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尧臣墓志铭

合集下载

【梅尧臣】《梅尧臣》阅读解析及译文

【梅尧臣】《梅尧臣》阅读解析及译文

【梅尧臣】《梅尧臣》阅读解析及译文梅尧臣梅尧字圣俞,宣州宣城人,侍读学士询从子也。

工为诗,以深远古淡为意,间出奇巧,初未为人所知。

用询荫为河南主薄,钱惟演留西京,特磋赏之,为忘年交,引与酬唱。

欧阳修与为诗友,自以为不及。

尧臣益刻厉,精思苦学,由是知名于时。

宋兴,以诗名家为世所传如尧臣者,盖少也。

尝语人日:“凡诗,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矣;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也。

”世以为知言。

历德兴县令,知建德、襄城县,监湖州税,签书忠武、镇安判官,监永丰仓。

大臣屡荐宜馆阁,受召,赐进士出身。

宝元、嘉祜中仁宗有事郊庙,尧臣预祭,辄献歌诗,又尝上书言兵。

注《孙子=》十三篇,撰《唐载记》二十六卷、《毛诗小传=》}二十卷、《宛陵集》四十卷。

尧臣家贫,喜饮酒,贤士大夫多从之游,时载酒过门。

善谈笑,与物无忤,恢嘲刺讥托于诗,晚益工。

有人得西南夷布弓衣,其织文乃尧臣诗也,名重于时如此。

(《宋史·列传二0二》)1.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侍读学士询从子也从子:侄子。

B.以深远古淡为意古淡:质朴淡泊。

C.以为知言知:知己。

D.尧臣益刻厉益:更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由是知名于时②名重于时如此B.①间出奇巧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C.①用询荫为河南主簿②广用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D.①凡诗,意新语工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3.从句式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初未为人所知。

②以诗名家为世所传如尧臣者。

③欧阳修与为诗友。

④其织文乃尧臣诗也。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后为至也。

②大臣屡荐宜在馆阁。

③贤士大夫多从之游。

④恢嘲刺讥托于诗。

译文:①——②——③——④——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梅尧臣“诗才”的一组是() ①工为诗,以深远古淡为意②用询荫为河南主簿③欧阳修与为诗友,自以为不及④世以为知言⑤宝元、嘉祜中仁宗有事郊庙,尧臣预祭,辄献歌诗⑥喜饮酒,贤士大夫多从之游,时载酒过门A.①③⑤B.①④⑤C.②③⑥D.②④⑥。

梅尧臣的千古名句

梅尧臣的千古名句

梅尧臣的千古名句
1、聊从向来骑,回望夕阳平。

——宋·梅尧臣《拟王维观猎》
2、倦禽雄雌不饱腹,日暮徒念还巢栖。

——宋·梅尧臣《依韵和永叔见寄》
3、君为别乘去,便比北州乐。

——宋·梅尧臣《周仲章通判润州》
4、虽咀涩难任,竟当甘莫敌。

——宋·梅尧臣《玉汝遗橄榄》
5、车骑踏春堤,翛然思如濯。

——宋·梅尧臣《依韵和刘察院送客回过潩水马上有作》
6、咸用所附己,欲同助翱翔。

——宋·梅尧臣《谕乌》
7、自与穆天子,终朝醉酕醄。

——宋·梅尧臣《秋风篇》
8、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後踪。

——宋·梅尧臣《五月五日》
9、可爱亭亭寒月照,莹然四座凝冰壶。

——宋·梅尧臣《问答》
10、追欢成杳霭,寄咏苦逡巡。

——宋·梅尧臣《依韵朱学士廉叔忆颖川西湖春色寄献尚书晏公》。

梅尧臣《?宛陵诗钞》

梅尧臣《?宛陵诗钞》

梅尧臣《宛陵诗钞》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

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

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

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

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

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

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

词存二首。

河阳秋夕梦与永叔游嵩避雨于峻极院赋诗及觉犹能忆记俄而仆夫自洛来云永叔诸君陪希深祠岳因足成短韵夕寝北窗下,青山梦与寻。

相欢不异昔,胜事却疑今。

风雨幽林静,云烟古寺深。

【自注:此二句梦中得。

】揽衣方有感,还喜问来音。

希深惠书言与师鲁子聪永叔几道游嵩因诵而韵之闻君奉宸诏,瑞祝疑灵岫。

山水聊得游,志愿庶可就。

岂无朋从俱?况此一二秀!方蕲建春陌,十刻残昼漏。

初经缑氏岭,古柏尚郁茂。

却过轘辕关,巨石相撑斗。

夕斋礼神祠,法衮被藻绣。

毕事登山椒,常服更短后。

从者十数人,轻赍不为陋。

是时天清阴,力气勇奔骤。

云岩杳亏蔽,花草藏涧窦。

傍林有珍禽,惊聒若避彀。

盘石暂憩休,泓泉助吞漱。

上窥玉女窗,崭绝非可构;下玩捣衣砧,焜耀金纹透。

尹子体雄恢,攀缘逾习狃;欧阳称壮龄,疲软屡颠踣。

竞欢相扶持,芒屩资践蹂。

八仙存故坛,三醉孰云谬?鄙哉封禅碑,数子昔镌镂。

偶志一时事,曷虞来者诟?绝顶瞰诸峰,隘然轻宇宙。

遥思谢尘烦,欲知群鸟兽。

韩公传石室,闻之固已旧;当时兴稍衰,不暇苦寻究。

东崖暗壑中,释子持经咒。

于今二十年,饮食同猿狖。

君子聆法音,充尔溢肤腠。

尝期蹑屐过,吾侪色先愀。

【自注:叶韵。

】遂乖真谛言,兹亦甘自咎。

中顶会几望,凉蟾皓如昼。

纷纷坐谈谑,草草具觞豆。

清露湿巾裳,谁人苦羸瘦?便即忘形骸,胡为恋缨绶?或疑桂宫近,斯语岂狂瞀!归来游少室,崷崒殊引脰。

石室迢递过,探访仍邂逅。

【知识梳理】——欧阳修及诗文影响

【知识梳理】——欧阳修及诗文影响

【知识梳理】——欧阳修及诗文影响第三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仁宗庆历前后,受范仲淹、欧阳修等政治革新运动影响,文学革新思想更自觉:改革政治、表达政见需要,儒学理论的指导,实用的文学形式,宋急需建一代文学。

