与观察是通过观察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的反应和反馈,了解作品对于观众认知和情感的引发。

社会实践是指通过对影视产业链的研究,从创作、制作、宣传和观众反馈等方面,分析影视作品在社会中的实际影响。

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影视作品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经典著作,被改编为电视剧或电影多次呈现给观众。

这些作品不仅将中国古代文化带入现代,还成为了观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同时,电影和电视也能够唤起观众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民众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影视人类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电影和电视作品,还能够提供有益的文化参考,促进社会和谐与多元文化交流。

论影视人类学对民族文化的功能及意义

论影视人类学对民族文化的功能及意义

论影视人类学对民族文化的功能及意义作者:王东浩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年第17期摘要影视人类学是在人类学基础上产生的一门学科,其作品一般被称为人类学片,依据人类学理论指导,综合运用人类学研究的科学和影视学的表现手段,其价值在于研究、分析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并用影像的方式记录、阐释和保存这些文化现象,特别是记录少数民族即将消失的文化,为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为普通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添新的素材。

关键词影视人类学少数民族功能意义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1影视人类学概说“影视人类学”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

1985年由国际影视人类学委员会主席、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埃森·巴列克西教授介绍到中国,1988年,在于晓刚等的《影视人类学的历史、现状及其理论框架》中,“影视人类学”正式出现在中国的刊物上。

影视人类学的作品一般称为人类学片。

其定义是“人类学片是在人类学理论指导下,综合运用人类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和影视学的表现手段,对人类文化进行观察和研究,所取得成果的形象化表述。

”人类学片分两种:一是人类学的成片,是经过人类学家剪辑后的成品;另一种是人类学的素材片,是人类学成片的来源。

就两种人类学片的重要性来说,人类学家更加偏爱第一种。

人类学片的本质是另外一种民族志的影片形式。

相比文本的记录,利用影像的方式更具有保存价值,比文本记录的人类学资料也更加科学,避免了更多的人为因素。

2影视人类学对民族文化的功能2.1记录与保存人类学片的加入,首次把影像带入了人类学的记录当中,这也使得影像首先具有记录的功能,并更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客观性,相对于传统的记录而言,更具有科学性和直观性。

少数民族的仪式比较多,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仪式化的东西渐渐转为该民族的节日,也是这个民族的文化精髓之所在,影像的加入可以把这种民族文化的东西客观呈现出来,给阅读者还原了一个更加真实的有声世界,具有真实再现的功能。

影视人类学

影视人类学

影视人类学什么是影视人类学影视人类学是对影视作品进行人类学研究的学科领域。

它结合了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解读影视作品来探索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影视人类学不仅关注影视作品本身,还关注观看影视作品的观众以及创作影视作品的相关人员。

影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文化人类学影视人类学借鉴了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学科,它关注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文化的演变过程。

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包括参与观察、访谈和文化解释等,这些方法也被应用在影视人类学的研究中。

符号学符号学是影视人类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符号学关注符号的产生、传播和解读,它通过分析影视作品中的符号来解读其中隐含的意义。

符号学的观点认为,影视作品不仅是表面上的故事,还包含着更深层次、更抽象的意义。

反思性观众研究影视人类学还注重观众研究。

通过观察观众对影视作品的反应和解读,影视人类学可以了解观众对影视作品的理解和认同程度,揭示影视作品对观众的影响和意义。

反思性观众研究不仅关注影视作品对个体观众的影响,还关注观众之间的互动和社会影响。

影视人类学的研究领域影视作品的文化解读影视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对影视作品进行文化解读。

通过观察影视作品中的符号、象征和隐喻,影视人类学可以解读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例如,通过分析电影中的服装、音乐和舞蹈等要素,可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

影视作品对社会的影响影视作品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还可以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影视人类学研究影视作品对社会的影响,包括社会价值观的塑造、文化认同的建构等。

通过观察观众在不同社会背景下对影视作品的理解和解读,可以揭示影视作品在社会中的角色和意义。

影视创作过程的人类学研究除了研究影视作品本身,影视人类学还研究影视创作的过程。

通过观察和访谈影视制作人员,可以了解他们的创作动机、观点和创作背后的文化因素。

影视人类学可以揭示影视制作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以及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关系。

影视人类学研究的路径———评《影视人类学理论探究》

影视人类学研究的路径———评《影视人类学理论探究》
回答 “ 人类学”或 “ 视觉 ”研究路径会得到什么。因此期待更多研究 者的参 与。
关 键 词 :影 视 ;影 视 人 类 学 ;视 觉 人类 学 ;路 径
中图分类号 :C 9 1 2 . 4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4— 3 9 0 X ( 2 0 1 3 )0 3— 0 0 3 6— 0 4
Re s e a r c h App r o a c he s o f Vi s u a l An t hr o p o l o g y:
The o r i e s o f Vi s u a l An t h r o p o l o g y Re v i e w
v i s u a l s e ns e .T he r e f o r e,i t h o pe s mo r e r e s e a r c h e r s t o p a r t i c i p a t e .
Ke y wo r ds :mo v i e a n d t e l e v i s i o n;v i s u a l a n t h r o p o l o g y;v i s u a l s e n s e a n t h r o p o l o y ;r g e s e a r c h a p p r o a c h e s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I SS N 1 0 0 4 —3 90 X :CN 5 3—1 0 4 4 /S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4—3 9 0 X( S ). 2 0 1 3 . 0 3 . 0 0 8
影 视 人 类 学研 究 的路 径
评 《 影 视人 类 学理 论探 究 》

