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医实践技能实际操作中医实际操作(望闻问切)
运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
【 关键词 】 中医学; 望 闻问切 ; 学生 ; 社会 实践 ; 指导
大 学 生社会 实践 不仅 是全 面落 实党 的教育 方针 , 把 社会 主义 核 学校 的人 、 财、 物状况 , 综 合研 判 、 合 理评 估 , 制定 出一套 可行 的活 动 心 价值 体 系贯 穿于 国民教 育 全过 程 , 提高 教 育质 量 的必然 要 求 , 也 方 案 。另 一 方 面要 切 实做 好宣 传 动员 工作 , 不 仅 是让 学 生 , 还 有 教 是 加强 和改进 高等 院校 思想 政治 教育 , 落实 “ 立德 树人 ”根 本任务 师 、 领导 干 部 明 白为什 么 要开 展 社会 实践 活 动 , 主题 是什 么 ?需 要 才能激 发大 家 的 重 要 途径 。“ 注 重 知行 合 一 、 在 实践 中 增 强大 学 生 社 会 责任 感 ” 注意 什 么 ?能达到 怎 么样的 效果 ?只有 做到 这几 点 , 已成 为高 等 学校 开 展社 会实 践 活动 的重 要 遵循 。对 大 学生 社会 实 组 织 、 参与、 配合 的主动 , 性和 积极性 。
; l I , J 、 东 竞 l B 远锟
( 四川 医科 大学
【 摘
四川 泸 州
6 4 6 0 0 0 )
要】 本文在分析大学生社会 实践现 状和存在 问题 的基础 上 , 提 出了运 用中 医 “ 望闻问切”四诊法指导社会 实践的策略 , 认为 “ 望”
以登 高望远 ; “ 闻” 以闻一知十 ; “ 问”为 不耻 下问; “ 切 ”为切 中要 害, 是 一个联 系密切相 互配合的 系统 , 用来指导大学 生社会 实践可 以收到
运用中医 “ 望闻问切”四诊法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
中医实践技能操作中医操作望闻问切
中医实践技能操作中医操作望闻问切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2016中医实践技能操作:中医操作(望闻问切)望诊(de)内容、方法(1)内容:全身望诊(神、色、形、态)、局部望诊(头面、五官、躯体、四肢、二阴、皮肤)、望舌、望排泄物、望小儿指纹.(2)方法:1在充足(de)天然光线下或日光灯下.2 充分暴露受检部位.3熟悉各部位组织和内在脏腑经络(de)联系.4 四诊合参,综合判断.望小儿指纹(1)方法:家长抱小儿面光,医生左手拇指、食指握住小儿食指末端,右手拇指在小儿食指掌侧前缘,从指尖向指根推擦数次,力度适中,使指纹显露(适于三岁以内小儿).(2)临床意义:食指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正常指纹隐显于食指掌侧前缘,掌指横纹附近,其色浅红略紫,粗细适中.异常纹位小儿指纹由风关→命关→气关,为病邪加重.指纹直达指端为“透关射甲”,属预后不良,病属凶险.纹色鲜红→外感表证、寒证.紫红→里热证.青色→疼痛、惊风.紫黑→血络瘀闭、病危.晃白→脾虚、疳积.望神(de)内容(1)反映在目光、色泽、神情、体态,其重点在观察两目.(2)分类得神(有神):精气充盛,体健神旺,属健康或病轻.少神(神气不足):精气不足,机能减退,属虚证或恢复期病人.失神(无神)精亏神衰→精气大伤,机能衰退,属慢性病、久病、重病.邪盛神乱→急性,属邪实病人.假神:病属危重.神乱:(1)焦虑恐惧→虚证、脏躁.(3)狂躁不安→阳证、狂病.(2)淡漠痴呆→阴证、癫病.(4)猝然昏倒→痫病.望色内容及临床意义:常色:正常为红黄隐隐,明润含蓄,常色又分为主色、客色.主色:人生来就有.客色:随季节、气候而有(de)正常变化.病色:为晦暗、暴露,病色又分为善色、恶色.善色:为面色光明润泽.恶色:为面色枯槁晦暗.五色主病1赤色:属热证.2 白色:属虚证、寒证、失血证.3 黄色:属脾虚、湿证.4 青色:属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5 黑色:属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五轮(de)内容:可以了解脏腑精气(de)盛衰.(1)瞳仁:属肾,为水轮.(2)黑睛:属肝,为风轮.(3)两眦:属心,为血轮.(4)白睛:属肺,为气轮.(5)眼睑:属脾,为肉轮.望头面(de)内容:(1)小儿囟门1 正常:小儿前囟门在12~18个月闭合,后囟门在2~4个月闭合.2 异常:(1)囟填(隆起)→温病火邪上攻,颅内水液停聚、脑水肿.(2)囟陷(凹陷)→吐泻伤津,气血不足,或先天肾精亏损、脑髓失充.(3)解颅(迟闭)→肾气不足或发育不良、佝偻病;兼五迟、五软.①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②五软:头软、项软、手足软、肌肉软、口软.(2)头形改变:头颅增大(智力低下),头颅狭小(智力低下),方颅(佝偻病),头摇不自主.(3)头发异常:和肾气、精血有关;发黄为精血不足,片状脱发为斑秃,青壮年头发稀疏为肾虚或血热化燥,青年白发为肾虚或劳神伤血.望咽喉(1)正常:其色淡红润泽,不痛不肿,呼吸通畅,发音正常,食物下咽顺利无阻.(2)异常1红肿:①乳蛾→咽部喉核肿痛,黄白脓点易拭去,为肺胃火毒熏蒸,或虚火上炎,气血瘀滞.②喉痈→红肿高突,吞咽困难.2 成脓.3 溃烂.4 伪膜:白喉,其伪膜坚韧,不易拭去,重剥出血,易复生,为外感疫邪.望颈项(1)外形1瘿病:颈前喉结处,或大或小、或单侧或双侧,可随吞咽上下移动,为肝郁气结痰凝或水土失调所致.2瘰疠:颈侧颌下,累累如串珠,为肺肾阴虚或风火时毒引起.(2)动态1项强:为风寒侵袭太阳经脉或温病火邪上攻.2项软:佝偻病或脏腑精气衰竭.3 颈脉搏动:肝阳上亢或血虚重证.4 颈脉怒张:心血瘀阻或水气凌心.望皮肤(de)主要内容:(1)色泽形态:1丹毒:患部皮肤焮红热肿,边缘清楚,发于上部为风热化火,发于下部为湿热化火或外伤染毒;发于头面为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足部为流火;发于全身,游走不定为赤游丹.2黄疸:①阳黄→其色鲜黄如橘皮,为湿热蕴结.②阴黄→其色晦暗如烟熏,为寒湿郁阻.③急黄→其色鲜黄如金,为湿热疫毒.3 皮肤干枯:为津液已伤或营血亏虚.4 肌肤甲错:为血瘀日久或肌肤失养.5 肌肤肿胀:为水肿,阳水先由头面先肿,继而全身;阴水由下肢先肿,继而全身.(2)皮肤病证:1斑疹:斑→其色红,点大成片,不高于皮肤表面,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消退后无脱屑.疹→其色红,形小如粟,高于皮肤,抚之碍手,压之褪色,消退后有脱屑,为邪热郁肺,内窜营分所致,疹为太阴风热.2水疱:白瘖→有晶瘖、枯瘖(湿温病)水痘→为外感时邪或内蕴湿热.热气疮→为外感风热或肺胃蕴热湿疮→为湿热蕴结,复感风邪,郁于肌肤.3疮疡:痈→为湿热火毒蕴结,气血壅滞.疽→为气血亏虚,阴寒凝滞.疔→为疫毒、疔毒或火毒之邪.疖→为外感火热毒邪或湿热蕴结.望舌(de)方法:患者呈坐位或仰卧位,医生站于患者右侧或正前方,在光线充足(de)自然光线或日光灯下,让患者张口,将舌自然伸出口外,舌尖略向下,舌面展平,舌体放松,但伸舌时间不宜过长,观察顺序由舌尖、舌中、舌边、舌根,再看其舌质(de)舌色、舌形、舌态及舌下络脉;在观察舌苔(de)有无、色泽、质地及分布等.舌诊(de)注意事项:(1)光线(de)影响.(2)饮食与药物(de)影响1 使舌苔厚薄、润燥改变.2 染苔:①牛奶、豆浆可使舌苔变白、变厚.②花生、瓜子可使舌面附着黄白色渣滓,与腐腻苔相混.③酸梅与吸烟能形成灰苔或黑苔.(3)口腔对舌象(de)影响1 牙齿残缺:同侧舌苔偏厚.2镶牙:形成齿痕.用刮舌与揩舌方法鉴别有根苔、无根苔、染苔,并演示刮舌与揩舌(de)方法:(1)刮舌:用消毒(de)压舌板,以压舌板(de)边缘,用适中(de)力量在舌面上,从舌根到舌尖刮三至五次;若刮之不去或刮后留有污质多为有根苔;若刮之即去,舌体明镜光滑多为无根苔.(2)揩舌:用消毒(de)纱布卷在右手食指上,蘸少许清洁水,在舌面上从舌根到舌尖刮三至五次,若纱布上沾有颜色即为染苔,反之则否.剥落苔与黄腻苔(de)临床意义:(1)剥落苔镜面舌:胃阴枯竭、胃气大伤或胃气将绝,属阴虚重证.地图舌:属气阴两伤.类剥苔:属久病,气血不续.花剥苔:属胃之气阴两伤.(2)黄腻苔:属湿热、痰热、食积化腐.