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30水稻灌溉技术标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灌溉技术标准

2012-02-03

灌溉定额井灌区400立方米/亩,自流灌区500立方米/亩。做到早春截留桃花水、充分利用天降水、科学利用循环水、合理开发地下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2、井水综合增温

保证6月份水稻分蘖期井水入田水温15℃以上,7月份水稻长穗期入田水温17℃以上,减数分裂期入田水温18℃以上,8月份水稻结实期入田水温20℃以上。

①延长水路、清楚杂草

延长输水渠道的长度,多接受太阳辐射,可提高水温。如当气温30℃时,每延长100米水温可提高1~1.5℃。但是渠道越长,蒸发、渗漏损失越大。如果井灌面积75~150亩,可设渠道长500~600米。同时,要清除渠道两侧的杂草,以免遮光,影响太阳对渠道的辐射,从而降低增温效果。

②改进渠道结构

在井水灌溉的条件下,为了在输水过程中利用太阳辐射能增温,加大受热面积,延长接受辐射时间,进而可以提高增温效果。井水灌溉的输水渠道要采用宽浅式渠道,并将渠道坡降改缓,降低流速,增加水在渠道中的流动时间,提高灌溉水温度。

③晒水池增温

晒水池一昼夜可使井水水温由5℃升至14℃,升温9℃,晒水池面积为本田面积的2~3%,利用散水槽、长渠道、隔墙式晒水池、叠水板、渠道复膜、回水灌溉等综合增温措施,形状以长方形为宜,最好采用地上池,池内水深0.6米,太深了增温效果不好,太浅了蓄水量又太少。当气温为18℃,井水温度为5℃时,晒水池表层15cm水温可达13℃,50cm平均水温9℃。

3、灌溉技术

在井水灌溉的在灌水方法上,要防止大水猛灌,以小水缓灌进地为好,不要灌过塘水、长流水,要充分利用水的比热大、热容量高的物理特性,令其发挥蓄能作用。田间工程要完善,每个格田都有独立门户,实现单排单灌。池埂要坚实,防止跑水漏水。在渗漏大的田块,应在插前用机械多次进行水耙,或放水前先用机械旱整,这样可以减少漏水。

在灌水时间上,应当根据水稻生物学特性和田间热交换规律,对距水源远近不同的田块在不同时间上进行灌溉。在夜间灌溉距水源近的田块,白天灌距离水源远的地方,午间高温时段灌中距离田块,这样可以使灌水水温接近于田间水温,使全田水温一致,稻根不会因水温骤降受到伤害。对于距水源近的田块,最好在早晨5~6时趁田间水温低时灌水,到8~9时灌完,至10时左右全田水温就可达到一致,这是因为清晨田间水温与渠道水温差异小。

①浅湿灌溉

水稻浅湿灌溉是指间歇灌溉与水层灌溉相结合,水层0~5cm,分蘖末期晾田。

⑴浅湿灌溉技术的特征

水稻浅灌与湿润相结合,适时晾田,构成浅湿交替,浅、湿、干灵活调节的灌溉方式,使水田的养分状况多样化。它是一种促控结合、适时供水调氮的灌溉技术。

⑵浅湿灌溉的原则

水稻浅水灌田,每次灌水深约为3~5cm,待水分自然消耗后,田面呈一定湿润状态再灌下一次水。灌溉过程中形成几水几落(几天有水层,几天无水层)。两次灌水的间隔时间根据稻田的保水性能、土壤肥力水平、稻苗的生育状况及降雨量而定。一般一次灌水后的有水时间约为2~5天,两次灌水之间的无水层时间应使浮泥沉实,以改善土壤的通透性,但土壤不干裂,不降低水稻的光合强度。当稻田表层土壤含水率为田间持水量的80%时,水稻的光合作用强度并不比水层灌溉的低,这可以作为两次灌溉间隔期间土壤水分控制指标的下限。在分蘖末期这个下限指标可以适当降低,以发挥晾田的作用。晾田可以作为间歇灌溉运用的一种方式,在分蘖末期延长了两次灌水的间隔时间,对低洼粘重、还原能力强的土壤,往往收到较好的效果。

土壤肥力高(施用有机肥较多),还原能力强,秧苗生长旺盛,采用强度间歇灌溉,缩短有水层时间,

延长无水层时间,分蘖末期晾田(晒田)。具有中上等肥力的粘质土壤,渗透性好,施用一定量的有机肥或基施氮素,稻苗生育正常,前期和后期都可以采取轻度的间歇灌水,分蘖末期晾田。

在间歇灌溉条件下,由于水层有无的周期性变化,土壤中消化—反硝化作用使氮素有一定损失,因此,间歇灌溉是高肥栽培条件下的灌溉方法。若土壤含氮量高,稻田干湿交替产量并不减少;在低氮条件下则会使水稻减产。因此,应注意叶色和施用肥量、施肥方法,尽量减少氮素损失,不使稻株缺氮。