人类学影像的视角语言与呈现兼论影视人类学教学中的几个核心议题

人类学影像的视角语言与呈现兼论影视人类学教学中的几个核心议题

人类学影像的视角语言与呈现兼论影视人类学教学中的几个核心议题人类学影像的视角语言与呈现兼论影视人类学教学中的几个核心议题人类学影像是以人类学为基础和理论架构的影像研究,它的出现反映了人类学领域中对视觉化、跨学科合作和研究方法的重视。

人类学影像在视觉化、呈现和传达人类学研究成果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人类学影像中涉及到的观察视角、语言呈现以及在影视人类学教学中的几个核心议题。

一、观察视角观察视角是指研究人类文化和社会实践时观察者选择的位置和角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人类学影像中,观察视角不仅仅是选择镜头的角度和位置,更是选择何时、如何、为何拍摄的决策。

不同的视角会产生不同的观念和解释。

因此,在人类学影像中设计适当的视角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在拍摄乡村生活时,应该选择什么角度展示,如何展示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选择了固定的视角,比如说从树角或房间的屋檐处进行拍摄,能够让观众了解到房屋的结构、周围的环境和社区的风貌,但是如果忽视了拍摄者自己的身份和影响,就可能无法注意到角色的行动、态度、表情、动作,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方面,因此无法形成真正的文化理解。

此外,在拍摄过程中,拍摄者需要考虑观察者的文化背景和以文化为基础的知识,尤其是当拍摄跨文化的事件时,需要特别注意。

通过涉足这个文化并倾听当地人的声音,观察者可以增加他们的知识和文件资料,同时还能够他们的观点和实践。

使用口语、翻译和写作等方法对文化进行描述,也需要经过谨慎的考虑和精心的表达,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整体性。

二、语言呈现语言呈现是指人类学影像中对影像所承载的文化元素进行的解读和翻译。

观看影像需要有好的文字声音解读,但进行解读时存在的问题是如何避免主观偏见和误解。

因此,如何呈现观察和解释是人类学影像的重要问题。

在人类学影像中,文字的解释必须充分考虑到文化背景和语言的语调、词汇和文化特征等实际情况。

如果只是简单地翻译,就会造成分析不够清晰、解释背景不够明显、文化不同之处不够清楚,这些都会对整体理解产生困难。

对我国影视人类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对我国影视人类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有独特性。 二 、 学 与艺 术 的 矛 盾 之 争 科 人类 学片是影视人类学的 成果形式 。它 是在人 类学理 论指导下 , 象
关于影视人类学的定义 , 学术界目前主要存在三类看 法: 一是文化 派, 认为影视是记录 手段 , 为解释文化服务 ; 二是影视派 , 他们 肯定影视
对我国影视人类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图书 与 传 媒
对我 国影 视 人 类 学 研 究 的 几 点 思考
张 肜肜
( 中央 民族 大 学 民族 学与 社 会 学 学 院
北京
10 8 ) 0 0 1
【 摘
要】 影视人类 学是文化人类学( 民族学) 的一门分 支学科 , 它借助影视表达 来研究人 类文化 。人 类学片要 实现科 学与艺术的 完美

象, 如果说 影视人类学以人类文 化为研究对 象 , 则与 传统人 类学重合 ; 以影视 手段为研究对象 , 又与传统 影视学重合 ; 果同时把人类文化与 如 影视 手段都作为研究对象 , 即使是对- 1交 叉学科来说也是不合理 的。 -" 3 所以 , 影视人类学要想在人类学界占有一席之地 , 不能局限于人类学 影 视 作 品 的摄 制 和 分 析 , 需 进一 步拓 展 自 己 的研 究 主 题 , 研 究 对 象 具 亟 使
统 一 , 注 重科 争 }、 观 性 和 可视 性 。 电影 、 应 生客 电视 等媒 介 的迅 猛 发 展 , 变 了人 们 传统 的 生活 方 式 , 改 为媒 介 人 类 学 的研 究提 供 了契 机 。
【 关键词 】 影视人类 学; 人类学片 ; 介人 类学; 媒 文化研究
而影视人类学则不是 , 它是按照研究方法来划 分的。影视 早在 1 世纪末 2 世纪初 , 9 O 西方人 类学界 便开始尝试 用影像 的方 域来划分的 , 的方法又不为大多数人类学 家所熟知 , 也是影视 人类学 长期不 受主 这 流人类学界关 注的重要原因之一。总之 , 于影视人类学 , 对 学术 界至今 尚未出现一个权威的定义。 门学科之所以能够确 立的第 一要素就是要 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

电影技术实践的人类学解读:群体本能、思维架构与进化方式

电影技术实践的人类学解读:群体本能、思维架构与进化方式

2023【作者简介】 赵文江,女,山西河津人,山西传媒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影视内容、戏剧与影视学、电影学研究。

赵文江电影学总是以电影的技术与文本内部的思维惯性来阐释电影,没有意识到人类是被习惯性活动所组织的产物。

在某种意义上,人类的生活与文化都是被“无剧本的电影”组织起来的。

人类出于生物性的惯性认知与行动,对自己的行为方式缺乏真正了解。

在此意义上,电影既可以成为人类学视野中人类文明的产物,又可以被视为一种回观人类的技术实践。

电影毋庸置疑是一种组织活动,既是由人类组织和进行的文化活动,同时也是回观和塑造人类的文化活动——尽管其历史距今只有百余年之久,但却在诞生后的百余年中深刻地影响了人类认识与实践的方方面面。

