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聆听快乐国学共赏知音之美-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聆听快乐国学共赏知音之美5月7日下午3点,来自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国学院、曾录制过《百家讲坛》节目的李达武教授在十教601教室,为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的2012少数民高层次骨干人才基础强化培训的同学,做了题为《国学经典与个人修养——美在理解,美在知音》的学术讲座,学院副院长何金元参与并主持了此次讲座。
李达武教授首先从孔子称赞《邵》乐“尽善也,尽美也”说起,并讲述俞伯牙和钟子期、管仲和鲍叔牙的交友故事,以此引出关于“知音”的佳话,说明知音文化是一种对生命的态度、思维形式和行为方式,是人与人相交的原则与态度,然后从道德美、人才美、性格美、能力美四个方面阐释了知音美的内涵。
“知音的道德美就是仁爱、善良、忠诚、坚贞”李达武教授说道,她以诗圣杜甫的人生经历和诗作为例,说明人无论在顺境或是困顿时期都应该坚守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高洁品性。
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李达武教授,对古典诗词信手拈来。
在阐释知音的人才美时,她以《诗经》的《关雎》和《采葛》为例子,说明人才美就是要交往的两个人彼此赏心悦目,相得益彰。
解释知音的性格特征时,她旁征博引,列举毛泽东的现代诗词《沁园春·长沙》和《沁园春·雪》、唐朝诗人张籍的《节妇吟》,以及汉乐府《陌上桑》和李商隐的《无题》等,告诉大家对待自己要自尊自爱和自信,对待他人要宽容、幽默、智慧,对待事业和人生要热情、投入、无怨无悔。
喜爱声乐和表演艺术的李达武教授把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乐曲、壮族民歌和西北民歌结合,亲自一展歌喉演唱古诗词,并且动现场的同学一起合唱和对歌,令人耳目一新,笑声连连。
声情并茂的演讲,妙语连珠的话语,引来大家阵阵的热烈掌声和欢笑喝彩,不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听得津津有味,其他非本专业的同学也被精彩的内容所吸引,认真听讲和记录。
最后,李达武教授以“向真向善向美向上”为结束语,希望大家从诗词的知音美中感悟国学的魅力和人生意义。
西南大学各学院英文译名
15
美术学院
School of Fine Arts
17
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Schoolof Cultur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tudies
19
音乐学院
College of Music
21&22
材料与能源学部
Faculty of Materials and Energy
9
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
College of History andCulture& College of Nationalities
11
教育学部
FacultyofEducation
13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School of Phys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4
生命科学学院
3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School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Administration
3
马克思主义学院
Institute of Marxism
4
新闻传媒学院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5
外国语学院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23
心理学部
Faculty of Psychology
24
地理科学学院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5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软件学院
College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 College of Software
元旦晚会新闻稿
元旦晚会新闻稿
魅力西大,民族情怀
——历史文化学院202X年元旦晚会顺利召开
近日,历史文化学院202X年元旦晚会在西南大学大礼堂胜利召开。
当晚,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罗朝斌老师,辅导员付玉强老师、孙琳老师,学院、学校有关领导也出席元旦晚会和202X级少干全体研究生共庆新年。
在开场舞蒙古舞蹈《布里亚特情韵》的欢快和谐的氛围中,元旦晚会正式拉开了序幕。
晚会的节目形式丰富多样,乐器演奏,现代舞,街舞,古典舞,有特色的少数民族舞,班级合唱,话剧等应有尽有。
晚会现场还有对老师的採访,有现场观众和演员的互动,十分具有特色。
在整个晚会的过程中,不管是温雅婉约的蒙古舞《布里亚特情韵》,还是温文尔雅傣族舞蹈《竹林曼舞》,还是**火爆的爵士舞《我是男人》,还是令人回味无穷的古典舞《惊鸿舞》,或者是幽默诙谐的英语朗诵《勇敢的心》,令人爆笑连连的hip-pop《cry cry》,总共23个节目都很出彩,每个精彩的节目都体现了历史文化学院少干研究生昂扬向上的青春风采。
在晚会接近尾声的时候,大型舞蹈《爱我中华》作为结束舞蹈将整个晚会的气氛推到顶峰,表达了少干班的各族儿女对实现“中国梦”期待,对民族团结共同建设强大中国的责任,对西南大学的美好希冀,对历史学院的祝福。
最后,院党委书记罗朝斌老师和相关领导上台与众演员拍照留念,领导给演员和观众们送来新年祝福,勉励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好好学习,在大家一起为建设强大中国,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在领导们的祝福和观众的热烈掌声中,元旦晚会完美闭幕。
徐宗才
少干10班。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4-2015历史学学术讲座汇总
1、东北师范大学梁茂信教授莅临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讲学发布时间:2014-12-06 02:24:5312月2日下午3:30,荟文楼七楼学术报告厅气氛热烈,受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邀请,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梁茂信教授莅临嘉陵学术讲坛,进行题为“冷战与美国人才吸引机制的确立”的讲座。
本次讲座由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院长黄贤全教授主持。
梁茂信教授从冷战与“人才赤字”的常态化趋势、冷战阴影下的双轨制人才吸引政策、国家利益“人道主义”与人才吸引政策和文化交流与知识分子的移民四个层面进行讲述。
梁茂信教授首先做了学术回顾。
在已有研究中,美国学界多从冷战或国家安全视角分析美国移民政策,其成果显著,但对人才吸引政策却只字未提。
梁教授认为,这为进一步的学术研究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同时告诉研究生同学,在学术研究中,要重视学术研究前沿,选好研究课题。
梁茂信教授从“人才赤字”这一学术术语入手,通过对其定义的阐述,告诉研究生同学要明确定义,打开研究思路。
接着,梁教授对战后国防预算比例甚大、国防研发基金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影响等方面做了考察,认为这些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将美国经济推上了“畸形的冷战经济”轨道,即经济的军事化。
同时,美国政府的投入推动了科技革命在美国的兴起,表现如政府颁布鼓励科研的法令,国会通过《1952年外来移民与国籍法》。
与此同时,美国为保护国内就业市场的有序运作,实施了就业许可证制度,加之对外来移民的种族歧视,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限制,使得实践效果不容乐观,但这毕竟打通了国际劳动力市场与美国就业市场之间的联系,拓宽了美国人才的来源。
梁茂信教授从“曲别针计划”、战后措施、采取强制性措施、庇护意识形态难民等视角考察指出,美国人道主义具有政治化趋向,在人道主义背后有着深刻的国家利益考量。
这些措施的出台承载着美国的国家利益,同时具有避免因成千上万的家庭分居两国而威胁美国社会稳定等多种益处。
美国《1956年交换学者与移民地位法》的颁布,使得美国在60年代中期首次出现移民高潮,在这一时期,留学生移民也逐渐成为技术移民来源之一。
