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与作者的对话
读者读书笔记摘抄
读者读书笔记摘抄读书,就像是一场与作者跨越时空的对话。
而在阅读《读者》的过程中,这种对话更是充满了温暖与智慧。
我还记得那是一个阳光并不怎么明媚的午后,窗外的天空阴沉沉的,似乎随时都会下起雨来。
我蜷缩在沙发的一角,手里捧着一本《读者》,试图在那些文字中寻找一份宁静和安慰。
其中有一篇文章,让我至今印象深刻。
那是一个关于普通人梦想的故事。
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名叫老王的中年男子。
老王是个再平凡不过的人,在一个小县城里打着一份普通的工,过着平淡无奇的日子。
可他心中一直怀揣着一个梦想——开一家属于自己的书店。
文章里详细地描述了老王的日常生活。
他每天早早起床,匆忙洗漱后就去上班。
工作中的他勤勤恳恳,但眼神中总是透露出一丝疲惫和迷茫。
下班后,他会路过街边的那些书店,总是忍不住驻足凝望,那眼神里充满了渴望和向往。
老王的家不大,布置也很简单。
但在他那小小的卧室里,却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
他的床头总是放着一本翻开的书,哪怕每天再累,他都会看上几页。
书中写道,有一次老王的妻子在收拾房间的时候,埋怨他买这么多书没地方放,还占地方。
老王却像个孩子一样护着那些书,嘴里嘟囔着:“这些可都是我的宝贝,将来我的书店就靠它们了。
”他说话时的那种认真劲儿,仿佛眼前已经有了那家梦想中的书店。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老王省吃俭用。
他不再和同事们出去聚餐喝酒,中午就吃自己从家里带来的简单饭菜。
下班后,他还会去做一些兼职,发传单、送外卖,什么活儿都干。
有一个细节让我特别感动。
那是一个冬天的晚上,外面寒风刺骨,老王送完最后一单外卖,已经是晚上十一点多了。
他骑着那辆破旧的电动车回家,手和脸都被冻得通红。
可当他回到家,看到桌子上那本新买的关于书店经营的书时,脸上立刻露出了笑容,所有的疲惫都一扫而空。
他迫不及待地翻开书,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边读边在一个小本子上做着笔记,那专注的样子,仿佛世界都只剩下了他和那些文字。
经过几年的努力,老王终于攒够了钱,租下了一间小小的店面。
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写一段话
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写一段话1.当读者阅读一篇好文案时,好像能够清晰听到作者的声音,仿佛作者真正出现在你的面前。
2.通过文案,作者的思考和态度会直接传递给读者,让读者在脑海中立即形象化地了解作者。
3.好的文案能够让读者建立与作者的情感连接,产生共鸣和认同。
4.每个好文案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节奏,让读者能够体验到作者的声音和节奏感。
5.优秀的文案充满力量和感染力,读者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热情和意图。
6.当你读到一篇好文案时,你就好像和作者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
7.通过文案,作者的个性也会透过文字展现出来,让读者更好地认识作者。
8.文案中的每个字词都经过精心挑选,用词准确并具有表现力,让读者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9.好的文案能够鲜明地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深度和独特性,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10.一篇好文案会让你有一种置身其中的感觉,仿佛作者就在你的眼前用文字和你交流。
11.文案中的每个句子都经过精雕细琢,用心揣摩读者的感受和需求,给读者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
12.作者在文案中的表达方式和用词能够准确传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他们。
13.一篇好文案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触动他们的情感和思考,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14.文案中的每个段落都经过精心安排,有层次感且流畅有序,让读者能够跟随作者思路的发展。
15.好文案不仅能够在逻辑上令人信服,还能够用文字的力量触动读者的心灵。
16.每一句话都精炼而有力,通过独到的思考和表达方式,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作者的独特魅力。
17.文案中的语气可以是严肃、诙谐、温暖或者激情四溢,但无论哪种语气,都别具一格,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亲近感。
18.一篇好文案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回味,让读者愿意一次又一次地品味,仿佛与作者的交流永不止息。
19.通过文案,作者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得以展示,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进一步增加了与作者的亲近感。
20.好的文案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引发他们的思考和行动,使他们对作者的文字产生信任和敬意。
“诗人”与“读者”相遇和对话--保尔·策兰《语言栅栏》诗学分析
2020年12月第8卷第2期德语人文研究2/2020Jahrgang 8‘‘诗人”与“读者”相遇和对话一保尔•策兰《语言栅栏》诗学分析‘秦琳涵张建伟[内容提要]《语言栅栏》作为德语犹太诗人策兰的中期代表诗作,1959年收录于同名诗集。
这一时期,策兰诗歌语言由相对直白 的表述变为不可言说,直至“沉默”,诗风变得支离破碎,难以琢磨。
本文认为策兰在《语言栅栏》中将其对“诗人”与“读者”关系的 思考编织成暗码,留下无限的解读空间,因而将从策兰诗学角度出发,从词源、构词、词义等方面对文本的开放性含义进行诗性整合,力 求解读这首诗背后的隐语。
源于“诗人”与“读者”因其立场和对语言感知力等差异,《语言栅栏》作为重要概念存在于策兰诗学之中,策兰在诗中并非阐述如何突破栅栏来实现“诗人”与“读者”的统一,而是寻求二者如何能够穿越栅栏而产生共鸣。
