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中医针灸处方指南

合集下载

中医针灸处方-

中医针灸处方-

内科病症失眠:处方:神门内关百会安眠糖尿病:处方:以相应背俞穴为主。

肺俞??脾俞??胃俞??肾俞??胃脘下俞??足三里??三阴交??太溪股外侧皮神经炎:处方:股外侧局部和足少阳胆经腧穴为主。

风市? 环跳? 伏兔? 血海? 阿是穴三叉神经痛:处方:以面颊局部和手、足阳明经腧穴为主。

四白? 下关? 地仓? 攒竹? 合谷? 太冲? 内庭泄泻:处方:以大肠的俞、募、下合穴为主。

神阙??天枢??大肠俞??上巨虚??三阴交癃闭:处方:以足太阴脾经腧穴为主。

关元??三阴交??阴陵泉??膀胱俞尿失禁:处方:以肾和膀胱的俞、募穴为主。

中极??膀胱俞??肾俞??三阴交痢疾:处方:以大肠的募穴、下合穴为主。

合谷??天枢??上巨虚??阴陵泉黄疸:处方:胆俞??阳陵泉??阴陵泉??至阳淋证:处方:以足太阴脾经腧穴和膀胱的俞、募穴为主。

中极??膀胱俞??三阴交??阴陵泉水肿:处方:水分??水道??三焦俞??委阳??阴陵泉胁痛:处方:期门??支沟??阳陵泉??足三里腹痛:处方:以任脉和足阳明胃经腧穴为主。

中脘??足三里??天枢??关元坐骨神经痛:处方:以足太阳、足少阳经腧穴为主。

⑴ ?足太阳经型:环跳? 阳陵泉? 秩边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⑵? 足少阳经型:环跳? 阳陵泉? 风市? 膝阳关? 阳辅? 悬钟? 足临泣眩晕:处方:以头部和足少阳经腧穴为主。

百会? 风池? 头维? 太阳? 悬钟震颤麻痹:处方:百会?四神聪?风池?合谷?太冲?阳陵泉?胃痛:处方: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梁丘呕吐:处方:中脘??胃俞??足三里??内关胃下垂:处方:以任脉腧穴和脾、胃的背俞穴为主。

中脘??胃俞??足三里?? 脾俞气海? 百会咳嗽:处方:以手太阴肺经腧穴和肺的俞、募穴为主。

肺俞??中府??列缺??太渊处方:以任脉腧穴为主。

膈俞??内关??中脘??天突??膻中??足三里感冒:处方:风池? 大椎??外关列缺?合谷疟疾:处方:大椎??陶道??中渚??间使??后溪哮喘:处方:手太阴肺经腧穴和肺的俞、募穴为主。

常见病针灸处方

常见病针灸处方

散瘀穴
①急性腰扭伤:委中(刺血)。 ②胸中瘀血:足三里。 ③胸肋扭伤:大包、阳陵泉。 ④腕关节扭伤:阳池、大陵。 ⑤肩臂扭伤:肩井、曲池。 ⑥踝关节扭伤:丘墟、昆仑。 ⑦膝关节扭伤:膝眼、阳陵泉。
止呕穴
内关、足三里、天枢、中脘、公孙、膻中、 劳宫、三阴交。
抽搐
1.百会、印堂、大椎; 2.合谷、太冲; 3.风府、曲池、涌泉;
运动系统辨病处方选穴
一.头颈上病症 (一)落枕 1.落枕穴。 2.天柱、后溪。 3.养老、悬钟。 4.大杼、肩外俞。 (二)颈肩肌筋膜炎 1.风寒:风池、百劳、风门、天宗、曲垣。 2.湿热:风池、肩井、肩外俞、后溪、支沟。 3.淤滞:天柱、曲垣、秉风、膈俞。 (三)肩关节周围炎 1.肩髃、肩贞、曲池、外关。 2.肩髃、肩賿、秉风、大杼、手三里。 3.条口透承山。 (四)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症 1.听宫、颊车、下关、合谷。 2.下关、颊车、外关、太冲。 3.听宫、下关、足三里、阳陵泉。 (五)肱骨外上髁炎 1.肘賿、曲池、天井、手三里、外关。 2.阿是穴。 (六)腕管综合症 1.内关、大陵。 2.合谷、外劳宫、中渚 、外关。 3.十二井(手经)。 (七)桡骨茎突狭隘性腱鞘炎 1.列缺、合谷、手三里。 2.阳溪、偏历、阿是穴。 3.列缺或阿是穴。 (八)腱鞘囊肿 阿是穴。
痛经
1.气滞血瘀:气海、地机、太冲(加热疗) 2.寒湿凝滞:关元、归来、肾俞、三阴交。 3.肝肾不足:肾俞、肝俞、血海、三阴交、
太溪。 4.气血虚弱:脾俞、胃俞、膈俞、足三里、
三阴交。 5.中极、次賿---热疗法
(十四)产后宫缩痛 1. 关元、合谷;2.十七椎、腰阳关、三阴交(加热疗) (十五)产后乳少 1. 气虚血弱:膻中、乳根、脾俞、胃俞、足三里(加热疗) 2. 肝郁气滞:太冲、内关、膻中、乳根(热疗)、少泽; 3. 对证选穴:膻中、乳根(热疗)膻中、少泽(热疗)。 (十六)产后血晕 1. 血虚气脱: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 2. 寒凝血瘀:中极、阴交、三阴交、支沟、公孙。 (十七)产后腹痛 1. 血虚:关元、气海、膈俞、三阴交、足三里(加热疗) 2. 关元、气海、肾俞、三阴交; 3. 血瘀:中极、归来、膈俞、血海、太冲。 (十八)绝经期综合征 辩证选穴: 1. 肝阳上亢:百会、风池、太冲、太溪。 2. 心血亏损:心俞、脾俞、肾俞、三阴交。 3. 脾胃虚弱:脾俞、胃俞、中脘、章门、足三里。(加热疗) 4. 痰气郁结:中脘、膻症

