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佛法的本質是什麼?人類唯能從佛教學到的東西是什麼?佛陀對人類而

言,最無可替代的偉大貢獻是什麼?以上,我認為唯一只在佛陀創覺緣起無我的真理,並為世人曉示親證緣起無我的具體修道方法。就此而論,佛法的本質應該是深澈卻單純的,任何時代、任何國度的有情,只要能切實依佛之教而聞、思、修緣起無我的真理,那麼佛法將不辜負他,他必可於如來之家得自在。

2.佛教的根本思想是什麼?當然是「緣起論」。緣起無我、緣起如幻的思想

是佛教的中心骨幹,一旦偏離了緣起思想的信仰和緣起思想的解行,儘管名稱上仍舊是佛教,甚至以佛教的名義舉辦再多的利生事業,和實質的佛教是沒有多大關連的。

3.佛教淨化人類心靈、廓清人類無明最特殊的方法是大乘般若空觀,它的精

義有兩項︰

一、諸法畢竟空——時間、空間、精神、物質、運動以及事物的理則和定

律,這一切都因為根、境、識彼此互相依賴而存在,不同的根、境、識便會呈現出不同的時空和生命型態。但一切到底無核、無實、無住、無體,並不如人類所習以為常、想像般的那樣。

二、無緣大悲心——說無緣其實是「隨緣」——隨順法性任運而生,無功

用、無作意、無渴愛、無錯覺、無理想、無目的、無企圖、無作為而發的慈悲心。這種慈悲心從來不知自己是慈悲,也不知自己已經做了善行好事,他對有情(指凡有生命、情識的生物)的愛護就像陽光之於萬物,雖普照大地,卻是無心自然之行,甚至不知自己曾經照耀過人間!

般若空觀這兩項奧義,其實也是整個大乘佛教的最高原理和心法。

4.佛教的教理體系非常嚴密,涅槃經驗也非常深邃,這是優點,卻也是缺點,

也就是「高處不勝寒,曲高和寡」;也就是說,不論是佛教的思想或體驗,都很難為廣大的佛教徒所正確理解和掌握。

5.學術界雖有傳統佛教和現代佛教的名稱,但就佛弟子而言,佛教就是佛教,

並沒有傳統和現代之分。所謂傳統佛教,它們在過去每一個時代裡都曾經是現代佛教,而現代佛教十年百年之後,被保留下來的部份也將成為傳統佛教。佛教的特徵是三法印、四聖諦,凡信仰、宣說、實踐、親證三法印、四聖諦者,都是佛教。

6.一切佛法的根本都在阿含,離開了阿含,沒有任何佛法可言;阿含的根本

在出離心,任何宗派的修行人,如果沒有看透五蘊是苦、空、無常、無我的事實,對世間心無貪著,那麼所謂修行好是騙人的。

7.佛教的思想是立基於五蘊苦、空、無常、無我的「緣起論」;佛菩薩、祖

師大德的解脫境是以契應緣起的無我智為要因。倘若我們要學的是佛法,則不能不警惕諸行無常、身命危脆,並且在警惕中,時常以緣起為念,意欲信解之、現觀之。

8.佛教的原理是從緣起而來的,解脫也是從緣起而來的,如果不談緣起,不

以緣起為核心的話,那麼怎麼知道是外道的解脫還是佛教的解脫呢?佛教的解脫跟外道的解脫都有輕安,都很自在的,我們怎麼分辨內明之學與外道之學?所以要以你的心是相應於什麼樣的思想見地來檢視。

9.智慧跟解脫,都是要依緣起而來的,智慧是因為緣起,自在解脫也是因為

緣起,這是佛教不共的特色。禪宗雖然口頭上不常講「緣起」這兩個字,但是其內涵必然也是同樣指向緣起,否則就不是佛教了。

10.佛教的修行通常可分為「解脫道」和「菩薩道」兩種,一般而言,解脫道

比較側重自度,強調自己應該努力捨棄貪瞋無明,以達到無憂無惱的涅槃;

