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世界的物质性》公开课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教案主题:世界的物质性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性的概念及其在世界中的重要性。
2. 掌握世界各地的自然资源分布情况。
3. 探讨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教学内容:1. 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区别和联系。
2. 世界各地主要的自然资源分布情况,比如石油、天然气、煤矿、铁矿、金属矿、水资源等。
3. 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影响,比如资源枯竭、环境破坏、能源危机等。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和讨论介绍物质性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性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概念,并通过图表或地图展示世界各地主要的自然资源分布情况。
3. 讨论:分组讨论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并汇报各组的讨论结果。
4.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和报告某一种物质资源在世界上的分布、开发利用情况以及相关问题。
5. 总结: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6. 拓展: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研究和讨论,探究如何合理开发利用物质资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教学资源:1. 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定义和区别的简要说明。
2. 世界地图或相关图表,展示世界各地主要的自然资源分布情况。
3. 涉及物质资源开发利用影响的相关案例和报道。
评估方式:1. 班级讨论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发言质量。
2. 小组报告的准备和呈现情况。
3. 学生针对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提出的观点和建议是否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自然资源分布情况及其开发利用方式。
2. 播放相关纪录片或教育视频,进一步深入了解全球物质资源的开发现状和影响。
3. 鼓励学生展开个人研究项目,探究某一特定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当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并撰写研究报告。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物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并提倡积极的环境保护意识。
《世界的物质性》最新教案
课题:世界的物质性【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自然界的物质性 (2)物质的含义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运用:(1)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从世界物质性出发,结合国家发展、建设中的实例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坚定地树立马克思列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学习重点、难点】(1)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2)物质的含义;(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教学准备】课前教师制作好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学生回答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引导出今天的课题.)板书课题:世界的物质性二、【师生互动,探讨新知】一、世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课堂探究:天地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吗?联系你所知道的有关地球起源的知识,说明为什么上帝创世说是背离客观实际的。
学生结合相关知识回答:(2)什么是物质.物质的含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从三个方面理解物质的含义①从物质的含义可以看出物质具有的属性:②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界限。
B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C客观实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形而上学性。
思考“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 ──列宁体现的道理有哪些?③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区别:联系:思考“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一、世界的物质性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的基础。
2. 引导学生掌握世界物质性的表现和证明,从而深入理解世界的本质。
3. 通过对世界物质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点:1. 世界的物质性概念的理解。
2. 世界物质性的表现和证明。
四、教学难点:1. 世界的物质性概念的深入理解。
2. 世界物质性的证明方法的掌握。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3. 教学卡片或黑板。
六、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物质现象,如山川、河流、动植物等,引导学生思考世界的物质性。
2. 讲解:讲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解释物质是世界的基础。
举例说明世界物质性的表现,如物质的运动、变化、相互作用等。
3. 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世界物质性的证明方法。
如观察物质的形态、性质变化,进行科学实验等。
4. 讨论:分组讨论学生对世界物质性的理解和证明方法的掌握情况,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5. 总结:总结世界的物质性概念和表现,强调世界物质性的证明方法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世界物质性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自然界的物质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世界的物质性,并通过讲解和探究,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世界物质性的概念和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解答疑问。
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
六、世界的物质性教案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的基础。
2. 引导学生掌握世界物质性的表现和证明,从而深入理解世界的本质。
3. 通过对世界物质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八、教学重点:1. 世界的物质性概念的理解。
2. 世界物质性的表现和证明。
九、教学难点:1. 世界的物质性概念的深入理解。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5篇)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竞聘演讲、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competitive speeche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5篇)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即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世界物质性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世界物质性的重要性和意义。
1.2 教学内容世界的物质性的定义和概念。
世界的物质性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世界的物质性的定义和概念。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关系。
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世界的物质性的理解和认识。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世界的物质性的重要性和意义的理解。
第二章: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然科学中物质性的研究和探索。
让学生理解自然科学中物质性的重要性和意义。
2.2 教学内容自然科学中物质性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自然科学中物质性的重要发现和理论。