宋代三苏家族崛起的地域因素与文化自信
2023年第6期(总第201期)㊀㊀㊀㊀㊀㊀黑龙江社会科学SocialSciencesInHeilongjiang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6ꎬ2023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N.201历史学研究宋代三苏家族崛起的地域因素与文化自信马㊀㊀强(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ꎬ重庆400715)摘㊀要:文化自信ꎬ包含着地域文化自信ꎮ巴蜀文化温良㊁敦厚㊁达观㊁刚强㊁自信的品格对宋代三苏家族有着深刻的影响ꎬ而三苏家族的巨大成功则又丰富与提高了巴蜀文化的内涵与地位ꎮ北宋时期ꎬ四川眉州一带通经学古㊁习儒诵诗的学术空气浓厚ꎬ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三苏的文化禀赋与文学风格ꎮ而三苏尤其是苏轼ꎬ对巴蜀文化有着深刻的认同ꎬ对故乡有着终生不渝的眷恋ꎮ苏洵的政论㊁史论ꎬ纵横捭阖㊁说理性强ꎬ有战国纵横家之遗风ꎻ苏辙的政论㊁史论㊁策论ꎬ则杂糅了佛道㊁纵横之学ꎬ寓哲理于叙史说今之中ꎬ说服力极强ꎮ他们父子不同于传统儒者ꎬ也与王安石新学相对立ꎬ卓荦于世㊁自成体系ꎬ带有鲜明的巴蜀地域学术特色与文化自信品格ꎮ关键词:三苏家族ꎻ巴蜀文化ꎻ故土情结ꎻ文化自信中图分类号:K244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7-4937(2023)06-0127-0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蜀道文献整理与研究 (17ZD190)作者简介:马强ꎬ1960年生ꎬ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ꎬ历史学博士ꎮ㊀㊀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㊁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传统与价值取向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ꎬ以及对其文化的生命力及永久价值持有的坚定信心ꎮ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问题ꎬ传递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理念和文化价值观ꎮ在2014年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ꎬ习近平对文化自信这一重大理论问题有明确的阐释: 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ꎬ是坚定道路自信㊁理论自信㊁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ꎻ他还深刻揭示了文化自信的基础所在: 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㊁理论自信㊁制度自信ꎬ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ꎮ 2016年5月和6月ꎬ习近平又连续两次对文化自信加以强调ꎬ指出 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㊁理论自信㊁制度自信ꎬ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 ꎮ如果说前面所引的这些表述是习近平所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层价值的理论提炼ꎬ那么他在2022年6月10日视察四川眉山三苏祠时所发表的重要谈话ꎬ则可看作他对中华文化精英人物所折射出的文化自信的具体阐释ꎮ习近平在三苏祠说:㊀㊀一滴水可以见太阳ꎬ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ꎮ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ꎬ中国有 三苏 ꎬ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ꎮ这是自北宋眉山三苏作为中华优秀文化家族诞生九百多年来ꎬ中国国家领袖对其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做出的最高评价ꎮ习近平的讲话言简意赅ꎬ从文化自信的角度褒扬了三苏所代表的中华优秀文化ꎬ包含着诸多历史文化内涵ꎬ需要广大文史工作者结合具体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思考㊁阐释ꎮ中华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ꎬ而地域文化就是其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ꎮ宋代三苏家族的出现与成功并非偶然ꎬ既与中华悠久的文化传统影响有必然关系ꎬ同时也与伴随三苏成长的本土地域文化 巴蜀文化的培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ꎮ中华文化的自信毫无疑问包括地域文化的自信ꎬ巴蜀文化温良㊁敦厚㊁达观㊁刚强㊁自信的品格对三苏家族有深刻的影响ꎮ本文试从巴蜀地域文化的角度对三苏家族在宋代的崛起㊁三苏对巴蜀地域文化的认同及其意义略作分析ꎬ以就教于方家ꎮ721㊀㊀一、巴蜀文化与眉州三苏家族的走向成功巴蜀文化是中国十大地域文化之一ꎬ也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重要板块ꎮ巴文化与蜀文化自古血脉相连ꎬ巴文化的特征是浪漫自信㊁勇健刚强ꎬ蜀文化则表现出更多的旷逸放达与重文崇雅ꎮ历史上的巴人曾经参与过商周之际改朝换代的 牧野之战 ꎬ而且表现得相当英勇而浪漫ꎮ«华阳国志»说: 周武王伐纣ꎬ实得巴蜀之师ꎬ著乎«尚书»ꎮ巴师勇锐ꎬ歌舞以凌殷人ꎬ前徒倒戈ꎬ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ꎬ前歌后舞也ꎮ 可以想象ꎬ来自大巴山南北粗犷㊁悍勇的巴人ꎬ在东征殷商的滚滚洪流中载歌载舞㊁生龙活虎ꎬ把血与火的战争当作了一场声势浩大㊁注定会大获丰收的狩猎活动ꎮ在这场决定改朝换代的战争中ꎬ巴人表现得那样的青春㊁那样的乐观ꎬ难道不也是这个山地民族的文化自信吗?巴族作为一个部族虽然战国以后泯灭于历史长河之中ꎬ但巴域民众却在此后的岁月中常常活跃在中华历史舞台上ꎬ楚汉战争㊁三国战争㊁宋蒙(元)战争直至现代的抗日战争ꎬ巴域民众都以勇敢慷慨的姿态参与其中ꎬ演出了一幕幕悲壮的历史话剧ꎮ«华阳国志»说巴出将ꎬ蜀出相 ꎬ道出了巴文化与蜀文化的互补性ꎮ蜀地山川秀丽㊁自然条件优越ꎬ史载 巴㊁蜀㊁广汉本南夷ꎬ秦并以为郡ꎮ土地肥美ꎬ有江水㊁沃野㊁山林㊁竹木㊁疏食㊁果实之饶 民食稻鱼ꎬ亡凶年忧ꎬ俗不愁苦 («汉书»卷28«地理志»)ꎮ蜀地纳入华夏文化体系较早ꎬ前316年ꎬ秦惠文王派遣相张仪㊁大将军司马错伐蜀ꎬ一举灭掉蜀国ꎬ接着司马错又攻灭了蜀地东北的苴国与东南的巴国ꎬ将四川盆地纳入秦国的版图ꎮ1979年四川青川郝家坪战国墓群出土的秦国木牍表明ꎬ早在秦武王时期ꎬ秦即已在今四川地区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并按照«为田律»进行土地管理[1]ꎮ汉文帝时期ꎬ蜀郡太守文翁大力兴办地方官学㊁推行儒学教育ꎬ蜀地文化迅速走向繁荣ꎬ班固即评论说: 至今巴蜀好文雅ꎬ文翁之化也ꎮ («汉书»卷89«循吏传»)秦汉以后ꎬ虽然巴蜀地区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长期的分裂战乱及 僚人入蜀 ꎬ经济文化有所退缩ꎬ但尚文崇雅之风未绝ꎮ到了唐代ꎬ蜀地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ꎬ至武则天时期已经成为唐朝重要的经济区与财赋来源之地ꎬ如陈子昂所说: 国家富有巴蜀ꎬ是天府之藏ꎮ自陇右及河西诸州军国所资ꎬ邮驿所给商旅ꎬ莫不皆取于蜀ꎮ (陈子昂:«陈拾遗集»卷8«上蜀中军事»)到唐代中后期ꎬ蜀锦㊁蜀绣㊁造纸㊁刻书㊁药市㊁花市等闻名全国ꎬ杜甫客寓蜀地时即感叹成都 喧然名都会ꎬ吹箫间笙篁 (郭知达编:«九家集注杜诗»卷6«成都府»)ꎮ在晚唐人心目中ꎬ以成都为中心的西蜀社会经济已经与东部江淮繁华之地扬州不相上下ꎬ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大凡今之推名镇为天下第一者ꎬ曰扬㊁益ꎬ以扬为首ꎬ盖声势也ꎮ人物繁盛ꎬ悉皆土著ꎬ江山之秀ꎬ罗锦之丽ꎬ管弦歌舞之多ꎬ伎巧百工之富ꎬ其人勇且让ꎬ其地腴以善熟ꎬ较其要妙ꎬ扬不足以侔其半ꎮ (扈仲荣等:«成都文类»卷23«唐成都记序»)晚唐王仙芝㊁黄巢之乱爆发ꎬ中原战乱频繁㊁社会激烈动荡ꎬ国都长安也沦为血雨腥风之地ꎬ因蜀地相对平静稳定ꎬ大量中原㊁关中衣冠士人遂举家举族流亡西迁入蜀ꎬ其中不乏名门望族ꎬ为经济发达的蜀地带来了文化兴盛勃发的大好机遇ꎮ宋代蜀地文化能够得以异军突起ꎬ与晚唐大量士人迁入有密切关系ꎮ三苏家族文脉绵长ꎬ其先祖源于河北赵郡苏氏ꎬ而与蜀地发生联系则始自武则天时期的苏味道ꎮ苏洵在«苏氏族谱»中写道:㊀㊀苏氏出于高阳ꎬ而蔓延于天下ꎮ唐神尧(龙)初ꎬ长史味道刺眉州ꎬ卒于官ꎬ一子留于眉ꎮ眉之有苏氏ꎬ自此始(祝穆:«古今事文类聚 后集»卷1«族谱»)ꎮ苏味道曾两次入蜀为官ꎬ一次任集州(今四川巴中市南江县)刺史ꎬ一次任眉州刺史ꎬ后卒于赴任益州长史途中ꎬ归葬眉州ꎮ苏味道死后ꎬ其二子苏份在眉州定居下来ꎬ苏氏遂开始在眉州繁衍开来ꎮ但有唐一代眉州苏氏少有作为㊁声名不显ꎬ真正成为文化星宿升起于灿烂星空是在北宋三苏之时ꎮ地域乡邦文化是任何杰出文化人物生成的 原型空间 ꎬ也即杰出的历史人物及其家族的成长发育都离不开地域文化传统的涵泳ꎮ中国传统乡土文化教育ꎬ推崇且耕且读㊁诗书传世ꎬ历史上也出现过诸多以诗书经史传家名世的家族ꎬ然而就影响当时之社会及后世之深远而言ꎬ历史上的文化821家族恐无出于宋代眉山三苏家族其右ꎮ 唐宋八大家 而苏氏父子居其三ꎬ试问历史上哪个家族有此荣耀?