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安全的十条海外运输线

合集下载

能源安全包括哪些方面

能源安全包括哪些方面

能源安全包括哪些方面中国能源安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中国能源需求持续增长,能源安全结构性矛盾突出。

从中国能源需求来看,仍然处于持续增长态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2018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46.4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3.3%。

另一方面,中国能源生产总体上虽然有所上升,但是,消费结构上存在较大安全问题。

2018年中国能源消费比重中煤炭占59.0%,不利于低碳清洁发展。

石油和天然气占比分别为18.9%和7.8%,虽然比重较小,但是对外依存度持续走高。

中国在继2017年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石油进口国后,2018年又超过日本成为最大天然气进口国。

二是进口渠道集中度高,风险评估和安全性不足。

虽然中国油气进口来源多元化,但仍集中在中东等少数地缘政治不稳定地区。

目前,中国石油进口主要来自俄罗斯、安哥拉、沙特阿拉伯、伊拉克、阿曼、伊朗等国。

从客源国的地域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北非、中东和亚太地区。

从进口量来看,中国进口的主要来源地集中在中东地区。

中国油气进口通道集中,大部分海上运输路线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

主要有四条航线:第一条为中东航线。

由中东经过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承担了近一半的中国石油进口运输量。

第二条为非洲航线,从非洲经马六甲海峡至中国沿海港口。

第三条为拉丁美洲航线和第四条东南亚航线,都经马六甲海峡到中国沿海港口。

这样,中国石油有70%~80%进口量需要经过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一旦发生战事或被经济封锁,除了海峡容易受到控制,海上运输风险也较大。

因此,集中的石油运输通道是当前中国能源安全的重大挑战。

三是替代能源发展不足,体制机制障碍突出。

为了缓解能源安全问题,政府重点促进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替代,并支持开发替代能源。

煤制油、煤制气等煤化工可以有效利用煤炭资源替代油气,而电动汽车被认为是替代石油需求的低碳环保技术手段。

发展轨道交通和清洁能源也可以减少中国的石油消耗,从而减少油气对外的依赖。

上述能源替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中国的能源安全风险。

我国石油能源安全面临的风险与对策

我国石油能源安全面临的风险与对策

我国石油能源安全面临的风险与对策---丁留亮摘要能源是国民经济的血液和动力,关系到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和发展,关系到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也涉及到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

能源安全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稳定。

中国石油安全问题不仅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面临一系列严峻国际环境因素的影响。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能源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充分认识影响中国石油安全的国际环境,采取积极的应对之策,确保中国海外石油供应安全,对于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能源安全石油安全风险与对策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能源及其安全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必须面对、无法回避的问题。

能源尤其是石油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日益显现!保障能源安全,是维护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

那么我国当前面临的石油能源安全形势怎样?存在哪些风险?应采取什么应对策略呢?一,我国石油能源安全面临的主要风险1,我国石油已探明储量相对较少,对外依存度逐年增大与传统的“地大物博”的观念相反,我国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太大,人均石油占有量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1993年下半年开始,我国从一个石油出口国开始变为一个石油净进口国,现如今我国对外石油依存程度已达到57%,而且还在不断增大。

这使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一旦国际石油市场变化失衡,偏离轨道超过国内企业承受能力时,将迫使我国经济放缓,甚至瘫痪。

2,石油进口的来源地相对集中可能导致石油供应中断从世界范围上讲,我国石油进口大多数集中在中东、非洲、亚太一些高风险的国家和地区,其中中东56.2%,非洲22.5%,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是大国角逐较力的敏感地区,也是武装冲突、教派斗争,种族矛盾、政权更迭的多发区,而相对稳定的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其他地区所占比例仅10%。

《中 国的能源安全》能源安全国之重

《中 国的能源安全》能源安全国之重

《中国的能源安全》能源安全国之重能源,是现代社会运转的基石,如同血液对于人体一样至关重要。

而能源安全,则是保障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关键所在。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持续增长、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说,能源安全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对能源的巨大需求。

从工业生产到居民生活,从交通运输到农业现代化,无一不需要稳定而充足的能源供应。

然而,能源资源的有限性以及国际能源市场的复杂性,使得中国在能源领域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给供应带来了巨大压力。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能源消费量不断攀升。

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的需求增长尤为迅速。

国内的能源产量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这种日益增长的需求,对外依存度逐渐提高。

这意味着国际能源市场的波动、地缘政治的变化等因素都可能对我国的能源供应产生影响。

其次,能源结构的不合理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虽然煤炭资源相对丰富,但煤炭的大规模使用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碳排放问题。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需要加快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然而,清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水能等的开发和利用仍面临着技术、成本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制约。

再者,能源运输安全也是不容忽视的环节。

我国的能源进口主要依赖海上运输通道,而这些通道存在着海盗活动、地缘政治冲突等风险。

一旦运输通道受阻,将对能源供应造成严重影响。

此外,国内能源运输网络的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能源的调配和供应效率。

为了保障能源安全,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

在能源供应方面,加大国内能源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力度。

不断推进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的勘探,提高资源的探明储量和开采量。

同时,积极开发非常规能源,如页岩气、煤层气等,增加能源供应的多样性。

能源结构优化方面,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推动风能、太阳能、水能等清洁能源的规模化发展。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4部分 第2章 课时77 中国的能源安全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4部分 第2章 课时77 中国的能源安全

