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中风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中风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中风ppt课件

可编辑ppt中风
加减:1、痰热较重,苔黄腻,泛恶,加胆星、竹茹、川贝母清热化痰;2、阴虚阳亢,肝火偏旺,心中烦热,加栀子、黄芩清热除烦
可编辑ppt中风
(二)中脏腑(急性期) 1 闭证 (1) 痰热腑实证主症:素有头痛眩晕,心烦易怒,突然发病,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神识欠清或昏糊,肢体强急,痰多而粘,伴腹胀、便秘、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黄腻,脉弦滑证机概要:痰热阻滞,风痰上扰,腑气不通治法:通腑泄热、熄风化痰代表方:桃仁承气汤加减常用药:桃仁、大黄、芒硝、枳实、陈胆星、黄芩、全瓜蒌、赤芍、丹皮、牛膝
可编辑ppt中风
病势: 轻、浅——中经络 重、深——中脏腑
闭证脱证
阳闭阴闭
演变:
由闭转脱
中经络中脏腑
恢复期
后遗症
根据有无神昏
根据有无热象
中脏
中腑
痰火瘀热
痰浊瘀阻
气虚血瘀
可编辑ppt中风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1.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蹇涩等特点的。轻症仅见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2.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3.发病之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等先兆症状4.常有眩晕、头痛、心悸等病史,病发多有情志失调、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
可编辑ppt中风
病机
内伤积损
肝肾阴虚
肝阳偏亢
水不制火
阳亢风动
劳欲过度
损伤肾阴
饮食不节 脾失健运 热极生风 聚湿生痰 痰湿生热
风火痰湿 窜犯络脉
情志所伤(以郁怒为主)
肝气不舒 气郁化火 肝阳暴亢 引动心火
可编辑ppt中风
4.中风与痿证 痿证可以有肢体瘫痪,活动无力等类似中风之表现,痿证一般起病缓慢,以双下肢瘫痪或四肢瘫痪,或肌肉萎缩,筋惕肉瞤多见,起病时无神昏。5.中风与痫证 痫症发作时起病急骤,突然昏仆倒地,但痫症为阵发性神志异常的疾病,卒发仆倒时常口中作声,如猪羊啼叫,四肢抽搐而口吐白沫;痫证之神昏多为时短暂,移时可自行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但可再发。

中医内科学课件 中风

中医内科学课件 中风
中医内科学课件 中风
• 中风概述 • 中风的症状 • 中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中风的治疗 • 中风的预防与调护
01
中风概述
中风的定义
定义
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由于脑部血管阻塞或破裂导致脑组 织缺血或出血,进而引发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
分类
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病因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高血脂等。
注意事项
关注病情变化
密切关注中风症状的变化,如出 现加重或反复,及时就医。
坚持治疗
中风恢复期较长,患者需耐心坚持 治疗,不可轻易放弃。
预防并发症
注意预防中风可能引起的并发症, 如肺炎、褥疮等,加强护理和观察。
THANKS
感谢观看
作业疗法
通过有针对性的作业活动, 如手工艺、日常生活技能 训练等,提高患者的自理 能力和生活质量。
职业疗法
针对患者的职业需求,进 行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和 指导,帮助患者重返工作 岗位。
05
中风的预防与调护
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01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情舒畅。
控制危险因素
02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降低中风风险。
糖尿病可导致血管病变, 增加中风的风险。
高血脂可导致动脉粥样 硬化,增加中风的风险。
02
中风的症状
常见的症状
01
02
03
04
突然昏倒
由于脑部血管阻塞或破裂,导 致脑部供血不足或脑组织损伤
,出现突然昏倒的症状。
口眼歪斜
中风时,面部肌肉失去控制, 可能出现口眼歪斜的症状,如
嘴角下垂、流口水等。
言语不清

中风名词解释中医内科学

中风名词解释中医内科学

中风名词解释中医内科学
中风,也称为脑卒中,是一种突发性的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脑部的血液供应中断或者脑部血管破裂导致的脑组织受损。

常见的中风类型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缺血性中风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大约占所有中风的80%。

它是由于脑部的血管被血栓或者动脉硬化导致的血液供应中断引起的。

这种中风通常会在短时间内出现一侧肢体无力、言语障碍、面部麻木等症状。

出血性中风则是由于脑部血管破裂导致的脑出血引起的。

这种中风会导致严重的头痛、意识丧失、呕吐等症状,病情较为严重。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学科门类,主要研究和治疗内科疾病。

中医内科学注重通过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分析,确定疾病的发生机理和治疗方法。

中医内科学涉及到很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感冒、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中医内科学与西医内科学不同之处在于其理论基础和治疗方法。

中医内科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外相互联系,而西医内科学则更加注重病因学和病理生理学的研究。