第一节欧阳修的散文、辞赋和四六一.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最早开创宋代文风。

二.对西昆体和太学体的矫正。

(一)欧诗文革新本质上针对五代文风和西昆体,但与柳开后复古派文论家不同。

(二)“太学体”。

1.石介写《怪说》3篇,攻击杨亿“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浮华纂组。

刓锼圣人之经,破碎圣人之言,离析圣人之意。

”对太学生影响很大。

于是以太学生为主的士子随之矫枉过正,竞弃西昆体华美密丽文风,走上险怪艰涩道路,形成“太学体”。

“太学体”虽提倡古文反对骈俪,但自身怪僻生涩,所以欧阳修反对之。

2.柳开穆修石介等复古主义文论都有重道轻文、甚至把文学看作道统附庸的倾向。

(三)欧阳修文道观。

1.认为儒家之道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六经之所载,皆人事之切于世者。

”(《答李诩第二书》)2.文道并重。

认为“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

”(《答祖择之书》)又认为“其言之所载者大且文,则其传也彰;言之所载者不文而又小,则其传也不彰。

”(《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还认为文具独立性质:“古人之学者非一家,其为道虽同,言语文章,未尝相似。

”(《与乐秀才书》)意义:(1)把文学看得与道同样重要。

(2)把文学艺术形式看得与思想内容同样重要,提高了文学地位。

3.柳开等以韩愈相号召,主要着眼于其道统,而欧重继承韩愈文学传统。

4.欧以韩柳为典范,取法韩文从字顺,对韩柳古文奇险深奥倾向弃而不取:“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

”(曾巩《与王介甫第一书》);同时不否定骈体文的艺术成就,赞赏杨亿等“雄文博学,笔力有馀”(《六一诗话》)。

既纠正了柳开、石介的偏颇,又矫正了韩柳古文的缺点,为北宋诗文革新建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原文及翻译

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原文及翻译

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原文及翻译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原文及翻译导语:欧阳修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原文及翻译。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公讳尧臣,字伯庸。

天圣五年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湖州。

召试,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知光州。

岁大饥,群盗发民仓廪,吏法当死,公曰:“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

”乃请以减死论。

其后遂以著令,至今用之。

郭皇后废,居瑶华宫,有疾,上颇哀怜之。

方后废时,宦者阎文应有力,及后疾,文应又主监医。

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

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以释天下之疑。

事虽不行,然自文应用事,无敢指言者,后文应卒以恣横斥死。

元昊反,西边用兵,以公为陕西体量安抚使。

公视四路山川险易,还言某路宜益兵若干,某路贼所不攻,某路宜急为备,至于诸将材能长短,尽识之,荐其可用者二十余人,后皆为名将。

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

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

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以小故置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

由是忤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行。

明年,贼入泾原,战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

初,宦者张永和方用事,请收民房钱十之三以佐国事。

下三司,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公执以为不可。

京师数为飞语,及上之左右,往往谗其短者。

上一切不问,而公为之亦自若也。

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劘,至于是而后止,不为独见。

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

公为人纯质,虽贵显不忘俭约。

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有文集五十卷。

将终,口授其弟纯臣遗奏,以宗庙至重、储嗣未立为忧。

天子愍然,临其丧,辍视朝一日,赠左仆射,太常谥曰文安。

梅尧臣的禽言诗与动物意象研究

梅尧臣的禽言诗与动物意象研究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梅尧臣的禽言诗与动物意象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20090525梅尧臣的禽言诗与动物意象研究 Abstract Mei Yaochen was one of the first poets in the Song Dynasty, who tried to createda world of new poem images. In my thesis, I do much research into Mei’s fowl poems and a variety of animal images.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his life, his poem ideas , art styles and the uses of animal images are various, which I also carry out much research on. On the basis of it, I look into the time origin which made Mei pay much attention to animal images. Meanwhile, I also do much thinking over the effect of the singing-answering poems between Ou Yangxiou and Mei Yaochen which caused him to make much use of different animal images. This article consists of five parts. In Chapter One , Mei’s special poem genre is analyzed as a whole. The fowls which turned up in his poems ar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kinds and the connotations of each kind are also explored ; In Chapter Two , according to his life experiences and p olitical career, his different styles about animal images varied from the times of Tian Sheng Ming Dao to the times of Jing You Qing Li to his old ages, and every style in these three periods is also analyzed; Chapter 3 and Chapter 4 are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in this article. There exist more creative points in Chapter 3, and the various uses of different fowl images are classified into many sorts. First, by linking Mei’s poem arguments, the functions that animal images are used to describe some visual scenery or some invisible scenery are discussed. Second, I believe that Mei’s animal images were used as political arms to express the poet’s sympathy for peasants. Third, his animal images are used to express all kinds of the poet’s strong emotions; In Chapter Four , the time and thinking origin that Mei was keen to make use of animal images is analyzed. Mei succeeded the traditional send-sing in the “Book of Songs” , and his animal image was a mixture of the poet’s life experience and a variety of ancient writers’ emotions about animal images. In the Song Dynasty , pictures with all kinds of flowers and birds in them were booming, the custom of cultivating insects and ants was popular, and much attention was paid to all sorts of animals , all of which had much influence on the poet’s animal image. At the same time , the responsory poetry which the poet wrote in order to answer Ou Yangxiou and other poets also enhanced this kind of writing style. All kinds of lively animals which agglomerated the poet’s emotions accompanied the poet to spend his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rifting and dedicated lifetime , and wonderful screen scenes turned up in the Collections of Wanling .Key Words:Mei Yaochen fowl poems a variety of animal imagesdifferent styles in different periods function origin 梅尧臣的禽言诗与动物意象研究 Abstract Mei Yaochen was one of the first poets in the Song Dynasty, who tried to createda world of new poem images. In my thesis, I do much research into Mei’s fowl poems and a variety of animal images.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his life, his poem ideas , art styles and the uses of animal images are various, which I also carry out much research on. On the basis of it, I look into the time origin which made Mei pay much attention to animal images. Meanwhile, I also do much thinking over the effect of the singing-answering poems between Ou Yangxiou and Mei Yaochen which caused him to make much use of different animal images. This article consists of five parts. In Chapter One , Mei’s special poem genre is analyzed as a whole. The fowls which turned up in his poems ar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kinds and the connotations of each kind are also explored ; In Chapter Two , according to his life experiences and p olitical career, his different styles about animal images varied from the times of Tian Sheng Ming Dao to the times of Jing You Qing Li to his old ages, and every style in these three periods is also analyzed; Chapter 3 and Chapter 4 are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in this article. There exist more creative points in Chapter 3, and the various uses of different fowl images are classified into many sorts. First, by linking Mei’s poem arguments, the functions that animal images are used to describe some visual scenery or some invisible scenery are discussed. Second, I believe that Mei’s animal images were used as political arms to express the poet’s sympathy for peasants. Third, his animal images are used to express all kinds of the poet’s strong emotions; In Chapter Four , the time and thinking origin that Mei was keen to make use of animal images is analyzed. Mei succeeded the traditional send-sing in the “Book of Songs” , and his animal image was a mixture of the poet’s life experience and a variety of ancient writers’ emotions about animal images. In the Song Dynasty , pictures with all kinds of flowers and birds in them were booming, the custom of cultivating insects and ants was popular, and much attention was paid to all sorts of animals , all of which had much influence on the poet’s animal image. At the same time , the responsory poetry which the poet wrote in order to answer Ou Yangxiou and other poets also enhanced this kind of writing style. All kinds of lively animals which agglomerated the poet’s emotions accompanied the poet to spend his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rifting and dedicated lifetime , and wonderful screen scenes turned up in the Collections of Wanling .Key Words:Mei Yaochen fowl poems a variety of animal imagesdifferent styles in different periods function origin 中南民族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名人故事】梅尧臣简介

