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考刑法历年真题答案及解析

合集下载

刑法试题 试卷

刑法试题 试卷

刑法试题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不包括()A. 罪刑法定原则。

B.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C. 罪责自负原则。

D.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解析: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是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罪责自负是刑法的一个基本理念,但不是基本原则。

所以本题答案为C。

2. 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是()A. 刑事违法性。

B. 应受刑罚惩罚性。

C. 社会危害性。

D. 主观恶性。

解析: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

其中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特征,应受刑罚惩罚性是犯罪的严重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必然法律后果。

所以本题答案为C。

3.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对下列哪种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A. 盗窃罪。

B. 抢劫罪。

C. 诈骗罪。

D. 抢夺罪。

解析: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所以本题答案为B。

4. 甲欲杀乙,误将丙当成乙而杀死。

甲的行为属于()A. 对象错误。

B. 打击错误。

C. 手段错误。

D. 因果关系错误。

解析:对象错误是指行为人误把甲对象当作乙对象加以侵害。

本题中甲欲杀乙,却误将丙当成乙杀死,属于对象错误。

所以本题答案为A。

5. 下列犯罪中属于结果犯的是()A. 放火罪。

B. 故意杀人罪。

C. 脱逃罪。

D. 危险驾驶罪。

解析:结果犯是指不仅要实施具体犯罪构成客观要件的行为,而且必须发生法定的犯罪结果才构成既遂的犯罪。

故意杀人罪必须造成被害人死亡的结果才构成既遂,属于结果犯;放火罪是危险犯,只要足以危害公共安全就构成既遂;脱逃罪是行为犯,只要实施了脱逃行为就构成既遂;危险驾驶罪是抽象危险犯,只要实施了危险驾驶的行为就构成犯罪。

所以本题答案为B。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属于刑法的空间效力范围的原则有()A. 属地原则。

司法考试真题刑法部分及真题对照答案解析

司法考试真题刑法部分及真题对照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2021年〕1.甲给机场打谎称“3架飞机上有炸弹〞,机场立即紧急疏散乘客,对飞机进行地毯式安检,3小时后才恢复正常航班秩序。

关于本案,以下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为维护社会稳定,无论甲的行为是否严重扰乱社会秩序,都应追究甲的刑事责任B.为防范危害航空平安行为的发生,保护人民群众,应以危害公共平安相关犯罪判处甲死刑C.从事实和法律出发,甲的行为符合编造、成心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犯罪构成,应追究其刑事责任D.对于散布虚假信息,危及航空平安,造成国内国际重大影响的案件,可突破司法程序规定,以高效办案取信社会【答案】C【解析】此题考核编造、成心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

选项A错误。

定罪量刑必须严格遵守罪刑法定原那么,不能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将依法不构成犯罪的行为作为犯罪处理。

选项B错误,选项C正确。

甲只是谎称“3架飞机上有炸弹〞,并没有实际放置炸弹,没有危害公共平安的现实危险和可能,不应以危害公共平安相关犯罪判处甲死刑。

但其行为符合编造、成心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犯罪构成,应以编造、成心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进行处分。

选项D错误。

刑事诉讼必须严格遵守法定的程序,即便造成了国内国际重大影响等,也不得以任何理由突破法定的程序。

2.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罪刑法定原那么的关系有以下观点:①罪刑法定的思想根底是民主主义与尊重人权主义,具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②罪刑法定既约束司法者,也约束立法者,符合依法治国理念的根本要求③罪刑法定的核心是限制国家机关权力,保障国民自由,与执法为民的理念相一致④罪刑法定是依法治国理念在刑法领域的具体表现关于上述观点的正误,以下哪一选项是正确的?〔〕①句正确,第②③④句错误①③句正确,第②④句错误①②③句正确,第④句错误①②③④句均正确【答案】D【解析】此题考核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罪刑法定原那么的关系。

①正确。

罪刑法定的思想根底是民主主义与尊重人权主义,社会法治的本质属性强调人民当家作主,强调人民利益至上,两者具有一致性。

2020司法考试刑法题目及其解答

2020司法考试刑法题目及其解答

2020司法考试刑法题目及其解答一、选择题1.甲、乙两人共同抢劫银行,甲持枪威胁银行职员,乙负责捆绑职员并取走现金。

关于甲、乙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构成抢劫罪的共同犯罪B.甲、乙构成绑架罪的共同犯罪C.甲、乙构成抢夺罪的共同犯罪D.甲、乙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同犯罪答案:A解析:甲乙两人共同抢劫银行,甲持枪威胁银行职员属于抢劫行为,乙负责捆绑职员并取走现金也是抢劫行为的组成部分。

因此,甲乙两人构成抢劫罪的共同犯罪。

2.丙在商场购物时,趁人多将手伸进他人衣兜,窃取现金500元。

关于丙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丙构成盗窃罪B.丙构成抢夺罪C.丙构成诈骗罪D.丙构成侵占罪答案:A解析:丙在商场购物时,趁人多将手伸进他人衣兜,窃取现金500元。

丙的行为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因此构成盗窃罪。

3.丁偷开邻居轿车,在道路上行驶,后因车辆故障被迫停下。

关于丁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丁构成盗窃罪B.丁构成抢夺罪C.丁构成危险驾驶罪D.丁构成破坏交通工具罪答案:A解析:丁偷开邻居轿车,在道路上行驶,构成盗窃罪。