课时77中国的能源安全1.中国能源供需特点2.石油供需与我国能源安全(1)我国能源安全战略:“以煤为主自给,以引进油、气为重心”。

(2)我国的石油生产与消费主要影响因素石油供需变化历程石油生产石油储量①我国通过理论创新,摆脱了“贫油国”的帽子;②主要分布在大庆油田、新疆地区克拉玛依油田等陆相沉积区域和大港油田、胜利油田等近海海相沉积区域开采量油田位置、地质条件、资金、技术、经济、政治等因素①20世纪60年代之前,我国的石油和石油产品主要依赖进口;②大庆油田等大油田的开发,使我国在1964年实现了石油基本自给;③在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成为自给有余的净出口国石油消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数量①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我国对石油的需求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我国传统大油田经过长期开采,面临战略储量减少、稳产难度加大等问题,石油新增探明储量有限。

②1993年我国再次成为原油净进口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3)我国石油安全问题的原因①石油供给对国际石油市场的高度依赖:出口国社会动荡导致可进口石油数量减少,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垄断导致进口成本增加。

②石油长距离运输:运输通道不畅导致石油不能够及时运达。

3.煤炭开发利用与我国能源安全(1)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在数量上足以满足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需求。

(2)我国煤炭资源供需空间错位,导致运输安全风险。

(3)煤炭开发利用所造成的各种环境问题,成为我国能源安全的重大隐患。

中国与世界能源安全与国家安全关系的共性(1)化石能源是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提供了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能源的85%以上的能量,作为非可再生资源,它们可开采的年限是有限的。

(2)化石能源的开发利用是许多现代环境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对环境安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3)世界上的历次石油危机曾危及许多国家的国家安全,一些国家有意把石油作为处理国际争端的工具,对石油资源的争夺是有些国家间发生冲突的原因。

中国能源安全面临困境分析

中国能源安全面临困境分析

中国能源安全面临困境分析
16 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能源安全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举办发布会,会上发布了上述蓝皮书。

蓝皮书指出,中国的能源安全目前和未来都面临着严竣的挑战,能源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目前我国能源供应与经济发展模式和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突出矛盾。

报告建议,我国对外应继续积极推动周边外交,借助一路一带战略布局构建中国能源重点。

中国的能源安全目前和未来都面临着严竣的挑战,能源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目前我国能源供应与经济发展模式和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突出矛盾。

从国际方面看:第一,中国石油进口源集中于中东、非洲且多为局势动荡地区,而美国未来的外交与地缘政策或许会增加中东局势动乱的可能性,因此中国需要在这些地区投入更多精力;第二,中国石油海路运输途径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因而受到美国及其他一些国家对此多方掣肘的可能性也在增加;第三,美国2014 年初确定将于2017 年起对日本出口天然气,虽然数量有限,但将对亚太地区的天然气市场产生很大的影响;第四,中国未来在世界温室气体排放谈判中可能面临更加严峻的局面。

从国内来看:我国单位GDP 的能耗过高,能源结构中化石燃料比重过高,高碳几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标签;高碳式的能源消费方式直接造成高污染、高浪费、低效率。

2013 年严重的雾霾污染涉及范围达160 万平方公里,多个省市空气质量达到六级严重污染中的最高级。

蓝皮书认为,中国应该重新审视能源安全的实质,彻底摆脱安全=加大供应,即粗放供给以满足过快增长的需求的习惯思维,转变为安全=效率,即以科学供给满足合理的需求的观念。

蓝皮书建议,要大力倡导节能型经济发展模式,将全面推广节能技术、清。

中国三条石油管道

中国三条石油管道

中国三条石油管道
近年来,中国对于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而石油作为重要的能源,对于中国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为满足能源需求,中国建设
了三条重要的石油管道,分别是中国—哈萨克斯坦管道、中国—俄罗
斯管道和中国—缅甸管道。

接下来将逐一介绍这三条管道。

第一条管道是中国—哈萨克斯坦管道,这条管道是中国和哈萨克
斯坦两国为增强经济合作所共建,全长1434千米,运输能力为2000
万吨/年。

中国—哈萨克斯坦管道外输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重要
经济圈,对于满足我国东部地区能源需求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二条管道是中国—俄罗斯管道,这条管道全长2921千米,运
输能力为3000万吨/年。

该管道是中俄能源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体现,其建成后将有效增加我国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此外,这条管道还得到
了俄罗斯境内的轨道交通运输补充,实现了省时、省力、省成本的优势。

