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
浅析科层制及其在中国的运用
浅析科层制及其在中国的运用科层制作为一个术语最初只是用来指政府官员, 随着时代的发展,后来它逐渐用来指一般的大型组织。
对现代意义上科层制的系统阐述, 是以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为代表。
韦伯认为科层制是有意识地创造出来的, 是对工业社会中大型而复杂的组织进行行政管理的最有效手段, 可以说它是城市化、工业化和劳动分工的产物。
科层制自出现之初,就具有正反两种功能,在一般意义上, 我们把促进适应、协调与控制, 从而提高管理效率的功能, 视为科层制的正功能;而把有损适应、协调与控制, 从而妨碍管理效率的发挥的功能, 视为科层制的负功能。
科层制的正功能体现在,科层制体现了理想的行政管理体系, 它是大规模行政管理的最有效的工具。
科层制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基本职能的专业化和劳动分工,极大的提升了行政管理的效率。
并且,科层制中的权力按职务的阶梯方式根据规章而固定地确立, 从而形成固定的等级制度, 组织结构的形状像金字塔,确定了个体的权力与责任,以合乎逻辑和高效率的方式来完成一个复杂的目标, 保证了大规模组织的控制与协调。
再者,科层制通过稳定的规章程序运做。
在任何情况下,组织中的任何成员都要严格遵循一套抽象的规章制度, 组织成员职务的运作受规则的约束,阐明了对人对事的事本主义标准。
事本主义的规章和具体的职责使人们可以预测工作的程序与成果, 从而使组织活动体现出常规性、稳定性以及连续性的特征。
此外,科层制体系中拥有普遍性的标准, 量才用人。
它使管理者能够公正与平等地对待人和事,保证了组织创造力。
还有,在科层制中, 公私分离, 成员具有非人格化特征。
由于科层组织中的职务和地位不为占据者所专有, 所以在处理公务时, 要求将私人关系和公务关系严格分清, 不徇私情。
综上所述,科层制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的管理方式, 这种组织具有细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 是现代社会管理的典型方式。
具有专业化、权力等级、规章制度、和非人格化等基本特征。
读书笔记参考——《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 社会学 教学课件
读书笔记参考——《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社会学教学课件读书笔记阅读者姓名:X,, 阅读时间:2011年8月14日——8月15日彼得?布劳(Peter M. Blau)、马歇尔?梅耶(Marshall W. Meyer),1987年,《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Bureaucracy in Modern Society),学林出版社。
一、读书摘要【第166页】尽管功能专门化产生许多收益,当组织的规模扩大到超过可调节的范围时,专门化也带来了一些难题。
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分割化使得大多数工人的工作变得非常单调,并因此使工人产生了不满足感。
另一个主要难题是协调。
……最后,所有的协调工作不得不上升到决策层,致使上层管理人员的工作过于繁重。
在规模扩大条件下,功能专门化的另一个难题是效率激励机制的弱化。
【第168页】从效果上看,组织的多部门形式是将一个大型企业划分成许多小型企业,并在较低的管理层次上再现功能型组织最高管理层次的劳动分工。
用经典管理理论的词汇来说,依据目标(或产品)的专门化代替了依据过程(或职能)的专门化,由此减少部门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协作成本。
的确,多部门组织把大型组织分解为较小的、相对完备的单位实际上牺牲了一些大型组织的经济利益。
但是,从单位自主性和减少上达要求所获得的效率远远超过了其牺牲的利益。
【第169页】多部门组织提出了一些迷人的问题。
其中最有意思的问题也许是认为把大单位组织分解为小型自立单位会影响组织总效率。
这样的观点提出了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一个韦伯科层组织模型的核心问题。
我们还记得,韦伯认为组织的等级制提高了协调和控制,进而提高了组织的效率。
相反,多部门模型提出,超过了一个点以后,组织的等级制和控制对效率会有消极的影响,因而需要新的组织原则。
因此,正如功能性组织向多部门组织的进化一样,不仅组织的正功能和反功能(如前一章所述)导致了偏离韦伯原则的新组织原则,对反功能或低效率的反应也如此。
【第171页】换句话说,根据威廉姆森的观点,社会可以为了达成目标而选择正式组织,也可以为了达成目标而选择市场。
科层制理论
1.严密性。权力的层级结构制度可以确保决策制度的可靠性。位于层级结构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明确职权限制
,他们清楚地知道,如果发生了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应当把问题转交给哪个部门、哪个职位;如果需要做出某项决定,那么决定应由谁来做出。这种严格按等级、法规运作权力的结果,可避免组织之间、个人之间职责不清,互相推诿的现象。
2.合理性。科层制组织按照层级节制的原则,保证对组织成员的控制,使组织活动具有非人格化的特征。组织内部存在大批专家,他们拥有专门知识,再充分利用档案,这样,组织就有可能通过精确的计算对未来的事件进行可靠预测,从而使组织的行为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
下级之间的职权关系严格按等级划定。
3.规则化。在科层制组织中,组织运行,包括成员间的活动与关系都受规则限制。也就是说,每位成员都了解自己所必须履行的岗位职责及组织运作的规范。所以说,科层制组织所采取的手段能最有效地实既定的目标,领导人一时产生的错误想法或已经不再适用的程序,都不大可能危害组织的发展。
科层制(又称官僚制)是建立在马克斯·韦伯的组织社会学的基础上的,它体现了德国式的社会科学与美国式的工业主义的结合。按照通行的解释,官僚制指的是一种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也就是说,它既是一种组织结构,又是一种管理方式。①
另可参考:戴维·比瑟姆:《马克斯韦伯与现代政治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中文版,第65页
不知上述回答满意否?
