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大学观念及教育趋向
论中国当代高等教育之大方向
管理教育MA N A GEMENT效的教师评价主体应该是学生评价和督导评价:教学质量评价中,学生是教师教学的直接接受者,并且学生是实际上与各个教学管理人员的真实接触者,其感受最真实、贴切;督导作为职业评价相关人员,做出的评价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增长为最基本标准,因此评价体系的制定应切实考虑到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程度,吸纳学生对于教学满意度的意见,改进评价体系,并以学生评价为主体。
督导人员可以由少量院校相关行政人员组成,并广泛吸纳有经验的教学人员或退休的专家作为,甚至是部分社会相关人员的参与,为评价体系提供多元的智力参考。
这两种评价的有效施行不仅是切实提高评价信度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评价效度的可行方式。
四、从评价方法提高评价效度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应该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全面与重点相结合,标准化与差异性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是指在评价过程针对不同的评价维度或指标采取不同的评价策略,现今的教师评价往往以定量评价为主,但也不能盲目“一刀切”,造成评价的失实,打击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如对于“教师的思想与职业素质”就宜采取定性的评价方法。
[4]此外,一些自制的高职院校教师评价体系也可以用定量的手段来优化体系结构和确定指标权重,如探索因子分析法就是可以提高评价体系结构效度的一种量化手段,进一步结合验证型因子分析可以验证与评价对象的理论基础契合程度,删减和调整指标得到结构最优化的指标体系;“全面与重点相结合”是指在一个评价体系中不仅要全面的反映评价对象的特征,也要有重点的突出部分维度或指标,这就需要评价的制定者要对评价对象有充分的了解,并根据自身特色建立内容全面,结构合理,重难点突出的评价体系。
“标准化与差异性相结合”是指同一评价体系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应该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如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是理工类专业评价的重点,而文科则可以适当评价,但不作为重点,针对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教师,评价指标权重要求也各不相同,这样才能算是真正尊重教师教学的客观性,保证评价的有效性的方法。
当代大学教育发展的方向与战略选择
当代大学教育发展的方向与战略选择一、引言当代大学教育发展的方向与战略选择是一个重要的认知领域,该问题与高等教育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关系密切。
本文将从大学教育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师资队伍、教育质量保障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当代大学教育发展的方向与战略选择。
二、大学教育人才培养方向与战略选择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人才所具备的能力需要不断适应时代、技术、市场的变化。
因此,人才培养也需要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为目标。
人才培养不应该是单一的技能要求,而是更注重能力培养,这将更有利于人才的职业发展和未来的创业。
教育机构应该注重掌握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内容和目标。
大学应该提供翔实的基础学科和实用的职业培训,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尽可能地掌握与职业有关的技能。
三、教学模式的调整与创新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教学模式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跟随时代的步伐。
数字化教育、线上课程、远程教育等成为教学模式的主流发展方向。
数字化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新领域,它充分利用数字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将知识传达于最需要的人群之间。
远距离学习可以使教育资源更加平衡,普及化程度更高、更具普适性。
由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教育在不断推进,这也是未来大学教育探索的新战略。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学师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术影响力。
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大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招聘和培养高水平的教师是当今有关大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策略。
培训计划可以涵盖教学技能、教授知识的方法、开展创新教育等多个方面。
大学应当在聘用和培训教师方面大力发展多元化的方法,吸引更多教育人才加入到教育事业中来。
五、教育质量保障大学教育是培养学生为未来职场提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
因此,教育的质量保障是大学教育发展的核心之一。
对大学的教育质量评估、证书制度的建立、信息透明化、建立学生评估、教师交流等方式是提高大学教育质量的方法。
大学的教育理念与目标
大学的教育理念与目标
大学是一所高等教育机构,其教育理念和目标应该与其使命和
价值观相一致。
大学教育旨在为学生成长成为独立思考、探求知识、勇于创新、具有责任感和领导力的人,同时通过知识传授、技能培
养和品德教育,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大学的教育理念应该是“全面发展”,即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
力和素质,让他们成为具有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团队协作和
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这种教育理念强调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并提供机会使其探索和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兴趣。
大学的教育目标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知识、技能和品德。
知识
方面,大学应该传授学生所需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使其具有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技能方面,大学应该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尝试、
失败、反思和改进。
品德方面,大学应该传递好的价值观,教育学
生具有健康、积极、守信、勇敢、有担当的品质,让学生成为对社
会有益的公民,同时也对自己负责。
除了以上的教育目标,大学还应关注学生就业和创业,以满足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大学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和社会趋势,为
学生提供相应的职业规划和创业培训,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优势和
局限性,并掌握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技能和知识。
大学的教育理念和目标应该是全面的,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和
实践能力培养,同时关注学生就业和创业,让学生成为具有领导力
和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
1。