最后一条管道是中国—缅甸管道,这条管道全长771千米,分为
原油管和天然气管,其原油运输能力为2200万吨/年,天然气运输能
力为120亿立方米/年。

这条管道连接了中国的云南省和缅甸的若开邦,是中国对外运输石油的第三大通道。

通过这两根管道,中国可以直接
从缅甸进口原油和天然气,满足国内能源需求。

总之,中国建设三条石油管道是为了满足国内能源需求,增强国
家安全保障能力和推动经济发展。

这些管道的建成,不仅解决了我国
能源短缺问题,也为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缅甸等国家的经济
合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加强了本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发展。

中国非传统安全案例-能源安全讲解

中国非传统安全案例-能源安全讲解

• 我国能源运输安全面临诸多潜在威胁:
• 一是美国谋求控制世界石油供给和运 输链给中国能源运输安全带来潜在威胁。 世界已探明的石油储量70%在中东,美国 的全球战略布局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石油 展开的,控制石油资源是美国在中东的基 本战略利益和目标。
• 二是海盗及海上恐怖主义对能源运输安全 构成的威胁。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 —马六甲海峡——南海是中国石油重要运 输线,这条航线上还有世界五大海盗多发
保障中国石油供给安全的对策建议
• (一)化解风险,努力实现油气供给多元化
• 实现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是分散石油供应风险, 保障石油安全的重要措施。除了中东外,非洲、 俄罗斯、中亚和南美是中国重要的石油供应地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二)建立强大的海运船队,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 建立规模庞大的石油运输船队对于维护国家经济 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中国现有的大型油轮远远不 能满足石油海运的需要。
• (三)石油进口的来源地相对集中

从世界范围上讲,中东、独联体、非洲和中
南美洲是国际原油主要出口地区,而沙特、伊朗
和俄罗斯是位居前列的原油输出国。
• 对我国而言,按2009年的原油进口数据,主要进
口来源国家集中在中东、非洲等地,一旦有关国
家政权更替、政局动荡,我国将首当其冲、深受 其害,石油安全的风险系数将随之攀升。
非传统安全案例——能源安全
背景:煤、电、油“三荒”
2010年1月27日,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能源 委员会,温家宝总理任主任,李克强副总 理任副主任,凸显出党中央、国务院对能 源问题的高度关注。保障石油安全是关系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随着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石油消费量大幅增加, 石油需求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石油安全 面临一些潜在的隐患。

马六甲海峡与中国石油运输安全

马六甲海峡与中国石油运输安全

马六甲海峡与中国石油运输安全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印度洋和南中国海的重要海上通道,被称为“世界石油喉”及“亚洲门户”。

该海峡每年经过的船只数量巨大,包括许多油轮、化学品船、液化气船等能源运输船只。

因此,马六甲海峡在中国石油输运的安全和稳定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随着中国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对海外石油资源的依赖加深,中国在马六甲海峡地区的石油运输量也在急速增加。

根据数据,在过去十年中,中国在马六甲海峡运输的石油占全球总输送量的三分之一。

但同时,该地区也存在着多种安全风险,这些风险包括海盗袭击、自然灾害、船舶事故以及地缘政治冲突等。

这些风险给中国石油运输带来了很大的安全挑战,也使得相关的安全应对措施变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中国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海盗袭击。

由于马六甲海峡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因此该地区的海盗袭击风险一直比较高。

近年来,发生在该地区的海盗袭击数量有所下降,但依然存在风险。

为了应对这一风险,中国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增加海上警力、加强船舶安全管理、建设安全港口等。

此外,可以与沿海国家加强合作,共同打击海盗等犯罪行为。

另一方面,应防范自然灾害和船舶事故,以确保能源运输的顺利进行。

马六甲海峡地区经常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如海啸、台风、暴雨等。

这些灾害对石油运输造成的影响不可忽视,应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如提高航行安全标准、加强船舶维护等。

此外,相关部门应定期对船舶、海上油库及油轮码头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确保石油运输安全。

最后,考虑到马六甲海峡地区的地缘政治冲突,中国还需要探索更加多元化的石油运输路线。

在确保石油运输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考虑通过多元化的输油管道或海上油田等方式,降低对马六甲海峡船舶运输的依赖。

综上所述,马六甲海峡对于中国的石油运输和能源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石油中长期有序供给的大背景下,中国需要采取多种方式来确保马六甲海峡地区的石油运输安全,从而支持国家能源战略的顺利实现。

中国能源进口通道分布

中国能源进口通道分布

东北方向1.中俄原油管道东起俄罗斯远东管道斯科沃罗季诺分输站,终点为黑龙江大庆,管道全长999.04公里。

该条管线将于今年10月31日建成投产,届时俄罗斯将通过这条管道每年向中国供应1500万吨原油,合同期20年。

2.中俄天然气管道由东西两条线路构成,西线方案将考虑利用西西伯利亚的资源基础,而东线则涉及东西伯利亚、远东与萨哈林大陆架的天然气田。

2009年10月12日中俄签订协议,2016年起俄罗斯将开始向中国每年输送约7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