【名人故事】梅尧臣简介

【名人故事】梅尧臣简介梅尧臣个人资料中文名:梅尧臣别名:字圣俞,宛陵先生、梅直讲、梅都官性别:男民族:汉族国籍:北宋所处时代:北宋时期出生地: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出生时间:公元002年逝世时间:公元060年职业:北宋现实主义诗人职位:尚书都官员外郎成就:宋诗“开山祖师”代表作品:《春寒》《鲁山山行》梅尧臣简介梅尧臣(公元002年?060年),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人(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

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

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

于皇?三年(05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

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

嘉?五年(060年)卒,年五十九。

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

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

梅尧臣生平简介梅尧臣生于农家,幼时家贫,酷爱读书,6岁乡试未取之后,由于家庭无力供他继续攻读再考,就跟随叔父梅询到河南洛阳,以荫补任太庙斋郎,历任桐城、河南、河阳三县的主簿,在河南任职时,深受西京留守钱惟演的赞赏,二人成为忘年交,与钱惟演等以诗会文游,并结交欧阳修等青年文士。

曾先后以德兴县令之职兼知建德、襄城县,监湖州税,签书忠武军、镇安军节度判官,监永丰仓等地方官。

因朝臣屡次推荐,于皇?三年(05年)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

因欧阳修推荐,随后升为国子监直讲,累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故有“梅都官之称”。

梅尧臣曾上奏自著的《唐载纪》二十六卷,对旧史的缺漏错误多有补正,仁宗遂命其参与修撰《新唐书》,书成之后,还未来得及奏呈仁宗,梅尧臣就因病于汴京逝世,享年五十九岁,时为嘉?五年(060年)。

仁宗为了酬答他的功绩,特将他的一个儿子起用为官。

梅尧臣生平评价梅尧臣的创作活动开始于03年,直到他临死的那一年为止,前后整整三十年,留下一部《宛陵先生文集》,共六十卷,约二千九百首,包括诗歌、散文、赋,此外还有不在集内的诗、词各一首。

《故幽州节度判官赠给事中清河张君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译文

《故幽州节度判官赠给事中清河张君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译文

《故幽州节度判官赠给事中清河张君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译文1、《故幽州节度判官赠给事中清河张君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译文《故幽州节度判官赠给事中清河张君墓志铭》原文及翻译韩愈原文:①张君名彻,字某,以进士累官至范阳府①监察御史。

