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渗透德育教育案例
小学数学教案德育渗透

小学数学教案德育渗透
课题:认识数字
年级:小学一年级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够认识数字1-10并能正确书写。
2. 能够理解数字与实物的对应关系。
3. 培养学生爱护数字的意识,珍惜数字资源。
教学重点:
1. 认识数字1-10。
2. 认识数字与实物的对应关系。
教学难点:
1. 理解数字与实物的对应关系。
2. 书写数字1-10。
教学准备:
1. 数字卡片1-10。
2. 实物图片。
3. 小黑板和白板笔。
教学过程:
1. 热身导入:教师准备好数字卡片1-10,让学生依次快速背诵数字,培养学生对数字的认识。
2. 学习新知:教师展示实物图片,让学生根据实物数量说出对应的数字,并在小黑板上书写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字与实物的对应关系。
3. 拓展应用:教师设计一些与实物数量相关的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加深对数字与实物对应关系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爱护数字的意识。
4.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醒学生珍惜数字资源,不浪费不乱用。
5. 课堂总结: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强调数字的重要性,并给予学生正面肯定。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数字与实物的对应关系,培养了学生的爱护数字意识,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数字的认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高中数学德育思想渗透教案

高中数学德育思想渗透教案
主题:勤奋学习,尊重师长
目标:
1.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爱
2. 强调尊重师长,积极和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 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 了解数学的定义和相关概念,以及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学习如何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讨论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活动:
1. 第一节课:介绍数学的定义和重要性,与学生讨论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第二节课:教授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让学生进行实践练习,并进行批判性思考
3. 第三节课:以小组形式讨论和解决一个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合作并尊重他人意见
4. 第四节课:教师提出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并展示自己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德育渗透:
1.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勤奋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2. 强调尊重师长和与他人合作的重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的意识
3. 鼓励学生勇于挑战自己,表现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他人的不同看法
评价方式:
1. 学生学习笔记和练习成绩
2.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程度
3.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教学反思:
1. 通过这一教学活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得到了增强,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持续强调德育思想的渗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实践这些价值观
3. 教师也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和发展。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初中教育精选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一、学生起点分析:通过前几节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通过分析简单问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列出方程解应用题,初步掌握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但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常常会遇到一下困难,就是从题设条件中找不到所依据的等量关系,或虽能找到等量关系但不能列出方程。
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课以“希望工程”义演为例引入课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借助列表的方法分析问题,体会用图表语言分析复杂问题表达思维方法的优点,从而抓住等量关系“部分量之和等于总量”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抽象的符号变换应用等活动,展现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
因此,本节教材的处理策略是:展现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方程——检验解的合理性。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借助表格学会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体会间接设未知数的解题思路,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必须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希望工程义演中的数学问题的探讨,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同时,从情感上认识希望工程,懂得珍惜今天的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景引入;第二环节:活动探究;第三环节:运用巩固;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景引入内容:出示七幅图片如下:引入“献爱心”活动。
出示教材情境:某文艺团体为“希望工程”募捐组织了一场义演,共售出1000张票,筹得票款6950元.成人票与学生票各售出多少张?(图如上)什么是“希望工程”?“希望工程”是一项扶贫工程,通过社会集资,帮助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继续学业,改变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促进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小学数学学科德育渗透案例范文(精选11篇)