虽然丁后来因车辆故障被迫停下,但其行为已经构成了盗窃罪的既遂。

二、案例分析题案例一:甲与乙共同诈骗他人财物,甲负责诱骗,乙负责望风。

在一次诈骗行动中,甲诱骗他人将钱款交给乙,乙收到钱款后立即逃跑。

甲被捕后,交代了整个诈骗过程。

问:甲、乙的行为构成何罪?请说明理由。

答案:甲、乙的行为构成诈骗罪的共同犯罪。

解析:甲负责诱骗,乙负责望风,两人共同实施诈骗行为,构成诈骗罪的共同犯罪。

虽然乙在收到钱款后立即逃跑,但其行为仍然是诈骗行为的组成部分,因此,甲乙两人均构成诈骗罪的共同犯罪。

案例二:丙是一名出租车司机,某晚,丙在酒后驾驶出租车接送乘客。

在行驶过程中,丙因疲劳驾驶导致车辆失控,撞向路边行人,造成行人死亡。

问:丙的行为构成何罪?请说明理由。

答案:丙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

解析:丙酒后驾驶出租车,在疲劳驾驶的情况下导致车辆失控,撞向路边行人,造成行人死亡。

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3. 不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本部分1-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关于因果关系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6年卷二2题,单选) A.甲重伤王某致其昏迷。

乞丐目睹一切,在甲离开后取走王某财物。

甲的行为与王某的财产损失有因果关系B.乙纠集他人持凶器砍杀李某,将李某逼至江边,李某无奈跳江被淹死。

乙的行为与李某的死亡无因果关系C.丙酒后开车被查。

交警指挥丙停车不当,致石某的车撞上丙车,石某身亡。

丙的行为与石某死亡无因果关系D.丁敲诈勒索陈某。

陈某给丁汇款时,误将3万元汇到另一诈骗犯账户中。

丁的行为与陈某的财产损失无因果关系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刑法中因果关系的认定。

A项:依照客观归责理论,当风险归第三人时,不可归责于第一行为人。

甲的重伤行为属于故意伤害罪的行为构成,甲在客观上也只是为故意伤害罪的行为承担责任,不会为他人的盗窃罪承担刑事责任,即使他人利用了甲故意伤害的结果。

故A选项错误。

B项:李某跳江,并不是被害人在面对多个选择时有意选择对自己而言相对不利的选项,即并非被害人故意自危从而不得归责于第一行为人的情况。

李某是被追杀行为逼迫,无奈之下选择了对自己而言更有存活机会的一种方式。

被害人故意自危可以隔断因果关系,被害人没有故意自危时不能隔断因果关系。

故B选项错误。

C 项:风险归职业承担者管控时,不可归责于第一行为人。

石某的死亡是由交警的指挥不当造成,由交警承担责任,不由醉驾的丙承担责任。

故C选项正确。

D 项:被害人在行为人的作用力下行为,同时由于过失而造成的结果,不阻断第一行为人和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故D选项错误。

知识模块:犯罪构成2.甲深夜盗窃5万元财物,在离现场1公里的偏僻路段遇到乙。

乙见甲形迹可疑,紧拽住甲,要甲给5000元才能走,否则就报警。

律师刑法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律师刑法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律师刑法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根据我国刑法,下列哪项行为不构成犯罪?A.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B. 盗窃他人财物C. 捡到钱包后归还失主D. 非法占用他人土地答案:C解析: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指具有社会危害性、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选项A和B都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构成犯罪。

选项D属于侵犯他人财产权的行为,也构成犯罪。

而选项C中的行为是正当的,不构成犯罪。

2. 以下哪种情形下,行为人可以被认定为正当防卫?A. 行为人在被他人攻击时,使用武器反击B. 行为人在被他人攻击时,使用超出必要限度的力量反击C. 行为人在预见到他人即将攻击时,预先准备武器D. 行为人在被他人攻击后,使用武器追击攻击者答案:A解析: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个人的人身、财产等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

选项A符合正当防卫的条件,行为人在被攻击时使用武器反击,属于正当防卫。

选项B、C、D均不符合正当防卫的条件。

二、多项选择题1. 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种类包括以下哪些?A. 管制B. 拘留C. 有期徒刑D. 死刑答案:A、C、D解析: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刑罚的种类包括主刑和附加刑。

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

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选项B拘留属于行政处罚,不属于刑罚种类。

2. 下列哪些行为可以构成共同犯罪?A. 两人共同实施盗窃B. 一人实施盗窃,另一人提供工具C. 一人实施盗窃,另一人提供信息D. 一人实施盗窃,另一人知情不报答案:A、B、C解析:共同犯罪是指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的行为。

选项A中两人共同实施盗窃,构成共同犯罪。

选项B和C中,虽然另一人没有直接参与盗窃,但提供了帮助,也构成共同犯罪。

选项D中知情不报的行为,虽然有过错,但不构成共同犯罪。

三、简答题1. 简述刑法中关于自首的规定。

答案:刑法中关于自首的规定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司法机关尚未掌握其犯罪事实之前,主动向司法机关、所在单位或者其他有关机关、组织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国 家司 法考试刑法真题及详解

国 家司 法考试刑法真题及详解

国家司法考试刑法真题及详解在国家司法考试中,刑法一直是重点和难点科目。

通过对历年真题的研究和详解,能够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刑法的知识点,提高应试能力。

以下将为您呈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司法考试刑法真题,并进行详细的解析。

【真题 1】甲欲杀乙,故意将装好子弹的枪支交给丙,并骗丙说是空枪,叫丙向乙瞄准恐吓乙,结果丙向乙开枪,乙中弹身亡。

关于甲和丙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甲构成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正犯B 甲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教唆犯C 丙构成故意杀人罪D 丙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详解】首先分析甲的行为。