常见病20则针灸实用方?14

常见病20则针灸实用方?14

常见病20则针灸实用方♥14在经络学说特定穴基础上创立的补气、泻气、行气疗法。

以五腧穴、八脉交会穴为主穴。

(1)足三里、阴陵泉、公孙,针刺平补平泻法,不留针。

治脾胃虚弱、腹泻。

(2)阴谷、阴陵泉、中极(小腹胀满者改关元或气海),针刺后每隔5分钟行平补平泻运气手法,使气至少腹,20~30分钟后出针。

治肾虚、膀胱气化不利之尿潴留(用于产后、手术后)。

(3)百会、关元、合谷,针刺补法,留针20~30分钟,每10分钟运气手法使气至少腹。

治清阳不升、肾气不固之遗尿。

(4)后溪、申脉,针刺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

治癫痫、失眠、肢体痿软(上肢多加大椎或百会)。

(5)大椎、肩、手三里,针刺补法加运气手法使气至上肢各处。

治上肢痿弱不留针,治痹症留针30分钟,每5~10分钟施行一次手法或用温针灸法。

(6)阳关(或命门)、秩边(或环跳)、足三里,方法同上条,治下肢痿弱、痹症。

(7)外关、阳陵泉(或足临泣),针刺泻法,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用运气手法。

治胸胁疼痛(如肋间神经痛或肝胆疾患)。

(8)外关、足临泣、风池,针刺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治耳鸣、耳聋、偏头痛等。

(9)行间、阳陵泉,针刺泻法,留针20分钟。

治肝阳上亢、肝气郁结诸症。

(10)合谷、列缺、针刺泻法留针20分钟。

治感冒头痛、头颈不适,咳嗽。

(11)合谷、风池,针刺泻法行针3~5分钟,出汗者即出针。

治感冒初起(咽痛者加少商点刺出血)。

(12)列缺、照海,针刺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

治咽痛、干咳、虚热。

(13)肺俞(或风门透肺俞)、膻中,针刺平补平泻,不留针,出针后加拔罐(偏热),或温和灸(偏寒),体虚加大椎、膏肓,针法同上。

治慢性咳嗽反复发作。

(14)大椎、尺泽,针刺泻法,留针20分钟,出针后加拔罐(大椎、肺腧穴上方)或温和灸法。

治急性咳嗽(痰中带血加孔最穴,针刺方法参上)。

(15)肺俞、定喘、天突,针刺泻法不留针。

治喘促气逆。

发作未缓解者,加刺内关留针30分钟,每5分钟用运气手法使气至胸部。

针灸科常用方剂

针灸科常用方剂

针灸科常用方剂牵正散【组成】炮附子僵蚕全蝎【功用】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主治】风中经络,口眼歪斜。

补阳还五汤【组成】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

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龙胆泻肝汤【组成】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当归生地黄柴胡生甘草车前子【功用】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

【主治】1.肝胆实火上炎证。

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2.肝经湿热下注证。

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等,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身痛逐瘀汤【组成】当归桃仁红花秦艽羌活牛膝川芎香附五灵脂没药地龙甘草【功用】活血行气,祛瘀通络,通痹止痛。

【主治】气血闭阻经络所致的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

甘姜苓术汤【组成】干姜茯苓白术甘草【功用】祛寒除湿。

【主治】寒湿腰痛。

寒湿腰痛以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遇阴雨天疼痛加剧为主症四妙丸【组成】黄柏薏苡仁苍术牛膝【功用】清热除湿,舒筋通络。

【主治】湿热下注于下肢筋骨证。

用于由湿热下注引起的两足麻木,下肢痿弱,筋骨疼痛,足胫湿疹痒痛。

金匮肾气丸【组成】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炮附子【功用】补肾助阳。

【主治】肾阳不足证。

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以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

天麻钩藤饮【组成】天麻钩藤生决明山栀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茯神【功用】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主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

头痛,眩晕,失眠多梦,或口苦面红,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半夏白术天麻汤【组成】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甘草【功用】化痰熄风,健脾祛湿。

【主治】风痰证。

眩晕,头痛,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弦滑。

左归丸【组成】山药熟地黄山茱萸枸杞牛膝菟丝子龟胶鹿角胶【功用】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针灸科常用方剂

针灸科常用方剂

针灸科常用方剂1、牵正散【组成】白附子、僵蚕、全蝎各等分【功用】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主治】中风面瘫。

【方歌】牵正散是杨家方,白附全蝎与僵蚕;服用少量热酒下,口眼窝斜定能康。

2、玉屏风散【组成】防风、黄芪各30g、白术60g【功用】益气固表止汗【主治】表虚卫阳不固。

【方歌】玉屏风散最有灵,芪术防风鼎足形;表虚汗多易感冒,益气固表止汗神。

3、补阳还五汤【组成】黄芪120g、当归尾60g、赤芍4.5g、地龙3g、川芎3g、桃红各3g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主治】中风后遗症【方歌】补阳还五芎桃红,赤芍归尾加地龙;四两生芪为君药,补气活血经络通。

4、血府逐瘀汤【组成】桃仁12g、红花9g、当归9g、生地9g、川芎4.5g、赤芍6g、牛膝9g、桔梗4.5g、柴胡3g、枳壳6g、甘草3g【功用】活血祛淤,行气止痛。

【主治】。

胸中瘀血,血行不畅。

【方歌】血府逐瘀生地桃,红花当归草赤芍;桔梗枳壳柴芎膝,血化下行免作劳。

5、镇肝熄风汤【组成】怀牛膝30g、赭石30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生龟板15g、生杭芍15g、玄参15g、天冬15g、川楝子6g、生麦芽6g、茵陈6g、甘草4.5g【功用】镇肝熄风,滋阴潜阳【主治】阳亢风动【方歌】:镇肝熄风芍天冬,玄牡茵陈赭膝龙;龟板麦芽甘草楝,肝风内动有奇功。

6、天麻钩藤饮【组成】天麻18g、钩藤12g、石决明30g、山栀黄芩各9g、川牛膝12g、杜仲益母草桑寄生朱茯神各9g【功用】平肝熄风,清热安神。

【主治】肝阳偏亢,上窜内扰。

【方歌】天麻钩藤石决明,栀芩杜膝与寄生;夜藤茯神益母草,头痛眩晕失眠宁。

7、麻黄汤【组成】麻黄9g、桂枝6g、杏仁9g、甘草3g【功用】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8、桂枝汤:【组成】桂枝9g、芍药9g、甘草6g、生姜9g、大枣3枚【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针灸推拿科住院患者常见病协定处方