然而宋代三苏家族的崛起并非偶然ꎬ是与巴蜀地区特别是眉山一带的文化传统㊁乡风民俗的熏陶有着密切关系的ꎮ元丰七年(1084)ꎬ苏轼在«眉州远景楼记»中深情回忆说: 吾州之俗ꎬ有近古者三ꎮ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ꎬ其民尊吏而畏法ꎬ其农夫合耦以相助ꎮ盖有三代㊁汉㊁唐之遗风ꎬ而他郡之所莫及也ꎮ (吕祖谦:«宋文鉴»卷82)眉州这一文化现象并非仅见于苏轼的叙述ꎬ与苏轼同时代的吕陶说得更加到位: 眉阳士人之盛甲于两蜀ꎬ盖耆儒宿学ꎬ能以德行道理励风俗㊁训子孙ꎬ使人人有所宗仰而趋于善ꎮ故其后裔晚生ꎬ循率风范ꎬ求为君子ꎬ以至承家从仕ꎬ誉望有立者众ꎮ (吕陶:«净德集»卷23«朝请郎新知嘉州家府君墓志铭»)眉州士人重视经史诗书的治家风气由来已久ꎬ在三苏家族崛起之前ꎬ眉州就有藏书丰富㊁科举成功而居显官者ꎮ据记载ꎬ眉州人孙抃六世祖长孺 喜藏书ꎬ为楼而置其上ꎬ蜀人号为 书楼孙家 ꎬ孙抃则于天圣六年(1028)登进士第甲科ꎬ 累擢知制诰㊁翰林学士 ꎬ后官至御史中丞㊁参知政事㊁枢密副使(曾巩:«隆平集»卷8«参知政事»)ꎮ晚年的苏洵也十分看重乡风民俗对家族的教化作用ꎬ而续修族谱就是彰显先贤㊁训导族人的重要举措ꎬ故其撰«苏氏族谱»ꎬ并刻石筑亭ꎬ公之于家族乡人:㊀㊀匹夫而化乡人者ꎬ吾闻其语矣ꎮ国有君ꎬ邑有大夫ꎬ而争讼者诉于其门ꎮ乡有庠ꎬ里有学ꎬ而学道者赴于其家ꎮ乡人有为不善于室者ꎬ父兄辄相与恐ꎬ曰:吾夫子无乃闻之ꎮ呜呼!彼独何修而得此哉?意者其积之有本末ꎬ而施之有次第邪?今吾族人犹有服者不过百人ꎬ而岁时蜡社不能相与尽其欢欣爱洽ꎬ稍远者至不相往来ꎬ是无以示吾乡党邻里也ꎮ乃作«苏氏族谱»ꎬ立亭于高祖墓茔之西南ꎬ而刻石焉ꎮ苏洵特地将族谱刻石于祖茔之旁ꎬ以使每年上坟扫墓者不忘先祖遗风ꎬ使 吾乡邻风俗之美 (苏洵:«嘉祐集»卷14«苏氏族谱亭记»)传之久远ꎮ这一崇文习儒的文化风气有很大的经世进取催化作用ꎬ从而使得包括眉州在内的西蜀地区在宋代人才辈出ꎬ南宋邛州蒲江人魏了翁对此不无自豪地说: 吾州之俗ꎬ检履醇固ꎬ而被服文雅ꎮ盖自汉以来ꎬ代有显人ꎮ (魏了翁:«鹤山集»卷40«大邑县学振文堂记»)而眉州则堪称西蜀学术风气浓厚之典型ꎬ赢得了 西蜀惟眉州学者最多 的美誉(祝穆:«方舆胜览»卷53«眉州»: 学者独盛ꎮ张刚«通义儒荣图序»: 后世以蜀学比齐㊁鲁 政和御笔: 西蜀惟眉州学者最多 )ꎮ由此可见ꎬ西蜀淳美的乡风民俗㊁崇儒重教的价值取向㊁ 贵经术而重氏族 的文化传统是使得三苏家族脱颖而出㊁走向全国文化巅峰的精神源泉ꎮ蜀地文化塑造了三苏文化心理的基调ꎬ其中对苏轼影响尤为明显ꎮ苏轼曾多次谈及家乡眉州地域风俗与学术传统对自己的影响ꎬ在«谢范舍人书»中他对当时蜀中文化风气有如是评论:㊀㊀文章之风ꎬ惟汉为盛ꎮ而贵显暴著者ꎬ蜀人为多ꎮ盖相如唱其前ꎬ而王褒继其后ꎮ峨冠曳佩ꎬ大车驷马ꎬ徜徉乎乡闾之中ꎬ而蜀人始有好文之意ꎮ弦歌之声ꎬ与邹㊁鲁比ꎮ然而二子者ꎬ不闻其能有所荐达ꎬ岂其身之富贵而遂忘其徒耶?尝闻之老人ꎬ自孟氏入朝ꎬ民始息肩ꎬ救死扶伤不暇ꎬ故数十年间ꎬ学校衰息ꎮ天圣中ꎬ伯父解褐西归ꎬ乡人叹嗟ꎬ观者塞涂ꎮ其后执事与诸公相继登于朝ꎬ以文章功业闻于天下ꎮ于是释耒耜而执笔砚者ꎬ十室而九(苏轼:«东坡全集»卷75)ꎮ蜀地地理位置偏远ꎬ但山川雄奇㊁物产富庶ꎬ自战国中期入华夏版图以至西汉ꎬ文化学术逐渐异军突起ꎬ经过文㊁景之时蜀守文翁等人大力倡导文化教育ꎬ蜀地一跃成为西部文化昌盛之地ꎮ«汉书 地理志»说: 景㊁武间ꎬ文翁为蜀守ꎬ教民读书法令ꎬ未能笃信道德ꎬ反以好文刺讥ꎬ贵慕权势ꎮ及司马相如游宦京师诸侯ꎬ以文辞显于世ꎬ乡党慕循其迹ꎮ后有王褒㊁严遵㊁扬雄之徒ꎬ文章冠天下ꎮ 蜀地自此人才辈出ꎬ盛极一时ꎮ然而魏晋之后ꎬ巴蜀社会动荡不安ꎬ僚蛮入蜀ꎬ文化倒退㊁经济凋零ꎮ入宋以后ꎬ经过官方大力倡导ꎬ推广科举制度ꎬ得以移风易俗㊁文教再兴ꎬ苏氏家族也由此名显于世ꎮ苏轼«谢范舍人书»可谓对蜀地文教昌盛之风气作了生动回顾ꎮ眉州地域文化风俗既对青年苏轼产生了重要影响ꎬ也是苏氏家族得以走出四921川㊁走向全国的重要文化原因ꎮ苏轼在«眉州远景楼记»中对于家乡眉州的学术文风进行过叙述与总结:㊀㊀吾州之俗ꎬ有近古者三ꎮ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ꎬ其民尊吏而畏法ꎬ其农夫合耦以相助ꎮ盖有三代㊁汉㊁唐之遗风ꎬ而他郡之所莫及也ꎮ始朝廷以声律取士ꎬ而天圣以前ꎬ学者犹袭五代之弊ꎬ独吾州之士通经学古ꎬ以西汉文词为宗师ꎮ方是时ꎬ四方指以为迂阔ꎮ至于郡县胥史ꎬ皆挟经载笔ꎬ应对进退ꎬ有足观者ꎮ而大家显人ꎬ以门族相上ꎬ推次甲乙ꎬ皆有定品ꎬ谓之江乡ꎮ由此可见ꎬ苏轼时代的眉州 通经学古 之风盛行ꎬ文化教育发达ꎬ在蜀地别树一帜ꎮ宋代眉州文化家族辈出ꎬ特别是三苏家族的出现与成功ꎬ与这样的学术文化氛围大有关联ꎮ㊀㊀二、三苏深重的巴蜀文化情结及其文化自信巴蜀地区自秦汉进入华夏文明圈以后ꎬ逐渐成为诗书礼义之邦㊁文化昌盛之地ꎬ英才辈出ꎬ屡载史册ꎮ汉代蜀地诞生过司马相如㊁扬雄等文赋大家ꎬ魏晋时期的陈寿㊁常璩ꎬ唐代的李白㊁陈子昂也皆以文史诗豪之才名传天下ꎮ唐宋之际ꎬ众多中原优秀文士及世家大族涌入巴蜀ꎬ蜀地文化得以繁荣ꎬ儒释道三家思想在巴蜀都得到了深厚的积淀ꎮ我们说宋代三苏作为中华杰出人物最能代表巴蜀文化的自信ꎬ是因为苏轼等人身上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巴蜀文化的个性特征与价值意义ꎮ宋代蜀地文化昌盛㊁人才辈出ꎬ除了眉山三苏父子外ꎬ北宋华阳范镇㊁阆中三陈㊁梓州苏易简ꎬ南宋眉州丹棱李焘㊁嘉州井研李心传㊁邛州蒲江魏了翁㊁井研牟子才等都是精英人物ꎬ以卓越事迹入载«宋史 列传»ꎮ宋代以降ꎬ四川文脉不绝如缕ꎬ明代新都杨慎㊁巴县蹇义㊁荣昌喻茂坚ꎬ清代遂宁张鹏翮及张问陶㊁眉州丹棱彭端淑㊁罗江李调元等皆闻名朝野ꎬ或以忠于社稷㊁秉公执法ꎬ或以博学多才著称ꎮ三苏家族是在巴蜀文化涵泳中长成的参天大树ꎬ苏洵父子对巴蜀故土的情感无疑是浓重而一往情深的ꎮ如果说安土重迁是在中国深厚的农耕文化基础上产生的思想观念ꎬ那么浓重的家园意识则是古代士大夫共有的文化情怀ꎮ蜀地作为苏轼的桑梓之地ꎬ巴蜀文化符号与其生命历程可谓伴随始终ꎮ尽管苏轼发出过诸如 问汝平生功业ꎬ黄州㊁惠州㊁儋州 ㊁ 此心安处是吾乡 («东坡词 定风波»)㊁ 我本儋耳人ꎬ寄生西蜀州 (张邦基:«墨庄漫录»卷4)㊁ 海南万里真吾乡 (苏轼:«东坡全集»卷28«吾谪海南ꎬ子由雷州ꎮ被命即行ꎬ了不相知ꎮ至梧乃闻其尚在藤也ꎮ旦夕当追及ꎬ作此诗示之»)之类的感喟ꎬ有学者遂由此认为苏轼已经习惯于四海为家ꎬ乡土文化观念相对淡漠[2]ꎬ但笔者对此则不能苟同ꎮ实际上这些诗词是其在不同人生际遇及特殊环境下的感叹ꎬ也是对自己大半生流贬经历的自讽与幽默达观的表现ꎬ并不能因此说其乡土意识淡漠ꎮ苏轼出生于 介岷峨之间 江山秀气聚西眉 (祝穆:«方舆胜览»卷53«眉州»)的眉山ꎬ一生对巴山蜀水的热爱与眷恋始终如一ꎮ而除了人之常有的故土之恋外ꎬ巴蜀地区悠久的人文历史㊁浓郁的地理风情也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学创作灵感ꎮ嘉祐六年(1061)ꎬ年轻的苏轼兄弟随父亲苏洵离开故乡眉州ꎬ走水路ꎬ取道戎㊁泸㊁渝㊁涪㊁万㊁夔㊁巫至楚ꎬ循长江水路出川赴京师ꎮ一路上他们为沿途雄奇的自然风光所深深陶醉ꎬ父子三人吟诗不辍ꎬ互相唱和ꎬ后汇编为«南行集»ꎮ苏轼在«南行集前叙»中说:㊀㊀山川之有云雨ꎬ草木之有华实ꎬ充满勃郁ꎬ而见于外ꎬ夫虽欲无有ꎬ其可得耶!己亥之岁ꎬ侍行适楚ꎮ舟中无事ꎬ博奕饮酒ꎬ非所以为闺门之欢ꎮ而山川之秀美ꎬ风俗之朴陋ꎬ贤人君子之遗迹ꎬ与凡耳目之所接者ꎬ杂然有触于中ꎬ而发于咏叹(苏轼:«东坡全集»卷34)ꎮ«南行集»中有苏轼诗作78首ꎬ第一次走出家乡的苏轼在诗中尽情抒发了对蜀地地理风情㊁人文景观的惊叹与喜爱ꎬ像«初发嘉州»«过宜宾见夷中乱山»«夜泊牛口»«江上看山»«留题仙都观»«八阵碛»«诸葛盐井»«白帝庙»«入峡»«巫山»«神女庙»等诗篇便尽写峡江之雄奇与殊异ꎮ陕西凤翔府是年轻的苏轼释褐入仕的第一站ꎬ研读苏轼仕宦凤㊁岐时期的诗作ꎬ不难发现其对关中西部的地理景观有强烈的排斥感ꎮ苏轼习惯了蜀地的青山绿水ꎬ对满目荒凉的黄土高原感031到强烈不适ꎮ在通判凤翔府期间ꎬ尽管有时会被厚重的周秦文化所吸引ꎬ但每当看见尘土飞扬的赭黄土地与荒山秃岭ꎬ他就会不断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吾家蜀江上ꎬ江水绿如蓝ꎮ尔来走尘土ꎬ意思殊不堪ꎮ况当岐山下ꎬ风物尤可惭ꎮ有山秃如赭ꎬ有水浊如泔 (苏轼:«东坡全集»卷1«东湖»)ꎻ山川与城郭ꎬ漠漠同一形ꎮ市人与鸦鹊ꎬ浩浩同一声ꎮ (苏轼:«东坡全集»卷1«真兴寺阁»)在秦岭的深山峡谷中ꎬ也会引发诗人的故乡之思: 门前商贾负椒荈ꎬ山后咫尺连巴蜀ꎮ何时归耕江上田ꎬ一夜心逐南飞鹄 (苏轼:«东坡全集»卷1«二十七日自阳平至斜谷ꎬ宿于南山中蟠龙寺»)ꎻ 南山连大散ꎬ归路走吾州ꎮ欲往安能遂ꎬ将还为少留ꎮ 苏轼青年时即有归隐思想ꎬ当与对初仕地赭山黄土的自然环境感到强烈不适大有关系ꎮ人的故土之恋往往基于融入心灵深处的童年㊁少年景观记忆ꎮ蜀地江河纵横ꎬ水量丰沛㊁水质优良ꎬ其中岷江流经眉山㊁嘉州ꎬ清澈如画ꎬ早在唐代即有 