长庆元年,今牛宰相为御史中丞,奏君名迹中御史选,诏即以为御史。

其府惜不敢留,遣之,而密奏:“幽州将父子继续,不廷选且久,今新收,臣又始至孤怯,须强佐乃济。

”发半道,有诏以君还之,仍迁殿中侍御史,加赐朱衣银鱼。

②至数日,军乱,怨其府从事,尽杀之,而囚其帅。

且相约:张御史长者,毋侮辱轹蹙②我事,毋庸杀。

置之帅所。

居月余,闻有中贵人自京师至,君谓其帅:“公无负此土人,上使至,可因请见自辨,幸得脱免归。

”即推门求出。

守者以告其魁,魁与其徒皆骇,曰:“必张御史。

张御史忠义,必为其帅告此,余人不如迁之别馆。

”即与众出君。

君出门,骂众曰:“汝何敢反!前日吴元济斩东市,昨日李师道斩于军中,同恶者父母妻子皆屠死,肉喂狗鼠鸱鸦。

汝何敢反!汝何敢反!”行且骂。

众畏恶其言,不忍闻,且虞生变,即击君以死。

君抵死口不绝骂,众皆曰:“义士义士!“”或收收瘗之以俟。

③事闻,天子壮之,赠给事中。

其友侯云长佐郓使,请于其帅马仆射,为之选于军中,得故与君相知张恭、李元实者,使以币请之范阳,范阳人义而归之。

以闻,诏所在给船舆,传归其家,赐钱物以葬。

(节选自韩愈《故幽州节度判官赠给事中清河张君墓志铭》) 【解释】①范阳府:即幽州节度使府。

②轹蹙:欺凌。

译文:张君名彻,字某,以进士多次升迁至监察御史兼范阳府判官.长庆元年,今天的牛僧孺宰相当时任御史中丞,将张彻的名字事迹上奏,被选为合格的监察御史,皇帝降诏就让他出任监察御史.幽州节度使张弘靖舍不得放他,但又不敢违抗皇帝命令而私自留下他,于是就送他走,而同时秘密向朝廷奏报:“幽州的将领们父子相承,不听从朝廷选派已经很久了,如今刚刚归顺朝廷,而我又刚任节度使,感到孤单怯弱,必须有强有力的助手才能成事.”张彻行至半路,又有诏令让他返回幽州,仍升为殿中侍御史,加赐朱衣银鱼袋.回到幽州没有几天,幽州军叛乱,军士们怨恨几名幕僚苛刻,将他们全部杀掉,而又将其统帅张弘靖囚禁起来.并且他们相互约定:张御史是个宽厚长者,没有侮辱和欺凌过我们,不用杀他,将他和张弘靖囚在一起.过了一个多月,听说有宦官从京城来到幽州军中,张彻对张弘靖说:“您对当地人没有做过违理亏心的事,皇帝派使者到来,可借此机会求见以自我辩解,可以有幸免难而回去.”于是张彻就推门请求出去,守卫的人以此告诉叛乱分子的头目,叛乱头目和叛乱分子们都十分惊骇,说:“这必定是张御史.张御史是忠义之士,必定会将其帅张弘靖的下落告诉这里的其他人,不如把他转移到别的地方.”于是就和众多的军士一起把张彻提出来.张彻出门就大骂众叛军道:“你们如何敢反叛!前些时候,昊元济被朝廷杀于长安的东市,最近李师道又被杀于其军中,和他们共同作恶的人,其父母妻子都被杀掉,用他们的肉去喂狗鼠鸱鸥,你们为什么还敢反叛!你们为什么还敢反叛!”他一边走一边骂.众叛军害怕和讨厌听他这些话,不忍心听下去,并且忧虑军中会因此发生变故,于是就把他打死.张彻君到死骂不绝口,连众叛军也都说:“真是义士!真是义士!”有人收埋了张彻的尸体以待将来.此事传到朝廷,皇帝认为张彻十分勇壮,赠其为给事中.此时,张彻的朋友侯云长佐天平军节度使,请求其节度使左仆射马总,替他在军队中选人,选到了和张彻旧相知的朋友张恭和李元实,让他们带着钱到范阳去请求归还张彻的尸体,范阳人出于义气而归还了其尸体.此事上报朝廷,皇帝发布诏令,让各所在地供给车船,由驿站转送回家,并赐给钱财而葬埋他.《故幽州节度判官赠给事中清河张君墓志铭》2、《翰林侍读学士给事中梅公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译文《翰林侍读学士给事中梅公墓志铭》原文及翻译欧阳修原文:翰林侍读学士、给事中梅公既卒之明年,其孤及其兄之子尧臣来请铭以葬,曰:“吾叔父病且亟矣,犹卧而使我诵子之文。

_石齿漱寒濑_高峭带平淡_谈梅尧臣的诗歌风格_任翌

_石齿漱寒濑_高峭带平淡_谈梅尧臣的诗歌风格_任翌

[收稿日期]2010-08-29[作者简介]任翌(1965-),女,江苏无锡人,讲师,研究方向为唐宋诗词。

【语言文学研究】“石齿漱寒濑,高峭带平淡”———谈梅尧臣的诗歌风格任翌,姚婷(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摘要]北宋庆历前后,由欧阳修领导的“诗文革新运动”,倡导一种清新自然、言之有物的新文风。

梅尧臣的“平淡”诗风,契合欧阳修的诗歌精神,即被作为一种对旧诗风革新的典范,为当时诗坛所推崇。

而梅尧臣的诗歌从自然到拗峭,再回归平淡,其完成的过程,正是在庆历前后,同时也是在“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映照下的结果。

[关键词]庆历;梅尧臣;自然;高峭;平淡[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806(2010)06-0100-05北宋诗人梅尧臣(1002-1060)生活的时代,大致可与西昆体诗的盛衰相终始。

革除西昆华靡风习,并彻底祛除晚唐诗风的流弊,正是欧阳修领导的“诗文革新”运动目的之一;而“诗文革新”的起点,则在欧阳修二十五岁时到西京洛阳任留守推官期间;“诗文革新”的理论主张则又形成于“庆历”时期,最终实践并完成于欧阳修执掌贡举大权之时。

在这个过程中,“庆历”诗风的振衰救弊作用以及对当时文坛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作为具有延续性的文学活动,我们即把庆历诗歌涵盖了包括天圣年间到嘉祐、治平年间大约四十年的创作活动,这四十年是宋诗的开山奠基时期。

我们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探讨梅尧臣诗风的特点、形成过程及其对当时诗坛所发生的作用。