针灸推拿科住院患者常见病协定处方

针灸推拿科住院患者常见病理疗处方一、腰痛1.普通针刺治疗主穴:肾俞、腰夹脊、委中、阿是穴。

随证配穴:风寒湿阻滞证配关元、腰阳关;气滞血瘀证者配血海;肝肾亏虚证配命门、三阴交、太溪。

随症配穴:大腿、小腿的前侧痛配伏兔、足三里;外侧痛配环跳、阳陵泉、悬钟;后外侧配承扶、委中、承山、昆仑。

操作:患者取俯卧位或侧卧位,依据病情采用补泻手法。

每日针1次,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日。

留针:留针40分钟,TDP照射。

2.平衡针疗法主穴:腰痛穴、臀痛穴、膝痛穴、踝痛穴操作:强刺激、不留针、嘱患者卧床休息。

(二)艾灸疗法取穴:病变压痛点(阿是穴)、肾俞、腰阳关、环跳、秩边、承扶、风市、委中、阳陵泉、足三里、承山、昆仑、绝骨、足临泣。

操作:每次选用5个穴位,连续施灸20分钟,至局部皮肤发红为止,每日灸1次,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日。

(三)推拿疗法:操作:①患者取俯卧位,术者先立于患者的一侧,双手拇指自胸腰段开始自上而下挤压华佗夹脊穴至腰骶部为一遍,往复做3~5遍.;后沿竖脊肌用滚法,手法轻柔有渗透性,约3~5min,再于对侧用同样手法。

②掌压法。

③局部取肾俞、关元俞、大肠俞、上髎、次髎、环跳、承扶、委中、阳陵泉等穴上分别用一指禅推法和拿法,约5~7min。

④脊柱微调法。

⑤患者取俯卧位,再两侧腰骶段竖脊肌行擦法,以透热为度。

以上手法一日一次,7次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中央型突出较大者,有明显的骨质疏松者,突出物有钙化者,伴有严重的椎管狭窄者、椎弓根骨折或伴有脊椎滑脱症者、脊柱有器质性病变者禁用此法。

二、颈椎病(一)针灸疗法1、针刺法:局部取穴为主,远部取穴为辅,可选用运动针灸、平衡针、腹针、头针、手针、火针、铍针等特色针刺疗法。

体针选穴:大椎、天柱、后溪、颈椎夹脊穴。

加减:风寒畀阻者加风门、风府祛风通络;劳损血瘀者加膈俞、合谷、太冲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肝肾亏虚加肝俞、肾腧、足三里补益肝肾、生血养筋;根据压痛点所在取肩井、天宗疏通经气、活络止痛;上肢及手指麻痛甚者加曲池、合谷、外关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头晕、头痛、目眩者加百会、风池、太阳祛风醒脑、明目止痛;恶心、呕吐加天突、内关调理胃肠。

课22-常见病针灸处方

课22-常见病针灸处方

感冒1.风寒感冒【主症】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周身骨节酸痛,鼻塞清涕,咽痒,痰涎清晰,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治则】祛风散寒,解表宣肺【处方】取督脉、足太阳、手太阴经腧穴为主。

针用泻法。

可拔火罐。

穴取大椎、风门、列缺。

【方义】大椎为督脉和诸阳经之会,温通诸阳,发散解表;外感风寒先犯太阳而伤肺卫,取风门解表宣肺,疏调太阳;列缺为肺经络穴,宣通肺气。

2.风热感冒【主症】恶寒轻,发热重,微汗或多汗,头身痛,鼻塞涕浊,咽痛,稠痰,口渴,舌尖红,苔薄黄或白燥,脉浮数。

【治则】疏散风热,清肃肺气【处方】取督脉和手阳明经腧穴为主。

针用泻法。

穴取大椎、曲池、合谷、外关。

【方义】大椎不仅可以温阳散寒,也可疏风泻热;外关通利三焦,疏散热邪;合谷疏利阳明,宣肺利窍;曲池清热解表。

胃痛1.实证【主症】寒邪克胃:胃痛暴作,恶寒喜暖,泛吐清水,口不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饮食所伤:胃脘胀痛,嗳腐吞酸,嘈杂不舒,矢气痛减,舌苔厚腻,脉滑;肝气犯胃:胃脘胀满,痛连胁部,嗳气频频,吞酸太息,因情志诱发,舌苔薄白,脉弦;瘀血停滞:胃痛拒按,痛有定处,食后痛甚,舌质紫暗。

【治则】和胃止痛,兼以散寒、导滞、理气、化瘀。

【处方】取胃募穴和足阳明经腧穴为主。

针用泻法,寒证加灸。

穴取中脘、足三里、内关。

【方义】中脘为胃之募穴,腑气所会,可健运中州,调理气机;足三里为胃之合穴,合治内腑,可疏调胃气,导滞止痛;内关宽胸解郁,行气止痛。

2.虚证【主症】胃痛隐隐,虚寒者泛吐清水,喜温喜按,大便溏薄,舌苔薄白,脉虚弱或迟缓;阴亏者伴灼热不适,嘈杂欲饥,食少口干,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则】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处方】取背腧穴、足阳明、太阳经腧穴为主。

针用补法,可灸。

穴取脾腧、胃腧、中脘、足三里、章门。

【方义】中脘为胃之募穴,腑气所会,可健运中州,调气止痛;中脘配胃腧,为俞募相合,和胃健脾;章门为脾之募穴,配脾腧,俞募相合,温运中焦;足三里为胃之合穴,合治内腑,可调理脾胃,理气止痛。

祖传针灸常用处方

祖传针灸常用处方

祖传针灸常用处方
【祛痰类】
1痰湿方:针泻双阴陵泉,丰隆。

2清气化痰方:泻天突和双尺泽,丰隆(配透天凉)寒哮方:针泻天突和针泻加上艾条灸双肺俞,风门。

【安神类】
1滋阴清火方:针泻双神门,针补双复溜。

2清心滋阴血方:针泻双神门,针补双复溜三阴交。

3清心肝方:针泻双神门,行间(或太冲),风池。

【调胃肠类】
1和胃畅中方:针泻中脘,上脘和双间使。

足三里。

若用于中焦气机失调,方中上脘易下脘。

2和胃降逆方:针泻双内关,公孙。

3消积导滞方:针泻双天枢,足三里和阴陵泉。

(湿热甚者配透天凉)
4温中和胃方:针泻中脘(加艾条针上灸)上脘(加艾条针上灸),足三里,间使或内关穴。

5胃肠承气方:针泻中脘,下脘和双天枢,足三里。

,湿热者配透天凉。

【其它类】
1开窍醒脑方:针泻人中和双合谷配强刺激。

点刺十二井穴出血4如豆许。

2痛泻要方:针补双阴陵泉,泻双太冲。

3暖肝方:针泻加艾条针上灸双太冲和曲骨,艾灸双大敦穴。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针灸方法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54种针灸治疗有效病症处方