中医内科学通过调理人体的气血平衡、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举个例子,比如一个患者出现胸闷、咳嗽、气促等症状,西医可能会根据症状进行检查,做出肺部疾病的诊断,并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而中医内科医生则会进一步辨证施治,通过望、闻、问、切等多个方面观察患者,判断病变的具体表现,然后给予中药调理,如清热解毒、补气养阴等治疗。

中医内科学——中风ppt

中医内科学——中风ppt
辨证论治
根据中风的病因、病理和症状,采用辨证的方法进行针对性 治疗,如采用中药治疗、针灸治疗等。
治未病的理念
预防为主
中医强调预防为主,对于有中风倾向的人群,应及早采取措施进行干预,防 止疾病的发生。
治未病
对于已经发生中风的患者,应积极采取措施防止病情恶化,进一步促进患者 康复。
针灸治疗和中药治疗
针灸治疗
针灸是中医治疗中风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和气血、疏 通经络,有助于患者康复。
中药治疗
中药是中医治疗中风的另一个重要手段,根据中风的病因和症状,采用不同的中 药方剂进行治疗。
05
中风的现代医学治疗
脑梗死的治疗原则
早期溶栓
在脑梗死发生后,早期进行溶 栓治疗可以有效溶解血栓,恢
中风的临床评估
病史采集
了解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 、高血脂等血管疾病病史。
神经系统检查
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认知能力 、运动功能等神经系统表现。
其他检查
进行心电图、血液检查等其他辅 助检查,以全面评估患者病情。
中风的影像学诊断
CT检查
脑CT扫描可迅速排除脑出血 、脑梗塞等常见脑血管疾病。
MRI检查
规律运动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 血液循环。
合理饮食
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习惯,多摄 入富含纤维的食物。
戒烟限酒
戒烟限酒有助于保持血管健康。
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中风的作用
保持正常体重
肥胖会增加中风的发病风险,保持 正常体重有助于预防中风。
规律作息
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助于维持血压稳 定,降低中风风险。
06
中风康复和预防
中风康复训练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培训课件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培训课件
以益气养血、滋补肝肾 为治法,方用左归丸合
地黄饮子加减。
PART 04
恢复期与后遗症期康复管 理
REPORTING
康复训练指导原则
个体化原则
01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康复
训练计划。
循序渐进原则
02
康复训练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逐步增加训练强
度和难度。
全面性原则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挑战应对
01
精准医疗在中风病领域的应用
预测了精准医疗在中风病领域的未来发展前景,如基因测序、个体化治
疗等在中风病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
02
人工智能技术在中风病诊疗中的应用
展望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中风病诊疗中的潜在价值,如智能辅助诊断、治
疗方案优化等。
03
中医药国际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常用中药方剂介绍
大秦艽汤
由秦艽、甘草、川芎等药物组成 ,主治风邪初中经络证,具有祛
风养血、活血通络的功效。
安宫牛黄丸
由牛黄、水牛角浓缩粉、麝香等药 物组成,主治热病、邪入心包证, 具有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的功效。
苏合香丸
由苏合香、安息香、冰片等药物组 成,主治寒闭证,具有芳香开窍、 行气止痛的功效。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中风病的典型表现为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 木等。此外,还可伴有头痛、眩晕、呕吐、二便失禁或不通等症状。
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依据
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等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可作出中风 病的诊断。其中,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对于确诊和评估病情具有重要价值。
介绍了近年来在中风病生物标志物方面的研究进 展,如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标志物等在中风病发 生发展中的作用。

中风的中医内科名词解释

中风的中医内科名词解释

中风的中医内科名词解释中医内科,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涵盖了许多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其中,中风作为一种常见病症,在中医内科领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中医内科的角度出发,对中风进行名词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一疾病。

首先,我们来解释中风的中医学名词解释。

一、中风中风,即中医内科所称的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发生病理性改变,导致脑功能局部或全面损害的一类疾病。

中风可分为两大类: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

其中,出血性中风是指脑血管破裂,血液外溢到脑组织,引起脑组织损害的情况。

而缺血性中风则是因脑血管堵塞,导致相关脑区缺血而发生的疾病。

二、中风的病机中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与气血运行紊乱、痰浊内蕴、脏腑功能失调等密切相关。

在中医内科理论中,将中风归为“痰瘀血病”,即病因主要是由于体内痰湿内积和血液停滞所致。

内因多为情志不畅,饮食失宜,过度劳累,外因多为风寒、湿重等。

三、中风的症状和辨证施治在中医内科学中,中风的辨证施治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分类和治疗。

一般来说,中风的常见症状包括肢体无力、言语不清、面部下垂等。

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中医内科将中风的辨证分为寒中风、热中风、瘀血中风等不同类型。

