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现代组织 -复旦社会学课件

合集下载

第十章_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十章_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单项选择题(共 11 道)1 . 1976 年 10 月粉碎“四人帮”后,党和国家的工作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主要是因为主持中央工作的华国锋仍然坚持()A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B .“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C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D .“批邓、反击右倾反案风”2 .被称为开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宣言书,并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了思想准备的重要文献是()A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B .《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C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开幕词》D .《南方谈话》3 . 20 世纪 70 年代末,中国农村率先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土地经营上实行()A .互助合作制度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C .产业化经营制度D .机械化耕作制度4 .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重大事件是()A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 . 1979 年的理论工作务虚会D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5 . 1980 年 8 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的讲话,分析了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这篇讲话是()A .《目前的形势和任务》B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C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D .《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6 . 1984 年 10 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A .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B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C .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市场经济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7 .1992年6月29日,江泽民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论断是在()A .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发表讲话,B .中共十四大C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D .中共十五大8 .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是在( )A .中共十三大B .中共十四大C .中共十五大D .中共十六大9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标志是()A .1992年6月29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发表讲话,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论断B .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C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D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0 .提出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文献是()A .《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B .《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C .中共十五大报告D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E .中共十六大报告11.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是在()A .中共十三大B .中共十四大C .中共十五大D .中共十六大二、多项选择题( 11 道)1 . 1979 年 3 月 30 日,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发表讲话,指出必须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A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B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C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D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E .坚持改革开放2 .中共十二大对社会主义民主和文明的有关论述有()A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B .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来保证C .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必须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D .要把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结合起来E .要把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结合起来3 .中国在 20 世纪 80 年代设立的首批经济特区有()A .深圳B .珠海C .汕头D . 海南E .厦门4 .中共十三大确定的“三步走”的战略包括的三个阶段是()A . 1990 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 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B .到 20 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C .到 21 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D .到 2010 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E .到 2015 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5 .1990年3月,邓小平在同江泽民等谈话时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两个飞跃”的思想,它们是()A .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B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C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现D .改革农产品流通制度,发展农村市场经济E .发展集约化和集体化经济6 .判断我们各方面工作得失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A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B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C .是否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D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E .是否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地位7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A .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B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C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D .人民群众当家作主E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8.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 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实现的两个根本转变是()A .从单纯公有制向以公有化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转变B .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C .从劳动密集型增长方式向技术密集型增长方式转变D .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E .从主要靠引进技术向主要靠自主创新转变9 .1996年10月.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对新形势下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和规划,强调要()A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B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C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D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E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10 .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完整概念,其主要内容是()A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B .代表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C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D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E .代表中国最先进阶级的根本要求11.中国基层民主自治体系的主要内容是( )A .农村村民委员会B .乡镇居民委员会C .城市居民委员会D .知识分子代表大会E .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三、简答题。

10第十章哈耶克新自由主义

10第十章哈耶克新自由主义

20
哈耶克新自由主义
1.充分就业均衡
像20世纪30年代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一样,哈耶克也是从 某种均衡状态出发来分析经济周期的。哈耶克的均衡,是既充 分就业、货币数量一定、整个社会的消费-储蓄比例一定、生 产的纵向结构一定时,用于购买消费品的货币和用于购买资本 品的货币之间的比例等于消费品产量与资本品产量之间的比例, 即两类产品的需求之比等于供给之比。这个比例称做均衡比例。 哈耶克的均衡,是既充分就业条件下的均衡,也是他周期 理论的逻辑前提之一,他整个周期理论的推导,都是以此为前 提的。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
6
哈耶克新自由主义
哈耶克是一位勤奋的经济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并享有巨大 的世界性声誉,在20世纪30年代,他是奥地利经济周期理论的杰 出倡导者。在关于凯恩斯《货币论》(1920)的论战中使他丧失 了一流经济学家的地位。之后,他转向政治哲学、法律理论和思 想史的研究,并在这些领域取得极大的成就,他作为一个“自由 意志论者”名声又传播起来,其影响远远超出经济学领域。 20世 纪70年代之后,凯恩斯主义在西方国家陷入低潮,福利国家政策 实践的结果令人失望。作为凯恩斯主义坚定的反对者,哈耶克的 经济学说也再度引起人们的重视。1974年哈耶克荣获诺贝尔经济 学奖,此后,他的新自由主义观点对西方思想界的影响也越来越 大。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
1
哈耶克新自由主义
第十章 哈耶克新自由主义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
2
哈耶克新自由主义
哈耶克新自由主义是在理论上自成体系并 最具有代表性的自由主义思潮,使在同凯恩斯 主义的论战中发展起来的。哈耶克新自由主义 所提出的自由货币理论, 经济周期和滞张理 论 ,经 济自由理论, 以及对经济 ,社会, 政 治,制度内在关系的分析,使之成为20世纪70年 代以后最有影响的经济学派之一。该学派主张 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自由主义原则‛,反对 垄断,国家集权,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等‚极权 主义‛,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反对政府 干预经济。