54种针灸治疗有效病症处方

54 种针灸治疗有效病症处方呼吸、循环系统疾病1.慢性支气管炎(咳嗽、痰饮、喘证);主穴:大椎、风门、肺俞、天突、膻中、太渊;配穴:足三里、丰隆、鱼际、尺泽、太溪2.支气管哮喘(喘证、哮证、饮证):主穴:肺俞、天突、膻中、定喘、列缺、丰隆;配穴:足三里、丰隆、鱼际、尺泽、太溪、大椎、风门、膏肓俞、脾俞、肾俞、关元3.冠心病(胸痹、心痛、真心痛、厥心痛);主穴:内关、心俞、膻中、足三里、神门;配穴:膈俞、阴郄、气海、三阴交、太溪、巨阙、命门、太冲、郄门、期门、丰隆、中脘、关元4.高血压(头痛、眩晕、惊悸、头风)主穴:百会、风池、曲池、足三里、太冲;配穴:太阳、行问、肾俞、太溪、三阴交、丰隆、内关、神门、气海、关元、命门、神阙消化系统疾病5.消化性溃疡(胃脘痛)主穴: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内关;配穴:肝俞、阳陵泉、太冲、内庭、关元、气海、章门、梁门6.溃疡性结肠炎(泄泻、久泻、大癜泄)主穴:中脘、天枢、气海、关元、肾俞、命门、脾俞、胃俞、大肠俞、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太冲;配穴:隐白、内庭、梁门、公孙7.胆囊炎、胆结石(胁痛、黄疸、胆胀、腹痛、结胸)主穴:肝俞、胆俞、日月、期门、阳陵泉;配穴:中脘、内关、太冲、足三里、胆囊炎、大椎、曲池、合谷8.膈肌痉挛(呃逆)主穴:中脘、内关、足三里、膈俞;配穴:梁门、陷谷、气海、太溪、期门、太冲、攒竹、翳风、中魁泌尿生殖系统疾病9.泌尿系结石、肾绞痛(石淋、砂淋)主穴:肾俞、膀胱俞、中极、足三里、三阴交、京门;配穴:夹脊敏感点、阴陵泉、委中、太冲、气海、阳陵泉、血海、关元、脾俞、太溪10.急性尿潴留(癃闭)主穴:三阴交、关元、中极、阴陵泉、中膂俞、会阳;配穴:气海、肾俞、命门、膀胱俞、水道、曲池、委阳11.慢性前列腺炎(癃闭、精浊)主穴:关元、中极、肾俞、膀胱俞、会阳、阴陵泉、三阴交;配穴:气海、脾俞、太溪、三焦俞、委阳、行间、会阴12.阳痿(阴痿)主穴:关元、肾俞、三阴交、太冲、配穴:心俞、脾俞、内关、足三里、命门、中极、膀胱俞、阴陵泉、八醪13.不育症(无嗣)主穴:关元、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太溪;配穴:心俞、脾俞、内关、气海、命门、中极、膀胱俞、阴陵泉、八醪内分泌、代谢性疾病14.糖尿病(消渴、消瘅)主穴:胰俞、肺俞、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三阴交;配穴:膈俞、心俞、少商、太渊、中脘、胃俞、曲池、内庭、肝俞、命门、复溜、太溪、太冲15.肥胖症(肥贵人、肌肤盛)主穴:中脘、气海、天枢、足三里、丰隆、阴陵泉、三阴交;配穴:脾俞、关元、胃俞、曲池、内庭、太冲、内关、肾俞、太溪、照海神经、精神系统疾病16.三叉神经痛(面痛)主穴:太阳、攒竹、鱼腰、四白、颧醪、下关、夹承浆、翳风;配穴:风池、合谷、外关、行问、内庭、然谷、太溪17.面神经炎(口喎、面瘫)主穴:风池、翳风、阳白、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合谷、内庭或太冲;配穴:、攒竹、承泣、瞳子髎、太阳、颧髎、巨髎、迎香、禾髎、人中、承浆18.坐骨神经痛(痹证)主穴:腰2~5 夹脊、阿是穴、肾俞、大肠俞、环跳、阳陵泉、秩边、委中、承山;配穴:风市、悬中、殷门、次髎、承扶、昆仑19.偏头痛(头痛、少阳头痛、偏头痛、头风)主穴:风池、百会、率谷、太阳、合谷、太冲;配穴:风府、外关、列缺、丝竹空、足临泣、行间、头维、足三里、丰隆、膈俞、血海、三阴交。

针灸处方

针灸处方

偏瘫:百会、风府、神庭、头维、水沟、内关,极泉,尺泽、曲池、手三里、二间、三间、孔最、合谷、委中、三阴交,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条口、八邪、十宣、阿是穴
面瘫:百会、四神聪、头维、印堂、攒竹、太阳、人中、迎香、颊车、地仓、大迎、承浆、合谷、阿是穴
颈椎病:风池、风府、大椎、天柱、列缺、合谷、外关,后溪、颈夹脊,天宗、手三里,曲池,腕骨,肩髃、阿是穴
肩周炎:天宗、臂臑、外关、天柱、大椎、天窗、缺盆、中府、肩井、肩髃、外关、曲池、阿是穴。

便秘:大肠俞、天枢、支沟、合谷、曲池、中脘、行间、脾俞、胃俞、神阙、气海、足三里、三阴交、脾俞、阳关、中髎、阿是
小便不利:八髎,中极、关元、曲池、内关、合谷、太冲、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阿是
足底反射作用:按摩脚底部反射区可调动人体的内部潜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适宜治疗人体各个脏腑器官的疾病,特别对某些慢性病有一定疗效。

按摩脚穴治病不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能标本兼治,整体调理,多功能一次完成。

针康各区主治:
顶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二便障碍,空间定位障碍,失用症及癫、狂、痫等。

顶前区:运动障碍、不自主运动、肌张力的变化、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肢体浮肿、皮温变化等)、木僵状态及书写不能等。

额区:精神症状,包括记忆力减退、表情淡漠迟钝、缺乏自制、注意力不集中、智力障碍、性格改变、欣快易怒等,以及时间、地点、人物定向力障碍,睡眠障碍、癫、狂、痫和其它神志变化。