蜀江水碧蜀山青 («长恨歌»)的美誉ꎮ苏轼诗词中的 蜀江 有时说的是长江ꎬ但更多的则是指眉州的母亲河岷江: 蜀江久不见沧浪ꎬ江上枯槎远可将ꎮ去国尚能三犊载ꎬ汲泉何爱一夫忙ꎮ崎岖好事人应笑ꎬ冷淡为欢意自长ꎮ遥想纳凉清夜永ꎬ窗前微月照汪汪ꎮ (苏轼:«东坡全集»卷2«和子由木山引水二首»)仕宦凤翔时期ꎬ苏轼诗作如 西南归路远萧条ꎬ倚槛魂飞不可招ꎮ 谁使爱官轻去国ꎬ此身无计老渔樵 (苏轼:«东坡全集»卷29«题宝鸡县斯飞阁»)等频频表达出思乡归隐的想法并非偶然ꎬ地理环境的殊异感乃是重要原因ꎮ而在苏轼的词作中ꎬ乡关之思同样表现强烈ꎮ在黄州ꎬ苏轼作词总难挥去蜀地山水的影子: 认得岷峨春雪浪ꎮ初来ꎬ万顷蒲萄涨渌醅ꎮ («南乡子 春情»)ꎮ尽管蜀地远离北宋政治文化中心的汴京ꎬ但苏轼一生从未放弃自己 蜀人 的身份认同ꎬ始终以西蜀人自居ꎬ如在荆州时他说 轼西州之鄙人ꎬ而荆之过客也 (苏轼:«东坡全集»卷75«上王兵部书»)ꎻ即使在其仕途最顺达之时ꎬ也没有忘记自己是 远方之鄙人ꎬ游于京师 (苏轼:«东坡全集»卷72«上刘侍读书»)ꎮ在风景如画的人文胜地润州ꎬ观览雄阔的长江时ꎬ他也会油然想起长江上游的家乡: 我家江水初发源ꎬ宦游直送江入海ꎮ闻道潮头一丈高ꎬ天寒尚有沙痕在ꎮ中泠南畔石盘陀ꎬ古来出没随涛波ꎮ试登绝顶望乡国ꎬ江南江北青山多ꎮ羇愁畏晩寻归楫ꎬ山僧苦留看落日 (苏轼:«东坡全集»卷3«游金山寺»)ꎻ甚至日常的山中游览也每每引发其归乡之愿: 富贵良非愿ꎬ乡关归去休ꎮ携琴已寻壑ꎬ载酒复经丘ꎮ (苏轼:«东坡全集»卷32«集归去来诗十首»)元丰七年ꎬ苏轼借为故里州官之请作«眉州远景楼记»ꎬ再次深情地写道: 轼将归老于故丘ꎬ布衣幅巾ꎬ从邦君于其上ꎬ酒酣乐作ꎬ援笔而赋之ꎬ以颂黎侯之遗爱ꎬ尚未晩也ꎮ 可见作为蜀士的苏轼ꎬ终其一生故乡情怀始终伴随ꎬ怀蜀乡愁成为苏轼文化心理的一个重要 原型 情结ꎮ比较而言ꎬ苏洵的诗作较少ꎬ主要以史论㊁政论散文而名世ꎮ有学者指出:巴蜀地区具有地域的封闭性与文化的开放性之特征ꎮ由于蜀地四周高山险江环绕㊁入蜀出蜀皆难ꎬ所以巴蜀文化比之齐鲁文化与江南文化受中原文化的影响相对轻微ꎬ六朝江南浮艳绮丽的文风对蜀地文风影响亦甚小ꎮ到了宋代仍然如此ꎬ因而以苏洵为代表的巴蜀散文作家之作品具有独特的自由奔放的风格[3]ꎮ北宋名臣张方平在为苏洵写的墓志中曾经回忆说:㊀㊀仁宗皇祐中ꎬ仆领益部ꎬ念蜀异日ꎬ常有高贤奇士ꎬ今独乏耶?或曰:勿谓蜀无人ꎬ蜀有人焉ꎬ眉山处士苏洵其人也ꎮ请问苏君之为人ꎬ曰:苏君隐居以求其志ꎬ行义以达其道ꎬ然非为亢者也ꎮ 听其言ꎬ知其博物洽闻矣ꎮ既而得其所著«权书»«衡论»阅之ꎬ如大云之出于山ꎬ忽布无方ꎬ倏散无余ꎬ如大川之滔滔东至于海源也ꎬ委蛇其无间断也ꎮ因谓苏君左丘明«国语»㊁司马迁善叙事㊁贾谊之明王道ꎬ君兼之矣(张方平:«乐全集»卷39«文安先生墓表»ꎻ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集»卷42)ꎮ欧阳修读了苏洵投献的文章后也由衷赞赏ꎬ并推荐给仁宗皇帝:㊀㊀其议论精于物理而善说权变ꎬ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ꎮ其所撰«权书»«衡论»«机策»二十篇ꎬ辞辨宏伟ꎬ博于古而宜于今ꎬ实有用之言ꎬ非特能文之士也(欧阳修:«欧阳文忠公全集»卷110«荐布衣苏洵状»)ꎮ131苏洵的政论㊁史论㊁策对ꎬ往往开篇即给人以滔滔不绝㊁汪洋恣肆之感ꎬ具有很强的说理性ꎬ有战国纵横家之遗风ꎮ苏辙的政论㊁史论㊁策论则杂糅了佛道㊁纵横之学ꎬ如«上皇帝书»«三国论»可谓论说环环相扣㊁谋篇气势恢宏ꎬ寓哲理于叙史说今之中ꎬ说服力㊁穿透力极强ꎮ他们父子不同于传统儒者ꎬ也与王安石新学相对立ꎬ在宋代学术中保持了独立品格与巴蜀特色ꎮ可以说ꎬ三苏的秉性与诗文风格与巴蜀文化的自由奔放㊁少受束缚的特征有直接关系ꎮ苏轼等人创立的蜀学在宋代学术史上可谓别树一帜ꎬ经历两宋之际的风雨激荡ꎬ到南宋前期受到朝野一致推崇ꎬ从而影响深远ꎬ体现了巴蜀文化独立精神与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ꎮ结㊀语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ꎮ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ꎬ中国有 三苏 ꎬ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三苏祠的重要讲话包含两个层面的论断:一是三苏祠作为宋代三苏家族的住宅遗址受到历代官民的保护延续至今ꎬ代表了中华优秀家族文化的绵长文脉ꎻ二是三苏家族卓越古今ꎬ所谓 一门父子三词客ꎬ千古文章四大家 ꎬ其影响早在宋代即已逸出国界ꎬ在现代更是具有世界性影响ꎬ成为国人文化自信的重要例证ꎮ三苏家族的成功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ꎬ但巴蜀文化的培育与涵养无疑是重要的因素ꎬ是巴蜀文化赋予了三苏达观㊁自由㊁潇洒的个性禀赋ꎬ使他们成为宋代文化的优秀代表ꎻ而反过来说ꎬ三苏的作品又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巴蜀文化内容ꎬ为巴蜀文化史册增添了无以复加的荣耀ꎬ也代表了有史以来蜀人所创造的最高文化成就ꎮ三苏的英名及其文化遗产必将继续惠泽后世ꎬ成为中华民族文脉永传的精神象征ꎮ参考文献:[1]㊀李学勤:«青川郝家坪木牍研究»ꎬ«文物»1982年第10期ꎮ[2]㊀吕肖焕㊁张剑:«两宋家族文学的不同风貌及其成因»ꎬ«文学遗产»2007年第2期ꎮ[3]㊀黄莹㊁裴宏江:«巴蜀文化与苏洵散文艺术风格»ꎬ«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ꎮ[责任编辑:王㊀昊]231。
西南大学2018年学硕历史文化学院学院专业目录_西南大学考研网
060200 中国史
本专业复试:
01 中国古代史(先秦秦 邹芙都 汉史、唐宋史、明清史) 教授
陈宝良 教授
张明富 教授
温翠芳 副教授 孙运君 副教授
02 中国近现代史(晚清 史、中华民国史)
潘洵 教授 周勇 教授 陈一容 教授 刘志英 教授 张守广 教授 谭刚 副教授 赵国壮 副教授
03 中国历史地理学(历 史文化地理、中国历史地 理、历史政区地理、区域 开发与环境变迁、区域历 史地理)
(中东史)
教授
04 国际关系史(美国外 王勇副
交史)
教授
文章来源:文彦考研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 英语一或 203 日语 或 202 俄语 ③313 历史学基础
同上
1.提交学术论文 1 篇
2.笔试:世界通史 3.面试 本专业同等学力
复试时加试:
1.中国通史 2.世界通史
同上 同上
1.提交学术论文 1 篇
2.笔试:中国通史 3.面试 本专业同等学力
复试时加试:
1.中国通史 2.世界通史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本专业复试:
01 古典学
徐松岩 教授
李海峰 教授
范秀琳 副教授
02 世界近现代史(英美 近现代史)
黄贤全 教授邓
云清 教授
03 世 界 地 区 史 / 国 别 史 冀开运
西南大学 2018 年学硕历史文化学院学院专业目录
313 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
院
55
030401 民族学
01 民族与社会发展研究
田阡 教授
02 社会组织与文化变迁 李文学 副教授
03 民俗文化与宗教信仰
裴丽丽 副教授 曾现江 副教授
汉、匈关系中的侍子
汉、匈关系中的侍子
苏家寅
【期刊名称】《内蒙古社会科学》
【年(卷),期】2022(43)1
【摘要】自宣帝朝以后,匈奴开始向汉廷遣送侍子,这标志着其被纳入了以后者为中心的宗藩体系之内。
匈奴这一举措既是其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与汉朝就此作出的妥协有关。
在侍子制度下,汉朝延续了此前和亲制度下对于匈奴的物资回馈机制,同时也不再坚持要求后者以第一顺位继承人左贤王入侍,从而客观上规避了侍子制度的痼疾,即入侍者可能因为脱离于本国政局而影响其继位之后政权的稳定性。
降至东汉,入塞后的南匈奴对于东汉政权的依附性更强,侍子制度亦随之进一步强化,年度轮替的南匈奴侍子的角色类似于郡国计吏,这也反映出南匈奴入塞后地位日益趋同于周边郡国的事实。
【总页数】8页(P83-90)
【作者】苏家寅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34;K289
【相关文献】
1.从汉匈关系的角度探讨汉匈民族意识的形成与变迁
2.论两汉时期乌桓、鲜卑南迁的原因及对汉匈关系的影响
3.西汉初期汉匈关系对汉边境的地理环境影响
4.西汉
前期汉匈和亲之性质及汉匈关系5.汉画像石中的匈汉民族音乐文化关系呈现——陕西神木大保当墓主人乐舞百戏壁画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齐玺中所见齐仓廪制度初探
战国玺印中有大量铭“”(《古玺汇编》5526)、“”(《古玺汇编》0327)字形齐玺,该字从㐭从木①或繁增攴。
旧《玺汇》将“齐稟”玺(《古玺汇编》5526)归于私玺,后吴振武先生纠正其说,指出“齐稟”玺中“稟”字当作仓廪之“廪”字解,该玺当为齐地仓廪所用玺印。
②后学术界多从吴先生之说。
学术界有疑玺印上所铭“廪”为官名者③,然齐玺中有见“君之廪”玺(《古玺汇编》0327),就文法言将“廪”作为仓廪机构解释更为合宜。