甲故意将装有子弹的枪支交给丙,并骗丙说是空枪,指使丙向乙开枪,甲利用了不知情的丙的行为来实现自己杀乙的目的,因此甲构成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正犯,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

再看丙的行为。

丙虽然被甲欺骗,以为是空枪而向乙开枪,但丙在开枪时应当预见到可能会造成他人死亡的后果,却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导致乙中弹身亡,所以丙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D 选项正确,C选项错误。

【真题 2】下列行为中,构成抢劫罪的是()A 甲携带凶器抢夺B 乙盗窃后,为抗拒抓捕当场使用暴力C 丙乘人不备,夺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D 丁骗取他人财物后,为抗拒抓捕当场使用暴力【详解】A 选项,甲携带凶器抢夺,根据刑法规定,应依照抢劫罪定罪处罚。

携带凶器抢夺,无论是否实际使用凶器,都以抢劫罪论处。

B 选项,乙盗窃后,为抗拒抓捕当场使用暴力,这种行为符合转化型抢劫罪的构成要件,应以抢劫罪定罪。

C 选项,丙乘人不备,夺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构成抢夺罪,而非抢劫罪。

D 选项,丁骗取他人财物后,为抗拒抓捕当场使用暴力,不构成抢劫罪。

因为诈骗罪不能转化为抢劫罪。

【真题 3】甲在一偏僻路段对乙实施抢劫,用刀逼迫乙交出财物。

乙趁甲不注意,捡起一块石头砸向甲,甲头部受伤倒地。

乙趁机逃跑。

关于乙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乙构成正当防卫B 乙构成防卫过当C 乙构成故意伤害罪D 乙构成紧急避险【详解】乙的行为构成正当防卫。

2020年司法考试刑法部分的真题与答案

2020年司法考试刑法部分的真题与答案

2020年司法考试刑法部分的真题与答案一、选择题1. 关于刑法上的犯罪构成要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犯罪客体是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B. 犯罪主体是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C. 犯罪主观方面是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D. 犯罪客观方面是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答案:ABCD2. 关于刑法的空间效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我国刑法对中国领域内的外国人具有效力B. 我国刑法对中国领域外的外国人具有效力C. 我国刑法对我国船舶和航空器内的人具有效力D. 我国刑法对我国驻外使领馆内的人具有效力答案:ACD3. 关于刑法的溯及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刑法溯及既往的原则是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B. 刑法溯及既往的原则是我国刑法的特有原则C. 刑法溯及既往的原则是我国刑法的独有原则D. 刑法溯及既往的原则是我国刑法的普遍原则答案:D4. 关于刑法的犯罪形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主要区别在于犯罪对象的不同B. 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主要区别在于犯罪结果的不同C. 犯罪既遂与犯罪未遂的主要区别在于犯罪行为的不同D. 犯罪既遂与犯罪未遂的主要区别在于犯罪结果的不同答案:D5. 关于刑法的刑罚体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主刑包括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B. 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C. 主刑和附加刑的期限相同D. 主刑和附加刑的期限不同答案:AB二、案例分析题案例一:甲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乙10万元。

请根据我国刑法,对甲的行为进行分析。

答案:甲的行为构成行贿罪。

根据我国刑法,行贿罪是指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财物的行为。

在本案中,甲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乙10万元,符合行贿罪的构成要件。

案例二:甲在市区道路上驾驶机动车,因超速行驶导致一辆面包车失控,面包车上的乘客乙受伤。

请根据我国刑法,对甲的行为进行分析。

答案:甲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

根据我国刑法,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法律刑法试题及答案解析

法律刑法试题及答案解析

法律刑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刑法的基本原则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罪刑法定原则B.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C. 无罪推定原则D.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答案:C解析: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罪刑法定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无罪推定原则属于刑事诉讼法的原则,而非刑法原则。

2.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刑法中的主刑?A. 管制B. 拘役C. 有期徒刑D. 罚金答案:D解析: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

罚金属于附加刑,不属于主刑。

3.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刑法中的犯罪构成要件?A. 犯罪主体B. 犯罪客体C. 犯罪主观方面D. 犯罪结果答案:D解析:犯罪构成要件包括犯罪主体、犯罪客体和犯罪主观方面。

犯罪结果不是犯罪构成要件之一。

4.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刑法中的犯罪形态?A. 犯罪预备B. 犯罪未遂C. 犯罪既遂D. 犯罪终止答案:D解析:犯罪形态包括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既遂。

犯罪终止不属于刑法中的犯罪形态。

5.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刑法中的犯罪阻却事由?A. 正当防卫B. 紧急避险C. 过失犯罪D. 责任能力答案:C解析:犯罪阻却事由包括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和责任能力。

过失犯罪不属于犯罪阻却事由。

6.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刑法中的共同犯罪?A. 教唆犯B. 帮助犯C. 从犯D. 过失犯答案:D解析:共同犯罪包括教唆犯、帮助犯和从犯。

过失犯不属于共同犯罪。

7.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刑法中的犯罪停止形态?A. 犯罪中止B. 犯罪未遂C. 犯罪既遂D. 犯罪预备答案:D解析:犯罪停止形态包括犯罪中止、犯罪未遂和犯罪既遂。

犯罪预备不属于犯罪停止形态。

8.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刑法中的犯罪结果加重情节?A. 造成严重后果B. 造成特别严重后果C. 造成一般后果D. 造成极其严重后果答案:C解析:犯罪结果加重情节包括造成严重后果、特别严重后果和极其严重后果。