枕区:视力障碍及眼病
枕下区:平衡障碍及眼病。

项区:主要应用于以吞咽困难、饮水反呛、声音嘶哑为主要症状的延髓麻痹,以及语言障碍。

颞区:主要应用于各种语言障碍、听力障碍、眩晕症等。

祖传针灸常用处方

祖传针灸常用处方

祖传针灸常用处方
祖传针灸常用处方包括以下几种:
1. 腰痛方:针灸腰阳关穴、肾俞穴、命门穴等以缓解腰部
疼痛。

2. 月经不调方:针灸关元穴、气海穴、神阙穴等以调理月
经不调的症状。

3. 失眠方:针灸琳琅穴、神庭穴、心兑穴等以改善睡眠质量。

4. 高血压方:针灸合谷穴、太渊穴、内关穴等以降低血压。

5. 偏头痛方:针灸太阳穴、风池穴、风府穴等以缓解偏头痛症状。

6. 颈椎病方:针灸肩井穴、天柱穴、风池穴等以缓解颈椎病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这些处方都是祖传的经验积累,并没有科学的验证,因此在进行针灸治疗时仍需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注意个体差异。

19个常见病的针灸常用方.课件

19个常见病的针灸常用方.课件

刺血心得体会
• 6.舌伸不缩症:针内关,直刺或齐刺。1次显效或痊愈。 7.心悸:神门穴快速刺入0.3-0.5寸,得气后予中等强度 刺激。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日1次。3-5次 即愈。配合针刺内关效果理佳。 8.鼻炎:深透印堂向鼻根透刺0.5-1寸,一般1次显效, 3-10次痊愈。有效率96%。 9.急性扁桃体炎:刺血双侧少商,放血1ml左右。一般15次痊愈,有效率97%。亦可以用青霉素皮试液每穴刺 入2mm左右以有酸胀感为度,然后各穴注入0.1ml,日2 次。4-6次愈。有效率100%。 10.自闭:舌针心穴、神根穴(舌底下系带根部凹陷中), 日2次。6次为1疗程。3-20次愈。
刺血心得体会
• 16.脱肛:百会进针2寸沿皮刺,留针30分钟, 每5分钟行针1次。一般1次即痊愈。 17.强直性脊椎炎:针刺人中、长强、涌泉, 配合舌针肝穴、心穴。1次显效,1-5次痊愈。 18.癫闲:舌针心穴、肝穴,日1次。轻者一般 3-10次痊愈。重者加服中药。 19.喉风闭塞:针刺双侧合谷透劳宫,一般1次 即愈。或刺内关穴亦效,也可以配合三棱针刺 血双侧少商效果更佳! 20.胃痛:针刺血海,可以当即止痛。胃下垂 痛者针刺升胃穴(脐侧2指寸的天枢穴上方2寸 处即是)斜刺。
七、治心神病
• 心神三里三阴交,神门关元合谷捎, • 头痛太阳列缺好,失眠涌泉印堂要, • 眩晕内庭百会刺,内关中脘呕吐消, • 心悸内关合心俞,肾俞太冲可通调。
• 心主神,心神病可选足三里、三阴交,或神门、关元、合 谷。头痛可加太阳、列缺。失眠加涌泉、印堂,眩晕加内 庭、百会,恶心呕吐加中脘、内关。心悸加内关、太冲、 心俞、肾俞,交通心肾,养血镇静。
• 肺俞、中府为肺的俞穴与募穴,内关为治疗胸胁部 病症要穴。 加尺泽、足三里,补土而又生金清肺热。哮喘时取 上穴再加天突,膻中,若是痰多可刺丰隆、合谷。

中医针灸科常用方剂

中医针灸科常用方剂

中医针灸科常用方剂1.麻黄汤:麻黄(去节)9g 桂枝6g 杏仁(去皮尖)6g 炙甘草3g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宜服之。

功用:发汗解表(为主),宣肺平喘(为辅)。

主治:外感风寒表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2.桂枝汤:桂枝9g 芍药(白芍)9g 甘草6g 生姜9g 大枣3枚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刊登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功用:解肌刊登,调和营卫。

(使邪从表而出)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3.活血止痛汤:当归苏木末落得打各6g 川芎2g 红花1.5g 乳香没药三七炒赤芍药陈皮各3g 紫荆藤地鳖虫各9g方歌:活血止痛汤归芎,乳没苏木土鳖红,七赤芍陈紫荆,落得打治跌损痛。

功用:活血止痛。

主治:损伤瘀血,红肿疼痛。

4.小青龙汤:麻黄去节9g 芍药9g 细辛6g 干姜6g 甘草炙6g 桂枝去皮9g 半夏9g 五味子6g方歌: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内饮证。

恶寒发热,无汗此为必备症状,胸痞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痛重,头面四肢浮肿(后三者为内饮旳症候),舌苔白滑,脉浮者。

5.止嗽散: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9g 甘草炒3g 陈皮去白6g方歌: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证。

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6.银翘散:连翘15g 银花15g 苦桔梗6g 薄荷6g 竹叶4g 生甘草5g 荆芥穗4g 淡豆豉5g 牛蒡子6g,鲜苇根汤煎。

方歌: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董氏针灸十大处方(50组常见疾病针方)

董氏针灸十大处方(50组常见疾病针方)

董氏针灸十大处方(50组常见疾病针方)50组常见疾病针方,点击处方名称即可查看。

一、头面五官脖颈部位处方
1.面瘫处方
2.三叉神经痛处方
3.牙齿病症处方
4.鼻子病症处方
5.慢性咽炎处方
6.甲状腺处方
7.眼科疾病处方
8.耳聋处方
9.眼袋处方
10.头部病症处方
二、四肢脊椎部位处方
11.痛风处方
12.骨折处方
13.网球肘处方
14.后背痛处方
15.坐骨神经痛处方
16.裸关节痛处方
17.手足麻木处方
18.足跟痛处方
19.静脉曲张处方
20.痛风处方
21.闪腰处方
22.腕关节损伤处方
23.肩周炎处方
24.膝关节炎处方
25.腰背病症处方
三、泌尿生殖
27.痔疮处方
28.便秘处方
29.糖尿病处方
30.男科病症处方
31.前列腺处方
32.痛经处方
33.妇科病症处方
34.乳腺疾病处方
35.催乳处方。

董氏针灸常见疾病治疗处方!

董氏针灸常见疾病治疗处方!