参考资料: 科层制与中国社会管理的组织模式/作者:南京学社会学系 朱国云
试论中国现代科层制的建构[权威资料]
试论中国现代科层制的建构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剖析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科层制组织理论的特征和优缺点,着重探讨了我国科层制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科层制组织理论作了探索。
关键词科层制;中国;建构C93-03A1007-7316-(2014)06-0027-2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项制度层面的改革正走向深入,如何建构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科层制,以推进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提高政府部门和企事业机构的行政管理效率,理应成为人们当前思考的问题。
一、全面认识官僚制(一)科层制的概念与特征官僚制指的是一种权力以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
马克斯・韦伯将官僚制的组织模式视为与工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最为理想的组织形态,并预言人类在以后的发展中将普遍采用这种组织结构。
科层制的主要特征有:(1)专门化。
在官僚制组织中科学地划分了每一个工作单元,各个成员按分工原则专精于自己岗位职责的工作;(2)等级制。
官员的职位按等级制的原则依次排列,部属必须接受主管的命令与监督,上下级之间的职权关系严格按等级划定;(3)规则化。
官僚制组织的运行,包括成员间的活动与关系都受规则限制;(4)非人格化。
在官僚制组织中,个人的情绪不得影响组织的理性决策;组织成员都按严格的法令和规章对待工作和业务交往;(5)技术化。
官僚制组织中的成员凭自己的专长、技术、能力获得工作机会,享受工资报酬;(6)公私分明化。
官僚制的设计把官员与其管理的物资和生产资料完全分开,官员和职员自己不实际占有管理物资和生产物资。
(二)科层制的优点1、严密性。
权力的层级结构制度可以确保决策制度的可靠性。
位于层级结构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职权限制,他们清楚地知道,如果发生了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应当把问题转交给哪个部门、哪个职位。
2、合理性。
科层制组织按照层级节制原则,保证对组织成员的控制,使组织活动具有非人格化的特征。
什么是科层制
那么应该如何拜托科层制的“沉重”,建立更有效的组织模式,成为一家“轻公司”?美国戈尔联合公司几十年的创造性管理实践,为我们做出了极具价值的探索。美国戈尔联合公司是全球领先的研发、生产和应用膨体聚四氟乙烯以及相关氟材料技术的高科技跨国公司。它的经典产品如平滑牙线、Elixir吉他弦,以及开创户外服装革命的戈尔特斯面料等。在全球有45个工厂,拥有超过8000名的员工,年销售收入达到21亿美元。每年都被列入《财富》年度“100家最值得为之工作”的公司。尤其突出的是,戈尔维持了自创立以来50余年稳定的收益增长,无一年亏损。
让最有价值的人流向最有价值的地方
科层制组织形式将每一个人从上到下放在不同层级、不同的格子之中。每个人的工作职责和范围都有明确的限定。这些格子规定了每个人的权力范围,这就导致在做什么、怎么做等问题上,一些人可以实施“强权”,而一些人则失去了“主权”。戈尔的网状组织打破了这些格子的权力约束,让人流动起来,使得最有价值的人可以流向最有价值的地方,既实现了人与事的最佳匹配,又调动了潜藏的创造力。戈尔推动人流的力量有两个:一个是“自然领导”;一个是“自我委派”。
科层制
科层制又称理性官僚制或官僚制。
它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建立在其组织社会学的基础之上,体现了德国式的社会科学与美国式的工业主义的结合。
按照通行的解释,官僚制指的是一种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也就是说,它既是一种组织结构,又是一种管理方式。
科层制的主要特征是:①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
②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
③组织成员都具备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
④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
⑤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
⑥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关系只是工作关系。
如何才能走出现代文明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二律背反的峡口?韦伯大抵希望通过对科层主义的人文回护摆脱这一社会困境。
在他看来,科层制的发展路向无疑是应该向其中加入社会关注的因素,经过民族国家和有作为的政治与社会活动家等现实因子打通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之间的关隘。
他既不想否定现代官僚制的成就,也企望能够克服其业已被当代社会人们所普遍意识到的积弊。
我认为科层制是最难破坏的社会结构之一,同时由于作为一种技术主义的必要性,对官僚主义决不能采取决裂的态度。
试图用扩大公共领域的办法解决现代科层制,表面上似乎在倡导一种民族要求,但其结果必定是大大降低效率、法律秩序和物质发展水平这些现代文明成果。
鉴于科层统治“铁的必要性”,韦伯建议通过发展民族国家的权力来克服现代科层制度中存在的非理性。
既然科层制的主要弊端恰恰在于它的形式合理性与非人性,从而提高民族国家的权力可以强化社会对作为人格化政治表征的民族国家的心理体认。
并且我认为官僚主义使得几乎每一个行政领袖都淹没在技术绝对主义的情景之中,这种工具主义的正当性甚至已经成为集体无意识而得到人们的遵崇,它是一种社会不自觉的潜在魔力。
在当代,培育具有个性的、意志坚定目标明确、对自身行动充满信心并且具有高度责任感的领导人已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
韦伯的科层制名词解释
韦伯的科层制名词解释在组织学和管理学领域,科层制是一种组织结构模式,通常被用来描述和分析组织内部的权力和责任分配方式。
这个概念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韦伯是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管理学领域的重要思想家。
科层制可以理解为一种垂直结构,其中组织被分成了多个水平层次。
每个层次都有不同的职能和责任范围,并且上一层次拥有对下一层次的权力和控制。
整个组织通过这种层级的分工和协作,实现了高效的管理和运作。
韦伯提出的科层制理论强调了组织内部相对稳定和可预测的权力结构。
他认为,在科层制中,权力的分配是基于职位和等级的区分,而不是个人的能力或者绩效。
这就意味着,每个层次的员工都必须服从上级的指挥和控制,同时也能够管理和指导下级的工作。
基于职位和等级的权力结构使得科层制在组织中产生了明确的权责关系。
每个层次的负责人需要负责管理指导下属,而下属则需要执行上级的指令和实现既定的目标。
这种分工使得组织具备了高效的决策和执行能力,实现了组织内部的协同和协作。