1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十章

1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十章

一、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1976-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 1982) ) (一)真理标准大讨论 1、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 、两个凡是: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 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 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 这一方针是由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华国锋最早提 。 出的。 出的。 2、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提出。1978年5月11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提出。 年 月 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了题为《实 《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了题为《 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作者: 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者:南京大学哲学系 胡福明)的文章。 胡福明)的文章。这篇文章重申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唯一标准这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唯一标准这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2、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解决企业同国家的关系问题, 解决企业同国家的关系问题,实行多种形式的利润留成和 盈利包干,进而实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盈利包干,进而实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初步形成了 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 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经营形式 并寸,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新格局。 并寸,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新格局。 1980年 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 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 济特区。 济特区。 (四)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主要任务是压缩基本建设规模, 1、国民经济的调整 主要任务是压缩基本建设规模,调 整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集中力量先把农业搞上去。 整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集中力量先把农业搞上去。 2、中央工作会议的主要内容 李先念代表中央在讲话 中分析了经济形势,论述了调整经济的必要性, 中分析了经济形势,论述了调整经济的必要性,提出了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持续发展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持续发展

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持续发展1、真理标准讨论的意义:①、继延安整风运动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②、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左”倾错误;③、实现历史性的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2、邓小平关于思想解放的宣告书:①、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②、1992年南方谈话3、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①、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②、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③、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④、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⑤、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4、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①、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②、结束了在粉碎“四人帮”后,党和国家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开始了全面拨乱反正;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⑤、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5、1981年6月召开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简称《历史决议》:①、否决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做出了基本结论;②、肯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符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③、评价了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活的灵魂作出概括(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⑤、标志着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6、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7、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内容:①、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②、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③、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论断;④、提出判断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⑤、强调加强党的建设;⑥、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前途。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中共十二大提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 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 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 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大会提出要努力建设高 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 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第一节 拨乱反正与 改革开放的发端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改革开放的起步 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在徘徊中前进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
1、在徘徊中前进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文革”结束后,“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使 彻底纠正“文革”错误的要求和愿望遇到严重阻 碍。1978年5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强 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实现历史性的 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2、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 制改革的决定》,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 济对立起来的观点,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决定》的作出和实施,使经济体制改革以 城市为重点全面展开,在一些地方取得重要 进展。
3、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全面总结新中国的历史 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 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出了基本 结论。
决议的起草和通过表明,中国共产 党是在政治上、理论上成熟的坚强的马 克思主义政党,标志着党和国家在指导 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了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2)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3)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4)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提出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5)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

(6)这次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着中国从此迸人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因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2、在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关系是怎样的?试举例说明。

(1)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大党来说,成就一项伟大的事业必须有理论指导和理论武装。

对于我们的改革大业来说,无论是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还是作为经济体制等各方面体制的根本变革,都是一个伟大的实践创新。

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在理论创新中推进实践创新,是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改革开放中的运用和体现。

因此,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中十分重视理论创新。

在各方面创新中,理论创新是起带头作用的。

(2)改革实践推动理论创新回想我们走过的改革开放历程,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就明确地提出了“党中央在理论战线上的崇高任务,就是领导、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历史地、科学地认识毛泽东同志的伟大功绩,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原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近代史第十章知识点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近代史第十章知识点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近代史第十章知识点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这一时期的近代史第十章,主要涵盖了我国从改革开放初期到新时代的历史进程。

本知识点总结将为您梳理这一时期的关键事件、理论成果和实践探索。

一、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起步1.改革开放的背景: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严重困境,需要进行改革和调整。

2.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3.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等。

4.对外开放: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1.邓小平理论: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基本路线、三步走战略等。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

三、新时代的伟大事业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等。

2.全面深化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

3.全面依法治国: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

4.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等。

5.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党治国理政水平。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1.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2.战略布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和国际地位1.外交战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十章 社会组织——第十二章 社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十章 社会组织——第十二章 社

第十章社会组织10.1 复习笔记一、社会组织概述1.社会组织的含义与构成要素(1)社会组织的含义①社会组织的两种理解:a.广义的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初级群体;b.狭义的组织,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

它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②组织活动是一种整体性和结构性活动,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包括:a.组织的目标结构;b.组织的心理结构;c.组织的技术结构;d.组织的整体活动。

(2)社会组织的特征①人类社会的群体生活发生重要变化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a.新型组织方式对人际交往产生一定影响。

在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正式关系,交往需要按照固定的规则和方向进行,具有较强的间接性和片面性的特点。

b.从结构上看,社会组织都有明确的活动目标,并由此与其他社会组织有着明显的界线,组织内部的运行依赖一套正式而稳定的关系结构,用以协调组织多样化活动,实现组织的整合状态。

②现代组织活动与传统的人类活动相比具有某些截然不同的特征:a.现代组织的非人格化特征;b.现代组织的整体合理性与个体非合理性特征;c.现代组织的道德与非道德性的两重性特征。

(3)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①规范。

规范是指稳定的规则与规章制度,是组织与社会互动的基础,是社会关系及其功能价值的具体表现,其目的是使社会生活中的互动行为标准化。

②地位。

地位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所处的位置。

社会地位的形式有两种:即归属地位与成就地位。

归属地位是与生俱来的;成就地位则是依靠个人后天的努力所取得的地位。

社会组织中的地位主要是成就地位。

③角色。

角色是指按一定社会规范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的行为模式。

人的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是不可分割的,角色是地位的动态表现,而地位则是角色的静态描述。

