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观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语文观”下的整合教学
——以《富饶的西沙群岛》整合《美丽的南沙群岛》为例
《语文课程标准》开篇,在《前言》部分的《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中写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作为语文的基本性质被完全确立下来。语文既然是工具,任何工具的熟练掌握必须通过反复的实践。吕叔湘先生讲过:“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技能没有什么不同的性质。”可见,以“大语文”观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有效途径。
那么,何为“大语文观”?我结合《富饶的西沙群岛》和《美丽的南沙群岛》的整合教学来谈一谈。
一、大教材观
诚然,语文教材是学习语文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然而,我们发现,仅以语文课本为教材已是远远不够的,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与阅读要求,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针对语文课本阅读量有限,知识与能力训练不足的弊端,应大力倡导“大教材”观。
“大教材”观,就是将一切适合阅读的文字材料当作教材,有选择、有重点、有目的地去阅读。语文不但要从课本中学,还要从报刊杂志中学,从影视中学,让学生的生活和知识丰富起来。“大教材”可以是报刊、杂志,可以是大小部头的小说,可以是古今中外的不朽
篇章,也可以是名不见经传的精品雅文。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通过描写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作者从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四个方面向我们展现了西沙群岛的美景,用词准确、语句优美,总分或是总分总的写作方法更让西沙群岛披上了一件美丽彩衣,使其美轮美奂。
《美丽的南沙群岛》是苏教版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的课文。介绍了南沙群岛物产丰富、风景宜人的特点。作者妙笔生花、文采斐然,长句短句交错结合,南沙群岛之“美”尽展眼前。
两篇文章属于同类型、同主题的文章,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拓展阅读《美丽的南沙群岛》必将丰富学生的视野,而且,两篇文章整合之后教学,学生更能从写法上体会语言构建的艺术性。这种以人教版课本为主导,围绕课本从其它版本教材中选择对应文章相应整合,正好符合了“大教材”观中提倡的不贬低、不排斥课本。正确处理课本内容与拓展内容间的关系。吕叔湘先生认为学生每天至少要读5000字;美国纽约州规定学生每年要读25本书。没有广泛的阅读,语文能力便无从谈起。语文教学应从课本出发,借助拓展阅读,从课堂内伸入课堂外,引导学生通向浩瀚的语言文学之海。
具体来说,《富饶的西沙群岛》和《美丽的南沙群岛》整合的要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
1、从知识性、实用性看,首先,无论是西沙群岛还是南沙群岛都是群岛,因此岛、群岛、礁盘等此类百科特征是需要学生了解和
老师提点的。
2、文章共通之处“美”的感受在图文并茂和朗读中加深体会。以《富饶的西沙群岛》这课为主体,《美丽的南沙群岛》辅助,以不同的语言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来表达同一个大主体“物产丰富、风景优美”。
3、《富饶的西沙群岛》结构明显:总分总。在介绍海面、海底、海滩、海岛中都不同程度的用到了总分结构来把事物写具体,以《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种表达方式为例,结合《美丽的南沙群岛》为素材指导学生口头写作。
4、适当结合时政,拓展视野,给学生留白。
二、大课堂观
《语文学习》的封面上印着这样一句话:“语文学习的内涵和外延相等。”生活中,时时处处皆语文。语文老师除了把握好四十五分钟之外,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现在,许多语文老师主张要“跳出课堂教语文”,想方设法将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作为课堂的延伸,使学生在“用语文”中“学语文”。课内于课外是语文能力起飞的“双翼”,它们相辅相成,无主次之分。有人倡导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四十五分钟,不局限于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应大胆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作业堆;应奔向图书馆,奔向大自然,奔向广阔天地,体味多彩生活,让学生兴趣盎然、轻松愉悦地学习语文。
但是,作为老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体制内的教育既
然不能改变,那最好最实用的方法就是老师作为领头人,在课堂中渗透“大语文观”思想,引导学生拥有更广阔的思维导向,利用学校这个“阵地”来发散语文的热量。
在学校,在课堂内,如何能够让“大课堂观”得以体现呢?以往由于条件的局限,电脑科技、多媒体的应用往往不能全然满足课堂需求。另外,图书馆的利用、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也不能落到实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教育系统的配套设施已逐渐完备。可利用的资源迅速增多,很多时候不出课室也能通过其他方式达到课外活动的教学目标。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和《美丽的南沙群岛》的整合教学中就体现了这一点。
1、版图定位全貌感知
“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在哪儿呢?它们是什么样的地方呢?”这些疑问对于孩子们来说其实是一个模糊点,不可能带着学生亲身去到这些地方,教学中很难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为此,借助多媒体,展示祖国版图,并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导入:“在祖国美丽的南海上,有一片岛屿,像朵朵睡莲。颗颗珍珠。这就是充满着神秘色彩的西沙群岛。”优美的风景,丰富的物产,让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那里真美啊!”精美的视频,动感的画面,让学生对西沙群岛有了整体上的初步了解。
2、创设情境品读悟情
在教学海水、海底、海滩和海岛这部分内容时,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关注学情,运用丰富的视频资料,创设情境,变抽象为形
象,让学生观看、讨论、汇报,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的各种感觉器官,使学生如临其境、触景生情。另一方面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让学生重读、想象、说写,遵循新课标理念,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根据学生跃跃欲试的学情,打破课文内容的顺序,灵活恰当地点击画面,选择学习内容,让学生充分感悟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茂密的森林,洁白的海鸟,圆溜溜的鸟蛋,自由飞翔的群鸟,带给了学生直观的感受。同时品读句子,通过“成群结队、多得数不清、西沙群岛的海里一般是水,一半是鱼。”这些语句感受海底的鱼很多,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接着,体会比喻句的用法和作用,指导学生发挥想象,仿写比喻句。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培养。总之,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看、画画、读读,深刻感受海底的美丽和富饶。
3、拓展延伸留白升情
教学结尾处,还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丰富的物产,进行拓展,让学生感受西沙群岛、南沙群岛日新月异的变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并推荐西沙群岛资料和相关网站,丰富学生的信息。
在“大课堂观”的指导下,教学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态势,而《富饶的西沙群岛》和《美丽的南沙群岛》的整合中我主要谈到了一点就是利用多媒体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不仅能创设情境,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而且增加课堂的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大教法观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所谓“大教法”观,就是要打破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