造成一般后果不属于犯罪结果加重情节。

刑法的试题及答案解析

刑法的试题及答案解析

刑法的试题及答案解析刑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以下哪种行为不构成犯罪?A. 故意杀人B. 过失致人死亡C. 盗窃D. 捡到钱包后未归还失主答案:D解析: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故意杀人、过失致人死亡、盗窃均属于犯罪行为。

而捡到钱包后未归还失主,虽然违反了道德规范,但并不构成犯罪。

2. 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犯罪主体B. 犯罪客体C. 犯罪动机D. 犯罪结果答案:C解析:犯罪构成要件包括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

犯罪动机虽然对犯罪的定性和量刑有一定影响,但不是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

3. 以下哪种情形下,行为人不承担刑事责任?A. 醉酒后驾驶机动车B.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犯罪C. 未满14周岁的人犯罪D. 正当防卫答案:B解析:根据我国刑法规定,醉酒后驾驶机动车、未满14周岁的人犯罪、正当防卫均需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而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犯罪,不承担刑事责任。

4. 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种类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管制B. 拘役C. 罚金D. 警告答案:D解析: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种类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等。

警告不属于刑罚种类。

5. 以下哪种情形下,行为人可以被判处死刑?A. 故意杀人B. 故意伤害致人死亡C. 贪污数额巨大D. 盗窃数额巨大答案:A解析: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故意杀人情节特别严重的,可以被判处死刑。

故意伤害致人死亡、贪污数额巨大、盗窃数额巨大均不适用死刑。

6. 以下哪种情形下,行为人可以被判处无期徒刑?A. 故意杀人B. 故意伤害致人死亡C. 贪污数额巨大D. 盗窃数额巨大答案:C解析: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贪污数额巨大,情节特别严重的,可以被判处无期徒刑。

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盗窃数额巨大均不适用无期徒刑。

7. 以下哪种情形下,行为人可以被判处有期徒刑?A. 故意杀人B. 故意伤害致人死亡C. 贪污数额较大D. 盗窃数额较大答案:D解析: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盗窃数额较大,情节较轻的,可以被判处有期徒刑。

司法考试刑法试题详解带答案和解析

司法考试刑法试题详解带答案和解析

1、关于刑事诉讼价值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A.公正在刑事诉讼价值中居于核心的地位B.通过刑事程序规范国家刑事司法权的行使,是秩序价值的重要内容C.效益价值属刑事诉讼法的工具价值,而不属刑事诉讼法的独立价值D。

适用强制措施遵循比例原则是公正价值的应有之义2、关于李某脱逃后的诉讼程序,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

李某脱逃后,法院可中止审理B.在通缉李某一年不到案后,甲市检察院可向甲市中级法院提出没收李某违法所得的申请C。

李某的近亲属只能在6个月的公告期内申请参加诉讼D.在审理没收违法所得的案件过程中,李某被抓捕归案的,法院应裁定终止审理3、法院可以受理被害人提起的下列哪一附带民事诉讼案件?A.抢夺案,要求被告人赔偿被夺走并变卖的手机B.寻衅滋事案,要求被告人赔偿所造成的物质损失C。

虐待被监管人案,要求被告人赔偿因体罚虐待致身体损害所产生的医疗费D。

非法搜查案,要求被告人赔偿因非法搜查所导致的物质损失4、鱼塘边工厂仓库着火,甲用水泵从乙的鱼塘抽水救火,致鱼塘中价值2万元的鱼苗死亡。

仓库中价值2万元的商品因灭火及时未被烧毁.甲承认仓库边还有其他几家鱼塘,为报复才从乙的鱼塘抽水。

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甲出于报复动机损害乙的财产,缺乏避险意图B.甲从乙的鱼塘抽水,是不得已采取的避险行为C.甲未能保全更大的权益,不符合避险限度要件D。

对2万元鱼苗的死亡,甲成立故意毁坏财物罪5、罗某作为人民陪审员参与D市中级法院的案件审理工作。

关于罗某的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A。

担任人民陪审员,必须经D市人大常委会任命B.同法官享有同等权利,也能担任合议庭审判长C.可参与中级法院二审案件审理,并对事实认定、法律适用独立行使表决权D。

可要求合议庭将案件提请院长决定是否提交审委会讨论决定6、甲涉嫌盗窃室友乙存放在储物柜中的笔记本电脑一台并转卖他人,但甲辩称该电脑系其本人所有,只是暂存于乙处.下列哪一选项既属于原始证据,又属于直接证据?A。

2020年司法考试《刑法》考题及答案一

2020年司法考试《刑法》考题及答案一

2020年司法考试《刑法》考题及答案一一、选择题1. 在我国刑法中,犯罪的构成有以下几个基本要件()。

A. 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B. 故意和过失C. 主观方面和犯罪对象D. 故意和犯罪对象正确答案:A2. 根据我国刑法,下列哪种情况不属于过失犯罪()。

A. 犯罪人预见到犯罪结果的发生,但出于自私或其他不当动机而放任不管B. 犯罪人没有预见到犯罪结果的发生,但由于自身的过失造成了犯罪结果C. 犯罪人对犯罪结果的发生既没有预见,也没有应当预见的条件D. 犯罪人对犯罪结果的发生不是偶然的,但没有根据刑法规定的犯罪责任条件承担责任正确答案:C3. 根据我国刑法,下列哪种情况不属于累犯()。

A. 两次以上犯罪行为的罪名相同B. 两次以上犯罪行为的罪名不同,但是犯罪手段、犯罪动机、犯罪目标等相同C. 两次以上犯罪行为的罪名不同,但犯罪手段、犯罪动机、犯罪目标等相似D. 两次以上犯罪行为的罪名不同,但是犯罪手段、犯罪动机、犯罪目标等不同正确答案:D二、判断题1. 故意犯罪是指犯罪人明知其行为违法,但仍然坚持实施的行为。

