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氏伤科药方
全国伤骨科名老中医秘方验方选

全国伤骨科名老中医秘方验方选一、石氏伤科(石筱山、石幼山)石筱山(1904-1964)、石幼山(1910-1981)瓦仲为石氏伤开第三代传人(石氏治伤,注意整体调治,内斤蔽顾,善于有所侧玄地综合应用手法、外治、内服、针利以理伤续断,尤其拉长用巧劲正骨上筋及结合体质、蔽邪辫证施以内治方药损仿论治,石氏主张气血蔽硕(筱山先生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皓临证体会,捉出气血袭顶时要以气为主(损伤以后,决血为患,宜治血为先,攻逐不能伤止,康复史须状助正(石氏又认为报伤亦有度实之别(虚人受仿是本虚标实,重拐掩芳亦是本虚标实,积劳所致的劳损成劳伤更是以虚为主(石氏还渔意治伤须留意兼那,诸如风寒疚湿之类幼山先生尤重从疾取冶(气滞血痛,失于流畅,即易成疚(疾癖胶截致使益情顽笃,慢性损伤易有斤邓蔽夹,也使痰浊湿滩留注骨节筋络,生诸变证内服外治顾共治庆能伙疗效更见显芳石氏以其几代的经脸,有系统的外教内服秘方脸方,在实践应用过程中,石氏仍不析增删币妇丁,使其更臻完菩(内服诸方更非一成不变,按病情不同及甘药物认识的深化,随证变化(1(三色敷药【劝能主洽】功能活血祛粥,消肿止痛,续筋骨利关节。
主治一田伤筋骨折,背紫肿月比疼痛难忍,亦治陈伤及寒湿痹痛(【处方组成】紫荆皮、黄金子、全当归、西赤芍、大丹参、淮牛膝‘片姜黄、五加皮宣木瓜、西羌活(独川活、香白芷、威灵仙,天花粉(青防风、木防己、川抚芍、左秦芜生甘草、番木鳌(【制备与用法】上药研细米和匀,用怡糖适量调和如糊状置缸内备用(摊于韧性纸张或纱布垫上,约0.4-0.5厘米厚,上盖桑皮纸,外用胶布或绷带固也隔3至5日更换需要时可在桑皮纸上局部或全部加其它药膏或掺药(2(损伤风湿膏【劝能主洽】功能活血化,消肿散结,祛风散飘通络止痛,舒筋健甄通利关节主治损伤以后筋络强硬牵掣或骨节酸捕(及风寒湿邪侵袭所致的痹捕(损伤初起肿胀不甚显著者亦可黔情应用。
【处方组成】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生半夏、生川军、全当归、黄金子,紫荆皮、小生地、苏木屑、单桃仁、嫩桑枝,川桂枝、炙僵蚕、小青皮、炙地鳖、炙地龙、西羌活、川独活、川抚芍、香白芷、川续斯、黑山桅、骨碎补、透骨草、北细辛、生昧黄、广木香、炙甲片、杜红花、粉月皮、赤石脂、落得打)白芥子、宣木瓜乳香苍术、甘松、山奈【制备与用法】诸药洗净后,切片或打碎。
痹证——石氏牛蒡子汤(石幼山方)

痹证——石氏牛蒡子汤(石幼山方)【组成】牛蒡子9g,白僵蚕9g,白蒺藜9g,独活9g,白芷3g,秦艽6g,制半夏6g,桑枝9g。
【用法】水煎服。
【功效主治】化痰消肿,祛风散结。
主治周身四肢麻痹酸楚,牵强掣痛,关节不利等证。
【方解】方中牛蒡子与僵蚕,是一对重要的配伍,也是本方的主药。
牛蒡子,祛风化痰,消肿散结,清热解毒,能升能降,通十二经络。
僵蚕,散风化痰,止痉解毒,散结软坚。
两药均为散风化痰之品,但牛蒡子偏于祛外感之风痰,僵蚕重于散内生之风痰,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白蒺藜能祛风破结。
独活、秦艽以祛风湿、解挛急。
白芷既能祛风燥湿,又能消肿止痛。
半夏,燥湿化痰,消痞散结。
桑枝以祛风通络。
【加减】石氏认为病久则多虚实夹杂,可随症加味应用,或合黄芪、当归益气养血,俾气血充养而助化痰湿;或入草乌、川乌、细辛温经散寒,以温化痰浊除凝;或佐健益脾肾之品,益脾肾健益,则温养气血之本源,使痰湿无以复生。