然而,科层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挑战。
首先,由于权力和决策集中在上层管理者手中,下属往往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这可能导致组织的创新能力下降,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
其次,科层制在传递信息和沟通方面也存在困难,庞大的组织结构使得信息传递的效率下降,可能出现信息失真和滞后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现代组织越来越多地采用一些灵活的管理模式,如扁平化组织结构和团队化管理。
扁平化组织结构通过减少层级,使得决策和授权更加分散,提高了组织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
团队化管理则强调员工之间的合作和参与,鼓励他们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才智。
尽管如此,科层制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理论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某些情况下,科层制可以提供一种稳定和可控的管理模式,特别是在大型组织和传统行业中。
科层制强调的权责关系和层级控制对于组织的协同和协作至关重要,可以帮助组织实现高效的管理和运作。
科层制
科层制又称理性官僚制或官僚制。
他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
目录特征做比较利弊编辑本段特征。
科层制的主要特征是:① 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
② 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
③ 组织成员都具备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
④ 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⑤ 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
⑥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关系只是工作关系.一、以合理性作为科层论的学理预设“合理性”(rationality)或“合法性”(legitimacy )是韦伯政治社会学的中心概念。
可以说,他的政治理论实际上是围绕着这两个概念展开的,是对它们的进一步引申与发挥。
合理性是韦伯科层理论的重要学理预设。
韦伯认为任何一种合乎需要的统治都有着合理性基础。
既然科层制能够稳定地运作,并且呈现出等级制的权力矩阵关系,它必然也是以某种合理性作为其实现前提的。
他认为,科层制是特定权力的施用和服从关系的体现。
具有特殊内容的命令或全部命令得到特定人群服从的可能性可称为“统治”,此处的统治不包括纯粹暴力的控制,因而统治看来更多地限于自愿的服从。
自愿的服从又是以形成个人价值氛围的“信仰体系”为基础的,作为个人,他必得深刻认同信仰体系,才能取得行动的一致性、连续性而不致导致内心的紧张,并最终获得自愿的服从。
韦伯把个人自愿服从的体系视为合理性或合法性体系,从而他对一个体系的认识排除了价值判断。
也就是说,合理性并不表现在事实的好坏之分,而是存在于看它是否被人们在信仰上认可,或者说,个人对一种秩序保持了它是一种合法秩序的信念,这就是这个秩序的“正当性”(validity)或它之所以存在的合理性。
在正当性信念的支持之下,任何来自权威的命令都会得到个人的遵从,而不论这些命令是否来自统治者个人,或通过契约、协议产生的抽象法律条文、规章等命令形式。
这样一个合法性来源或正当性信念可以分为两大类别。
科层制组织的特点并举例
科层制组织的特点并举例
科层制组织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内部分工明确:科层制组织内部有明确的分工,每个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的界定。
2. 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组织内部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下级员工接受上级的指挥。
3. 组织成员具备各业技术资格:组织成员都具备各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这有助于保证组织的稳定性和专业性。
4. 管理人员是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他们并不拥有组织的所有权,这有助于保证管理的公正性和专业性。
5. 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科层制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和纪律,这些规定和纪律适用于组织内部的所有人员,不存在例外情况。
6. 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关系只是工作关系:在科层制组织中,成员之间的关系仅仅是工作关系,私人感情不会影响到工作的执行和效率。
以疫情防控期间的工作小组为例,这种组织形式体现了科层制的特点。
首先,各个小组(如安全保障组、宣传工作组等)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划分;其次,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例如由上至下分为多个层级;此外,组织成员都是具
备相关专业技能的人员;而且,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和纪律,例如需要遵循疫情防控方案;最后,成员之间的关系仅仅是工作关系,没有私人情感的干扰。
社会学的名词解释科层制
社会学的名词解释科层制社会学的名词解释:科层制引言:在社会学领域中,科层制是一个关键的概念,用来描述社会结构中的分层现象。
本文将对科层制进行解释和探讨,并探寻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意义。
一、科层制的定义和起源科层制这一术语最早源于法国社会学家让-塞尔日命名,他将社会结构比作“一层层叠起的与层次分明的结构”。
科层制指的是社会中不同群体或个体在社会层次结构中的垂直排列和分组。
这种分层可以基于个人的社会地位、职业、财富、教育水平、社会地位等因素而形成。
二、科层制的特征与维度科层制通常具有以下特征和维度:1. 社会地位:科层制的一个重要维度是参与者在社会中的地位。
社会地位可以通过传统的职业等级、社会上的评估和认可,以及个人的财富和收入等因素来衡量。
社会地位在科层制中起到了决定个体的权力和特权的作用。
2. 社会阶层:科层制将社会分为不同的阶层,每个阶层都具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特定的职责。
这些阶层通常是由经济和职业背景决定的,但也可以受到其他因素(如种族、性别、年龄等)的影响。
3. 资源分配:科层制决定了社会资源(如金钱、权力、机会等)的分配方式。
较高的层级通常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和特权,而较低的层级则可能面临资源匮乏和限制。
4. 社会流动性:科层制还涉及到一个关键概念,即社会流动性。