一梅诗“平淡”诗风的第一阶段:“闲肆平淡”。

仁宗天圣九年(1031)辛未,三十岁的梅尧臣凭借叔父梅询的门荫任河南县主簿。

河南县是西京洛阳的首县。

三月三日,二十五岁的欧阳修到西京留守推官任,梅尧臣迎于伊水午桥,一见开颜。

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会晤。

王闢之《渑水燕谈录》卷四记载:府尹钱思公、通判谢希深皆当世伟人,公(欧阳修)与尹师鲁、梅圣俞等“为七友,以文章道义相切劘”。

欧阳修:【翰林侍读学士给事中梅公(讳询)墓志铭】

欧阳修:【翰林侍读学士给事中梅公(讳询)墓志铭】

欧阳修:【翰林侍读学⼠给事中梅公(讳询)墓志铭】【翰林侍读学⼠给事中梅公(讳询)墓志铭】墓主梅询,宣城⼈,梅尧⾂叔,《宋史》有传。

本铭作于庆历⼆年。

翰林侍读学⼠、给事中梅公既卒之明年,其孤及其兄之⼦尧⾂来请铭以葬,⽈:“吾叔⽗病且亟矣,犹卧⽽使我诵⼦之⽂。

今其葬,宜得⼦铭以藏。

”公之名,在⼈⽿⽬五⼗余年。

前卒⼀岁,予始拜公于许,公虽衰且病,其⾔谈词⽓尚⾜动⼈。

嗟予不及见其壮也,然尝闻长⽼道公咸平、景德之初,⼀遇真宗,⾔天下事合意,遂以⼈主为知⼰,当时绅之⼠望之若不可及。

已⽽摈斥流离,四⼗年间,⽩⾸翰林,卒⽼⼀州。

嗟夫!⼠果能⾃为材邪?惟世⽤不⽤尔。

故予记公终始,⾄于咸平、景德之际,尤为详焉,良以悲其志也。

公讳询,字昌⾔,世家宣城。

年⼆⼗六进⼠及第,试校书郎、利丰监判官,迁将作监丞、知杭州仁和县,⼜迁著作佐郎,举御史台推勘官,时亦未之奇也。

咸平三年,与考进⼠于崇政殿,真宗过殿庐中,⼀见以为奇材,召试中书,直集贤院,赐绯⾐银鱼。

是时,契丹数寇河北,李继迁急攻灵州,天⼦新即位,锐于为治。

公乃上书请以朔⽅授潘罗⽀,使⾃攻取,是谓以蛮夷攻蛮夷。

真宗然其⾔,问谁可使罗⽀者,公⾃请⾏。

天⼦惜之,不欲使蹈兵间,公⽈:“苟活灵州⽽罢西兵,何惜⼀梅询!”天⼦壮其⾔,因遣使罗⽀,未⾄⽽灵州陷于贼。

召还,迁太常丞、三司户部判官。

数访时事,于是屡⾔西北事。

时边将皆守境,不能出师,公请⼤⾂临边督战,募游兵击贼。

论传潜、杨琼败绩当诛,⽽⽥绍斌、王荣等可责其效以赎过,凡数⼗事,其⾔甚壮。

天⼦益器其材,数欲以知制诰,宰相有⾔不可者,乃已。

其后继迁卒为潘罗⽀所困,⽽朝廷以两镇授德明,德明顿⾸谢罪,河西平。

天⼦亦再幸澶渊,盟契丹,⽽河北之兵解,天下⽆事矣。

公既见疏不⽤,初坐断⽥讼失实,通判杭州,徙知苏州,⼜徙两浙转运使,还判三司开拆司,迁太常博⼠。

⽤封禅恩,迁祠部员外郎。

⼜坐事,出知濠州。

以刑部员外郎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坐擅给驿马与⼈奔丧⽽马死,夺⼀官,通判襄州,徙知鄂州,⼜徙苏州。

欧阳修《梅圣俞墓志铭》(2)原文

欧阳修《梅圣俞墓志铭》(2)原文

欧阳修《梅圣俞墓志铭》(2)原文
圣俞,是字,他的名叫尧臣,姓梅,宣州宣城人。

他家世代都很擅长写诗,叔父梅询则因做官而显名,到了圣俞便因诗歌而闻名。

从武夫、贵戚到、农夫,都能说出他的名和字,即便是愚庸无知、不能懂得诗歌含义的人,只是说他的诗是社会上看重的,我能得到他的诗,以此来自我夸耀。

所以求诗的人每天都接连不断登门,圣俞的诗于是流传天下。

他的诗起初喜欢追求清丽闲雅、恣肆平淡的格,后来就变得涵容深邃、发挥广远,偶尔也雕琢词句表现得怪异奇巧,然而气势充沛,富有力度,笔法更加苍老遒劲。

他应别人的请求而作的诗歌很多,所以他的诗并非只有一种风格。

至于其他的
1。

梅尧臣诗词全集

梅尧臣诗词全集

梅尧臣诗词全集1、《春寒》宋·梅尧臣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亚树青帘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2、《陶者》宋·梅尧臣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3、《东溪》宋·梅尧臣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4、《古意》宋·梅尧臣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

月缺魄易满,剑折铸复良。

势利压山岳,难屈志士肠。

男儿自有守,可杀不可苟。

5、《自咏》宋·梅尧臣闭户无还往,端居废礼容。

花为贫富焰,燕是旧过从。

持屐对人蜡,绽衣看妇缝。

非同叔夜傲,切莫怪疏慵。

6、《雪》宋·梅尧臣朔云生晚雨,腊霰集狂风。

不数花多出,安知天更工。

漫阶夜已积,万物晓初蒙。

谁忆新丰酒,乘驴灞水东。

7、《咏怀》宋·梅尧臣东方有野父,禳田一豚蹄。

复操一盂酒,祝谷满吾栖。

百金请救兵,所欲奢所齎。

彼何滑稽生,仰天独笑齐。

8、《夜坐》宋·梅尧臣夜久方虑寂,空堂灯烛明。

落叶有暂响,暗虫无停声。

力学不为己,甘贫且徇名。

聊为咏怀篇,还想阮步兵。

9、《梅花》宋·梅尧臣似畏群芳妒,先春发故林。

曾无莺蝶恋,空被雪霜侵。

不道东风远,应悲上苑深。

南枝已零落,羌笛寄余音。

10、《秋思》宋·梅尧臣梧桐在井上,蟋蟀在床下。

物情有与无,节候不相假。

寥寥风动叶,飒飒雨堕瓦。

耳听心自静,谁是忘怀者。

11、《鲁山山行》宋·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2、《睡意》宋·梅尧臣少时好睡常不足,上事亲尊日拘束。