自然科学中物质性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自然科学中物质性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案例分析法:分析自然科学中物质性的重要发现和理论。
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自然科学中物质性的理解和认识。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自然科学中物质性的重要性和意义的理解。
第三章:人类社会与物质性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与物质性的关系。
让学生理解物质性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物质性的关系。
物质性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
物质性对社会文化的塑造作用。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人类社会与物质性的关系。
实例分析法:分析物质性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人类社会与物质性的理解和认识。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物质性对社会发展重要性的理解。
第四章:物质性的可持续发展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让学生理解物质性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原则。
物质性对可持续发展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原则。
小组讨论法:探讨物质性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世界的物质性》集体备课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集体备课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世界的物质性》这一课程的背景和意义。
使学生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1.2 教学内容课程的背景和意义。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课程背景和意义。
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
1.4 教学评价学生能简要描述课程的背景和意义。
学生能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第二章:物质世界的本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世界的本质特征。
使学生理解物质世界的内在联系。
2.2 教学内容物质世界的本质特征。
物质世界的内在联系。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物质世界的本质特征。
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理解物质世界的内在联系。
2.4 教学评价学生能简要描述物质世界的本质特征。
学生能理解物质世界的内在联系。
第三章:物质世界的结构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世界的结构层次。
使学生理解不同层次物质世界的特点。
3.2 教学内容物质世界的结构层次。
不同层次物质世界的特点。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物质世界的结构层次。
通过图片和模型,使学生理解不同层次物质世界的特点。
3.4 教学评价学生能简要描述物质世界的结构层次。
学生能理解不同层次物质世界的特点。
第四章:物质世界的变化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世界变化的规律。
使学生理解物质世界变化的原因。
4.2 教学内容物质世界变化的规律。
物质世界变化的原因。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物质世界变化的规律。
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理解物质世界变化的原因。
4.4 教学评价学生能简要描述物质世界变化的规律。
学生能理解物质世界变化的原因。
第五章:物质世界的认识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过程。
使学生理解现代物质科学的发展。
5.2 教学内容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过程。
现代物质科学的发展。
5.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过程。
《世界的物质性》集体备课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集体备课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让学生理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认识到物质是世界的基础。
1.2 教学内容介绍世界的物质性的概念,探讨物质与世界的关系。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1.4 教学准备教案、PPT、黑板。
1.5 教学过程1.5.1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世界是由什么组成的?”等问题,引出世界的物质性概念。
1.5.2 讲解讲解世界的物质性的概念,阐述物质与世界的关系。
1.5.3 互动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1.5.4 总结总结世界的物质性概念,强调物质是世界的基础。
1.6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世界的物质性的小论文。
2.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认识到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2.2 教学内容介绍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探讨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配合实验演示。
2.4 教学准备教案、PPT、实验器材。
2.5 教学过程2.5.1 导入通过展示实验,引出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2.5.2 讲解讲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展示不同物质的例子。
2.5.3 实验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了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2.5.4 互动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2.5.5 总结总结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强调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2.6 作业布置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某种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3.1 课程目标让学生理解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认识到物质世界的动态性。
3.2 教学内容介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探讨物质世界的动态性。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配合实验演示。
3.4 教学准备教案、PPT、实验器材。
3.5 教学过程3.5.1 导入通过展示实验,引出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3.5.2 讲解讲解物质的运动和变化,展示不同物质的运动和变化的例子。
3.5.3 实验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了解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3.5.4 互动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最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的基础。
2. 引导学生掌握世界物质性的表现和证明,从而深化对物质性的认识。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定义与特性: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实体,具有客观存在、多样性、可感知性等特性。
2. 世界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一切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物质的现象。
3. 物质性的表现:物质性的表现包括物质的运动、变化、发展等。
4. 物质性的证明:物质性的证明包括自然科学的发现、社会科学的探索、哲学的思考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定义与特性,世界的物质性,物质性的表现和证明。
2. 教学难点:物质性的证明,学生对物质性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质的定义、特性和世界的物质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物质性的表现和证明。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物质性的证明和应用。