[关键词]策兰诗学、语言栅栏、诗人与读者、相遇、对话[中图分类号]11〇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〇95_615〇 (2〇2〇) 〇2-0〇65_〇9Begegnung und Dialog zwischen …Dichtera und …Leseru: Poetologische Analyse von Paul Celans SprachgitterQIN Linhan ZHANG JianweiAbstract:Sprachgitter ist das vom deutsch-judischen Dichter Paul Celan in der mittleren Phase geschaffene reprasentative Gedicht,das 1959 in die gleichnamige Sammlung aufgenommen wurde.Wahrend dieser Zeit anderte sich die Sprache in Celans Gedichten von einem relativ einfachen Ausdruck zu einem fragmentierten,bis hin zur…Stille w,auch der poetische Stil wurde fragmentiert und war dadurch schwer zu verstehen.Im vorliegenden Aufatz wird argumentiert,dass Celan in Sprachgitter vor allem seine Vorstellung uber die Beziehung zwischen …Dichter64und …Leser6<in einem Code verwoben hat,der einen sehr weiten Raum fiir Interpretationen lasst.Daher wird der Text aus der Perspektive von Celans Poetik unter Zuhilfenahme der Theorien von Wortbildung,Wortbedeutung und Etymologie analysiert,um die in dem Gedicht verborgenen Metaphern zu erlautern.Ausgehend von dem Unterschied zwischen dem …DichterM und dem …Leser u,der durch deren unterschiedliche Standpunkte und Sprachwahrnehmungen bedingt ist,wird das Gedicht Sprachgitter als Ausdruck eines wichtigen Konzeptes- das des trennenden Gitters- in Celans Poetik verstanden.In seinem Gedicht ging Celan nicht darauf ein,wie man das Gitter durchbricht,um die Einheit von …Dichter6<und…Leser4<zu erreichen,sondern im Bewusstsein von dessen Existenz einen Gleichklang der Seelen zu erreichen.Stichworter:Celan-Poetik,Sprachgitter,Dichter und Leser,Begegnung,Dialog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保尔•策兰诗学研究”(项目编号:16BWW068 )。
读后感是什么意思
读后感是什么意思读后感是指读者阅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章或者观看完一部电影、一幅画等之后产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它是读者对所阅读内容的理解、感受和评价的表达。
读后感不仅是一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对读物的思考和解读的结果。
它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既可以是给予作者赞美和赞扬的表达,也可以是对作者批评和指责的呈现。
读后感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和共鸣,是思想碰撞的结果。
读者通过阅读,与作者进行了一种心灵的对话,读后感是读者对作者观点的接受和理解。
它可以从情感、思想、道德、艺术等多个维度来评价一本书或一部作品。
读者可以从作品中获得启示,可以通过阅读与作者共鸣,也可以发现作品中的不足,提出自己的批评和建议。
读后感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和感受,因为每个人的阅历和认知不同,对同一本书或同一部作品的理解也各异。
不同的读者在阅读同一本作品之后,可能会有不同的读后感。
读后感是读者与作品之间的互动,是一种对作品的主观评价和倾诉,也是读者对作品文学性、艺术性、思想性等方面的感受和评价。
读后感的写作并没有固定的格式和要求,它可以是一篇散文,也可以是一段诗歌,还可以是一篇小品文章。
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写作,都可以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对情节的理解、对人物的品评、对作者观点的评价等来进行展开。
读者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对作品的喜爱、厌恶、感动、思考以及对作者的赞赏和批评。
读后感不仅仅是对作品的评价,更是对自己的思考和体验的总结。
通过撰写读后感,读者可以更深入地思考和分析作品,进一步加深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读后感的写作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读者可以通过写作来梳理自己的情感、思维和观点,进而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作品。
读后感是文学教育和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阅读和写作读后感,人们可以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提升自己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读后感不仅有助于个人的心灵成长,也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读后感是读者对所阅读作品的感受和评价的表达。
四个作者与四个读者的对话:论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
个 叵定的隐含作者。这个问题需要仔细清理 。
任何 文本 , 必然 有一个 被生 产和被 阅读 的过 程 , 必 然要
对隐含作者概念的讨论很多, 但是 由于各 自的出发点
不同 , 对其 内涵的 理解 非常混乱 。罗杰 ・ 福勒 将其 称为 “ 人
就解码而言 , ‘ 隐含作者 ’ 则是文本隐含的供读者推导的这