夜吟朝诵无暂休,目胔生疮臂消肉。

今踰四十无所闻,又况丧妻仍独宿。

虚堂净扫焚清香,安寝都忘世间欲。

花时啼鸟不妨喧,清暑北窗聊避燠。

叶落夜雨声满阶,雪下晓寒低压屋。

梅公既卒之明年文言文阅读

梅公既卒之明年文言文阅读

梅公既卒之明年,欧阳修应梅公的孤子和侄子梅尧臣的请求,为其撰写了《翰林侍读学士给事中梅公墓志铭》。

以下是该墓志铭的原文及翻译:原文:翰林侍读学士、给事中梅公既卒之明年,其孤及其兄之子尧臣来请铭以葬,曰:吾叔父病且亟矣,犹卧而使我诵子之文。

今其葬,宜得子铭以藏。

”公之名,在人耳目五十余年。

前卒一岁,余始拜公于许,公虽衰且病,其言谈词气尚足动人。

嗟余不及见其壮也,然尝闻长老道公。

咸平、景德之初,一遇真宗,言天下事合意,遂以人主为知己,当时缙绅之士望之若不可及。

已而摈斥流离,四十年间,白首翰林,卒老一州。

嗟夫士果能自为材邪惟世用不用耳故余记其始终良以悲其壮也。

翻译:翰林侍读学士、给事中梅公在去世后的第二年,他的孤儿和侄子梅尧臣来请我为他撰写墓志铭以便安葬,他们说:“我们的叔父病情严重,他卧病在床时还让我们诵读您的文章。

现在他去世了,应该得到您的铭文来安葬。

”梅公的名字已经在人们耳中流传了五十多年。

在他去世前的一年,我才有机会在许昌拜访他,尽管他身体虚弱且多病,但他的言谈和气度仍然足以打动人心。

我遗憾自己没有见过他年轻时的风采,但我曾经听年长的人谈论过他。

在咸平、景德年间,他一次见到真宗皇帝,谈论国家大事很合皇帝的心意,于是他把皇帝当作了自己的知己。

当时的士人们都觉得他高不可攀。

然而,后来他受到排斥和流离失所,四十年间,他白发苍苍地担任翰林学士,最后在某个州度过了他的余生。

唉,士人啊,你真的能够依靠自己的才能吗?这完全取决于世道是否重用你。

所以我记录下梅公的生平事迹,深感他的壮志未酬。

从这段墓志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梅公一生坎坷,经历了起伏,但他的才华和气度仍然令人敬佩。

梅尧臣的诗歌审美观及其文化意蕴

梅尧臣的诗歌审美观及其文化意蕴

在宋代,文士们常常融合儒、道、释三家思想,既实际又超脱,审美趣尚中既带有对社会人生的理性思考,又颇切近个体人生。盛唐才子们那种理想化的华美、飘逸格调受到冷落,而朴实自然,平和淡泊心态和诗风受到诗人普遍的青睐。
梅尧臣对平淡美的崇尚,哲学上源于老、庄,艺术上继承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司空图、林和靖等。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平淡是有差别的。比如陶渊明生当玄学极盛的时代,其平淡的审美理想更多地接受了道家美学的虚无成分。钟嵘《诗品》评陶诗“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邪?”而梅尧臣的平淡却较多地含有普通的生活气息而较少老庄陶谢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高。如果说陶的平淡主要是面向自然,那么梅的平淡则主要是面向社会人生。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与“意新语工”是同一理论体系。从他举的例子看,是意既新,语既工,又含蓄蕴藉。《诗人玉屑》卷九《托物》篇一则记载可参:“圣俞金针诗格云:诗有内外意,内意欲尽其理,外意欲尽其象,内外意含蓄,方入诗格。”这里涉及诗歌美学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形象性。“难写之景”不是指自然原型,而是经过诗人加工提炼的诗意的物象,它要新奇生动,如在目前。二是思想情感的丰富性和表达的含蓄性。“不尽之意”含有说不尽和不说尽两层意思,使人既可以体会“目前”的丰富意蕴,又可以寻味“言外”的妙理神韵。梅尧臣认为这才是美的极致。
(P1147《寄题张令阳翟希隐堂》,59岁)
此类诗写自然平淡的情怀,表现风格也平淡自然,颇有陶渊明、王维山水田园诗的韵味。
庆历六年,他(四十五岁)自汴州赴许昌签书判官任,途经颍州遇到当时罢相知颍州的晏殊。晏殊以前辈的口吻夸奖梅尧臣诗可与“陶、韦比格”,教导他“宁从陶令野,不取盂郊新”[5]。梅尧臣也谦虚地说自己只是“稍欲到平淡”[6]。他这次清颍之行确实又写了不少平淡清新的诗,写景如“半灭竹林火,数闻茅屋鸡。秋天畏残署,不为月光迷”(P363《早至颍上县》);写情如“浩然起远思,欲与鱼鸟闲……时看秋空云,雨意浓淡间”(P364《登舟》)。

《欧阳修散文名篇·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唐宋八大家名作鉴赏

《欧阳修散文名篇·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唐宋八大家名作鉴赏

《欧阳修散文名篇·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唐宋八大家名作鉴赏《欧阳修散文名篇·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唐宋八大家名作鉴赏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②来自吴兴,出其哭内③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

”丐④我以铭而葬焉。

予未暇作。

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讳涛之女、希深之妹也。

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

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⑤吾,凡十七年而卒。

卒之夕,敛⑥以嫁时之衣。

甚矣,吾贫可知也。

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

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⑦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卑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

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⑧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⑨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

吾官吴兴,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

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隽,岂其屈己下之耶?惟以道得焉⑩,故合者尤寡。

今与是人饮而欢邪?’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11},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

’其所以能安居贫而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此类。

呜呼!其生也迫吾之贫,而殁{12}也又无以厚焉,谓惟文字可以著其不朽。

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

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

”若此,予忍不铭?夫人享年三十七,用夫恩封南阳县君。

二男一女。

以其年七月七日卒于高邮。

梅氏世葬宛陵,以贫不能归也,某年某月某日葬于润州之某乡某原。

铭曰:高崖断谷兮,京口之原。

山苍水深兮,土厚而坚。

居之可乐兮,卜者{13}曰然。

骨肉虽土兮,魂气则天。

何必故乡兮,然后为安?【注】①县君:古代妇女的封号,五品官的妻子封为县君。

文中指谢氏因为丈夫梅尧臣的恩庇被封为南阳县君。

梅尧臣简介_梅尧臣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梅尧臣简介_梅尧臣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梅尧臣
梅尧臣简介
北宋诗人。

