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误诊为颈部淋巴结炎2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崎病误诊为颈部淋巴结炎2例

摘要:本文以小儿川崎病误诊为颈部淋巴结炎事例解析病况。

关键词: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误诊淋巴结炎

1 病历资料

例1:患儿男,6岁5个月。因发热3天伴右颈部肿块就诊,体温38.2~39.6℃,无其他异常表现,门诊以“右颈部淋巴结炎”收入院。查体:体温39.2℃,意识清,热性病容,咽充血,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未见渗出物,双侧眼结膜未见异常。右颈部可触及直径5cm肿块,皮肤不红,质中,压痛明显,无波动感。全身其他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腹、四肢关节及指(趾)、肛周皮肤未见异常。查血白细胞19.0×109/L,中性粒细胞0.81,淋巴细胞0.11,血红蛋白115g/L,血小板320×109/L;C反应蛋白80mg/L;红细胞沉降率80mm/h,白蛋白29.9g/L;血电解质、肝肾功、心肌酶正常。B超示:右侧颈部淋巴结2.2cm×8.8cm大小。入院诊断为右颈部淋巴结炎,先后给予头孢曲松、头孢哌酮舒巴坦、甲硝唑等抗感染治疗,物理降温、布洛芬及对乙酰氨基酚退热治疗,颈部淋巴结明显缩小,疼痛缓解,但体温仍持续在38.6~39.0℃。入院第7天复查血常规:血白细胞19.2×109/L,中性粒细胞0.88,淋巴细胞0.09,血红蛋白105g/L,血小板486×109/L;C反应蛋白〉160mg/L;红细胞沉降率100mm/h。超声心电动图示:冠状动脉近段扩张,左右冠状动脉分别为0.34cm和0.47cm。诊断川崎病,给予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阿司匹林、

双嘧达莫口服,次日体温降至38.0℃,2天后体温正常,住院两周出院。患儿病程中始终未出现川崎病典型皮肤粘膜表现。

例2:患儿女,5岁11个月。因发热2天伴左颈部肿块就诊,体温39℃,自行口服罗红霉素及退烧药,无明显效果,门诊以“左颈部淋巴结炎”收入院。查体:体温39.5℃,意识清,热性病容,咽充血,扁桃体不大,双侧眼结膜未见异常。左颈部可触及直径5.5cm肿块,皮肤不红,质中,压痛明显,无波动感。全身其他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腹、四肢关节及指(趾)、肛周皮肤未见异常。查血白细胞18.8×109/L,中性粒细胞0.84,淋巴细胞0.10,血红蛋白110g/L,血小板326×109/L;C反应蛋白80mg/L;红细胞沉降率80mm/h,白蛋白29.5g/L;余检查未见异常。B超示:左侧颈部淋巴结3.5cm×6.0cm大小。入院诊断为左颈部淋巴结炎,先后给予抗感染及对症治疗,颈部淋巴结缩小,疼痛明显减轻,但体温仍持续在39.0℃左右。入院第5天复查血常规:血白细胞20.0*109/L,中性粒细胞0.89,淋巴细胞0.07,血红蛋白100g/L,血小板469×109/L;C反应蛋白>160mg/L;红细胞沉降率100mm/h。超声心电动图示:冠状动脉近段扩张,有动脉瘤形成。诊断川崎病,给予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口服,2天后体温正常,住院两周出院。

2 讨论

2.1 发病情况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即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先报道并命名。本病病因尚未明确,是一种急性、自限性的疾病。由于本病可累及多个脏器,并可发生严重心血管病变,常见并发症为冠状动脉损害,现已成为我国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本病在婴儿及儿童均可发病,80%~85%患者在5岁以内,日本第17次全国川崎病调查显示,其高发年龄为9~11个月,81.7%为4岁以下儿童,6岁以上儿童发病率较低。本例大于6岁,临床较少见。

2.2 误诊原因

(1)抗感染治疗有效误诊诊断:2例均为以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经抗感染治疗,淋巴结缩小,疼痛减轻,致病程初期误诊。(2)临床表现不典型:2例患儿整个病程中都未出现典型川崎病皮肤粘膜表现,也是误诊的主要原因[3]。(3)均为年长儿发病:川崎病多在5岁以内发病,此2例患儿发病均晚,也是误诊原因之一。

2.3 诊断反思

川崎病主要症状为持续性发热,5~11天或更久,体温高达39℃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常见双侧结膜充血,口唇潮红,有皲裂或出血,见杨梅样舌。手足呈硬性水肿,手和足甲床皮肤交界处有特征性趾端大片状脱皮。还有急性非化脓性一过性淋巴结肿胀,数日后自愈。发热数天(约1~4天)即出现斑丘疹或多形红斑样皮疹,多见于躯干部,但无疱

疹及结痂,约一周左右消退。患儿往往出现心脏损害,发生心肌炎、心包炎和心内膜炎的症状,严重可发生瓣膜关闭不全和心力衰竭。做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多数可出现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心包积液、左室扩大及二尖瓣关闭不全。有报道大于6岁的川崎病患儿炎症反应较低龄儿更加显著,这是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并且“川崎病诊断指南”中强调持续发热是发生冠状动脉扩张的强预测因子。2例患儿发热时间长,推测是误诊造成血管炎持续发展,引起冠状动脉扩张。本例提示年长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可能与症状不典型、确诊时间晚、正规治疗延迟有关。川崎病早期易被误诊为扁桃体炎、淋巴结炎、咽结合膜热、药物皮疹等,延误治疗是导致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故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只有及时确诊治疗才能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诸福棠. 实用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87-689

[2] Yanagawa H,Nakamura Y, Yashiro M. Incidence of Kawasaki disease in Japan: the nationwide surveys of 1999-2002[J].Pediatr Int, 2006,48(4):356-361.

[3] 郭红云,贺向武.川崎病易延误诊断的原因[J].临床误诊误

治,2008,21(5):83-84

[4] Muta H,Ishii M,Sakaue T.Older age is a risk fa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ardiovascular sequelae in Kawasaki disease[J].Pediatrics,2004,114(3):751-754.

[5] 向梅,罗文英.非典型川崎病12例临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07,20(10):19-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