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与现代大学理念
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与现代大学理念【摘要】本文探讨了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与现代大学理念的关系。
文章从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的演变入手,介绍了其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
接着,分析了现代大学理念的特点,包括追求自由和开放的教育环境。
随后,对比了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和现代大学理念之间的异同,探讨了二者的联系和发展趋势。
文章还探讨了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启示,以及现代大学理念在中国的实践情况。
文章提出了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与现代大学理念的融合,以及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建议,展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对传统与现代教育思想的综合分析,本文旨在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现代大学理念、演变、对比、启示、实践、融合、发展建议。
1. 引言1.1 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与现代大学理念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与现代大学理念在中国教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教育思想注重师徒传承、德育为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修养。
而现代大学理念强调创新、实践和国际化,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
两种教育思想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形成并发展,各有其优点和特点。
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强调师德师风,注重学生品行的培养,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而现代大学理念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两种教育思想各有侧重,但在当今社会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与现代大学理念的融合将会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在传承中发展,如何在变革中创新,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领域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重要议题。
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分析和借鉴,可以推动中国高等教育迈向更加全面、多元、开放、创新的发展道路。
的结合将为中国高等教育培养出更加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人才,也将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和竞争力。
2. 正文2.1 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的演变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儒家教育思想。
论当代中国的大学教育文化
论当代中国的大学教育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教育文化在当代中国变得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它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大学教育文化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未来持续发展的能力。
首先,当代中国的大学教育文化在理论上已经开端走向协调、开放和多元化的阶段。
高等教育机构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上也日渐多元、多样化,既有传统的文科、理科,也有法律、工商、工程、医学等高端科目。
此外,当前大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具体体现在强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类比性、思维跳跃力等,提高学生的哲学素养,不断强化和拓展人文教育的内容,提高其实效。
在知识传授方面,大学教育逐步切换至“导师制”模式,压缩传统的基础课程所占时间以让更多的时间用在专业培训和实践实习上,目的是更聚焦于为学生提供更和实用的教育。
总之,当代中国的大学教育文化不断进步和完善,更多地适应中国未来发展的需求,更好地轮廓和塑造出中国特色的大学教育文化。
其次,大学教育文化的发展少不了后勤保障方面的工作。
在这一方面,一流的设备和良好的环境是必不可少的,有效提升学生和老师的成长和发展。
学校的工程技术从科学研究视角出发,继续保持先进立法、先进设施和先进技术,将大学环境规划好,让学生和教师在舒适和宽松的环境下享受到教育的益处。
除此之外,大学教育的管理好坏也至关重要。
这时,合理的管理措施是必要的,这包括创新的教育制度、透明透明的管理决策,以及更便捷的对外公开信息渠道。
总之,保障和管理好大学教育环境至关重要,它可以直接影响到生态和文化的发展。
最后,学生对大学教育的态度也是当今大学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拥有自己独立思考和行动的意识是保证一个优秀的毕业生,运用心智的能力不断服务于学习和实践,特别是在当今快节奏、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体现出了大学教育文化对于年轻一代自信个性和开放思维的价值。
在为其提供学术资源之余,更希望通过对学术知识的锤炼,让更多的学生具有更加优秀的学术素养,组成对社会健康和长足发展的根基。
论当代大学生思想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论当代大学生思想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一、当前大学生思想的新特点1、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对我国政治局势和经济形势总的看法持积极乐观态度,对社会热点问题较为关注。
据调查在入党问题上,大学生们表现了充分的热情。
接近2/3的学生提出了入党申请,递交了申请书。
同时,大多数学生对国内外政治局势和社会热点问题持积极关注态度并有理智分析,对我国社会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
同时也能够立足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认真思考复杂的国际关系问题,既对国际社会有清醒的认识,又不为狭隘的民族主义所左右。
2、在行为准则和生活态度上,呈现务实、宽容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大部分学生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自我实现”和精神需求的满足;在对待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上,一部分学生认为“集体利益优先,兼顾个人利益”;3、对自身素质要求提高,希望继续学习,对教育问题尤为关注。
广大学生普遍认为,时代需要具有真才实学的复合型人才,只有不断追求新知识,才能迎接时代的挑战4、生活方式多样化,消费、娱乐、休闲等观念大为转变,已从保守、封闭、单一的观念中解放出来。
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也在改变。
着重生活质量,关注切身利益,成为大学生的一个生活尺度。
休闲方式、娱乐方式也趋向多元化、个性化。
5、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实践,立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实现自身价值。