电影为人类描绘了许多基于宏大叙事的想象之物,提供了诸多超出日常现实的传奇与幻象。

实际上,电影艺术正来源于人类一切日常的所作所为——由观看、思考、反应、行动等日常司空见惯的活动组织和联合起来的。

本文将从人类学角度出发,以技术实践视角解读人类在观看、拍摄电影时的内在过程,对这一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阐释。

一、文明跃进与集体生活催发的工具本能关于电影技术的实践,无论是其中技术发明或艺术发现的部分,都是基于人类的自然天性。

在电影发展百年之后,这一并不新颖的观点至今仍值得研究者深入研究。

毋庸置疑,人类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了视觉造型的探索。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以视觉为审美途径的艺术种类和手段也日渐增多,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书法、摄影等成为典型的视觉艺术种类。

追根溯源,自然界中的每种动物都具备使用工具的天性,其利用自然界与可操作的工具,创造让族群繁衍发展的生产资料与生活环境。

人类生来就是工具设计师的结论在考古记录中得到强有力的支持。

人类使用工具的能力在5万~7.5万年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这一时期遗留的文明遗迹全球可见,其中不乏具有经过高度改良的特殊工具的遗迹,甚至有制作工具的工具。

影视人类学在人类学中的作用

影视人类学在人类学中的作用

影视人类学在人类学中的作用影视人类学在人类学中的作用本文关键词:人类学,学中,人类,作用,影视心理学影视人类学在人类学中的作用本文简介:摘要:影视人类学是以蕨麻影像与影视多种手段表现人类原理,记录、展示和诠释一个族群的文化或尝试十分建立比较文化的才学。

人类学片即影视人类学对人类学的发展起着影视娱乐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不仅在抢救人类文化遗产方面,而且在促进文化的传布与交流,普及科学知识,提高民众素质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

关键词:影视;影视人类学;人类影视人类学在人类学人类学中的示范作用本文内容:摘要:影视人类学是以影像与影视表现人类原理,记录、不够展示和诠释一个族群的文化或尝试建立比较文化的学问。

人类学片即影视人类学对的人类学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不仅在抢救人类文化遗产方面,而且在促进文化的传播与学术交流,普及科学知识,提高民众素质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

关键词:影视;影视人类学;人类学片;族群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1)12-0280-02一、解说影视人类学“影视人类学是整体表现以影像与影视手段个股表现人类原理,记录、展示和一个族群的文化或尝试建立比较文化的学问。

最常见的影像与影视作品载体是黑白或彩色照片、电影胶片、录像磁带,以及由新一代数字照相机——电脑构成的多媒体表现系统。

”[1]在人类学的教学英语教学与研究领域,以照片摄制、分析和民族志电影(录像)制作最为常见。

影视人类学的英文是VisualAnthropology,此术语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

1985年,当时彼时的国际影视人类学委员会主席、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美国纽约埃森·巴列克西教授(AsenBalikci)将这个术语介绍到中国来,1988年,于晓刚等在《云南社会科学》发表《中影人类学的历史、社会制度及其理论框架》,“影视人类学”这一术语出现明显正式出现在韩国的刊物上。

影视人类学的作品一般称为人类学片。

中国影视人类学发展的困惑与前瞻

中国影视人类学发展的困惑与前瞻

66 一作为人类学分支学科之一,影视人类学是人类学与其它社会科学(主要是影视学、心理学、民俗学、考古学)、技术科学(如视听技术)互动、互惠的产物。

它是“以人类学研究中影视手段的应用方式及其表现形式为研究对象,探讨影视手段在人类文化研究中的功能、性质、应用规律,以及人类学片的特征、分类和制作方法的人类学分支学科”。

[1](P9)它旨在透过镜头所建构的场景、情景的图像寻求对文化的另一种理解。

影视人类学在中国的诞生是近几十年的事情。

综观我国影视人类学①的发展,我们认为,其经历了个发展3阶段:肇始期(世纪二三十年代至年代);形成期2040(世纪年代末至年代末);发展期(世纪年205070 2080代到现在)。

对后两个阶段,学界已有诸多探讨。

~[2][5]笔者将重点探讨肇始期阶段。

由于种种原因,这段历史往往被忽略,很多文章对中国影视人类学史只追溯到年。

1957[1]其实,早在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影视人类学的20韧始期就发生了。

在《探险家斯文?赫定》中曾介绍了瑞典人斯文?赫定于年月率考察团对中国西北地192611区进行科学考察。

经过与中方有关人员的商议,一支含有中、西方专家学者共人的考察团对包括甘肃、宁24夏、新疆、内蒙在内的中国西部进行了历时近两年的考察。

考察团广泛考察了上述地区的地质、气象、天文、民俗、人文环境等。

除实地调查外,实地拍摄也是考察团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此,考察团配备有电影摄影机,聘请专门的摄影人员。

考察团沿途拍Herrpaul Libereng摄了大量的反映西部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风土人情的照片、影片。

按照考察前中、西方达成的协议,这些照片、影片于年月在北京进行了公映,观众反响强19291烈。

[6]这是中国人参与拍摄影视人类片的最早记录,尽管这一次民族志影片的拍摄基本是由外方完成的,却在中国学者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大大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并为他们以后的拍摄积累了可贵的经验。