一
写作者的形象 。 ” 申丹似乎已经把问题说得很清楚, 但
布斯提出“ 隐含作者” 的时候 , 把隐含作者看做作者的 “ 第二 自我” , 是作者潜在 的“ 替身” , 真实的作者创造了隐 含作者。隐含作者才是文本的正式作者, 赵毅衡认为布斯
隐含 作者 ( 理想作 者 ) , 理 想作者 是构 想作者和 推测 作者各 种可 能身份 的虚拟 叠加。 三个 隐含 读者分 别
是作 者层 面 的隐含 读者 ( 构想 读者 ) , 读 者层 面 的隐含 读 者 ( 推 测读 者 ) , 文本 层面 的 隐含读 者 ( 理 想读 者) , 理 想读 者是构 想读者 和推测 读者各 种可 能身份 的虚拟 叠加 。构想作 者 、 构想读 者 、 推测 作 者 、 推 测 读者 组建 成一个 二度框 架 , 形成 一个方 阵 , 每 个都 与其他 三个发 生对话 关 系, 一度 框架 与 二度 框架 互相 投射, 实现作 者 、 读 者 与文学文本 的对 话 与交流。 关 键词 : 隐含作者 ; 隐含读者 ; 二度框 架 ; 文学 文本特 性
份, 从而构筑一个与作者的自我相仿的拟主体 , 一个假定能
够 集合 各种文 本身份 的 出发点 。 ” ①然 而这 个拟 主 体是 否是
一
们必须首先假定文本有一个恒定的意义 , 这个恒定的意义
小说人物间的对话——作者与读者的“交谈”——《卡斯特桥市长》中方言标记的使用
小说人物间的对话——作者与读者的“交谈”——《卡斯特桥市长》中方言标记的使用艾懿;张静平【摘要】通过分析小说人物对话中的方言使用,指出小说中的人物对话中的方言是一种语域,作者在小说中安排对话除了要构建人物关系,推动情节发展外,还要引导读者进入到文本构建的情形中,在宏观层面上与读者进行"交谈"。
【期刊名称】《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24)012【总页数】2页(P90-91)【关键词】作者;读者;方言标记;语域;对话【作者】艾懿;张静平【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吉林长春130000;长春师范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吉林长春1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30一、文学文本的对话性俄国语言学家和文学理论家巴赫金认为对话是所有话语最基本的结构原则之一,无论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话语[1]。
李战子认为,对话不仅是指直接的,面对面的人之间的言语交际,而且也包括发送者和接受者面对面的书面交际[2]12。
由于话语的产生总是涉及发话人和(实际的或假设的)受话人,所有的话语实质上都具有对话性。
文学语用学把自己的任务定为考察来源于真实的社会文化语境的文学文本的语言特征……文学作为交际的一种形式,既表现了人物角色之间的交流,又有作者通过文本与读者的交流,在对读者的交流中,作者通过文本、叙事者、理想的读者再到真正的读者这条线,对文本之外的社会环境之间进行宏观交流或相互影响[2]13。
一个好的作者总是期待他的读者的反应,并用语言手段和他们协商意义。
Widdowson承认:“写作时,我对读者的反应作出判断,并预测我认为他在理解和领会我的说明时可能会遇到的任何困难。
[3]”同样,读者会和语篇协商,他们剔除各种可能的意义,试图决定哪些意义在最直接的言语情景中或在作者的知识和他的写作情景中是可能的,也就是说,关于某个就在面前的人物,读者听得见作者的话并能作出回答。
作者不是就一个人物说话而是与他说话。
读者与作者的对话产生心灵共鸣作文
读者与作者的对话产生心灵共鸣作文来到熙熙攘攘得售书中心,鲁迅先生还没到。
今天下午得签名售书活动看来时在这里举行了,还有一个小时才开始售书活动。
慕名而来得学生和学者已经站满了整个大厅,每个人逗拿着一本《阿Q正传》,表情逗有些着急。
有的两三个人聚在一起激动的讨论着,有的在一边默默的看书,还有的一边啃着馒头一边翻着书,看来是刚下班。
我急急忙忙在助手的陪同下穿过大厅来到鲁迅先生的书房,鲁迅先生也是刚用过午餐,开门进屋,鲁迅先生笑着让座,一阵问候后,我们进入了主题。
“鲁迅先生,《阿Q》自问世以来一直很畅销,您开这次售书活动是为了单纯提高它的知名度,还是另有用心呢?”“其实主要还是另有原因。
”他叹了口气接着说,“读《阿Q》的人的确很多,但有多少了解书中所包含的悲愤与无奈呢?我曾在《呐喊》自序中说过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
”“您在写《呐喊》、《狂人日记》、《彷徨》以及现在的《阿Q》过程中,您是怎样取材的呢?”“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辛的人们中。
”“目的呢?有很多人也层分析过,只是想听听您的说法。
”“目的也很明确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所以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救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
”“您在《阿Q》中塑造人物阿Q时,是指一个特定的人物,还是是一个大众化的吧!但不是说在我身边没有“阿Q”的存在。
”“在您以前的作品和现在这个《阿Q》中,你曾经多次提到看客,我想知道您对‘看客’是怎么理解的。
”“那是在日本留学期间,看过那次杀中国人的电影后,当时感触特别深,就弃医从文了,认为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的国民,不改变他们的精神,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看客也不过是麻木国民的一个代名词而已”。
一个小时很快过去了,这次对话我感悟很深,是啊,不改变人们的精神,只能做毫无意义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散文是作者与读者的对话和思考
散文是作者与读者的对话和思考一天,我突然看到一条手机短信:“老师,我是小杨,我在我手机上利用我下班时间把你的文章到今天全部看完了,其中有四篇写的特别好,不是一般的好。
我看的都是2013年到2014年的,我就不一一给你说了,我想给你文章发评语,可手机上发不成所以就没发,体谅我。
我这次再回去的话,一定特别感谢你。
在你的文章里我学到了不少道理,其中有为人处事的,有教育人要孝敬父母的等等。
谢谢你。
”三天后他再次给我发来了手机短信:“老师,我读了你写的《窘困之家》,我对你文章拿短信评论,我从你写的这篇文章体会到了人在年轻时要凭自己的本事赚钱,也要学好一门手艺或有正当的职业才能养家糊口,所以我从现在开始,要好好努力挣钱。
这篇文章写得很好,我会继续关注你的文章的。
我把你的文章都推荐给我同事看呢。
”我即刻回复道:“能让你有所感悟,力求上进,我十分欣慰。
因为这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
谢谢评论和推荐。
百度搜索‘纪昀清空间’,里面有我全部散文。
抽空最好电脑上网点评,让大多数读者分享你的阅读心得,对他人也是种莫大的精神帮助。
”他回信说:“行。