西北方向1.中哈原油管道西起哈萨克斯坦阿塔苏,终点为新疆独山子,全长1200多公里。

据统计,2009年中国通过中哈原油管道进口石油773万吨,进口量同比增长26%,3年多来管道原油输送量累计达到2039万吨,约占中国原油年进口量的12%。

2.中亚天然气管道西起里海旁的土库曼斯坦,穿过乌兹别克斯坦及哈萨克斯坦,到达中国新疆的霍尔果斯,管道全长1833公里,年输气量约为400亿立方米。

该管道累计输送进口天然气总量达13.54亿标方。

管道建成后将占中国天然气供应总量的20%-30%。

3.中巴铁路西南方向中缅油气管道2010年6月3日中缅签订协议,中缅油气管道将气、油双线并行,从缅中边境地区进入中国的瑞丽,再延伸至昆明。

管道全长约1100公里。

管道初步设计输油能力为每年向中国输送2200万吨原油、12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预计2013年投产。

天然气主要来自缅甸近海油气田,原油主要来自中东和非洲。

东南方向1.马六甲海峡通道马六甲海峡西北端通印度洋的安达曼海,东南端连接南中国海。

海峡全长约l080公里,是中国通往印度洋的重要通道,中国的石油进口来自中东、非洲、东南亚等地区,进口原油运输约80%通过马六甲海峡。

2.南美太平洋通道2009年2月,中国与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签署了一系列经济协定,其中,达成了海上运输意向。

该海上运输线路的油源主要来自中南美洲,根据中委已经签订的协议,委内瑞拉每天须向中国供应33万桶原油及成品油。

中国能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能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能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余胜海/文改革开放近30多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对能源需求也同步快速增长。

尽管中国人均GDP世界排位还很靠后,但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我国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把发展速度调整到8%左右,能源增长率控制在4%左右。

但是,我国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仍然将依靠高碳能源作为驱动力。

既要保持如此巨大的能源需求,又要适应低碳经济时代对节能减排提出的新要求,对中国来说是个严峻挑战。

目前,我国在能源安全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一、资源贫乏,能源供应前景不容乐观。

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我国能源资源蕴藏总量较为丰富。

按目前估计,我国有世界第一位的水能资源蕴藏量,第3位的煤炭探明储量,第11位的石油探明储量和第18位的天然气探明储量。

除了当前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常规能源外,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蕴藏量也较为丰富。

尽管从总量来看我国是一个能源大国,但从人均拥有量来看,我国实际上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

人均能源可采储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其中煤炭的人均可采储量为89吨,石油为2.48吨,天然气为1408立方米,分别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7%、10%和5%,与美国、欧盟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成员国相比,差距较大。

从我国化石能源储采比来看,能源供应前景不容乐观,除煤炭资源尚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外,石油、天然气则后继乏力。

从能源储藏结构来看,我国是个“富煤缺油少气”的国家,与世界的能源全局状况正好相反。

预计2020年以后,国内石油产量将逐渐下降。

二、能源技术落后,利用效率低。

无论从单位GDP能耗,还是从能源系统效率或单位产品能耗水平来看,我国的能源效率都属于世界上最低的一类。

在《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对世界59个主要国家的资源绩效水平的调查排序中,中国资源绩效居世界倒数第6位。

由于长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的能源效率为33.4%,比世界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而能源系统总效率则更低,仅为11.2%。

中国进口能源的运输风险与应对

中国进口能源的运输风险与应对

一、世界能源消费与运输据美国纽约媒体2004年6月透露的美国能源部最新报告,世界能源日趋激烈的竞争势头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

到2025年,全球日均石油消费量将达到目前的150%;尽管不少国家正在积极开发核、风、水、煤、天然气等能源,石油能源在世界能源中的占有率仅从现在的39%降到38%;中东地区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石油产量预计将从现在的日均2700万桶增加到5600万桶,而非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里海地区、拉丁美洲地区、西非地区等的石油产量也将相应提高;世界能源运输业将随着能源供应量和需求量的不断提升而持续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全世界石油、天然气的能源生产基地主要位于中东、前苏联和西非等地区,而主要消费国却在欧洲和北美等地。

每天都有大批石油和天然气运输船在海上繁忙运输,其占到总运量3/5,并以成本低、效率高和机动灵活成为能源运输的第一选择。

还有2/5的石油和天然气主要通过管道输送,成为能源运输的第二选择,运输成本显著低于铁路、公路运输和水运.目前全球能源运输船队拥有载重量万吨级以上的液舱运输船(包括油轮和液化气船)3,500余艘,其中包括载重量超过30万吨的超大型原油船、20至30万吨的巨型原油船、12.5万至18万吨的苏伊士型油轮、7.5万至12.5万吨的阿芙拉油轮、约5万吨的巴拿马油轮、约2万吨至3.5万吨的超轻型液舱运输船。

各条能源运输航线所投入运输船的型号、载重量各不相同,均根据航次运程的长短、卸货港航道和泊位基础设施、运河允许通过限度和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要求来确定投入何等级载重量的油轮。