对于中风患者,中医内科主要通过扶正固脱、祛风通络、活血化瘀等方法进行辨证施治。

四、中医内科药物的运用中医内科药物在中风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具体而言,中医内科常用的药物主要包括活血化瘀药、化痰散结药等。

活血化瘀药如丹参、川芎等可通过促进局部组织的血液流动,改善脑血液循环,减轻中风引起的脑部损伤。

而化痰散结药如半夏、枳实等则可帮助患者排除体内的痰湿,改善脑供血不良引起的症状。

总结起来,中风作为一种常见病症,在中医内科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

通过对中风的中医学名词解释,我们了解到中风的发病与痰湿内积、血液停滞等因素密切相关。

并且,在诊断和治疗中,中医内科通过辨证施治和药物运用等手段,帮助患者恢复脑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
教学要求:
1 .熟记中风的病名概念,证侯特征。 2.理解中风的病因病机。 3.掌握中风的诊断,鉴别诊断,辩证要点
及各证型的辩治。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
病名概念:
中风是由于阴阳失调, 气血逆乱,使风、火、痰、瘀 痹阻脑脉或血溢脑脉之外。 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语言不利、偏身麻木或不经昏 仆而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疾病。又 名“卒中”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
源流:
1、《内经》对中风的病因和临床 表现论述:
昏迷期:仆击、大厥、薄厥。 半身不遂期:偏枯、偏风、痱风。 《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 于上,则为大厥, 厥则暴死,气复返 则生,不返则死。”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 ,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 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愦、瘫、软、开、遗
闭证
脱证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
恢复期、后遗症期:扶正祛邪。 益气活血,滋养肝肾, 育阴熄风。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
二、治疗原则
急性期:治标祛邪 中经络:平肝熄风,清热涤痰,活血
通络、通腑泻热。
中脏腑:闭证 ── 醒神开窍,涤 痰、熄风、通腑。
脱证 ── 扶正固脱、 救阴回阳。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
【鉴别诊断】
1、中风(中经络)与口僻的鉴别。
中枢性面瘫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
周围性面瘫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
周周围围性性面面瘫 周围瘫性面瘫
3、中风(中脏腑)与痉病的鉴别 痉病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角弓 反张为临床主证, 病发时可伴高热、 神昏,但无口舌 歪斜及肢体偏瘫。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
4、中风(中经络)与痿病的鉴别 痿病——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

中医内科学-7中风

中医内科学-7中风

认知训练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对患者进认知功能训练,提高其注意力 、记忆力、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等方面的 能力。
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穿衣 、洗漱、进食、如厕等,使其逐渐恢复自 理能力。
CHAPTER 05
中风并发症及处理
并发症类型及表现
肺部感染
由于中风后长期卧床, 容易发生肺部感染,表 现为咳嗽、咳痰、发热
病机演变规律
急性期
后遗症期
中风发病后,病情多急剧发展,由轻 转重。在急性期,风、火、痰、瘀四 种病理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病情不断 恶化。
中风后若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可 导致后遗症的发生。后遗症期病情多 稳定,但难以治愈,需要长期进行康 复治疗和生活调理。
恢复期
随着病情的稳定,风、火、痰、瘀四 种病理因素逐渐减弱,正气逐渐恢复。 此时需要积极进行康复治疗,促进肢 体功能的恢复。
中医内科学-7中风
CONTENTS 目录
• 中风概述 • 中风病因病理 • 中风辨证论治 • 中风预防与调护 • 中风并发症及处理 •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的优势与不足
CHAPTER 01
中风概述
中风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中风是指由于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 血溢于脑所致,以突然昏仆、半身不 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口舌歪斜 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定期体检
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采取相应的预防 措施。
控制危险因素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 病,降低中风风险。
药物预防
根据医生建议,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或抗 凝药物进行预防。
调护方法
心理调适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 和疏导,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 合治疗。

中医内科学中风

中医内科学中风

中药治疗研究
针灸治疗研究
针灸治疗中风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 泛应用,研究表明针灸能够改善患者 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质量。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中药治疗中风具 有一定的疗效,尤其在改善患者症状、 促进功能恢复等方面效果显著。
中风的治疗新药与新技术
新药研发
随着对中风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针对不同病机的药物研发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抗血小板聚集、降纤、溶栓等 新药不断涌现。
详细描述
针灸治疗中风主要选取头部和四肢的穴位进行刺激,如百舒经活络,促进患者康复。
推拿治疗
总结词
推拿治疗是一种自然疗法,通过手法 按摩,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 改善中风症状。
详细描述
推拿治疗中风主要采用按摩、推拿、 拍打等手法,对患者进行全身或局部 的按摩。通过推拿治疗,可以缓解肌 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患者的 肢体功能和语言能力。
其他治疗方法
总结词
除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外,还 有许多其他治疗方法可用于中风的治疗 。
VS
详细描述
其他治疗方法包括拔罐、艾灸、刮痧等中 医特色疗法,以及康复训练、物理疗法等 现代医学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可以结合患 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以达到最佳的 治疗效果。
04
中风的预防与康复
中风的预防措施
详细描述
中药治疗中风主要依据患者不同的证型,采用不同的中药方剂。对于气虚血瘀型 患者,常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对于肝阳上亢型患者,常用镇肝熄风汤加减。此外 ,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等中药进行治疗。
针灸治疗
总结词
针灸治疗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 达到治疗中风的目的。
和有效性。
预防与康复

