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心态]解密社会文化心态构建教育生态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密社会文化心态构建教育生态环境

一、问题提出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人才市场的竞争压力已从成人逐渐波及到中小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校外教育以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受到了越来越多家长和学生的重视。

家庭校外教育支出是指家庭在正常学校教育以外的一切教育支出。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我们城乡居民教育消费支出不断增长,特别是家庭校外教育支出增长迅猛。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家长对子女教育表现出的一种成就动机,不过由于表现的强度不同,在不同的社会层次、不同的地域受到的关注度不同。我国家庭校外教育支出,因为学生家长强烈的动机表现,已成为一种显著的社会文化现象。作为家庭校外教育支出驱动的一种外在表现,家长们的各种过度关注和支援子女教育的行为已经改变了社会文化和教育的历史。对于社会上出现的各种课外教育支出行为,人们所持的态度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有学者称家庭教育负担微观上影响居民生活,宏观上制约我国经济转型,也有研究者以家庭的教育支出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计算负担率、教育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和运用判别分析计量方法,揭示出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投入负担过重,教育投入占家庭消费支出比例过高,相当多的个人家庭存在着教育投入过度等特征。教育商品不符合需求法则,教育的价格提高并没有使人们的教育需求降低反而使其升高。针对日益受到关注的家庭教育支出不平等问题进行全面实证分析研究,家庭教育支出不平等直接影响教育公平。

家庭校外教育支出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同时和多种历史因素相关联。由此,我们可以利用一种系统的文化与社会因素分析方法,从建构与解码的角度出发,帮助我们解密家庭校外教育支出社会文化心态,从而促进良好教育生态环境的构建。

二、分析方法

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皆因地理环境、历史、政治体系和习俗的不同,拥有各自的文化体系。根据泰勒(Tylor)的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泰勒认为,文化是社会成员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里习得的,而不是天生遗传的。社会成员在成长过程中,根据社会中已有的文化规则和习俗等形成自己的世界观,认识世界,规范自己的行为,并做出判断。这个文化系统帮助指导人们的行为,影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认识问题的视角。但是文化的概念是广义的,对于任何一种文化的解读,没有一种特定的社会参照是不可能的。这种参照能够帮助我们从特定的社会视角分析解读一个社会的文化,同时从参照物的角度建构与其他文化要素的关系。所以假设我们从某种文化建构与解码的角度出发,首先建构一种家庭校外教育支出生存环境及其存在的社会结构,进而用这种构建的方法来整体理解社会中的一种特定文化现象,这样有助于理解文化的整体结构和社会存在的完整性。在建构的同时,从家庭校外教育支出这种社会文化现象出发,分析整体文化结构与特殊文化现象之间的关系,反映这种特定文化的细节和关联背景。在这一过程中,利用建构的文化密码从不同角度联系作为参照物的家庭校外教育支出现象,使得我们能够比较系统细致地理解家庭校外教育支出现象及其存在的社会情境。

根据斯德可夫的描述,文化密码是人类精神世界中最重要的领域,包括系统的价值导向,各种内化的社会规范,是特定民族或者群体的基本文化特征。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群体文化中的基本要素和行为模式的特征。所以,比起宽泛的文化解读,文化密码是一种更精确的文化解释工具。利用文化密码的解析方式,同时能够帮助我们从个体文化习得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动态地理解个人或群体行为与信念的情境合理性,因为特殊社会群体的文化和行为以及他们的世界观是特殊社会环境作用的结果。社会是一个系统,而不是简单的个体的集合体,社会系统内部的各个机构和人与人之间总是以某种方式联系着。作为一种系统的分析方法,文化密码的解码方式更适合我们认识家庭校外教育支出这种社会现象以及家庭校外教育支出群体学生家长们的教育价值观、支援行为以及这些文化行为产生的社会的文化背景。

三、家庭校外教育支出的社会文化密码

(一)传统教育价值观是家庭校外教育支出的文化本源

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社会价值观是以官来定位的,这一传统教育价值观极具功利性与工具性指向。我国的家长们非常重视教育,并且对子女的教育表现出非常高的期待水准。学者吴玉焕认为,这种对教育的热衷是因为大部分人相信教育就等于成功。因此区别于理想主义教育者的教育哲学,校外教育支出的主体学生家长们的教育哲学是实用主义的,是现实主义的,教育只是作为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而已。家长们的基本价值观:(1)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子女走向更高的社会阶层,追求经济和生活的成功,而不是为了追求某种纯粹的理想教育;(2)接受教育是为了得到社会声望或受到尊重,教育是达到目的的手段;(3)名校是达到目的的最有效手段,同时名校能够给孩子带来含金量高的文凭和有实用价值的校友关系。与此种实用性的教育价值观相对称而表现出的是家长主导下的学生学习文化。

因此中小学生们在完成学校的课程外,利用假期和课外时间一般都会去各种校外补习班继续学习或补习。家长们认为学的知识越多,学习时间越长就越好。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取大学,特别是全国知名大学。而学生不仅要完成学校的作业,还要做课外补习班留的作业,日复一日,他们不仅承受巨大的身体上的疲劳,精神上的压力也非常大。学生的学习与家长的期望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功利性与工具性指向,教育成为家长们动机达成的重要手段与工具,而考取大学成了学习的惟一目的。社会中所表现出的教育价值观与家长们的教育动机是趋于一致的,在这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的塑造下,必然呈现出家庭课外教育支出比例过高、校外教育过热的现象。

(二)家庭文化对校外教育支出的影响

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我国的家庭,特别是家庭内部的家长与子女的关系都表现出了儒家文化的传统特征。大部分家庭都是以子女教育为中心的,许多家长把子女看作是自我存在的延续,子女教育的成功自然就成了家庭成功的重要标志,成为家长的体面与自豪。这与西方的理性、独立、自主的家庭关系比较起来,我国的家庭关系可概括为非理性、不成熟和依赖的家庭互生关系。正是这样一种社会的心理和对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定位,家长们不惜牺牲自己,不惜节衣缩食,而把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上,祈求通过教育帮助孩子取得成功,而子女则是把勤奋学习看作是尽孝道的一种有效的方式。这样一种家庭文化与教育支出热联系起来,就形成了我国社会比较特殊的家庭经济与文化结构即家庭中心主义、以教育为导向的家庭文化以及社会中的家庭利己主义。家庭作为一个单位,为孩子的教育协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