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氏伤科用药特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氏伤科用药特色

胡劲松邱德华石仰山(指导)

(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伤科上海200002)

关键词石氏伤科中医中药特色

中图分类号:R28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205(2002)01-0057-03

上海石氏伤科创始于1880年,至今己有百余年历史,石氏伤科起初以外用膏药闻名,至石筱山提倡十三科一理贯之,对于伤科用药颇有独到之处:强调整体理伤,注重兼邪;气血兼顾,尤重痰湿;分部用药,佐以引经;辨证施治,顾护胃气。以下就药对的应用、引经药的应用和顾护胃气三方面简要介绍。1药对的应用

药对是临床用药中相对固定的配伍单位,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多为各医家独特经验的总结,具有较好的疗效,很能体现医家理论的用药的精华。石氏擅用药对治疗伤科疾患,此仅举有特色的几对药对,以示其用药之精华。

(1)牛蒡、僵蚕药对:牛蒡、僵蚕药对石氏在伤科杂病中运用得极为广泛,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关节周围炎、股骨外上髁炎、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髋关节滑膜炎、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滑囊炎等等。石氏认为该类疾病大多属中医“痰湿入络”范畴,其主要病因是由于人体气血不和、运行不畅,导致津液凝聚,进而聚积成痰,若入于经络则麻痹疼痛,入于筋骨则头项胸背腰掣痛,手足牵掣隐痛,聚于局部则肿而成块。对该类疾病进行辨证治疗宜采用化痰利湿,通络散结之法。石氏每运用牛蒡、僵蚕两药,为其治痰散结之要药。牛蒡:性凉、味辛苦,祛痰消肿,通行十二经络;《本草备要》曰其“散结除风……利腰膝凝滞之气。”《药品化义》曰其“能升能降,主治上部风痰。”《本事方》曰其“治风热成历节,攻手指作赤肿麻木,甚则攻肩背两膝”。僵蚕,性平、味辛咸,祛风解痉、化痰散结。《本草求真》曰其为“祛风散寒,燥湿化痰、温利血脉之品。”

收稿日期:2001-05-23

作者简介:胡劲松(1970-),男(汉族),湖北麻城市人,主治医师。

《本草思辨录》曰其“治湿胜之风痰……劫痰湿,散肝风。”由此,牛蒡、僵蚕两者配伍应用可通行十二经脉、开破痰结、导其结滞、宣达气血、滑利关节。故石氏家传名方“牛蒡子汤”即以此两药为君组成。

(2)柴胡、香附:柴胡、香附药对是石氏用于治内伤疾患之要药。伤科内伤初成皆由卒然身受,其症状除疼痛胀滞者外,依其部位在头、胸、腹、会阴等处而诸变百出,但总由阴气不舒(气滞),阳气不达(气郁)所为。石氏认为“头胸腹之内伤,不论其新伤宿损,或虚实之证,总与肝经相系。”治以疏泄肝胆三焦之气血郁滞最为适宜,往往使用肝经之药。石氏施治时多以柴胡与香附相需为用。柴胡,味苦,性微寒而质轻,为厥少二经的引经药,按足少阳经的循行是由上至下,足厥阴经则由下至上,故可随经气上下,能升能降,具升清阳、降浊阴之功。石筱山曾言:“柴胡能升能降,因而得着一个‘和’字,只要善于用,不论病在上、中、下哪一部,都很适宜,其是治伤科内伤的一味有效良药。”香附,味微苦甘,性辛、入肝、三焦之经。《本草纲目》曰:“香附之气平而不寒,香而能窜,其味多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生则上行胸脯,外达皮肤,熟则下走肝肾,外彻腰足。”柴胡香附药对,在脏主血,在经主气,以之治脏是血中之气药,以之治经,是气分之药。只要配伍得宜,自能开郁、散滞而通达上下,用治伤科内伤瘀阻气滞诸证,确有良效。代表方如石氏胸胁内伤方。

(3)草乌、磁石:草乌、磁石药对以通脉息痛为其要。疼痛在骨伤科疾病中是极其常见而又难以解决的症状。从古代医家的论述可以看出,无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不通则痛是疼痛的根本机理。石氏牢牢抓住疼痛的致痛之因,采用通脉息痛之法,并根据临床变化随症治疗。草乌,性热,味辛,宜通血脉、搜风胜湿、散寒止痛,是临床一味很好的镇痛药物,但多数人仅用于散寒止痛,而石氏以为其镇痛不仅仅在于能散寒止痛,而主要在于其有宣通血脉之功,用治疼痛

正合通则不痛之理,磁石性凉,味辛咸、活血化瘀、消肿镇痛、补肾益精。二者相配,磁石之咸凉可制约草乌之辛烈,草乌之辛烈可启磁石之阴凉,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奏通利血脉、消肿息痛之功。且只要患者无明显的热象即可用此药对,较之其他诸家仅以草乌治疗阴寒所致之痛症,其适用范围扩大很多。代表方如石氏温经强腰汤。

