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误诊为颈部淋巴结炎2例
不典型川崎病误诊为急性颈淋巴结炎

不典型川崎病误诊为急性颈淋巴结炎
武晓英
【期刊名称】《临床误诊误治》
【年(卷),期】2009(022)009
【摘要】@@ 1 病例资料rn女,6岁.因右颈部肿块伴高热4天入院.患儿入院4天前出现右颈部肿块,局部疼痛.门诊查血白细胞22.7×109/L,中性粒细胞0.80,以"急性颈淋巴结炎"收入院.查体:体温39.2℃.双眼结膜充血,面部、躯干、四肢皮肤见红色斑丘疹.右颈上胸锁乳突肌表面可触及2枚直径约3 cm大小增大淋巴结,左颈上三角可触及1枚直径1 cm大小增大淋巴结,表面皮肤均不红,质中,光滑,无触痛及波动感.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Ⅰ度肿大、充血.
【总页数】2页(P72-73)
【作者】武晓英
【作者单位】河北省宁晋县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5.4
【相关文献】
1.婴儿不典型川崎病早期误诊分析 [J], 王晓霞
2.鼻咽癌误诊为颈淋巴结炎 [J], 程建军;王兴存;用文明
3.淋巴结转移癌36例误诊为颈淋巴结炎 [J], 任爱军
4.小儿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误诊为急性颈淋巴结炎一例 [J], 沙林林;郑敏;蔡尤继
5.颈部淋巴结核误诊为颈淋巴结炎32例原因分析 [J], 丁荣梅;蔡艳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儿科案例川崎病

特点:
v 免疫损伤性系统性血管炎综合征 v 幼儿高发 v 多系统损害 v 发热超过5天 v 皮肤多形性红斑 v 粘膜充血水肿 v 淋巴结肿大 v 冠状动脉受累
18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病因学:
Ø 感染因素? Ø 免疫因素? Ø 环境因素? Ø 化学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
19
病因学
8
疾病概述 Introduction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 粘膜淋巴结综合〔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是一种以全身性 中、小动脉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热 性发疹性疾病。最严重的危害是冠状动脉损伤 所引起的冠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形成。
2. 可能与以下一些因素相关:
a. 感染: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真菌等〕
均可能引起,但缺乏直接证据证明。
b. 免疫激活及细胞因子:介导免疫反响或自身免疫反响, 引起细胞因子分泌增加,血管内皮细胞激活,血管内 皮功能障碍和细胞间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 表达 异常等,造成血管壁损伤。
c. 遗传学背景:存在易感人群。因为KD在亚裔人群发
❖ Ⅱ期 约12-25天,亚急性期,主要影响中动脉,弹力纤维 及肌层断裂和坏死,血栓形成
❖ Ⅲ期 约28-31天,恢复期,中动脉发生肉芽肿 ❖ Ⅳ期 数月至数年,后遗症期,血栓形成,阻塞的动脉可再通
27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病理损伤范围:
皮肤 粘膜
心脏
肾脏 肝脏
肺脏
大脑
28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 粘膜改变
小婴儿川崎病2例误诊分析

小婴儿川崎病2例误诊分析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其特点是高热、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炎、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该病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尤其是在早期阶段,容易被误诊。
本文将从两个小婴儿川崎病误诊的实例进行分析。
第一个例子是一个5个月大的男婴,刚开始出现高热症状,伴有咳嗽和鼻塞,被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
然而,他的发热持续了5天,并且咳嗽和鼻塞没有明显好转。
在第5天,他开始出现红斑疹和腮腺肿大,被送到医院进一步检查。
经过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后,确定为川崎病。
该病例的误诊原因在于,初期症状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相似,没有及时找到川崎病的特征性症状。
第二个例子是一个9个月大的女婴,出现高热和眼结膜充血症状,被诊断为结膜炎,并给予抗生素治疗。
然而,她的症状并没有明显好转,反而出现了唇红、舌尖灰白、手掌脚底红斑等典型的川崎病症状。
最终,她被转到儿童医院进一步确诊为川崎病。
这个病例的误诊原因在于没有及时识别到患儿出现了川崎病的特征性黏膜改变。
综合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川崎病的误诊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早期症状与其他疾病相似:川崎病的早期症状如高热、呼吸道感染症状等,与其他疾病相似,容易被误诊为普通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
因此,对于有发热、眼结膜充血等症状的患儿,应保持高度警惕,及时进行进一步检查。
2.忽略黏膜改变:川崎病的典型症状之一是口腔黏膜炎,表现为舌尖灰白、喉咙红斑等。
部分医生可能忽略了这些黏膜改变的重要性,导致误诊。
3.医生对川崎病的了解不充分:川崎病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儿科疾病,不同地区的医生对其了解程度可能有所不同。
一些医生对川崎病的诊断标准和特征病变不够熟悉,容易造成误诊。
针对上述误诊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预防和改进:1.提高医生的川崎病识别能力:通过开展川崎病的相关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医生对川崎病的了解程度,增强早期诊断的能力。
2.强调川崎病的特征症状:医生在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时,应特别注意是否出现了川崎病的特征性症状,如黏膜改变等,避免漏诊。
症状不典型川崎病患儿58例临床回顾性分析