牛蒡性滑利,对气虚便溏者不宜施用,当先益气健脾,脾胃得健,始能用之。
石氏在治疗“痰湿入络”之类病症,常以牛蒡子汤合万灵丹用之。
万灵丹为《伤科补要》方,常用于外科痈疽和破伤风等症,功能散风化湿,活血解毒。
从临床观察其消散、退肿功效颇佳。
后因药源紧张,药厂暂停生产,故不再用。
【验案】葛某,5月前身热后,颈项板滞作痛,俯仰回旋不利,逐步增剧,引及右肩背疼痛,前臂手指酸麻。
经X线摄片为:颈椎5、6肥大增生,颈椎退行性改变。
方拟:炒牛蒡子、炙僵蚕、白蒺藜、防风、羌活、独活、钩藤、当归、青皮、陈皮、川续断、细辛、川芎、红花、海风藤、白芷。
经3诊治疗,疼痛酸麻大见好转。
1年后因看其他病来诊。
谓疼痛早除,有时偶有酸楚牵掣,再予活血、益气、和络之剂以巩固疗效。
本案系身热后,风邪未清,气血失和,与痰湿互阻滞留经络而致,以疏风活血,化痰通络。
用牛蒡子汤合川芎茶调散治之。
【按语】本方是石氏伤科专治损伤之后,风寒痰湿入络之症的一张验方。
石氏善用牛蒡子,常以牛蒡子汤为基础,临证加减变化治疗伤科杂病。
【石氏伤科:骨伤34个秘验方】精

【功能主治】
功能护肤生肌,解毒利湿。主治金刃所伤、皮肤破碎及皮肤湿疹等。
【处方组成】
东丹、熟石膏(一方为锌氧粉)。
【辨证加减】
无
【临床疗效】
无
【处方来源】
无
【按 语】
[制备与用法] 上药各为细末,和匀。用白凡士林调成粉红色软膏。
摊薄层于纱布垫上贴患处,或在盖于三色敷药的桑皮纸上全部或局部摊薄层后敷贴患处。
当归须9克、制香附12克、杜仲12克、青皮5克、陈皮5克、狗脊12克、川楝子9克、玄胡12克、大茴香9克、桃仁12克、桑寄生12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
无
【临床疗效】
无
【处方来源】
无
【按 语】
无
方名:金枪膏
【功能主治】
功能凉血解毒,活血止痛,止血生肌。主治金疮及破肉裂或破皮断骨。
【处方组成】
金银花、川黄柏、生锦纹、生甘草、紫地丁、当归身、老紫草、马钱子、黄蜡、白蜡、血竭、乳香、没药、川连、儿茶、龙骨、象皮。先将前8味药用麻油浸5天,然后煎熬至枯去渣,再熬至滴水成珠,加入融化,滤清之黄蜡、白蜡,混匀,再加入研末之后7味药,和匀成膏备用。
方名:三黄膏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解毒,祛瘀破积,消肿痛,除湿热。主治损伤以后肌肤瘀肿青紫,焮热作痛。亦可用于其它原因所致红肿热痛之症。
【处方组成】
大黄、黄芩、黄柏、东丹、熟石膏。
【辨证加减】
无
【临床疗效】
无
【处方来源】
无
【按 语】
[制备与用法] 上药各为细末,和匀,凡士林调成软膏。抓薄层干纱布垫上,贴患处。或在盖于三色敷药的桑皮纸上局部或全部摊薄层后敷贴患处。亦可摊于单层纱布上(类似凡士林纱布),依所需要,剪一小块贴患处,其外再用三色敷药。
石氏伤科用药要略

石氏伤科用药要略根据损伤的不同部位,性质和伤后兼邪的各异,石氏将伤疾分为外伤(伤及皮肉筋骨),内伤(损伤及脏腑经络气血),伤科杂症(风寒湿诸邪的留滞等)而予以分类用药。
(1)外伤:一般指四肢筋骨损伤,如伤筋,骨折,脱臼等。
可分为初,中,后三期而分治之,仅举骨折为例,其它诸证均可仿此加减参阅之。
初期以活血祛瘀,消肿息痛为主。
常用方药:新伤续断汤(当归,地鳖虫,丹参,苏木,桃仁,泽兰,炙乳香没药,骨碎补,煅自然铜,续断,延胡索,桑枝)。
本方功能化瘀消肿,续骨息痛,用治新伤骨折。
肿胀剧烈者,可选加紫荆皮,刘寄奴,留行子,荆芥,防风,南星,万灵丹等。
疼痛剧烈者,可选加血竭,三七,制草乌,磁石等。