中医内科学——中风

中医内科学——中风

中医内科学——脑系病症:中风【定义】中风,又称卒中,是以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甚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因其发病骤然,变化迅速,有“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点,故名中风。

中风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严重危害着中老年人的健康。

西医学中的急性脑卒中属本病范畴。

【病因病机】【病位】在脑,涉及心、肝、脾、肾等多个脏腑。

【诊断】1.急性起病,发展迅速,具备“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点。

2.具备突发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謇涩、神志昏蒙主症中2项,或主症1项加次症2项,如头晕、目眩、头痛、行走不稳、呛水呛食、目偏不瞬。

3.症状和体征持续24小时以上。

4.多发于年龄在40岁以上者。

头颅MRI或CT扫描发现责任病灶,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根据病灶性质可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根据病情程度,可分为中经络(符合中风诊断标准但无神志异常)和中脏腑(符合中风诊断标准但有神志异常);根据病程时间,可分为急性期(发病后2周以内,中脏腑可至1个月)、恢复期(2周到6个月内)和后遗症期(6个月以上)。

【临床表现】(一)中经络1.风阳上扰临床表现: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舌强不语;急躁易怒,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尿赤,便干;舌红少苔或苔黄,脉弦数。

2.风痰阻络临床表现:肌肤不仁,甚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或謇涩或不语;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临床表现: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或言语謇涩;头晕目眩,吐痰或痰多,腹胀、便干或便秘;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兼数。

4.气虚血瘀临床表现: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或謇涩或不语;面色无华,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心悸,便溏;手足或偏身肿胀;舌质暗淡或瘀斑,舌苔薄白或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5.阴虚风动临床表现:半身不遂,一侧手足沉重麻木,口舌歪斜,舌强语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双目干涩,腰酸腿软;急躁易怒,少眠多梦;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中医内科学-中风

中医内科学-中风

药物治疗
包括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中医特色疗法。
非药物治疗
针对中风后遗症,采用康复训练、物理治疗等方法,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康复治疗
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
根据辨证结果,选用适当的穴位进行针刺,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
通过艾灸的热刺激,温通气血、扶正祛邪,常用于中风的康复治疗。
通过刺激耳廓上的穴位,调节脏腑功能,缓解中风症状。
适当运动
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保持良好心态
预防措施
中风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卧床休息
根据患者病情和饮食习惯,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保证营养均衡。
饮食调理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心理调护
根据患者病情和康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中风的定义与分类
分类
定义
古代中医对中风的认知
古代中医认为中风与肝、肾、心、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通过调理脏腑、祛风通络等方法进行治疗。
现代中医对中风的探索
现代中医在继承古代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对中风的治疗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中风的历史沿革
症状
中风的症状因个体差异而异,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呕吐、眩晕、偏瘫、失语、视觉障碍等。
康复训练
调护方法
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肢体功能训练计划,包括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平衡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肢体功能训练
针对患者语言障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语言康复训练计划,包括口语表达、听力理解、阅读理解等方面的训练。
语言康复训练
针对患者认知障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认知康复训练计划,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思维等方面的训练。

中医内科学——中风

中医内科学——中风

中医内科学——中风细目一:概述一、中风的概念及源流1.中风的概念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口眼斜及半身不遂等症状。

2.中风的源流《内经》有关中风的论述较详。

在病名方面,卒中昏迷期间称为仆击、大厥、薄厥;半身不遂者则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风痱等病名。

在病因方面,认识到感受外邪,烦劳暴怒可以诱发本病。

对中风的病因和治法的认识,大体可触分为两个阶段。

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如《灵枢》所说“真气去,邪气独留”;东汉·张仲景认为“络脉空虚”,风邪入中是本病发生的主因,并以邪中深浅、病情轻重而分为中经中络、中脏中腑。

在治疗上,主要以疏风散邪,扶助正气为法。

《千金方》小续命汤和《保命集》大秦艽汤,均为代表方。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如张元素认为病因是热,刘河间则主“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属“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