…《管子》中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④,仓、廪的充实是国家安定富足的保障。
战国时期,各国均设仓、廪,秦汉时有仓而无廪。
秦律中有《仓律》篇,规定官员俸禄、谷物播种、仓库管理等事项,包含了大量秦仓机构设置信息,秦的仓廪制度因而得以了解。
而六国的仓廪制度却少文献记载,仅能够通过玺印材料做出梳理。
本文通过辑录与整理齐玺中所见铭廪字的玺印,以对齐国仓廪制度进行初步的研究。
1 齐仓廪玺辑录本文辑录齐仓廪用玺共十二方,可分为四类:单铭廪字者、铭左廪或右廪者、铭地名加廪者、铭封君名加廪者,现将四类玺印与各家释读以表格形式辑录如表1所示。
通过对表1中十二方齐玺的整理可知学术界对于铭“廪”字玺印的释读鲜有异议,均将该类玺印作齐国仓廪用玺解。
由表1可知,齐仓廪用玺有铭仓者,有铭廪者,有称齐廪者,亦有前缀地名及封君名者。
通过对仓廪玺印的综合考量,可管窥齐国仓廪机构的建置。
2 齐仓廪机构的建置齐官玺中有见铭“仓”和“廪”字的玺印,《地【作者简介】朱可(1994—),女,江苏扬州人,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先秦史。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战国时期齐国玺印研究集释”,项目批准号SWU1709422。
①从木与从禾从米,无别。
②吴振武:《战国廪字考察》,《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4期。
③李学勤:《战国题铭概述(上)》,《文物》1959年第7期,第50-54页。
论播州改土归流后的社会重构
作者: 廖佳玲
作者机构: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重庆400715
出版物刊名: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56-60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4期
主题词: 播州;改土归流;社会重构
摘要:“改土归流”以后,播州地方政权完全归入中央集权体系之中,实现了播州政治的转型;封建领主制经济迅速向封建地主制发展,完成了播州经济的转型;文化教育事业也踏上了向中原地区学习的道路,促进了播州文化教育事业的转型.本文试从”改土归流”后播州地区的社会变化,以播州地区的社会重构为视角,深入探讨播州地区改土归流政策的进步性及其借鉴意义.。
试论秦汉刑罚中的司寇刑
第44卷第1期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1月V o l.44 N o.1J o u r n a l o f S o u t h w e s t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J a n.,2018D O I:10.13718/j.c n k i.x d s k.2018.01.019试论秦汉刑罚中的司寇刑张新超(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重庆市400715)摘要:秦和汉初的司寇刑一般是耐为司寇刑的简称,属无期徒刑㊂获刑者有立户㊁名田宅等重要权利,但刑徒身份使之处于里中社会生活的边缘位置㊂司寇的劳役主要有侦捕疑犯㊁监管刑徒㊁传递文书和运送物资四类,这与徒隶内部各级刑徒的劳役已经混淆的状况不同㊂此时司寇的社会地位在逐渐下降,是为汉文帝刑罚改革的重要背景㊂改革后的司寇刑因性别不同而异名,男性的刑名是耐为司寇,女性的刑名是作如司寇,都是二岁刑㊂至迟在公元91年二者又重新统称为司寇㊂此时司寇刑的惩罚措施主要有限制自由㊁取消户籍等七条,但并非只针对司寇,说明刑期的长短已经成为衡量刑罚轻重的主要标准㊂秦汉时期的司寇刑经历了从兼具社会身份㊁劳役属性到只有劳役属性的转变,这种转变对秦汉时期的社会性质和刑罚体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㊂关键词:秦汉;刑罚;司寇;汉文帝刑罚改革中图分类号:K2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8)01-0173-11司寇刑是秦汉刑罚体系中的重要一级,史籍和简牍中的相关记载也比较多㊂在目前所能见到的主要研究成果中,大多是就‘汉书㊃刑法志“和‘汉旧仪“中的相关记载展开讨论,主要涉及司寇的刑期和劳役内容㊂①张家山247号汉墓竹简公布后,学界开始关注司寇的权利和社会地位问题㊂②这些成果对我们认识司寇刑大有裨益,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秦和汉初司寇刑的劳役和权利等问题的认识还比较有限,对汉文帝刑罚改革后的司寇刑研究很少等㊂因此本文将在利用新公布的岳麓秦简(肆)的基础上对秦和汉初的司寇刑展开进一步的讨论,并尝试研究其在汉文帝刑罚改革后的情况㊂①②如沈家本:‘历代刑法考“,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97-298㊁1536页㊂程树德:‘九朝律考“,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57~58页㊂(日)濱口重国:‘秦漢隋唐史の研究“(上卷),東京大学出版会1966年版,第631-639页㊂(日)堀毅:‘秦汉法制史论考“,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146-185页㊂(日)滋贺秀三:‘西汉文帝的刑法改革和曹魏新律十八篇篇目考“,载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8卷‘法律制度“,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76-82页㊂高恒:‘秦汉法制论考“,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2~95页㊂张建国:‘西汉刑制改革初探“,‘历史研究“1996年第6期㊂(日)冨谷至著,柴生芳㊁朱恒晔译:‘秦汉刑罚制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7㊁53-134页㊂如(日)鷹取祐司:‘秦漢時代の刑罰と爵制的身份序列“,载‘立命館文学“第608号,2008年㊂吕利:‘律简身份法考论:秦汉初期国家秩序中的身份“,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266~268页㊂孙闻博:‘秦及汉初的司寇与徒隶“,‘中国史研究“2015年第3期㊂(日)宫宅潔著,杨振红等译:‘中国古代刑制史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24-132页㊂收稿日期:2017-06-19作者简介:张新超,历史学博士,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㊂基金项目:重庆市社科项目 出土简牍与秦汉时期长江流域的乡里社会研究 (2016Q N L S51),项目负责人:张新超;西南大学2017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创新团队项目 中国传统文化与经济及社会变迁研究 (S WU1709112),项目负责人:邹芙都;西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 秦汉乡里问题新探 (S WU1509439),项目负责人:张新超㊂一、秦和汉初刑罚中的司寇刑(一)概况岳麓秦简有 泰上皇时内史言:西工室司寇㊁隐官㊁践更多贫不能自给 (粮) [1]204的记载,泰上皇即秦庄襄王(前249年至前247年在位),这是目前关于司寇的最早记载㊂秦代的徒刑①有城旦舂㊁鬼薪白粲㊁隶臣妾㊁司寇和候刑,其中司寇刑轻于隶臣妾刑,重于候刑㊂张家山汉简载: 告不审及有罪先自告,各减其罪一等,死罪黥为城旦舂,城旦舂罪完为城旦舂,完为城旦舂罪Ѳ Ѳ 鬼薪白粲及府(腐)罪耐为隶臣妾,耐为隶臣妾罪耐为司寇㊂ [2]26说明汉初司寇刑也比隶臣妾轻,但此时已经没有候刑㊂秦代到西汉文帝刑罚改革前,所有徒刑都是无期刑,司寇也不例外㊂据研究,秦及汉初 法律条文中的 耐 和 鬼薪白粲 ㊁ 隶臣妾 ㊁ 司寇 等刑名,其实是耐刑+徒刑的省略语 [3]㊂这一观点已经在简牍资料中得到证明,秦‘置吏律“载: 其任有辠刑辠以上,任者赀二甲而废;耐辠㊁赎辠,任者赀一甲;赀辠,任者弗坐㊂ [1]139-140这里将秦代刑罚(除死刑外)分为三个等级: 刑罪 耐罪㊁赎罪 赀罪 ,其中耐罪应包含鬼薪白粲㊁隶臣妾㊁司寇和候㊂结合上引张家山汉简可知,司寇刑的全称是 耐为司寇 ㊂同时, 耐为司寇 也可以直接称为 耐罪 ,只是这种称呼不独指耐为司寇,需要根据文意来确定所指㊂但是简牍中的 司寇 并不都是 耐为司寇 的简称,岳麓秦简: 城旦舂司寇亡而得,黥为城旦舂,不得,命之,其狱未鞫而自出殹(也),治(笞)五十,复为司寇㊂ [1]55这里的 司寇 是 城旦舂司寇 的省语,而 城旦舂司寇 是城旦舂的一个类型㊂耐为司寇刑虽然有多种称呼,但是判处该刑的刑徒径称为 司寇 ㊂由于司寇刑并不像城旦舂㊁鬼薪白粲㊁隶臣妾仅从称呼上就能区分性别,又因为性别差异会产生刑罚差异,所以有学者提出司寇刑 不向女性科罚 的观点[4]27㊂但秦‘傅律“载: 若群司寇㊁隶臣妾怀子,其夫免若冗以免㊁已拜免,子乃产,皆如其已免吏(事)之子㊂ [1]121这里的 司寇 