4.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受物质的特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世界的本质,引出物质的定义。
2. 讲解:详细讲解物质的特性,世界的物质性,物质性的表现和证明。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物质性表现,如地球的运动、生物的进化等。
4. 讨论:分组讨论物质性的证明,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5. 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质现象,感受物质的特性。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性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物质性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物质的定义、特性和世界物质性的理解,以及物质性表现的分析和证明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实践活动、作业完成情况等。
3. 评价标准:能准确理解物质的定义和特性,掌握世界物质性的概念;能分析物质性的表现和证明,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世界的物质性》相关章节。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使学生理解世界物质性的概念,认识到物质世界是我们生活的基础。
1.2 教学内容:世界的物质性定义,物质与世界的关系,物质性的表现。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城市建筑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们所处的物质世界。
1.4.2 讲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阐述物质与世界的关系。
1.4.3 分析物质性的表现,如物质的基本属性、物质的变化等。
1.4.4 案例分析:以生活中的实例为例,让学生了解物质性的实际应用。
1.4.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物质性在各个领域的体现,分享讨论成果。
第二章:物质的基本属性2.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属性,包括长度、面积、体积、质量等。
2.2 教学内容:物质的基本属性,各属性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践操作法,小组讨论法。
2.4.1 引入新课:以具体的物品为例,引导学生关注物品的尺寸和重量。
2.4.2 讲解物质的基本属性,阐述各属性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4.3 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测量和计算物品的各属性。
2.4.4 小组讨论:分享测量和计算结果,讨论物质属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章:物质的变化3.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2 教学内容:物质的变化类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演示法,小组讨论法。
3.4 教学步骤:3.4.1 引入新课:以冰雪融化、木炭燃烧等现象为例,引导学生关注物质的变化。
3.4.2 讲解物质的变化类型,阐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及特点。
3.4.3 实验演示:进行简单的实验,展示物质变化的实际过程。
3.4.4 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讨论物质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章:物质世界的结构4.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物质世界的结构,包括原子、分子和晶体等。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一、世界的物质性教案二、学科领域:高中思想政治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2. 引导学生掌握世界物质性原理,认识到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
3. 培养学生运用世界物质性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世界的物质性概述1.1 物质的定义和特性1.2 世界的物质性含义1.3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2. 第二课时: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其应用2.1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2.2 物质决定意识2.3 运用世界物质性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原理及其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世界物质性原理解决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4. 问答法:回答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疑惑。
七、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2. 讲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详细讲解物质的定义、特性和世界的物质性含义。
3. 阐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讲解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
4.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世界物质性原理分析问题。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世界物质性原理的应用。
6. 总结讲解: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对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认识。
7.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4. 期末考试:结合期末考试成绩,全面评价学生对世界物质性原理的掌握情况。
九、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思想政治教材2. 案例素材:选取相关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3. 课件:制作精美课件,辅助教学。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认识到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2. 引导学生掌握世界物质性的表现和证据,从而增强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世界物质性的概念:物质、物质世界、物质性。
2. 世界物质性的表现: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
3. 世界物质性的证据: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世界物质性的概念、表现和证据。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世界物质性的本质和内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世界物质性的概念、表现和证据。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世界物质性。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世界物质性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引出世界物质性的概念。
2. 讲解物质性概念:详细讲解物质、物质世界、物质性的定义,让学生理解世界物质性的基本含义。
3. 分析物质性表现:讲解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物质性表现,让学生认识到世界各个方面都具有物质性。
4. 阐述物质性证据:介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的证据,证明世界物质性的存在。
5.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实例,让学生分析其物质性表现,加深对世界物质性的理解。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世界物质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思考和交流。
7.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世界物质性的重要性和意义,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认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世界物质性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世界物质性表现和证据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科书:《世界的物质性》相关章节。