等这几天放假了,我抽出一天时间去看,我同事也在看呢!有好几个都说写的挺好,就是有一点手机上评论不成,他们都没评论。
”我又回复说:“有你这般爱读书,善思考的学生,老师打心眼里高兴。
正如你所感,书籍可让人豁然开朗,明辨是非,也可使人心灵慰藉,生活充实,更能催人奋进。
因而继续保持这种文趣,改变自我人生。
”他又回信说:“会的,我相信有你文章的教育,我一定会做得更出色,不会让你失望。
在你的教育下,我一定能在孝、德等方面勤学习,勤思考,做一个有用之才。
等我放假了我再回家看望你。
”这次对话让我感慨万千:一篇小小的文章,竟能让曾经主动辍学、四处碰壁的青年有如此大的思想转变,真令我万万没有想到,这恐怕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吧!难怪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呢!看来唯有多写贴近生活的动人文章,才能对得起像小杨这般四处打工的忠实读者!。
游记散文阅读技巧
游记散文阅读技巧引言游记散文作为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记录了作者的旅行经历和所见所闻。
阅读游记散文可以带领读者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到旅行的趣味和魅力。
然而,要真正全面地理解和欣赏游记散文,一些阅读技巧和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游记散文阅读的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类文学作品。
技巧一:了解作者的背景和意图在阅读游记散文之前,了解作者的背景和意图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的背景可能包括其职业、文化背景、旅行经验等,这些都会对他们的旅行观点和写作风格产生影响。
同时,了解作者的意图有助于读者理解散文的主题和核心观点。
作者可能想要传达一种情感、表达对某个地方的热爱或批判,或者仅仅是分享他们的旅行经验。
技巧二:注意散文的结构和组织方式游记散文的结构和组织方式对读者理解散文的重点和发展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游记散文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地理顺序或主题顺序来组织。
在阅读过程中,注意作者的选择以及文章的组织方式,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散文的脉络和线索。
技巧三:注重细节和描写细节和描写是游记散文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者的旅行经历。
在阅读游记散文时,注意作者的细节描写,如地理环境、人物形象、文化背景等,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的旅行体验,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技巧四:分析语言和修辞手法语言和修辞手法在游记散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加强作者的观点和情感表达。
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分析作者所使用的语言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技巧五:发现散文中的主题每篇游记散文都有其特定的主题或核心观点。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应该花时间去思考散文中所揭示的主题,这有助于理解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情感或意义。
主题可能是关于旅行的乐趣,对某个地方的热爱或批评,或者是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技巧六:与作者进行对话阅读散文时,将自己融入作者的思想世界,与作者进行对话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技巧。
读书与作者的对话
读书与作者的对话读书是一种与作者进行对话的方式。
当我们阅读一本书时,我们不仅仅是在阅读其中的文字,更是在与作者的思想、经验和情感进行对话。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图,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增长知识。
首先,读书是一种与作者思想的对话。
每本书都是作者思想的结晶,而我们读书就是在与这些思想进行对话。
作者通过书中的文字将他们的思维和观点传达给读者,而读者则通过阅读理解和思考书中的内容,与作者进行思想上的碰撞。
这种对话过程是双方相互刺激和启发的过程,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读者能够拓宽自己的思维,深刻理解作者的观点,并在思想碰撞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其次,读书是一种与作者经验的对话。
作者在书中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情,有的是成功的经验,有的是失败的教训。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借鉴作者的经验,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与作者的对话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从而更好地应对自己的问题和困扰。
通过与作者经验的对话,我们可以少走弯路,更好地解决自己的问题,提高自己的人生水平。
此外,读书是一种与作者情感的对话。
每个作者在写作时都会投入自己的情感和情绪,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而当我们阅读这些文字时,也会在情感上与作者进行共鸣与对话。
读书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体会到他们的情感世界。
通过与作者情感的对话,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人性与情感,提升自己的情商和情感把握能力。
综上所述,读书是一种与作者进行对话的方式。
通过阅读一本书,我们可以与作者的思想、经验和情感进行交流与碰撞,从而拓宽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人生品质。
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一种与作者进行对话的过程,它让我们与伟大的思想家、作家们对话,让我们从中学到更多,成为更好的自己。
所以,让我们拿起书本,与作者展开对话吧!。