瘀血化热可选加丹皮,赤芍,生地,忍冬藤,连翘,山栀,制川大黄等。
大便秘结可选加枳实,厚朴,生大黄,玄明粉,瓜蒌仁,郁李仁,火麻仁等。
一般上肢加姜黄,桑枝,下肢加牛藤,威灵仙,除去续骨药亦可主治伤筋,脱臼所致的瘀滞肿痛症,视病情的不同亦可另加用生地,花粉等以补充骨折后津血的消耗,并可加用枳壳,陈皮等理气药以助血行。
中期以和营生新,接骨续筋为主。
常用方药:和营续骨汤(当归,赤芍,白芍,川芎,生地,杜仲,续断,骨碎补,五加皮,红花,陈皮,桑枝,独活)。
肢麻酸楚选加黄芪,桂枝,木瓜,鸡血藤等。
脾虚面色苍白选加党参,白术,山药,茯苓,甘草等。
阴虚津少选加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等。
湿困纳呆加选苍术,厚朴,蔻仁,谷芽,麦芽,生山楂等。
后期以益气血,补肝肾为主。
常用方药:坚骨壮筋汤(党参,黄芪,白术,白芍,当归,熟地,续断,狗脊,鹿角,鸡血藤,红花,陈皮,茯苓)。
如关节疼痛,活动不利选加千年健,络石藤,伸筋草等。
关节酸麻选加蚕砂,木瓜,五加皮,乌梢蛇等。
(2)内伤:一般指头脑,胸腹等躯干部的损伤,即以脏腑经络气血受病为主,按损伤的部位,久暂而分治之。
内伤诸证较严重者,可现气闭昏迷之证,宜先服苏合香丸或至宝丹以开闭宣窍,如化热烦躁不宁的亦可服琥珀报龙丸,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等。
石氏伤科

石氏伤科(石筱山、石幼山)秘方石筱山(1904-1964)、石幼山(1910-1981)昆仲为石氏伤科第三代传人。
石氏治伤,注意整体调治,内外兼顾,善于有所侧重地综合应用手法、外治、内服、针刺以理伤续断,尤其擅长用巧劲正骨上骱理筋及结合体质、兼邪辨证施以内治方药。
损伤论治,石氏主张气血兼顾。
筱山先生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证体会提出气血兼顾时要以气为主。
损伤以后,瘀血为患,宜治血为先,但攻逐不能伤正,康复更须扶助正。
石氏又认为损伤亦有虚实之别,虚人受伤是本虚标实,重访瘀著亦是本虚标实,积劳所致的劳损或劳伤更是以虚为主。
石氏还注意治伤须留意兼邪,诸如风寒痰湿之类。
幼山先生尤重从痰取治。
气滞血瘀,失于流畅,即易成痰,痰瘀胶凝致使症情顽笃,慢性损伤易有外邪兼夹,也使痰浊湿滞留注骨节筋络,生诸变证。
内服外治顾其治痰能使疗效更见显著。
石氏以其几代的经验,有系统的外敷内服秘方验方,在实践应用过程中,石氏仍不断增删修订,使其更臻完善。
内服诸方更非一成不变,检病情不同及对药物认识的深化,随证变化。
(石印玉施杞)方名:三色敷药【功能主治】功能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续筋骨,利关节。
主治一切伤筋骨折,青紫肿胀,疼痛难忍,亦治陈伤及寒湿痹痛。
【处方组成】紫荆皮、黄金子、全当归、西赤芍、大丹参、淮牛膝、片姜黄、五加皮、宣木瓜、西羌活、独川活、香白芷、威灵仙、天花粉、青防风、木防已、川抚芎、左秦艽、生甘草、番木鳖。
【辨证加减】无【临床疗效】无【处方来源】无【按语】[制备与用法]上药研细末,和匀,用饴糖适量调和如糊状,置缸内备用。
摊于韧性纸张或纱布垫上,约0.4-0.5厘米厚,上盖桑皮纸,外用胶布或绷带固定,隔3至5日更换。
需要时可在桑皮纸上局部或全部加其它药膏或掺药。
--------------------------------------------------------------------------------方名:损伤风湿膏【功能主治】功能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祛风散寒,通络止痛,舒筋健骨,通利关节。