例如从中东地区出口的石油运输距离长,单船运量越大规模经济效益越高,通常使用单船运量超过200万桶石油的VLCC和ULCC,但是这类巨无霸油轮吃水太深,即使工业发达的美国东部和西部港口迄今只有路易斯安那港口的油轮码头可以直接停靠,其他港口只能让其在远离港口的海上转运站卸油。

至于加勒比海油田和哥伦比亚等中南美洲国家生产的石油,通常用型号比较小、容易直接进靠美国港口的油轮运输。

我国能源状况特征和安全问题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

我国能源状况特征和安全问题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

我国能源状况特征和安全问题及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

能源生产量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基本能源消费占世界总消费量的l/10,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中国又是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发展经济与环境污染的矛盾比较突出。

近年来能源安全问题也日益成为国家生活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日益成为中国战略安全的隐患和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一.我国能源现状及特征能源资源是能源发展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断加大能源资源勘查力度,组织开展了多次资源评价。

中国能源资源有以下特点: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

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

其中,煤炭占主导地位。

2006年,煤炭保有资源量10345亿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约占世界的13%,列世界第三位。

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相对不足,油页岩、煤层气等非常规化石能源储量潜力较大。

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

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折合年发电量为6.19万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约1.76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

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

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

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

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

能源资源赋存分布不均衡。

中国能源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

煤炭资源主要存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赋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

中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别。

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

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

与世界相比,中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大部分储量需要井工开采,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

中国能源安全的十条海外运输线

中国能源安全的十条海外运输线

中国能源安全的十条海外运输线目前中国的能源形势其实是很严峻的。

一方面、截止到2006年底,中国每天平均消费100万吨石油,其中47万吨靠进口。

不仅如此,中国在石油净进口的情况下,也由煤炭出口大国、变成了煤炭进口大国。

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随着经济增长而增高。

另一方面,美国海军控制全球运输线、印度海军控制印度洋运输线、随时可以威胁中国的能源航运,这是直接的威胁;同时,俄国拖延“泰纳线”建设、俄国加紧成立天然气“欧佩克”意欲垄断全球天然气价格、俄罗斯对于盟邦白俄罗斯采取粗暴涨价手段强逼供气涨价,对于中国而言构成另一层次的潜在威胁、长远的威胁。

综合上述情况,中国未来的油气来源必须多元化、也正在多元化。

未来中国可能形成下列九条海外石油运输线和来源。

一、现有的和未来的陆路油气运输线(一)巴铁石油管线主要是中东--巴基斯坦--中国的管道或者铁路的石油运输线。

但目前尚在规划中。

输送能力待定。

油源主要来自中东、非洲等。

“巴铁”是指中国的铁哥们巴基斯坦。

预计要五到十年建设周期,才能有效供油供气。

(二)中缅石油管线及腾密公路缅甸a1和a3天然气田、以及中石油将获得的缅甸三块深水区的石油天然气田,属中国勘探开采。

中缅两国还有意铺设一条穿越两国之间的输油管道,直通重庆,预计输送能力在2000万吨。

这条石油管道还将起到缓解中国的石油“生命线”过度依赖马六甲海峡的状况。

同时,重新修筑“腾密公路”已经在进行中,这是历史上“史迪威公路”北线的一部分。

预计也要五到十年建设周期,才能有效供油供气。

(三)西亚的中哈油气管线、及中国-土库曼的油气管线中哈油气管线已经在运行中,首期油气管线的运能是1千万吨。

二期工程还在勘探和准备进行。

而07年5月15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发布公告,其全资子公司长庆石油勘探局已经与土库曼斯坦签订天然气井的钻井服务合同,分羹世界最大气田--位于土库曼斯坦的南约洛坦油气田,预计其储量为7万亿立方米,几乎是俄罗斯什托克曼天然气田储量(3.7万亿)的2倍,是目前勘测出的全世界最大天然气田。

论中国海上油气通道安全

论中国海上油气通道安全

论中国海上油气通道安全作者:张明明来源:《当代世界》2015年第03期进入21世纪后,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能源国际合作取得重大进展,已在西北、东北、西南三大方向布阵能源进口通道,这三个方向通道与原有海上航运通道一起,形成了中国油气进口的四大战略通道(见图)。

但是,在陆上三大通道形成的同时,中国海上通道的重要性是否会下降,其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什么,中国该如何应对?本文将就以上问题进行分析。

中国海上油气通道概况目前,中国从海外进口原油和天然气主要需经以下几条海运路线:第一条为中东航线。

中国从中东进口的石油主要是从波斯湾出发,穿过霍尔木兹海峡,经阿拉伯海进入印度洋,再从马六甲海峡抵达中国南海地区,最终经台湾海峡到达中国内地。

第二条是非洲航线,其中又分为两条。

一条是由北非地区出发,从地中海起航,经过苏伊士运河和红海,穿过曼德海峡,再过亚丁湾,入阿拉伯海,渡过印度洋,由马六甲海峡进入南中国海;另一条是由西非地区出发,经过好望角,入印度洋,从马六甲海峡进入南中国海。