如何诊舌下络脉,其内容及临床意义:(1)方法:让病人张口,舌体向上颚方向翘起,舌尖轻抵上颚,勿过用力,使舌体自然放松,让舌下脉络充分显露.(2)顺序:先看舌系带两侧大络脉(de)长短、粗细、颜色、有无怒张或弯曲等异常改变;在看周围细小络脉(de)颜色、形态等有无异常.(3)正常:其长度不超过舌尖至舌下肉阜联机(de)五分之三,呈暗红色,络脉无怒张、紧束、弯曲、增生等,排列有序,且大多数为单支.(4)异常舌下络脉短细,周围小络脉不明显,舌色偏淡,气血不足,脉络不充.舌下络脉粗胀、青紫、红绛、紫绛、紫黑等,或舌下细小络脉成暗红或紫色网络,或舌下络脉曲张如紫色珠状结节为血瘀.望舌质、舌苔(de)临床意义:(1)舌质1舌色:淡红舌→正常,属病轻.淡白舌→气血两虚、阳虚(寒证).红舌→属热证.绛舌→属里热亢盛、阴虚火旺.紫舌→气血不畅.2舌形:老、嫩→老舌为实证,嫩舌为虚证.胖、瘦→舌胖大为水湿内停,痰湿热毒上泛;舌瘦薄为气血两虚,阴虚火旺.点刺→为脏腑热极,血分热盛.裂纹→为热盛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浸.齿痕→为脾虚、湿盛.3舌态:痿软→属气血两虚、伤阴.强硬→为热入心包,高热伤津,风痰阻络(中风先兆).歪斜→中风、中风先兆、暗痱.颤动→肝风内动(热盛、阳亢、阴亏、血虚).吐弄→属心脾有热.短缩→属病重.4 舌下络脉.(2)舌苔1苔质:厚薄→反映邪正盛衰及邪气深浅.润燥→反映体内津液盈亏输布.腐腻→腐为食积胃肠,痰浊内蕴;腻为湿浊、痰饮、食积.剥落→主胃气匾乏,胃阴枯涸或气血两虚.偏全→偏为邪聚脏腑、邪气停聚;全为邪气散漫,痰湿阻滞.真假→病情轻重及预后(de)反映.2苔色:白苔→正常,表证、寒证、湿证;特例(热证:积粉苔、白砂苔).黄苔→属里证、热证.灰黑苔→属阴寒内盛、里热炽盛.闻诊检查(de)注意事项:(1)听声音:要排除周围环境(de)噪音干扰,包括声音(谵语、郑声、独语、错语、狂言、言蹇)、语言、呼吸、咳嗽、胃肠异常声音(呕吐、呃逆、嗳气、肠鸣).(2)嗅气味:注意区分病体气味与病室气味.1病体气味:如有机磷中毒(de)蒜臭味,或消化不良引起(de)口臭等.2病室气味:病气充斥病室(病情危重),病室臭气触人(温疫病),病室有血腥气(失血证),病室散有腐臭气(溃腐疮疡),病室有尸臭气(脏腑衰败),有尿臊气(水肿病晚期),有烂苹果味(消渴重证).如何诊脉:(1)体位:让病人呈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与心脏同一水平,手心向上,腕关节下垫一脉枕.(2)指法1 布指:医生和病人应侧向坐,左手按右手脉,右手按左手脉,先以中指定关脉,再以食指定寸脉,无名指定尺脉;三指指头平齐呈弓形,以指目按触脉体,布指疏密要和病人身长相适应,小儿用拇指来“一指定三关”.2 运指:分为总按、单按、举法(浮取)、按法(沈取)、寻法(中取).3 调息:以自己一呼一吸(de)时间计算病人(de)脉搏次数.(3)常脉:脉数为一息四至五至,节律一致;脉形为三部有脉,不大不小;脉势为从容和缓,流利有力.(4)特殊脉①斜飞脉→脉体从尺部斜向手背,不属于病脉.②反关脉→脉体位于寸口背侧,不属于病脉.(5)常脉(de)生理变异:可因地理环境、季节、性别、年龄、形体、情志、劳逸、饮食、解剖而有所差异;妇女脉象比男子濡弱而略快,妊娠期脉象滑数而冲和,临产脉象可在中指中节或本节触及跳动.按诊(de)方法:(1)方法:在充足(de)自然光下或日光灯下进行,诊前需先选择好适当体位,充分暴露按诊(de)部位,病人呈坐位时,医生面对病人而坐或站立进行,用左手稍扶病体,右手触摸按压某一局部,多用于皮肤、手足、脑穴(de)治疗.病人呈卧位时,全身放松,两腿自然伸直,两手置于身旁,医生站于患者右侧,用右手或双手对患者脑、腹等某些部位进行按诊,也可让患者曲起双膝,使腹肌松弛或作深呼吸以便于切按.(2)手法:可分为触法、摸法、按法、扣法.(3)按肌肤:是以手指或手掌触摸某些部位(de)肌肤,通过诊察其寒热、润燥、滑涩、疼痛、肿胀、皮疹、疮疡等情况,分析对寒热虚实及气血阴阳盛衰(de)诊断方法.(4)按虚里:虚里即心尖搏动处,位于左乳下,第四、五肋间,乳头下稍内侧;诊虚里时病人呈坐位或仰卧位,医生位于患者右侧,用右手手掌或指腹平贴于虚里部,并调节力度,诊其有无搏动,搏动部位及范围,搏动(de)强度和节律、频率、聚散等,以了解宗气(de)强弱、疾病(de)虚实、预后(de)吉凶,尤其当危重病证,寸口脉不明显时具有重要(de)诊断价值.。
中西医助理医师-实践技能-基本操作-4.中医技术操作二
中西医助理医师-实践技能-基本操作-4.中医技术操作二[问答题]1.叙述并演示飞法的操作。
正确答案:详见解析参考解析:针后不得气者,用右手拇、示指执持针柄(江南博哥),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故称飞法。
本法的作用在于催气、行气,并使针刺感应增强。
[问答题]2.叙述并演示诊察小儿示指络脉的操作。
正确答案:详见解析参考解析:诊察小儿指纹时,令家长抱小儿面向光亮,医生用左手拇指和示指握住小儿示指末端,再以右手拇指的侧缘蘸少许清水后在小儿示指掌侧前缘从指尖向指根部推擦几次,用力要适中,使指纹显露,便于观察。
小儿示指按指节分为三关:示指第一节(掌指横纹至第二节横纹之间)为风关,第二节(第二节横纹至第三节横纹之间)为气关,第三节(第三节横纹至指端)为命关。
根据络脉在示指三关出现的部位,可以测定邪气的浅深,病情的轻重。
[问答题]3.请回答针灸出现血肿的处理。
正确答案:详见解析参考解析:1.若微量的皮下出血,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
2.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到活动功能时,可先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
3.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问答题]4.请回答针灸治疗高热的治法,叙述并演示其主穴的操作。
正确答案:详见解析参考解析:1.治法清泻热邪。
以督脉、手太阴、手阳明经穴及井穴为主。
2.操作毫针泻法。
大椎刺络拔罐放血,十宣、十二井穴点刺出血,正确演示上述操作。
[问答题]5.请回答针灸治疗中风中脏腑脱证的治法、配穴。
正确答案:详见解析参考解析:1.治法醒脑开窍,启闭固脱。
以手厥阴经及督脉为主。
2.配穴关元、气海、神阙。
[问答题]6.请回答针灸治疗痛经实证的治法和气滞者的配穴。
正确答案:详见解析参考解析:1.治法行气散寒、通经止痛。
以足太阴经及任脉穴为主。
2.配穴太冲。
[问答题]7.请回答针灸治疗痛经实证的主穴,叙述并演示其操作。
正确答案:详见解析参考解析:1.主穴三阴交、中极、次髎。
全身望诊实践技能总结(优选4篇)
全身望诊实践技能总结(优选4篇)全身望诊实践技能总结第1篇一、临床技能(一)临床诊断能力1.中医四诊的方法、内容及应用能力;2.西医常规体格检查的方法、内容及应用能力;3.辅助检查的掌握及临床应用能力。
4.中医病证的诊断及类证鉴别能力。
5.西医病种诊断能力。
(二)辨证论治能力1.根据四诊检查结果运用中医基本理论进行辨证分析的能力;2.准确确立治则、治法的能力。
3.合理选方、用药(选穴、手法等)的能力。
4.合理确定中医调护方案的能力。
(三)中医病证的测试范围。
1.感冒 2.咳嗽 3.哮病 4.喘证5.肺胀 6.肺痨7.胸痹(真心痛)8.心悸 9.胃痛10泄泻11.痢疾12.腹痛13.胁痛14.黄疸15.鼓胀 16.积聚17.水肿 18.淋证19.消渴20.瘿病21.眩晕22.头痛23.中风 24.痹证25.不寐26.血证27.郁证28.呕吐29.便秘30.腰痛 31.虚劳 32.有机磷农药中毒 33.肠痈 34.颈椎病 35.痄腮36.急惊风37. 小儿泄泻38. 疳积39.崩漏 40.绝经前后诸证(四)西医测试病种范围。
