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增用药特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大增用药特色
一、轻可去实
"轻可去实”,一般理介是指用轻清疏解的药物,以治疗风温初起的表实证而言。

先生提出的“轻可去实”其含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1.指药物性味而言:在解表时主张施用荆芥、防风、薄荷、桑叶、菊花等轻清升散之品,不用桂枝、麻黄等重浊厚味之属;湿浊中阻时施用茅术(米泔水浸)、茯苓等淡渗之品,不用苍术、厚朴等厚味燥湿之属;瘀血内阻,症瘕积聚时选用三棱、莪术、刘寄奴、大黄等破瘀逐血软坚散积之品,不用失笑散、全蝎、蜈蚣等气味重浊之品。

2.指剂量轻微:先生所用的剂量宗叶天士法,一般均以1~9克为准,很少超过9克以上的认为只要掌握病情,药宜轻用,重用者往往旧疾不去,反致他病。

当然剂量之多寡,最终还应适合病情之轻重,切忌太过与不及。

太过则伤正;不及则罔效,务使药病相抵为贵。

因此,用于疏肝解郁的柴胡,郁金只用到3~6克;攻下通腑的生大黄则用至3~6克;清心泄火之黄连只用到1.5~3克左右。

3.指药味少而精:良医治病,辨证确切,用药如用兵。

药味少而精同样能取胜;多而杂说明医者心中无数,对病情掌握不准,这样不但不能取效,往往反遗他害。

因此先生的处方一般均在10味左右。

二、重视炮制,讲究服法
有些药物通过炮制和配伍,要减少或监视其副作用,并能增加治疗作用,如熟地、阿胶等炒炭或珠(用蛤粉炒),或配以辛香理气的如炒枳壳、陈皮之品,可减少其滋腻呆胃的副作用,从而发挥其补益的作用;对砂仁、蒲黄、车前子或有关丸剂入药者用包煎,以免药液混浊;对紫菀、贯众、仙茅等品,方书中记载有小毒,与甘草同用,以解毒性;对有特殊气味的如乳香、没药、五灵脂之类以炒炙用。

如某些刺激胃肠的药物如墓头回、椿根皮、臭阿魏等尽量不用或慎用;患者服药后有不适感,嘱其改在饭后服,对某些虫类药物尽量避免应用,以防异体旦白过敏反应的发生。

加工炮制能改变药物升降沉浮作用趋势。

盐炒则降,如杜仲、菟丝子盐炒后则增强其下行补肾的作用;姜炒则散、厚朴、半夏经姜炒后,增强其止咳化痰、温中止呕的功效;
醋炒则敛、如白芍、延胡索、艾叶经醋炒炙后,增强其收敛止痛的作用;某些药物经醋炙后,除增强其收敛止痛作用外,同时加强其曲直作酸,入厥阴肝经的作用,如先生研制的内异Ⅰ号丸中的生大黄、炙鳖甲等均经醋浸泡后入药,取其入肝经之目的。

酒炙则升,如大黄经酒炙炒后则能改其通下之性为上行,具有行血通经,祛瘀止痛的功效,蒸熟则泻下力和缓,适用于老年人及体弱者,炒炭可用于大肠积滞的大便下血,有止血作用。

临床多以熟大黄炭用于妇女崩中漏下,以达祛瘀清热生新之目的。

三、动静结合,刚柔相济
先生在处方用药时掌握药物之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之原则。

具体应用时,在大量养血滋阴之品中的酌情选用香附、乌药、川栋子等,引气分药入血分,以活泼生机。

如对血热型月经过多地者,则予凉血止血药中伍香附、川芎、丹参等止血而不留瘀;血热阴虚者,则在滋阴清热的基础上,少佐醋柴胡、川栋子等行滞和血,以防滋腻;其动静结合可见一二。

气虚者,以补脾益气为主,可适情选用少量砂仁、陈皮、柴胡之类,使补而不滞,气机调达;血虚者,在滋阴补血的同时常须益气,以使“阳生阴长”,可少佐砂仁、香附、玫瑰花之属,一为畅通血行,使滋补而不腻膈,一为引气药入
血,而生血气。