大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实践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题目非常感兴趣,许多大学生经常参加各项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并且,大家都觉得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包括社团活动、学术讲座及专业课题探讨、体育比赛、文艺演出、演讲与辩论等。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趋势随着现代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潜在因素。
现代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以及社会、学校、家庭等不同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面临多元化发展的趋向。
与此同时,社会人才就业制度的转型,也促使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发生着不断定位和变化,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中国传统教育与现代大学理念
西方 大学 理念传人 , 近代 大学产生 , 西方 大 变化和社会的进步可能变成落后的、 腐朽的、 不可取的。如科 维持 到清末 民初 ,
大学》 的理念, 成为中国近代大学的理念基础。 举制度 , 它在开始时取代世袭制是一大进步, 但发展到后来的 学理念才取代《
我们对传统教育本身不能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传统教育 国高等教育总规律的最佳表述” 中国高等教育的主要机构 。“
中有好 的 、 秀的教育思 想 、 优 制度和方法 , 也有 不好的或 者过 有成均、 私学、 太学、 书院、 大学 , 尽管各有特征 。 也都遵循上述
时的教育思想、 制度和方法。有些教育思想、 制度和方法符合 总规律 ” 。
一
来 的理念” “大学之道 ’ .‘ 实际上就是 ‘ 学理 念 ”。华 中科技 大 ’
大学涂 又光教授指出 : ‘ “ 大学 ’ 一词有二义 , 一指大学问 , 一指
、
正确地认识 中国的传统教育
传统教 育是 指从历史 上承袭下来的教育思想 、制度 和方 大学校 。《 大学》 ‘ 之 大学 ’ 。 只指大学问 , 不指大学校 ” 。涂叉光 大学》 中所说 的“ 大学之道 。 明明德 , 民 , 在 在新 在止 法即在过去的教育实践中形成并得以流传的具有一定特色的 教 授认 为《 , 贯通中国高等教育历史全过程 的总规律 ”是“ , 中 教育体系 , 它总是指一种旧的教育体系, 但这并不是说不好。 于至善”是 “
教育发展规律 , 符合人 的认 识规律那就是好的 、 优秀的教育传 在古代中国 。 儒家思想一脉相承 , 论是董仲舒 、 熹 无 朱 还
探究中国高校现代大学理念
探究中国高校现代大学理念[摘要]大学理念是大学发展中的一个永恒话题。
诸多大学理念的不断形成、确立、碰撞和互补,导致了现代大学教育制度、政策和模式的重大转变。
21世纪是以知识为轴心快速发展的时代,现代大学要根据时代的发展确立新的价值取向,不断完善和发展大学理念。
[关键词]大学理念通识教育博雅教育多元化高等教育体系创新教育理念大学理念是随着大学产生而形成,并随大学发展而成熟的。
在大学理念形成的过程中,高等教育的价值观就一直作为大学理念的“核心”,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有关大学的理论和实践。
一所大学的理念是这所大学的思想、精神和灵魂,它决定这所大学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向,不仅决定他的今天,更决定他的明天。
中国目前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
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变革中,在由这种变革为主要推动力的现代化建设中,国家已取得决定性成就,现在正迈入一个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时期。
为适应时代的需要,高等教育体制不断地在发生重大的变革。
所以,对中国的高等学校来说,探索这个时代大学的理念和精神极富现实意义。
一、回顾中国传统的大学教育思想大学以培育人才作为基本目标,培育具有人文精神的人才是大学理念中最令人激动的观念。
人文精神训练的核心是培养、陶冶人的情操,包括公德心、爱国精神与公民精神。
事实上,古代中国以“君子”理想为核心的人文主义教育早就植根于中华大地。
君子的品质是多方面的,其中既包括崇高的志向、良好的道德修养,也包括广泛的人文知识。
理想的文人应该是琴棋书画无所不晓,道德文章俱属上乘。
《大学》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这种君子理想的全面阐释。
这种理想代表了中国传统教育哲学中最可贵的部分,也是今天在追求教育的技术性、功能性目标中最容易被忽视甚至被抛弃的部分。
然而,传统教育在强调唤醒个人道德品质的同时也包含着传统主义与形式主义的色彩。
在实践中,所谓的君子风范往往蜕变为一些虚伪的繁文缛节。
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与现代大学理念
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与现代大学理念【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与现代大学理念之间的关系。
在分析了两者背景和研究目的。
在介绍了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的特点和现代大学理念的内涵,对两者进行了比较,探讨了传统与现代在高等教育中的融合以及现代大学理念对传统思想的影响。
结论部分总结了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与现代大学理念的互补性和发展方向,并展望了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高等教育的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为教育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思路。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现代大学理念、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特点、内涵、比较、融合、影响、互补与发展、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向。
1. 引言1.1 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与现代大学理念的背景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与现代大学理念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和观念。
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儒家教育、道家教育和法家教育。
儒家教育注重人的修养和品德培养,强调孝道、礼仪、节俭等价值观念;道家教育则倡导自然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法家教育强调法治和规范的重要性。
这些教育思想对当时的高等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演变和社会的发展,现代大学理念逐渐兴起。
现代大学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全面素质教育。
现代大学理念更加注重国际化、多元化和开放性,与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有着明显的差异和改变。
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与现代大学理念的背景有其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反映了不同时代对教育价值和目标的不同理解和追求。
了解这些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和现代大学理念之间的关系,促进教育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与现代大学理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深入探讨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与现代大学理念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精神传承,有助于挖掘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教育智慧。