菩薩道比起解脫道則稍微寬廣一些,不但主張自己應該力求煩惱止息,並且也強調努力幫助和自己同處在娑婆世界的眾生獲得清涼解脫。

11.目前有很多人誤解,以為解脫道是小乘,菩薩道是大乘,事實不然。初期

大乘佛教很重視空的體驗;慈悲是從空的體驗發出的。如《金剛經》說:「菩薩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們都很重視空,空即無我。後來的人則離空的體驗來談菩薩道、談慈悲,這樣談慈悲而不掉入愛見悲、法見悲的很少。其實菩薩道與解脫道是可以合起來說的;真正的菩薩道即是解脫道。

有些佛教徒會將慈悲離開空來談,才會將菩薩道、解脫道分成大小乘二類差別。佛教不只強調慈悲、救度眾生,更強調這種救度眾生的行為是從哪種體驗發出的,這應是佛教的重點,離開空、無我,即非佛教。

12.我覺得「大乘佛教」的起源,乃是佛弟子在掌握阿含精髓之餘,進而為了

結合社會主義和人道精神而作的一種突破和創新的嘗試與努力。

13.其實,佛教與他教、他道最大的不同點,應該是在力行慈、悲、喜、捨之

餘,更留意背後產生這股力量的「東西」到底是什麼?合不合乎事實呢?

一旦忽略佛教此種尊重客觀、事實、科學、理性之個性,那麼佛教與他教有何差異?被稱為真理勇士的菩提薩埵與一般同具犧牲精神的宗教家又有何不同呢?

14.若就淑世救度的功能來說,我認為應該給予人間佛教相當大的肯定和敬

佩,這方面的工作是很需要的。可是也不能說只要有淑世功能的人間佛教就夠了,而應該同時有兼具修證的成份才是完整的佛教,所以人間佛教的不足就是其他教團的責任,也就是我所說的分工合作的關係。我認為印順導師的人間佛教思想仍有待後起的學者專家繼續加強研究。

15.追求「了脫生死」與建立「人間佛教」之間有些張力,也可以說有一點反

向。因為追求解脫多少會影響到度眾;反之,普度眾生又多少會影響涅槃體驗的深入。可是這兩者也並非完全矛盾,其實是可以統合的,只是如何兼顧和折衷而已。

16.菩薩道與修證道應以那個為先?那個為重?或者二者兼容並行?

我認為應隨個人道行的由淺至深而適度調整:剛入門時,修證可能要九分,度眾只要一分;逐漸深入,道行越來越好,修證三分,度眾則調高至七分;

到更高階時,修證只要一分,度眾則可以九分。因此,二者是可以兼容並行的,關鍵在於如何適時調整二者之間的比重關係。

17.如果捨棄了解脫不談,不但佛教將失去最足以彰顯它與外教的不同,甚至

可說擱置解脫不談的佛法,也就不是佛教了。

18.佛陀也不是一開始就弘法度生,而是先經過漫長時間的摸索,尋師訪道,

習定修慧,覺悟之後才開始度眾生的。以及古今無數為人所知的大菩薩、大善知識,也都是「先自度,而後度眾生」。

19.佛法除了可以也能夠利益眾生之外,它更有另一任務,那就是——探討世

間真相——人類為什麼有苦?苦如何產生?苦的根源是什麼?苦如何止息?止息的境界是怎麼樣的生活?在這點上,那是超越有利、無利的,乃至超越人道、人本之立場的!

20.我深信佛陀是置真相於利益之前的人,身為佛教徒的我們,倘若不能體認

佛教乃是特重「如實智慧」的宗教,佛法乃是究明「事實真相」之法的話,那麼也就難怪在聽聞某修女、某醫生、某大師表現出無限愛心、犧牲精神的時候,在還不及審視推動其愛心的理想和觀念是否合乎「真相」之際,便迫不及待地下斷語:彼人必定是大菩薩、大覺悟者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