正确/错误正确答案:错误2. 刑法中的过失犯罪是指犯罪人没有预见到犯罪结果的发生,但由于自身的过失造成了犯罪结果。

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3. 在我国刑法中,累犯是指两次以上犯罪行为的罪名相同或相似。

正确/错误正确答案:错误三、简答题1. 请简要说明我国刑法中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的基本要件。

答:我国刑法中,犯罪的构成需要同时具备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的基本要件。

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人的故意或过失,即犯罪人对犯罪行为的预见和意愿。

客观方面是指犯罪行为的客观标准,包括犯罪行为的客观行为和客观结果。

只有同时满足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的要件,才能构成犯罪。

2. 请简要说明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

答:过失犯罪是指犯罪人没有预见到犯罪结果的发生,但由于自身的过失造成了犯罪结果。

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犯罪人应当预见的犯罪结果,犯罪人没有预见到犯罪结果的发生,犯罪人的过失造成了犯罪结果。

2024全国司法考试真题及答案

2024全国司法考试真题及答案

2024全国司法考试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以下哪项不属于我国刑法规定的主刑?A. 管制B. 拘役C. 有期徒刑D. 罚金答案:D2. 关于犯罪未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犯罪分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得逞的,是犯罪未遂B. 犯罪分子自动放弃犯罪,是犯罪中止C. 犯罪分子因害怕受到惩罚而放弃犯罪,是犯罪中止D. 犯罪分子因找不到犯罪对象而放弃犯罪,是犯罪未遂答案:A3. 以下哪项不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A. 言论自由B. 出版自由C. 集会、游行、示威自由D. 选举权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4. 以下属于我国刑法规定的附加刑的有:A. 罚金B. 剥夺政治权利C. 没收财产D. 驱逐出境答案:ABCD5. 以下哪些属于我国合同法规定的合同生效的条件?A. 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B. 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C. 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D. 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答案:ABCD6. 以下哪些属于我国行政强制措施?A. 拘留B. 查封C. 扣押D. 强制拘留答案:ABC三、案例分析题7. 甲公司因经营不善,欠乙公司货款100万元。

乙公司多次催讨未果,于是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院判决甲公司应在判决生效后10日内偿还乙公司货款100万元。

判决生效后,甲公司未按判决履行还款义务。

请问乙公司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实现债权?答案:乙公司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实现债权:(1)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乙公司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可以根据甲公司的财产状况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措施,直至甲公司履行还款义务。

(2)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如果甲、乙公司之间有仲裁协议,乙公司可以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3)向担保人追偿:如果甲公司有担保人,乙公司可以向担保人追偿。

(4)向其他债权人协商:乙公司可以与其他债权人协商,共同向甲公司施压,促使甲公司履行还款义务。

8. 张某因涉嫌盗窃罪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在审查起诉阶段,张某委托律师李某为其辩护。

刑法考试题目解析及答案

刑法考试题目解析及答案

刑法考试题目解析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根据刑法规定,下列哪项不属于犯罪构成的要件?A. 犯罪主体B. 犯罪客体C. 犯罪动机D. 犯罪结果答案:C解析:犯罪构成的要件包括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和犯罪主观方面。

犯罪动机虽然对犯罪的定性和量刑有一定的影响,但不属于犯罪构成的要件。

2. 以下哪种行为不构成故意杀人罪?A. 预谋杀害他人B. 过失致人死亡C. 故意伤害致人死亡D. 故意杀害他人答案:B解析:故意杀人罪要求行为人有故意杀害他人的主观故意,而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人没有故意杀害他人的主观故意,因此不构成故意杀人罪。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根据刑法规定,下列哪些行为可以构成共同犯罪?A. 共同预谋实施犯罪B. 共同实施犯罪C. 事后帮助犯罪分子逃避法律追究D. 提供犯罪工具答案:A、B、D解析: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共同预谋实施犯罪、共同实施犯罪和提供犯罪工具都可以构成共同犯罪。

事后帮助犯罪分子逃避法律追究的行为,如果事先有通谋,则构成共同犯罪;如果事先没有通谋,则不构成共同犯罪。

三、案例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案例:甲在乙的家中盗窃财物,被乙发现后,甲为了逃避法律追究,对乙实施了暴力,导致乙轻伤。

请问甲的行为构成何罪?答案:甲的行为构成抢劫罪。

解析:根据刑法规定,盗窃公私财物,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以抢劫罪定罪处罚。

在本案中,甲在盗窃过程中被乙发现后,为了逃避法律追究,对乙实施了暴力,导致乙轻伤,符合抢劫罪的构成要件。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什么是犯罪未遂?答案: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行为。

解析:犯罪未遂与犯罪既遂的主要区别在于犯罪行为是否得逞。

犯罪未遂是犯罪行为已经开始实施,但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如被他人阻止、犯罪工具失效等,导致犯罪行为未能完成。

2022法考刑法历年真题答案及解析(一)

2022法考刑法历年真题答案及解析(一)

2022法考刑法历年真题答案及解析(一)一、单项选择题1、老板甲春节前转移资产,拒不支付农民工工资。

劳动部门下达责令支付通知书后,甲故意失踪。

公安机关接到报警后,立即抽调警力,迅速将甲抓获。

在侦查期间,甲主动支付了所欠工资。

起诉后,法院根据《刑法修正案(八)》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认定甲的行为,甲表示认罪。