中国大学百年发展历史的观念形态变迁-精选文档
中国大学百年发展历史的观念形态变迁-精选文档中国大学百年发展历史的观念形态变迁纵看中国大学发展史上,从中国现代大学建立的第一天开始,中国大学就具有很强的功利性,一直在政府的直接管理模式下生存,被政府严重的官方化和工具化。
一、中国大学的工具化时代在清末,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前身)于1895年建立。
建立现代大学,是当时社会环境与教育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以鸦片战争为界,晚清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西方列强武力的侵略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以科举选士为重心的传统高等教育体制,因为自身的缺陷,不能培养和选拔社会所急需的专门人才,而陷入严重危机。
改革教育制度成为19世纪后半期中国社会的迫切需要。
二、中国大学的定型期时代在民国初期,虽然经历了封建主义教育的复辟活动,但是高等教育仍然有所发展,高等教育机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
1917年,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强调“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循思想自由原则”,将中国大学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20世纪30年代虽然是中国大学教育也取得重大发展,但是由于国民政府加强对大学的国家控制,包括收回教育权运动迫使教会学校进行登记、加强或建立国立大学,大学校长直接或间接任免,使当时的“中国高等院校变成了民族主义学者的天下”。
三、中国大学的国家化时代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国家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由于人口众多、底子薄、专业人才的匮乏。
这个时候就迫切需要通过政府的力量来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
在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就不再是某个团队的责任,而是国家的事业。
然而,建国后随着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中国教育体系的改革迅速转变成了全面效仿苏联的教育模式。
虽然这个时期政府的高度集权控制达到了顶峰,大学没有独立的地位,是“政府的附属机构”。
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正是因为这个特殊的时期,国家采用积极的干预措施,服从于国家战略目的的专业化、中国大学的特色化,我们国家才能培养出一大批国家建设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新中国的建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大学教育的教育观念
大学教育的教育观念大学教育是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阶段,教育观念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观念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本文将从培养全面素质、培养创新精神以及培养社会责任感三个方面,探讨大学教育的教育观念。
一、培养全面素质大学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
传统的教育观念注重知识的灌输,而现在的大学教育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等综合素质。
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积极探索问题的习惯,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更具竞争力。
二、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石,因此大学教育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育观念应激励学生保持对新事物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勇于挑战现有的假设,并提供创新思维的培养途径。
大学应该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例如科研项目、创业平台等,帮助学生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只有通过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才能在社会中具备更大的竞争力。
三、培养社会责任感大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担当社会责任的意识。
教育观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使他们了解社会问题,关心弱势群体,并能为社会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大学教育应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社会实践教学,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多元化和复杂性,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只有具备社会责任感的学生,才能成为有良知、有担当的社会栋梁。
综上所述,大学教育的教育观念应在培养全面素质、培养创新精神以及培养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取得平衡。
只有在这样的教育观念引领下,大学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作为大学教育的参与者,我们也应时刻关注并持续完善教育观念,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大学发展的历程
“大学”的产生与发展是这一千年中最伟大的事业之一,因为它创造了一个延续整个世界文明的场所,也培养了大量全面了解这个世界的智者。
——美国《生活》杂志西方:从“象牙塔”到“服务站”西方现代大学最初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的修道院。
13世纪的某一天,一群年轻僧侣聚集在一起讨论“一根针尖上是否可以站立着七位天使”,这一偶然的历史细节间接地促就了西方大学的原始形态的形成(宗教神学院),同时僧侣们追求真理和人格完善的精神气质也深深植根后世教育家的教育理念中;用金耀基先生的话说,这些初始形态的教会大学(即“中古大学”)是“非常黑暗”的中古时期“一些非常耀眼的灯光”。
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和世俗社会的形成,带有浓厚神权社会性质的“中古大学”模式逐渐式微。
以英国为例,到了19世纪30年代,在以斯宾塞和赫胥黎为主的功利主义和科学主义倡导者的激烈攻击下,牛津和剑桥这种保守的古典大学模式和传统教育理念都遭受普遍质疑。
与此同时,声势浩大的“新大学运动”风起云涌,那些新兴的新式大学几乎彻底抛弃了古典大学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完全以市场为主导,排斥宗教教育,专门培养实用性的技术人才。
“是坚守象牙塔,还是迎合社会需求?”——这一单项选择题成为英国教育体制(也是社会体制)转型期的关键问题,也是后世教育改革者共同面对的两难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日后在教育史上声名显赫的“红衣主教”约翰·亨利·纽曼在一所新创办的天主教大学(都柏林大学)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大学教育演讲,这些措辞略显艰涩但却充满激情的言论后来被整理成书,即教育史上的经典名著——《大学的理想》。
在《大学的理想》一书中,纽曼从词源学的角度给大学定义:“大学(university)是传授普遍知识(universal)的地方”。
因此,大学就应该是“训练和培养人的智慧的机构”,“大学讲授的知识不应该是对具体事实的获得或实际操作技能的发展,而是一种状态或理性(心灵)的训练”,大学的教育应该是以文理科知识为主(他特别强调在他看来即代表真理本身的神学知识)的“自由教育”和“博雅教育”,以“正确的推理来培养人的理性,使之接近真理”;大学的使命则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具备思想和行为上一切优良品行”的“绅士”(即人格的自我完善)。