小学数学学科德育渗透案例范文(精选11篇)案例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所经历的具有多种意义的典型事件陈述。
它是对人们经历的故事的有意截取。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学科德育渗透案例的文章11篇 ,欢迎品鉴!教学思路说明:《义勇军进行曲》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它出现在北师大版三年级艺术(上册)《深深的怀念》这一单元的主题图中,与油画作品《狼牙山五壮士》、国画作品《铜墙铁壁》及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局部组成了一曲用生命谱写的瑰丽乐章。
当年,这首雄壮激昂的歌曲曾经激励着中华儿女同侵略者浴血奋战,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战斗号角。
今天,中华民族在走向富强之路的同时,依然面临着挑战与危机!《国歌》仍然传递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它时刻鼓舞着炎黄子孙奋发图强,建设好自己的国家。
《国歌》,对学生来说,听得多,也唱得比较多。
但因为所处的时代不同,学生很难体会到歌曲中包含着的特有的深刻含义,所以在演唱时,往往只有动嘴在哼唱,很难达到慷慨激昂的效果。
因此,我选择了对这首歌曲的演唱教学、点评、赏析,纠正学生演唱中的习惯性错误与不严谨的缺陷。
在新课程艺术学科的精神指导下,我围绕热爱祖国这一个重要的人文主题,我采用了如下五个篇章:《国歌》奥运篇自豪、《国歌》战争篇庄严、《国歌》识唱篇能行、《国歌》成就篇激情、《国歌》歌舞篇祝愿这一艺术体验的过程将《国歌》在不同时代、不同场合的演唱意义在学生面前拉开生动的帷幕。
通过现代电化多媒体展示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无数英雄的中华儿女冲锋陷阵,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一道新的长城;在庄严的《国歌》声中,荣获世界冠军的奥运健儿热泪盈眶;在庄严的《国歌》声中,万人注目着天安门前的升旗仪式使学生自然地进入了《国歌》的音乐意境,并产生了强烈的学唱愿望。
把歌曲中蕴含的情感予以深刻的揭示,并唤起了学生的感情共鸣,在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演唱中,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对《国歌》的演唱、点评、赏析,纠正学生演唱中的习惯性错误与不严谨缺陷,引导学生深刻领略乐曲的感召力。
教学案例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案例

教学案例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案例教学案例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案例XXXXXX《数学课程标准》在分类目标中指出:“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研究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优良的研究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那么如何做好自己的本份工作——在数学统计教学中渗透德育,下面就结合教学案例谈一下浅薄的认识。
案例:在教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统计》一课时,教材在94页提供了4种颜色的花,让学生统计喜欢哪种颜色的花。
教学完例题,学生已掌握了初步的统计知识,教师安排了一个实践活动把统计知识和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师:我们的学校是花园式的学校,你们在校园里都见过那些树?生:柳树、桃树、银杏树。
师:你们知道这些树各有多少棵吗?生:不知道。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块去统计校园里的树。
经过实践活动,师生共同收集、整理出了数据,银杏树22棵,柳树8棵,桃树12棵。
师:根据收集到的信息,你能想到什么?生1:银杏树比柳树多14棵。
生2:桃树比银杏树少12棵。
生3:柳树和桃树共18棵。
学生提出并解决了很多数学问题,教师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追问了一句:“在统计校园的树时你们还体会到了什么?”生1:我们的学校很美,我很喜欢这个学校。
生2:我们的学校是花园式学校,我们要爱护校园里的花草树木。
师:我们的学校很美,我们要爱它。
我们的生活中填塞了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从小就要学好它。
反思;一、体会应用,对学生进行研究目的教育宏伟的目标发生宏伟的毅力。
”“坚强的意志源于高尚的幻想。
”教师应通过活泼形象的头脑教育,以及数学知识在日常糊口、生产扶植和科技等方面的广泛使用,不断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变更他们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进行研究目标教育。
比如:案例1中学生通过对校园里树木的统计,不但体会到糊口中处处有数学,还遭到了头脑的熏陶,发生了爱校、爱护花草树木的情绪。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中,教师通过介绍不同场景下的时间和分针位置,让学生认识时间和分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时间和珍惜时间,例如:“你们每天有多少时间在玩游戏?如果把这些时间用来研究,你们会更聪明哦!”这样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珍惜时间、利用时间的好惯。
案例四:[数学竞赛]四年级数学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数学竞赛。
在竞赛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竞赛中感受到成功和失败的快乐和挫折,激发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竞赛结束后,教师还组织学生分享竞赛经验和感受,让学生互相研究和借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上案例都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让学生在研究数学的同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惯。
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德育教育,让学生在学科研究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在本单元的课堂中,我让学生回家记录自己的作息时间,并制成时间表。
在课堂上,我鼓励同学们互相交流,了解彼此的生活安排。
我们思考了哪些地方可以更合理地安排时间,是否有浪费时间的地方。
我们分享了好的例子,例如有些同学不仅列出了日常生活,还合理规划了课后的体育锻炼时间。
有些同学完成家庭作业用的时间很少,而有些同学要花很长时间,我们探讨了原因,并请做作业又快又好的同学分享经验。
通过交流和借鉴,每个同学修正了自己的作息时间表,养成了合理利用时间的好惯。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而不仅仅是育才。
在每堂课中,我们应该渗透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
在数学课堂中,如何恰到好处地进行思想教育是每位数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具体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从知识中受到教育,而且可以从教师的态度、作风和情感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道德教育,从而达到育人的效果。
小学数学五年级德育渗透教案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应用分数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耐心、细心、自觉合作和对团队成员的尊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分数的加减运算方法,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教学难点:分数的加减运算方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件、黑板、彩色粘纸、纸箱、小球等。
2.材料准备:学生教材、作业册。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彩色的分数海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2.概念讲解与示例演示(2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简单明了地讲解分数的加减运算方法。
然后,通过几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和使用这些方法。
3.练习与巩固(3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
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在一张纸板上画一个数字和一个小矩形区域。
然后,教师出示一个分数问题,要求学生用彩色粘纸表示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并将它们贴到对应的矩形区域中。
最后,学生对自己的答案进行检查和讨论。
(2)教师设计一个实践任务,让学生运用分数的加减运算方法解决问题。
教师将一些小球放在纸箱中,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分数的加减运算方法,计算小球的总数。
学生可以分成小组,通过观察、议论和计算来解决问题。
最后,学生将自己的答案写在纸上,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较和讨论。
4.反思与总结(15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收获。
然后,教师总结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更好地应用所学的内容。
五、教学延伸:1.扩展练习:教师可以设计更加复杂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解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启发思考: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改变问题中的条件,以及如何对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究。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数学德育渗透教学,学生不仅学到了分数的加减运算方法,还培养了合作意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数学课德育教育案例