社会流动性指的是个体或群体在不同社会层级之间的上升或下降的可能性。
一个开放的社会具有较高的社会流动性,而封闭的社会则存在较低的社会流动性。
三、科层制的现实应用与社会影响科层制是社会学家描述和理解社会结构的重要工具之一。
它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和互动,以及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
科层制对于以下领域的研究和分析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影响:1. 教育:科层制可以应用于教育领域,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社会群体在接受教育方面的机会和资源分配的差异。
了解科层制可以促进公平的教育机会,并发展出更有效的教育政策。
2. 职业:科层制也可以应用于职业领域,帮助我们分析不同职业群体之间的地位和收入差异。
科层制
网络而科层制在现代中国的持续、稳定的应用主要还是体现于新中国建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
韦伯认为科层制是由“供给型”经济所创造的,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得到完善。
由于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因此科层组织结构的科学化建设还很不完善,科层组织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在我国科层组织中不仅存有科层制基本的负功能,而且还有自己的典型特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权力过于集中,组织中个体的影响力过大。
许多组织的运行依靠领导者个人的权威、意志,而不是依赖于组织规范,个性角色替代了组织角色。
有些组织的领导不重视组织管理工作,凭经验进行所谓“具体指挥”、“现场领导”,把组织丢在一边,凡事都要亲自过问。
而且由于权力过分集中,容易造成个人独断和决策失误,不能充分调动和保护下级的积极性,产生主观主义、官僚主义;也造成了组织领导者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滥用职权、欺上瞒下、压制民主、打击报复;有的领导者利用组织结构赋予的职权安插亲信、走后门、拉关系、大搞不正之风,甚至营私舞弊、行贿受贿、贪赃法。
在这里科层组织不仅没有成为提高组织效率的手段,却成了个体谋取私利的工具。
这样的科层组织不仅仅是无益的,而且是有害的。
二是机构重叠,权责不清。
有些社会组织机构因人设职、因人设岗,造成组织机构臃肿、层次重叠、人浮于事、手续繁杂、效率低下。
另外,我国目前还存在着用政治组织——国家代替社会组织,单位所有制阻滞社会组织的形成和完善等现象。
特别是在政府组织中,党的组织实际上控制着所有其他组织。
在这里科层组织的目标:控制比效率优先。
这有违于科层组织建立的初衷。
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特别是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政社不分、权责不清、党政干预过多,导致工作中相互扯皮,相互推诿,不负责任,最终影响了各类社会科层组织自主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三是组织行为缺乏理性。
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一直占据着国家经济生活的主导地位,进而在整个社会中形成了浓厚的小农意识和家族观念。
科层制行政管理理论
科层制行政管理理论科层制是指以行政级别作为一种组织结构的管理模式。
科层制在行政管理理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可以提高组织的效率和灵活性,使管理更加科学化和民主化。
科层制行政管理理论的兴起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于现代企业和政府组织的管理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科层制行政管理理论的核心是将管理任务按照不同的层次和级别进行划分和分工,并通过科学的管理体系和管理程序进行协调和整合。
科层制的特点是层次分明,权责明确,通过层层委托和管理,实现组织的目标,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和工作质量。
科层制行政管理理论的出现,是管理学领域的一大突破,为管理者提供了一种更加灵活、效率和科学的管理模式,对于提高管理效率和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科层制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和欧洲。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管理问题成为重要议题,管理者们开始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逐渐形成了科层制管理理论。
泰勒的科学管理和韦伯的官僚管理等理论对科层制管理理论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层制管理理论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发展,出现了层级化管理、分工管理、职能管理、委托管理等概念,使得科层制管理理论更加细致和全面。
科层制行政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组织行为学、行政学和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通过对组织的结构、权责关系、流程和决策等方面的研究,科层制行政管理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管理原则和方法,为实现科层制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
科层制行政管理理论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组织建设、管理体系、权力控制、绩效评估、激励机制等多个方面,对于组织的管理和运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科层制行政管理理论在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和企业中,各种组织形式都在不断地尝试和实践科层制管理理论,针对不同的管理问题和需求,提出了诸如部门制、项目制、分公司制等各种管理模式。
行政管理理论科层制
行政管理理论科层制一、科层制的概念及作用科层制是指由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政府机构和部门进行统一管理的模式。
在科层制下,政府机构和部门按照一定的层级和职能划分进行管理,从而实现政府职能的有效协调和高效运作。
科层制是现代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一,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政府机构的效率。
科层制可以有效地分解和分配政府职能,使得政府机构能够更好地专注于自身的工作任务,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 促进政府职能的协调与整合。