元代王履提出“真中”、“类中”病名。

明代张景岳认为本病与外风无关,而倡导“非风”之说,并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

李中梓将中风中脏腑明确分为闭、脱二证。

至清代叶天士始明确以“内风”立论,《临证指南医案》进一步阐明了“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的发病机理,并提出滋液熄风、补阴潜阳,以及开闭、固脱等法。

王清任指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于“气虚血瘀”所致,立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二、古代医家对外风、内风、真中、类中和非风的认识唐宋以前,中风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治疗主要以疏风散邪,扶助正气为法。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如张元素认为病因是热,刘河间主“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属“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元代王履提出“真中”、“类中”病名。

张景岳倡导“非风”之说,并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

中医内科学--中风

中医内科学--中风

中医内科学--中风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中医内科疾病。

中风的发生与气血运行不畅有关,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若气血运行不畅,就容易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从而发生中风。

中风是一种急病,若处理不当,将会引起严重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因此,加强对中风的治疗和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中风的中医诊断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经络诊断,看患者的汗、舌、脉等情况;其次是五脏诊断,通过观察、听诊、问诊等方式,掌握患者的五脏状况;然后是病机病理诊断,即根据患者的病情判断病因依据;最后是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证候辨别病症所在。

中医内科学主张综合治疗,采用中药和针灸以及辅助治疗的方法。

中药方面,治疗中风的常用中药有:天麻、赤芍、川芎、丹参等。

这些中药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改善气血运行不畅的情况,从而促进脑部血液供应,缓解中风的症状。

针灸方面,常用的治疗中风的穴位有:足三里、内关、大椎、风池等。

针灸能够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促使病灶处的血流量增加,从而改善中风的病情。

辅助治疗方面,中医内科医生还会建议患者进行一些适当的日常护理和康复训练,如按摩、保持良好心态、定期进行物理治疗等。

在中医内科学中,预防中风也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中医的理论,中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因此,中医内科医生会建议患者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如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心情舒畅等。

此外,中医内科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一些具有调节气血的中药方剂,如复方丹参片、降压平喘茶等,以预防中风的发生。

总而言之,中医内科学在预防和治疗中风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强调综合治疗,通过中药、针灸和辅助治疗的方法,调节气血运行不畅的情况,改善脑部血液供应,从而达到治疗中风的效果。

此外,中医内科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一些预防措施,以预防中风的发生。

因此,我们应该善于采用中医的方法,预防和治疗中风,以维护自己的健康。

中医内科学课件-中风 (2)全文

中医内科学课件-中风 (2)全文

4.中风与痿证
中医内科学
痿证一般起病缓慢,以双下肢瘫痪、四肢瘫痪、肌肉萎缩为主症, 起病时无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斜、言语不利;中风多起病急 骤,常有不同程度的神昏。
5.中风与痫病
中医内科学
两者均有猝然昏仆的症状。痫病为发作性疾病,昏迷时四肢抽搐、 口吐涎沫、双目上视,或作异常叫声,醒后一如常人,且肢体活动 多正常,发病以青少年居多;中风则仆地无声,一般无四肢抽搐及 口吐涎沬的表现。痫病之神昏持续时间短暂,移动可自行苏醒,醒 后一如常人,但可再发;中风患者常昏仆倒地,其神昏症状严重, 持续时间长,难以自行苏醒,需及时治疗方可逐渐清醒,且多伴有 半身不遂、口眼斜等症。
西医学中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与本病相近,包括缺 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局限性脑梗死、原发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等,均可参照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本病多是在内伤积损的基础上,复因劳逸失度、 情志不遂、饮酒饱食或外邪侵袭等引起。
1.内伤积损
中医内科学
年老体衰,肝肾亏虚,或久患眩晕、消渴之病,致气血亏虚,脑脉 失养,瘀血阻络;或素体阴血亏虚,复因生活失调,致使阴虚阳亢, 气血上逆,上蒙神窍,突发本病。
唐宋以后,突出以“内风”立论,刘河间提出 “心火暴甚”、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朱丹 溪主张“湿痰生热”,等等。
王履从病因归类,提出“真中”“类中”。 张景岳提出“内伤积损”观点。
李中梓将中风分为闭、脱二证。叶天士提出“精血衰 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的发病机理, 治疗上提出:水不涵木,内风时起时,治宜滋液息风、 补阴潜阳;阴阳并损者,治宜温柔濡润;后遗症,治 宜益气血、清痰火、通经络,以及闭证开窍以至宝, 脱证回阳以参附。王清任专以气虚立说,立补阳还五 汤治疗偏瘫,沿用至今。