论述作家作品读者之间的关系
作家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是文学创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以下是对作家作品与读者关系的论述:
1.作家为读者提供思想和情感的启示:作家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了内心的思想、情感和体
验。
作品可以成为读者与作家之间的桥梁,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家的情感和思考,从而获得新的视角和启示。
2.作家引发读者共鸣和反思:作家的作品通常涉及人类共同的情感和经历。
读者在阅读作
品时,可能会找到与自己相似或相反的情感和经历,从而引发共鸣和反思。
这种互动促使读者更深入地思考自己的生活、价值观和社会问题。
3.作家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作家的描述和描绘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力。
读者在阅
读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的图像和场景,与作家的描述相结合。
此外,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和冲突也可能激发读者的创造力,让他们进一步展开想象和创作。
4.作家与读者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作家的作品可以看作是一种与读者进行对话和交流的方
式。
读者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作家的思想和观点,并可以通过评论、讨论和反馈与作家产生互动。
这种互动促进了作家与读者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5.作家提供文化遗产和身份认同:作家的作品往往承载着特定文化和历史背景。
读者通过
阅读作品,不仅可以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信仰,还能够找到与自己的身份认同相契合的内容。
作家的作品成为人们传承和认同共同文化遗产的重要媒介。
总的来说,作家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精神上的互动和连接。
作家通过创作表达自己,而读者通过阅读与作品对话、思考和感受。
这种互动让作品获得生命力,同时也丰富了读者的心灵和思想。
文学阅读中的主体间性问题
文学阅读中的主体间性问题一、引言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文字表达情感、思想和人类经验,为读者提供了一种与作者和作品之间建立联系的方式。
然而,在文学阅读中,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并不简单。
阅读过程中,读者的主体性与作者的主体性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而微妙的互动关系,这就是文学阅读中的主体间性问题。
二、主体性的定义与特点在探讨文学阅读中的主体间性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什么是主体性。
主体性是指个人在思考、感知和行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个人特征和能力。
在文学阅读中,这种个人特征和能力表现为对作品情节、角色以及意义等方面进行解读、理解和评价。
主体性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多样性: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背景和价值观念,在面对同一作品时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2. 主观性:每个人对作品理解和评价都受到自身意识形态、情感状态等因素影响。
3. 可塑性:通过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个人的主体性会发生变化和发展。
三、主体间性的存在与表现在文学阅读中,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主体性互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作品解读:不同的读者会对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和意义进行不同的解读。
这种差异可能源于个人经验、文化背景、阅读习惯等方面。
2. 情感共鸣: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情感和情绪会引发不同程度上的共鸣。
每个人对于作品所引发出来的情感共鸣都可能不尽相同。
3. 评价与批评:每个人对于作品质量和价值都有自己独特的评价标准。
这种评价和批评可能基于个人喜好、审美观点等方面。
4. 互动与对话:文学阅读往往是一种与作者进行对话和互动的过程。
通过阅读,读者可以通过自身主体性与作者进行一种虚拟上的交流。
四、主体间性问题带来的意义文学阅读中主体间性问题带来了以下几方面意义:1. 多元化视角:由于每个人都有独特而多样化的主观性,文学作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丰富了作品的意义和内涵。
2. 反思与启示:通过与作者进行对话和互动,读者可以从作品中获得启示和反思。
不同的主体性观点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通过传记与读者真诚对话——村上春树新作《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解读
2018住
陕 西 交 通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ourna1 0f Shaanxj Colleae 0f Communication Techno
N0.4 20l 8
通 过 传 记 与 读 者 真 诚 对 话
村 上春 树 新作 《我 的职 业是 小说 家》解读
仝 自文
章是 “为 自己而写 的 ”。当深 入 文本 ,在村 上娓娓 道 来 的语气 中 ,你会 发 现 ,村上 既 是 写 给 自己 ,又是 写 给读 者 ,因为 整个 文本呈 现 为 一种 “面 对众 人 、与他 们交 谈般 ”的 文体 形 式 ,是 村 上 “在 三 四十 人 的小 厅里 ,以亲 密 的语 调 向 听 众 述 说 ”;从 文 章 的 内 容 上 ,读者 又能感 受 到村 上 的每一 个 话 题 都 是读 者 和 舆论 一 直 关 心 、争 议 和 期 待 村 上 能 做 出正 面 回应 的 。所 以 ,这 部 自传 从 本 质 上 说 是 一 部 对 话 集 ,是 村上 与文 坛 、与读 者 、与 “立 志 成 为小 说 家 的人 ”进