董⽒针灸常见疾病治疗处⽅!⼀、头部疾病(⼀)头痛:1、针侧三⾥、侧下三⾥配肾关,留针45分钟,轻症⼆三次,重症四五次即可不发。

(书)2、针灵⾻,⽴可缓和头痛。

3、太阳两⽳配灵⾻⽴⽌(太阳两⽳分别在⼩指掌⾯第⼀、⼆节正中,灵⾻⽳在拇指与⾷指的掌⾻间)[巳经验证](⼆)偏头痛:1、针侧三⾥、侧下三⾥效甚佳。

2、针中九⾥(风市)、效果亦佳。

3、点刺三重、四花⽴可⽌痛。

4、太阳部位疼痛针⾦门效果甚佳。

5、指三重(⼿背,⽆名指第⼆节外侧四分法取⽳三⽳)6、侧三⾥(⾜三⾥后1⼨)、侧下三⾥(侧三⾥2⼨)(三)前头痛:1、针⽕菊⽴⽌头痛。

(⼰验证)2、眉棱⾻痛:针⽕菊⽴效。

(⼰验证)3、点刺四花中效果亦佳。

(四)后头痛:1、冲霄放⾎⽴⽌头痛。

2、针正筋、正宗效果亦佳。

(五)头痛、头胀、久年头痛:脚背六溪⽳⽤三棱针点刺出⾎。

(解溪⽳下1⼨为上溪⽳,其下1⼨为下溪⽳,上下溪左右旁开各1⼨分别为内溪、外溪、前溪、⽔溪⽳,共6⽳)(六)眉棱⾻痛:⽕连(第⼀跖⾻内侧,距趾跖关节2⼨处)⽕菊(第⼀跖⾻内侧,距趾跖关节3⼨处)(视频)(七)感冒头痛:1、三叉三⽳(握拳取⽳,在⽆名指与⼩指叉⼝之中央点取⽳)2、⼆⾓明(⼿背,中指第⼀节中央线上三分法取两⽳、向下斜刺)3、头晕:感冒头痛:三叉三⽳(握拳取⽳,在⽆名指与⼩指叉⼝之中央点进针)配灵⾻ ⼤⽩1、⾼⾎压头晕,先在背部五岭点刺放⾎,再针⽕硬可⽴降⾎压,并⽌眩晕。

(书)2、脑贫⾎头晕,针通关、通⼭、通天。

(⼋)正脑三⽳:主治:脑鸣、脑神经痛,咳嗽不⽌(⽴即见效) 取⽳:(77-1)⾜后跟筋正中央,正脑⼀⽳距⾜后跟4.5⼨,也就是距正筋⽳上1⼨,正脑⼆⽳、三⽳相距各2⼨。

⼆、眼部疾病(⼀)视⼒模糊:1、⾼⾎压引起的眼花,先点刺五岭,再针下三皇。

2、针明黄,留针,捻转即愈。

配复溜效更佳。

(⼆)麦粒肿:1、针灵⾻,左右交刺⼀次即愈。

2、脾俞、胃俞点刺出⾎亦佳。

(三)⽬⾚:1、⽿尖放⾎,效果甚佳。

中医针灸处方

中医针灸处方

内科病症失眠:处方:神门内关百会安眠糖尿病:处方:以相应背俞穴为主。

肺俞脾俞胃俞肾俞胃脘下俞足三里三阴交太溪股外侧皮神经炎:处方:股外侧局部和足少阳胆经腧穴为主。

风市环跳伏兔血海阿是穴三叉神经痛:处方:以面颊局部和手、足阳明经腧穴为主。

四白下关地仓攒竹合谷太冲内庭泄泻:处方:以大肠的俞、募、下合穴为主。

神阙天枢大肠俞上巨虚三阴交癃闭:处方:以足太阴脾经腧穴为主。

关元三阴交阴陵泉膀胱俞尿失禁:处方:以肾和膀胱的俞、募穴为主。

中极膀胱俞肾俞三阴交痢疾:处方:以大肠的募穴、下合穴为主。

合谷天枢上巨虚阴陵泉黄疸:处方:胆俞阳陵泉阴陵泉至阳淋证:处方:以足太阴脾经腧穴和膀胱的俞、募穴为主。

中极膀胱俞三阴交阴陵泉水肿:处方:水分水道三焦俞委阳阴陵泉胁痛:处方:期门支沟阳陵泉足三里腹痛:处方:以任脉和足阳明胃经腧穴为主。

中脘足三里天枢关元坐骨神经痛:处方:以足太阳、足少阳经腧穴为主。

⑴足太阳经型:环跳阳陵泉秩边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⑵足少阳经型:环跳阳陵泉风市膝阳关阳辅悬钟足临泣眩晕:处方:以头部和足少阳经腧穴为主。

百会风池头维太阳悬钟震颤麻痹:处方:百会四神聪风池合谷太冲阳陵泉胃痛:处方: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梁丘呕吐:处方:中脘胃俞足三里内关胃下垂:处方:以任脉腧穴和脾、胃的背俞穴为主。

中脘胃俞足三里脾俞气海百会咳嗽:处方:以手太阴肺经腧穴和肺的俞、募穴为主。

肺俞中府列缺太渊处方:以任脉腧穴为主。

膈俞内关中脘天突膻中足三里感冒:处方:风池大椎外关列缺合谷疟疾:处方:大椎陶道中渚间使后溪哮喘:处方:手太阴肺经腧穴和肺的俞、募穴为主。

肺俞中府天突膻中孔最定喘丰隆癔病:处方:以手、足厥阴经腧穴为主。

神门大陵内关期门心俞合谷太冲腰痛:处方:以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主。

委中肾俞大肠俞〔腰三针〕腰阳关阿是穴脊中头痛:处方:以局部取穴为主,配合循经远端取穴。

⑴阳明头痛:印堂上星阳白攒竹透鱼腰及丝竹空合谷内庭⑵少阳头痛:太阳丝竹空角孙率谷风池外关足临泣⑶太阳头痛:天柱风池后溪申脉昆仑风池⑷厥阴头痛:百会通天太冲行间太溪涌泉⑸偏正头痛:印堂太阳头维阳白合谷内庭外关足临泣⑹全头痛:百会印堂太阳头维阳白合谷风池外关面肌痉挛:处方:以面颊局部取穴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病中医针灸处方指南常见病中医针灸处方指南第一节急性症状对症处方选穴(一)发热1. 大椎、曲池、合谷;2.大椎、曲池、复溜;(二)昏迷1.人中;2.十宣;3.合谷、太冲;4.百会、人中、涌泉。

(三)虚脱1.百会、神阙、关元;2.关元、命门、足三里;3.气海、足三里、膏肓;(四)抽搐1.百会、印堂、大椎;2.合谷、太冲;3.风府、曲池、涌泉;第二节疼痛症状对症处方选穴(一)头痛前额痛1. 印堂、太阳、列缺;2.拈竹、阳白、合谷。