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与现代大学理念
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与现代大学理念中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思想源远流长,承载着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和智慧,对于培养人才、弘扬学术精神、传承优良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现代大学理念不断更新,希望在传承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培养更多有识之士、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一、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中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修养和德行的培养,重视对经典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提倡以治学肄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道家注重天人合一,强调个体修炼和内心宁静,主张“无为而治”,提倡自然而然地发展个体潜能。
佛家思想则追求解脱生死轮回,注重个体的心灵修养和超脱世俗追求。
这些传统高等教育思想都对现代大学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传统儒家的经典学习以及道家、佛家的修养思想,都为现代大学教育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础,强调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追求内外兼修的人生境界、注重个体情感与思想的培养。
这些传统思想的核心思想与现代大学教育理念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于教育教学实践和学术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现代大学理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大学理念逐渐形成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现代大学理念包括了多元化发展、开放包容、创新创业、国际化等多个方面。
多元化发展强调个体的多方面能力培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科分隔,而是要求学生开展全方位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开放包容意味着接纳各种学术观点和文化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体特点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和实践。
创新创业鼓励学生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未来的创新人才。
国际化则是要求学校与国际接轨,吸引全球范围内的优秀学生和教师,推动全球范围内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这些现代大学理念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
现代大学理念强调了实用性、包容性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体现了社会对于高等教育的新需求和新期望。
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与现代大学理念
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与现代大学理念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教育传统的国家,而中国的高等教育也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
在中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思想中,强调“德、才、体、教”的全面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才能、身体和智慧;而在现代大学理念中,强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高素质人才。
本文将对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与现代大学理念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认识中国高等教育的渊源与发展。
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强调“德才兼备”,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一直是中国传统高等教育的宗旨。
在古代,中国的高等教育主要是以士大夫教育为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提倡“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学习方法,强调培养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
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才能和智慧,如经义、经学等都是中国传统高等教育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学、史学、经济、哲学等方面的才能。
中国传统的高等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提倡“强健体魄,齐家国”。
在古代,学生们除了学习文化知识外,还需要学习射箭、骑马等军事技能,强调“文武双全”。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变革。
现代大学理念强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高素质人才。
在现代社会中,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日新月异,现代大学理念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现代大学理念主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现代大学理念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学生具有广泛的知识面和综合的能力素质,如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
现代大学理念还认为,大学教育应该是全面的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的专业学习,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社会中有所作为。
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与现代大学理念在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方法上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都强调“德才兼备”,都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与现代大学理念
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与现代大学理念【摘要】本文探讨了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与现代大学理念的关系。
在介绍了背景、基本特点和现代大学理念的提出。
在正文中,分析了传统教育观念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启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的影响,碰撞与融合,以及现代大学如何传承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和创新发展。