石氏接骨丹

石氏接骨丹
【处方组成】
自然铜30克、马钱子30克、鲜螃蟹30克、地鳖虫60克。
自然铜火煅醋蒸七次,马钱子油炸刮尽毛,各研细末,螃蟹、土鳖各自捣碎混合上药,加白酒l斤浸泡即可。
每日2次,每次20毫升。
【功能主治】
功能散瘀定痛接骨。
主治骨折恶血留内,瘀滞不化。
【辨证加减】
如患肢肿胀较甚,再行夹板固定时可以用正骨酒浸淋之,处方如下:当归、赤芍、甲珠、红花、牛膝、木瓜、乳香、没药、桔梗、豹骨、海马、广皮、母草、元胡、大茴、小茴、五加皮、松节、竹七、苍术、防风、羌活、独活、藁本、香附、桃仁、大黄、苡米、川芎、伸筋草、枳壳。
上药混合泡白酒备用。
亦可内服,每日2次,每次20毫升。
【按语】
药酒浸淋绷带包扎固定,能够维持患肢肌肉的张力,而且液体分布均匀,渗透性较强,能舒筋和血,祛风胜湿,缓解肢体疼痛,又可使气血正常流通,促进瘀血吸收消散,可以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强直,增强肢体的活动能力,从而加速骨折的愈合。
石氏伤科(石筱山、石幼山)1三色敷药

(珍藏版)全国伤骨科名老中医秘方验方选的计划...一、石氏伤科(石筱山、石幼山)1.三色敷药2.损伤风湿膏3.阳和痰核膏4.红玉膏5.三黄膏6.碧玉膏7.黑虎丹8.桂麝丹9.接骨丹10.铁扇散11.金?膏12.筋骨酸痛药水13.朱砂膏14.红粉散15.麒麟散16.化瘀续断丸17.健筋壮骨丹18.活血舒筋丸19.理气止痛丸20.和营理气丸21.安脑宁神丸22.健腰定痛丸23.固腰补肾丸24.新伤续断汤25.牛蒡子汤26.柴胡细辛汤27.理气止痛汤28.鲜金斛汤29.柴胡桔梗汤30.损腰汤31.固腰汤32.腰背和营汤33.地龙汤34.调中保元汤二、王氏伤科(王子平)1.消瘀止痛药膏2.舒筋活络药膏3.接骨续筋药膏4.温经通络药膏5.坚骨壮筋伤膏药方6.舒筋活络药水7.舒筋活络伤油膏8.上肢损伤洗方9.下肢损伤洗方10.化瘀承气汤11.三黄宝蜡丸12.活血散瘀汤13.清心解毒汤14.活血定痛汤15.续骨活血汤16.夺命接骨丹17.活血舒筋汤18.蠲痹汤19.治伤大红丸三、魏氏伤科(魏指薪)1.安神定魄方2.川芎钩藤汤3.五香调气化瘀汤4.定心安神汤5.脑震伤方6.洗头方7.下颌洗方8.伸筋活血汤9.二陈舒肺汤10.行气通络止痛汤11.腰脊胸腔洗方12.生地白芍汤13.地龙汤14.丁桂散15.舒筋活血汤16.化瘀汤17.大活血汤18.痹痛汤19.外擦药酒方20.祛风活血洗方21.化瘀洗方22.三圣散四、施氏伤科(施维智) 9591.吊伤膏2.截血膏3.祛伤续骨膏4.接骨膏5.伤筋药水6.行气化瘀汤7.和营理气汤8.顺肺和营汤9.上肢化瘀汤10.下肢化瘀汤11.上肢续骨汤12.下肢续骨汤13.坚骨通络汤14.坚骨健步汤15.和营通络汤16.养血疏风汤17.疏风健步汤18.养血健步汤19.地龙舒腰汤20.化瘀能络汤21.补肾健腰汤22.育阴健腰汤23.安神化痰汤24.补肾健脑汤五、陆氏伤科(陆银华)1.琥珀安神方2.伤科危症夺命丹3.镇神丸4.二龙一珠汤5.荆芥头痛方6.头晕六味汤7.还少丹8.通气散9.还睛汤10.癫狂梦醒汤11.龙虎汤12.可保立苏汤13.祛瘀解毒汤14.破血汤15.川羌活汤16.腰痛九味17.参附回阳汤18.腰斩方19.妊娠腰痛方20.补腰方21.海底方22.琥珀三七散23.六仁三生汤24.歪嘴方25.伤膏26.四黄消肿软膏27.生肌散六、林氏伤科(林如高) 9801.风伤丸2.跌打补骨丸3.养营丸4.