进入世纪年代,大批从域外学成归来的“海外2030派”回到祖国,我国民族学工作者也开始了拍摄民族志影片的初步尝试。

影视人类学纪录片拍摄的思考

影视人类学纪录片拍摄的思考

大 众 文 艺大148在毕业创作指导的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对云南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题材非常感兴趣,都想用影视人类学的观念、方法进行纪录片创作,纪录、留存云南独有的民族文化现象,然而由于方法不当,往往最后的成片的效果与预期差距很大。

在此,我想就影视人类学纪录片的创作与大家做一个交流,谈谈我的一些基本思考。

影视人类学纪录片的拍摄目的是要获取客观真实的视听素材,留存及展示被摄对象的“原生态”人文现象,其潜在的学术价值有时是难以估量的。

虽然与其它类型的纪录片拍摄没有太大的区别,拍摄的方法也可以是多种多样得,但影视人类学最终追求的是影像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所以,影视人类学纪录片与其它纪录片相比,在拍摄方法上和镜头的使用上,还是有一定的倾向性。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一、视点的建立视点又称为视角,具有两重含义:一是物理性质的机位、镜头的角度,这个比较容易理解;二是心理性质的作者立场,可以理解为作者站在什么角度看待被摄对象,这是影视人类学纪录片创作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在纪录片创作中,我们将其分为本位视角与他位视角拍摄,也称为“主位视角”和“客位视角”。

是指作者在创作中认知、观察、拍摄对象的总视角。

通俗地讲,就是作者的“立场问题”。

如果是站在被拍摄者的立场来拍摄,用被摄对象的目光来认知被拍摄文化,就称为“本位视角”拍摄。

这种拍摄方式往往在有主持人的纪录片拍摄中使用较多。

主持人可以是被摄文化族群中的一员,也可以是电视台的专业主持人,甚至专家、学者,选择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如,电视纪录片《望长城》就是使用这种方式拍摄的,全片以主持人焦建成的主观视角,向观众介绍了长城沿线的历史变迁。

反之,称为“他位视角”。

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看待被摄主题。

纪录片 “直接电影”流派基本就是使用这一方法拍摄的,他们主张纪录片拍摄者要“象墙上的苍蝇”(梅索斯语),不干预拍摄对象和正在发生的事件,客观记录。

这也可以理解为是我们作品总的基础视点。

影视人类学研究的路径——评《影视人类学理论探究》

影视人类学研究的路径——评《影视人类学理论探究》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13,7(3):36-39 ISSN 1004-390X;CN 53-1044/SE -mail:sk@ 收稿日期:2012-11-20 修回日期:2013-03-18 网络出版时间:2013-05-31 15:45 作者简介:张约翰(1984-),男,云南个旧人,助教,主要从事新闻传播学研究。

 网络出版地址: /kcms /detail /53.1044.S.20130531.1545.201303.36_036.htmlDOI:10.3969/j.issn.1004-390X (s).2013.03.008影视人类学研究的路径———评《影视人类学理论探究》张约翰(红河学院人文学院,云南蒙自661100)摘要:影视人类学在我国起步虽晚但发展较快。

其研究路径存在较大差别。

本文分析了“影视”和“人类学”两种研究路径,认为《影视人类学理论探究》一书为我们描述了“影视”研究路径得到的结果,却没有回答“人类学”或“视觉”研究路径会得到什么。

因此期待更多研究者的参与。

关键词:影视;影视人类学;视觉人类学;路径中图分类号:C 9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90X (2013)03-0036-04Research Approaches of Visual Anthropology :Theories of Visual Anthropology Review在匀粤晕郧再怎藻鄄澡葬灶(College of Humanities,Honghe University,Mengzi 661100,China)Abstract :Visual Anthropology is rapidly developed in China.Its research approach is different signif⁃icantly.After analyzing two research approaches about movie and television,and anthropology,this paper finds the Theories of Visual Anthropology describes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approach of movie and television,but it does not answer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of research approach of anthropology or visual sense.Therefore,it hopes more researchers to participate.Key words :movie and television;visual anthropology;visual sense anthropology;research approaches 影视人类学(Visual Anthropology)20世纪60年代出现,我国的相关研究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起步。

影视人类学及其作品的意义与功能

影视人类学及其作品的意义与功能

影视人类学及其作品的意义与功能人类学是一门专注于研究人类生活的学科。

在影视文化中,人类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借鉴和交叉的关系。

这也意味着影视文学的用途不只是反映时代的情景,而且可以表达出特定时空中的人类生活特征。

人类学也可以经各种影像,表演及文字介绍,以阐明各民族与民间传说之种种风俗、实践及思想。

影视人类学主要是以叙述性、记录性和表达性的视角来理解人类与自然现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时空视角的意义。

影视人类学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去揭示人类及其文化的多样性,也被用来建构独立的、直接的个人联系,来表现出影视文化的真实性,从而进一步深入评论和探讨时代的历史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

当代电影作品不仅是艺术、文化以及历史研究的重要材料,也是将人类学与影视文化及电视视觉文化融合在一起,从而表达影视文化价值及其思想意义的重要工具。

影视作品中采用了“无声处理”的形式,向观众们展现的都是一种更加多元的特质——从比喻性的实践来显示人类生活的情感,以及揭示真实的生活场景,给每个人都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感受。