小学数学数学课德育教育案例小学数学课德育教育案例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一起关于小学数学课程德育教育的案例。
通过该案例,学生将研究到如何勇于尝试、团队合作和互助共享的重要价值
观念。
背景
德育教育在小学数学课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数学教学
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德育教育强调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培养。
本案例旨在通过一个实际的例子展示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
案例
小明是一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在数学课上遇到了困难。
老
师鼓励他自己思考,并尝试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小明勇敢地尝试
了多种方法,但都没有得到正确的答案。
随后,小明的同桌小红看到了他的困境,主动提供了一些想法和建议。
他们一起讨论问题,并试图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案。
他们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共同努力解决难题。
最终,他们成功地解决了问题并得到了正确的答案。
这次经历让小明意识到勇于尝试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他也意识到,在研究中互相帮助和分享知识可以带来更好的结果。
结论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们学习到了如何勇于尝试、团队合作和互助共享的重要价值观念。
德育教育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还关注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
将德育教育融入数学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具有良好品德的人。
高中渗透德育的数学教案

高中渗透德育的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使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数学与德育的关系,认识数学对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2.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3.通过数学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担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数学知识渗透德育,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思维能力;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实现德育的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讨论数学与德育的关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认识。
二、知识讲解
1.介绍数学与德育的关系,数学不仅是一门学科,还是一种思维方式和道德修养的体现;
2.讲解如何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对个人发展及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三、活动设计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数学在个人生活和社会中的作用;
2.设计数学题目,让学生通过求解问题,体会数学对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3.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展示他们对数学与德育的理解和认识。
四、总结概括
通过活动的展示和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如何通过数学教学培养自己的德育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对数学与德育的关系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数学与德育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也更有动力和激情。
希望通过数学课程的渗透,能够帮助学生在品德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上有所提升,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学科德育论文和案例10篇