关于此案,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A.《刑法修正案(八)》增设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体现了立法服务大局、保护民生的理念B.公安机关积极破案解决社会问题,发挥了保障民生的作用C.依据《刑法修正案(八)》对欠薪案的审理,体现了惩教并举,引导公民守法、社会向善的作用D.甲已支付所欠工资,可不再追究甲的刑事责任,以利于实现良好的社会效果【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本题考核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本案中甲有能力支付劳动报酬而以转移财产的方式拒不支付,且经劳动部门责令支付后逃匿,符合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犯罪构成。

因此,甲的行为构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

另外,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第三款规定,有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行为,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在提起公诉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从题干中给【提示】解答本题主要是从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认定及处罚入手,法治理念只是形式。

2、甲与乙女恋爱。

乙因甲伤残提出分手,甲不同意,拉住乙不许离开,遭乙痛骂拒绝。

甲绝望大喊:“我得不到你,别人也休想”,连捅十几刀,致乙当场惨死。

甲逃跑数日后,投案自首,有悔罪表现。

关于本案的死刑适用,下列哪一说法符合法律实施中的公平正义理念?A.根据《刑法》规定,当甲的杀人行为被评价为“罪行极其严重”时,可判处甲死刑B.从维护《刑法》权威考虑,无论甲是否存在从轻情节,均应判处甲死刑C.甲轻率杀人,为严防效尤,即使甲自首悔罪,也应判处死刑立即执行D.应当充分考虑并尊重网民呼声,以此决定是否判处甲死刑立即执行【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本题考核死刑、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20242025年司法考试【刑法学不定项选择题】历年真题解析

20242025年司法考试【刑法学不定项选择题】历年真题解析

2024-2025年司法考试【刑法学不定项选择题】历年真题解析不定项选择题:(2024年)(一)甲将一只壶的壶底落款“民阈叁年”磨去,放在自己的古玩店里出卖。

某日,钱某看到这只壶,误以为是明代文物。

甲见钱某询问,谎称此壶确为明代古董,钱某信以为真,按明代文物交款买走。

又一日,顾客李某看上一幅标价很高的腐品,以为名家亲笔,但又心存怀疑。

甲遂拿出虚假证据,证明该画为名家亲笔。

李某以高价买走鹰品。

请回答第86—87题。

86.关于甲对钱某是否成立诈骗罪,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2024年卷二不定项第86题)A.甲的行为完全符合诈骗罪的犯罪构成,成立诈骗罪B.钱某自己有过错,甲不成立诈骗罪C.钱某已误以为是明代古董,甲没有诈骗钱某D.古玩投资有风险,古玩买卖无诈骗,甲不成立诈骗罪【答案】BCD【考点】诈骗罪【解析】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运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诈骗罪的基本构造为: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实施欺瞒行为一一对方产生或者接着维持错误相识一一对方基于错误相识处分财产一一行为人取得财产一一被害人受到财产上的损失。

本案中,钱某因为甲的虚假表述产生误会,进而以高价买走壶,钱某的受骗交付财物与甲的隐瞒真相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故甲的行为成立诈骗罪。

87.关于甲对李某是否成立诈骗罪,下列选项正确的是()o(2024年卷二不定项第87题)A.甲的行为完全符合诈骗罪的犯罪构成,成立诈骗罪B.标价高不是诈骗行为,虚假证据证明该画为名家亲笔则是诈骗行为C.李某已有相识错误,甲强化其相识错误的行为不是诈骗行为D.甲拿出虚假证据的行为与结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甲仅成立诈骗未遂【答案】AB【考点】诈骗罪【解析】诈骗罪客观上表现为运用欺瞒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即行为人实施了欺瞒行为,欺瞒行为使对方产生或接着维持错误相识,被害人基于错误相识而错误的处分了财产,行为人因此而获得财产,使得被害人财产受到损害。

司法考试二卷刑法试题答案

司法考试二卷刑法试题答案

司法考试二卷刑法试题答案一、案例分析题(一)案例一:甲因与乙有仇,某日,甲持刀闯入乙家中,将乙砍伤。

乙的妻子丙见状,拿起菜刀与甲搏斗。

在搏斗过程中,丙失手将甲砍伤。

甲受伤后逃离现场。

乙报警,丙被警方带走。

请问:1. 甲的行为构成何罪?2. 丙的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为什么?答案:1. 甲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根据《刑法》第234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甲持刀伤害乙,主观上具有故意,客观上实施了伤害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2. 丙的行为构成正当防卫。

根据《刑法》第20条规定,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对不法侵害人的合理行为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在本案中,丙为了保护自己和丈夫乙的生命安全,与甲进行搏斗,失手将甲砍伤。

丙的行为符合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不构成犯罪。

(二)案例二:甲、乙、丙三人共同盗窃一辆汽车,将汽车开走后,甲提议将汽车卖掉分赃。

乙、丙表示同意。

三人将汽车卖掉,分赃后各自回家。

请问:1. 甲、乙、丙的行为构成何罪?2. 如何认定三人的犯罪责任?答案:1. 甲、乙、丙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根据《刑法》第264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在本案中,甲、乙、丙共同盗窃一辆汽车,分赃后各自回家。

三人共同实施了盗窃行为,构成盗窃罪。

2. 甲、乙、丙的犯罪责任如下:甲:作为提议者,是主犯,应当对全部犯罪承担责任。

乙、丙:作为共同犯罪者,是从犯,应当对各自所参与的犯罪承担责任。

二、论述题请论述我国《刑法》中关于犯罪主观方面的相关规定。

答案:我国《刑法》中关于犯罪主观方面的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犯罪故意:根据《刑法》第14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犯罪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法考刑法历年真题答案及解析(一)2018法考已进入到了紧张的复习阶段,真题练习必不可少,小编整理了刑法历年真题供各位考生练习,帮助大家解析命题思路,了解命题的陷阱与障碍。

