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波伏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波伏娃《第二性》中的女性气质

内容摘要:西蒙娜·德·波伏娃,又译做西蒙·波娃,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让-保罗·萨特的终身伴侣,二十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之一。波伏娃最重要的作品是她的《第二性》。此书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甚至被尊为西方妇女的"圣经"。她以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学、古代神话和风俗的文化内容为背景,纵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演变中,妇女的处境、地位和权利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女性个体发展史所显示的性别差异。在波伏娃看来,女性气质并不是生来就有的,是社会制度和社会习俗改变了女性气质,女性气质是后天所形成的,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父权社会下的女性气质。当然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地位的不断变化,女性气质也是在逐渐变化的。

关键词:存在主义后天形成双性气质

作为萨特的终生伴侣,波伏娃的部分理论很明显是受到萨特存在主义影响的。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深远持久的。在看完《第二性》后,许多人都会提出一个问题:女人是什么?可是波伏娃在书中并没有给我们明确的答案,但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最具智慧的断语:“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造成的”。这是一种存在主义式的回答。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是“存在先于本质”,人不同于先有规定性或本质的物,他“不抱任何目的出生”,只是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自觉而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定义,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自己。人是一种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规定、自我造就的存在物,正所谓“懦夫是自己造成懦弱,英雄是自己造成的英雄。”人的自由选择使其要对自己的人格、品质、境遇和命运负责。作为存在主义哲学家的波伏娃同样把自由看作最本质的东西,把争取自由看成是人的义务。但她同时也看到了女人在争取这种完全自由时的困境,对女人来说完全的自由是无法实现的。波伏娃认为,女人作为一类存在者在某些“处境”中,所谓的自由选择只不过是一个骗局,她要想得到真正的自由是不可能的。因为女人始终在扮演他者的角色,她的本质不是她自己的选择,而是父权制文化“保护”的产物,女人永远都带着一副男人为她特制的女性气质的面纱。波伏娃号召妇女们为争取自由而努力,摘掉这副象征着第二性的面纱,摆脱社会世俗的影响和支配,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道路。她的观点始终贯彻着存在主义的哲学精神,而她的女性主义思想的归宿也是这种视自由为真正本质的存在主义哲学。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造成的”,这是波伏娃的经典理论,在波伏娃看来,女性的气质不是与生俱来的,女性天生应同男人一样,不具备任何具有明显标志的气质,是后天的社会制度的以及社会习俗,给女性定下了所特有的气质,形成了社会上一股“女性气质之风”。就这点来说,上古时期的社会生产最为明显。前农业时期的人类过着残酷的游牧式生活,在这种颠沛流离、充满危险的环境里,体力劳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即使部分女人很强健,她在生理上的症状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一种可怕的障碍,“怀孕、分娩和月经消弱了她们的劳动能力,使她们往往完全依附于男人,以得到保护和食物。”(1)艰难的生活常常使得人们把孩子看作是部落的负担而倍受冷漠,得不到照顾,甚至会有出现杀婴行为。在这种环境中,分娩的女人并没有因为创造了物种而感到自豪,她把这种痛苦的分娩和哺乳看作是一个无用乃至令人讨厌的偶然事件,而不是一种自然功能。女人服从了生物学命运,并担当起家务劳动的任务,她把自己禁锢在了重复性和内在性之中。而同样是作为生存者的男人,他利用身体上的优势不断地创造和突破,在确保重复生命的同时,也通过生存超越了生命。男人冒着生命危险同野兽搏斗,和其他部落作战以保护本部落的生命财产安全。借此,男人以其身体上的优势获取了高于女人的优越地位,他开创了女人也在追求着的未来,只可惜同样作为存在者的女人却只能因为自身生理上的束缚而被禁锢在一个由男人独立创造的女性领

域。这一观点在私有的出现后更是被体现的淋漓尽致,私有制的出现把女人贬到了社会的最底层,不论是在娘家还在夫家,她都被谨慎地排斥在继承人的序列之外,她的命运掌握在父亲、丈夫或者儿子的手中。最令人感到可怕的是,顽固的传统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了,大多数女人只能从事一些劣等性的职业,而且她们和男人同工不同酬,女人要成功,就必须得到男性的支持。男人在经济生活中的特权地位,他们的社会效益,婚姻威望以及男性后盾的价值,这一切都让女人热衷于取悦男人,对绝大部分女人来说,她们仍处在受支配的地位。所从孩童断乳开始,女孩和男孩就享有不同的待遇。女孩可以撒娇、任性而不会得到大人们的谴责,若男孩弄姿作态只会惹人生气,看似不平等的表面,可又有谁知道女孩的命运从这一刻起就注定要永远服从于男人。人们对男孩要求苛刻,只是意味着对他的高度评价。有一句名言拿来佐证波伏娃的女性气质后天说,我认为是十分合适的。“男人征服世界,女人征服男人”。为什么女人不能去征服世界?为什么女人只能征服男人?为什么女人永远要依附在男人的周围?女人真的能征服男人吗?到头来,不过是社会制度的牺牲品罢了。所以,女性气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由后天社会制度和社会习俗所决定的。

女性气质虽然已经被符号化了,但是女性气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公式化的女性气质应当具有人格之美,应该温柔,应当富有诗书气息等等。可是现实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总有特例独行者。在部分文学作品里,极具个性的拥有独特女性气质的主人公也是比比皆是的。特别是在我国经典的文学名著《红楼梦》里,拥有“双性气质”的女性人物俯拾皆是:从“威重令行”的“脂粉英雄”王熙凤,到她的“老年版”、“宗法家庭的宝塔顶”贾母;从凤姐的“少女版”、“俊眼修眉、顾盼神飞”颇具改革家风范的探春,到稳重豁达宽容理性的薛家之灵魂宝钗;从拥有须眉之豪爽、名士之旷达、诗人之率真的湘云,到英姿飒爽、从小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宝琴;从“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放诞诡僻”颇得竹林贤士阮籍之“青白眼”遗风的妙玉,到以毒攻毒,以淫攻淫“嫖了男人”的奇女子尤三姐。这些人物形象,或容貌或性情或行为举止闪烁着较为分明的“双性气质”之美。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曾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因为它“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大不相同”;[2】]现在则可以说,《红楼梦》还打破了“女人完全是阴柔”的传统文化模式。曹雪芹笔下这一大群“女不女男不男”的人物形象身上所具有的“双性气质”,正是二十世纪风起云涌的女权主义者所追求的终极目标。脚踏着中国封建社会土壤的曹雪芹尽管没有创造出“奥兰多”[3】]那样的形象,但他笔下的人物对社会强加给女人和男人的极其荒谬的有悖于人性的“三从四德”和“功名利禄”之说予以或隐或现、或多或少的反叛和解构,从而追求人性的自然本真,追求社会性别差异的最小化,这无疑是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追求彻底自由平等的女性观和民主精神。

波伏娃的在《第二性》中的女性气质说,对于女性主义的发展,对于女性追求平等权利,对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来说,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1 波伏娃《第二性》

2 鲁迅. 《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3 伍尔夫的小说《奥兰多》中的同名主人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