社会组织就是由一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角色构成的。

④权威。

权威是指一种合法化的权力,是维持组织运行的必要手段。

第十章 现代管理论的主要学派

第十章  现代管理论的主要学派

3.拉尔夫·戴维斯的管理思想 代表作:《工厂组织和管理原则》、《高层管理的基本原理》、 《企业组织和作业的基本原理》等。 戴维斯的管理思想经过了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1)从车间一级的作业的角度看待管理。 (2)研究范围转到更广阔的管理的角度。 (3)进一步发展了“管理过程”的概念,但仍以相当大的篇幅论 述生产车间的问题。 (4)完全从企业高层管理的角度来探讨经营管理问题。 4.哈罗德·孔茨的管理思想 哈罗德·孔茨的代表作:《管理学原理》、《管理理论的丛林》、 《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走向统一的管理学》等。 孔茨认为管理是通过别人使事情做成的各项职能。他非常强调 管理的概念、理论、原则和方法。孔茨将管理的职能划分为计划、 组织、人事、指挥和控制5项。他认为协调的本身不是一种单独的 职能而是有效地应用了这5种职能的结果
六、权变理论学派
“权变”是指偶然事件或偶然性。权变理论的主要涵义是:权宜应变。称为因地制宜理论、 情景管理理论、形势管理理论、以及情况决定论等。它是在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 一种管理理论。权变理论学派的核心就是力图研究组织的各子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之间的 相互联系,以及组织和它所处的环境之间的联系,并确定各种变数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 它强调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寻求不同的 最适合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 权变理论学派代表人物和主要著作: 1.英国学者伯恩斯和斯托克。他们最早运用权变思想来研究管理问题,并合著了《革新 的管理》一书。 2.美国学者劳伦斯和洛希。1967年两人合写《组织和环境》一书,论述了外部环境和组 织结构之间的关系,提出组织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分散化和整体化。 3.美国学者卢桑斯。主要著作有。《权变管理理论:走出丛林的道路》、《管理导论: 一种权变学说》。管理学界一般认为,卢桑斯的“如果——就要”关系理论是权变理论的 思想基础。卢桑斯将现存的管理理论划分为四种学派,即:过程学派、计量学派(或称管 理科学学派)、行为学派和系统学派。他将自己的理论视为是对上述理论的发展。他的管 理理论重点突出了将管理与环境妥善结合起来,并使管理理论更贴近管理实践。 4.英国女管理学家伍德沃德。她的主要著作有:《经营管理和工艺技术》、《工业组织: 理论和实践》、《工业组织:行为和控制》。 5.莫尔斯和洛希,主要著作有《超Y理论》、《组织及其成员:权变方式》, 6.菲德勒。主要著作有《领导游戏:使人适合情况》, 7.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主要著作有《组织与管理:系统观点与权变理论》等。

现代化工与高新技术课件 第10章--1-化工导论

现代化工与高新技术课件 第10章--1-化工导论
1. 防止废物的生成比在其生成后再处理更好。 2. 设计的合成方法应使生产过程中所采用的原料最大量地进入产品之
中。 3. 设计合成方法时,只要可能,不论原料、中间产物和最终产品,均
应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无毒、无害(包括极小毒性和无毒)。 4. 化工产品设计时,必须使其具有高效的功能,同时也要减少其毒性。 5. 应尽可能避免使用溶剂、分离试剂等助剂,如不可避免,也要选用

说明认识一种化学物质对生态的危害性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不可降解的塑料的白色污染
10.1.3 科技发展的基本思考—可持续性发展
3. 人类生存安全
可持续性发展--即倡导社会与经 济协调发展的道路
2. 人类生存质量 1. 人类生存
➢ 可持续性发展要依赖科技进步; ➢ 但并非一切科技都支持可持续
性发展。 ➢ 只有满足人类生存、生存质量
17年代学术奖小企业奖变更合成路线变更溶剂反应条将奖设计更安化学奖1996将废生物质转化为动物饲料化学品和燃料替代聚丙烯酸的可降解性热聚天冬氨酸的生产和使用由二乙醇胺催化脱氢取代氢氰酸路线合成氨基二乙酸钠100co用作聚苯乙烯发泡剂的开发和使一种对环境安全的船舶生产1997可使co用作溶剂的表面活性剂的设计和应用一种革命性的脱出光阻性有机物的清洁技术环境友好的布洛芬生产新工艺方法不产生显影定影废液的干法感光成像系一种全新的低毒性能快速降解的杀菌102历届美国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获奖及提名项目1023世界各国重视绿色化学与化工181998原子经济性概念的发展微生物作为环境友好催化剂的应新千年技术
吸收了当代化学、物理、生物、材料、信 息等科学的最新理论和技术,是具有明确 的社会需求和科学目标的新兴交叉学科。
是未来化学工业发展的方向和基础, 越来 越受到各国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关注。