结论部分总结了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与现代大学理念的共同点,传统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比与探讨,本文旨在探索中国传统思想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影响,为未来的教育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现代大学理念、传统教育观念、教育影响、碰撞与融合、传承、创新发展、共同点、启示、发展方向。
1. 引言1.1 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与现代大学理念的背景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与现代大学理念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和思想体系。
在古代中国,教育被视为国家的根本大计,注重培养人才来为国家和社会服务。
传统的高等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尊师重道、兴办书院、注重实践等方面。
在古代,学生要尊师重道,师生之间的师傅关系非常重要,这种师徒关系体现了传统教育中的师道精神。
古代中国还兴办了许多书院,书院是传统教育的主要场所,培养了许多人才。
古代教育注重实践,重视学以致用,强调知识的实际应用。
这些传统高等教育思想对现代大学理念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现代大学理念也不断发展和完善。
现代大学理念强调学术自由、人才培养、开放包容等核心价值。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现代大学需要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了解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与现代大学理念的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现代大学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1.2 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的基本特点注重德育教育。
中国传统高等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品德。
传统教育中重视教育整个人,注重塑造学生的人格和修养,通过教育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
新时代大学的历史使命和办学方向
新时代大学的历史使命和办学方向新时代大学是一所立足于全球视野和国际化办学理念的综合性大学,致力于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培养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新时代大学的历史使命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新时代大学的办学方向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科学研究为动力,以社会服务为使命,以国际合作为重点,实现高水平、多层次、宽领域的综合性大学目标。
新时代大学的历史使命和办学方向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国家发展的责任和使命,对学术创新和科学研究的追求,对国际合作和交流的重视,对学生全面发展和全球视野的培养。
下面我们将分别对新时代大学的历史使命和办学方向进行详细阐述。
一、历史使命1. 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新时代大学深刻理解和认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秉承敦品立业、诚信笃行、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精神品质。
新时代大学通过教育和培养,让学生明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具有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终身学习者和积极奋进者。
2. 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新时代大学秉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办学宗旨,努力打破地域界限,兼容中西方教育理念和文化传统,提供国际化的教育服务,让学生在全球化视野下接受教育,培养具有国际化背景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3. 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新时代大学努力培养掌握并创新科技成果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他们将在国家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国际视野、广泛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二、办学方向1.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新时代大学以人才培养为宗旨,坚持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办学理念,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 以学科建设为支撑新时代大学致力于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发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提升学科综合实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需求。
新时代大学的历史使命和办学方向
新时代大学的历史使命和办学方向新时代大学的历史使命是立足于全球化视野,立志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大学的使命是围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展开。
作为国际化大学,新时代大学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的学习环境和全球视野的教育。
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素养,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项目,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新时代大学的使命是将学生培养为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专业技能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优秀人才,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新时代大学的办学方向是以创新为核心,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教学创新。
大学倡导创新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大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和教学创新活动,提供创新创业的支持和平台,促进学生在科技创新和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大学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并将科技成果服务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大学还注重提升教学质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服务。
新时代大学的办学方向是促进社会责任和公民教育。
大学重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公民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和社会问题,促进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活动。