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

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

皇佑三年(1051)赐同进士出身。

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

早年诗作受西体影响,后诗风转变,提出与西派针锋相对的主张。

强调《诗经》、《离骚》的传统,摒弃浮艳空洞的诗风。

在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点,提倡“平淡”的艺术境界,要求诗写景形象,意于言外。

他的《田家四时》、《田家语》、《汝坟贫女》、《襄城对雪》、《鲁山山行》、《晚泊观鸡斗》、《东溪》、《梦后寄欧阳永叔》等诗都体现了这种造语平淡而意在言外的作诗主张。

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苏梅”。

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称之为宋诗的“开山祖师”。

著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本。

喻良能《香山集》误收梅尧臣诗考证

喻良能《香山集》误收梅尧臣诗考证

喻良能《香山集》误收梅尧臣诗考证作者:张晓东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5期摘要:四库本喻良能《香山集》卷七收录《挽李靖少傅夫人》二首(续金华本《香山集》诗题作《挽李靖康少傅夫人》),此二诗与梅尧臣《宛陵集》卷十六《李康靖少傅夫人挽詞二首》内容相同,个别词句相异。

本文经过考证得出结论,认为此二诗应为梅尧臣作品,且诗题当以《宛陵集》所录为准。

关键词:喻良能;梅尧臣;李康靖;互见诗南宋诗人喻良能《香山集》(钦定四库全书本)卷七中收录《挽李靖少傅夫人》二首,民国续金华丛书本《香山集》卷七题目作《挽李靖康少傅夫人》,此二诗与北宋诗人梅尧臣《宛陵集》(四部丛刊景明萬历梅氏祠堂本)卷十六所收《李康靖少傅夫人挽词二首》内容相同,唯有个别词句相异。

本文认为,此二诗为梅尧臣所做,喻良能《香山集》系误收,现考证如下。

钦定四库全书本《香山集》此二诗为:《挽李靖少傅夫人》九月秋光急,山川苦雾迷。

卜邙新隧启,度巩短萧齐。

宝剑知终合,灵蟾已陨西。

松门來会葬,车马几千蹄。

板舆曾至郑,灵輤此归周。

霭霭云将夕,亭亭月正秋。

九原开祔穴,故土覆新丘。

岁晏寒松下,茅苫孝子留。

民国续金华丛书本《香山集》此二诗为:《挽李靖康少傅夫人》九月秋光急,山川苦雾迷。

卜邙新隧启,度巩短萧齐。

宝剑知终合,灵蟾已陨西。

松门來会葬,车马几千蹄。

板舆曾至郑,灵輀此归周。

霭霭云将夕,亭亭月正秋。

九原开祔穴,故土覆新丘。

岁晏寒松下,茅苦孝子留。

二者不同之处有三:题目中一作“李靖少傅”,一作“李靖康少傅”;第二首颔联一作“灵輤此归周”,一作“灵輀此归周”;第二首尾联一作“茅苫孝子留”,一作“茅苦孝子留”。

四部丛刊景明萬历梅氏祠堂本《宛陵集》此二诗为:《李康靖少傅夫人挽词二首》九月秋风急,三川苦雾迷。

卜邙新隧启,度筑短萧齐。

宝剑知终合,灵蟾已陨西。

松门來会葬,车马几千蹄。

板舆曾至郑,灵輤此归周。

行哭人增慕,凝笳月正秋。

九原开祔穴,故土覆新丘。

岁晏寒松下,茅苫孝子留。

苏轼一生为何只给这五个人写墓志铭?

苏轼一生为何只给这五个人写墓志铭?

古人讲究“盖棺定论”,除了留下事迹、作品和口碑,最直接的形式莫过于用墓志铭记录墓主人的生世、品德和功绩等等。

对士人来说,墓志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而,找谁写,怎么写,大有讲究。

有点身份地位的人离世后,其后人必定会找与逝者关系亲近、级别相当或者著名的贤良为其写墓志铭。

自然,受邀写墓志铭的人为谁写,不为谁写,更有讲究。

所以,墓志铭不仅表征逝者生前的道德、财富、人脉、地位,其象征意义,还远远超出石刻悼文内容本身。

它承载着古人的性情喜好、人情世故,亦可从中窥见当时的政治脉络。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距离蜀州青城农民王小波、李顺作乱已经过去了60年,当时有谣言说六十年一甲子暴乱又会卷土重来,部分造反分子在暗中摩拳擦掌。

宋仁宗命礼部侍郎张方平入蜀安抚人心。

张方平进入四川后,采取了一系列惠民措施安抚民众,迅速稳定了局面。

蜀中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文教昌盛,人才辈出。

这次入蜀,张方平还肩负朝廷安排的另一个重要的任务——为朝廷物色人才。

他听闻眉山三苏父子文冠蜀中,便去拜访,后来又把三苏父子引荐给欧阳修,成就了“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的佳话。

元祐六年(1091年),85岁的张方平逝世,谥号“文定”。

苏轼听闻噩耗,对恩师的离去悲痛万分,为其撰写了墓志铭,并服孝三月。

后来,苏轼在《祭张文定公文》中傲娇地表示,我从来就不愿为人撰写墓志铭,我一生只为五人写过墓志铭,这是因为他们确实有大功大德。

实际上,苏轼一生为七个人写过墓志铭,分别是富弼、司马光、赵抃、范镇、张方平,另外两人赵庸敬、滕元发的墓志铭,是他帮张方平代写的。

富弼、司马光自不必说,他们都是当时的名相。

嘉祐年间,苏轼作为职场菜鸟在京城当“京漂”时,就写过自荐信给宰相富弼,夸赞富弼“勇冠于天下,而仁及于百世”。

这里面肯定有拍马屁的成分,不过,苏轼的政治主张与富弼大体一致。

后来王安石主张变法得势,苏轼站在司马光一边反对变法。

直到宋哲宗上位后,王安石被罢相,司马光拜相,因反对新法而被贬的苏轼、苏辙、刘挚、范纯仁等人回到中央被委以重任。

梅尧臣与两任妻子的动人爱情

梅尧臣与两任妻子的动人爱情

梅尧臣与两任妻子的动人爱情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城(今安微宣州)人。

以诗名,传天下。

与苏舜钦齐名,世人美称“苏梅”。

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称“梅宛陵”,尊为“宛陵先生”。

梅尧臣父亲务农,家境贫穷,仕途坎坷,虽久有诗歌盛名,但50岁后,才始得宋仁宗额外照顾赐进士,后任授国子监直讲,迁尚书屯田都官员外郎,故世人又称他为“梅直讲”与“梅都官”。