社会学部分课件第十章 社会组织

社会学部分课件第十章  社会组织

(二)组织的非正式结构 1.概念:是指未经明确规定而从组织成员的活动及相互 作用中自发产生的具有灵活性的关系模式。 2.非正式结构的性质和存在的原因。 首先,组织的职位规范狭隘,不能满足成员兴趣、爱 好等多方面的需要。组织的职位规范只考虑如何保障 组织活动,而很少考虑个人的需要,在某些方面甚至 限制个人的需要,但是那种完全按职位办事,彻底摒 除个人感情、理性的“组织人”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存 在的。 其次,组织规则和活动非个人化,妨碍了成员间的感 情交流。组织正式结构的规则与规定的角色纯属公事 公办的非人格化的,组织成员被视为组织体系上的一 环。但是,人非机器,他除了按规则和角色要求活动 外,还需要思想、感情的沟通,所以组织中就不可避 免地出现人际关系团体以补充正式沟通与控制的不足。
一、组织管理 组织管理是指运用权威来协调组织内部 的人力、物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其主 要目的是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率。
二、组织管理理论(课堂自习) (一)传统组织理论 (二)行为科学组织理论 (三)现代组织理论
三、组织管理方式 (一)家长制的管理方式 (二)科层制的管理方式 (三)官僚主义问题
3.非正式结构的功能。 正向作用:能够减轻成员在组织中的心理压力,增强 组织的稳定性。在现代社会组织中,不仅生产活动紧 张、节奏快,而且组织也是非个人化的,不注重成员 感情需要,这就很容易使人们感到沉闷、单调、生活 毫无情趣,而非正式结构的存在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 决;非正式结构还可以联络成员感情,使大家感受到 友谊、忠诚,从而增强组织的内聚力,提高组织的稳 定性。 负向作用:组织中的非正式结构对组织有促进作用, 同时也有破坏作用,这种破坏作用,就是它的负向功 能。关于这一点,我们在论述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时 已涉及到,在此不再赘述。
(二)优缺点: 分工清楚,责任明确,任人唯才,可提高工作 效率,保证组织活动的顺利开展。 忽视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强调照章办事, 缺乏灵活和应变,易导致官僚主义。

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学派

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学派

第十章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学派哈洛德·孔茨在1961年12月发表的《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19年后又发展《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他对管理流派进行分类,指出管理已由6个学派发展形成了11个学派。

《管理思想史》第十章主要讲述了以下八部分内容:一、关于管理过程学派管理过程学派又称为经营管理学派、管理职能学派,是历史悠久并有巨大影响力的一种管理理论。

管理学者一般认为法约尔是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管理过程理论渊源于法约尔的管理理论。

管理过程学派把管理看作是一个过程,其研究对象就是管理的过程和职能。

法约尔提出管理的五种职能,这五种职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管理过程学派认为,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诸因素来协调有关资源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二、关于社会系统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的形成以美国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的现代组织理论体系的建立为标志。

社会系统学派的理论基础主要有:意大利社会学家帕雷托的理论、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和库尔特·科弗卡的心理学理论以及梅奥等人的人际关系学说等。

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和主要著作。

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切斯特·巴纳德由于他在研究组织和管理性质及理论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而曾经得到过7个名誉博士学位。

巴纳德使用社会的、系统的观点来分析管理问题,后人称他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

三、关于决策理论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是在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行为科学理论、系统理论、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综合运用管理决策问题,形成了关于决策和决策方法的完整理论体系。

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和主要著作1.赫伯特·西蒙西蒙是决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将社会系统理论同心理学、行为科学、系统理论、计算机技术、运筹学结合起来考察人们在决策中的思维过程,并分析了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及其使用的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提出了目标一手段分析法等决策的辅助工具,被人们认为对经理人员的决策确有帮助,并为今后对人工智能等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十章课件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十章课件

辛亥革命的成果
1 结束了中国的封建专制王朝
辛亥革命宣告了封建独裁结束,开启了更加自由、平等、民主的现代国家建设。
2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政治框架
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新纪元的开始。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年的 专制時代,开启了一个现代国家的民主时代。
3 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则随之而生,它提出了用科学方法救国,又融合了民主共和、人民自由、学 术先进、民生幸福的思想,不断促进止从这异化的民族振兴。
结论
辛亥革命代表着近代中国民族解放的开始,它是中国近代史中的一个关键时期,也是建立中华民国和结束封建专制 统治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背景
中西文化的冲击,中华民族经济, 政治,文化的半殖民地化,民族 意识觉醒推动着辛亥革命的爆发。
特点
正式宣告了中国的封建专制王朝 结束,兴起了民族资本主义,推 动了中国新文化和民主运动的发 展。
辛亥革命的过程
武昌起义
历时三个月的革命斗争,共和军从 武昌起义开始,迅速占领了长江流 域一带的各大城市。
建立南京临时政府
1912年1月1日,南京成为中国临时 政府的首都,倪嗣冲出任内阁总理 大臣,并且制定了一部临时宪法。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后新思想的 表现,通过于1910年代至1920年代 期间激烈的出版物、辩论、各种革 命组织和新兴文艺形式推进了精神 上的革命发展。
辛亥革命的启示
要有勇气
自立自强
远望未来
辛亥革命的爆发,需要的是一群勇 敢带有强烈民族精神的人。历史的 车轮前行需要人们一代一代的推进, 需要他们强无敌的勇气。
辛亥革命也启示人们,要像大鹏展 翅迎风而起,要有自立自强的精神, 要有迎难而上的气概。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学目的与要求: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指导方针和主要内容。