影视人类学通过影片对比,通过影信息组织形式,结合丰富的信息表达语言,可以更加深入地反映并解读一个社会、历史和社区文化。

此外,影视文学可以分析、记录、理解及自省不同文化中的基本特性,以及揭示人类社会的根源——人的内在本性,通过影像表演的形式,对社会的各种思想、价值观进行解释。

影视文学向观众展现全新的思想框架、展现不同时代文化的碰撞,丰富了人们的文化视野。

总之,影视人类学的意义和功能表现在其能够深入剖析社会文化,更好展示人类特性、特点,以及人类文化及其历史。

它可以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更了解自己以及他人,同时也为每个人制作自己的影视文学作品,因此,其作用及意义均十分重大。

当代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学科建构与学术实践

当代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学科建构与学术实践

当代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学科建构与学术实践当代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学科建构与学术实践引言自从人类学在19世纪末以来逐渐作为学科建构出现以来,影视人类学作为一个交叉学科正在逐渐发展成熟。

影视人类学作为以人类学的视角研究影视作品与观众关系的学科,通过对观众的观看经验与文化背景进行考察,旨在深入了解影视对观众的影响与文化意义。

因此,当代中国影视人类学既要关注影视作品的制作与传播,也要关注观众的观看方式与文化共享。

一、学科建构和理论框架当代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学科建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对影视作品进行研究和对观众进行研究。

在对影视作品的研究中,可以结合传播学、文化研究等相关学科,对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的创作、制作、传播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同时,对观众进行研究时,可以从社会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角度出发,考察观众的观看经验、消费行为等方面。

总体来说,学科的建构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在理论框架方面,当代中国影视人类学可以借鉴西方的一些成熟理论,如叙事理论、文化研究理论等。

叙事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影视作品中的故事结构、角色形象等元素,探讨影视作品的叙事方式对观众的影响。

文化研究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影视作品所承载的文化价值观,并研究观众对这些文化价值观的接受与回应。

二、学术实践与研究内容1. 影视作品的制作与传播当代中国影视人类学在研究影视作品的制作与传播方面,可以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

我们可以分析不同类型的影视作品的创作背后的动机与目的,以及影视作品在不同媒体平台的传播策略。

通过对影视作品创作和传播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影视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创新的方式。

2. 观众的观看方式与文化共享当代中国影视人类学在研究观众的观看方式与文化共享方面,可以通过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进行观众群体的调查和访谈。

我们可以了解观众在观看影视作品时的情感体验、意义构建和信息获取方式等。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观众群体的演变,探讨中国社会与文化变迁的一些特征。

关于影视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方法与基本原则兼评《影视人类学概论》

关于影视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方法与基本原则兼评《影视人类学概论》

一、“虎日”的人类学发现
最后,“虎日”还是人类文化符号的一种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虎” 被赋予了许多文化符号的意义,比如力量、勇武、威严等等。因此,“虎日”不 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还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人类对于自然和文化的一种理解 和表达。
二、“虎日”的实践应用
二、“虎日”的实践应用
“虎日”作为一个人类学概念,不仅仅只存在于理论和文献中,更在许多社 会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首先,“虎日”被广泛应用于中国农村地区的各种民间 仪式和活动中。在这些活动中,“虎日”通常被视为一个特殊的日子,可以进行 一些特殊的仪式和活动,比如祭祀祖先、祈求丰收、治疗疾病等等。
五、评价《影视人类学概论》
五、评价《影视人类学概论》
《影视人类学概论》是一本全面介绍影视人类学的著作,其主要优点在于系 统性和全面性。全书从影视人类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到基本原则等方 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影视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此外, 书中还引用了一些实际案例,使得理论知识更加贴近实际,易于理解。
2、研究方法
影像拍摄是一种直观的记录方式,可以通过拍摄照片或录像来记录和研究对 象的影像资料。文本分析是对影视作品中的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元素进行深 入解读和分析。跨文化比较则是将不同文化的影视作品进行对比和分析,以探讨 各种文化之间的异同点。
四、基本原则
四、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影视人类学在研究过程中应该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避免主 观臆断和先入为主的思想。
2、研究方法
2、研究方法
影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田野调查、参与观察、影像拍摄、文本分析 和跨文化比较等。其中,田野调查是影视人类学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它是指 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中,通过直接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第一 手资料。参与观察是指研究者参与到研究对象的生活和活动中,观察和记录他们 的行为和言论。

学习影视人类学课程后的收获和建议

学习影视人类学课程后的收获和建议

学习影视人类学课程后的收获和建议影视人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核心在于研究人类对于电影、电视等影像媒介的各种文化、社会、心理和感性反应。

学习影视人类学的过程中,你可能会有以下收获和建议:收获:1. 更深入地理解人类文化:通过对于电影和电视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文化、信仰和价值观。

2. 扩展视野:学习影视人类学不仅有利于了解西方文化中的电影、电视文化,也可以探究本地文化中电影、电视文化的地位和影响。

同时,学习过程中也会涉及到其他海外文化的内容,有益于拓宽我们的视野。

3. 普及学术研究方法:影视人类学是一门学术性很强的研究学科,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了解和应用许多学术研究的方法和工具,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学术研究能力。

建议:1. 多看电影、电视:为了能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影视人类学的内容,我们需要多看一些电影、电视节目,并对它们的表现手法、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等进行分析,有助于提升我们对于影像文化的敏感度和分析能力。

2. 培养阅读习惯:阅读是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关键,也是学习影视人类学必不可少的部分。

我们需要精读教材,了解名词、概念的含义和应用;同时还应该进行大量的阅读和文献调研,探究电影、电视等影像媒介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和影响等。