1 . 2临床表现
儿确诊或者拟诊后 ,立即给予丙种球 蛋白治疗 ,采用静 脉滴注 ,剂量
为2 g / k g ,应用 l d 。对于接种 丙种球蛋 白后仍 然发热的患儿 ,可 以1 3服
患儿 均有 发 热症状 ,其 中稽 留热2 8 例 ( 4 8 . 2 %) ,弛 张热 1 9 例
示 ,窦性心动过速 1 7 例 ( 2 9 . 3 %),冠状 动脉扩张5 例 ( 8 . 6 %),早搏
a M ( 5 . 2 %) ,心律不齐2 例 ( 3 . 5 %)。
1 . 5心脏彩超检查
3 5 例 出现冠状动脉扩 张 ( 6 0 . 1 %) ( <3 岁冠状动脉 内径 >3 m m, ≥3 岁其 内径 > 4 mm) ,其中 1 7 例为双侧 同时受 累。病程1 周内 ( 起病 第5 d )检 出2 例 ,第2 周 ( 8 - 1 4 d )为检 出高 峰期 ,共检出2 8 例 ,第3 周 ( 1 5  ̄ 2 1 d )检 出5 例。
白是 川崎 病 的标 准治疗 方 法。
【 关 键词 】非 典型 川崎 病 ;临床特 征 ;诊 治
中图分类 号 :R 7 2 5 . 4
文献标 识码 :B
文章编 号 :1 6 7 1 - 8 1 9 4( 2 0 1 3 )2 7 - 0 0 8 8 - 0 2
l f  ̄ J L J l l 崎病 ( k a w a s a k i d i s e a s e ,K D),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 合症 ,是一种尚不明确病因的儿科常见的病种。该病是以全身血管出
( 3 2 . 8 %),不规 则热 1 1 例 ( 1 9 %) ,持续发 热6 - 1 0 d ,平均8 . 2 d 。4 2
不完全川崎病14例早期误诊分析

[ 词] 不 完全川崎病 ;儿童 ;误诊 关键 [ 中图分类号] R2 . [ 754 文献标志码] B [ 文章编号] 10- 18(0 2 0— 430 002 3 2 1 ) 508 —3
2 例对静脉丙种球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V G I I )反应差而重复使用
I I 治疗 。多 以心 外表 现 为首 发症状 ,不足诊 断标 VG 12 误 诊 情况 . 误诊 为颈淋 巴结 炎 2 , 例 扁桃体 炎
准6 条中 ( 包括发热 )5 条,仅有除发热外的 1 、 条
2条或 3条符 合 。其 中 具备除 发 热外 的 1 条者 1 , 例
表l 1 4例 不 完 全 K D临床 表 现 发生 率情 况
临 床 特 点 发 热
小 于 3 周 岁
发 生例 数 ( %) 1 (0 4 1 0)
6 ( 2. 4 9)
其 中不完 全 K 4例 ,早 期 全部 误诊 ,诊断 参 照文 D1
献 [] 4 中男 8 ,女 6 ;发病年 龄 9 月 至 2 。1 例 例 例 个 8岁 ,平均 38岁 ,小 于 3 岁 6 ( 4 .% ; . 周 例 占 2 9 ) 有 1 患儿复 发 2 ,发病季 节 1~ 5 例 次 1 月份 ,冬春 季节
温 恢复正 常 , 其 中 2 由于对 lI 反应差 而需重 但 例 VG
复使用 I I 。阿 司匹林使用 至血 小板 、血沉 及冠状 VG
效预 防或 减轻冠状 动脉 损害 I 且研究 一致认 为 。而
发热 时 间延 长或再 次发热 是冠状 动脉病 变的 危险 因 素 { 。故 早期诊 治极 为重要 。临床 上有 以下 几点要 】
不典型川崎病17例临床误诊分析