第三条是东南亚航线。

经马六甲海峡和台湾海峡到中国内地。

此外,还有南美航线,经巴拿马运河入太平洋,最终至中国。

观察上述线路图可看出,中国海上能源通道航距漫长,且线路单一,这是由中国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

中国地处东亚,油气进口主要来自中东和非洲,在其他新航线未开辟的情况下,就使得中国海上的油气运输不得不走上述特定线路和通道。

中国海上油气通道的重要性论及中国海上油气通道的重要性,首先应看到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的不断提高。

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

2007年,中国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全年总进口石油达1.84亿吨,对外依存度达50.3%。

2009年中国进口石油突破2亿吨大关。

2013年中国进口石油达2.82亿吨,对外依存度达55.6%。

有学者认为,石油进口依存度高低可代表一个国家经济的安全程度。

中国的石油进口依存度高于50%,说明中国经济已过“危机”线。

提升国际海运通道安全保障能力 ──推动面向全球海上运输网络高质量发展

提升国际海运通道安全保障能力 ──推动面向全球海上运输网络高质量发展

国际海运通道对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性01国际海运通道战略地位重要国际海运通道承担了我国外贸货物运量的90%以上,是保障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其畅通安全与否已成为关乎国家安全的战略性问题。

《规划纲要》提出的4条海上国际运输通道,涵盖了我国海上东向、南向、西向及北向四个方向的通道。

一是经日韩跨太平洋至美洲的东向通道,是我国外贸集装箱运输的主要通道。

二是经东南亚至大洋洲的南向通道,是我国外贸铁矿石、煤炭运输的主要通道,承运量占到了约50%。

三是经东南亚、南亚跨印度洋至欧洲和非洲的西向通道,是我国能源、集装箱运输的主要通道,途经的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和苏伊士运河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是跨北冰洋的冰上丝绸之路,是连接我国东北部与西北欧最短的海运通道,战略价值愈发凸显。

02国际海运通道安全局势错综复杂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

国际海运通道面临着海上霸权、海洋权益争端等多种威胁与挑战。

西太平洋上呈弧形分布的岛屿及海峡对我国构成“岛链”威胁,存在被封锁切断的危险。

我国与多个海上邻国存在海上权益争端,对通道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西向通道途经海盗高发的亚丁湾、西非海域等“恐怖水域”,构成的威胁仍处严峻态势。

因此,加强国际海运通道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提高国际运输应急处突能力,对于维护我国经济安全及海外利益安全意义重大。

国际海运通道安全保障能力建设重点方向当前,我国对国际海运通道的安全保障服务主要体现在为船舶提供国际公约规定的通信导航和搜寻救助服务,在全球海域感知、深远海搜救、航海保障等方面与海洋强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为完善面向全球的运输网络,要充分利用北斗导航、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构建“陆海空天”一体化海上交通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对国际海运通道的安全保障能力。

01加强巡航救助装备建设国际海运通道海况复杂,应加强适合远海水域的船舶、飞机等装备建设。

我国的能源安全及其保障措施

我国的能源安全及其保障措施

我国的能源安全及其保障措施作者:刘立峰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2年第16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环境的急剧变化,我国能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影响能源安全的国内外因素越发复杂,要确保未来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能源安全保障措施。

一、我国能源安全的基本状况(一)能源供需矛盾加大,对外依存度显著增加总体来看,我国能源生产的增幅小于能源消费的增幅,能源需求膨胀与供应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1978—2010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由6.3亿吨标准煤提高到29.7亿吨标准煤,年均增长7%;而消费总量由5.7亿吨标准煤提高到32.5亿吨标准煤,年均增长7.8%,消费增长超前于生产增长。

煤炭消费量由1990年的10.5亿吨增加到2009年的29.5亿吨,增长了180%,年均增长5.6%;石油消费量由1.15亿吨增加到3.84亿吨,增长了234%,年均增长6.5%。

10年前,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只有美国的一半;而2010年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却比美国高出了6.4%,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国。

自1993年开始我国由石油净出口国成为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量由当年的988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5969万吨,再到2009年的1.99亿吨。

石油进口依存度也由1993年的6.4%提高到2000年的24.8%,再快速提高到2009年的51.3%。

2010年,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煤炭进口国,净进口1.7亿吨。

近年来,我国天然气需求激增,2010年,我国天然气进口量已达1186万吨。

预计2015年我国天然气进口量将达900亿立方米。

(二)能源结构不合理,资源分布不均衡在我国能源生产构成中,煤炭比重最高。

1978—2010年,煤炭生产平均占能源生产总量的74.6%,石油占16.2%,天然气只占2.7%,而水电、核电、风电占6.4%。

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也是最高。

1978—2010年,煤炭消费平均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1.8%,石油占19.5%,天然气占2.5%,水电、核电、风电消费量占6.2%。