(4)地鳖、地龙:石氏理伤倡导痰瘀相关理论,认为伤科之疾每每导致人体气血不和,运行失畅,而气血窒滞,常常引发津液凝结,聚积成痰。痰浊形成的同时,又必然加重气血运行失畅,以致痰瘀交凝而使顽疾不去。临床上表现为:局部疼痛,肌肤麻木、皮下结块不化,关节活动受限。如颈椎病、腰腿痛、头胸腹内伤。肩肘关节粘连症。骨折脱臼等病程较久或预计病情易于缠绵者,治疗时需逐瘀破积与化痰通络同用才能使痰瘀得化,顽疾得除。清代周学海指出:“治痰必用破瘀。”亦是此论之明证。石氏在治疗此类疾病伴有痰瘀互阻时,擅长运用地鳖、地龙化痰破瘀。地鳖虫又名庶虫,具有很好的逐瘀破积、通络理伤功效,专治跌打损伤。瘀血阻滞经络。《长沙药解》言“庶虫善化瘀血,最补损伤。地龙又名蚯蚓,具有解痉镇痛、化痰通络作用,地鳖虫性烈,地龙性柔,二药相配,一者破瘀,一者化痰,一阴柔,一阳刚,互制互用,共奏化痰破瘀之功,而无阴阳寒热之偏。临床上两药往往与理气活血化痰药合用,如牛蒡、僵蚕、制南星、桃仁、红花、陈皮、香附之类共奏化痰破瘀,疏通络脉,使气机宣畅,顽疾去矣。代表方如石氏外用名方损伤风湿膏。

2引经药的应用

石氏伤科在治疗骨伤科疾患中,相当重视引经药的应用,无论外伤还是内伤,常常配合引经约,分经以引导之。石氏认为,引经药的妙用在于能够协同方药直达病灶,药效发挥更好,更能直接起到治疗作用。在具体的临床实践当中,石氏往往以伤患的部位为主,结合脏腑经络辨证,选用适当的引经药而增加疗效。兹以部位为纲,介绍石氏临床常用引经药。

(1)头部其引经药为柴胡、川芎。石氏认为:柴胡能升能降,因而得着一个“和”字,只要善于使用,不论病在上、中、下哪一部,都很适宜,其是治伤科内伤的一味有效良药。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入

肝胆经,《主治秘诀》云,“芎穷其用有四:少阳引经

药一也,诸头痛二也,助清阳三也,湿气在头四也。”可谓治疗头痛的要药。石氏以柴胡、川芎作为头部的能够起到行气化散血滞的作用,更能促使全方药力随经气循行而通达病所。(2)颈项为诸脉汇通之处,若因外伤、劳损、风寒湿邪侵袭,使颈部气血经络痹阻,易发为颈椎病。石氏伤科以六经理论为依据,认为其病属太阳膀胱经、少阴肾经与督脉。引经药常用羌活。羌活,味辛苦,入膀胱、肾经,具有散表寒、驱风湿、利关节之功止痛。《主治秘诀》云:羌活为“手足太阳引经药”,石氏认为,羌活功能助膀胱气化,行太阳之表,通经脉气血,畅督脉经气,故以其作为颈部伤疾之要药。

(3)胸部为肺之所在,胁为肝之分野,胸胁乃足厥阴、少阴之分布。其损伤的特点以伤气为主。石氏认为,胸胁内伤,不论其新久和虚实,总于肝经相关,总会引起肝胆气机不畅、疏泄失常。故常用柴胡、香附药对作为引经药。柴胡为厥少两经的引经药,(按:足少阳经的循行是由下至上,足厥阴经则是由上至下,故)可以随经气上下、香附入肝、三焦经,《本草纲目》认为其能“入手、足厥阴、手少阳,兼行十二经八脉气分”所以以此两药为引经药,是血中气药,如配伍得当,自能开肝经淤滞而通达上下,使气血得畅。

(4)腰部为足太阳膀胱和督脉循行的通道。《景岳全书》曰:“腰为肾之府,肾与膀胱为表里,故在经属太阳,在脏属肾气”。石氏认为狗脊入肾膀胱二经,除了能填精固髓、温少阴之经,畅太阳督脉之阳气外,还能作引经药之用。正如《本草正义》所说,狗脊“能温养肝肾,通调百脉,强腰膝,坚脊骨,又能固摄冲带,坚强督脉,引经向导”故石氏腰痛方中每每使用狗脊。(5)四肢为手足之经的主要循行通道,多见外伤引起气滞血瘀而为肿痛。石氏往往上肢选用桂枝,下肢运用牛膝。石氏认为:桂枝味辛微甘,芬芳醒郁,其枝柔嫩,其气清扬,善走上肢,具有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