1.上呼吸道感染 2.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3.支气管哮喘 4.肺炎 5.肺结核 6.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 7.充血性心力衰竭8.心律失常(1)心房颤动(2)室上性心动过速(3)房室传导阻滞(4)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9.急性胃炎、慢性胃炎10.消化性溃疡 11.上消化道出血 12.细菌性痢疾13.急性胰腺炎14.胆囊炎15.甲、乙型病毒性肝炎16.急性黄疸型肝炎17.肝硬化 18.胃癌19.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20.急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盂肾炎 21.糖尿病22.甲状腺功能亢进症23.高血压病24.缺铁性贫血25.脑梗死、脑出血26.风湿热27.类风湿性关节炎28. 有机磷农药中毒29.急性阑尾炎30.桡骨前段1/3骨折31. 颈椎病32.流行性腮腺炎33.小儿惊厥34小儿腹泻.35.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36.围绝经期综合征二、基本操作(一)体格检查(内科基本操作)(二)中医基本操作1.中医望诊、闻诊、切诊、针灸、推拿等中医临床技术操作能力;2.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临床应用能力。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基本操作-3.中医技术操作二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基本操作-3.中医技术操作二[问答题]1.叙述并指出血海、外关、肩井的定位。
正确答案:详见解析参考解析:血海: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2(江南博哥)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外关: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肩井:肩上,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问答题]2.叙述并演示指切进针法的操作。
正确答案:详见解析参考解析: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见图1。
[问答题]3.叙述并演示夹持进针法的操作。
正确答案:详见解析参考解析:夹持进针法,即用严格消毒的左手拇、食指二指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临床上也有采用插刺进针的,即单用右手拇、食指二指夹持针身下端,使针尖露出2~3分,对准腧穴的位置,将针迅速刺入腧穴,然后押手配合将针捻转刺入一定深度。
见图2。
[问答题]4.叙述并演示捻转法的操作。
正确答案:详见解析参考解析:捻转法即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捻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
捻转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时间的长短等,需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的部位、针刺目的等具体情况而定。
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左右,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使出针困难。
一般认为捻转角度大,频率快,其刺激量就大;捻转角度小,频率慢,其刺激量则小。
[问答题]5.叙述并演示循法的操作。
正确答案:详见解析参考解析:循法是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地循按的方法。
针刺不得气时,可以用循法催气。
[问答题]6.叙述并演示震颤法的操作。
正确答案:详见解析参考解析: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的方法称震颤法。
中医的望、闻、问、切
中医的望、闻、问、切肝开窍于目,肝胆不好的人,眼睛发干,发涩,无光泽,许多人甚至“猛眨”眼睛。
其华在爪(指甲),也就是表现在指甲上,肝胆好,免疫系统好,通常指甲会比较光滑,有光泽,坚硬,否则是灰指甲,易断,或有真菌感染。
还有肝是主筋(肌键)的,手背上的青筋暴露,代表肝胆不好,情绪上来看是易发怒的。
有些人情绪说来就来,没说两句就拍桌子瞪眼的,通常是因为肝火太旺了,肝不好的人口味爱吃酸的,脸色发青的,暗无光泽。
心脏(小肠):舌为心之苗。
舌是心脏的表现,怎样通过舌来看,心脏好不好呢?如果舌头比较淡、白的话,是代表心血不足,供血不太好。
如果心血瘀阻,舌头是暗紫色的。
有人舌头溃烂是心火旺的表现。
其华在脸,心脏正常的人脸色是白里透红的。
有的人的脸惨白、淡而无光的是因心脏供血不足。
脸呈暗紫色的,是心火太旺,有瘀阻的地方。
情绪上是喜的,经常微笑,没人也笑,这是心脏不太好的一种表现。
口感是爱吃苦的,苦瓜、杏仁、西柚汁等。
脸色发红(紫红色),特别是一些红光满面肥胖者,通常都有心血管方面的阻碍。
脾(胃):开窍于口、唇,其华在肌肉。
脾胃好的人嘴唇是淡红色,有光泽的,不好的呢是淡、白、萎黄,这种颜色让我们来判断脾胃好不好。
胃不好的人容易有口气,特别是胃炎或溃疡的人。
脾是负责四肢的,脾胃好,肌肉是轻健有力。
否则,肌肉松驰、无力。
情绪上是爱思的。
总是皱着眉毛,好像比总理还操心,一点小事都想不开,这是脾胃不好而造成的。
另外,口味是爱吃甜的(比一般人吃的甜度要高),脸色发黄。
是病态的蜡黄,无透明度、无光泽的黄色。
肺是开窍于鼻。
鼻是用来呼吸的,吸入新鲜空气,排出废气。
鼻不好的人,会影响体内正常的循环,会引发肺的疾病,呼吸系统的疾病也会诱发鼻腔的炎症。
其华在皮毛,肺是给皮毛供应营养的,肺不好,皮毛就枯槁,不光滑,粗糙,汗毛生长方向杂乱,脸上的毛孔粗大。
情绪是悲忧的。
无事忧愁、爱哭。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也就是一个例子,大家知道她有严重的肺结核,她的眼泪是从春流到秋、又从秋流到冬……口味爱吃辛(辣)的东西,脸色是发白的,脸无血色,象一张白纸一样。
中医助理医师-实践技能--基本操作-3.中医技术操作(3)
中医助理医师-实践技能--基本操作-3.中医技术操作(3)[问答题]1.请回答太冲的主治,叙述并演示太冲、大椎的定位及大椎的操作。
正确答案:详见解析参考解析:一、(江南博哥)太冲1.定位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2.主治(1)中风、癫狂痫证、小儿惊风;头痛、眩晕、耳鸣、目赤肿痛、口歪、咽痛等肝经风热病证;(2)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等妇科经带病证;(3)黄疸、胁痛、腹胀、呕逆等肝胃病证;(4)癃闭,遗尿;(5)下肢痿痹,足跗肿痛。
二、大椎1.定位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2.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问答题]2.请回答下关的主治及合谷的操作禁忌,叙述并指出合谷、下关的定位。
正确答案:详见解析参考解析:一、合谷1.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示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2.操作禁忌孕妇不宜针。
二、下关 1.定位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宜闭口取穴。
[问答题]3.请回答三阴交的主治,叙述并演示三阴交、迎香的定位及迎香的操作。
正确答案:详见解析参考解析:一、三阴交1.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2.主治(1)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诸证;(2)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等妇产科病证;(3)遗精、阳痿、遗尿等生殖泌尿系疾患;(4)心悸,失眠、高血压;(5)下肢痿痹;(6)阴虚诸证。