(陕 西 交 通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公 路 与铁 道 工 程 学 院 ,陕 西 西 安 710018)
摘 要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这部 以 自传 形 式 问世 的著作 ,从本 质上说 更是 一部对 话集 、与“立志成 为小说家 的人”进行 的多边对话 。文集 的 自述体风 格让读 者感 觉如 同当面聆 听村 上 的真
T0NG Zi— wen (School of Highway and Railway Engineering,Shaanxi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Teehwology,Xi an 710018,China)
什么叫做读后感
什么叫做读后感读后感,是指读者阅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章或其他文学作品之后,对其内容、风格、情感等方面产生的个人感受和思考,并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一种文学作品评论形式。
读后感是对所读内容的理解和解读,同时也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读后感是读者与作品之间的情感互动,它不仅仅是对作品的简单理解和解读,更是读者个人情感、思想、价值观与作品融合的过程。
通过读后感,读者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将作品中的思想、主题和情感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读后感的内容丰富多样,可以包括对作品的主题、描写、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风格等方面的评述。
读后感并不要求完全客观地评判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更注重读者自身的主观感受和思考。
因此,读后感可以充分展示读者的文学素养、思维方式和个人情感,是文学作品和读者之间奇妙的心灵碰撞。
阅读一本好书后,读者可以通过写读后感来分享与他人对作品的交流和讨论,这也是读后感的一种重要作用。
读者通过读后感可以了解他人对同一作品的不同看法和感受,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
写读后感的过程也是一种思考和提升的过程。
在写读后感的过程中,读者需要对所读作品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动机和情感,思考作品与生活的联系和启示,思考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这样的思考和反思,读者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读后感是读书的重要环节,它大大丰富了读书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读书并写读后感,读者不仅可以深入理解文学作品,还可以提高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拓宽自己的知识和视野。
因此,读后感不仅仅是对作品的评价和评论,更是读者与作品之间的一种心灵交流和思想碰撞。
通过读后感,读者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与作家进行对话和交流,感受到作品所传递的思想和情感。
读后感是阅读的重要产物,也是读者个人理解和感悟的表达,同时也是丰富自己思想和情感的重要途径。
总之,读后感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后所产生的个人感受和思考的表达形式。
后记的作用(一)
后记的作用(一)后记的作用1. 概述后记是一篇创作作品的最后一部分,通常出现在小说、散文、专著等文字作品的末尾。
它是作者对整个作品的总结和对读者的致谢,同时也是与读者最后的对话。
2. 总结和回顾后记作为作品的最后一章,常常用来总结并回顾整个创作的过程和内容。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可以概述作品的主题、结构、语言风格等,并以个人的观点对作品进行评价和分析。
通过后记,作者展示了自己对作品的深入思考,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3. 读者与作者的对话后记是作者与读者之间最后的对话环节。
在后记中,作者可以向读者表达自己的创作初衷、写作动机以及对作品的希望和期待。
同时,作者还可以回应读者的评论和问题,与读者进行直接的互动。
这种对话能够增进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情感联系,使读者更加投入和理解作品。
4. 对读者的致谢在后记中,作者通常会对给予帮助和支持的人表示感谢。
这些人可能是朋友、家人、编辑、读者或是其他的同行。
通过这种方式,作者向读者传递出一种感恩之情,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和被尊重的程度。
5. 对于作者的启示后记不仅仅对读者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作者本身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写后记,作者可以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思考自身在写作过程中的成长和收获。
这种反思和总结有助于作者在以后的创作中更进一步,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创作能力。
结语后记作为作品的最后一章,不仅是作者对作品的总结和回顾,也是与读者的最后对话。
通过后记,作者向读者传递了情感和思考,并感谢给予支持和帮助的人。
后记的存在对于创作者和读者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使作品更加完整、深入人心。
披文入情的意思
披文入情的意思披文入情的意思是指在阅读一篇文章的过程中,读者不仅仅是在理解文章的表面意义,更重要的是在感受和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披文入情的过程就是读者在寻找文章中的情感共鸣点,与作者的情感相通,从而得到一种深刻的体验和感受。
披文入情的这种体验是一种深层次的,往往需要读者投入相当多的精力去感受。
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句话,“读书如觅宝,要有耐心,要有细心”。