一、单项选择题1、老板甲春节前转移资产,拒不支付农民工工资。

劳动部门下达责令支付通知书后,甲故意失踪。

公安机关接到报警后,立即抽调警力,迅速将甲抓获。

在侦查期间,甲主动支付了所欠工资。

起诉后,法院根据《刑法修正案(八)》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认定甲的行为,甲表示认罪。

关于此案,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A.《刑法修正案(八)》增设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体现了立法服务大局、保护民生的理念B.公安机关积极破案解决社会问题,发挥了保障民生的作用C.依据《刑法修正案(八)》对欠薪案的审理,体现了惩教并举,引导公民守法、社会向善的作用D.甲已支付所欠工资,可不再追究甲的刑事责任,以利于实现良好的社会效果【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本题考核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本案中甲有能力支付劳动报酬而以转移财产的方式拒不支付,且经劳动部门责令支付后逃匿,符合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犯罪构成。

因此,甲的行为构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

另外,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第三款规定,有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行为,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在提起公诉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从题干中给出的信息看,甲在侦查期间即起诉前支付了所欠工资,且未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可以对其减轻或免除处罚。

另外,注意减轻或免除处罚与不再追究刑事责任是不同的,减轻或免除处罚是以定罪为前提的,而不追究刑事责任则是不构成犯罪。

【提示】解答本题主要是从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认定及处罚入手,法治理念只是形式。

2、甲与乙女恋爱。

乙因甲伤残提出分手,甲不同意,拉住乙不许离开,遭乙痛骂拒绝。

甲绝望大喊:“我得不到你,别人也休想”,连捅十几刀,致乙当场惨死。

甲逃跑数日后,投案自首,有悔罪表现。

关于本案的死刑适用,下列哪一说法符合法律实施中的公平正义理念?A.根据《刑法》规定,当甲的杀人行为被评价为“罪行极其严重”时,可判处甲死刑B.从维护《刑法》权威考虑,无论甲是否存在从轻情节,均应判处甲死刑C.甲轻率杀人,为严防效尤,即使甲自首悔罪,也应判处死刑立即执行D.应当充分考虑并尊重网民呼声,以此决定是否判处甲死刑立即执行【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本题考核死刑、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刑法》第四十八条第一款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

据此可知,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即作为死刑的适用对象的罪犯应当是罪大与恶极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本案中,甲犯有故意杀人罪,满足罪大的条件,但其存在自首情节,如果不存在恶极情况的话,则不能适用死刑。

3、关于罪刑法定原则有以下观点:①罪刑法定只约束立法者,不约束司法者②罪刑法定只约束法官,不约束侦查人员③罪刑法定只禁止类推适用刑法,不禁止适用习惯法④罪刑法定只禁止不利于被告人的事后法,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事后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第①句正确,第②③④句错误B.第①②句正确,第③④句错误C.第④句正确,第①②③句错误D.第①③句正确,第②④句错误【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本题考核罪刑法定原则。

第①句表述错误。

罪刑法定既约束立法者,也约束司法者。

如果罪刑法定只约束立法者而不约束司法者的话,就成为了“纸面”的罪刑法定,没有任何意义了。

第②句表述错误。

罪刑法定既约束法官,也约束侦查人员。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如果行为人不构成犯罪的话,在侦查阶段,侦查机关就应该作出不立案或撤销案件的处理。

因此,侦查人员也要受罪刑法定原则的约束。

第③句表述错误。

罪刑法定既禁止类推适用刑法,也排斥习惯法。

根据预测可能性原理,罪刑规范应当具有明确性、稳定性。

刑事司法应当以成文法为准,排斥习惯法。

第④句表述正确。

罪刑法定只禁止不利于被告人的事后法,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事后法。

4、下列哪一选项构成不作为犯罪?A.甲到湖中游泳,见武某也在游泳。

武某突然腿抽筋,向唯一在场的甲呼救。

甲未予理睬,武某溺亡B.乙女拒绝周某求爱,周某说“如不答应,我就跳河自杀”。

乙明知周某可能跳河,仍不同意。

周某跳河后,乙未呼救,周某溺亡C.丙与贺某到水库游泳。

丙为显示泳技,将不善游泳的贺某拉到深水区教其游泳。

贺某忽然沉没,丙有点害怕,忙游上岸,贺某溺亡D.丁邀秦某到风景区漂流,在漂流筏转弯时,秦某的安全带突然松开致其摔落河中。

丁未下河救人,秦某溺亡【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本题考核不作为犯罪。

不作为犯罪包括:纯正不作为犯和不纯正不作为犯。

成立条件包括:(1)行为人负有实施特定积极行为的具有法律性质的义务;这种义务的来源包括:①法律、法规明文规定的义务;②职务或业务要求的义务;③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④先前行为引起的义务。

(2)行为人能够履行特定义务。

(3)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危害后果。

选项A错误。

甲对武某不负有救助义务,因此,其不构成不作为犯罪。

选项B错误。

乙女对周某不负有救助义务,因此,其不构成不作为犯罪。

选项C正确。

丙将不善于游泳的贺某拉到深水区教其游泳,丙的先前行为引起丙对贺某负有救助义务,后丙见贺某沉没而不救助致贺某溺亡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