续骨丸5.回生散6.芎芷汤7.疏风活血汤8.顺气宽胸汤9.祛风散瘀汤10.补肾壮骨汤11.活血镇痛汤12.消炎退肿汤13.跌打营养汤14.风伤伸筋汤15.安神止痛汤16.通窍祛瘀汤17.祛风通络汤18.复苏汤19.清热凉血汤20.理气补血汤21.新伤跌打汤22.旧伤跌打汤23.顺气祛瘀汤24.散结利气汤25.透骨养筋汤七、刘氏伤科(刘寿山)1.接骨紫金丹2.舒筋壮力丸3.努伤化瘀丸4.补肾养血丸5.外敷接骨散6.外敷正骨散7.消肿化瘀散8.外敷活化散9.外敷生长散10.外敷壮力散11.腾药八、郭氏伤科(高云峰) 9931.清心药2.健项药3.下肢瘫方4.上肢瘫软方5.落枕方 6.桃奴泽兰汤7.胳膊疼方8.肘臂麻木方9.关节伤力肿痛方10.解郁失笑散11.季肋气滞作痛方12.腰伤气滞作痛方13.腿不能行方14.清肺止血散15.消下破瘀汤16.治瘫痪方九、郑氏伤科(郑怀贤)9991.二号新伤药2.三号新伤药3.四号新伤药4.五号新伤提骨药5.一号旧伤药6.二号旧伤药7.三号旧伤药8.四号旧伤药9.五号旧伤药10.一号接骨药11.二号接骨药12.三号接骨药13.四号接骨药14.六号接骨药15.七号接骨药16.一号活络膏17.二号活络膏18.一号接骨丸19.二号接骨丸20.冷膝丸21.活络酒22.风湿酒23.人参三七酒24.五加皮酒后记1008附录。
【骨伤名家:石氏伤科石筱山石幼山】

【骨伤名家:石氏伤科石筱山石幼山】一.石氏伤科(石筱山、石幼山石筱山(1904-1964)、石幼山(1910-1981)昆仲为石氏伤科第三代传人。
石氏治伤,注意整体调治,内外兼顾,善于有所侧重地综合应用手法、外治、内服、针刺以理伤续断,尤其擅长用巧劲正骨上骱理筋及结合体质、兼邪辨证施以内治方药。
损伤论治,石氏主张气血兼顾。
筱山先生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证体会提出气血兼顾时要以气为主。
损伤以后,瘀血为患,宜治血为先,但攻逐不能伤正,康复更须扶助正。
石氏又认为损伤亦有虚实之别,虚人受伤是本虚标实,重访瘀著亦是本虚标实,积劳所致的劳损或劳伤更是以虚为主。
石氏还注意治伤须留意兼邪,诸如风寒痰湿之类。
幼山先生尤重从痰取治。
气滞血瘀,失于流畅,即易成痰,痰瘀胶凝致使症情顽笃,慢性损伤易有外邪兼夹,也使痰浊湿滞留注骨节筋络,生诸变证。
内服外治顾其治痰能使疗效更见显著。
石氏以其几代的经验,有系统的外敷内服秘方验方,在实践应用过程中,石氏仍不断增删修订,使其更臻完善。
内服诸方更非一成不变,检病情不同及对药物认识的深化,随证变化。
1.1.三色敷药[功能主治]功能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续筋骨,利关节。
主治一切伤筋骨折,青紫肿胀,疼痛难忍,亦治陈伤及寒湿痹痛。
[处方组成]紫荆皮、黄金子、全当归、西赤芍、大丹参、淮牛膝、片姜黄、五加皮、宣木瓜、西羌活、独川活、香白芷、威灵仙、天花粉、青防风、木防已、川抚芎、左秦艽、生甘草、番木鳖。
[处方备注][制备与用法]上药研细末,和匀,用饴糖适量调和如糊状,置缸内备用。
摊于韧性纸张或纱布垫上,约0.4-0.5厘米厚,上盖桑皮纸,外用胶布或绷带固定,隔3至5日更换。
需要时可在桑皮纸上局部或全部加其它药膏或掺药。
2.红玉膏[功能主治]功能护肤生肌,解毒利湿。
主治金刃所伤、皮肤破碎及皮肤湿疹等。
[处方组成]东丹、熟石膏(一方为锌氧粉)。
[处方备注][制备与用法] 上药各为细末,和匀。
用白凡士林调成粉红色软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