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糖尿病专科医生的忠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位医生的忠告:跑步、节食还是用药?

作者:吴海云

我的一位大学同窗,毕业后改行做了行政。除了逐渐发福外,没有生过什么病。45岁那年,身高1米74的他在体检时发现“血糖高(空腹血糖7.6mmol/L)”,血压136/88mmHg,体重82公斤。其他项目都正常。两周后复查,空腹血糖7.7mmol/L。医生给他戴了一顶“糖尿病”的帽子。他顿时感到前途暗淡,万念俱灭。这篇文章是对他个人咨询的回答,希望对其他的患者也有所裨益。

糖尿病可怕吗

古代的阿拉伯人以医术高明著称。据说在他们行业内,有一个不与外人道的秘诀:“要掏病人腰包,必先使其恐惧”。现代医药业,对这个秘诀,心领神会。我认识的医生中,也有不少是个中高手,由此名利双收,并且深得病人信赖。媒体中对“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等现代富贵病危害的极尽渲染,比如将糖尿病称为“慢性癌症”,其实暗藏玄机,与这个秘诀实有相通之处。

“糖尿病”一词,实际上包括很多种原因各异、轻重程度差别很大的不同疾病。其中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所谓“1型糖

尿病”,病人的胰腺分泌的一种可降低血糖的激素,即“胰岛素”逐渐减少,以至消失。如果不采用胰岛素治疗,病人几乎必死无疑。另一种是所谓“2型糖尿病”,病人的胰腺功能多数正常(以后随病程延长,可有不同程度减退),只是由于身体组织对胰岛素反应不敏感(医学上称为“胰岛素抵抗”),也会出现血糖升高。

历史上记载的糖尿病,主要是1型糖尿病。在没有胰岛素以前,这种病比现在的癌症还可怕,这可能是很多人对糖尿病感到很恐惧的原因之一。实际上,现在诊断的糖尿病绝大多数是“2型糖尿病”。由于诊断的标准越来越宽松,当然也由于这种病确实在增加,“糖尿病”已成为一种非常普通的病,可防,可治,也不可怕。

要用药吗

“2型糖尿病”之所以越来越多,主要是由于现代人的食物越来越丰富,而体力活动又越来越少。肥胖是这种病最重要的原因。因此,多数医生认为,对于新发现、没有症状而又较轻的糖尿病病人,比如我上面提到的同学,可以暂时不用药物,而采用“生活方式干预”治疗,主要是调整饮食、增加活动、减轻体重。

关于调整饮食,书上往往会列举计算公式,让很多人看了直头痛。现在网上和一些医疗机构,还会采用计算机软件生成食谱。方便倒是方便了,但也不一定总是适合个人口味。我个人觉得,更切实际的是,记住简单一名话:“减少主食,增加青菜,每月称重”。在我们这样一个以“饮食”为核心的文化环境中,就连那些到处讲课的营养专家们,自己每天到底摄入了多少蛋白质,多少脂肪,多少糖类,恐怕也是稀里糊涂。而每月称一次体重(最好早晨排尿后,只穿内衣不穿鞋,用的秤要可靠),我们都可以做到。对一个偏胖的人,每月如能减轻1-2公斤体重,说明饮食控制得比较合适,否则就应当重新调整。

对于没有体育活动禁忌(如严重高血压、冠心病等)的人,适当的体育活动,也就是每周至少参加中度以上的活动(如跑步、游泳)3天,每次半小时以上,是最为有益身心的方法,对糖尿病的治疗也很有益。可惜现在的糖尿病人,多为奔走于职场或官场者,或为谋稻粱,或“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真能做到并坚持这一点的,并不多见。

如何选择药物

我的这位同学,偏于敏感细腻,如果让他服药,可能会加重他的心理负担。而他毅力坚强,比较关心自己的健康,因此我建议他先采用生活方式调整治疗,降低体重。半年以后,他的体重降到了74公斤,血糖也到了正常范围。他重拾自信,踌躇满志。我也相信他前程似锦。

生活方式干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且确有很多糖尿病人,无论如何节食、运动,还是不能明显控制血糖。另外,有些研究提示,尽早控制血糖,有助于保护胰岛细胞功能。因此,也有很多医生认为,对诊断为糖尿病的病人,应当尽早使用降糖药物。

现在的降糖药有十来类,名目繁多,许多药名连我这个医生也记不住。但可将其归为二大类:其一是“老药”,包括胰岛素类、磺脲类(如优降糖,达美康)和双胍类(如二甲双胍);其二是“新药”,包括胰岛素增敏剂(如罗格列酮,它有个很动听的中文名,文迪雅,但近些年来关于它的争议不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餐时血糖调节剂(如瑞格列奈)等。有趣的是,三类老药,几乎都是偶然发现,来得几乎“全不费功夫”,但比起耗资亿万,利用种种高科技手段开发出来的新药,其效果毫不逊色。反而是新药,闹了好些沸沸扬扬的事件,有的甚至很快撤市,弄得制药公

司的损失以百亿计。因此说句良心话,制药公司也确实不易。

如何选药,医生们各有自己的经验或偏好,也难排除有利益因素。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用药常要经常调整。因此,最稳妥的方法,是找一个自己信得过,又容易沟通的医生,共同制定方案。我个人有两条基本原则,第一,优选“老药”,后用“新药”;第二,偏胖者优选双胍类,偏瘦者优选磺脲类,条件好者可优选胰岛素类。需要提出的是,和高血压病人需要联合用药一样,绝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随病情进展,也需要多于一种的降糖药物治疗。

如何适度用药

总的来说,对“2型糖尿病”,采用降糖药是治标不治本(对1型糖尿病采用胰岛素治疗,可以说是治本)。但现在还没有治本方法,也只好以此作为权宜之计。这类药物,益处虽有,但有限;副作用虽不算多,但有时可很严重。我本人就遇过很多因为磺脲类或胰岛素使用不当,而致低血糖昏迷甚至死亡的病例。因此,用药要适度。

如何才能适度?目前最好的办法,是定期(比如2-3个月)检测“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的含量。以前强调“强

化降糖治疗”,将治疗的目标,定在HbA1c含量小于7.0%甚至6.5%。但大量研究显示,这种强化降糖,会导致大量的治疗副作用发生,反而引起病人死亡风险增加。有人批评,这是医药产业出于利益,过度推销的结果。我个人认为,将治疗的目标,放在使HbA1c含量在7.5%,比较切合实际。

还有个问题,要不要自备血糖仪?虽然这种仪器并不昂贵,推销者甚众,但有研究显示,个人自备血糖仪并无益处,反而增加焦虑。因此,对于性格偏于敏感焦虑的病人,我不会建议购买血糖仪。

(作者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主任医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