2. 参考书籍:关于世界物质性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等方面的著作。
3. 网络资源:关于世界物质性的相关论文、报道、视频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世界物质性的概念和表现。
《世界的物质性》公开课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公开课教案【设计理念】本框题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
1.师生互为主客体,互为存在的条件。
使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2.课堂具有民主性、同等性、开放性、互动性。
3.教学中提倡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开拓精神。
4.教师要用激情感染学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材分析】.知识结构分析:本框题内容从世界的物质性入手,说明世界的物质性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意识的物质性三个方面。
因此,本框题在学习物质含义的基础上,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以及人的意识的物质性。
从而得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对物质性。
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以学生已经具备的一定的历史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为基础,从详尽到大凡,从感性到理性,从已有的详尽知识中得出较为抽象的哲学原理。
3.从知识学习的意义看,本框题是哲学知识严重的基础理论部分,对学生唯物主义和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严重价值。
4.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探究法、讨论法和重点知识教师精讲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调动已有知识,达到知识的迁移。
【学情分析】.原有知识发展分析: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如进化论、细胞学说和能量守恒定律,也对人体的大脑结构有了一定的认知,本框题的任务就是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总结,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是感性的、不系统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把相关知识理论化、系统化,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使其知识结构更加统统与周密。
3.非知识因素分析:通过对前面三课的学习,学生对较为抽象的哲学知识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兴趣。
但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如:物质与事物的区别,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可以说是一头雾水,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世界物质性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世界物质性的重要性和意义。
1.2 教学内容:世界的物质性的定义和内涵。
世界的物质性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世界的物质性的定义和内涵。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世界的物质性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案例分析法:分析世界的物质性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影响。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准确性。
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第二章:物质世界的本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物质的定义和特征。
让学生了解物质世界的本质。
2.2 教学内容:物质的定义和特征。
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物质的定义和特征。
实验法:进行物质性质的实验,观察和分析物质世界的本质。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2.4 教学评估:学生对物质的定义和特征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物质与能量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物质与能量的关系。
让学生了解物质与能量转化的原理。
3.2 教学内容:物质与能量的关系。
物质与能量转化的原理和过程。
物质与能量转化的应用和意义。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物质与能量的关系。
实验法:进行物质与能量转化的实验,观察和分析转化原理。
案例分析法:分析物质与能量转化的应用和意义。
3.4 教学评估:学生对物质与能量关系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物质与能量转化原理的掌握情况。
第四章:生命的物质基础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生命的物质基础。
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和进化。
4.2 教学内容:生命的物质基础的概念和特征。
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的过程和机制。
生命的物质基础与生命科学的关系。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命的物质基础的概念和特征。
实验法:进行生命的物质基础的实验,观察和分析生命的起源和进化。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生命的物质基础与生命科学的关系。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世界物质性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世界物质性的重要性和意义。
1.2 教学内容物质的定义和特性世界的物质性概念的解释世界物质性的重要性和意义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物质的定义和特性,解释世界物质性的概念。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世界物质性的重要性和意义。
1.4 教学步骤1. 引入物质的定义和特性,让学生理解物质的基本概念。
2. 讲解世界物质性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世界物质性的含义。
3. 引导学生讨论世界物质性的重要性和意义,让学生认识到世界物质性的价值。
第二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让学生理解物质组成和结构的基本原理。
2.2 教学内容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基本概念物质组成和结构的基本原理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实验法: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2.4 教学步骤1. 引入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物质组成和结构的概念。
2. 讲解物质组成和结构的基本原理,让学生理解物质组成和结构的原理。
3. 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加深理解。
第三章:物质的变化和转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和转化。
让学生理解物质变化和转化的基本原理。
3.2 教学内容物质的变化和转化的基本概念物质变化和转化的基本原理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物质的变化和转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实验法: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和转化。
3.4 教学步骤1. 引入物质的变化和转化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和转化的概念。
2. 讲解物质变化和转化的基本原理,让学生理解物质变化和转化的原理。
3. 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和转化,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加深理解。
第四章:物质的运动和动力学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运动和动力学。