二、迎香1.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
2.操作略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寸。
[问答题]4.请叙述并演示三阴交、风池的定位及操作。
正确答案:详见解析参考解析:一、三阴交1.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2.操作直刺1~1.5寸。
孕妇禁针。
二、风池1.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2.操作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寸,或平刺透风府穴。
中医执业医技能操作流程
中医执业医技能操作流程一、中医四诊部分。
1. 望诊。
望诊可有意思啦。
咱先从全身望诊说起,就像看一个人的整体状态,是精神饱满呢,还是病恹恹的。
看他走路的姿势,是矫健还是虚弱,这都能反映出不少问题。
再就是局部望诊,比如说看脸,脸色发黄可能是脾胃不太好,脸色发白也许是气血虚。
看眼睛也很重要,眼睛水汪汪的可能有湿气,眼睛干涩说不定是肝阴不足呢。
还有看舌头,这舌头可是个小窗口。
舌头的颜色、舌苔的薄厚、润燥都是有讲究的。
舌头红可能是有热,舌苔厚腻那可能是体内有湿浊或者食积啦。
2. 闻诊。
闻诊分听声音和嗅气味。
听声音的时候啊,要是这个人说话声音低微,那可能是气虚。
要是声音高亢有力,也许是实证。
咳嗽的声音也有不同,如果咳嗽声音重浊,就像有东西堵在嗓子眼儿,可能是外感风寒湿邪。
嗅气味呢,要是身上有一股腐臭味,可能是有疮疡化脓之类的。
口气重的话,可能是肠胃有热或者有食积不化。
3. 问诊。
问诊就得像聊天一样,可不能太生硬。
先问一般情况,像姓名、年龄、职业这些。
然后就开始问病情啦,啥时候开始不舒服的呀,是突然发病还是慢慢加重的。
这发病的原因也得问清楚,是着凉了,还是吃坏东西了,或者是劳累过度了。
还有症状的特点,比如说疼痛,是刺痛、胀痛还是隐痛。
刺痛可能是有瘀血,胀痛可能是气滞,隐痛往往是虚证。
再问问伴随症状,要是头疼还伴随着恶心呕吐,那可能就不是单纯的头疼问题了。
4. 切诊。
切诊主要是脉诊和按诊。
脉诊可不容易,要先找到合适的位置,一般是手腕部的寸关尺。
感觉脉搏的跳动,是有力还是无力,是快还是慢。
脉浮可能是外感病,脉沉可能是里证。
按诊也不能少,按按肚子,要是肚子硬邦邦的,还疼,可能是有实证,要是软软的,按压舒服点,也许是虚证。
二、针灸操作。
1. 针刺前准备。
咱得先准备好针具,那些针得是干净、锋利的。
然后就是消毒,不仅要消毒针具,患者的穴位周围也要消毒。
可不能马虎,就像给穴位来个小清洁,让针进去的时候舒舒服服的。
患者的体位也很重要,要让患者躺得或者坐得舒舒服服的,方便咱们下针。
中医基本操作
中医基本操作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其治疗方法着重于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动,达到治疗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中医的基本操作是指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医生运用专业的技术和手法进行的操作。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医基本操作和其应用。
首先,中医最基本的操作之一是望、闻、问、切。
这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基石,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观、听取患者的症状、询问患者的疾病史和检查患者的脉象,医生可以初步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和体质,为后续的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望诊主要通过观察面色、舌苔、舌质以及病人的一些肢体表现来判断病情;闻诊主要通过嗅闻患者体味或排泄物的气味来判断体内的病变;问诊主要通过询问患者的病情和日常生活习惯来了解病情;切诊则通过检查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气血状况。
第二,中医还有一项重要的操作是针灸。
针灸是中医学的独特治疗方式,通过将细长的针插入人体的特定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平衡,从而治疗疾病。
在进行针灸操作时,医生需要准确地找到针灸穴位,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针刺手法和针刺深度。
针灸的操作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知识和临床经验,以确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第三,中医药煎制操作是指将中药煮沸或炖煮以提取药物活性成分的过程。
中药一般以煎剂、丸剂、散剂等形式使用。
在进行中药煎制操作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处方要求选择合适的中药材,并根据材料特性和药性,采取不同的煎制方法和时间,以保证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同时,医生还需要掌握好火候和用药比例等细节,确保中药煎制的质量和效果。
除了上述几种基本操作外,中医还包括推拿按摩、拔罐、刮痧等操作。
这些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中医的治疗过程中,以促进人体的气血流通,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
这些操作都需要医生具备一定的技术和专业知识,以确保操作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总结起来,中医基本操作是中医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准确性和专业性对确诊和治疗疾病起着重要的作用。
望闻问切
望闻问切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了四种论断疾病的方法,这就是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就是医生运用视觉来观察病人全身或局部的神、色、形、态的变化;闻诊就是医生凭听觉和嗅觉辨别病人的声音和气味的变化;问诊即通过询问病人和家属,了解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以及目前症状及其它与疾病有关的情况;切诊包括切脉和按诊,是切按病人的脉搏和触按病人的皮肤、手、腹部、四肢及其它部位以诊断疾病的方法。
中医认为,气血运行,感应传导,能传递病邪。
反映病变的通路是经络,经络具有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功能,象电话网络一样将人体紧密地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局部的变化通过经络可以影响全身,内脏的病变可以反映到体表,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相反,中医通过对外部的诊察,也可以推测内脏的变化,这就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础和依据。
望简单来说,望诊包括一般望诊和舌诊两部分内容,一般望诊又包括望神、察色、望形态、望五官等,舌诊包括望舌质、望舌苔。
望诊首先是望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如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反应灵敏,称为有神,是健康或病情轻浅的表现。
反之称为无神,表示病情较重。