增强学生提高自身和全民族科学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自觉性和使命感。

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并全面掌握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3、通过教学,使学生加深对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必要性和文化体制改革趋势的认识。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自学阅读教学时间:6学时教学内容:大家应该知道,就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来看,任何一个社会都必然包含着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个最基本的层面。

其中,文化建设即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提供智力支持和文化保障,并引领着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发展方向。

这四者是互相渗透、互相关联、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发展的精神支柱。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局面,我们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何建设和谐文化,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这是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命题。

也是本章所要讲解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一)文化的基本含义文化一词的词源最早可追溯到古代经典《易经》:“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意思是通过伦理道德来指导人的行动,教化天下而实现社会的和谐。

直接使用汉语“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汉时期的思想家刘向:“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而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其意指,凡治天下者当先以文德治之,文不服才诉诸武力。

社会学第十章 社会组织

社会学第十章    社会组织

(二)社会组织的特征 现代组织活动与传统的人类活动相比具有某些截然不同的 特征: (1)现代组织的非人格化特征。现代组织的规章制度限 制了人类行为的随意性,否定人的自主性和个性,个体行为 需要符合组织的要求,从而把社会人转变为“组织人”。
(2)现代组织的整体合理性与个体非合理性特征。现代 组织的存在和发展依赖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而个体无法知 道也没有必要知道组织活动的终极目标。现代组织的个体活 动与过去相比,很难做到行为完全合理,个体很难控制组织 的发展过程和行为结果。 (3)现代组织的道德与非道德的两重性特征。现代组织 从本质上说是理性思考的结果,它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物质工 具,目的是提高人类社会活动的效率。这种工具无论用于道 德性的慈善目的还是非道德的残忍目的都是可能的。
社会组织的构成
二、社会组织的分类
(一)常见的组织分类 1.按照功能和目标进行分类(代表人物是T.帕森斯) 经济生产组织。例如,实业公司 政治目标组织。例如,政府机构和权力组织。 整合组织:这类组织主要涉及到调解和指导动机,为实 现社会制度的期望或促使社会各部分良好配合的组织。如 精神病院等。 模式维持组织:指那些具有“文化”、“教育”和“价 值承载”功能的组织。例如,教会和学校等。
“霍桑实验”
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 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 和养老金制度,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 生产成绩很不理想。为找出原因,美国 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研究小组开展实验 研究。
心理学家梅奥
霍桑实验共分四阶段: 一、照明实验。当时关于生产效率的理论占统治地位 的是劳动医学的观点,认为工人生产效率与疲劳和单调感 等有关,于是当时的实验假设便是“提高照明度有助于减 少疲劳,使生产效率提高”。可是经过两年多实验发现, 照明度的改变对生产效率并无影响。具体结果是:当实验 组照明度增大时,实验组和控制组都增产;当实验组照明 度减弱时,两组依然都增产,甚至实验组的照明度减至 0.06烛光时,其产量亦无明显下降;直至照明减至如月光 一般、实在看不清时,产量才急剧降下来。

第十章现代沟通方式

第十章现代沟通方式
• 网络沟通作为交际沟通的一种方式,有一般沟通的问题, 也有其特殊问题 • (一)沟通信息呈超负荷 • 网络信息因其容量大,成本低,同时也导致了信息的超 负荷,难以辨别和筛选。 • (二)口头沟通受到限制 • 网络沟通的便捷性,使得人们习惯了面对电脑敲键盘沟 通,而减少口头表达。 • (三)纵向沟通弱化,横向沟通扩张
25
电话沟通 详细记录通话内容
为什么要详细记录通话内容呢?
很多问题并非在电话中就可以解决的,可能要稍后才可能解 决,如果您并非过目不忘的人,就要将通话内容记录下来; 有时候我们可能要帮助同事接听电话,这时候尤其要记录通 话内容;
有些电话虽然是的给您的,但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其他同事负
责的,因此也需要详细记录通话内容; 在有些特殊岗位,员工的通话记录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电 话客服等。 怎样详细记录通话内容呢?
26
电话沟通
电话记录范例
时间 对方单位
通话内容 备注
2003年2月13日 9时10分 电信局 电话123456
部门 对方姓名 及职务
集团管理部 张玲
催要1月份电话费。三天后须交。 已向财务部申请。
27
电话沟通 复述通话内容,以便得到确认
以下信息尤其要注意重复:

• • • • •
对方的电话号码;

网络沟通的优势
• (三)跨平台,易集成 • 跨平台泛指程序语言、软件或硬件设备,可以在多种作业 系统或不同硬件架构的电脑上运作。 • • (四)缩小信息储存空间 • 网络沟通比传统沟通方式信息含量大,上万份的纸质材 料只需一个很小的存储空间。 • • (五)不受天气、地域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
8
网络沟通的问题
14
网络沟通礼仪