小学数学学科德育论文和案例1《小课题大学问,小行动大情怀》《节约用水》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一节综合实践课,本课以我国水资源匮乏的现状为背景,旨在让学生结合量与计量、统计等已学知识,通过测量、分析、推理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研究问题的过程,同时引导学生感受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必要性,强化环保意识。
一.链接生活与教材,有意熏陶德育“节水环保”是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但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学生从未感受过缺水给生活带来的不便,对水资源的宝贵性更是理解不深刻。
本案例,把生活中水龙头浪费水的现象与数学巧妙结合,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参与调查研究,着实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通过计算和统计推理,学生知道了宁波市按压式水龙头1分钟浪费的水量和全国按压式水龙头1年浪费的水量,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浪费现象的严重性,教学中提供了日湖的蓄水量和一个人1年的用水量作为参考,从量化的角度使学生在算一算、比一比的过程中对浪费水的现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学生接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礼,使学生对节约用水从“认知上的理解”上升为“情感上的认同”。
二.巧设活动与方法,反复践行德育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需要以实践为依托,拓展德育空间,丰富德育形式,并以此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和道德实践能力。
本案例中,课前、课中、课后都设计了活动引导学生亲自参与。
课前,有目的地收集、调查我国水资源的资料,小组合作实地调查收集数据;课上,有步骤地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计算、整理、分析;课后,布置节水方案的设计与实践,让学生经历有目的、有规划地提出研究思路、制定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的是学生严谨认真、善于规划、有序做事的好习惯,同时引导学生把节约用水落实到日常行为中。
经历了实践后,学生对节约用水从原先的“情感上的认同”上升为“行动上的自觉”。
一节数学课看似微不足道,只要精心设计不但能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还能让学生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得到感化,我相信德育融于学科,学科浸润德育,最终是可以实现德育、智育并驾齐驱的目的。
数学教学德育渗透案例

数学教学德育渗透案例
新的课程标准将德育教育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这表明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我的做法如下:
首先,教师必须充分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不仅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
教师的形象和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
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表达、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带来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例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研究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在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研究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贯穿德育教育
于教学之中。
例如,在研究平移时,让学生感受到平移后图案的美丽,进行审美教育。
在研究一元一次方程时,告诉学生在中国古代很早就开始对一元一次方程进行研究,比欧洲还要早一千多年,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研究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
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就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育叙事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育叙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数学,作为一门严谨且晦涩的学科,常常让人觉得枯燥乏味。
正是在这样的学科中,我们可以发现数学的德育渗透教育。
数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价值观的培养。
数学的德育渗透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念。
下面,我将通过叙述一位初中数学老师的故事,来探讨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育的重要性。
张老师是一位资深的初中数学教师,他以其严谨的教学态度和富有创造力的教学方法著称于校。
在数学课堂上,张老师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注重学生的品德养成。
他在教学中常常以生动有趣的案例来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在课堂之外,张老师还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数学竞赛和活动,鼓励他们勇于挑战自我。
而这一切,都是基于张老师对数学德育渗透教育的认识和坚持。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数学作为一门具有挑战性和抽象性的学科,学生往往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
在张老师的课堂上,他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并且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克服困难的能力。
在他的指导下,学生们不断克服挑战,逐渐建立了自信心和责任感。
他们渐渐明白,数学不是一座高不可攀的山,而是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常常需要相互交流和合作,才能更好地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
张老师在课堂上倡导“鼓励合作,促进共同进步”的理念,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互助学习。
在数学竞赛和活动中,他也组织学生们组成小组,共同备战,共同竞争。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逐渐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明白了团队的力量和价值。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坚韧和耐力。
数学学习往往需要耐心和毅力,解决数学问题常常需要反复推理和思考。
在张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逐渐培养了不怕困难、不畏挫折的坚韧品质。
他们明白了“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在面对困难时能够坚持不懈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学数学学科德育渗透案例范文(通用4篇)