⑶浅湿灌溉要点

水稻浅湿灌溉除返青期、孕穗期、抽穗开花期实行浅水灌溉以外,其他各生育期均实行间歇灌溉,土壤水分调节要点如下:

水稻返青期:水稻返青成活后,分蘖始盛期高肥田采取强度的间歇灌溉,中肥田采取轻度的间歇灌溉。也可视苗情在分蘖始期浅灌,分蘖盛期间歇灌溉。

水稻分蘖末期:水稻进入分蘖末期落干晾田(晒田)。晾田适宜时期在有效分蘖临界期,最晚不超过穗分化前期,对分蘖力强的品种,当分蘖达到计划茎数的80%时就应开始晾田;分蘖力弱的品种可在达到计划茎数时开始晾田。通过晾田,稻株形态上应是叶片耸立,茎杆老健,叶色清淡,出现所谓“拔节黄”。

孕穗至抽穗开花期:从孕穗到抽穗开花期,灌水保持3~5cm水层,期间晾田1~2次。

乳熟至黄熟期:从乳熟到黄熟期,实行浅湿交替的间歇灌溉,干干湿湿,前期以湿为主,后期以干为主,到黄熟期停水。

⑷促控结合

插秧至分蘖盛期缓苗促蘖:水肥管理的主攻方向是加速缓苗,保证穗数。就是要促使秧苗快返青,并使分蘖早生快发。此期要求秧苗有较强的生长势,应适时追肥,在有效分蘖临界期内达到计划茎数。如果水肥管理不当,易产生分蘖不足,造成晚生分蘖过多,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或插秧密度大,前期分蘖过旺,茎叶繁茂,过早封行郁闭,而导致成穗率低和发生病害、倒伏等后果。要采用适龄壮秧,插后建立水层约为苗高1/2~2/3,3~5天返青后,立即撤浅水层为3cm。插秧后采用有水层的浅灌是为了创造一个较稳定的温度环境,减少植株蒸腾,保持稻体水分平衡。如遇大风,还可以减轻秧苗受风浪漂刷。如此期无水层,易使秧苗脱水受旱,不易缓苗。深灌又会造成浮秧,不易扎根,或叶鞘过长,细弱,导致披倒。东北地区早春易遇寒流降温,在这种情况下水层可以调温,以利秧苗生长。

土壤肥力不高,或秧苗生长不旺的田块,要保持浅水层灌溉,一般3~5cm。有水层的好处是促进土壤还原,加速土壤的有机质转化为铵态氮,提高铁、锰、磷、硅等营养元素的溶解度,以利水稻吸收,浅灌还可以提高土温和水温。

对于土壤肥力较高的田块,视秧苗生长的旺盛程度,采取浅湿灌溉,每次灌水几天有水层,几天无水层,起到经常放露晾田的作用,促进根系发育,防止黑根,有利分蘖早生快发。经验认为“苗壮靠前蹲,前期稳得住、后期不愁长。”

分蘖末期至幼穗分化期控氮落黄:水稻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的时期,也是培育理想株型的关键时期,水肥管理的主攻方向是控制无效分蘖,促进水稻生长中心的转移,增强抗病抗倒伏能力。因此,要限水控氮,使稻株含氮率由3.4~4%下降到1.6~1.8%,增强稻株体内碳水化合物的积累,提高碳氮比和木质素含量。采取的主要措施是落水晾田。这时不仅停止施用氮肥,还要限制水稻对地力氮(土壤中氮素)的吸收,使叶色暂时褪淡。

孕穗至抽穗开花期保蘖攻穗:此期是水稻需水量最多的时期,需水量占全生育期需水量的25~35%,日最大耗水强度为8.7~12mm。特别是抽穗前的减数分裂期对水的反应最为敏感,缺水会造成枝梗及颖花发育不全,影响籽粒形成。农谚有“树怕剥皮,禾怕干苞”之说。幼穗分化期一般应保持浅水层,适时晾田2~3次,或根据苗情采取轻度间歇灌溉,以防止顶叶和基部节间过渡伸长。在栽培上此期的主攻方向是提高分蘖成穗率,保证枝梗和颖花发育,促进穗大粒饱,因此,水肥管理的原则是提高营养水平,改善受光条件。

此时也是水稻需肥最多,生育最旺盛的时期。为了提高产量,在幼穗形成期应有充足的养分,促进生理活性,增强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保证穗粒发育的需要。这个时期气温较高,北方又是多雨季节,也是稻瘟病容易发生的时期,田间有水层能使土壤中铵态氮增加,肥效稳定,有利于水稻生理功能的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