显然是指判司寇刑的女性㊂张家山汉简中经常将司寇与隶臣妾㊁鬼薪白粲㊁城旦舂并列,说明汉初司寇也包括男性和女性㊂因此,笔者认为秦和汉初的司寇刑是同时科罚男性和女性的,只是没有出现区分男女判司寇刑的专有名称而已㊂(二)司寇刑的惩罚措施一旦判司寇刑就丧失了很多权利㊂秦简载 侯(候)㊁司寇及群下吏毋敢为官府佐㊁史及禁苑宪盗㊂ [5]63即司寇不得担任官府小吏㊂岳麓秦简中还有这样的规定:置吏律曰:有辠以 (迁)者及赎耐以上居官有辠以废者,虏㊁收人㊁人奴㊁群耐子㊁免者㊁赎子,辄傅其计籍㊂其有除以为冗佐㊁佐吏㊁县匠㊁牢监㊁牡马㊁簪褭者,毋许,及不得为租㊂君子㊁虏㊁收人㊁人奴㊁群耐子㊁免者㊁赎子,其前卅年五月除者勿免,免者勿复用㊂[1]138-139这里的 卅年 是指秦始皇三十年(前217年)㊂ 群耐子 包括司寇子,他们大约在秦始皇三十年五月后就不能担任佐等低层小吏,这意味着司寇子的社会地位降低了㊂而根据简文记载,司寇的刑徒身份不会被子女继承,司寇子的身份是士伍,即无爵平民㊂②秦‘置吏律“规定:县除小佐毋(无)秩者,各除其县中,皆择除不更以下到士五(伍)史者为佐,不足,益除君子子㊁大夫子㊁小爵及公卒㊁士五(伍)子年十八岁以上备员,其新黔首勿强,年过六十者勿以为佐㊂[1]137-138如果符合任佐职条件的人数不足,士伍子(仍是士伍)只要在十八岁以上就可以充任㊂司寇子的身份虽然是士伍,但是即使年满十八岁也不能担任佐,显然没有获得士伍应有的权利㊂实际上类①②关于是用 徒刑 ㊁ 劳役刑 ㊁ 身份刑 还是 附加刑 来称呼城旦舂㊁鬼薪白粲㊁隶臣妾㊁司寇等刑名,学界看法不一㊂为了论述方便,本文统一使用 徒刑 这一称呼㊂张家山汉简规定 公士㊁公卒及士五(伍)㊁司寇㊁隐官子,皆为士五(伍)㊂ (‘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第58页)似现象一直存在,‘周礼“云: 凡害人者,寘之圜土而施职事焉,以明刑耻之㊂其能改者,反于中国,不齿三年㊂ [6]卷66,p2746-2747 不齿 是指刑徒被释放后不能享受与一般平民同等的权利㊂睡虎地秦简中收录了两条魏国安釐王二十五年(前252年)的律文,其中有一条关于赘婿的记载: 勿令为户,勿鼠(予)田宇㊂三枼(世)之后,欲士(仕)士(仕)之,乃(仍)署其籍曰:故某虑赘壻某叟之乃(仍)孙㊂ [5]174赘婿的身份低下,其子孙三世之后才能做官,而且要在户籍上标明是赘婿的后代㊂这条魏律被收入秦律中,说明在当时具有法律效用㊂可见秦代歧视刑徒㊁赘婿等身份的人及其子孙的现象,是有历史渊源的㊂秦被称为 刑徒国家 [7]107㊁228,刑徒数量庞大,而他们的子孙也因受到歧视而很难改善处境,再加上类似处境的赘婿等群体,数量必定十分巨大㊂司寇没有拜爵㊁以及因拜爵而受政府赏赐财物的权利,也没有继承爵位的权利:当 (拜)爵及赐,未 (拜)而有罪耐者,勿 (拜)赐㊂[2]62尝有罪耐以上,不得为人爵后㊂[2]61不仅如此,司寇还要承担额外的赋税㊂岳麓秦简载:泰上皇时内史言:西工室司寇㊁隐官㊁践更多贫不能自给 (粮)㊂议:令县遣司寇入禾,其县毋(无)禾当贷者,告作所县偿及贷㊂西工室伐幹沮㊁南郑山,令沮㊁南郑听西工室致㊂其入禾者及吏移西工室㊂Ә二年曰:复用㊂[1]204当西县工室中的司寇㊁隐官和践更者因贫困不能自给时,官府要求司寇缴纳禾,但并没有让隐官㊁践更者等身份的人缴纳㊂这条规定在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再次启用后,司寇的负担无疑会被加重㊂据张家山汉简记载,有爵者和无爵平民还享受稟鬻米㊁受王杖㊁免为睆老的权利[2]57,这些简文均不涉及司寇㊂但在‘二年律令㊃赐律“中,司寇又有政府赐衣和赐酒食的权利,只是物品的质地㊁数量不仅与平民有区别,而且还将司寇与其他刑徒并列:(赐衣)五大夫以上锦表,公乘以下缦表,皆帛里;司寇以下布表㊁里㊂[2]48(赐)毋爵者,饭一斗㊁肉五斤㊁酒大半斗㊁酱少半升㊂司寇㊁徒隶,饭一斗,肉三斤,酒少半斗,盐廿分升一㊂[2]49司寇以下 是指司寇㊁隶臣妾㊁鬼薪白粲㊁城旦舂四类刑徒㊂ 徒隶 是指 城旦舂㊁隶臣妾㊁鬼薪白粲 , 能被政府所买卖,具有罪犯奴隶的性质㊂ ①上述简文都将司寇与徒隶并列,说明二者在 赐衣 和 赐酒食 上的待遇相同㊂这里还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司寇居住在里中(见后文),但是在赐衣㊁赐酒食时司寇却与不在里中居住的徒隶并列,这似乎暗示对司寇的赏赐不是与里中居民一起进行的㊂以下两个算数题可资佐证,首先是岳麓秦简‘数“中的记载:夫=(大夫)㊁不更㊁走马㊁上造㊁公士,共除米一石,今以爵衰分之,各得几可(何)?夫=(大夫)三斗十五分斗五,不更二斗十五分斗十,走马二斗,上造一斗十五分五,公士大半斗㊂[8]95 除 是给予的意思㊂简文是关于五人领取政府给予的米,然后进行分配的内容,这里没有出现司寇㊂而岳麓秦简‘数“中提供的相关资料 基本真实反映了当时的实际情况 [9]㊂其次,‘九章算术“中有平民根据身份分配鹿肉的记载[10]105-106,这个例子虽然讲的是分配非政府给予的食物,但是这反而说明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同样也没有出现司寇㊂而据堀毅考证,‘九章算术“是秦代的数学书,记载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的实际情况[11]297㊂两道算数题都是以爵位作为分配物品的依据,而司寇处在爵制性身份序列 -1级 的位置,低于有爵者和无爵的公卒㊁士伍㊁庶人[12]㊂这些都暗示司寇不①曹旅宁:‘释 徒隶 兼论秦刑徒的身份及刑期问题“,‘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㊂他主要论述的是里耶秦简中的徒隶,笔者认为此结论也适用于汉初㊂另外,池田夏树认为 徒隶 还包括官有奴隶㊂参看(日)池田夏树:‘戦国秦漢期における徒隸“,‘帝京史学“第20号,2005年㊂能和同住在里中的平民一起接受赏赐㊂关于汉代赐衣㊁赐酒食的程序,可以从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诏书中略窥一二:诏曰: 皇帝使谒者赐县三老㊁孝者帛,人五匹;乡三老㊁弟者㊁力田帛,人三匹;年九十以上及鳏寡孤独帛,人二匹,絮三斤;八十以上米,人三石㊂有冤失职,使者以闻㊂县乡即赐,毋赘聚㊂ 如淳曰: 赘,会也㊂令勿擅征召赘聚三老孝弟力田也㊂ 师古曰: 即,就也㊂各遣就其所居而赐之,勿会聚也㊂ [13]卷6,p174-175诏书特别强调 县乡即赐,毋赘聚 ,并把它作为一项皇帝怜悯百姓的措施㊂说明在通常情况下,百姓要聚在官府领取赏赐㊂这时又按照爵位高低㊁年龄大小来确立领受赏赐的先后顺序,而这个顺序就是他们在 里的社会生活的身份序列 ㊂①司寇既然不参与,在里中就成了边缘人物㊂司寇为什么不能与同里平民一起领受赏赐呢这应该与司寇的刑徒身份有关㊂司寇刑的全称为 耐为司寇 刑, 耐 是剔除鬓须的意思㊂②可算作广义上的肉刑[14]153㊂肉刑的本意是通过用刑使受刑人具有 不齿于社会的不洁不祥的性质 [15]11,以达到将其驱逐出社会的目的㊂据此可以推断,在汉代重要的社祭㊁赐酺(政府许可的民间聚众饮酒)等里中居民共同参与的事情中,可能都不会出现司寇的身影㊂③(三)司寇刑徒的权利秦和汉初的司寇有名田宅的权利,但是获得的田宅数量最少㊂张家山汉简载 公卒㊁士五(伍)㊁庶人各一顷,司寇㊁隐官各五十亩 [2]52㊁ 公卒㊁士五(伍)㊁庶人一宅,司寇㊁隐官半宅 [2]52㊂有学者认为汉初的主体秩序是 通过皇帝与民之间的田宅给付为媒介确立,里内的秩序也以对应爵级的田宅数形成贫富差别㊂ [16]这进一步说明司寇在里中的地位很低㊂司寇也有免老的权利: 公卒以下六十六,皆免为老㊂ [2]57据前引简文, 公卒以下 包括司寇㊁隐官㊂司寇还有立户㊁在里中居住和迁户的权利:A栏:Ѳ Ѳ二户㊂大夫一户㊂大夫寡三户㊂不更一户㊂小上造三户㊂小公士一户㊂B栏:士五(伍)七户㊂司寇一ʌ户ɔ㊂小男子ѲѲ ㊂大女子ѲѲ ㊂㊃凡廿五Ѳ 8-19[17]32-33成里户人司寇宜㊂下妻 8-1027㊂[17]264司寇㊁隐官半宅㊂欲为户者,许之㊂[2]52以上三条材料充分说明,秦和汉初的里中不仅有司寇户,而且政府对司寇立户的态度也是 许之 ㊂既然允许司寇立户㊁名田宅,自然就可以在里中居住㊂这些权利使得司寇的身份中不仅有作为刑徒的劳役属性,更具有一种作为社会身份的属性㊂关于司寇迁移户口,里耶秦简中有 阳里户人司寇寄㊁妻曰备,以户 (迁)庐江,丗五ʌ年ɔ(前212年)Ѳ [18]的记载㊂阳里属于迁陵县,简文记载了原住迁陵县阳里㊁身份为司寇的寄和他的妻子备,在秦始皇卅五年(前212年)迁徙到庐江的情况㊂简牍中有关于迁户的法律:甲徙居,徙数谒吏,吏环,弗为更籍,今甲有耐㊁赀罪,问吏可(何)论?