பைடு நூலகம்
并 出现皮疹 , 疑为 “ 麻疹 ” 转入我 院传 染料 继续治疗 3 , d 无好转 而请 我院儿科会诊 。 查体 : 神差 , 热病容 , 双眼结膜充血 , 唇潮 1 3
红, 口腔粘 膜弥漫性充血 , 双扁桃体 I 大 , 。 无杨梅舌 , 耳后淋 巴
素、 地塞米松治疗 3 , d体温仍高 , 出现皮疹 。当地诊断为“ 并 上呼 吸道感染 ” 继续治疗 1c 患儿仍 间断发热 , 0l , 皮疹消失 , 出现嗜 并 唾, 口角向左侧歪斜而来我院。 入院查体 : 91 精神萎靡 , T3 .℃, 咽 充血 , 双眼结膜充血 , 口角 向左歪斜 , 伸舌左偏 , 余未见异常 。入 院后以“ 颅内感染 ” 治疗 2 , d 病情无好转 , 进一步行头部 C T扫描
【 摘要】目的 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误诊原 因。方法 对 20 0 0年 1 2 0 月 06年 9月住院的 2 例川崎病患儿进行 回顾性 8 描述性临床研究 , 分析初期诊断 、 误诊疾病 、 确诊经过及典型病例 。结果 2 例患儿 中误诊 l , 8 7例 误诊率 6 . 误诊时间 07 %, 22d - 4 。结论 对不典 型川崎病 患儿 , 应全面综合考虑其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 早期诊断 、 及时治疗 , 以避免心血管并发症的
发生 , 延误治疗 。 【 关键词】川崎病 ; 诊断 ; 误诊 [ 中图分类号】1 4 【 1 3 文献标识码】A [ 5 文章编号】17 — 7 120 )0 12 0 63 90 (0 7 2— — 2 1
川 崎病 ( a aai i ae K I K w sk ds s, D)又称 皮肤 粘膜淋 巴结综 合 e
川崎病2例临床误诊分析

执行审方 、 贴签、 摆药 、 配药、 成品核对制度。年资 低 的护 士 , 一对 一 的带 教 , 快 熟悉 并 掌 握 药物 剂 尽 量 、 法、 用 药理 作 用 、 物与 药物 、 药 药物 与 溶液 之 间 的配伍禁忌 ; 加强无菌观念及无菌操作 , 每月年资 高 的 轮 流 讲 课 , 医 务 人 员 接 受 培 训 教 育 达 使
患儿持续高热不退转 同济医院 , 经心脏 彩超检查 提示 : 冠状动脉扩张 , 确诊为川崎病。 例 2男 , 月 , , 8个 因发 热 咳嗽 5 d人 院。体 格检
下未及 , 全身无皮疹及出血 点, ( ) 指 趾 端无肿胀 , 肛 周无 脱 屑 , 高热 时双结 膜 充 血 , 分 泌 物 。 门诊 无 查血 常规 : C 1 . N 6 . % , 2 5 , WB 0 5X1 , 7 8 L 2 . % 0
成年累月使用 , 导致计算机、 打印机损坏或标签不 清 晰而诱 发 差错 的发生 。药 品名 称 、 格 、 量 太 规 剂 长, 以致 剂 量错 位 ; 有 些标 签 一 组 中加 6~7种 或 药物 , 以致标 签错 位 。
3 防范 措施
严 格 遵 守静 脉 药 物 配 置 中 心 操 作 规 程 , 格 严
查 : 85 P1 次 , 次 , T3 .℃, 0 R2 2 7 神志清楚, 呼吸平 , 左侧 颈部淋 巴结 可触 及肿 大 , 结膜 无 充血 , 充 双 咽 血, 双侧扁桃体不肿大, 口腔黏膜光滑, 双肺呼吸音
粗糙 , 可闻及少许痰鸣音。心音有力, 腹软 , 肝脾肋 下未及 , 全身无皮疹及 出血点 , 肛周无脱屑。人院
年资 高 的药 师 摆 药 及 单 瓶 打 包 时 不 仔 细 , 混
首诊误诊为淋巴结炎的不完全川崎病临床表现分析

首诊误诊为淋巴结炎的不完全川崎病临床表现分析目的:分析首診误诊为淋巴结炎的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表现特征,为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信息。
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确诊的56例典型川崎病患儿(对照组),抽取同期首诊误诊为淋巴结炎的27例不完全川崎病患儿(观察组),观察临床表现,对比两组患儿在临床表现上存在的差异。
结果:两组患儿均有发热,观察组发热持续时间较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淋巴结肿大出现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唇症状、结膜充血、皮疹、指/趾端改变出现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血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4.81%,高于对照组患儿的1.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首诊误诊为淋巴结炎的不完全川崎病患儿与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前者的发热持续时间更长,与心血管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更高。
临床医师应加强对不完全川崎病临床表现的鉴别,以减少该疾病的漏诊和误诊。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incomplete Kawasaki disease misdiagnosed as lymphadenitis in the first consultation,and to provide reliable information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complete Kawasaki disease.Method:The children diagnosed as typical Kawasaki disease(the control group)from January 2015 to January 2017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the incomplete Kawasaki disease children (the observation group)misdiagnosed lymphadenitis during the same time as the first visit were selected.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were observed,and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 in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the differences were compared.Result:Both groups of children had fever,and the duration of fev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ng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 incidence of lymphadenopath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and the incidence of lip symptoms,conjunctival hyperemia,rash,and finger/toe change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 incidence of cardiovascular-related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14.81%,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1.79%(P<0.05).Conclusion:There are som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n the first diagnosis was misdiagnosed as an incomplete Kawasaki disease of lymphadenitis and typical Kawasaki disease children.The former has a longer duration of fever and a higher incidence of cardiovascular-related complications.Clinicians shall strengthen the identification of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incomplete Kawasaki disease in order to reduce the missed diagnosis and misdiagnosis of the disease.[Key words] Lymphadenitis;Incomplete Kawasaki disease;Misdiagnosis;Clinical manifestations;ComplicationsFirst-author’s address:Pengpai Memorial Hospital of Haifeng,Haifeng 516400,china川崎病为5岁以下婴幼儿较常见的一种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可引起多种严重心血管并发症,是诱发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1-2]。
川崎病误诊7例临床分析