偏头痛1. 风池、外关、阳辅;2.悬钟、中渚;后头痛1. 风池、后溪;2.天柱、束骨;百会、至阴。

巅顶痛1. 百会、太冲;2.行间、三阴交。

(二)耳痛1. 听宫、翳风、外关;2.耳门、液门、太溪。

(三)眉棱骨痛1. 拈竹、鱼腰;2.阳白、丝竹空。

(四)牙痛1. 合谷、内廷;2.昆仑、太溪。

(五)三叉神经痛风池、翳风、合谷;2.眼痛加拈竹、阳白;3.上颌支痛加四白、下关;4.下颌支痛加颊车、承浆;(六)喉痛1.合谷、少商;2.列确、照海;(七)项痛1.后溪、大椎;2.列缺、天柱;3.落枕、昆仑。

(八)胸痛1.膻中、内关;2.郄门、丰隆。

(九)心绞痛1.郄门、巨阙;2.大陵、心俞。

(十)胃痛1.中脘、足三里;2.内关、公孙;悬枢、脊中、胃俞。

(十一)胁肋痛1.支沟、阳陵泉;2.日月、丘墟;3.期门、太冲。

(十二)胆绞痛1. 中脘、胆俞、阳陵泉;2.日月、阳刚、胆囊俞、3.丘墟、太冲。

(十三)腹痛1. 中脘、天枢、足三里;2.气海、上巨虚、大横;3.内关、三阴交、公孙。

(十四)肾绞痛1. 肾俞、三阴交;2.志室、大溪。

(十五)腰痛1. 命门、腰眼、昆仑;2.肾俞、委中、次賿。

(十六)尿道痛1. 大赫、中极、曲泉;2.关元、然谷。

(十七)肛门痛1. 孔最、长强;2.腰俞、束骨。

(十八)足跟痛1. 大陵、女膝、2.肾俞。

第三节一般症状对证处方选穴(一)寒战1.气海、关元;2.大椎、间使。

(二)头晕1.风池、印堂;2.太冲、内关、侠溪。

(三)失眠1.神门、三阴交、大溪;2.百会、身柱、肝俞;3.照海、申脉(补阴泻阳)(四)嗜眠1.血海、足三里、心俞;2.申脉、照海(补阳泻阴)(五)多梦1.心俞、神门、太冲;2.厉兑、隐白。

(六)多汗1.合谷、复溜;2.肾俞、后溪、通里。

(七)盗汗1.后溪、阴郄;2.大椎、合谷。

(八)失音1.扶突、合谷、间使;2.廉泉、通里、太溪。

(九)嚼肌痉挛1.下关、颊车、合谷。

(十)喉头痉挛1.廉泉、扶突、合谷;2.列缺、照海。

(十一)鼻塞1. 通天、迎香、合谷;2.风池、上星、列缺。

(十二)鼻衄1. 上星;2.百会、手三里;3.天府、合谷。

(十三)口苦1. 阳辅、灵道。

(十四)口臭1. 大陵、前谷;(十五)流涎1. 人中、颊车、合谷;2.承浆、地仓;3.劳宫。

(十六)梅核气1. 天突、照海;2.膻中、内关;廉泉、太冲。

(十七)胸闷1. 中脘、内关;2.大陵、太冲;3.山.中、期门(十八)气短1. 膻中、气海;2.太渊、肺俞(十九)呃逆1. 中魁;2.膈俞、内关;3.中脘、期门、足三里。

(二十)泛酸1. 上脘、太冲、足三里;2.梁丘、公孙、内关。

(二十一)恶心呕吐1. 内关、足三里;2.中脘、公孙;(二十二)心悸1. 内关、神门;2.郄门、通里;(二十三)腹胀1. 中脘、天枢、足三里;2.气海、内关、公孙;3.章门、建里、阴陵泉。