耐以上,当赀二甲㊂[5]127①②③实际上爵位比年龄更具优越性,只有爵位相同时才会参考年龄㊂(日)西嶋定生著,武尚清译:‘中国古代帝国的形成与结构 二十等爵制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23-424页㊂‘汉书㊃高帝纪“应劭注曰: 轻罪不至于髡,完其耏鬓,故曰耏㊂古耐字从彡,发肤之意也㊂ (第64页)‘说文解字“: 耏,罪不至髡也㊂ 段注: 不剃其发,仅去须鬓是曰耐㊂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影印本,第454页)可见, 耐 的早期含义就是剃掉须鬓㊂汉初常有像 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酺五日 (‘汉书㊃文帝纪“)的记载,说明民爵赐予时,常将赐爵㊁赐牛酒和赐酺组合起来使用,而这里的 民 女子 指的是编户良民㊂同时,赐酺所食用的酒食就来源于赐牛酒,说明赐酺与前两者关系密切㊂参看(日)西嶋定生著,武尚清译:‘中国古代帝国的形成与结构 二十等爵制研究“,第154㊁393㊁409页㊂司寇虽为编户民,但并非良民,因此不能参加上述活动㊂张家山汉简中也有类似记载[2]54㊂如此看来,司寇迁移户口是有法律保障的㊂而且从司寇在里中居住和迁户的记载来看,司寇并没有被关押在官府或劳役场所,拥有较大的人身自由㊂‘二年律令㊃亡律“载: 司寇㊁隐官坐亡罪隶臣以上,输作所官㊂ [2]30司寇只有在被监管的隶臣及其以上的刑徒逃跑后,才会被 输往作所之官 [19]154做劳役,这也说明司寇在平时享有较大的人身自由㊂但是这种自由是有一定限度的,司寇不得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迁徙,秦律: 当完为城旦舂以下到耐罪及亡收㊁司寇㊁隶臣妾㊁奴婢阑亡者舍人室㊁人舍㊁官舍,主舍者不智(知)其亡,赀二甲㊂ [1]59同时,‘二年律令“170号简中也有类似记载,但中间少了 司寇 二字,这似乎意味着司寇的人身自由有所变化㊂有学者根据上引里耶简8-1027认为 下妻之 下 似指较低的社会身份 ,由此认为司寇的 配偶身份较低 [20],这一结论有待商榷㊂首先,上文所引 阳里户人司寇寄㊁妻曰备 中提到司寇的配偶还有 妻 ,即正妻㊂张家山汉简有 其毋嫡子,以下妻子㊁偏妻子㊂ [2]59这里将 嫡子 与 下妻子 相对,暗示正妻和下妻在婚姻中是嫡与庶的关系㊂即下妻之 下 表示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与其社会身份没有必然联系㊂另外,我们还可以以奴的婚娶状况作为参考,张家山汉简载 民为奴妻而有子,子畀奴主 [2]34㊂奴尚且可以娶平民为妻,司寇当也可以㊂①因此,司寇配偶的社会地位不一定低,甚至可能高于司寇㊂(四)司寇刑的劳役里耶秦简记载:ʌ尉ɔ课志:卒死亡课,司寇田课,卒田课㊂㊃凡三课㊂8-482[17]165有学者指出司寇劳作的田属于公田[21]㊂若考虑以下两点,笔者认为这种公田实际上是屯田㊂首先,简文中有 卒田课 即关于士卒田作的内容,这种情况一般属于军队屯田㊂其次,迁陵县的户口非常少,里耶秦简8-2004中有迁陵县在秦始皇廿八至三十三年的六年间,户口数从未超过200户㊂而根据 迁陵吏志 记载,迁陵县的吏员编制有103个[22],再加上驻军等,人数应该不少㊂仅靠一百来户平民供养他们是不可能的,因此利用刑徒劳作和屯田都是政府自给自足的必要措施㊂但是屯田活动并不涉及全国,因此这不可能是司寇的主要劳役㊂法律中明确规定的主要劳役有传递文书,秦‘徭律“载: 毋令典㊁老行书;令居赀责(债)㊁司寇㊁隶臣妾行书㊂ [1]119另一个重要的劳役是运输物资,里耶秦简?-5载:廿七年(前220年)二月丙子朔庚寅,洞庭守礼谓县啬夫卒史嘉㊁叚(假)卒史谷㊁属尉:令曰: 传送委输,必先悉行城旦舂㊁隶臣妾㊁居赀㊁赎责(债),急事不可留,乃兴(徭)㊂ 今洞庭兵输内史及巴㊁南郡㊁苍梧,输甲兵当传者多节传之㊂必先悉行乘城卒㊁隶臣妾㊁城旦舂㊁鬼薪㊁白粲㊁居赀㊁赎责(债)㊁司寇㊁隐官㊁践更县者㊂田时殹(也)不欲兴黔首,嘉㊁谷㊁尉各谨案所部县卒㊁徒隶㊁居赀㊁赎责(债)㊁司寇㊁隐官㊁践更县者簿,有可令传甲兵,县弗令传之而兴黔首,[兴黔首]可省小弗省小而多兴者,辄劾移县,[县]亟以律令具论㊂[23]192里耶秦简 -6的记载也与之类似㊂从这些简文可以看出,输送物资的征发顺序为:城旦舂㊁隶臣妾㊁居赀赎债 乘城卒㊁司寇㊁隐官㊁践更县者 非践更的黔首㊂司寇处于第二梯队,与践更的黔首并列,说明这一劳役处于比较合理的范围内㊂但岳麓秦简‘徭律“的记载略有不同:委输传送,重车负日行六十里,空车八十里,徒行百里㊂其有ѲѲѲѲ Ѳ而Ѳ傅于计,令徒善攻间车㊂食牛,牛 (胔),将牛者不得券 (徭)㊂尽兴隶臣妾㊁司寇㊁居赀赎责(债),县官Ѳ之Ѳ传输之,其急事,不可留殹(也),乃为兴 (徭)㊂[1]150-151‘徭律“的另一条律文载: 传送委输,先悉县官车牛及徒给之,其急不可留,乃兴 (徭)如律;不①鹰取祐司认为:秦简㊁汉简中的庶人为被赦罪者或刑徒㊁奴婢之被解放者,而且奴婢作为主人的财产并不处于官府的支配及管理之下,所以在爵制性身份序列中是没有位置的㊂参看氏著:‘秦漢時代の刑罰と爵制的身份序列“,‘立命館文学“第608号,2008年㊂这说明司寇的身份不比奴婢低㊂先悉县官车牛徒,而兴黔首及其车牛以发 (徭),力足以均而弗均,论之㊂ [1]117这里的 徒 指的就是上条律文中的 隶臣妾㊁司寇㊁居赀赎责(债) ㊂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下令 更名民曰 黔首 [24]卷6,p303,可知岳麓简的记载也在秦始皇二十六年之后㊂但里耶秦简 -5的时间为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二月,距离 更名民曰 黔首 的时间最多一年左右,其中引用的令文产生的时间应当更早㊂因此,岳麓秦简‘徭律“的记载很可能晚于里耶秦简中的令文,司寇输送物资的劳役在秦统一全国后被加重了㊂除了以上两种劳役外,司寇还要协助治安人员侦捕疑犯㊂如秦简中有狱史触率领司寇晦搜查逃犯[25]186㊁张家山汉简中有狱史举 率领司寇裘捉捕疑犯的记载[2]109-110㊂侦捕疑犯与司寇 伺察寇盗 [26]298的含义相合㊂但‘汉旧仪“认为司寇的职责是 备守 [27]85,就是在边疆监视敌人㊂因此有学者吸收这两种观点,认为司寇的伺察对象 既含外寇,又有内寇 [28]174㊂但是城旦的任务是 昼日伺寇虏,夜暮筑长城 [24]卷6,p322;候也是 一种被用以伺望敌情的刑徒 [5]63㊂几种罪犯的任务都是伺察寇虏,应当各有所侧重㊂从目前所能见到史料来看,没有发现司寇在边疆 备守 的记载,再结合司寇有侦捕疑犯的任务来看,笔者认为秦和汉初的司寇在伺察寇盗方面是以 内寇 为主㊂司寇的劳役还有监管刑徒㊂‘新书“载: 若夫束缚之,系絏之,输之司空,编之徒官,司寇㊁牢正㊁徒长㊁小吏骂詈而榜笞之,殆非所以令众庶见也㊂ [29]卷2,p80-81‘汉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载㊂汉代没有作为官职名的 司寇 ,这里应指刑徒司寇㊂冨谷至也曾指出 司寇是对受刑囚进行司法管制的刑役 [7]31㊂总之,监管刑徒与 伺察寇盗 的意思相近,应当也是司寇的主要劳役㊂综上可知,关于司寇从事的劳役,律文中大多有明确的规定㊂秦‘司空律“载 司寇勿以为仆㊁养㊁守官府及除有为殹(也) [5]54㊂即不得任用司寇作赶车的仆㊁烹炊的养㊁看守官府或其他的事㊂注释者认为司寇用以 备守 ,故不得充当其他职役,现在看来这一解释不大准确㊂因为秦律明确规定司寇的职役还有传递文书和运输物资㊂目前还没有发现秦及汉初的法律中有如此详细规定徒隶劳役的内容,可见政府对司寇从事劳役的态度是十分谨慎的㊂这种谨慎的态度应当与司寇兼具社会身份的属性相关㊂二、汉文帝刑制改革后的司寇刑(一)‘汉书㊃刑法志“㊁‘汉旧仪“中的相关记载汉文帝十三年(前167年)改革后的刑制,因‘汉书㊃刑法志“㊁‘汉旧仪“的记载存在差异而给后人造成了极大的困惑㊂学者们纷纷就此提出见解,虽然目前还存在很大分歧,但基本都认为它们反映了当时刑律的变化㊁‘刑法志“的记载存在文字问题㊂①‘刑法志“:罪人狱已决,完为城旦舂,满三岁为鬼薪白粲㊂鬼薪白粲一岁,为隶臣妾㊂隶臣妾一岁,免为庶人㊂隶臣妾满二岁,为司寇㊂司寇一岁,及作如司寇二岁,皆免为庶人㊂[13]卷23,p1099这一记载存在两个突出问题:1.没有关于鬼新白粲刑期的记载㊂滋贺秀三等认为原文有脱落,张建国认为‘刑法志“在流传的过程中将有关记载误入颜师古注中[30]㊂2.文中的 司寇一岁,及作如司寇二岁,皆免为庶人 容易让人产生以下疑问:根据如淳的注释, 司寇一岁 与上文相连,指隶臣妾在第三年服一年的 司寇 刑,以凑满隶臣妾的三年刑期,那么 作如司寇 就成了司寇刑的正式刑名,这又与目前的认识相矛盾㊂滋贺秀三在分析相关问题后,推测原文有脱文,并试着做了增补(ʌɔ内的文字):罪人狱已决,完为城旦舂,满三岁为鬼薪白粲㊂鬼薪白粲一岁,ʌ免为庶人㊂鬼薪白粲满二岁ɔ,为隶臣妾㊂隶臣妾一岁,免为庶人㊂隶臣妾满二岁,为司寇㊂司寇一岁,及ʌ司寇ɔ作如司寇二岁,皆免为庶人㊂[15]80①如沈家本㊁滨口重国㊁滋贺秀三㊁堀毅㊁高恒㊁张建国㊁冨谷至等,详见注释①㊂。
句町:古壮国初探
作者: 田阡
作者机构: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重庆400715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战线
页码: 115-121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4期
主题词: 句町;濮族;壮族;古壮国
摘要:西林句町古祭祀坛的发现,为西林是句町古国的重要中心又提供了新的证据。
从西南民族源流发展史的脉络走向来看,从汉到南北朝之时,正是濮、僚鼎盛之时。
而濮族在其后的发展中,成为近代壮族和布依族的组成部分。
壮族中不少支系都称为“布”某,如“布壮”、“布越”、“布依”、“布侬”、“布央”、“布仲”等都是较大的支系,都在名称上留下
了“濮”,即“布”的遗迹。
而今西林人口壮族占90%左右,分别属于壮族中的“布依(越)”、“布侬”两个支系族群,都与汉到南北朝之时的濮族有渊源关系。
再加上西林周围的云桂黔诸县的壮族也分别属于“布依(越)”、“布依”、“布央”、“布爽(壮)”、“布侬”、“布傣”、“布敏”、“布锐”等壮族或布依族的族群支系,也都与汉到南北朝之时的濮族有渊源关系,故而我们可以确定句町人的族属就是壮族的先民濮族,因而句町就是古壮国。
浅析民族学中存在的两派功能主义理论
001浅析民族学中存在的两派功能主义理论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里夫布朗都是20世纪的民族学人类学界的大家,他们被后人划分为同一个学派——功能学派。