通过科层制的管理方式,政府可以对各部门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协调,实现政府职能的协同作用,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
3. 提高政府的服务质量。
科层制可以促使政府机构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从而提高政府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
4. 优化政府机构的管理结构。
科层制可以根据政府机构的功能要求和工作特点,建立合理的管理结构,使得政府机构的运行更加有章可循、规范化。
二、科层制的组织结构及特点科层制的组织结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机构设置、职能划分和上下级关系。
1. 机构设置。
科层制的机构设置是指政府机构和部门按照一定的层级进行划分和管理。
一般来说,政府机构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下属机构。
中央政府在科层制中通常包括各部、委员会、办公厅等部门,地方政府包括各级地方政府和下属机构。
2. 职能划分。
科层制的职能划分是指政府机构根据各自的专业和职责,对政府职能进行细分和分工。
这种职能分工不仅涉及政府机构内部的职能划分,也包括政府机构之间的职能协调和配合。
3. 上下级关系。
科层制中的政府机构和部门之间存在着明确的上下级关系。
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下属机构进行管理和指导,地方政府对下属机构进行管理和指导。
科层制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分级管理。
在科层制中,政府机构和部门按照一定的层级进行管理,形成了明确的上下级关系。
2. 分工协作。
科层制中的政府机构和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能和专业进行分工,形成了相互配合和协作的工作模式。
科层制在中国
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被公认 是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 创始人之一。
+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科层组织早已产生。例如, 在唐朝, 庞大的政治科层组织结构就已经 形成。当时, 中央政治体制是三省 六部制。所谓三省是中书、门下、 尚书三省。六部包括吏、兵、户、 刑、礼、工等部。中书省长官为 中书令, 门下省长官为门下侍中, 尚 书省长官为尚书令, 是共同辅佐君 主处理国务的决策者。在政务上, 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 省执行。六部属于尚书省组织, 是 行政的实际总管。每部四司, 各设 郎中、员外郎中为部员骨干。
+
由于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 中, 因此科层组织结构的科学化建设还很不 完善, 科层组织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在我国科层组织中不仅存有科层制基本的 负功能, 而且还有自己的典型特征, 突出表现 在以下几方面:
+ 权力过于集中, 组织中个体的影响力过大。
+ 机构重叠, 权责不清。 + 组织行为缺乏理性。
+
在地方政治体系上, 唐朝在各大州设大 都督府, 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小州设都督府。都督既是军事 长官, 也是行政长官, 其部属包括长史、别驾、 司马、参军事(司功、司仓、司户、司田、 司兵、司法、司士等参军事) , 府有府尹, 县 有县令。
+
科层制在现代中国的持续、稳定的应 用主要还是体现于新中国建立之后, 特别是 改革开放以后。韦伯认为科层制是由“供 给型”经济所创造的, 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 展不断得到完善。
+ 官僚主义(bureaucratism):“指脱离实际、
脱离群众、做官当老爷的领导作风。如不 深入基层和群众,不了解实际情况,不关 心群众疾苦,饱食终日,无所作为,遇事 不负责任;独断专行,不按客观规律办事, 主观臆断地瞎指挥等。有命令主义、文牍 主义、事务主义等表现形式。官僚主义是 剥削阶级思想和旧社会衙门作风的反映。”
科层制名词解释
科层制名词解释科层制(又称官僚制)是建立在马克斯·韦伯的组织社会学的基础上的,它体现了德国式的社会科学与美国式的工业主义的结合.按照通行的解释,官僚制指的是一种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也就是说,它既是一种组织结构,又是一种管理方式。
扩展资料作为一种管理方式,官僚制为现代社会的组织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马克斯·韦伯在对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进行广泛的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任何有组织的团体,唯其实行"强制性的协调"方能成为一个整体.基于此,他将官僚集权的行政组织体系看成是最为理想的组织形态,并预言人类在以后的发展中将普遍采用这种组织结构.韦伯设计的这种理性科层制组织具有以下的五大基本特征:1.专门化.在科层制组织中,作业是根据工作类型和目的进行划分的,具有很清楚的职责范围,它科学地划分每一工作单元和强调删除那些无用的.重复工作,以及考虑到职能交叉的必要.各个成员将接受组织分配的活动任务,并按分工原则专精于自己岗位职责的工作.2.等级制.在科层制组织中,拥有一大批官员,其中每个人的权威与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这些官员的职位按等级制的原则依次排列.部属必须接受主管的命令与监督,上下级之间的职权关系严格按等级划定.3.规则化.在科层制组织中,组织运行,包括成员间的活动与关系都受规则限制.也就是说,每位成员都了解自己所必须履行的岗位职责及组织运作的规范.所以说,科层制组织所采取的手段能最有效地实既定的目标,领导人一时产生的错误想法或已经不再适用的程序,都不大可能危害组织的发展.4.非人格化.在科层制组织中,官员不得滥用其职权,个人的情绪不得影响组织的理性决策;公事与私事之间具有明确的界限;组织成员都按严格的法令和规章对待工作和业务交往,确保组织目标的实施.5.技术化.在科层制组织中,组织成员凭自己的专业所长、技术能力获得工作机会,享受工资报酬.组织按成员的技术资格授予其某个职位,并根据成员的工作成绩与资历条件决定其晋升与加薪与否,从而促进个人为工作尽心尽职,保证组织效率的提高.韦伯认为,从纯技术的观点来看,官僚制能为组织带来高效率.从这一意义上可以说实行强制性官僚制是最合理的已知手段.它在严密性、合理性、稳定性和适用性等方面都优于其他任何形式.1.严密性.权力的层级结构制度可以确保决策制度的可靠性.位于层级结构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明确职权限制,他们清楚地知道,如果发生了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应当把问题转交给哪个部门、哪个职位;如果需要做出某项决定,那么决定应由谁来做出.