大学致力于培养有情怀、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优秀人才,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大学倡导学生以身作则,弘扬社会正能量,助力社会和谐发展。
大学注重引导学生发展全面素质,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文化修养和社会能力,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时代大学的办学方向是促进产学研融合,积极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大学注重产学研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并为产业提供人才支持。
大学注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鼓励学生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
大学教育的未来方向
大学教育的未来方向大学教育的未来方向在未来的大学教育中,我们将见证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大学将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是变成了一位智慧和创新的引领者。
它将像一位明智的导师,引导学生超越传统的学科界限,拓展他们的思维和视野。
跨学科学习的大门大学将成为跨学科学习的倡导者。
它将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学科领域,而是鼓励学生在不同学科之间自由地穿梭。
这位新时代的大学教育者将提供资源和平台,让学生们自由地探索各种学科的交汇点。
例如,工程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社会学的影响,艺术学生可以探索科学技术的创新。
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将培养出更加全面和创新的思维者。
个性化学习的导航每位学生将被视为独特的个体,而不是大规模教育的被动接受者。
大学将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数据分析,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路径。
就像一位关心学生成长的导师,大学将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设计个性化的教育体验。
这种个性化学习的导航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并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
全球化视野的开拓者未来的大学教育将不再受地域限制,而是成为全球化视野的开拓者。
大学将积极推动国际化交流和合作,为学生提供与全球各地同行学习和合作的机会。
这位开拓者将引领学生跨越文化、语言和国界的壁垒,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未来领袖。
社会责任的实践者大学将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社会责任的实践者。
它将促进学生参与社会公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项目。
这位实践者将教导学生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结语未来的大学教育将是一位智慧、创新、关怀和开放的导师。
它将引领学生超越传统的学术边界,拓展他们的认知和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和个人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种变革不仅将改变大学教育的面貌,更将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这些变革,大学将成为人类智慧的新高地,为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做好充分的准备。
中国现当代教育思想
中国现当代教育思想一、中国现代教育思想在中国现代,最著名的现代教育思想家当以蔡元培为首。
蔡元培提出民国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他的著名的大学教育方针已经成为名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他使北京大学冲破了封建专制的束缚,成为各种学派云集争鸣的局面。
我们不应忘记蔡元培,民国时期第一任北京大学校长,是他把北京大学由一个充满迂腐官气、痼弊缠绵的旧式学堂改变成了中国追求民主、科学精神的生机勃勃的新文化的中心。
北大的传统中有蔡元培的教育理念奠定的魂,因此,北京大学一直以中国的学术的中心而弘扬着大学的精神。
在现代教育史上,与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运动相联系的名字是晏阳初。
在20世纪20年代,晏阳初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教育的重点移向了农村。
他认为只有把农民的智慧发展起来,中华民族才又希望。
他以县为单位从事乡村教育实验。
他总结实践,概括出“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的理论。
“四大教育"”即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
文艺教育解决“愚”的问题;生计教育,解决“穷”的问题;卫生教育解决“弱”的问题;公民教育解决“私”的问题。
“三大方式”即学校式、家庭式和社会式,使整个社会都变成教育的环境。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更是大家所熟悉的。
陶行知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杜威的弟子。
他把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改造为“生活即教育”;把“学校即社会”改造为“社会即学校”;把“从做中学”改造为“教学做合一”,在中国为普及教育奋斗了一生。
他创办的晓庄学校仍然因为陶行知而有名。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的精神应该激励我们继续走“敢探未发明的新理”之路。
二、中国当代教育思想(一)三个面向教育思想让我们把日历翻到20世纪80年代。
中国从文革的噩梦中醒来,睁眼看世界,看到自己的落后,中国大地形成了教育现代化的思潮。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3年,小平同志在景山学校的题词成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大学观念及教育趋向蔡元培在古代中国,文明之根一直没有停止过它的生长,尽管关于这方面的历史记载极少。
进行高等教育的机构早在两千年前就出现了,那时称之为“太学”。
随后,又从这一初步形式,逐步演变为一种称之为“国子监”的教育制度。
它包括伦理教育、政治与文学教育。
现在看来,这是必然的发展,并且随着这一发展而增设了包括写与算等更多的学科。
但增设的这些科目,在钦定的学校课程中,是无足轻重的。
数百年来,教育的目的只有一项,即对人们进行实践能力的训练,使他们能承担政府所急需的工作。
总之,古代中国只有一种教育形式,因此,其质与量不能估计过高。
晚清时期,东方出现了急剧的变化。
为了维护其社会生存,不得不对教育进行变革。
当时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要仿效欧洲的形式,建立自己的大学。
当这些大学建立了起来并有了良好的管理以后,就成为一支具有我们自己传统教学方法的蓬蓬勃勃的令人称誉的力量。
初时的大学,也曾设置了与西方大学的神学科相应的独立经科。
这些大学推行的总方针,还是为了要产生一个于政府有用、能尽忠职守的群体。
随着一九一一年民国的成立,它把政府的控制权移到了民众手中——在大学内部也体现了这种新的精神。
最早奏效的改革,是废除经科,从而使大学具备了成立文、理、医、农、工、法,商等科的可能性。
作为上述这项方针的结果,一批大学建立了起来,几乎所有这些大学都完全或基本上贯彻了政府关于教育方面的指示。
迄今为止,在北京(首都)有国立北京大学,在天津有北洋大学,在太原有山西大学,在南京有国立东南大学,在湖北有武昌大学,以及在首都还有其它一些大学,所有这些大学,皆直属中央政府,经费由中央政府拨给。
最近,几所省立大学也相继宣告成立,其它一些则正在筹建之中。
直隶的河北大学,沈阳的东北大学,陕西的西北大学,河南的郑州大学,广州的广东大学以及云南的东陆大学,都有了良好的开端。
其它各省也都在积极筹建它们本省的大学。
一些以办学有方而著称的私立大学,如天津的南开大学和厦门的厦门大学,也是值得一提的。
至于那些已获得政府承认的学院,更是不计其数。