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说:“本朝诗惟宛陵为开山祖师。

”清人叶燮在《原诗》中也称:“开宋诗一代之面目者始于梅尧臣、苏舜钦二人。

”《宋史?梅尧臣传》记曰:“宋兴,以诗名家为世所传如尧臣者,盖少也。

有人得西南夷布弓衣,其织文乃尧臣诗也,名重于时如此。

”其好友欧阳修在《梅圣俞墓志铭并序》中称:“圣俞遂以诗闻。

自武夫、贵戚、童儿、野叟,皆能道其名字,虽妄愚人不能知诗义者,直曰:'此世所贵也,吾能得之。

’用以自矜,故求者日踵门,而圣俞诗遂行天下。

”司马光作诗云:“我得圣俞诗,于身果何如。

留为子孙宝,胜有千金珠。

”王曙读其诗作赞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宋史?梅尧臣传》只粗略的记载:“初娶谢氏,封南阳县君;再娶刁氏,封某县君。

”让人难以了解他的爱情婚姻生活。

幸好还有他写给妻子的诗歌留传于世。

还有他数度恳求好友为妻子谢氏写的墓志铭流传于世。

这些能让我们有幸了解他与妻子深厚的感情与动人的爱情。

梅尧臣非常热爱自己的妻子谢氏,在诗歌中把她比喻成“连城宝”、“齐体人”、“白玉佳人”。

梅尧臣认为自己的妻子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见尽人间妇,无如美且贤。

”他对妻子百看不厌,“安慕终日间,笑媚看妇靥”、“于今十七年,相看犹不足”。

梅尧臣在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与谢氏结婚。

时年梅尧臣26岁,谢氏20岁。

谢氏出身名门,乃故太子宾客谢涛的二女儿,是谢绛之妹。

她知书达理、美丽贤惠、安贫乐道、治家有方。

与梅尧臣感情甚笃,恩爱异常。

梅尧臣《次韵永叔乞药有感》诗曰:“吾妻希孟光,自舂供梁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尧臣墓志铭
嘉祐五年,京师大疫。

四月乙亥,圣俞得疾,握城东汴阳坊。

明日。

朝之贤士大夫往问疾者驺呼属路不绝。

城东之人市者废,行者不得往来,咸惊顾相语曰:“兹坊所居大人谁邪?何致客之多也!”居八日,癸未,圣俞卒。

于是贤士大夫又走吊哭如前,日益多,而其尤亲而旧者,相与聚而谋其后事。

自丞相以下,皆有以赙卹其家。

粤六月甲申,其孤增载其柩南归。

以明年正月丁丑葬于某所。

圣俞字也,其名尧臣,姓梅氏,宣州宣城人也。

自其家世,颇能诗,而从父询以仕显,至圣俞遂以诗闻。

自武夫、贵戚、童儿、野叟,皆能道其名字,虽妄愚人不能知诗义者,直曰:“此世所贵也,吾能得之。

”用以自矜,故求者日踵门,而圣俞诗遂行天下。

其初喜为清丽闲肆平淡,久则涵演深远,间亦琢刻以出怪巧,然气完力余,益老以劲。

其应于人者多,故辞非一体。

至于他文章皆可喜,非如唐诸子号诗人者僻固而狭陋也。

圣俞为人仁厚乐易,未尝忤于物,至其穷愁感愤,有所骂讥笑谑,一发于诗,然用以为欢而不怨怼,可谓君子者也。

初在河南,王文康公见其文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其后大臣屡荐宜在馆阁,尝一召试,赐进士出身,余辄不报。

嘉祐元年,翰林学士赵概等十余人列言于朝曰:“梅某经行修明,愿得留与国子诸生讲论道德,作为雅颂,以歌咏圣化。

”乃得国子监直讲。

三年冬,袷于太庙,御史大夫韩绛言,天子且亲祠,当更制乐章以荐祖考,惟梅某为宜,亦不报。

圣俞初以从父荫,补太庙斋郎,历桐城、河南、河阳三县主簿,以德兴县令知建德县,又知襄城县,监湖州盐税,签署忠武、镇安两军节度判官,监永济仓,国子监直讲,累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

尝奏其所撰《唐载》二十六卷,多补正旧史阙谬,乃命编修《唐书》;书成,未奏而卒。

享年五十有九。

曾祖讳远,祖讳邈,皆不仕。

父讳让,太子中舍,致仕,赠职方郎中。

母曰仙游县太君束氏,又曰清河县太君张氏。

初娶谢氏,封南阳县君;再娶刁氏,封某县君。

子男五人,曰增、曰墀、曰坰、曰龟儿,一早卒。

女二人,长适太庙斋郎薛通,次尚幼。

圣俞学长于《毛氏诗》,为《小传》二十卷。

其文集四十卷,注《孙子》十三篇。

余尝论其诗曰:“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盖非诗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圣俞以为知言。

铭曰:不戚其穷,不困其鸣,不礩于艰,不履于倾。

养其和平,以发厥声,震越浑锽,众听以惊。

以扬其清,以播其英,以成其名,以告诸冥。

梅尧臣诗集序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

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

困于州县,凡十余年。

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

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

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

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

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

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

故其生平所作,于诗尤多。

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

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

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
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

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已来所作,次为十卷。

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

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