3. 参与讨论和互动:学习影视人类学不仅仅是课本知识的积累,还需要参与各种讨论和互动,以拓宽视野、加深理解和提高思考能力。

可以参加学生讨论小组,与同学交流,也可以上网社区和论坛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 关注前沿研究:影视人类学是一个新兴领域,新的研究成果和分析方法往往会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和争论。

我们需要关注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前沿研究方向,了解该领域目前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现状。

影视人类学

影视人类学

影视人类学及其电影带给我们的体会影视人类学是以影像与影视手段表现人类学原理,在影视人类学的课堂上,我通过欣赏爱斯基摩人生活的影片、《盲山》、《盲井》、《刮痧》、《花腰新娘》等电影,初步了解了影视人类学涉及的方面及范围。

人类学即使对一个族群的文化或文化的一个深入的探究,由此则产生了文化人类学、历史人类学、体质人类学、影视人类学等不同的种类。

而影视人类学可使我们最直接的方式——视觉体验,感受体会人类文化的精髓。

电影《盲山》讲述了一个贫困山区中一个无奈而又无法改变的实施——买妻。

这部电影让人看得揪心:被骗入山区就好像一只不幸的飞虫撞进了巨大的蜘蛛网,越是挣扎越是纠缠得紧,稍有一点风吹草动便会引发起整个网的震动,并因此而触怒了蜘蛛。

而买妻的这种荒唐落后的习俗却荒谬地成为了当地的一种“文化”。

还堂而皇之的存在,着实让人愤懑。

影片中的高潮是在主人公的父亲成功的收到了她的信,并花了东拼西凑的几千块请来了警察时发生的。

山区中野蛮的人们强制将警察留下,连村长也出面为村里人“保驾护航”,警察也只得无奈的逃之夭夭。

我也是第一次在影视剧中看见“警察管不了民众”这种现象。

这不禁引起了我们的深思——到底是警察真的“管不起”,还是他们的一种无形的保护?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盲山》这部电影通过影视的角度,记录、诠释了底层人群的文化,把不为人知的落后的“文化”展示给了观众,引发了曾经对“买妻卖人”现象不甚了解的人们对此类的习俗的深思。

因为穷,所以娶不到媳妇,只能去买,而又因为有着“养儿防老”的想法,顾只生儿子不生女儿。

由此恶性循环,便有了“盲山”这一现象。

不同于《盲山》的背景的沉重,《刮痧》开头就以一种轻松温馨的场景展开的,然而这样的气氛并没有持续多久,在男主人公出手打了自己的儿子以后,矛盾便激发了。

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当时的情况下,“打”儿子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几位我们口中的给“面子”。

而在美国人看来就莫名其妙、不能理解,甚至于上升到“虐待”的程度。

影视人类学的脉络、路径和前瞻

影视人类学的脉络、路径和前瞻

影视人类学的脉络、路径和前瞻影视人类学的脉络、路径和前瞻影视人类学是研究电影、电视和其他影像媒体与人类社会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影视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通过影像和声音传递特定的信息和意义,影响着人们的认知、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因此,影视人类学探究了影像媒体如何塑造和反映社会文化,并通过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其影响和意义。

影视人类学的研究脉络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的人类学家开始关注“原始社会”中的仪式、宗教和民族文化,以此来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

这些早期的研究也从一定程度上涉及了影像媒体在文化传统中的作用。

然而,直到20世纪后半叶,随着电影和电视的广泛传播,影视人类学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一些人类学家开始将电影和电视当作研究对象,并开始应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探索。

他们使用人类学的观察、访谈和田野调查等方法,研究电影和电视对观众的影响、观影体验的文化差异以及观众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像媒体的理解方式。

这些早期的研究奠定了影视人类学的基石,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支持。

随着影视技术的发展和媒体的多样化,影视人类学的研究路径也有了新的拓展。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研究者开始关注电视和其他新兴媒体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他们研究了电视对家庭生活和社交关系的改变、电视节目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以及电视媒体对社会观念和政治认知的影响等。

此外,一些研究还将电影和电视剧作为文化产业进行考察,探讨了其对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影视人类学也开始关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研究者开始考察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视频内容如何塑造个人和集体身份认同、如何影响社交互动和政治参与等。

此外,一些研究还注意到了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这些新兴技术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潜在影响,展开了探索其文化和社会意义的研究。

未来,影视人类学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接触和消费影像媒体的方式将继续变化,影响力也将进一步扩大。

《2024年影视人类学的脉络、路径和前瞻》范文

《2024年影视人类学的脉络、路径和前瞻》范文

《影视人类学的脉络、路径和前瞻》篇一一、引言影视人类学是一门以影视技术为手段,对人类文化、社会、历史等进行深入研究的学科。

它以独特的视角和多样的表现手法,揭示了人类生活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本文旨在梳理影视人类学的发展脉络,探讨其研究路径,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

二、影视人类学的脉络1. 起源与发展影视人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电影人类学。

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影人类学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以电影为工具,对人类文化、社会、历史等进行深入研究。

随后,影视人类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将影视技术与人类学理论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

2. 国内外发展状况在国内外,影视人类学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国内方面,影视人类学在文化传承、民族研究、社会问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外方面,影视人类学在跨文化传播、全球性问题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三、影视人类学的研究路径1. 理论框架影视人类学以人类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影视技术手段,构建了独特的理论框架。

在研究过程中,需要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借助影视技术手段,将研究结果以影像的形式呈现出来。

2. 研究方法影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田野调查、影像记录、口述历史等。

田野调查是影视人类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实地考察和观察,了解当地人的生活、文化、习俗等。