小学数学学科德育渗透案例范文(通用4篇)小学数学学科德育渗透案例篇1说起小学数学中的德育渗透,大家脑中或许会闪过牵强附会四个字。
因为数学似乎没有语文学科中俯拾皆是的德育资源,也没有音美学科中覆盖全程的美育渗透。
其实,不然,真正深入到数学学科中,你就会发现,数学中的德育内容不仅全面,还有极强的说服力。
若其他学科的德育是以情动人居多,则数学学科中的德育是以理服人为上。
数学从内容到思想方法都充满了唯物辩证法。
数学思维的训练使人的思维逐步具有广泛性、深刻性、组织性、批判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特征。
这使学生受益终身。
数学发展史中那些辉煌灿烂的成就足以激发学生的爱国心和民族自豪感。
数学习题中也有很多关于环保、互助、爱国、爱家等德育素材,这些信息提供的数据和实实在在的计算,最具说服力、最真切。
现在只谈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两个的案例:案例1:让学生进入数学的角色情景,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自信心、责任心。
又是一个星期一的早晨,在A班上第一节数学课。
学生放松两天后,躁动的心尚未平静,加之又是节稍显枯燥的计算练习课,教室中凳子吱呀不停,小声说话的声音不断。
我便也有些烦躁起来,连吓带哄地领着学生做到课本40页第3题。
题目提供了这些信息:二年级198人,三年级270人,四年级201人,五年级281人,他们要去儿童剧场看电影,剧场能容纳500人,问题:哪几个年级安排在一起合适?需要安排几场?我让学生先读题目,他们个个有气无力。
再让读一遍,读得还是很勉强。
读完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解决问题?等了片刻,举手者寥寥无几。
叫了一个学生,陈述自己的想法,其他学生似听非听,漫不经心。
看着学生茫然又漠然的眼神,耐着性子领着说了一遍,又问了几个学生,还是说不太清楚,看到花费了这么多时间,效果却不好,心中非常窝火,忍不住又批评了学生几句。
如此这般,折腾掉不少时间,下课铃响了,预定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
带着沮丧的心情来到B班,准备上今天的第二节数学课。
看着那些在课间游戏时活蹦乱跳的孩子,忽然觉得刚才的发火多么可笑!浪费时间,破坏心情!这么小的孩子,前面说完后面忘,生气发火只是做了无用功,何苦!想到此,我调整了心态,微笑着面对孩子们。
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案例

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案例案例背景在中小学教育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德育渗透是指将德育元素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在研究的过程中不仅获得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培养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在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
案例描述案例一:数学课上的公平原则一位中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课的教学时,注重强调公平原则。
他在讲解数学问题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公平性,并与学生一同探讨公平原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他引用了分配公平的例子,让学生思考如何公平地分配有限的资源。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理解了数学概念和问题解决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公平意识和价值观。
他们在将来的生活中更加注重平等和公正,并能够在面临选择时做出公平的决策。
案例二:数学竞赛中的团队合作一所小学举办了一场数学竞赛,其中有个题目需要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来解决。
这个题目需要学生相互协作,共同解决复杂的数学难题。
在竞赛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要发挥个人的数学能力,还要和团队成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他们需要协商解决方案,分工合作,并最终达成共识。
通过这个竞赛,学生们不仅提高了数学水平,还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他们学会了互相信任,尊重他人的意见,并能够在团队中有效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案例总结以上两个案例展示了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具体实施方式和效果。
通过在数学课堂中注重公平原则和团队合作,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德育渗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还能增强他们的学科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在数学教学中适用,也可以在其他学科中进行实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
高中数学德育渗透教案篇

高中数学德育渗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具体知识点),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知识点讲解:对……(具体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2. 例题解析:分析……(具体例题),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练习巩固:布置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具体方式),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知识讲解:采用讲解、演示、互动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3. 例题解析: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共同分析并解决例题。
4. 练习巩固: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巩固记忆,发现不足,及时改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评价:对学生的练习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合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学PPT:制作精美的PPT,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练习题库:准备一定量的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巩固。
3. 教学视频:收集相关的教学视频,用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参考。
4. 德育教育素材:收集与数学德育相关的素材,如数学家的故事、数学与生活的例子等,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生活实例或数学故事,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问题驱动: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平均分 数学德育渗透案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新课程标准指导我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这些要求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
所以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以外,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案例一:[分桃子]二年级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认识平均分”一课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6个桃子,你和你的爸爸妈妈吃,你准备怎么分? 为什么?”生1:爸爸1个,妈妈1个,我吃4个。
师:这个小朋友把6个桃子分成了1个,1个和4个。
你为什么要这样分呢?生1:因为我最喜欢吃桃子了,爸爸妈妈肯定给我多吃。
师:还有不同分法吗?生2:我准备分给爸爸2个,妈妈2个,我自己2个。
师:这个小朋友是把6个桃子分成2个,2个和2个,你为什么这样分呢?生2:“我,爸爸,妈妈,每人都是2个,一样多,这样谁也不吃亏。
”师:还有不同分法吗?生2:我准备分给爸爸2个,妈妈2个,我自己2个。
师:这个小朋友是把6个桃子分成2个,2个和2个,你为什么这样分呢?生2:“我,爸爸,妈妈,每人都是2个,一样多,这样谁也不吃亏。
”师:还有不同分法吗?生3:我准备给爸爸3个,妈妈2个,自己留1个。
师:他把桃子分成了3个,2个和1个。
你为什么自己只留1个呢?生3:因为爸爸妈妈每天工作很辛苦,所以我要多给他们。
师:你真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在这个教学环节中,除了教授学生有关“分”和“平均分”的数学知识外,还渗透了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的良好习惯.案例二:[有趣的七巧板]二年级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有趣的七巧板”这一课时,教师介绍七巧板:七巧板是古时候中国人发明的一种非常有趣的玩具,利用它可以重新组合成很多种不同的图形,外国朋友对我们中国的七巧板也很感兴趣,还给它取了个神奇的名字,叫做“东方魔板”。
数学和德育结合案例