教育学第十章我国的教育制度与学制完整版PPT

教育学第十章我国的教育制度与学制完整版PPT

第二节 我国的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与沿革 二、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学制
一、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与沿革
• 1922年仿美国“六
•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
三三”学制;
•时间长;
•又称新学制;
•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 •时间缩短;
壬寅 学制
癸卯 学制
壬子 癸丑 学制
壬戌 学制
1922年(旧历壬戌年),学校系统改革案颁布,称1922年学制,又称壬戌学制。 对高校的管理,由政府直接对学校实行行政管理,改变为通过立法拨款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 前段——基础阶段实行义务教育; 1996年2月29日,田永在参加电磁学课程补考过程中,随身携带写有电磁学公式的纸条,中途去厕所时,纸条掉出,被监考教师发现。 任何教育制度都是其制定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的,是有其一定的取向性的。
癸卯学制:近代史上第一个实施的学制
1904年(光绪三十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 因光绪二十九年(1903)为癸卯年,故又称“癸卯学制”。该学制 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正式公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学制。
是我国现代学制之始。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于1912年,颁布了《学校系统令》,即 “壬子学制”。到1913年,又陆续公布了一系列法令,形成了一个新的
将以15年左右的时间来普及高等教育,然后再以15年左 右的时间来从事提高的工作。
பைடு நூலகம்
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主要内容
四、在校报上公开向我赔礼道歉,为我恢复名誉; 按教育程度划分,有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机构; 职业技术教育,又称职业教育,是我国基本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使受教育者获得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 业道德、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学校教育制度。 第四节:我国的职业教育制度和中等教育 结构改革(了解) 确立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四种类型; 二、我国的现行教育制度和学制 全日制中学的修业年限为六年,一般是初中高中各三年。 一、为我颁发毕业证、学位证; “两基”、“两全”、“两重” 一、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与沿革 给田永本人的通知,也已经通过校内信箱送达到田永所在的学院。 优点:分工明确,办学效益高; 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 二、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制度 第三节:我国的义务教育制度(自学) 优点: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

第十章 现代分析法学

第十章 现代分析法学

以立法权为例,涉及立法权的规则包括立法 权的主题,立法结构人员在资格和身份,立 法的方法和形式,立法活动的程序。违反这 些规则的后果只是使某些立法无效。
2、与“主权者也应受法律限制”的法治观念相 悖
法律命令说的立法模式是“针对他人”而设立行为模 式。但是哈特说,立法从本质上说,不仅仅是只是涉 及他人行为的规则,而且立法者自己也要受到这种法 律的约束。 立法者不是一个下达命令的人,不是一个处于命令之 外的人。他像一个约定者,他行使规则的权力,同时 必须置身于法律的范围之内。
第一,法律与道德的分离; 第二,法律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规则体系;
第三,法律的概念分析和结构分析区别于其他 学科。
第二节
凯尔森的纯粹法学
生平与著作
原籍奥地利, 1881出生于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 人家庭 ,1973年4月20日卒于美国。1919年任 维也纳大学教授,曾参加起草《奥地利共和国 宪法》。1920~1930年任奥地利最高宪法法院 法官。1930~1933年在德国科隆大学任教。 1940年移居美国,先后在哈佛、加利福尼亚等 大学任教。
第十章 现代(新)分析法学
新分析法学指的是适应20世纪新情况在奥 斯丁创立的老分析法学传统的基础上产生 的分析法学。 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哈特、凯尔森、拉兹、 麦考密克、魏因贝格尔等。
新分析法学产生的背景
1、旧分析法学自身存在的缺陷及其他学派对它进 行的批判。 2、对法西斯主义法律制度的反思中,早期分析法 学的无力以及社会发展提出的新问题要求分析法学 作出回应。 3、各法学流派的相互影响。 4、西方哲学领域语言哲学的迅速兴起和哲学的语 言学转向,给分析法学带来很大的启示和生命力。
对凯尔森的评价
贡献: 法律科学的进一步独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监督有两种形式。一是监督者直接监督下属的工 作。(例略) 第二类监督是比较精妙的,但是同样重要。它的 特点就是保存与一个人的生活有关的卷宗、记录和 个案史。韦伯注意到了在现代组织中成文记录的重 要性(现在一般已计算机化了),但是他对如何用 它们来控制行为没有进行充分的讨论。雇员记录一 般会提供全面的工作历史、登记个人的详细情况并 经常提供性格评价。这些记录被用来监督雇员的行 为并且用于评价提升的建议。在许多工商业公司, 组织中每一个级别的人都要为那些在他们级别之下 的人准备年度绩效报告。当一个人在组织中流动时, 也用学校和大学的成绩单来检查他们的表现。
3)官员是全职的,并拿薪水 等级制中的每一份工作都有与它 相联系的明确、固定的工资。个体被期望在组织中谋一份职业。 晋升以能力、资历或两者的结合为基础。 4)官员在组织中的任务与其在组织外的生活是有差别的 官员 的家庭生活与他在工作场所的活动是分开的,而且在物理空间 上是相互分离的。 5)组织成员不拥有他们所调配的物质资源 根据韦伯的观点, 科层制的发展使工人与他们对生产资料的控制分离开来。在传 统社会,农民和手工业者通常对其生产过程有控制权,并且拥 有他们使用的工具。在科层制中,官员并不拥有他们工作的办 公室、他们所用的桌子或者他们所使用的办公设备。 韦伯认为,一个组织越是接近科层制的理想,就越能有效地 完成所设立的目标。韦伯认为,科层制比其他组织形式具有更 多的“技术上的优越性”。他经常把科层制看作是复杂的机器。 科层制在完成给定任务时使技巧、准确性和速度最大化。
米歇尔•福柯的组织理论:时空控制