我国陆路三大原油进口通道,中缅通道可以“跳过”马六甲海峡

我国陆路三大原油进口通道,中缅通道可以“跳过”马六甲海峡

我国陆路三大原油进口通道,中缅通道可以“跳过”马六甲海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到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近100万亿元,而对能源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的走高(特别是对于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传统的化石能源),特别是石油能源的需求和缺口越来越大,2019年我国原油总消费量为69673万吨,其中进口原油占到了总消费量的7成以上。

所以说我国目前原油对外的依存度很大(原油和石油其实是同一种东西,原油是未经处理过的石油)。

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汽油,柴油,润滑油,石油气等都是经过石油精炼而来,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还未普及的今天,石油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还是非常的重要。

那么国外的原油资源是如何运输到我国呢?目前运输到我国的原油通过陆路和海路两条通道,而海路运输经常受到自然因素和航行条件的影响,运输时间会比较久,为了保证我国的能源需求,我国在陆地上修建了跨国的原油管道。

放眼世界,主要的产油国主要有俄罗斯,沙特阿拉伯,美国,伊朗,以及中东的科威特伊拉克等国家。

而同我国新疆接壤的哈萨克斯坦,虽然原油产量在2019年只排在世界第16位(年产量8160万吨),但是其地广人稀,国内消耗不了这么多的原油,所以其生产的原油大多用于出口。

所以我国根据世界原油的分布修建了中俄,中哈和中缅(中东方向的原油)三个方向的原油管道中哈原油管道该管道起于哈萨克斯坦西部的阿特劳,经过阿塔苏,止于中哈边境的阿拉山口,线路全长2798公里。

阿特劳附近是哈萨克斯坦重要的产油区,其中阿特劳炼油厂是哈国三大炼油厂之一,是著名的石油之城(这个和我国的大庆市很像)。

中哈管道主要分成两个阶段建造,第一阶段是修建阿塔苏到阿拉山口的管道,这一部分在2006年7月底投入使用。

第二阶段是修建阿特劳到阿塔苏的管道,这部分在2年后的2009年7月建成投产,实现了全线的贯通(年输送量2000万吨),这也是第一条陆路跨境原油管道。

该管道在阿拉山口进入我国后,继续通过管道把哈国的原油输送到独山子(这里是我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中国的能源进口路线

中国的能源进口路线

中国的能源进口路线世界上有一个地方,石油丰富,油多如水,这个地方就是以波斯湾为主的中东和西亚地区。

大家都知道,中国每年都需要进口大量的石油,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6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30%。

中国的能源特别是石油,主要来自于中东,而原油从中东运到中国,就像老话说的,自古华山一条路——必须穿过马六甲海峡。

目前,世界石油的60%、中国大陆的80%进口石油,必须经过新加坡的马六甲。

也就是说,马六甲海峡直接扼住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能源大动脉与咽喉。

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以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就把中国与中东和西亚各国连接起来。

进入现代,中东等周边区域陆续发现巨量的石油,特别是波斯湾沿岸石油尤为丰富,石油是经济的命脉,而我国却是缺油国家,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中东。

过去我国来自中东波斯湾的石油大都经过海运回国,但是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海运必须走印度洋和马六甲海峡,而马六甲海峡海盗猖獗,还有其他国家的军事基地,诸多不利因素时刻威胁着我国能源进口安全。

就像我们在之前文章里面所提到的,印度为了监控中国轮船走向,印度还与新加坡达成了军事协议,同意印度军舰驻扎在马六甲海峡。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我们的油轮一路穿过霍尔木兹海峡来到马六甲时,面对虎视眈眈的印度军舰,不得不提心吊胆。

而一旦国际局势有了重大变化,印度军队卡在这个海峡,中国将立刻遭到重大的能源危机!因此,必须想办法走其他路线,将来自中东和西亚的石油运回国内!实际上,石油除了海运运输,还有一种方式就是走陆路管道运输!为改变石油进口路线单一格局,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有效分散地缘政治风险,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建设东北、西北、西南以及海上四条重要战略能源通道。

西北通道中哈原油管道是中国的第一条战略级跨国原油进口管道,总体规划年输油能力为2000万吨,西起里海的阿特劳,途经阿克纠宾,终点为中哈边界阿拉山口,全长2798千米。

随着中国-哈萨克斯坦原油管道的建成投产,哈萨克斯坦每年将有2000万吨原油经阿拉山口进入新疆地区,成为中国重大能源通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中国的能源形势其实是很严峻的。

一方面、截止到2006年底,中国每天平均消费100万吨石油,其中47万吨靠进口。

不仅如此,中国在石油净进口的情况下,也由煤炭出口大国、变成了煤炭进口大国。

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随着经济增长而增高。

另一方面,美国海军控制全球运输线、印度海军控制印度洋运输线、随时可以威胁中国的能源航运,这是直接的威胁;同时,俄国拖延“泰纳线”建设、俄国加紧成立天然气“欧佩克”意欲垄断全球天然气价格、俄罗斯对于盟邦白俄罗斯采取粗暴涨价手段强逼供气涨价,对于中国而言构成另一层次的潜在威胁、长远的威胁。