数学和德育结合案例数学和德育结合案例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
小学数学大纲指出: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这说明:小学数学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结合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发挥教材内容,自然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我的重点放在把握教材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智育教育。
结合知识的传授,在教学中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2.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数学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教师只能结合教学过程,通过渗透点适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抓住了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知识点,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抓住有德育因素的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一图一表,进行渗透。
如教学负数时的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0米,珠穆朗玛峰高于海平面8848、48米时,对学生适时进行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教育。
3.在练习训练中培养习惯数学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要求学生学习数学要一丝不苟,在教学训练中应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习惯主要是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
通过严格训练,使学生形成对待任何工作都认真负责的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
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
如在进行计算能力训练时,我先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边审边思考:题目有没有抄错?先计算什么?再计算什么?能否简便计算?在计算时要求学生一步一回头,自觉进行检查,做错及时纠正,自觉分析错误原因,防止再错,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同时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等必须写清楚工整、规范,做完作业后要养成自觉检查的习惯,端正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培养独立思考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数学和德育结合案例一、结合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高中数学德育渗透教案doc

高中数学德育渗透教案doc主题:数学中的责任与担当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数学的重要性,并明确自己在学习数学中所承担的责任和担当。
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3. 启发学生思考,在学习数学中如何展现自己的品格修养和社会责任。
教学内容:1. 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2. 数学知识的学习方法和态度3. 数学竞赛与团队合作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并提出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解释今天的教学将着重引导学生思考在学习数学中所承担的责任和担当。
二、学习与讨论(30分钟)1. 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作用。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数学中的感悟和体会,明确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三、实践与运用(20分钟)1. 设计一个小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在学习数学中如何展现自己的品格修养和社会责任,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学生展示小组任务成果,评选出表现突出的小组。
2.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应承担的责任和担当,并鼓励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3. 学生进行反思总结,记录自己在学习数学中的责任和担当,并制定未来的学习计划。
五、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和总结,写一篇短文或制作一份PPT,分享自己在学习数学中的责任和担当。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数学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明确了自己在学习数学中应承担的责任和担当。
通过实践和讨论,学生也提高了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在未来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引导学生将德育渗透到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课渗透德育教育案
例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数学课渗透德育教育案例
——列方程解应用题
王春秀
数学课渗透德育教育案例
列方程解应用题
王春秀
一、学生起点分析:
通过前几节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通过分析简单问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列出方程解应用题,初步掌握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但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常常会遇到一下困难,就是从题设条件中找不到所依据的等量关系,或虽能找到等量关系但不能列出方程。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课以“希望工程”义演为例引入课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借助列表的方法分析问题,体会用图表语言分析复杂问题表达思维方法的优点,从而抓住等量关系“部分量之和等于总量”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抽象的符号变换应用等活动,展现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