川崎病误诊7例临床分析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KD),是一种以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由于其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而缺乏特异性实验室诊断指标,部分KD病例早期不易被诊断,进而延误早期治疗,出现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影响预后。
本文将我院自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收住的7例川崎病误诊情况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5例,女2例。
年龄7个月~6岁,1岁内2例,1~3岁3例,3岁以上2例。
1.2 临床表现 7例均有不规则发热5d以上,体温在38~40.2℃之间,口腔粘膜潮红、唇皲裂4例;一过性皮疹4例,眼结膜充血5例;手足硬性水肿3例;指(趾)端膜状脱皮5例,颈部淋巴结肿大4例,肛周皮肤潮红脱皮2例,卡介苗瘢痕周围红晕、肿胀1例。
1.3 辅助检查入院后外周血WBC>10×109/L 5例,中性粒细胞增高4例,PLT>300×109/L 5例,血红蛋白下降2例,CRP增高4例,血沉增快6例,α2球蛋白升高3例,肝功能异常1例,胸片提示间质性肺炎1例,心电图示心动过速2例,ST段及T波改变2例。
超声心动冠状动脉正常2例,管壁回声增强,管壁增厚2例,冠状动脉扩张3例,其中1例形成冠状动脉瘤。
1.4 误诊情况误诊为猩红热1例,麻疹2例,药物性皮疹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例,颈部淋巴结炎1例。
误诊时间3~7天。
2 结果本组经动态监测超声心动冠状动脉改变,临床表现及PLT及α2球蛋白改变确诊。
给与抗炎对症治疗,均给与阿司匹林30~50mg/Kg.d,6例加用静脉丙种球蛋白,经治疗2~3d后体温均正常,有心肌损害及肝功异常者同时给与维生素C、肌苷、1.6-二磷酸果糖静点。
3 讨论KD是儿童时期常见的自身免疫性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
近年来国内外均有报道川崎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并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常见原因[1]。
临床表现不典型的川崎病误诊为颈部淋巴结炎

( ) 肿 胀 , 斑 及 肛 周 皮 肤 不 红 , 脱 皮 。查 血 白 细 胞 趾 无 卡 无
查确诊 。② 临床 表现 不典 型 : 据报 道年 长儿 川崎 病多具 有
典型 的临床 表现 , 该 患 儿 整个 病 程 中均 未 出现 典 型 但 川 崎病 皮肤 黏膜 表现 , I 这也是 误诊 的 主要原 因 。 2 3 诊 断反 思 有报 道大 于 6岁 的川 崎病 患儿 炎 症反 应 . 较 低龄 儿更 显著 , 是 发 生冠 状 动 脉病 变 的危 险 因 素 , 这 且
男, 6岁 1 1个月 。 因发 热 4 d伴 左 颈 部 肿块 就 诊 , 体 温 3. 8 0~3 . ℃ , 9 5 除左 颈部 肿 痛 外无 其 他 异 常表 现 , 门诊 以“ 颈部淋 巴 结 炎 ”收 入 院 。查 体 : 温 3 . ℃ , 识 左 体 91 意 清, 热性病 容 , 口唇无 皲裂 , 口腔黏膜 无充 血 , 无杨 梅 舌 , 咽
桃体 炎 、 巴结 炎 、 淋 咽结 合 膜 热 、 物 皮 疹 等 , 误 治 疗 是 药 延
导 致 冠 状 动 脉 损 害 的 危 险 因 素 , 不典 型川 崎 病 的早 故 期 诊 断 非 常 重 要 , 有 及 时 确 诊 治 疗 才 能 降 低 冠 状 动 脉 病 只
川崎病误诊为颌,颈蜂窝织炎2例报告