影像记录是影视人类学的基本手段之一,通过拍摄纪录片等形式,将田野调查的结果以影像的形式呈现出来。

口述历史则是通过采访当地人,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历史记忆。

3. 研究领域影视人类学的研究领域广泛涉及文化传承、民族研究、社会问题等多个方面。

在文化传承方面,影视人类学可以通过影像记录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以影像的形式保存下来,为后人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民族研究方面,影视人类学可以通过田野调查和影像记录的方式,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为民族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我国影视人类学研究的几点思考张肜肜(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081)【摘要】影视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借助影视表达来研究人类文化。

人类学片要实现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统一,应注重科学性、客观性和可视性。

电影、电视等媒介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为媒介人类学的研究提供了契机。

【关键词】影视人类学;人类学片;媒介人类学;文化研究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人类学界便开始尝试用影像的方式来记录人类社会生活。

1922年,美国学者罗伯特·弗莱厄蒂影视作品《北方的纳努克》问世,标志着人类学片的诞生。

而影视人类学(Visual Anthropology)这一术语在国际上出现却是在20世纪60年代,1988年于晓刚等在《云南社会科学》发表《影视人类学的历史、现状及其理论框架》一文,这一名称才首次公开出现在国内刊物上。

由于影视人类学在我国刚刚走过30年的历程,当前这门新兴学科的发展还很不成熟,学科体系亦未完善,许多问题有待探索,在人类学界至今尚处于边缘地带。

本文旨在针对学术界在影视人类学研究中的主要争议,发表一些初浅的看法,并对影视人类学向媒介人类学的转向作初步探讨。

一、影视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关于影视人类学的定义,学术界目前主要存在三类看法:一是文化派,认为影视是记录手段,为解释文化服务;二是影视派,他们肯定影视是表现文化的重要方法,但侧重于对影视手段及成果的研究;三是综合派,把以上两方面内容都纳入影视人类学的定义之中。

文化派的代表人物是中国人民大学庄孔韶教授,他认为:“影视人类学是以影像与影视手段表现人类学的原理,记录、展示和诠释一个族群的文化或尝试建立比较文化的学问。

”[1]影视派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江华研究员为代表,他认为“影视人类学是以人类学研究中影视手段的应用方式及其表现形式为研究对象,探讨影视手段在人类文化研究中的功能、性质、应用规律,以及人类学片的特征、分类和制作方法的人类学分支学科。

”[2]重庆邮电学院周兴茂教授对影视人类学的定义则涵盖了两方面的内容,他认为:“影视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或子学科,它以影视手段为其根本研究方法,以影视人类学片为载体,从影视角度研究人类文化,研究人类本身及其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起源、形成、发展规律等,同时,也探讨影视手段的应用方式及其表现形式等。

”[3]从以上三种观点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影视人类学定义的焦点集中在是否应该把“影视手段的应用方式及其表现形式”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从理论上看,人类学是母体学科,影视人类学是人类学的分支学科。

二者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一致的,即都是对人类及其文化的研究,在这一点上不应该存在分歧。

从实践上看,二者的根本不同在于,传统的人类学研究是通过田野调查形成文字材料,而影视人类学则是运用影视拍摄形成影像资料,但都是对记录下来的文化现象予以分析,二者殊途同归。

由此可见,将“影视手段的应用方式及其表现形式”作为影视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显然是违背学科理念的。

影视学是影视人类学的学科来源之一,在百余年影视实践中已发展成熟。

很多影视制作及影视分析的手法和技巧是完全可以从影视学中借鉴的,影视人类学要在实践调查中对他们进行充分合理的利用,使之服务于人类学研究。

如果单单是人类学影视的分析与拍摄,何以构成一门独立的人类学学科门类呢?所以,影视人类学注重的不应是影视本身,而是渗透并且编码于影视中的文化信息。

可见,庄孔韶先生的定义最贴近影视人类学的概念,可以简单的表述为:影视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借助影视表达来研究人类文化。

然而,这个表述虽然包含了影视人类学的核心内容,却显得不够严谨,因为除了研究方法不同之外,几乎要与人类学等同起来。

教育人类学、医学人类学等人类学分支学科是按照研究领域来划分的,而影视人类学则不是,它是按照研究方法来划分的。

影视的方法又不为大多数人类学家所熟知,这也是影视人类学长期不受主流人类学界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之,对于影视人类学,学术界至今尚未出现一个权威的定义。

一门学科之所以能够确立的第一要素就是要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如果说影视人类学以人类文化为研究对象,则与传统人类学重合;以影视手段为研究对象,又与传统影视学重合;如果同时把人类文化与影视手段都作为研究对象,即使是对一门交叉学科来说也是不合理的。

所以,影视人类学要想在人类学界占有一席之地,不能局限于人类学影视作品的摄制和分析,亟需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研究主题,使研究对象具有独特性。

二、科学与艺术的矛盾之争人类学片是影视人类学的成果形式。

它是在人类学理论指导下,综合运用人类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和影视学的表现手段,对人类文化进行观察和研究,所取得成果的形象化表述。

[4]显然,影视人类学与人类学片是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美国人类学家卡尔·海德的ETHNOGRAPHIC RILM是我国第一部影视人类学方面的译著,翻译过来应为“民族志电影”,即我们所说的“人类学片”,当时将其译为“影视民族学”显然是有很大误差的。