让学生理解物质运动和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4.2 教学内容物质的运动和动力学的基本概念物质运动和动力学的基本原理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物质的运动和动力学的第四章:物质的运动和动力学(续)4.4 教学步骤1. 引入物质的运动和动力学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物质运动和动力学的概念。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最新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认识到物质世界是我们生活的基础,从而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敬畏之情。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目标解释物质性的概念;阐述世界物质性的表现形式;描述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
1.2.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物质世界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物质性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第二章:物质性的概念2.1 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指构成世界的基本实体,具有质量、体积、形态和运动等基本特性。
2.2 物质性的内涵物质性是指物质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和存在方式,表现为客观实在性、多样性、发展性等。
2.3 物质性与其他概念的关系与物质现象的区别:物质性是对物质本质的揭示,而物质现象是物质外在表现;与物质世界的联系:物质性是物质世界的根本特征,物质世界是物质性的具体体现。
第三章:世界物质性的表现形式3.1 自然界物质性自然界的构成:无机界、有机界;自然界物质性的表现:地貌、气候、生物等。
3.2 社会物质性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生产关系;社会物质性的表现: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等。
3.3 人类思维的物质性人类思维的起源:物质生产活动;人类思维的发展:实践、经验、理性等。
第四章: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4.1 物质世界的发展历程自然界的发展:地质时期、生物时期;社会的发展: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
4.2 物质世界发展的内在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物质世界发展的阶段性和顺序性。
4.3 人类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实践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规律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第五章:物质性与人类文明5.1 物质性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方式、文化形态;物质基础与文明成果:科技进步、艺术创作等。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世界的物质性》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世界的物质性》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统编版(2019)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2.1世界的物质性必备知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哲学中的物质概念;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关键能力:能够区分哲学的物质概念和具体的物质形态;区分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全面理解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1.政治认同:坚定地树立马克思列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2.科学精神:培养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公共参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教学重点: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教学难点: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提前熟悉课本知识1、导入新课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又是如何来的?我们曾经听过很多关于世界怎么来的,世界是什么组成的神话故事,有同学能给大家讲讲吗?1、希腊神话混沌之神卡厄斯(Chaos):在希腊神话中,宇宙形成之初,是一片混沌,而卡厄斯,便是这个混沌虚空的名字。
卡厄斯并不是创世神,但一切皆从混沌卡厄斯开始。
那时宇宙万物尚未形成,世界处于天地未成的混沌时期,宇宙间的元素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它的形状不可描述;是一个无边无际、一无所有的空间。
随后卡厄斯依靠无性繁殖从自身内部诞生了大地之神盖亚(Gaia)、地狱深渊神塔耳塔洛斯(Tartarus)、黑暗之神俄瑞玻斯(Erebus)、黑夜女神尼克斯(Nyx)和爱神厄洛斯(Eros)五大创世神,世界由此开始。
2、希腊神话大地之神盖娅(Gaea),又称大地之母,是众神之母,所有神灵中德高望重的显赫之神,亦是希腊神话中最早出现的神。
在开天辟地时,盖亚由混沌之神(Chaos)所生。
盖娅生了生了天空-即天神乌拉诺斯(Uranus);海洋——即海神彭透斯(Pontus);山脉-即山神乌瑞亚(Ourea)。
《世界的物质性》集体备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
2. 引导学生掌握世界物质性原理,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在探究中不断成长。
二、教学内容1. 世界的物质性定义及含义2.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3.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4.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5. 唯物辩证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难点1. 世界的物质性概念的理解和运用2.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3. 培养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实例,让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进行分析,提高实践能力。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培养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4.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加深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世界的物质性,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世界的物质性定义及含义,让学生理解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
3. 讲解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使学生掌握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4. 讲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5. 选取典型实例,让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进行分析,提高实践能力。
6.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心得,培养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7. 总结归纳所学内容,加深理解和记忆。
8.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世界物质性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评价学生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程度。
3. 评价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评价学生的合作意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物质世界的发展变化。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 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责任感。
《世界的物质性》集体备课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集体备课教案一、章节名称: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总论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理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
b. 让学生掌握世界物质性原理。
c. 让学生了解世界物质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a. 世界的物质性概念。
b. 世界物质性原理。
3. 教学难点:a. 世界的物质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 教学准备:a. 教材。
b. 相关学术资料。
c. 多媒体设备。