川崎病误诊为颌,颈蜂窝织炎2例报告
李宝明
【期刊名称】《甘肃科技情报》
【年(卷),期】1995(011)006
【摘要】川崎病误诊为颌、颈蜂窝织炎2例报告李宝明(定西地区医院743000)川崎病于1942年由日本学者川崎氏发现并命名。
此病报道以来,国外已有不少病例报道。
在我国被称之为“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而见诸报刊杂志的报道为数不多,由于本病早期症状以颌、颈淋巴结...
【总页数】1页(P30)
【作者】李宝明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97.0
【相关文献】
1.川崎病误诊为下颌部蜂窝织炎1例报告 [J], 王少军
2.恶性组织细胞病颌面浸润误诊为颌面蜂窝织炎1例报告 [J], 邵秀茹;严勤
3.川崎病伴右眼蜂窝织炎2例报告 [J], 胡毓芬
4.颈胸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修复颌颈粘连18例报告 [J], 李小静;宁金龙;高学宏;汪春兰;曹东升;张林;展望
5.牙源性口底蜂窝织炎伴颈胸部坏死性筋膜炎1例报告 [J], 刘福来;李志萍;孟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川崎病误诊2例分析

川崎病误诊2例分析发表时间:2012-07-18T15:57:30.48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1期供稿作者:海霞[导读] 心肌梗死或动脉瘤破裂会引起死亡。
早发现,发病头10天及时用丙种球蛋白,可有效防止冠状动脉瘤的形成。
海霞(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人民医院儿科 137600)【中图分类号】R72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1-0257-01 例1:患儿,女,6岁,咽痛4天.全身出现皮疹1天入院。
患儿入院前3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8摄氏度,口服“安瑞克”后体温亦不能降至正常。
到我院就诊。
儿科做全血分析,WBC20.0×10/L.中性85%,pLT320×10/L.入院查体:T:38.7摄氏度。
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草莓舌。
全身散在分布红色丘疹,压之褪色,无痒感。
初步诊断:猩红热。
入院后给于青霉素一日两次静点,并给于对症处置。
治疗四天后,患儿仍间断发热,皮疹未消退。
颈部淋巴结逐渐增大,且指、趾端有膜状脱皮现象。
于是修正诊断:考虑是川崎病。
经口服阿司匹林和静滴丙种球蛋白后,患儿体温逐渐下降。
超声心动图检查未发现心脏损害。
例2:患儿,女,4岁,因发热4天,全身皮疹2天入院。
患儿入院前4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4摄氏度,口服退热药后体温可降至正常,剪短发热。
口服“消炎药”(药名及剂量不详)治疗4天。
皮肤科以“猩红热”转入儿科。
查体:T39.0摄氏度、R32次/分。
咽红。
颈部双侧和颌下淋巴结肿大。
指、趾端和肛周有脱皮现象。
修正诊断:川崎病。
经口服阿司匹林,静点丙种球蛋白三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
超声心动图检查未发现心脏损害。
体会:川崎病近年有增多趋势,一般会出现持续高热,淋巴结肿大。
皮疹等症状,常被误诊为普通感冒,尤其是出现草莓舌时更容易和猩红热相混淆,但猩红热对抗生素敏感。
此病例提示我们在临床上遇到持续高热不退,超过5天得草莓舌患儿要考虑是否为川崎病。
小儿川崎病3例误诊分析

及 浅表溃 疡性 回肠 炎 。③轻度 间质性胰 腺炎 。④ 全身淋 巴组
织 反应性 增生 。此 例患儿 冠状 动脉 的改变符 合川崎 病 的病理 变 化 。伤寒病 理改 变不 典 型。淋 巴组 织 的改 变 和消化道 改变 可 以用川 崎 病来解 释 。本 例患 儿 病程 中出现 肥大 反应 阳性 。 伤 寒 杆菌 菌 体抗 原 “ 存在 于 菌体 的细胞 壁 , 多种抗 原 成 O” 含 分 ,H” “ 为鞭 毛抗 原 , 体感 染 伤 寒后 可 产生 相 应抗 体 , 大 人 肥 反 应则 呈 阳性 。一般 抗体 检测 时 , 集 效价 与 血清 中 IM 或 凝 g Ig水平 成 比例 ,但 肥大 反应 为非 特异 性凝集 反应 。除 伤寒 g 外 . 结核 、 血症 、 炎 、 疹 伤 寒 等疾 病 时也 可 有 相 当高 患 败 肝 斑 的效价 。据 文献 报道 , 寒病 肥大 反应 的阳性率 为 9 %, 伤 0 结缔 组 织病 为 2 %,I 病 病程 1 后 血清 中 IM及 xg相 继升 0 川崎 周 g g 高 . 可 出现 肥大 反应 阳性 , 也 故对 反应 性疾 病 , 判 断其 临床 在 意 义时应 密切 结合 临床 资料 , 意动态 观察 , 慎对 待 。 注 审
诊 前 3d 患 儿醒 来 时出现 头歪 向左 侧 , , 颈部 右 侧 出现一 个 约 3c 大小 的肿 大 淋 巴结 , 到 附 近 医 院就 诊 , 用 “ 莫 西 m 遂 服 阿 林一 克拉 维酸 钾” 仍 然继 续发 热 , , 其躯 干部 和 背部 曾 出现 “ 鸡 皮样” 疹 , 皮 皮疹 自发消 失 , 伴 有其 他 症 状 如发 热 、 身 不 不 浑 适感 或瘙 痒感 。在过 去的 2d里 ,父母 注意到 患儿 变得 易 激 惹、 发热 、 战 和盗 汗 、 食减 少 , 呕 吐 或腹 泻 , 寒 进 无 3d未 排 大
川崎病少见表现对其诊断的临床意义