对于这个学派称谓,马林诺夫斯基是主动地、大张旗鼓宣布,并且尊拉德克里夫布朗(以下简称布朗)为功能学派创始人。
而布朗则不认为他自己是功能学派,他们常在学术上针锋相对,在功能主义的观点上也有一些不同。
笔者在研读他们的著作以及后人评述后,加深了对功能主义理论的理解,收获很大。
本文希望能对他们的生平与各自功能主义的观点进行介绍和一些比较。
两位大师的成长与学术经历的差异马林诺夫斯基,1884年出生于奥匈帝国控制下的波兰名城克拉科夫,当时德国、俄罗斯、奥匈帝国联合分割波兰。
他的父亲曾是19世纪著名的语言学者,但在马氏6岁时就去世了,这样的遭遇和成长环境被认为赋予马氏一些“阴暗的烙印”。
1908年,马氏离开家乡到德国留学,一开始学习数学和物理学,因有感于弗雷泽的《金枝》而转读人类学并获得博士学位。
机缘巧合,马氏由于自己尴尬的身份:奥匈帝国国籍、在英国读书学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限制在英属特罗布里恩德岛上做田野调查,借此创作了《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一书,开创了民族学的新研究方法:实地调查法,以实地调查获得的一手资料来撰写民族志,并建立相关理论,改变了以往从他人信件、口述获得资料的情形,增加了民族志资料的可靠性。
拉德克利夫布朗的生平相比马林诺夫斯基似乎顺利一些,他1881年出生于英国伯明翰,1904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师从里弗斯学习人类学专业,为了研究法国社会学大师涂尔干的理论与方法,他曾两次赴法留学。
1906到1908年,他在当时英属印度的安达曼群岛进行实地考察,撰写《安达曼岛人》一书。
虽然一生著作不多,但在学科的理论上有很多的建树。
这两位大师的个人学术道路与个人成长经历都有一些差异,因此也造就了他们的异同点。
马林诺夫斯基出身于理工科这样以实际数据说话的学科,蜕变于特罗布里恩德岛的长期与当地人“同吃同住”式的田野调查。
社会的组织方式及其变迁的研究_关于摩尔根的_古代社会_的读书报告_屈靖
青春岁月路易斯・享利・摩尔根出生于一个比较富裕的农庄主家庭,他本来是一个出色的律师,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与美洲印第安人建立了比较良好的关系,便转而开始进行人类学的研究工作。
他花其一生对人类的社会发展史做了大量的研究,他的著作以《古代社会》最为著名。
其中,他对人类的政治观念、家族观念以及财产观念进行了一次整体的人类史的表述。
事实上,摩尔根其本质上是在为他的读者们揭示一种社会的组织方式的一种进化史。
无论这种视角和这种方法抑或是他所使用的方法后来遭到多严重的批评,但是我们依然还是能够从他的著作中领略到一种科学的总结人类的社会史的规范性,尽管这太过宏大以至于在把握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一、人类的政治方式摩尔根认为,人类的经验只产生两种政治方式。
第一种,也就是最古老的一种,称为社会组织,其基础为氏族、胞族和部落。
第二种,也就是最晚近的一种,称为政治组织,其基础为地域和财产。
这两种方式在性质上根本不同,一个属于古代社会,一个属于近代社会。
摩尔根通过对易洛魁人、希腊人、罗马人的氏族、胞族、部落、联盟、民族的实证与文献分析,来论证社会组织的发展过程及政治制度的建立过程。
氏族是具有共同的氏族名称的血亲团体;胞族是有亲属关系的几个氏族为了某种目的而结合的一种更高一级的集团;部落是若干氏族结成的集团,通常分组为一些胞族,全体部落成员操同一种方言;部落联盟的成员各自操同一语系的不同方言。
“一个氏族的成员人数增多而分化为两个氏族,这两个氏族再进一步分化,到了某个时候就会重新组合成两个或更多的胞族。
这些胞族组成一个部落,其成员操同一种方言。
历时既久,这个部落又因分裂作用而变成几个部落,而他们又重新组合为一个联盟。
像这样的一个联盟就是由两个氏族通过部落和胞族形式而发展来的。
”从氏族到部落联盟,看来有这样一个过程。
有一个中心地区因为生活资料的充裕而造成人口过多,于是出现人口外流的现象,年复一年,便在距离本部较远的地方出现一群居民。
从苏轼的礼物交换看北宋文人政治
第36卷第3期2021年3月靠R评乾曇俛学报Journal of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No.3Vol.36Mar.,2021DOI:10.16069/ki.51-1610/g4.202L03.002从苏轼的礼物交换看北宋文人政治廖定一(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重庆400715)摘要:礼物交换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广泛地存在于宋代士大夫的生活之中。
在儒学复兴的背景下,北宋士大夫们恪守着重“礼”崇文的儒家规范,他们交往也正是在“礼”的规范下进行的。
透过苏轼丰富的礼物交换行为,不难发现北宋士大夫们通过礼物交换行为实现了广泛的群体交流与身份认同,而这一行为伴随着北宋政局的演变而呈现出不同特点,蕴含着北宋文人政治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北宋;士大夫;礼物交换;苏轼中图分类号:K244.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8666(2021)03-0006-09礼物交换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自法国社会学家马塞尔•莫斯发表其名著《论馈赠—传统社会的交换形式及其功能》以来,受到了人类学家的广泛讨论与研究。
在史学的视域下,关于礼物交换的研究却显得薄弱,但儒家传统社会恰恰是一个由士大夫们构筑起来的人情关系社会,一个“礼”的社会。
在儒学复兴背景下的北宋,士大夫们尤为恪守重“礼”崇文的儒家规范。
宋人邵伯温言北宋之世“举世重交游”,礼物是士大夫交往中的必备之物,互相馈赠的礼物是情谊的传递者,在礼物交换过程中,士大夫们遵循其特定的文化和礼仪开展礼物交换,这实际上是一个以“物”传“礼”的过程。
尽管学界针对北宋士大夫的交游有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对于交往中伴随的馈赠行为却没有予以重点关注。
朱瑞熙、彭文良、胡健、崔延平等学者从制度史、文学史、群体研究等角度进行了考察,但总的看来历史学视野下对礼物交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基于学界关于礼物交换的现状,本文试图从礼物交换的角度对北宋的士大夫群体与文人政治进行新的认识,并以苏轼为例进行研究。
希罗多德的史学成就
作者: 郭玉琴
作者机构: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重庆400715
出版物刊名: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46-148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2期
主题词: 历史学家;理性精神;古希腊;地理学家;研究成果;文学家;旅行家;史学史
摘要:希罗多德(Herodotus,公元前484年-前430/前420年),出生在波斯统治下的希腊城市哈利卡那苏斯,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地理学家和旅行家。
他的旷世之作《历史》是西方史学史上第一部历史巨著,被古罗马政治家、思想家誉为“史学之父”。
近年来不少学者开始对希罗多德进行研究,并且取得了许多精湛的研究成果。
如解晓毅的《浅谈希腊古典史学的理性精神——以希罗多德、修昔底德为例》对希罗多德的理性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
“希罗多德被后人誉为史学之父,不仅在于他开西方叙述体之先河,还在于他在古希腊史学发展史上,对从记神事发展到记人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2015-2016年第2学期转专业工作方案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质和特长,尽可能满足学生成才需要,根据《西南大学本科学生转专业管理办法》(西校〔2015〕130号)文件精神,我院现将今年转专业工作有关事项安排如下:
一、工作组
组成:黄贤全
成员:黄泽文、张文、李小红
二、接收条件与名额
条件:1、热爱历史学、民族学,入学考试相关成绩优秀。
2、学习态度端正、身心健康、勤奋刻苦。
名额:不超过当届入学人数的10%。
(2015级不超过9人)
三、考核办法
由教学副院长、学生工作书记、辅导员、专业教师组成考核面试小组,对申请学生进行面试。
比照接收条件,给出是否接收结论。
四、接收学生排序办法
根据面试小组现场评分进行排序。
五、时间安排
根据教务处规定的时间安排,学生提交转专业申请截止4月20日,学院组织面试时间为4月21日。
面试具体时间与地点另行通知。
六、具体联系人员与联系方式
杜林泽汇文楼513办公室电话:68253458
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
2016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