因此,本节教材的处理策略是:展现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方程——检验解的合理性。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借助表格学会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体会间接设未知数的解题思路,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必须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希望工程义演中的数学问题的探讨,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同时,从情感上认识希望工程,懂得珍惜今天的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景引入;第二环节:活动探究;第三环节:运用巩固;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景引入内容:出示六幅图片如下:
出示教材情境:某文艺团体为“希望工程”募捐组织了一场义演,共售出1000张票,筹得票款6950元.成人票与学生票各售出多少张?(图如上)什么是“希望工程”?
“希望工程”是一项扶贫工程,通过社会集资,帮助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继续学业,改变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促进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目的:1.培养学生的爱心;2.通过与贫困地区学生的对比,让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多做贡献。
让学生在一个比较熟悉的氛围中接触学习主题,有利于他们启动思维。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
内容:教材中的问题情境。
?请两位同学就自己对教材中问题的理解,把这个场景表演一下,并分析题目中的每一句话所包含的含义、数量关系、等量关系,以及在这个问题中,售出1000张票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理解票款6950元?根据题目中所给的条件,你能求出哪些量?
目的:题目以短剧的形式出现,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了题意。
让学生将应用题中的场景,模拟到现实生活中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悟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了解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必要性.??
活动注意事项:本节内容通过一幅问题情境图展示题目中的一些数量关系,需要学生把书中的文字叙述与卡通图结合起来,才能组成一道应用题,在这里应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审题,学生在表演时,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题意,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的含义和数量关系等是否交待的清楚、明了,不要只流于热闹的形式。
当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可以建议他们采用表格的形式加以分析,从而达到列方程、解决问题的目的。
由于,在前几节课应用题的学习中,一般采用直接设未知数法,即当问题中的未知量只有一个时,求什么就设什么为x;而这里首次采
用间接设未知数法,即当问题中所求的未知数不止一个,而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也不止一个,所以一些学生必然会遇到困难,这时,才使学生真正感到,列表分析法对于解题的重要性,从而接受这样一种新的分析应用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让学生体会间接设未知数解方程的思路,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
进一步的问题:
1.请大家回忆一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
效果:学生的答案主要围绕以下点:1).在前几节课应用题的学习中,求什么就设什么为x;而本题中所求的未知数不止一个,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也不止一个,比前面的问题复杂,在分析问题时理不清楚数量关系时,是表格帮了忙。
2).发现本题含有两个未知量,两个等量关系,可以把其中一个未知量设为未知数,另一个未知量就用其中的一个等量关系表示为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而另一个等量关系则用来列方程.?
通过交流大家发现本题含有两个未知量,两个等量关系,可以把其中一个未知量设为未知数,另一个未知量就用其中的一个等量关系表示为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而另一个等量关系则用来列方程.那么,看看刚才我们利用等量关系1设未知数,用等量关系2列方程,还有其他的解题方法吗???
2.比较两种解题方法,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目的:虽然解法一要比解法二优化的多,但仍需让学生通过亲手计算,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前面提到的含有两个未知量,两个等量关系,可以把其中一个未知量设为未知数,另一个未知量就用其中的一个等量关系表示为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而另一个等量关系则用来列方程是如何实施的;解法一的求解过程比较简单;不论选择哪种方法,在解题前,首先要明确数量关系,而在这里运用列表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工具。
注意事项:学生也许会有这样的认识,解法一是直接设法,而解法二是间接设法,直接设法一定比间接设法简单。
其实不然,教师应适时地指导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如可以让学生尝试解上题中所得的学生票款和学生票款各多少元,学生通过比较得出,这里运用直接设法,要比用间接设法求解的难度大。
同时,让学生体会间接设未知数解方程的思路。
3.在以上问题中,如果票价和票的总数不变,票款能不能是6930元或6932元?如果你认为可能,请你分别求出学生票、成人票各售出多少张呢?如果你认为不可能,请说明为什么?
目的:加强学生在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必须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实际。
第三环节:运用巩固
内容:提供补充问题:1.一个办公室有五盏灯,其中有40瓦和60瓦两种,总的瓦数是260瓦,?则?40瓦和60瓦的灯泡各有多少个?
2.将苹果分给若干个小朋友,每人8个余14个,每人9个,则最有一个小朋友得6个,问小朋友有几个人?
3.地板砖厂的原料是有白土、沙土、石膏、水按25:2:1:6的比例配制搅拌而成,现已将前三种料称好,共5600千克,应加多少千克的水搅拌?前三种料各称了多少千克?
目的:给学生提供进一步巩固对建立方程模型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的熟悉机会。
?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内容:1.通过对“希望工程”的了解,我们要更加珍惜自己的学习时光,并尽力去帮助那些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
2.遇到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借助表格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借此列出方程,并进行方程解的检验.
3.?同样的一个问题,设未知数的方法不同,所列方程的复杂程度一般也不同,因此在设未知数时要有所选择.
目的: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性活动增强对相关知识和方法的理解水平。
感受到数学的作用。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