选项D错误。

丁仅仅是邀请秦某,去与否秦某自己有决定权,因此,丁的邀请行为不能引起其应对秦某负有法律上的救助义务。

因此,其不构成不作为犯罪。

5、下列哪一行为构成故意犯罪?A.他人欲跳楼自杀,围观者大喊“怎么还不跳”,他人跳楼而亡B.司机急于回家,行驶时闯红灯,把马路上的行人撞死C.误将熟睡的孪生妻妹当成妻子,与其发生性关系D.作客的朋友在家中吸毒,主人装作没看见【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本题考核犯罪故意。

选项A错误。

从选项所给出条件来看,不足以判断为犯罪,也就无所谓故意或过失了。

选项B错误。

司机违反交通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交通肇事罪,属于过失犯罪,而非故意犯罪。

选项C错误。

从该项给出的信息来看,行为人主观上误认为是妻子,缺乏违背妇女意志强奸的明知,不存在强奸的故意。

且我国《刑法》没有过失强奸罪的规定,故认定为意外事件比较合适。

选项D正确。

吸毒行为发生的场合是在行为人自己家中,主人对场所具有支配管理地位,有阻止场所内危险发生的义务,其不履行该义务,构成不作为的犯罪。

6、甲与素不相识的崔某发生口角,推了他肩部一下,踢了他屁股一脚。

崔某忽觉胸部不适继而倒地,在医院就医时死亡。

经鉴定,崔某因患冠状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致急性心力衰竭死亡。

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甲成立故意伤害罪,属于故意伤害致人死亡B.甲的行为既不能认定为故意犯罪,也不能认定为意外事件C.甲的行为与崔某死亡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这是客观事实D.甲主观上对崔某死亡具有预见可能性,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本题考核因果关系的认定、意外事件。

选项A错误。

甲没有伤害崔某的故意,且实施的行为在通常情况下也不足以致崔某轻伤。

因此,甲不构成故意伤害罪。

选项B错误,选项C正确。

因果关系属于犯罪构成中客观构成要件要素,属于客观事实;因被害人特殊体质导致的危害后果,一律认定为有因果关系。

认定为有因果关系并不等同于构成犯罪或追究刑事责任。

结合题干中所给信息,对于甲认定为意外事件比较合适。

选项D错误。

甲主观上对崔某死亡不具有预见的可能性,不成立过失犯罪。

7、关于正当防卫的论述,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甲将罪犯顾某扭送派出所途中,在汽车后座上死死摁住激烈反抗的顾某头部,到派出所时发现其已窒息死亡。

甲成立正当防卫B.乙发现齐某驾驶摩托车抢劫财物即驾车追赶,2车并行时摩托车撞到护栏,弹回与乙车碰撞后侧翻,齐某死亡。

乙不成立正当防卫C.丙发现邻居刘某(女)正在家中卖淫,即将刘家价值6000元的防盗门砸坏,阻止其卖淫。

丙成立正当防卫D.丁开枪将正在偷越国(边)境的何某打成重伤。

丁成立正当防卫【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本题考核正当防卫。

《刑法》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选项A错误。

甲致“反抗”的犯罪嫌疑人顾某死亡,属于防卫过当,不成立正当防卫。

选项B正确。

齐某的死亡并非乙的防卫行为直接导致的,中间介入了意外事件,阻断了乙的防卫行为。

因此,乙不成立正当防卫。

选项C.D错误。

并非对任何违法犯罪行为都可以进行防卫,只是对那些具有进攻性、破坏性、紧迫性的不法侵害,在采取正当防卫可以减轻或者避免法益侵害结果的情况下,才宜进行正当防卫。

因此,对卖淫、嫖娼行为、偷越国(边)境的行为、重婚行为、假冒注册商标行为、贿赂行为等不能进行正当防卫。

8、甲欲杀乙,将乙打倒在地,掐住脖子致乙深度昏迷。

30分钟后,甲发现乙未死,便举刀刺乙,第一刀刺中乙腹,第二刀扎在乙的皮带上,刺第三刀时刀柄折断。

甲长叹“你命太大,整不死你,我服气了”,遂将乙送医,乙得以保命。

经查,第一刀已致乙重伤。

关于甲犯罪形态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故意杀人罪的未遂犯B.故意杀人罪的中止犯C.故意伤害罪的既遂犯D.故意杀人罪的不能犯【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本题考核犯罪的未完成形态。

《刑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据此可知,认定犯罪中止的时间条件是“犯罪过程中”,犯罪过程结束后因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达到犯罪目的的,属于犯罪未遂。

本案中,甲欲杀乙,掐住乙的脖子致“乙深度昏迷”(以为乙已经死亡)达“30分钟”,意表明犯罪过程已告一段落,因误以为死亡结果已经发生而归于未遂,按未遂论。

“30分钟”之后的刀刺、送医院抢救行为疑似与答案(结论)无关。

【提示】真题观点采用的是未遂论,但如果把把30分钟前后视为一个故意杀人犯罪过程的话,则认定为是中止。

9、甲(15周岁)求乙(16周岁)为其抢夺作接应,乙同意。

某夜,甲抢夺被害人的手提包(内有1万元现金),将包扔给乙,然后吸引被害人跑开。

乙害怕坐牢,将包扔在草丛中,独自离去。

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A.甲不满16周岁,不构成抢夺罪B.甲与乙构成抢夺罪的共犯C.乙不构成抢夺罪的间接正犯D.乙成立抢夺罪的中止犯【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本题考核共犯的成立、相对刑事责任年龄、犯罪形态、间接正犯。

选项A说法正确。

甲没有达到抢夺罪的刑事责任年龄,不符合抢夺罪的犯罪主体要件。

因此,甲不构成抢夺罪。

选项B说法正确。

由于犯罪概念本身具有不同含义,所以,共同犯罪也可能仅指具备犯罪构成的客体与客观要件意义上的共同犯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