尽管这些大学所设系、科各不相同,但都有同样的组织形式。
它们的目标,不仅在于培养人们的实际工作能力,还在于培养人们在各种知识领域中作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能力。
下面请允许我以一所具体的大学,即我非常熟悉的国立北京大学的一些情况来对我所谈的加以印证。
众所周知,这所大学由于她的起源及独特的历史而具备较完善的组织系统。
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我们很自然地能预见到未来的进展。
但是,这种发展趋势和方向的主要特点究竟是什么呢?对此我想说明如下:也许说明整个问题的最简捷的方法,是回顾一下近几年的改革过程,这些改革对北大的发展是有重大意义的。
在一九一二年,曾制定了一项扩充所有学科的系科计划,但后来鉴于某些系科,例如医科和农科等,宜于归并到其它一些对此已具有良好设备条件的大学中去。
因而放弃了这一计划。
在考虑了这些情况以后,北大确认对它最必要的,是设置文、理、工、法等科。
就这样,北大以这四科发展到一九一六年,成为教育界有影响的组成部分。
接着,为了有利于北洋大学和北京工业专门学校,北大又把工科划了出去,以便与上述两校取得协作。
随后,不但在国立北京大学,而且在全国范围都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那就是:有着众多系科的旧式“大学”(名符其实的“大”学)体制逐渐衰亡,单科(或少数几科)的大学在更具体的规模上兴起。
这个变化的最终结果,现在尚无法预测,但就目前而言,其效果是创立了易受中央和地方政府资助的特殊的大学教育形式。
由于这个变化,高等教育机构则可能由几个或仅仅一个系(这里所说的“系”与美国大学的“学院”一词同义)组成。
一九二○,北大按旧体制建立的文、理、法科被重新改组为以下五个部:第一部数学系,物理系,天文系。
第二部化学系,地质系,生物系。
第三部心理系,哲学系,教育系。
第四部中国语言文学系,英国语言文学系,法国语言文学系,德国语言文学系以及行将设置的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学系。
第五部经济系,政治系,法律系,史地系。
其它正在考虑开设的系,将按其性质分别归入以上五个部。
当时之所有这样的改变,其着眼点乃是现行大学制度急需重新厘订,以便适应国家新的需要。
此外,还有如下几点原因:1 从理论上讲,某些学科很难按文、理的名称加以明确的划分。
要精确地限定任何一门学科的范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例如,地理就与许多学科有关,可以属于几个系:当它涉及地质矿物学时,可归入理科;当它涉及政治地理学时,又可归入法科。
再如生物学,当它涉及化石、动植物的形态结构以及人类的心理状态时,可归入理科;而当我们从神学家的观点来探讨进化论时,则又可把它归入文科。
至于对那些研究活动中的事物的科学进行知识范围的划分尤为困难。
例如,心理学向来被认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但是,自从科学家通过实验研究,用自然科学的语言表达了人类心理状况以后,他们又认为心理学应属于理科。
摆在我们面前的,还有自然哲学(即物理学)这个专门名词,它可以归入理科;而又由于它的玄学理论,可以归入文科。
根据这些情况,我们决定不用“科”这个名称,尽管它在中国曾得到广泛的承认,但我们却对这个名称不满意。
2 就学生方面来说,如果进入一所各科只开设与其它学科完全分开的、只有本科专业课程的大学,那对他的教育将是不利的。
因为这样一来,理科学生势必放弃对哲学与文学的爱好,使他们失去了在这方面的造诣机会。
结果他的教育将受到机械论的支配。
他最终会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客观上的社会存在形式是一回事。
而主观上的社会存在形式完全是另一回事。
两者截然无关。
这将导至自私自利的社会或机械社会的发展。
而在另一方面,文科学生因为想回避复杂的事物,就变得讨厌学习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
这样,他们还没有掌握住哲学的一般概念,就失去了基础,抓不住周围事物的本质,只剩下玄而又玄的观念。
因此,我们决心打破存在于从事不同知识领域学习的学生之间的障碍。
3 现在,我们再看看北大的行政组织。
当时的组织系统尽管没有什么人对之有异议,但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内部的不协调,主要在于三个科,每一科有一名学长,唯有他有权管理本科教务,并且只对校长负责。
这种组织形式形同专制政府;随着民主精神的高涨,它必然要被改革掉。
这一改革,首先是织组了一个由各个教授、讲师联合会组成的更大规模的教授会,由它负责管理各系。
同时,从各科中各自选出本系的主任;再从这些主任中选出一名负责所有各系工作的教务长。
再由教务长召集各系主任一同合作进行教学管理。
至于北大的行政事务,校长有权指定某些教师组成诸如图书委员会、仪器委员会、财政委员会和总务委员会等。
每个委员会先选出一人任主席,同时,跟教授、讲师组成教授会的方法相同,这些主席组成他们的行政会。
该会的执行主席则由校长遴选。
他们就这样组成了一个双重的行政管理体制,一方面是教授会,另方面是行政会。
但是,这种组织形式还是不够完善,因为缺少立法机构。
因此又召集所有从事教学的人员选出代表,组成评议会。
这就是为许多人称道的北京大学“教授治校”制。
如上所说,北大的进步尽管缓慢,但是从晚清至今,这种进步已经是不可逆转的了。
这些穷年累月才完成的早期改革,同大学教育的目的与观念有极大的关系。
大学教育的目的与观念是明确的,就是要使索然寡味的学习趣味化,激起人们的求知欲望。
我们决不把北大仅仅看成是这样一个场所——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训练他们日后成为工作称职的人。
无疑,北大每年是有不少毕业生要从事各项工作的,但是,也还有一些研究生在极其认真地从事高深的研究工作,而且,他们的研究总是及时地受到前辈的鼓励与认可。
这里,请允许我说明,北大最近设置了研究生奖学金和其它设施。
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宣扬和实践“朴素的生活,高尚的思想”而著称。
因此,按照当代学者的看法,这所大学还负有培育及维护一种高标准的个人品德的责任,而这种品德对于做一个好学生以及今后做一个好国民来说,是不可缺少的。
为了对上面所提到的高深研究工作加以鼓励,北大还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甲)强调教授及讲师不仅仅是授课,还要不放过一切有利于自己研究的机会,使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保持活力。
(乙)在每一个系,开始了由师生合作进行科学方面及其它方面的研究。
(丙)研究者进行学术讨论有绝对自由,丝毫不受政治、宗教、历史纠纷或传统观念的干扰。
即使产生了对立的观点,也应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合理的说明,避免混战。
为了培养性格、品德,还采取了如下一些措施:(甲)制定体育教育计划:(1)每年进行各种运动技能比赛。
与外界举行比赛和其他的室外比赛,吸引了所有的北大师生,其水准可与西方相比。
足球、网球、赛马、游泳、划船等活动同样令人喜受。
(2)可志愿参加某些军训项目,特别是童子军运动正在兴起。
(乙)为培养学生对美术与自然美的鉴赏能力,成立了雕塑研究会和音乐研究会。
(丙)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附近的文盲及劳工社会服务,深受公众的赞赏。
其中最突出是在乡村地区开展平民讲习运动和对普通市民开办平民夜校。
学生们通过这些活动,极大地促进了自己的身心发展。
当中国的青年一代在思想上接受了新的因素之后,他们对政府与社会问题的态度就变得纷繁复杂了。
他们热情奔放地参加一切政治活动,这已在全国各地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
这种学生运动虽然是当代所特有的(如巴黎与哈瓦那所报道的那样),但在中国的汉代及明代历史上已早有先例。
它只是在近几年中采取了更为激烈的反抗形式而已。
学校当局的看法是,如果学生的行为不超出公民身份的范围,如果学生的行为怀有良好的爱国主义信念,那么,学生是无可指责的。
学校当局对此应正确判断,不应干预学生运动,也不应把干预学生运动看成是自己对学生的责任。
现代的教育已确实把我们的学生从统治者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
总的来说,这场活跃的运动已经在我们年青一代的思想中灌注了思想、兴趣和为社会服务的真诚愿望,从而赋予他们以创造力和组织力,增强了领导能力,促进了友谊。
但是,这也可能使学生本身受害,危及他们已取得的进步。
学校当局正是基于这点才以极大的同情与慈爱而保护他们。
上述的概括,可能已足以说明中国大学教育的总的趋向,这是从我在北大任职期间的个人经历中总结出来的。
至于中国教育的发展,特别是目前教育的发展,可能还存在其他倾向;即使在北大,这些带有倾向性的改革,不论其是否起了作用,我们认为它还是很不完善的。
更确切地说,我们的改革与实验,使我们确信我们的大学目标与观念仍然是很不成熟的。
据蔡元培论著英文打字副本译出(赵念渝译,许凤岐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