川崎病少见表现对其诊断的临床意义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的少见表现及其对川崎病诊断的临床意义。
方法:对本院2009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52例川崎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在152例川崎病患儿中,有19例表现为呕吐,占12.5%;有19例表现为颌下淋巴结肿大,占12.5%;有18例表现为腹泻,占11.8%;有14例表现为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占9.2%;有13例表现为腹痛,占8.6%;有5例表现为肌肉痛,占3.3%;有4例表现为关节痛,占2.6%;有2例表现为腋下淋巴结肿大,占1.3%;有2例表现为耳后淋巴结肿大,占1.3%;皮肤黄染、枕后淋巴结肿大、抽搐表现均1例,各占0.7%。
结论:川崎病患儿的少见表现增加了川崎病的诊断难度,关注川崎病的少见表现,不但能够加深医师对川崎病的认识,还有利于川崎病的诊断,促使川崎病患儿尽早得到治疗,进一步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标签:川崎病;临床表现;诊断标准;临床意义川崎病是一种发热性质的急性病,其主要特点表现为大范围的累及血管内皮系统以及活化免疫系统。
在临床上,川崎病主要症状为长时间的发热、淋巴结肿大、皮肤以及黏膜损害。
这些病例的早期症状是单一存在的少见部位淋巴结肿大、关节痛、肌肉痛、抽搐等。
这些症状很容易被医生误诊,在早期诊断方面具有很大的难度。
本文对本院2009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52例川崎病患儿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在本院2009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52例川崎病患儿中,男102例,女50例;23例患儿小于1岁(占15.1%);58例患儿1~2岁(占38.2%);26例患儿2~3岁(占17.1%);15例患儿3~4岁(占9.9%);11例患儿4~5岁(占7.2%);19例患儿大于5岁(占12.5%)。
1.2 方法将152例川崎病患儿入院后的一般情况、体征以及症状和入院后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作为研究对象。
一个容易被误诊的幼儿急性发烧疾病——川崎病

一个容易被误诊的幼儿急性发烧疾病——川崎病对于幼儿急性发烧的问题,相信大多数的宝爸、宝妈都经历过这种问题,是否还记得第一次遇到孩子发烧时的那种手足无措感?其实幼儿急性发烧属于一种十分常见的小儿疾病,多数是因为患儿患有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或颅内感染等疾病所引发,虽然很多疾病都能够导致幼儿出现发烧的问题,但有一种常常会被家长忽略的疾病,就是川崎病。
对于这种时常被误诊的疾病,新手宝爸、宝妈们,你们对于川崎病了解多少呢?今天,通过本文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一、什么是川崎病?小儿川崎病主要是指一种小儿发生的全身性血管疾病,多数小、中动脉发生炎症性病变,以全身血管发炎引起的,以发热、全身出疹子、黏膜充血、淋巴结肿大等为主要表现,一般常以五岁以下的幼儿比较多见,男孩得病率高于女孩。
此病在四季皆可发生且对患儿血管会产生较大损伤,部分病症比较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对小儿的心脏血管造成一定的损伤,进而导致患儿发生血管闭塞、心肌梗死、心肌炎或者冠状动脉瘤破裂的情况,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导致死亡。
并且,小儿川崎病患儿发生并发症之后的死亡几率比较高。
现阶段,小儿川崎病的发病因素尚未明确,但患儿发生这一疾病的因素与立克次体、细菌感染、病毒以及支原体,基因遗传等都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中曾有过此病例,或者是兄弟姐妹,特别是双胞胎其中之一,会更加容易患有此病。
二、川崎病的典型临床症状1.发热,连续发热在5天以上,并且体温超过39摄氏度,使用退烧药效果持续时间短,但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
2.皮疹,皮肤会出现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红疹或者是红斑,多见于幼儿头面部、颈部、躯干以及四肢,皮疹生长部位不均匀,其躯干生长的多,四肢就会少,表面吗,没有水疱与结痂。
3.黏膜,眼结膜充血,没有渗出物,一般患儿在发烧后24小时-48小时后,能够明显的出现眼睛发红。
口腔及黏膜充血,口唇发红、出现干裂、舌头上满是红色点点,俗称的草莓舌样改变。
4.淋巴结,全身淋巴结肿大,以颈部淋巴结及腋窝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肉眼能够明显看到或者是摸到肿大的淋巴结,摸到的淋巴结没有痛感。
临床表现不典型的川崎病误诊为猩红热1例报告