察色主要观察面部的颜色和光泽,根据不同的色泽可以看出气血盛衰和疾病发展变化。
望形态是指望形体和动态,如形肥食少为脾虚有痰。
形瘦善饥,为胃中有火等。
中医经验认为五脏开窍于五官,五官内应于五脏,通过望五官可以了解一定的内脏病变。
望舌诊病是中医长期实践积累的独特察病手段,主要观察舌质和舌苔,舌质是舌的肌肉部分,舌苔是舌面附着的苔状物,舌质可以反映五脏的虚实,舌苔可以察外邪侵入人体的深浅,正常人是淡红舌,薄白苔。
中医经验,一般是急性病重舌,慢性病重脉,因为舌象能比较准确及时反映机体生理病理状况。
闻闻诊包括闻声音和嗅气味,如病人语声低弱,少气懒言,多为虚症,语声响亮,烦躁多言,为实症,喘息气粗,喉中痰鸣为哮症,干咳无痰是肺燥,咳声低弱为肺虚。
口臭多属胃热,口出酸臭气味是有宿食,大便臭秽主热症,气腥为寒症,小便臊臭或混浊多属湿热,白带臭秽属湿热,量多气腥属虚寒。
中医药望闻问切的实训报告
摘要:本次实训通过实际操作,使我对中医药中的望、闻、问、切四诊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对患者的观察、问诊和脉诊,我学会了如何综合运用这些诊断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全面、准确的诊断服务。
以下是对实训过程的详细记录和分析。
关键词:中医药;望闻问切;实训;诊断;分析一、引言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望、闻、问、切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为治疗提供依据。
为了提高自己的中医诊断技能,我参加了本次中医药望闻问切的实训。
二、实训内容1. 望诊- 实训过程:在实训老师的指导下,我观察了患者的面色、舌象、形态、排泄物等。
通过比对教材中的图片和实际案例,我学会了如何从这些细微之处发现病情的线索。
- 实训体会:望诊是一门需要长期实践和积累的技艺,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许多潜在的健康问题。
在实训过程中,我意识到望诊的重要性,并努力提高自己的观察力。
2. 闻诊- 实训过程:我学习了如何通过闻患者的呼吸、咳嗽声、排泄物气味等,来判断病情。
实训老师还指导我们如何辨别不同的气味,以及它们所代表的病理信息。
- 实训体会:闻诊虽然看似简单,但实际上需要敏锐的嗅觉和丰富的经验。
在实训过程中,我逐渐掌握了闻诊的技巧,并学会了如何将闻诊结果与其他诊断方法相结合。
3. 问诊- 实训过程:我参与了患者的问诊过程,学习了如何询问病史、生活习惯、家族病史等。
实训老师强调,问诊要耐心细致,以便获取全面的信息。
- 实训体会:问诊是了解患者病情的重要环节,通过询问可以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习惯。
在实训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与患者沟通,以及如何从问诊中获取有效信息。
4. 切诊- 实训过程:我在实训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如何通过脉诊来判断病情。
实训过程中,我亲手触摸了患者的脉搏,并学会了如何辨别脉象的变化。
- 实训体会:脉诊是中医诊断中最为核心的部分,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经验。
中医有哪些操作方法及步骤
中医有哪些操作方法及步骤
中医的操作方法主要包括四种:望、闻、问、切。
望:指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底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观察面色可以了解患者的气色和病情,观察舌苔可以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情况,观察眼底可以了解患者的气血状况。
闻:指医生通过倾听患者的声音、呼吸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通过听声音可以了解患者的声音强度、音调等情况,通过听呼吸可以了解患者的呼吸节奏、音响等情况。
问:指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具体症状、病史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医生会询问患者的主诉、发病时间、症状变化、排便、饮食等情况,以帮助判断病因和辨证。
切:指医生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医生会触摸患者的脉搏,并通过脉象来判断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情况,以进行辨证。
这些操作方法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中医医生可以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教你简单学脉诊:望闻问切四诊法(一)
教你简单学脉诊:望闻问切四诊法(一)脉诊:望闻问切四诊法(一)中医诊脉方法,通常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
诊脉通常是以清晨最好,此时人还没有工作,阳气没有扰动,阴气尚未耗散,尚未饮食进入身体,因而容易诊断出有病的脉象。
脉象及其主病长脉正常情况时脉体充满寸、关、尺三部本位,长而和缓气血流畅和平为气治异常情况时展开剩余80%脉体超过本位,长而洪、大、实邪气盛而正气亦不衰,正邪搏击短脉脉体不足寸、关、尺三部本位属气不足,为气病虚,气虚血少实,气滞血瘀数脉脉来急速,一息六至或以上数而有力为实热内心烦热数而无力为虚热大脉正常情况时脉体宽大而和缓气血充盛异常情况时大而有力则为邪热实证病势正在向前发展大而无力则为虚损,气不内守上盛上部脉大而有力气逆于上,胸满气喘下盛下部脉大而有力邪滞于下,腹部胀满代脉脉来缓弱而出现有规律的间歇脏气衰微,其病危重细脉脉细如线,但应指清晰正气衰少涩脉脉来不流利,往来艰涩血少气滞弦脉来时若有若无,微细无力,或像弓弦猝然断绝气血已绝,生机已断在诊察脉搏变化的同时,还应观察面部的五色及双眼的神色,综合判断疾病的吉凶:面部皮肤的正常五色:赤色应该像白布包裹朱砂一样,红润而不显露;白色应该像鹅毛一样,白而有光泽;青色应该青而明润如碧玉;黄色应该像丝包着雄黄一样,黄而明润;黑色应该像重漆之色,光彩明润。
另外,眼睛的颜色应该是黑白分明,如果黑白不清,就是精气衰竭了。
人的头、背、腰、膝、骨指的是五府,五府是身体强健的基础!哪些疾病的症状可以通过五府观察出来呢?头是精神活动的部位,如果头部低垂、目光呆滞,精神将要衰败;背是胸中脏气聚会的部位,如果背部弯曲而下垂,胸中脏气将要败坏;腰是肾气聚集的部位,如果腰部灵活性不足,肾气将要衰落;骨是精髓藏留的地方,如果不能久立,走路摇摆不稳,属于髓虚,骨的功能将要衰弱。
人的脉象还与四季的变化密切相关!春天,人的脉象犹如圆规画圆那样圆滑;夏天,人的脉象犹如方形的矩一样盛大;秋天,人的脉象像秤杆那样平稳恒定;冬天,人的脉象像秤锤那样沉重下垂。
中医四诊实习报告
中医四诊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作为中医药学的核心内容,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作为一名中医专业的学生,我有幸在本次实习中,深入了解了四诊的临床应用和实践操作。
二、实习过程1.望诊在望诊实习中,我跟随导师观察了数十位患者,学习了如何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体态等外在表现来推断其内在病理。
例如,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可以判断出患者的气血状况;通过观察舌象,可以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及病情变化。
在实际操作中,我逐渐掌握了望诊的技巧,并能独立进行望诊分析。