中医内科学中风试题及答案

中医内科学中风试题及答案

中医内科学中风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风的中医名词是:A. 心梗B. 脑溢血C. 脑梗死D. 中风症答案:D. 中风症2. 中医认为引起中风的主要因素是:A. 肺热B. 肝火C. 脾虚湿困D. 肾阳虚答案:C. 脾虚湿困3. 中风的临床特征通常包括以下哪些症状?A. 偏瘫B. 头晕C. 言语不清D. 面部肌肉僵硬答案:A. 偏瘫、B. 头晕、C. 言语不清4. 以下哪项是中医治疗中风的常用方法?A. 食疗B. 手术C. 放射治疗D. 化学药物答案:A. 食疗二、填空题1. 中风的中医治疗原则主要包括“清热解毒,_________,活血化痰”。

答案:祛痰止咳2. 中医认为中风的预防措施包括保持____________,避免过度劳累,定期进行中医调理等。

答案:情绪稳定3. 中医药治疗中风的常用方剂包括______________汤等。

答案:桂枝活络4. 中风患者在康复期应当适当进行_______________,促进肌肉功能恢复。

答案:康复训练三、简答题1. 请简述中医内科学中风的病因学说及发病机制。

答:中医认为中风是由于脾虚湿困,导致气机不畅,湿邪内停,血液流通不畅,最终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产生偏瘫、言语不清等症状。

