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社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9月份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贾秀云
《品德与社会》学科,通过参加听课和评课一系列活动,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
的转变,传统的课程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
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
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
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
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
究和领悟。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
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学
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课程改革后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
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班集体中
的小事入手,紧抓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如在《我们的班集体》一课中,我们召开了“我
的心里话”发布会,事先要求学生搜集各自的心里话,以便于活动的顺利进行,目的在于提
升学生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品德与社会》作为人们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
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
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进一步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但有的时候我还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多渠
道收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加强理
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总而言之,通过课后反思把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加以总结,变成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是
十分珍贵的财富。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争取努力上好
每一节《品德与社会》课,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在轻松中感到学习的快乐。使我们
每位教师都能从“教书匠”变成“教育家”。篇二:品社教学反思
品社教学反思
我一直认为,品社的课堂是写意的课堂,何谓写意,在绘画中,写意是最能体现绘画者
的灵魂及所表达的思想的。那么写意的课堂呢?尤其是品生(品社)的课堂,它既没有语文
的课文牵绊,又没有数学定理公式的约束,它的目的在于在品社课堂中使儿童形成良好的品
德。而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的
越充分、越细腻,感悟的就会越到位、越深刻。品德与社会课应当以社会为背景,以学生生
活经验为基础,强调拓展课堂教学的内涵,课堂的组织教学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
教师应有意识地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这个小课堂,走进
社会这个大课堂,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不断体验、领悟道德准则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
社会生活能力。
一、紧紧抓住生活这条主线
“教育即生活。”陶先生如是说,这就告诉我们,教育和生活是不能分离的。新课标指出: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原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
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我们以往的教学往往局限于书
本,没有与鲜活、丰富的生活相联系,导致教学失去了生活实践的情境,显得苍白无力。在
教学中,我们应该经常安排实践活动与行为训练,引导学生自我教育,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
实效性。如在教学三上第一单元《温暖的家》第2课《爸爸、妈妈抚育我》时,我便分发给
学生一张家庭成员劳动记录表,让学生做个有心人,每天记录下父母等人在家中的劳动情况,
许多学生都记下了“妈妈每天起来就为我做早饭”;“爸爸要做晚饭、洗碗”;“妈妈每天要洗衣服”等等,他们感受到了父母的忙碌与辛苦,也试着分担一些小家务,如扫地,整理自己的书包,洗袜子等,虽然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也体现出了他们已经懂得了学会为父母分忧解愁,也表达了他们对父母的孝敬。又如本册第二单元第2课《生活中的安全》要求学生了解必要的安全常识。我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寻找校园中的安全隐患,寻找家中的安全隐患,收集来的时候,通过小组的讨论:怎么解决,制定成计划或方案。像我们学校的大门前能铺上减束带,有学生们的功劳。通过这样的课堂外延伸,把学生从课堂推向了现实生活,让学生把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落实到行动上,实现了课
堂教学回归生活这一理念,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我觉得这样的课实实在在,是从生活体验中激起了学生真正的思考。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上既要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事实也证明,那些与学生生活贴近,真实、可靠的事例,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达到期望目标。因此,教学中,我不只是局限于教材,而是把教材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找准教材与学生实际的切合点,巧妙地选取学生的事例整合教材,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目标的达成。如《我们播种春天》这一课,在教学的课前,我让学生们去种植自己喜欢的植物,并且把种植的过程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任务布置后,孩子们个个都很兴奋,每天的话题都是你的花怎样了,你的菜又长高了多少等等。等到上课时候,看到满教室的花花草草、蔬菜,甚至还有种甘蔗的,那情景,连老师都陶醉了。过后,许多家长都反映,孩子们变得不挑食了,也会珍惜粮食了。我问了学生,孩子们的回答让我欣慰不已,因为他们觉得,蔬菜、粮食来之不易。是呀!因为他们亲手种过。
二、充分握住生活的脉搏
为了使说理更充分,明理和导行应该是紧密结合的,而且应和学生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考虑凭借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发学生的思考,体现学生社会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只有紧紧地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才能使品德与社会课唤发出生机和活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三年级上《邻里之间》这一课,我设计了这样一张表格,让学生课后在调查:你家人与邻居的关系如何,一星期内邻居来你家的次数或你家人去邻居家的次数。当你家人遇到困难时(如电灯坏了),家里的蒜没了,会不会求助于邻居,等等让学生在一个时间内去调查。从而让学生明白,远亲不如近邻这个道理。又如《家乡我为你骄傲》这一单元的教学,孩子们从调查中了解了原来我们家乡有那么优美的皇帝井传说,也有那么久远的张辉墓这一古迹。这种教学使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既让书本知识得到了扩展、延伸,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主学习了大量的知识,又让学生知道了获得知识的渠道有多种,而不仅仅是来自于课堂,使他们更走近了社会。正如一个孩子说:“我们通过调查,知道了家乡原来有这么多古迹,这么让人自豪。”这种自豪是发自内心的,是通过亲身体验得来的,比任何教材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开放教学的时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能做的事就让他们自己做;能发现的事让他们自己发现;能思考的问题让他们自己独立完成……解放他们的双手,达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境界,而且品德与社会课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所学的道德知识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得到巩固、深化,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如《我们生活的地方真美》这一课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通过展示来体现家乡的美,学生有的画下自己新搬进的安置房,有的剪下家里开得正艳的三角梅做成了书签展示,还有的拿来让自家致富的大杨桃,等等不胜枚举。在生生、师生的活动中,学会了感受生活的地方美的方法,改变了原来灌输式的时空结构,让学习成了学生主动学习、体验感悟的过程。教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