临床表现不典型的川崎病误诊为猩红热1例报告标签: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非典型;误诊;猩红热1 病例介绍患儿,女,8岁。
以“发热,咽痛2 d,颈部、躯干部出疹12 h”为主诉入院。
患儿2 d前因受凉后出现咽痛发热。
体温38.5 ℃,本院门诊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处理。
2 d后,患儿颈部、躯干部出疹。
门诊以“猩红热”收入院。
查体:体温39.5 ℃,意识清楚,热性病容,呼吸急促。
口唇无皲裂,口腔黏膜无出血,草莓舌,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度肿大,未见渗出物。
双侧球结膜不红,颈部、躯干部可见大面积针尖大充血性皮疹,压之褪色,皮肤皱褶处可见紫红色线状。
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听诊未闻异常。
血常规:白细胞18.3×109/L,中性粒细胞0.821,淋巴细胞0.117。
入院诊断为“猩红热”。
给予阿奇霉素(患儿青霉素过敏),炎琥宁抗感染治疗,扑热息痛退热。
经治疗颈部、躯干部皮疹逐渐消退,咽部充血逐渐好转。
但体温仍持续39 ℃~40 ℃。
入院第8天患儿出现颈部双侧淋巴结肿大,双手出现膜状褪皮,疑为川崎病转上级医院。
上级医院诊断为“川崎病”,经过治疗患儿好转出院。
现门诊随访中。
2 讨论2.1 发病情况川崎病是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首先报道,被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约15%~20%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害。
发病年龄以婴幼儿多见。
病因不明,可累及多个脏器,严重并发症为冠状动脉损害,现已成为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1]。
80%患者在5岁以下,男女比例为1.5∶1[2]。
本例患儿女性,年龄8岁,临床较少见。
2.2 误诊原因(1)临床表现不典型:据报道年长儿川崎病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3~6]。
该患儿发病早期仅仅表现为发热,咽痛,猩红热样的皮肤。
并未出现川崎病的典型临床表现,这是导致误诊的主要原因。
(2)临床治疗有效导致误诊。
患儿以发热,咽痛,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经过抗感染对症治疗后,咽痛好转,皮疹逐渐消失,此现象给临床医师错误的提示疾病诊断无误,从而导致疾病早期误诊。
川崎病误诊2例