这与现代医学中的脑血管疾病有相似之处,但强调了中医独特的病机理论。

2. 请列举中医内科学中风的常见治疗方法及草药方剂。

答:中医内科学中风的常见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按摩和饮食疗法。

其中,常用的中药方剂有桂枝活络汤、通络四物汤等。

这些药方通常具有祛痰止咳、活血化痰的功效,能够改善病人的血液循环,促进康复。

3. 请简述中医内科学中风的预防措施。

答:中医内科学中风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合理膳食,定期进行中医调理等。

同时,要积极防治慢性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等,以减少中风的发病风险。

四、论述题请你对中医内科学中风的治疗方法进行论述。

答:中医内科学中风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按摩和饮食疗法等。

中医内科学中风医学知识培训课件

中医内科学中风医学知识培训课件

02
中风病理生理机制
Chapter
脑血管解剖与生理功能
01
02
03
脑血管分布
脑血管密集且分支众多, 分为前循环和后循环,供 应大脑不同区域的血液。
血脑屏障
由脑血管内皮细胞、基膜 和星形胶质细胞终足构成 ,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内环 境的稳定。
脑血流量调节
脑血管通过自身调节和神 经体液调节,维持稳定的 脑血流量,保证脑组织的 正常生理功能。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中经络
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口角歪斜。
中脏腑
神昏、昏愦为主要表现。闭证和脱证。
常见症状
头痛、呕吐、眩晕、一侧肢体和面部的感觉异常、流涎、突发视 感障碍、言语不清、吞咽困难、意识障碍等。
辅助检查手段
脑脊液检查。
01
04
脑血管造影。
眼底检查。
02
05
脑部B超检查。
颅脑CT检查。
03
06
脑电图。
处理方法和效果评价
• 肺部感染处理:根据感染情况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加强呼吸道护理和营养支持。效果评价需根据患 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 尿路感染处理: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鼓励患者多饮水。效果评价需根据患者 的症状改善情况和尿常规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07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体系建设
Chapter
患者教育内容设计和实施效果评估
设计针对中风患者的教育内容 ,包括中风的病因、症状、治 疗方法、预防措施等方面的知 识。
定期对教育内容进行更新和优 化,确保患者能够获取最新、
最全面的中风医学知识。
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 性化的教育计划,采用多种形 式进行教育,如讲座、手册、 视频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胆病证
中 风
目录
• • • • • • • 概述: 概念 文献摘要 讨论范围 病因病机:病因 病机 小结 诊查要点:诊断依据 病证鉴别 相关检查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 证治分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备要
一、定 义
•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 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 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
临证备要
• • • • 结合辨病,掌握其预后。 正确使用通下之法。 出血性中风可配凉血化瘀法 中风后遗证口眼歪斜的治法,祛风、除痰、通络,方用牵 正散
结语
• 概念:中风多见于四十岁以上患者,以突然昏仆,不省 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 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 • 病因:原始病因以情志不调, 久病体虚, 饮食不节, 素 体阳亢为主。诱发因素主要为烦劳、恼怒、醉饱元常、 气候变化等。 • 病位在脑, 涉及到心。 • 病理基础为肝肾阴虚, • 病理因素为(肝)风、痰、火和血瘀。 • 病机主要为阴阳失调, 气血逆乱, 上冲于脑。轻者中经 络 , 重者中脏中腑。中脏又有闭脱之分 , 闭证邪势盛 , 多见痰火内闭; 脱证正气虚, 可致阴竭阳亡。
加减:
1、头痛、眩晕严重者加钩藤、菊花、珍珠 母平肝降逆; 2、烦躁不安、彻夜不眠,口干、舌红,加 生地、沙参、夜交藤养阴安神。
• •
• • •
(2) 痰火瘀闭证 主症:闭证症状加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 宁,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证机概要:肝阳暴张,阳亢风动,痰火壅盛,气 血上逆,神窍闭阻 治法:熄风清火,豁痰开窍 代表方:羚羊钩藤汤加减 常用药羚羊角、钩藤、珍珠母、石决明、胆星、 竹沥、半夏、天竺黄、黄连、菖蒲、郁金
• • • • •
(3) 痰浊瘀闭证 主症:闭证症状加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 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缓 证机概要:痰浊偏盛,上壅清窍,内蒙心神,神机闭塞 治法:化痰熄风,宣郁开窍 代表方:涤痰汤加减 常用药:半夏、茯苓、橘红、竹茹、郁金、菖蒲胆星、 天麻、钩藤、僵蚕
• • • • •
2 脱证 阴竭阳亡 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 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舌痿,脉细弱 或脉微欲绝 证机概要:正不胜邪,元气衰微,阴阳欲绝 治法: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代表方: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 常用药:人参、附子、麦冬、五味子、山萸肉
病机
内伤积损 劳欲过度 饮食不节 肝肾阴虚 损伤肾阴 脾失健运 肝阳偏亢 水不制火 热极生风 阳亢风动 风火痰湿 窜犯络脉 气 血 上 逆 、 上 蒙为主)
痰湿生热
肝气不舒
阴精暗耗
气郁化火
肝肾阴虚
肝阳暴亢
引动心火
风邪痹阻经络
气虚邪中
脉络空虚
痰浊闭阻经络
病机小结
• • • • • 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 病理基础:肝肾阴虚 病理因素:风、火、痰、气、瘀 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肾阴虚,气血衰 少;标实为风、火、痰、气、瘀
加减: 1、痰热较重,苔黄腻,泛恶,加胆星、 竹茹、川贝母清热化痰; 2、阴虚阳亢,肝火偏旺,心中烦热,加 栀子、黄芩清热除烦
• (二)中脏腑(急性期) 1 闭证 (1) 痰热腑实证 • 主症:素有头痛眩晕,心烦易怒,突然发病,半 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神识欠清 或昏糊,肢体强急,痰多而粘,伴腹胀、便秘、 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黄腻,脉弦滑 • 证机概要:痰热阻滞,风痰上扰,腑气不通 • 治法:通腑泄热、熄风化痰 • 代表方:桃仁承气汤加减 • 常用药:桃仁、大黄、芒硝、枳实、陈胆星、黄 芩、全瓜蒌、赤芍、丹皮、牛膝
相关检查
• 脑脊液、眼底等CT、MRI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 1.辨中经络、中脏腑 中经络: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但 意识清楚。 中脏腑:昏不识人,或神志昏糊、迷蒙,伴见肢 体不用。 • 2.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 闭证:属实,证见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 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 脱证:属虚,症见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 肢松懈瘫痪,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 微。
二、病证鉴别
• 1.中风与口僻 口噼:口眼歪斜,但常伴有耳后疼痛,口角流涎 ,言语不清,而无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碍等表现 • 2.中风与厥证 厥证也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之表现,但神昏后 时间短、发作时常伴四肢逆冷,移时可自行苏醒 ,醒后无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 • 3.中风与痉证 痉证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 症。痉证之神昏多出现在抽搐之后,抽搐时间长 ,无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状
1、发病特点:发病突然,起病急骤。 2、症状表现:病情的轻重是根据有无神昏 表现。 3、因变化多端而起名为:“中风”;又因 发病突然又称之为“卒中”。
二、文献摘要
• 《内经》中没有中风的病名,但有关中风的论述较 详;在病名方面,卒中昏迷期间成为仆击、大厥、 薄厥; 半身不遂者则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风 痱等病名;
• 在病因方面,认识到感受外邪,烦劳暴怒可以诱发 本病。还认识到与体质和饮食有关。 《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客于身半, ……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 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素问.通评虚实论》:“……仆击,偏枯 ……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
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
• 4.中风与痿证 痿证可以有肢体瘫痪,活动无力等类似中风之表现,痿证 一般起病缓慢,以双下肢瘫痪或四肢瘫痪,或肌肉萎缩 ,筋惕肉瞤多见,起病时无神昏。 • 5.中风与痫证 痫症发作时起病急骤,突然昏仆倒地,但痫症为阵发性神 志异常的疾病,卒发仆倒时常口中作声,如猪羊啼叫, 四肢抽搐而口吐白沫;痫证之神昏多为时短暂,移时可 自行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但可再发。
3.闭证当辨阳闭和阴闭:
阳闭——痰火瘀热:身热面赤、气粗鼻 鼾、痰声如拽锯、便秘溲黄、舌苔黄腻、舌 绛干,甚则舌体倦缩,脉弦滑而数。 阴闭——痰浊瘀阻;面白唇紫、痰涎壅 盛、四肢不温、舌苔白腻、脉沉滑。
4.辨病期:分三期
急性期:二周;中脏腑为一个月。 恢复期:二周后或一个月至半年内。 后遗症期 :半年以上
三、范围
• 西医学中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与本病相近。包括缺血性中风 和出血性中风,相当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局限性脑梗塞 ,自发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 • • •