只有在细心品读的过程中,我们才能真正地披文入情,完整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文章往往不仅仅是表达思想和知识的工具,更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
披文入情的过程,首先需要读者具备一种开放的心态,积极地尝试去理解与感受作者想传达的情感,以获得一种与作者共鸣的体验。
如果读者的心态不开放,只是简单的阅读而已,那么就不可能真正地披文入情。
在披文入情的过程中,读者需要具备足够的耐心,在文章中寻找情感的共鸣点。
这些共鸣点可能是作者的过往经历、人生观念、情感体验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共鸣点并不是表面上的言语,而是隐藏在文章中的深刻情感。
只有读者投入足够的精力,去关注和领悟文章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找到这些情感共鸣点,真正地披文入情。
在具备开放心态和耐心的基础上,披文入情的过程还需要读者具备深度思考和感受的能力。
深度思考的能力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文章背后所表达的情感,如理解作者想传达的思想、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等。
在感受的能力方面,读者需要深入地体味和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如情感体验、情感共鸣等。
披文入情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不仅仅是读者单方面的阅读体验,更是与作者的交流和对话。
只有理解和把握了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读者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有更深刻的体验和感受。
披文入情的意义在于,它可以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文章背后所传递的情感。
通过这种体验,读者可以从作者的角度去感受和理解世界,从而有更深刻的体验和感受,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
同时,披文入情也可以帮助读者在自我完善方面得到提高,让读者更加敏锐地察觉生活中的各种情感,更好地应对人生中的种种问题。
现代散文鉴赏技巧掌握赏析现代散文的技巧
现代散文鉴赏技巧掌握赏析现代散文的技巧现代散文是一种以散文形式表达的文学作品,其特点是情感真挚、形式多样、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要准确鉴赏现代散文并深入赏析其内涵,需要掌握一些技巧。
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的现代散文鉴赏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这一文体。
一、理解文本背景在鉴赏现代散文时,了解文本的背景是非常重要的。
这包括作者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以及作品所蕴含的社会背景等。
通过了解这些背景信息,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使用的词汇、表达方式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题。
二、品味文字表达现代散文的文字表达通常非常简练、凝练而又富有诗意。
读者在鉴赏时应注重品味文字的表达方式。
例如,可以重读一些富有节奏感的句子,品味其中的音韵之美;也可以思考作者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感受其中的意境和力量。
通过细细品味文字的表达,读者能更好地领略到现代散文的独特魅力。
三、把握作品主题现代散文作品通常有深刻的主题思想,读者在鉴赏时可以着重从中把握主题。
例如,某篇现代散文谈及大自然的美,读者可以思考作者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来表达的是对生命的赞美还是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通过抓住作品的主题,读者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进而更好地欣赏其艺术魅力。
四、注意节奏与韵律现代散文通常具有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也是它与其他文体的区别之处。
鉴赏现代散文时,读者应充分注意作品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可以通过朗读或者默读来感受文本中的节奏变化和句子之间的呼应关系。
同时,注意文本中的停顿和延长,体味其中的情感起伏和变化。
五、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在阅读现代散文过程中,读者可以尝试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试图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体验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这种对话可以通过思考作者创作动机、阅读其他作品以及与其他读者的交流来实现。
通过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读者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背后含义,并在其中找到共鸣。
总结起来,要准确鉴赏现代散文并深入赏析其内涵,需要掌握一些技巧。
文学接受为什么需要填空、对话与兴味?
文学接受为什么需要填空、对话与兴味?
文学接受需要填空、对话与兴味,因为这些因素能够使读者更深入地参与和理解文学作品,从而获得更丰富的阅读体验和认识。
1.填空:文学作品在表达和叙述上往往是有限的,留下了一
些空缺和暗示。
读者需要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来填
补这些空缺,从而使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更加丰富。
填空可
以是对作品情节的推理与揣测、对角色的想象与联想,也
可以是对作者留下的隐喻、象征和悬念的解读。
填空激活
了读者的思考和想象,与作品进行了一种创造性的互动。
2.对话:通过对文学作品进行对话,读者可以与作品和作者
进行一种心灵的互联。
这种对话可以是与作品中的角色进
行内心的对话和共鸣,也可以是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和
理解。
对话的过程帮助读者进一步思考、解读和评价作品,尊重个体观点的多样性,也促进了读者对作品所提出的问
题和主题的理解与思考。
3.兴味:兴味对于文学接受的重要性在于它激发了读者的阅