这种严格按等级、法规运作权力的结果,可避免组织之间、个人之间职责不清,互相推诿的现象.2.合理性.科层制组织按照层级节制的原则,保证对组织成员的控制,使组织活动具有非人格化的特征.组织内部存在大批专家,他们拥有专门知识,再充分利用档案,这样,组织就有可能通过精确的计算对未来的事件进行可靠预测,从而使组织的行为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3.稳定性.在科层制组织中,专业技术知识的运用是它的一个主要优势.任何行政法令、决定、条例都有书面形式的规定和记录,详细而具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从而保证了组织行为的稳定性.4.普遍性.在韦伯创立科层制理论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科层制组织的崛起已被证明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工业组织、政府机构、工会、宗教机构等一切大型的组织都经历了官僚制化的历程.在当代工业社会,科层制组织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最为普遍的组织形式.。
评价科层制
评价科层制
科层制是一种管理体制,它以严格的层级结构和明确的职责划分为基础,对组织进行管理和协调。
它的出现旨在提高组织的效率和效益,使组织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和任务。
然而,科层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限制。
科层制可能导致决策过程缓慢。
由于信息需要经过多层传递和审批,决策的执行时间可能会延长,从而影响组织的响应速度和灵活性。
尤其是在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和竞争环境时,这种缓慢的决策过程可能导致组织错失机会。
科层制可能导致决策权集中在高层管理者手中。
在科层制下,高层管理者对组织的决策权和资源分配权具有较大的控制力。
这种权力集中可能导致低层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受到抑制,限制了组织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
科层制可能导致沟通和协作不畅。
由于层级较多,信息的传递和沟通需要经过多个层面,容易出现信息失真、传递不准确等问题。
同时,不同层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权力斗争也可能影响协作和团队合作,影响组织的整体效能。
然而,科层制也有一定的优势。
首先,科层制可以提供明确的职责划分和责任追究。
每个层级都有明确的职责和任务,使员工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责任心。
其次,科
层制可以提供稳定的组织结构和秩序。
通过层级的建立,可以确保组织的稳定性和运行的有序性。
总的来说,科层制是一种管理体制,它既有优势也有限制。
在实际应用中,组织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需求,灵活地运用科层制,并结合其他管理方法,以实现组织的目标和发展。
同时,组织也应积极探索和创新,寻求更加灵活和高效的管理方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科层制的涵义及结构特征分析兼评韦伯的科层制理论
科层制的涵义及结构特征分析兼评韦伯的科层制理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科层制的涵义及其结构特征,并对马克斯·韦伯的科层制理论进行全面的评价。
科层制,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广泛应用于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如政府、企业、教育等。
理解科层制的涵义及其结构特征,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运行机制、优化组织结构、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斯·韦伯作为科层制理论的奠基人,其理论为我们理解科层制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
然而,任何理论都有其局限性和不足,因此,本文在介绍韦伯科层制理论的也会对其进行批判性的评价,以期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科层制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首先将对科层制的涵义进行界定,明确科层制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然后,通过对科层制的结构特征进行详细分析,揭示科层制在组织运行中的优势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介绍韦伯的科层制理论,包括其理论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对科层制的评价。
韦伯的科层制理论强调了理性化、法制化、非人格化等核心要素,为我们理解科层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然而,本文也将指出韦伯理论的局限性,如过度强调理性化可能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科层制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的僵化和官僚主义等问题。
本文将对科层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进行简要探讨,分析科层制在不同领域的适用性和效果。
本文还将对如何优化科层制结构、提高组织效率提出建议,以期为我们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中的组织挑战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科层制的涵义科层制,也被称为官僚制,是一种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其核心理念在于通过明确的权力等级、规则、程序和职责分工来实现组织的高效运作。
科层制的核心特征包括权力等级、规则化、非人格化、技术化和专业化。
科层制强调权力等级,即组织中的成员按照等级制度进行排列,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上级和下级,形成一条权力链条。
这种等级制度确保了组织的决策能够迅速、有效地传达和执行。
科层制注重规则化,即组织内部有一系列明文规定的规章制度,要求成员遵循一定的行为准则和操作程序。
《现代社会中科层制》读书报告
《现代社会中科层制》读书报告可编写可改正《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念书报告莫锦江现代社会中大规模正式组织的空前发展,很多社会科学家已经或许正在变为社会技师,以及科层制所隐含的道德和政治含义,韦伯的理论获取了美国社会学家的宽泛支持这四方面主要要素使得社会科学家,如布劳和梅耶,对科层制构造和动向研究产生了浓重的兴趣。