内伤积损:素体阴亏血虚,年老体衰,将息失宜 劳欲过度:烦劳过度、房事不节 饮食不节:肥甘厚味、辛香炙慱、饮酒过度 情志所伤:五志过极以抑郁恼怒为主、烦劳紧张、素体养 盛 • 气虚邪中:气血不足,脉络空虚,风邪入侵;痰湿素盛
• 病机归纳:虚(阴虚、血虚)、火(肝火、心火) 、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 气逆、气滞)、血(血瘀)
病势:
根据有无神昏 闭证
痰火瘀热
阳闭 阴闭 痰浊瘀阻
轻、浅——中经络 重、深——中脏腑 中脏 中腑
脱证
根据有 无热象
演变: 由闭转脱
中经络 中脏腑 恢复期 后遗症
气虚血瘀
诊查要点
• • • • •
3 阴虚风动证 主症:平素头晕耳鸣、腰酸,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 不利,手指瞤动,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腻,脉弦 细数 证机概要:肝肾阴虚,风阳内动,风痰瘀阻经络 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代表方:镇肝熄风汤加减 常用药:白芍、天冬、枸杞子、龙骨、牡蛎、龟板、代 赭石、牛膝、当归、天麻、钩藤
治疗原则
• 中经络: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 • 中脏腑 闭:熄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泻热 脱:急宜救阴回阳固脱 内闭外脱:醒脑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 • 恢复期乃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兼夹,当扶正祛邪,标本兼 顾,平肝熄风,化痰祛痰与滋养肝肾、益气养血并用
三、证治分类
(一)中经络(急性期) 1 风痰入络 • 主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歪斜 ,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塞,甚则半身不 遂,或兼见手足拘挛,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 ,脉浮数 • 证机概要:脉络空虚,风痰乘虚入中,气血闭阻 •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 代表方:真方白丸子加减
治疗:
中经络的治疗, 一般宜平肝熄风, 化痰通络。 中腑宜通腑泄热。中脏之闭证治宜熄风清火, 豁 痰开窍; 脱证治宜救阴回阳固脱。恢复阶段以经 络病变为主, 应配合针灸治疗, 使直接作用于经 络, 同时加强功能锻炼, 促进恢复。 临床有少数中经络患者, 突然半身不遂, 口眼 歪斜, 并见恶寒发热, 骨节酸痛, 肢体拘急, 舌 苔薄白等症, 属络脉空虚, 风邪侵袭所致; 或原 系阴虚阳充, 痰湿内盛之体, 复加外感风邪而发 病。治以祛风通络, 佐以扶正。
辨证论治简表
预防与调护
• 预防: 饮食宜清淡,忌肥甘厚味,动风、辛辣刺激之品, 禁烟酒,要保持心情舒畅,做到起居有常,饮食有节, 避免疲劳 • 调护: 既病之后, 应加强护理。遇中脏腑昏迷时, 须密切观 察病情变化, 注意面色、呼吸、汗出等变化, 以防向闭 脱转化。加强口腔护理, 及时清除痰涎, 喂服或鼻饲中 药时应少量多次频服。恢复期要加强偏瘫肢体的被动活 动, 进行各种功能锻炼, 并配合针灸、推拿、理疗、 按 摩等。偏瘫严重者 , 防止患肢受压而发生变形。语言不 利者 , 宜加强语言训练。长期卧床者 , 保护局部皮肤 , 防止发生褥疮。
邪中”立论,东汉张仲景认为“络脉空虚”,风 邪入中是本病发生的主因,并以邪中深浅,病情 轻重分为中经中络,中脏中腑。治疗以疏风散邪, 扶助正气,小续命汤、大秦就汤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以“内风”立论,张 元素认为病因是热;“心火爆盛”;“正气自 虚”,“痰湿生热”。 元代王履提出“真中”、“类中”病名; 明代张景岳认为本病与“外风”无关,提出 “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李中 梓明确提出闭、脱二证;叶天士“精血衰耗,水 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提出滋液熄 风,补阴潜阳以及开闭、固脱。王清任提出,中 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于“气虚血瘀”,创 “补阳还伍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