米歇尔•福柯指出,一个组织的建筑风格,同它 的社会构成和权力体系有着密切联系。他关于 现代监狱的颇具影响的著作用很大篇幅关注监 狱设施的实际布局。通过研究组织的物理特征, 我们对韦伯所分析的问题可能会有新的了解。 韦伯抽象讨论过的办公室问题也是组织内部的 建筑环境,即被走廊隔开的房间。有时候大公 司的建筑物实际上也是以空间等级来建造的。 一个人在权力等级上的位置越高,他的办公室 离最高层领导就越近。有时“顶层”这个术语 用来指在组织中拥有最高权力的人。
监督的有限性 韦伯和福柯都认为最有效的管理组织的方法是充分 实现监督,也就是说有明确而固定的权威的分工。但 是,至少当我们把这种观念运用于不(如在总体制度 中那样)能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对人进行全面控制的 商业公司,这是一个误解。 太多的直接监督可能造成雇员的疏远。他们会感到 无法参与到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中。 以韦伯和福柯阐述的那类原则为基础的组织,如 有流水作业和严格权威等级的大型工厂,最终遇到巨 大困难,原因就在于太多的直接监督。工人们不愿在 这种环境中从事他们的工作。事实上,连续不断的监 督就是要他们理性的、努力地工作,但是这只会加剧 怨恨和敌视。
技术与现代组织
排。今天,信 息技术和电子通信使得人们有可能超越空间和控制 时间。 由于新技术的潜在力量,一系列基本工作,如与商 业伙伴沟通,给供应商下订单以及推销产品等,正 在转变形态。网上结账和付款、带有产品信息的精 制的网站以及跨越几大洲和时区的实时电子会议正 在代替总账本、纸发票、印刷的推销材料以及商业 旅行。 今天的大组织是“不在某处”。这部分由于人们现 在现在可以轻而易举地以一种轻快的方式同世界上 的另一个人沟通,也是因为在形塑我们的社会存在 方面,信息而非物质的重要性日益增长所致。
做出决策并希望董事会对此表示同意。这种非正式 网络也可能横跨各种不同的公司。来自不同企业的 工商业领袖往往以非正式的方式相互咨询,他们也 许属于相同的俱乐部和业余协会。 确定非正式程序在何种程度上提高或妨碍了组织 的效率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同 韦伯的理想型相似的制度都倾向于产生一系列非正 式做事的方式。这部分因为非正式方式能够弥补正 式规则所缺乏的灵活性。对那些从事单调工作的人 来说,非正式的程序也经常有助于创造一种更令人 满意的工作环境。总的说来,较高位置的官员之间 的非正式联系可能是一种帮助整个组织的有效方式。 另一方面,这些官员可能更加关心提高或者保护他 们自己的利益而不是整个组织的利益。
超越科层制
在西方社会发展的相当长的时期里,韦 伯的模型(福柯的模型近似地反映它) 依然有效。在政府、医院和商业组织中, 科层制仍然占支配地位。尽管如彼得•布 劳指出的,未来似乎也许正像韦伯所预 料的:科层化会不断强化,但是,非正 式的社会选择在科层制环境中一直在发 展而且确实有效。 韦伯的有些观点有点过时。
默顿:科层制的功能失调

美国功能主义学者罗伯特•默顿考察了韦伯的科 层制理想型并得出结论:科层制固有的几个要 素对其自身平稳运转产生有害的影响。他称此 为科层制的功能失调(dysfunction of bureaucracy)。首先,默顿指出,官僚们受训 要严格遵守成文的规则和程序。灵活运用自己 的判断做出决策或者寻求创造性的解决办法是 不受鼓励的。科层制是按照一系列客观标准处 理事情的。默顿担心这种僵化将导致科层制仪 式主义的出现,即无论是否存在对整个组织来 说更合适的解决办法,仍不惜一切代价固守规 则。
第十章 现代组织
组织与现代生活 组织理论 韦伯、布劳、默顿和福柯 超越科层制? 组织变革:日本模式 管理的转型 技术 与现代组织 组织作为网络 去科层化的 争论 结论