他们共著的《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是一本从现实社会中探究科层制的发展与运转规律的书本。
他们一方面一定了韦伯的科层制理论,但不一样的是布劳和梅耶主假如从现实社会中的各样部门来认识科层制,以此来批评韦伯的科层制或许说找出韦伯科层制的负功能——低效率刚性、守旧主义和对改革的抵制、社会阶级差其他长久性。
本书的特色之一就是运用大批的报告检查,率领我们从实质生活中认识认识科层制。
布劳和梅耶要点引领我们从现实社会中的各样部门来认识科层制,并分别从科层制的运作、科层制威望、组织构造、组织与环境、科层制的反功能、科层制的变迁以及科层制与民主制的比较几个方面对科层制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
本书的特色之二在于对科层制负功能的论述。
假如把科层制看作是解决组织低效率的一剂良药,那么开出这剂良药的韦伯主要重申药的正向作用。
但是“是药三分毒”,布劳和梅耶正好找出了其毒性所在——低效率刚性、守旧主义和对改革的抵制、社会阶级差其他长久性。
本书的特色之三在于对科层制负功能的战胜方法的议论。
布劳和梅耶固然以为科层制拥有负功能,和一般人(也许好多人就会由于某一事物被表露有什么弊端就会完整否认它)不一样的是他们并无所以而完整否认科层制,而是进一步商讨解决方法,从经济角度找寻战胜科层制负功能的体制——分别化组织、用财务控制取代直接监控能够获取更高的效率。
《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作为第一本系统的对于科层制社会学的书本,对学术界的贡献是巨大的,其学术影响更是宽泛而深刻的。
11 / 11。
《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读书报告
《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读书报告作者简介:彼特·布劳,生于奥地利,20世纪40年代移居美国,1952年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
至今已发表一百多篇论文,十多本著作,如:《科层的动力》、《社会生活中交换和权力》、《不平等性和异质性》等。
布劳的学术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而且已经超出了社会学的范畴。
作为神会交换理论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他对于正式组织的研究有开拓性的影响。
书本简介:本书是第一本系统的关于科层制社会学的书籍,由布劳与人际关系学派代表人物马歇尔·梅耶共同完成。
与韦伯的理想角度的科层制不同,作者主要是从现实社会中的各种部门来认识科层制的——本书在之前各种文献中关于科层制的观点基础之上,运用了大量的报告、调查等现实资料,分别从科层制的运作、科层制权威、组织结构、组织与环境、科层制的反功能、科层制的变迁以及科层制与民主制的比较几个方面对科层制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我的看法:一、组织内部的非正式关系布劳在第三章里提出,在科层制组织内部并非仅仅存在韦伯的“理想型”中那种正式关系,同时也存在非正式关系,而且这种非正式关系对组织的运行发挥着重要作用。
官员们在遇到不知道如何处理问题时,按照科层制组织的规章制度,他应该直接同上司进行讨论,而不应该向同一层次的同事咨询求助。
但是,大多数官员都害怕在上司面前暴露自己的无能为力,担心这样可能会让上司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而影响晋升,因此他们多会违背正式的规章制度,不向上司请示报告,而是彼此互相咨询。
这样做的结果是,这些工作人员所遇到的问题可能会得到更有效的处理。
对于非正式组织的争论,书中提到了两个极端的观点。
一是“组织的基本功能就是控制非正式组织”,即组织必须抑制非正式组织的发展;另一种极端是“组织的基本功能是培育非正式工作群体及其实践,使其最有效地接近组织的目标”,即组织应当鼓励非正式组织的发展。
很明显,这两种极端都是不合理的。
非正式组织是把双刃剑,是为组织带来利益还是损伤,这掌握在正式组织手里。
科层制
材料7 乡村文化的衰落,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担忧和焦虑。 这些学者有不少出身于农村,他们有着自己的乡村 记忆,和对现实乡村的直接观察和体验。因此,他 们的忧虑就特别值得注意。故乡的传统生活方式正 在消亡与崩溃。这里既有传统的以民间节日、宗教 仪式、戏曲为中心的地方文化生活的淡出、空洞化, 也包括曾经相当活跃的,与集体生产相伴随的农村 公共生活形式(如夜校、识字班、电影放映队、青 年演出队)的消逝,更有在纯净的大自然中劳作和 以家庭、家族、邻里亲密接触、和睦相处为特点的 农村日常生活形态解体的征兆和趋向。生态环境的 恶化,家庭邻里关系的淡漠和紧张,社会安全感的 丧失,使乡村生活已逐渐失去了自己独到的文化精 神内涵。赌博、暴力犯罪,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乡 村社会文化精神缺失的表征。
二、马克思〃韦伯与科层制组织理论的产生
三、科层制组织的兴起及其条件
1、科层制组织的产生: ·现代可曾体系的出现,首先是同欧洲中央集权国家联系在 一起的 ·科层制作为国家政治体系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 是近代社会的产物,是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二元化过程中逐 渐形成的。 · 19世纪后期,英国文官制度的出现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 科层制作为一种行政体制正式进入政治领域。 ·工业革命后,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生产力迅速发 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组织结构日益庞大和复杂,必须以 正式科层组织这种高效率的形式才能完成日益繁重的组织目 标,至此,科层制组织得以普及和兴盛
第三节 科层制组织理论的主要思想
一、科层制组织的理论预设——合理性 二、科层制组织的理论基础——合法性权威 传统权威——传统性组织 魅力权威——魅力型组织 法理权威——合法性组织 三、不同权威下的组织类型
第四节 科层制组织理论的困境与发展
一、 科层制组织的困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读书报告
作者简介:
彼特·布劳(Peter M.Blau,1918—)生于奥地利,在20世纪40年代移居美国,1952年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
至今已发表一百多篇论文,十多本著作,其中有《科层的动力》(1955)、《社会生活中交换和权力》(1964)、《美国职业结构》(1967)、《不平等性和异质性》(1977)和《机会结构》(1994)。
布劳的学术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而且已经超出了社会学的范畴。
作为神会交换理论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他对于正式组织的研究有开拓性的影响。
书本简介:
布劳与人际关系学派代表人物马歇尔·梅耶(Marshall W.Meyer)共同所著的《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Bureaucracy in Modern Society)一书是在之前各种文献中关于科层制的观点基础之上,从现实社会中探求科层制的发展与运行规律。