在《影视民族学》一书中,作者在业界最早提出了科学与艺术的矛盾问题:“什么是‘影视民族学’,这一命题似乎包含着一种内在的矛盾和冲突。

这一冲突既表现在观察和理解事物的两种不同方式中,也表现在归纳具体经验并使之条理化的两种不同过程中。

简言之,这种矛盾和冲突就是科学研究与审美意识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5]直至今天,影视人类学领域依然存在着科学与艺术的矛盾之争。

很多人认为,人类学是注重实地调查,讲求成果的科学性;影视学注重技术手法,讲求成果的艺术性。

人类学家不能接收用影视艺术来表达科学的知识,影视工作者不能接受对作品艺术价值的轻视。

科学和艺术互相排斥还是彼此兼容?科学的知识可以用艺术的方式来表达和传授吗?笔者认为,在影视人类学中,影视只不过是一种研究手段,是研究者使用的一种工具,是研究者手中的一支特殊的“笔”。

相对于文字语言来说,可以认为人类学片是用视听语言说话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林耀华先生的人类学小说《金翼》就有着一副艺术的外表,其中却同样包含着很多人类学的视角和关注点,人类学界也一直把它当作本学科的一部学术著作。

既然使用文字语言的传统人类学家也非常注意语言的艺术性,影视人类学怎能忽视视听语言的艺术性呢?在人类学片的拍摄实践中,处理好科学与艺术的关系,需要把握科学性、客观性和可视性的原则。

1、科学性科学性原则是人类学片的根本特征。

在影视人类学的研究和人类学片的拍摄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人类学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即必须把人类学的价值追求作为根本目的。

文学电影以文学的价值追求为根本目的,一般纪录片只是如实的记录、描述某种事件、事实,人类学片除了要运用文学的手段揭示文化、揭示人性,如实的记录和描述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表达某种人类学的价值和意义。

2、客观性所谓客观性原则,就是科学真实性原则。

客观性是人类学片的生命之所在,它不但是拍摄和制作人类学片必须自始至终都要严格贯彻执行的重要原则,而且也是具体操作过程中的伦理道德规范,离开了科学真实性,就无人类学片可言。

人类学片的客观性或科学真实性原则,要求人类学家和拍摄者彻底排除自身的主观因素,采取彻底的客观态度。

3、可视性所谓可视性原则,是指影视人类学的主要载体人类学片,在通过视听语言揭示出科学的文化内涵的同时,还要给人以美的感受。

人类学片除了用于学术研究的用途之外,还肩负着传播、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

在画面、声音、解说、字幕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充分运用拍摄和制作技术,使人类学片既能充分反映其人类学的科学内涵,又给人以视觉的享受和美感。

影视人类学只有在人类学原则的指导下,遵循科学真实性,充分发挥视听语言的优势,真正实现人类学和影视学之间的跨学科互动,才能拍摄出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好的人类学片,使影视手法最有效的诠释人类文化现象。

三、影视人类学的发展方向——媒介人类学影视在人类学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工具到方法再到思维的转变。

20世纪前半期,我国的人类学家就开始尝试用手中的照相机、摄像机,记录人类的社会活动。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影视人类学的兴起,影视作为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倍受关注。

进入21世纪,随着数字革命的到来,影视等媒介手段进入普通人的生活,影视人类学在人类学影视拍摄之外,出现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媒介文化研究。

从这个意义上说,影视人类学应以与影视有关的一切文化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被影视等大众媒介包围下的人类社会的生存状态、特点和规律。

西方学界和我国台湾地区将研究这一领域的学科称为媒介人类学,着眼于媒介本身及其文化影响。

如果把传统的影视人类学称为“语言学科中的影视人类学”,那么媒介人类学可以称为“图像世界中的影视人类学”。

狭义的媒介人类学是对电影、电视、互联网构建的媒介社会中的人类文化研究;广义的媒介人类学还包括对岩画、服饰、建筑等蕴涵丰富文化信息的媒介符号的解读,这也回归到视觉人类学(Visual Anthropology)的研究范围。

这里重点论述与影视关系密切的狭义的媒介人类学。

20 世纪60 年代,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提出了“媒介即信息”的观点,认为现代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极大的延伸了人的感官,打破了旧有的时空观念,使人们之间的距离急剧缩小,人类社会重新部落化,共同处于一个“地球村”之中。

正是这种传播手段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理解文化的方式,媒介本身就是信息。

确实如此。

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电影、电视、互联网等构成了一个新的环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熟悉的生活习惯。

越来越多的人们从公共交流的空间退回到电视机前、电影院里、互联网上,德国人类学家芭芭拉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脱离身体的社会交流”。

[6]真实更少建立在个人和集体经验的基础上,而是由媒介影像所构造。

在人类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这样一个过程,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之内、以如此惊人的速度,产生如此深切的文化冲击力。

可以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是一个媒介的世界。

在这个媒介世界中,我们发现,一方面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隔离在增加;另一方面新的社区形式不断出现,并产生了特殊的亚文化。

如当下互联网上非常流行的少数民族社区,影迷俱乐部,校友录等。

它们的成员可能遍布全球,在现实生活中也很难见面,但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这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实践,媒介是他们交流方式的主导,人类的智能与个性的塑造越来越依赖对媒介技术的熟练运用和对媒介信息的解码能力。

再回到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实践上。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人类学“田野”已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人类学家将难以找到一个相对封闭的同质化的社区进行研究。

在媒介世界中,大众传媒掌握着话语权,影响甚至决定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其对人类学传统研究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