综合上述情况,中国未来的油气来源必须多元化、也正在多元化。

未来中国可能形成下列九条海外石油运输线和来源。

一、现有的和未来的陆路油气运输线
(一)巴铁石油管线
主要是中东--巴基斯坦--中国的管道或者铁路的石油运输线。

但目前尚在规划中。

输送能力待定。

油源主要来自中东、非洲等。

“巴铁”是指中国的铁哥们巴基斯坦。

预计要五到十年建设周期,才能有效供油供气。

(二)中缅石油管线及腾密公路
缅甸a1和a3天然气田、以及中石油将获得的缅甸三块深水区的石油天然气田,属中国勘探开采。

中缅两国还有意铺设一条穿越两国之间的输油管道,直通重庆,预计输送能力在2000万吨。

这条石油管道还将起到缓解中国的石油“生命线”过度依赖马六甲海峡的状况。

同时,重新修筑“腾密公路”已经在进行中,这是历史上“史迪威公路”北线的一部分。

预计也要五到十年建设周期,才能有效供油供气。

(三)西亚的中哈油气管线、及中国-土库曼的油气管线
中哈油气管线已经在运行中,首期油气管线的运能是1千万吨。

二期工程还在勘探和准备进行。

而07年5月15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发布公告,其全资子公司长庆石油勘探局已经与土库曼斯坦签订天然气井的钻井服务合同,分羹世界最大气田--位于土库曼斯坦的南约洛坦油气田,预计其储量为7万亿立方米,几乎是俄罗斯什托克曼天然气田储量(3.7万亿)的2倍,是目前勘测出的全世界最大天然气田。

中土也将铺设油气管线、向中国输油输气、预计中土管线也要五到十年建设周期,才能有效供油供气。

以上简称陆上的“西部四线”。

除了中哈管线已经投产之外,其余三线预计都要五到十年建设周期,才能有效供油供气。

(四)北线:俄国油气来源及海上、陆上运输
俄06年向华供油1300万吨,主要通过三途径增加对华供油。

一,通过连接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阿塔苏-阿拉山口石油管道,向中国买家运送150万吨石油。

二,俄石油在远东地区的萨哈林-1号项目拥有20%的股份,可以向中国海上供油。

三,从俄罗斯经蒙古对中国的铁路运油。

至于泰纳线的中国支线,至今“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楼”。

俄国人在对华油气供应、尤其是泰纳线的问题上,心不诚,拖了十二年左右、悬而未决。

刺激了中国走多元化供油道路的决心。

看看俄国同白俄罗斯这两个“盟邦”为了油气涨价而撕破脸皮,中国油气供应,决不能只靠俄罗斯一家。

二、现在和未来的海洋运输线
(五)东南亚油气及运输线路
包括柬埔寨油气田及海上运输线或陆路运输线。

及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的油气。

美国石油巨头雪佛龙(chevron)公司在柬埔寨南面海域上发现了巨大的石油和天然气田6278平方公里a油田,储量估计为7亿桶原油,远远超过早前估计的4亿桶。

而在柬埔寨政府所指定的面积为6557平方公里的b油田中,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total sa)和中国国家海洋石油公司(下称“中海油”)是最主要的竞争者。

柬埔寨可能总共拥有高达20亿桶石油和10万亿立方英尺的天然气,由于中国和柬埔寨的传统关系,柬埔寨的部分油气田必然由中国参与勘探开发,柬埔寨的部分油气资源必然通过海洋运输或者其他运输方式,通往中国。

中国同印尼也签订有油气供应合同,由印尼供应天然气等给中国广东等地区。

(六)东海油气田及海上运输线
(七)南海油气田及海上运输线
按照中国的主张,南沙群岛等属于中国。

目前虽然同越南等达成不扩大争议的过渡性协定,但是南海油气的开发和合作开发并未终止,而是在进行中。

(八)非洲油气来源及海上运输线
目前中国在尼日利亚、苏丹等诸多非洲国家,拥有油气田的勘探开采权。

成为中国的重要油源。

目前来自非洲的石油进口占中国石油总进口的30%以上并在增长。

其运输通过海运、通过马六甲海峡运往中国。

将来可以通过巴铁管线、或者中缅管线、运往中国。

(九)中东油气来源及海上、路上运输
目前中东是中国的最大油气来源。

中国占有权益的油气田,遍布伊朗、伊拉克等中东国家,而沙特等国家则是中国的最大石油供应国,仅沙特一年向中国就输送石油2千万吨。

中国石油天然气进口部分的60%来自海湾地区。

目前伊朗和沙特是我国最大的两个石油来源
国。

其运输通过海运、通过马六甲海峡运往中国。

将来可以通过巴铁管线、或者中缅管线、运往中国。

(十)来自大洋洲、南美洲的油气及海上运输路线
中国在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等国家有油气供应合同。

同时在智利铜矿、巴西铁矿、澳大利亚煤矿铁矿铀矿等有供货合同。

都通过海洋运输。

此外,中国的海外油气供应,还包括同朝鲜合作开发朝鲜西岸油气田的合约。

属于环渤海区、产量较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