读兴趣和好奇心。
读者对某些主题、风格和类型的文学作
品可能会产生特别的兴趣。
这种兴味使得读者更愿意投入
时间和精力去接受和理解作品,从而获得更为深入的阅读
体验和认识。
兴味的存在,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主动
地参与,产生更积极的情感和认知反应。
填空、对话和兴味是与文学作品的性质和特点相互关联的。
这些因素使得读者在接受文学作品时更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与作品进行更深入的互动与思考。
通过填空、对话和兴味,读者可以与作品建立更丰富和有意义的联系,进一步丰富并体验文学作品的多重层面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互文理论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在于其异质性,研究互文性的重点在于研究文本之间产生的异质性。
互文性中提到,异质性产生于读者与剧作家的对话之中。
汤姆?斯托帕德的《罗森克兰兹和吉尔登斯敦已死》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互文性研究是本篇文章的重点。
本文的主要运用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观念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汤姆?斯托帕德;互文性;异质性;《罗森克兰兹和吉尔登斯敦已死》
1 研究背景
汤姆斯托帕德是英国当代著名剧作家,他一共获得了一个奥斯卡奖和4个托尼奖,并于1997年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爵位。
他的名作包括:《跳跃者》(1972)、《怪诞的效仿》(1975)、《每个好男孩都该得恩宠》(1977)、《乌托邦海岸》(2002)、以及他的成名作《罗森克兰兹和吉尔登斯敦已死》(1967)等。
《罗森克兰兹和吉尔登斯敦已死》(此后简称《罗》)故事取材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此后简称《哈》)。
它的标题“罗森克兰兹和吉尔登斯敦已死”在《哈姆雷特》中是一句台词。
罗森克兰兹和吉尔登斯敦在莎剧中只是两个小人物,他们是哈姆雷特的老同学,老朋友。
他们在别人看来同时还是国王克劳迪亚斯的爪牙。
他们的悲剧不同于《哈》剧所表达给观众的那种悲剧感,因此他们的悲剧更值得当代人去品读与赏析《罗》的故事大部分发生在“舞台之下”。
2 读者与作者的对话
首先,这种对话性并非一次性的。
这里说的并非一次性有两个层面:一方面是指同一部作品之中,读者与作者的不断磨合;另一方面是指作者与读者的身份互换。
以斯托帕德为例,他即使作者(《罗》的作者),更是读者(《哈》的读者)。
米哈伊尔?巴赫金曾在他的著作《小说的美学与理论》中提到了对话理论。
其中曾提到过一个概念,巴赫金认为,所有的文本都是由表达片段的粘结而成的,文本重新排列并交换了这些语言碎片。
这种表述有一定的极端性,但是不可否认,没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就不会有汤姆斯托帕德的《罗》。
《罗》对于它的观众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观众们知道整个故事的开始与结尾。
他们知道罗斯和吉尔出现之前的故事;知道他们接下来的命运;甚至知道他们在剧末注定死亡。
观众眼睁睁看着罗斯和吉尔一步步走向自己的死亡。
但是观众们不知道的是“舞台之下的故事”:那些没有在《哈》剧中讲述的细节。
对于《哈》剧的观众来说,他们仅在国王的召唤和命令中出现。
但是在《罗》剧中,罗斯和吉尔被召唤到丹麦这一情节就被斯托帕德扩展成了一整幕。
整个《罗》剧共有三幕,而其中有十一个《哈》剧的片段在其中穿梭。
观众就跟着斯托帕德的思维不断地在《哈》剧中进入和抽离。
斯托帕德首先和《哈》剧进行了对话,在情节的进入与抽离中,加入了自己的话语。
例如罗斯在剧中曾抱怨过他所需要的只是连续性(《罗》p39),这既是斯托帕德自己对生活的诉求,更是他对《罗》创作的要求。
他要求自己的改编要对观众来说有连续性,这样看似荒诞的改写才能不至使人像剧中的罗斯与吉尔一样感到莫名其妙、一无所知。
罗斯对连续性的渴望,正反映出了《哈》剧中连续性的缺失。
他们总是在别的角色需要时出现在观众面前,之后又会立刻消失到不知哪里去了。
克里斯蒂娃认为互文性可以分为三种,强制性、选择性和偶然性。
而斯托帕德也从不避讳谈及自己作品与《哈》剧的关系,甚至这种关系能够直接从《罗》的标题中看出。
因此,这种强制性互文性促使学者不断将两部戏剧进行分析对比。
相信最让观众感受深刻的是罗斯和吉尔对自己的命运和故事的发展所知甚少。
他们唯一知道的一点点信息还有可能是假的,比如他们被召唤到丹麦的原因,以及哈姆雷特发疯的原因。
《罗》的第三幕场景一中,罗斯和吉尔偷听了哈姆雷特和奥菲利亚的对话,他们以为他们知道了哈姆雷特是为何发疯(为了女人),但其实这也是谎言。
罗斯和吉尔偷听的这一情节并非在《哈》剧中提及,这幕戏就是一个对话的出现:观众可以在罗斯和吉尔的对话中听到斯托帕德的声音,这让我们想到了复调理论。
斯托帕德通过罗斯和吉尔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例如不符合客观规律性的抛硬币游戏,
这是绝对不会出现在莎士比亚时期戏剧中的情节。
但是互文性要比我们之前介绍得更加复杂。
她结合了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和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使文学理论的分析又有了语言学的客观性。
而对话理论是一个阐述关于多重含义的理论,它认为一个文本、一句话甚至一个单词都可以有多重含义。
例如另一个使观众们记忆深刻的情节是当罗斯和吉尔在通往英国的船上,一开场便开始抱怨周围为何那么黑,什么也看不见。
这里是一个双关,它既代表了罗斯和吉尔一直所处的境地,是如此被动,又是如此对周遭情形一无所知,仿佛置身于一片黑暗;同时它还代表了当代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迷失感。
斯托帕德作为一个当代人,也同样是此感受。
这就是作者和自己创造出的角色之间的对话。
虽然混在了一起,但是观众仍然能从中区分出来。
这就是作者表述自己思想的小说的中间地带。
在这个中间地带作者自由发挥,阐述自我意识。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话语总是在作品中人物交谈之中表达出来。
这也就是异质性产生的意义。
3 结语
正是这样的小人物才能更加触动当代戏剧的观众们。
因为高速发展的社会使得人们渐渐都变成了无名氏,英雄的传奇已经成为了过去。
为了唤起人类的认同感,小说中的英雄渐渐被小人物们所替代。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斯托帕德选择了罗斯和吉尔作为他戏剧的主角的原因。
而这也是为什么这样一部看似荒诞的戏剧在1967年第一次上演就引起轰动了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