另外,大量疏肝理气之品易耗气劫阴,常加入白芍、甘草酸甘化阴,以柔克刚。

四、药性温和,顾及阴血
先生在调经过程中对辛热药或寒凉药的应用,注意不宜多用或久用,要中病即止。

一般需与其它佐使药配合,以免过于辛热而使之血热妄行反伤阴血;过于寒凉虽能除热,然有火退寒生之弊。

总之,清不可过用寒凉,以防损伤胃气,复阻经血;温不可过用辛燥,以防耗阴动血。

特别是闭经治病过程中,不仅在于虚者不宜强补;实者不宜峻泻。

补虚不可过用辛热滋腻之品,以免燥血滞膈;攻实不可过用苦寒辛凉之剂,以免败胃伤津。

宜调和血气,使归平顺,以达“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之目的。

特别在治疗闭经时不能以一通为满足,还须注意疗效之巩固,以及禀赋体质,寒热虚实之不同。

药性宜温和,以免耗阴伤血。

五、同时因地而宜
在月经周期中的不同阶段,生理、病理各异,因此在调经时,尚须根据经前、经后、经时与平时的不同特点,而选用不同的方法。

一般说来要掌握经前勿补,经后勿泻;经时
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

如经前多采用理气和血调经大法,目的在于因势利导,使经血通畅而无滞涩之弊。

若夹寒者兼予温经散寒,以助血运;血热者又兼凉血润燥,使热随血去。

倘滥用滋补则有碍血运,致使经行不利,徒增腹胀痛等症之苦。

但经前勿补并非绝对,如月经先期,经来如崩之属于气虚不摄者,也应调补气血,或兼予固涩,以控制血量,并调整周期。

行经期间由于血运较之平时活跃,症状也常较明显,临床宜在辨别寒热虚实的前提下,针对具体症状治疗,以缓解病人疾苦。

如经量过多者兼予止血,过少者兼予养血通经,腹部胀痛者兼予理气止痛等。

经后由于血少脉虚易为邪侵,故宜调理脾胃,滋补肝肾,以增强其修复机能,恢复气血。

经净后至下次月经来潮前这一阶段为平时,此段时间应本着“缓者治本”的精神,着重调节脏腑气机,特别是心、肝、脾、胃、肾的功能,以使脏腑安和,气血协调,冲任调和,其中邪盛者以祛邪治病为主,正虚者以扶正调血为主。

同时还需注意季节气候、地域、环境、生活习惯居住条件不同,其对女性生理、病理的影响不同。

故在治疗用药中均宜加意斟酌,全面考虑。

先生认为不同时令气候,对疾病亦有影响,用药亦应注意。

如春天为风木之令,万物生长,肝阳易动,因此用药宜避免升提动火之品;夏令避免或少用辛热及滋腻呆胃的如附子、肉桂、熟地、阿胶之属;署必挟
湿及霉令温重季节,要注意多用藿香、佩兰,茅术等芳香化浊之品;秋燥季节,应避免香燥之品,注意养阴为要;冬令藏精之季,根据其体质之寒热虚实,要及时进补。

六、遣方用药,布阵有方
先生遣方用药,一般根据患者禀腻之强弱,病情程度之深浅,讲究循序渐进,轻重缓急。

如柴胡一般初投4.5克~6克,逐渐祝症情需要增至9克;黄连因其过量易苦寒败胃,一般初用1.5克逐渐增至4.5克或6克。

同一治疗法则,例如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瘀血症积时,具体应用则强调轻重缓急、循序渐进。

初用和血行血法,常用当归、川芎、丹参、丹皮、赤芍、鸡血藤、牛膝、益母草、泽兰等,此类药作用缓和,既能活血,兼有养血之功,适用于瘀血轻证或血瘀兼虚者,或其它病证兼有血瘀者;进一步活血化瘀则选用桃仁、红花、乳香、没药、蒲黄、五灵脂、琥珀等,此类药物作用较强,既能疏通血脉,又能消瘀散结,故适用于瘀血证较重,疼痛较剧者;更进一步破血攻坚法常选用莪术、三棱、大黄、鳖甲、水蛭、地鳖虫等,此类药物,或为虫类搜剔药,或为攻下逐瘀药,或为破气攻坚药,作用较为峻烈,有的具有毒性,一般适用于瘀血重证,或*积较深久病入络者,临床应用时,当权衡标本缓急,可与其它活血化瘀药物如当归、川
芎、桃仁、赤芍之类配合使用,或攻补兼施,或短期应用,亦可采用丸剂,以缓其性。

同样在清肝泻火药物应用中也有其程度深浅之别。

如肝经实热,肝火旺盛,或肝阳上亢,常用清肝泻热法。

泻肝法是以苦寒清热泻火的药物为主,使肝热得清、肝火得泄、肝阳得平。

但由于肝热有轻重之异,病位有偏上偏下之差,故泻肝法分凉肝、清肝、泄肝、抑肝、平肝之殊,临床常因证制宜。

如凉肝宜桑叶、菊花;清肝宜山栀、黄芩;泄肝宜龙胆、芦荟、大黄;抑肝宜柴胡、青皮;平肝取决明、白芍;镇肝用龙骨牡蛎、石决明等。

同属泻肝之药,但同中有异,临证宜巧用择取。

由此可见先生辨证施治独特与精湛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