与韦伯的理想角度的科层制不同,作者主要是从现实社会中的各种部门来认识科层制,本书分别从科层制的运作、科层制权威、组织结构、组织与环境、科层制的反功能、科层制的变迁以及科层制与民主制的比较几个方面对科层制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书中运用了大量的报告、调查,真正的从实际生活中来认识与把握科层制,达到了还我们一个真实科层制的目的。
另外,很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是第一本系统的关于科层制社会学的书籍。
读书体会:
正如所有人评价的那样,《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是一本系统的关于科层制的书籍。
它从各个方面介绍了现在社会中的科层制。
对于布劳的观点,有几个自己的想法:
一、布劳对于韦伯的科层制的观点
首先在关于科层制的定性方面,布劳认同了韦伯的观点——科层制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它是指“在大型组织中对工作进行控制和协调的组织原则”。
1本书的的前六章都是对于韦伯的科层制的理论的一个肯定,而后几章节则是对于科层制的反功能的实践。
许多读过该书的人都认为这是对于韦伯的科层制的一种批判,而该书的译者也不例外。
但是就我个人认为,与其说是一种对于韦伯的科层制的一种批判,说它是对于韦伯的理想模型的一种泛化更为恰当。
我想用默顿的“中层理论”来解释两者之间的关系。
“韦伯所提出的科层制是一种理想模式,它有意忽视那些非完全的和非必然的现象。
”2当我们发现一系列相关的事物或现象时,我们提取其中的共同点,将其抽象化从而得出几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我们再将这几个抽象化的概念进一步抽象化,得出更少但是更抽象的概念……经过一步步的抽象化后我们最终得出一个理想的理论,抛弃了一切非主流的和非必要的东西,这就是韦伯的科层制的来源。
但是,布劳和韦伯毕竟身处两个时代,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一些当初被韦伯所摒弃的非完全的因素,逐渐开始影响到科层制的运行。
于是,布劳就将韦伯的科层制进行了泛化,才会有了《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
布劳用实证来实践韦伯的科层制,并在其中发现了一系列与韦伯的理想模型不一样的现象。
二、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
在现代组织的运行中,出现了与韦伯的理想状态下的科层制不同的情况。
组1《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P17页
织的实际情形与韦伯的理想类型有很大出入(关于这一点韦伯之前已经预料到了)。
现实中的科层制运作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由非正式关系联结成的网络和一系列人们私下进行的活动,即“非正式组织”3。
而韦伯由于是从理想模式来阐述科层制,忽视了正式组织中的非正式形态的存在和持续。
随着社会的发展,非正式组织在组织运行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正如布劳在书中举的工厂车间的例子一样。
理论上,车间内最被巴结的应当是车间的管理人员,但现实恰恰是最受巴结的是机车的维修工。
这就是非正式组织在正式组织中的作用。
对于非正式组织的争论,书中提到了两个极端的观点。
一是“组织的基本功能就是控制非正式组织”,即组织必须抑制非正式组织的发展;另一种极端是“组织的基本功能是培育非正式工作群体及其实践,使其最有效地接近组织的目标”4,即组织应当鼓励非正式组织的发展。
在我看来,这两种争论太过极端。
并非所有的非正式组织都会阻碍组织的运作和发展,也不是所有的非正式组织有利于组织。
对于是否应该控制非正式组织,我们应当从其源头进行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而在这里,我认为中国的组织中非正式组织的形成原因是和西方有所不同的。
中国的近现代数十年中存在着一种非常特殊的制度——单位制。
因此,我认为在中国虽然单位制已经消失,但是其影响是有持续性的。
中国的单位制影响之一就是领导的权威属于传统型权威。
即职位的权力已经转嫁到领导的个人身上。
(如上课所举的例子:在单位制时期,许多员工下班之后看见上级领导仍然需要点头哈腰。
)而中国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的形成,往往由于领导的传统型权威。
西方形成的原因更多的可能来自对于效率的追求。
三、科层制的反功能
本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关于科层制“反功能”的介绍。
5“反功能”被社会学家用来指称社会系统中有损适应和调整的一些特性,而适应和调整是使社会系统发挥功能的能力。
韦伯主要强调了科层制的正功能,尽管他看到了科层制的一些不良后果(反功能)。
正是由于这些反功能,使得他后来极力谴责他曾经颂扬过的科层制,并视之为人类自己制作的“牢笼”。
布劳和梅耶通过组织社会学的经典研究案例指出,“科层制的反功能之一来自于规则和规范运用中的过分刚性,过分刚性导致科层制无力回应外界发生的变化和组织的成长,因而无力满足完成任务的基本需求。
另一个反功能就是保守主义和革新的抵制。
科层制选择和预先程序也会固化社会阶级差别,进而固化社会不平等,这是科层制的第三个反功能”。
简单来说,科层制的反功能,即低效率刚性、保守性和固化阶级差别。
但布劳同时指出,“这决不意味着科层制完全是反功能的”,科层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发生了异常明显的变化。
一方面,科层模型的变体在未来还会继续,另一方面,在许多组织中,韦伯的科层制模型还会继续发挥作用。
当今社会,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各行各业,各个部门,都或多或少,不同程度的涉及到科层制的管理模式。
正如布劳所说,“组织的科层化已经变得如此普遍以至于我们很难想象科层制的替代形式。
”6作为一种组织类型,科层制取代传统型、魅力型无疑是因为其具有突出的作用。
然而,科
3《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P51页
4《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P53页
5《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P139页
层制是否真的是我们管理模式的一种理想状态也许未必。
但就目前的发展状态来看,科层制这一组织形式在可预见的时期内还将继续发挥其作用,也即是说还没有一种更加成熟的组织模式来取代科层制。
在中国社会,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仍然无法把“科层制”从贬义的词汇中完全分离出来。
而《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也是从马克斯·韦伯的科层制谈起,直讲到目前西方各国对这一体制的实践和对其理论的再认识,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界是怎样看待科层制和对“官僚制度”进行批判的问题全无涉及。
因此,我们仍然需要结合中国社会的现状去亲身的对韦伯的科层制进行实践。
063838 周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