2.闻诊闻诊实习主要让我了解了如何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等声音特征,以及嗅患者体味、排泄物味道等来判断病情。
例如,患者的语音低微、气短,可能是肺气虚的表现;患者的体味酸臭,可能是消化系统出现问题。
通过实习,我学会了闻诊的基本方法,并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提高识别能力。
3.问诊问诊实习让我掌握了如何通过向患者询问病史、生活习惯、饮食、睡眠、精神状态等方面的情况,来收集病情资料。
例如,询问患者的大便情况,可以了解患者的脾胃功能;询问患者的睡眠状况,可以了解其心肾状况。
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与患者沟通,提高问诊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4.切诊切诊实习让我学会了如何通过触摸患者的脉象来了解其病情。
例如,脉象弦紧可能表示寒邪侵袭;脉象细弱可能表示气血不足。
在实习中,我跟随导师切诊了多位患者,逐渐掌握了切诊的技巧,提高了脉象识别能力。
三、实习收获通过本次四诊实习,我对中医四诊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掌握了基本的四诊技巧,并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提高。
同时,我也认识到四诊是中医诊断的基础,需要不断练习和积累经验,才能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四、实习总结本次中医四诊实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我的中医诊断能力,也增强了我对中医事业的信心。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中医素养,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第二站(中医基本操作)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第二站(中医基本操作)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第二站中医基本操作1、如何望舌体?1、病人采用坐位或仰卧位;2、光线充足,必须使舌面光线明亮,便于观察;3、伸舌姿势:自然地伸舌于口外,舌体放松,舌面平展,舌尖略向下,尽量张口。
4、望舌质部位顺序:先舌尖、舌侧、舌根;5、望舌形、老嫩、胖大、瘦小、裂纹、齿痕、芒刺。
2、如何望舌下脉络?1、病人应采用坐位或仰卧位;2、光线充足,必须使舌面光线明亮,便于观察;3、伸舌姿势:病人先张口,舌体向上颚方向翘起,舌尖轻抵上颚,舌体自然松弛,舌下脉络暴露;4、望形状:粗大、细小、弯曲、怒张、珠节等;5望颜色:淡红、紫红、青紫、暗红等。
3、诊脉的方法1、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室诊也要保持安静。
2、体位:让患者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脘(手腕伸直)手心向上,在脘关节下面垫与布棕。
松软的脉枕。
3、指法:医生和病人应侧向坐,用左手按诊病人的右手,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接着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应呈弓形,以指腹按触脉体,用指腹感觉灵敏。
4、切脉的布指和运指1.布指医生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搏动处,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用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2.运指(1)举法:指医生的手指较轻地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象,又称为“浮取”。
(2)按法:指医生手指用力较重,甚至按到筋骨以体察脉象,又称为“沉取”。
(3)寻法:寻即寻找的意思,指医生手指用力不轻不重,适当指力,或左右推寻,以细细体察脉象。
称为“中取”。
-002-第二站中医基本操作5、请演示寸口脉诊的操作1、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脏近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面垫上脉枕;2、用左手按病人右手,用右手按病人左手;3、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定关脉,接着以食指取寸脉,无名指取尺脉;4、三指应取弓形,指头齐平,以指腹按触脉体;5、分轻、中、重三种力量切脉。
中医助理医师-实践技能--基本操作-3.中医技术操作(4)
中医助理医师-实践技能—基本操作-3.中医技术操作(4)[问答题]1请回答太溪的主治,叙述并演示太溪、听宫的定位及听宫的操作。
正确答案:详见解析参考解析:一、(江南博哥)太溪1定位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处。
2.主治⑴头痛、目眩、失眠、健忘、遗精、阳痿等肾虚证;(2)咽喉肿痛、齿痛、耳鸣、耳聋等阴虚性五官病证;(3)咳嗽、气喘、咯血、胸痛等肺部疾患;(4)消渴,小便频数,便秘;(5)月经不调;(6)腰脊痛,下肢厥冷。
二、听宫1定位耳屏前,下颌骨牌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2.操作张口,直刺1~1.5寸。
留针时应保持一定的张口姿势。
[问答题]2.请回答天枢的主治,叙述并演示血海、天枢的定位及血海的操作。
正确答案:详见解析参考解析:一、血海1.定位屈膝,在骸骨内上缘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简便取穴法: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骸骨上缘,第2指至第5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
斜置,拇指尖下是穴。
对侧取法仿此。
2.操作直刺1~15寸。
二、天枢1定位脐中旁开2寸。
2.主治⑴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2)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问答题]3.请回答血海的主治,叙述并演示血海、四白的定位及四白的操作。
正确答案:详见解析参考解析:一、血海1.定位屈膝,在骸骨内上缘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简便取穴法: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骸骨上缘,第2指至第5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
斜置,拇指尖下是穴。
对侧取法仿此。
2.主治⑴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妇科月经病;(2)湿疹、瘾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
二、四白1.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2.操作直刺或微向上斜刺0.3~0.5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眼球,不可过度提插捻转。
[问答题]4.请回答合谷的主治,叙述并演示合谷、中极的定位及中极的操作。
正确答案:详见解析参考解析:一、合谷1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梯侧的中点处。
运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