韦伯的科层制观点


马克斯•韦伯最早对现代组织的兴起提出了系统 解释。他认为组织是以一种跨越时空的、稳定 的方式把人类的活动或他们所生产的物品协调 在一起的一种手段。 根据韦伯的观点,所有大规模的组织通常具有 科层制性质。蒙西尔•德•古尔耐在1745年最早 使用“bureaucracy”这个词。他把既指办公室又 指写字桌的“bureau”和一个来自希腊语的动词 “统治”连在一起。因而,科层制指官员的统 治。科层制作为一个术语最初只是用来指政府 官员,但是后来它逐渐用来指一般的大型组织。
在韦伯看来,在现代社会,科层制的扩张是不可避免的。 科层制权威是应付大规模社会系统管理要求的惟一方式。为 了处理日常复杂的事务,有必要发展控制与管理的系统。科 层制的出现是对这些需求的理性化和高效率的反应。当然, 我们也将看到,韦伯相信,科层制明显也有许多缺点,它们 对现代社会生活的性质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研究科层制组织扩张和起源的性质,韦伯构建了科层 制的一个理想类型(ideal type)。这里“理想的”并不是指 最希望的东西,而是指科层组织的一种纯粹形式),韦伯列 举出下列具体特征: 1)有一个明确的权威等级 科层制看起来像个金字塔,最高 的权威处在上层的位置上。一系列命令自上而下延伸,使协 调的决策成为可能。在这个等级制中,组织的任务是作为 “公务”分配的,而且每个更高一级的岗位控制和监督它下 面的岗位。 2)在组织的各个层次上,都有成文的规章制度控制着成员的 行为 这并不意味着科层制的职责只是常规事情。职位越高, 规则越倾向于包含多样的情况,对其解释就要求有灵活性。
默顿的第二个关注点是,遵守科层制的规则可能最 终导致程序优于潜在的组织目标。因为过于强调正确 的程序,以至于可能失去对“大局”的把握。例如, 一个负责处理保险索赔的官员可能因为缺少某一表格, 或者表格填写得不完全正确,而拒绝赔偿补偿投保人 的损失。换句话说,正确地处理所赔可能变成程序优 先于受损的客户需要。 默顿预见到,在这种情况下,公众与科层制可能发 生紧张的关系。这种忧虑并非不合时宜。我们经常会 遇到公务员和官员对我们的要求漠不关心的情况。科 层制的主要弱点之一就是难于应付需要特殊对待和考 虑的情况。
与他们同一层次的同事咨询。然而,大部分官员害怕 接触他们的上司,感到这样做也许表明他们缺乏能力, 因而会影响他们的晋升机会。因此,他们经常违背正 式的规章制度,彼此相互咨询。这样做不仅可以获得 具体建议,而且也有助于减少单独工作的焦虑。在同 一层次工作的那些人中,初级社会群体的一系列有凝 聚力的忠诚发展起来了。布劳得出结论:这样做的结 果是,这些工作人员遇到的问题可能会得到更有效的 处理。这一群体能够逐渐形成非正式的程序,从而实 现组织的正式规章制度无法提供的进取心和责任心。 非正式网络在组织的所有层次都可能发展起来。在 最高层,个人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可能比决策应被做出 的正式情境更加重要。比方说,应该由董事会和股东 开会来决定工商业公司的政策,但实际上,经常是董 事会中的几个真正管理公司的少数几个成员非正式地
一个组织的环境在许多方面都会影响组织功能的发 挥,特别是在系统过于依赖非正式关系的情况下。空 间上的接近会更加容易形成初级群体。同时空间上的 距离可能使群体两级分化,在不同部门之间产生“我 们”和“他们”的态度。 如果员工随意而为,组织就不能有效地运转。正如 韦伯指出的那样,在工商业公司,人们被期待按钟点 工作。活动必须在时间和空间上高度一致地协调起来。 这通过两个方面,即物理环境和详细时间表的精确安 排来实现。时间表使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有规则。有 福柯的话来说,就是围绕组织“有效地分配身体”。 时间表是维护组织纪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它把大多数 人的活动组织在一起。例如,如果一个大学不严格遵 守课程表,它很快就会陷入混乱之中。每个时间表都 可能把许多人和许多活动联系在一起。
组织中的监督
在一个组织的建筑物中,房间布局、电梯以及开放 的空间,都可能提供有关组织的权力系统是如何运 作的基本线索。在一些组织中,一群人在开放的环 境中集体进行工作。因为某种行业的工作,比如流 水线生产,具有单调重复的特性,所以为了保持工 人的劳动节奏,需要正常的监督。在打字间中,坐 在一起的打字员从事的例行工作通常同样需要监督, 监督者可以看见他们在打字间的活动。福柯特别强 调,在现代组织的建筑环境中,可见性和缺乏可见 性如何影响和表达权威模式的。可见性决定了下级 会在何种程度上受到福柯所谓的监视,亦即组织中 对活动的监督。在现代组织中,每个人,即使处于 相当高的权力位置,都会受到监督。但是一个人的 位置越低,他的行动就越容易受到严密得检查。
管理的转型
在20世纪80年,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许多 西方组织开始引进新的管理技术。两个流行的管理理 论分支——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司文化研究表明,日本 模式在西方已受到重视。 人力资源管理把公司的劳动力看作是经济竞争的 核心要素。如果雇员对公司及其产品并不完全忠诚的 话,厂商就不会成为这一领域的领袖。为了获得雇员 的热情与承诺,整个组织文化必须重组,从而令工人 感到他们对工作场所和工作过程会有所贡献。 第二种管理趋势是创造一种独特的公司文化。为了 提高对公司的忠诚并且对自己工作的自豪感,公司的 管理人员与雇员合作建立一种组织文化,包括公司独 有的仪式、事件或传统。提高公司的凝聚力。例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