(二十四)便秘1. 支沟、照海;2.天枢、上巨虚;3.合谷、阳陵泉、行间。

(二十五)尿潴留1. 三阴交、阴陵泉;2.关元、委阳;3.中极、阴谷。

(二十六)尿频1. 曲骨、三阴交;2.中极、大赫、曲泉。

(二十七)肛门瘙痒1. 百会、长强、次賿;(二十八)外阴瘙痒1.少府、蠡沟;2.行间、三阴交。

常见疾病辨病处方选穴第一节消化系统辨病处方选穴一. 口腔、食道病例(一)口腔炎1. 劳宫;2.地仓、合谷。

(一)口腔溃疡1. 地仓、曲池、少府;2.合谷、足三里、承浆。

(二)食道炎1. 天突、内关、梁丘;二. 胃肠病证(一)胃痉挛1. 中脘、内关、梁丘;2.梁门、足三里、公孙。

(二)慢性胃炎1. 中脘、足三里、脾俞;2.建里、内关、胃俞。

(三)胃下垂1. 中脘、气海、足三里2.梁门、天枢、气海;3.百会(四)胃、十二指肠溃疡1. 胃俞、脾俞、足三里;2.梁门、太冲、丰隆。

(五)幽门梗阻1. 幽门、内关、足三里;(六)胃神经官能症1. 上脘、间使、太冲。

(七)急性胃肠炎1. 中脘、内关、足三里;2.曲泽、委中;(八)急性肠炎1. 天枢、气海、上巨虚、阴陵泉;2.合谷、曲池、足三里、公孙。

(九)慢性肠炎1. 脾俞、肾俞、大肠俞;2.肾俞、命门、关元;3.脾俞、大肠俞、天枢。

4.天枢、气海、大肠俞。

(十)消化不良1. 中脘、章门、足三里、公孙;(十一)疳积1. 四缝;2.身柱;3.脾俞、胃俞;4.脾俞、大肠俞、关元俞、八賿穴。

(十二)肠功能紊乱1. 大横、归来、足三里;2.天枢、大肠俞、上巨虚。

(十三)急性单纯性阑尾炎1. 天枢、上巨虚;2.大巨、阑尾穴;3.合谷、曲池、足三里、内庭。

三.胆、肝、胰病证(一)急性胆囊炎1. 丘墟、太冲;2.胆囊穴或腓后点;3.肝俞、胆俞;4.日月、阳陵泉。

(二)胆道蛔虫症1. 四缝;2.中脘、胆囊穴;3.胆俞、阳刚。

(三)胆结石1. 日月、期门;2.丘墟、太冲。

(四)慢性肝炎1. 太冲、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2.肝俞、至阳、神门。

(五)急性胰腺炎1. 中脘、梁门、太白;2.天枢、内关、支沟。

三. 其它病症(一)肠道蛔虫症1. 四缝;2.迎香、四白;3.天枢、气海、百虫窝、足三里。

(二)习惯性便秘1. 支沟、大横、照海;2.气海、天枢、上巨虚。

(三)直肠脱垂1. 百会;2.长强、承山。

(四)痔出血1. 长强、二白、承山;2.百会、次賿、孔最。

第二节呼吸系统辨病处方选穴(一)支气管炎1. 天突、尺泽;2.列缺、丰隆;3.肺俞、孔最。

(二)哮喘1. 孔最、膻中、足三里;2.内关、列缺、太渊、风门;3.大椎、肺俞。

(三)上呼吸道感染1. 身柱、风门;2.风池、鱼际、合谷、尺泽。

(四)慢性咽炎1. 列缺、照海;2.太渊、太溪。

(五)胸膜炎1. 内关透外关;2.肺俞、膻中;(六)肺炎1. 大椎、曲池、尺泽;2.肺俞、膈俞、鱼际;3.膏肓俞、内关、太溪。

第三节心脑血管系统辨病处方选穴一. 心血管病证(一)冠心病1. 心俞、内关、膻中、神门。

2. 厥阴俞、巨阙、郄门。

3。

膈俞、通里、丰隆。

(二)心肌炎:1. 心俞、内关、曲池。

2. 心俞、神门、三阴交。

3.大椎、厥阴俞、郄门、足三里。

4. 脾俞、膻中、气海。

(三)心脏神经官能症1. 心俞、胆俞、内关、神门。

2. 脾俞、膈俞、足三里。

3. 肾俞、太溪、三阴交。

4. 心俞、肝俞、太冲、丰隆。

(四)风湿性心脏病1. 内关、郄门、心俞。

2. 间使、大陵、足三里。

3. 通里、神门、少府。

4. 太渊、尺泽、侠白。

5. 肺俞、膻中、风门。

(五)肺原性心脏病1. 心俞、列缺、气海。

2. 肺俞、天突、膻中。

(六)心动过速1.内关、神门。

2. 心俞、少海。

(七)心律不齐1. 内关、通里、少海。

2.. 郄门、支正、膻中。

(八)心房纤颤1. 厥阴俞、内关、通里。

2. 心俞、神门、大陵。

(九)心绞痛1. 内关、神门、膻中。

2. 郄门、公孙、阴郄。

3. 丘墟、照海。

(十)高血压1.印堂、人迎、内关。

2. 风池、曲池、太冲。

3. 曲泽、丰隆、合谷。

(十一)低血压1.内关、足三里。

2. 中脘、百会、三阴交。

3. 心俞、肝俞、脾俞。

(十二)贫血1.心俞、肝俞、内关、足三里。

2. 肾俞、隔俞、命门、三阴交。

3 大椎、气海、阴陵泉、悬钟。

(十三)无脉症1. 太渊、人迎、心俞、肺俞。

2. 太渊、复溜、内关、尺泽。

3. 太渊、曲池、太溪、太冲。

4. 太渊、通里、青灵、血海。

(十四)脉管炎穴上肢1. 夹脊穴(颈6 -- 胸3)、曲池、少海、八邪。

2. 内关、太渊、曲池。

下肢:1. 夹脊穴(腰2—腰5)、阳陵泉、阴陵泉、八风。

2. 足三里、绝骨、太冲。

二.颅脑病症(一)脑震荡1. 风池、神门、内关。

2. 四神聪、身柱。

(二)脑挫伤1. 中脘、内关、四神聪。

2. 风池、神庭、合谷、太冲。

(三)高血压脑病1. 风池、人中、合谷、昆仑。

2. 百会、太阳、内关、三阴交。

(四)脑血管痉挛1. 合谷、太冲。

2. 大椎、行间、丰隆。

(五)脑血栓形成1. 小脑后下动脉血栓:风池、廉泉、中脘、内关、天突。

2. 基底动脉主干血栓:风池、廉泉、行间、人中。

3:颈内动脉血栓:上星、百会、风池。

(六)脑溢血(发病二十天之后方可电疗施治)闭证:1. 人中、内关、足三里。

2. 十二井、太冲、丰隆。

3. 商阳、中冲、三阴交、涌泉。

脱证:1. 神阙。

2. 关元。

(七)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上肢瘫痪: 1.大杼、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曲泽、内关、大陵。

下肢瘫痪:1. 脊中、环跳、风市、髀关、伏兔、阳陵泉、足三里、悬钟、昆仑、丘墟、三阴交、委中、曲泉、阴陵泉、商丘、太冲。

吞咽困难:1. 廉泉、风池、合谷。

2. 扶突、颊车、丰隆。

失语:1. 廉泉、哑门、通里、三阴交、太溪。

2. 金津、玉液。

面瘫(中枢性):1. 地仓、颊车、承浆。

2. 合谷、外关、内庭。

3. 颧骨、四白、迎香。

第四节精神神经系统辨病处方先穴一.精神神经病症(一)癫痫大发作:1. 腰奇。

2. 人中、间使、涌泉、鸠尾。

3. 印堂、后溪、四神聪。

小发作:1. 心俞、巨阙、百会。

2. 大椎、太冲、丰隆。

3. 申脉、照海、神门、神道。

精神运动性发作1. 合谷、太冲、神门。

2. 风池、内关、三阴交。

局限性发作:1 . 内关、外关、合谷、劳宫。

2. 合谷、太冲、四神聪。

(二)精神分裂症1. 人中、间使、太冲。

2. 大椎、隐白、合谷、劳宫。

3. 心俞、巨阙、丰隆、三阴交。

4 . 大陵、神门、内关、足三里。

5. 太阳、百会、风府、玉枕等穴(三)神经衰弱1. 神门、内关、足三里。

2. 风池、印堂、三阴交。

3. 心俞、脾俞、太冲。

(四)臆症人中、内关;2.太冲、合谷;3.神门、丰隆、三阴交。

4.失明加风池、丝竹空;耳聋加翳风、侠溪、中渚;失音加廉泉、通里;瘫痪加曲池、环跳、足三里;尿闭加归来、阴陵泉;呼吸障碍加肺俞、列缺;呕吐家中脘、足三里;振颤、痉挛加阳陵泉、行间。

(五)振颤性麻痹症1. 百会、风池、廉泉2.头穴:舞蹈振颤控制区。

(六)脑炎后遗症1.风池、曲池、阳陵泉;2.天柱、绝骨、太冲;二.神经系统病证(一)急性脊髓炎1.风池、天柱、大椎、脊中、腰阳关。

2. 肺热伤津者加肺俞、尺泽:湿热阴滞者加脾俞、阴陵泉、脾胃虚弱者加脾俞、胃俞、肝肾亏损者加肝俞、肾俞、大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