运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本文在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运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指导社会实践的策略,认为“望”以登高望远;“闻”以闻一知十;“问”为不耻下问;“切”为切中要害,是一个联系密切相互配合的系统,用来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标签:中医学;望闻问切;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不仅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注重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已成为高等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遵循。
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剖析,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笔者发现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法不但可以治病救人,其包含的系统科学方法也适用于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
一、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释义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了四种论断疾病的方法,那就是“望闻问切”四诊法。
“望闻问切”四诊法作为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最早应源于《难经》第六十一难,最早使用四字联称的是《古今医统》。
“望闻问切”四诊法则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名医扁鹊发明。
望诊是用视觉来观察病人全身或局部的神色形态的变化;闻诊是凭听觉和嗅觉辨别病人的声音和气味的变化;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和家属,了解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以及目前症状及其它与疾病有关的情况;切诊是切按病人的脉搏,触按病人的皮肤、手、腹部、四肢及其它部位以诊断疾病的方法。
[1]二、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勤工助学和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活动。
中医助理医师-实践技能--基本操作-3.中医技术操作(2)
中医助理医师-实践技能-基本操作-3.中医技术操作(2)[问答题]1.列缺(1ieque,1U7)手太阴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正确答案:详见解析参考解(江南博哥)析:定位:在前臂椅侧缘,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肱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①肺系病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②头项部病证: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
操作:向上斜刺O.5~0.8寸。
[问答题]2.天枢(TiGnShtiST25)足阳明胃经;大肠募穴正确答案:详见解析参考解析:定位:脐中旁开2寸。
主治:①胃肠病证: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②妇科病证:月经不调、痛经。
操作:直刺1-1.5寸。
[问答题]3.听宫(Tingg6ng,SΠ9)手太阳小肠经正确答案:详见解析参考解析:定位:耳屏前,下颌骨牌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主治:①耳病证:耳聋、耳鸣、脖耳;②齿痛。
操作:张口,直刺1~15寸。
留针时应保持一定的张开姿势。
[问答题]4.承山(Chengshan,B157)足太阳膀胱经正确答案:详见解析参考解析:定位: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处,约在委中穴与昆仑穴连线之中点。
主治:①腰腿拘急、疼痛;②痔疾、便秘。
操作:直刺1~2寸。
不宜做过强的刺激,以免引起腓肠肌痉挛。
[问答题]5.气海(Qihbi,RN6)任脉;肓之原穴正确答案:详见解析参考解析: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主治:①气虚病证:虚脱、形体赢瘦、脏器衰惫、乏力;②肠腑病证:水谷不化、绕脐疼痛、腹泻、痢疾、便秘;③泌尿系病证:小便不利、遗尿;④遗精、阳痿、疝气;⑤妇科病证: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包衣不下。
操作:直刺1~15寸;多用灸法。
孕妇慎用。
[问答题]6.中院(ZhGngWbn,RN12)任脉;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正确答案:详见解析参考解析: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
中医实习报告操作项目
一、前言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学,提高中医临床实践能力,我于近期参加了中医实习。
以下是我在实习期间所参与的各项操作项目及心得体会。
二、实习项目及心得体会1. 望诊望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患者的外貌、神态、舌象、脉象等进行观察,初步判断病情。
在实习期间,我跟随导师学习了望诊的基本技巧,如观察神色、舌苔、脉象等。
心得体会:望诊需要细致观察,培养良好的观察力。
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从患者的外貌、神态、舌象、脉象等方面判断病情,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2. 闻诊闻诊是通过闻患者声音、体味、排泄物等,了解病情。
在实习期间,我跟随导师学习了闻诊的基本方法,如听声音、嗅体味、观察排泄物等。
心得体会:闻诊需要敏锐的嗅觉和听觉,培养良好的感知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通过闻诊了解病情,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3. 问诊问诊是中医诊断的核心环节,通过询问患者的主诉、病史、生活习惯等,了解病情。
在实习期间,我跟随导师学习了问诊的基本技巧,如询问病史、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
心得体会:问诊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耐心,培养良好的倾听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通过问诊了解病情,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4. 切脉切脉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了解病情。
在实习期间,我跟随导师学习了切脉的基本技巧,如脉位、脉象、脉速等。