川崎病误诊2例
王玉文;蒙秉新
【期刊名称】《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卷),期】2010()3
【摘要】目的分析川崎病误诊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方法回顾性总结2例误诊病例的特点、误诊过程等情况。
结果川崎病误诊因素:①对川崎病的认知缺乏及对疾病诊断缺乏统观全病程的意识;②对与川崎病相鉴别的疾病了解不足,片面做出疾病诊断;③询问病史及查体不够细致。
结论提高对川崎病的认识,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可减少该病误诊率的发生。
【总页数】2页(P283-284)
【关键词】川崎病;误诊;预防
【作者】王玉文;蒙秉新
【作者单位】海南省人民医院皮肤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5.5
【相关文献】
1.不完全型川崎病误诊手足口病1例 [J], 杨玲
2.幼儿恙虫病误诊川崎病1例 [J], 吴岸晓
3.儿童川崎病误诊25例临床分析 [J], 陶英
4.1月龄不完全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扩张误诊分析 [J], 韩飞;周耀;黄冰;张文双;邹
映雪;刘力
5.误诊为川崎病八例原因剖析 [J], 许金腾;耿玲玲;李小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崎病误诊为颈部淋巴结炎2例
摘要:本文以小儿川崎病误诊为颈部淋巴结炎事例解析病况。
关键词: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误诊淋巴结炎
1 病历资料
例1:患儿男,6岁5个月。
因发热3天伴右颈部肿块就诊,体温38.2~39.6℃,无其他异常表现,门诊以“右颈部淋巴结炎”收入院。
查体:体温39.2℃,意识清,热性病容,咽充血,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未见渗出物,双侧眼结膜未见异常。
右颈部可触及直径5cm肿块,皮肤不红,质中,压痛明显,无波动感。
全身其他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心肺腹、四肢关节及指(趾)、肛周皮肤未见异常。
查血白细胞19.0×109/L,中性粒细胞0.81,淋巴细胞0.11,血红蛋白115g/L,血小板320×109/L;C反应蛋白80mg/L;红细胞沉降率80mm/h,白蛋白29.9g/L;血电解质、肝肾功、心肌酶正常。
B超示:右侧颈部淋巴结2.2cm×8.8cm大小。
入院诊断为右颈部淋巴结炎,先后给予头孢曲松、头孢哌酮舒巴坦、甲硝唑等抗感染治疗,物理降温、布洛芬及对乙酰氨基酚退热治疗,颈部淋巴结明显缩小,疼痛缓解,但体温仍持续在38.6~39.0℃。
入院第7天复查血常规:血白细胞19.2×109/L,中性粒细胞0.88,淋巴细胞0.09,血红蛋白105g/L,血小板486×109/L;C反应蛋白〉160mg/L;红细胞沉降率100mm/h。
超声心电动图示:冠状动脉近段扩张,左右冠状动脉分别为0.34cm和0.47cm。
诊断川崎病,给予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阿司匹林、
双嘧达莫口服,次日体温降至38.0℃,2天后体温正常,住院两周出院。
患儿病程中始终未出现川崎病典型皮肤粘膜表现。
例2:患儿女,5岁11个月。
因发热2天伴左颈部肿块就诊,体温39℃,自行口服罗红霉素及退烧药,无明显效果,门诊以“左颈部淋巴结炎”收入院。
查体:体温39.5℃,意识清,热性病容,咽充血,扁桃体不大,双侧眼结膜未见异常。
左颈部可触及直径5.5cm肿块,皮肤不红,质中,压痛明显,无波动感。
全身其他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心肺腹、四肢关节及指(趾)、肛周皮肤未见异常。
查血白细胞18.8×109/L,中性粒细胞0.84,淋巴细胞0.10,血红蛋白110g/L,血小板326×109/L;C反应蛋白80mg/L;红细胞沉降率80mm/h,白蛋白29.5g/L;余检查未见异常。
B超示:左侧颈部淋巴结3.5cm×6.0cm大小。
入院诊断为左颈部淋巴结炎,先后给予抗感染及对症治疗,颈部淋巴结缩小,疼痛明显减轻,但体温仍持续在39.0℃左右。
入院第5天复查血常规:血白细胞20.0*109/L,中性粒细胞0.89,淋巴细胞0.07,血红蛋白100g/L,血小板469×109/L;C反应蛋白>160mg/L;红细胞沉降率100mm/h。
超声心电动图示:冠状动脉近段扩张,有动脉瘤形成。
诊断川崎病,给予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口服,2天后体温正常,住院两周出院。
2 讨论
2.1 发病情况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即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
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先报道并命名。
本病病因尚未明确,是一种急性、自限性的疾病。
由于本病可累及多个脏器,并可发生严重心血管病变,常见并发症为冠状动脉损害,现已成为我国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
本病在婴儿及儿童均可发病,80%~85%患者在5岁以内,日本第17次全国川崎病调查显示,其高发年龄为9~11个月,81.7%为4岁以下儿童,6岁以上儿童发病率较低。
本例大于6岁,临床较少见。
2.2 误诊原因
(1)抗感染治疗有效误诊诊断:2例均为以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经抗感染治疗,淋巴结缩小,疼痛减轻,致病程初期误诊。
(2)临床表现不典型:2例患儿整个病程中都未出现典型川崎病皮肤粘膜表现,也是误诊的主要原因[3]。
(3)均为年长儿发病:川崎病多在5岁以内发病,此2例患儿发病均晚,也是误诊原因之一。
2.3 诊断反思
川崎病主要症状为持续性发热,5~11天或更久,体温高达39℃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
常见双侧结膜充血,口唇潮红,有皲裂或出血,见杨梅样舌。
手足呈硬性水肿,手和足甲床皮肤交界处有特征性趾端大片状脱皮。
还有急性非化脓性一过性淋巴结肿胀,数日后自愈。
发热数天(约1~4天)即出现斑丘疹或多形红斑样皮疹,多见于躯干部,但无疱
疹及结痂,约一周左右消退。
患儿往往出现心脏损害,发生心肌炎、心包炎和心内膜炎的症状,严重可发生瓣膜关闭不全和心力衰竭。
做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多数可出现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心包积液、左室扩大及二尖瓣关闭不全。
有报道大于6岁的川崎病患儿炎症反应较低龄儿更加显著,这是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并且“川崎病诊断指南”中强调持续发热是发生冠状动脉扩张的强预测因子。
2例患儿发热时间长,推测是误诊造成血管炎持续发展,引起冠状动脉扩张。
本例提示年长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可能与症状不典型、确诊时间晚、正规治疗延迟有关。
川崎病早期易被误诊为扁桃体炎、淋巴结炎、咽结合膜热、药物皮疹等,延误治疗是导致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故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只有及时确诊治疗才能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诸福棠. 实用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87-689
[2] Yanagawa H,Nakamura Y, Yashiro M. Incidence of Kawasaki disease in Japan: the nationwide surveys of 1999-2002[J].Pediatr Int, 2006,48(4):356-361.
[3] 郭红云,贺向武.川崎病易延误诊断的原因[J].临床误诊误
治,2008,21(5):83-84
[4] Muta H,Ishii M,Sakaue T.Older age is a risk fa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ardiovascular sequelae in Kawasaki disease[J].Pediatrics,2004,114(3):751-754.
[5] 向梅,罗文英.非典型川崎病12例临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07,20(10):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