5. 教学过程:a. 引入:通过展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世界的物质性。
b. 讲解:详细讲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原理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c. 互动:引导学生讨论世界的物质性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d. 总结:强调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二、章节名称:第二章物质世界的结构与演化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了解物质世界的结构。
b. 让学生理解物质世界的演化过程。
c. 让学生掌握物质世界演化的规律。
2. 教学重点:a. 物质世界的结构。
b. 物质世界的演化过程。
3. 教学难点:a. 物质世界演化的规律。
4. 教学准备:a. 教材。
b. 相关学术资料。
c. 多媒体设备。
5. 教学过程:a. 引入:通过展示宇宙、地球、生物等物质世界的演化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质世界的结构与演化。
b. 讲解:详细讲解物质世界的结构、演化过程及其规律。
c. 互动:引导学生讨论物质世界演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d. 总结:强调物质世界演化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章节名称:第三章物质的形态与变化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形态。
b.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变化过程。
c. 让学生掌握物质变化的规律。
2. 教学重点:a. 物质的形态。
b. 物质的变化过程。
3. 教学难点:a. 物质变化的规律。
4. 教学准备:a. 教材。
b. 相关学术资料。
c. 多媒体设备。
5. 教学过程:a. 引入:通过展示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形态与变化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形态与变化。
世界的物质性 教案-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2.1世界的物质性一、教学目标必备知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关键能力: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二、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定马克思主义和无神论立场。
2.科学精神:牢目树立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进一步坚定唯物主义信念。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教学难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四、课前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客观世界统一于物质,主观世界统一于精神。
”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教师点拨:不正确。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所以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新课讲授(1)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归纳课本核心知识。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世界的物质性】①自然界本质上是物质的。
②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③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高度发达的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②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小组探究,合作学习材料一“世界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人创造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教师点拨:①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②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③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物质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编《世界的物质性》公开课教案【设计理念】本框题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
1. 师生互为主客体,互为存在的条件。
使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2. 课堂具有民主性、平等性、开放性、互动性。
3. 教学中提倡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开拓精神。
4. 教师要用激情感染学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分析:本框题内容从世界的物质性入手,说明世界的物质性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意识的物质性三个方面。
因此,本框题在学习物质含义的基础上,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以及人的意识的物质性。
从而得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对物质性。
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以学生已经具备的一定的历史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为基础,从具体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从已有的具体知识中得出较为抽象的哲学原理。
3.从知识学习的意义看,本框题是哲学知识重要的基础理论部分,对学生唯物主义和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
4.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探究法、讨论法和重点知识教师精讲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调动已有知识,达到知识的迁移。
【学情分析】1.原有知识发展分析: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如进化论、细胞学说和能量守恒定律,也对人体的大脑结构有了一定的认知,本框题的任务就是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总结,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是感性的、不系统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把相关知识理论化、系统化,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使其知识结构更加完整与严密。
3.非知识因素分析:通过对前面三课的学习,学生对较为抽象的哲学知识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
但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如:物质与事物的区别,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可以说是一头雾水,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所以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尤其重要,这将直接决定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物质的定义,理解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意识的物质性,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综合运用探究法、情景分析法、讨论法和讲解法,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教学重难点】重点:如何证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难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与具体科学的物质形态的关系。
【教学方法】探究法、情景分析法、讨论法和讲解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思路】本框题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从具体的物质形态入手,抽象出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共性——客观实在性,在物质和意识的比较中哲学上物质的含义。
之后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意识三个角度分析论证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复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相关知识,并让学生回答二者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学生活动1:讨论、回答。
对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教师活动2:引出“物质”话题。
提问学生究竟什么是哲学上讲的物质,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前面所学知识,顺利引导学生对物质概念的关注。
【展开新课】一、物质的含义教师活动1:请学生们列举身边具体的物质形态都有哪些。
学生活动1:回答身边具体的物质形态。
可能会谈到黑板、人、山川河流、以及看不见的、磁场、电磁波等。
教师活动2:对学生谈到的物质形态以适当分类,并提问:生活中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不是哲学上讲的物质呢?设计意图:这一学生难以回答,但可启发学生对物质含义的思考。
教师活动3: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具体的物质形态之间的共性是什么?学生活动3:学生讨论,分析,能够形成一些朴素正确的观点,有些观点也有可能是错误的,这就需要老师适时的引导、概括,得出具体的物质形态都是客观的,是存在于人意识之外的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活动,可以让学生从具体的物质形态出发,分析出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共性之处:都是客观存在的。
教师活动4:精讲物质的本质——客观实在性,并让学生思考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这些具体的物质形态之间的共性就是,他们都是客观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都在人的意识之外,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之后,请学生思考:人的意识能不能反映物质呢?学生活动4:思考、讨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并得出简单结论:人的意识可以认识和反映物质,应该树立可知论的观点。
设计意图:通过物质和意识关系的讨论,有助于得出哲学上物质的科学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教师活动5:请同学们找找这一句子的主干,并进一步思考物质和意识是什么关系?学生活动5:从语文的角度分析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设计意图:一是明确物质的本质是“客观实在”,二是进一步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二、世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教师活动1:介绍教材“上帝创世说”。
并请同学们讨论:“天地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吗?”联系所学有关地球起源的知识,说明为什么上帝创世说是违背客观实际的。
资料卡:“上帝创世说”:《圣经·旧约·创世说》记载,上帝第一天造出了白天和黑夜,第二天造出了空气和水,第三天造出了各种各样的植物,第四天造出了日月星辰,第五天造出了水中的各种动物,第六天造出了地上的各种生物和人,第七天被确定为休息日。
学生活动1:探究讨论对“上帝创世说”的认识。
大多数同学认为这种有神论的观点是错误的,并且学生已系统学习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所以对这一问题可以有比较正确的认识。
教师活动2:总结学生的讨论内容,得出结论: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他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鬼神的存在。
并让学生思考:人类产生后,人们可以利用和改造自然物,自然界还会是客观的吗?学生活动2:学生分组讨论后选代表回答。
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原理: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物的活动都是以自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和变化发展规律为基础和前提的。
)教师活动3:总结学生的讨论,并得出结论:自然万物并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进化而来是,自然界是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由低级往高级发展的,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自然界无论在人类产生以前,还是人类产生以后,都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教师活动1:总结自然界是物质的,并让学生讨论:人类社会是不是由神灵创造的还是进化而来的。
学生活动1:分组讨论,并发言回答。
设计意图:这里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个世界上先有物质然后才有人类,人类是物资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教师活动2:让学生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我们人类是如何进化而来的来的?学生活动2:看书并结合已有知识劳动思考、回答。
得出结论:劳动在从猿猴到人类的进化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正是因为有了劳动,才有了手脚分工,才产生了语言和意识,才形成了人与人的关系,并形成了人类社会。
所以我们说,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教师活动3:让学生看书回答: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因素有哪些呢?学生活动3;看书回答,得出结论: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因素有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三个方面。
教师活动4:请同学们谈谈为什么说构成人类社会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客观的?学生活动4:从既有知识中分析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三个方面都是物质的。
设计意图:利用数学思维的方法去证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体现了哲学本身的严密性。
资料卡: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其中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三个方面;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产品分配制度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三个方面。
教师活动5:总结。
得出结论:地理环境是客观的,人口因素是客观的,生产方式也是客观的。
整个人类社会是客观的,是一个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的物质体系。
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教师活动1:请学生思考探究一下问题:人为什么会有意识,会有思维?学生活动1:同桌和临桌之间可以相互讨论并推选代表回答这一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的角度思考,得出人的意识在本质上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因此,意识具有物质性。
这一问题较为复杂,学生较难理解,可以让学生先记住,等后面讲到意识的本质时再加强理解。
最后得出结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物质性。
教师活动2:总结学生的讨论发言,得出结论:人的意识在本质上也具有物质性。
人的意识只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也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教师活动3:讲解以下内容:从宏观的角度,我们可以把整个世界分为三大部分,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意识。
并提问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如何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学生活动2:利用本节知识回答上面问题。
得出结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由此,也就充分的证明了整个世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突破难点知识,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教学总结】这一节我们学习了哲学中一个非常抽象但极为重要的内容:“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我们要在掌握哲学上物质的基本含义,理解世界的三大组成部分,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意识的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由此,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就必须遵循物质决定意识的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学反思】本节知识理论性强,逻辑严密,教学中可以采用语法分析和数学论证的方法,加强科学性;教师要适当引导、精讲,从对具体事例的分析中抽象、提炼出哲学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