心得体会:切脉需要具备良好的触觉和感知能力,培养良好的判断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通过切脉了解病情,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5. 中药煎煮中药煎煮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环节,煎煮方法直接影响到药效。
在实习期间,我跟随导师学习了中药煎煮的基本技巧,如煎煮时间、火候、药液浓度等。
心得体会:中药煎煮需要耐心和细心,培养良好的操作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正确煎煮中药,确保药效。
6. 针灸操作针灸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调节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等作用。
中医望闻问切的诊疗手法
中医望闻问切的诊疗手法中医有望闻问切的诊疗手法,我们的手上有这样一块肉,中医可以根据这块肉做初步的望诊,这块肉就是大鱼际,通过观察大鱼际的颜色、软硬等来判断身体是否患有疾病。
大鱼际的各种形态表明身体出现了哪些症状?颜色变黑大鱼际常年呈暗黑色,可能是身体有慢性麻痹症,从西医角度上说就是患有风湿性关节病,这属于免疫系统疾病,目前没有找到有效的根治办法,所有的对症治疗都是缓解病情而已。
颜色青紫就和身上有淤青一样,如果大鱼际颜色是青紫色的,则证明体内有淤血,而且气血阻滞。
如果同时伴有青筋突起的症状,则表明心脏淤血严重,气血不畅。
可以,多吃一些山楂,胡萝卜,海带,紫菜,黑豆,黄豆,茄子,芋头,黑木耳,香菇,莲藕,玫瑰花茶,少碰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同时配合服用三七粉。
颜色赤红大鱼际颜色赤红则可能是肺经有热或胃肠有热,另外触诊大鱼际热则中焦热,大鱼际寒则中焦寒。
肺经有热可饮用菊花茶或竹叶茶;若胃肠积热则可饮用苦丁茶或绿茶,可多食绿豆、薏苡仁粥,可用苦瓜、白萝卜、海带、金线莲炖汤等。
若是小于12岁以下的儿童,还可以运用中医小儿推拿中揉板门的手法,清肠退热,板门穴就是大鱼际。
中焦寒,可用多食用葱、姜、蒜、菜椒、胡椒、羊肉、芫荽等温阳散寒的食物。
表皮枯燥脾脏主肌肉,肌肉所需的营养需要依靠脾脏运化水谷精微获取,脾脏运气有利,而肌肉就会有弹性充满活力,如果脾脏萎糜,则肌肉肯定会萎缩没有力量,反映在大鱼际上会有枯萎、干燥等症状。
如果大鱼际的肉摸上去软塌塌的,表明胃气不足,这时候应该补脾调胃,让气血运行起来,充实肌肉。
饮食上的调理可以多吃一些胡椒,生姜,黄豆,蘑菇,花生,白扁豆,大米,糯米,山药,莲子肉,以少吃多餐为好,禁食生冷之食。
人体神奇的自愈力上面介绍了判断身体好坏的方法,接下来再来讲讲如何靠身体的自愈力来调理身体。
人一生病,就找医生吃药、打针,实际身体越吃越弱,下一次用药的剂量可能就要成倍增加,特别是抗生素效果还会递减……其实,人体有你想象不到的强大自愈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中医实践技能操作:中医操作(望闻问切)望诊的内容、方法(1)内容:全身望诊(神、色、形、态)、局部望诊(头面、五官、躯体、四肢、二阴、皮肤)、望舌、望排泄物、望小儿指纹。
(2)方法:1 在充足的天然光线下或日光灯下。
2 充分暴露受检部位。
3 熟悉各部位组织和内在脏腑经络的联系。
4 四诊合参,综合判断。
望小儿指纹(1)方法:家长抱小儿面光,医生左手拇指、食指握住小儿食指末端,右手拇指在小儿食指掌侧前缘,从指尖向指根推擦数次,力度适中,使指纹显露(适于三岁以内小儿)。
(2)临床意义:食指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
正常指纹隐显于食指掌侧前缘,掌指横纹附近,其色浅红略紫,粗细适中。
异常纹位小儿指纹由风关→命关→气关,为病邪加重。
指纹直达指端为“透关射甲”,属预后不良,病属凶险。
纹色鲜红→外感表证、寒证。
紫红→里热证。
青色→疼痛、惊风。
紫黑→血络瘀闭、病危。
晃白→脾虚、疳积。
望神的内容(1)反映在目光、色泽、神情、体态,其重点在观察两目。
(2)分类得神(有神):精气充盛,体健神旺,属健康或病轻。
少神(神气不足):精气不足,机能减退,属虚证或恢复期病人。
失神(无神)精亏神衰→精气大伤,机能衰退,属慢性病、久病、重病。
邪盛神乱→急性,属邪实病人。
假神:病属危重。
神乱:(1)焦虑恐惧→虚证、脏躁。
(3)狂躁不安→阳证、狂病。
(2)淡漠痴呆→阴证、癫病。
(4)猝然昏倒→痫病。
望色内容及临床意义:常色:正常为红黄隐隐,明润含蓄,常色又分为主色、客色。
主色:人生来就有。
客色:随季节、气候而有的正常变化。
病色:为晦暗、暴露,病色又分为善色、恶色。
善色:为面色光明润泽。
恶色:为面色枯槁晦暗。
五色主病1 赤色:属热证。
2 白色:属虚证、寒证、失血证。
3 黄色:属脾虚、湿证。
4 青色:属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5 黑色:属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
五轮的内容:可以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
(1)瞳仁:属肾,为水轮。
(2)黑睛:属肝,为风轮。
(3)两眦:属心,为血轮。
(4)白睛:属肺,为气轮。
(5)眼睑:属脾,为肉轮。
望头面的内容:(1)小儿囟门1 正常:小儿前囟门在12~18个月闭合,后囟门在2~4个月闭合。
2 异常:(1)囟填(隆起)→温病火邪上攻,颅内水液停聚、脑水肿。
(2)囟陷(凹陷)→吐泻伤津,气血不足,或先天肾精亏损、脑髓失充。
(3)解颅(迟闭)→肾气不足或发育不良、佝偻病;兼五迟、五软。
①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
②五软:头软、项软、手足软、肌肉软、口软。
(2)头形改变:头颅增大(智力低下),头颅狭小(智力低下),方颅(佝偻病),头摇不自主。
(3)头发异常:和肾气、精血有关;发黄为精血不足,片状脱发为斑秃,青壮年头发稀疏为肾虚或血热化燥,青年白发为肾虚或劳神伤血。
望咽喉(1)正常:其色淡红润泽,不痛不肿,呼吸通畅,发音正常,食物下咽顺利无阻。
(2)异常1 红肿:①乳蛾→咽部喉核肿痛,黄白脓点易拭去,为肺胃火毒熏蒸,或虚火上炎,气血瘀滞。
②喉痈→红肿高突,吞咽困难。
2 成脓。
3 溃烂。
4 伪膜:白喉,其伪膜坚韧,不易拭去,重剥出血,易复生,为外感疫邪。
望颈项(1)外形1 瘿病:颈前喉结处,或大或小、或单侧或双侧,可随吞咽上下移动,为肝郁气结痰凝或水土失调所致。
2 瘰疠:颈侧颌下,累累如串珠,为肺肾阴虚或风火时毒引起。
(2)动态1 项强:为风寒侵袭太阳经脉或温病火邪上攻。
2 项软:佝偻病或脏腑精气衰竭。
3 颈脉搏动:肝阳上亢或血虚重证。
4 颈脉怒张:心血瘀阻或水气凌心。
望皮肤的主要内容:(1)色泽形态:1 丹毒:患部皮肤焮红热肿,边缘清楚,发于上部为风热化火,发于下部为湿热化火或外伤染毒;发于头面为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足部为流火;发于全身,游走不定为赤游丹。
2 黄疸:①阳黄→其色鲜黄如橘皮,为湿热蕴结。
②阴黄→其色晦暗如烟熏,为寒湿郁阻。
③急黄→其色鲜黄如金,为湿热疫毒。
3 皮肤干枯:为津液已伤或营血亏虚。
4 肌肤甲错:为血瘀日久或肌肤失养。
5 肌肤肿胀:为水肿,阳水先由头面先肿,继而全身;阴水由下肢先肿,继而全身。
(2)皮肤病证:1 斑疹:斑→其色红,点大成片,不高于皮肤表面,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消退后无脱屑。
疹→其色红,形小如粟,高于皮肤,抚之碍手,压之褪色,消退后有脱屑,为邪热郁肺,内窜营分所致,疹为太阴风热。
2 水疱:白瘖→有晶瘖、枯瘖(湿温病)水痘→为外感时邪或内蕴湿热。
热气疮→为外感风热或肺胃蕴热湿疮→为湿热蕴结,复感风邪,郁于肌肤。
3 疮疡:痈→为湿热火毒蕴结,气血壅滞。
疽→为气血亏虚,阴寒凝滞。
疔→为疫毒、疔毒或火毒之邪。
疖→为外感火热毒邪或湿热蕴结。
望舌的方法:患者呈坐位或仰卧位,医生站于患者右侧或正前方,在光线充足的自然光线或日光灯下,让患者张口,将舌自然伸出口外,舌尖略向下,舌面展平,舌体放松,但伸舌时间不宜过长,观察顺序由舌尖、舌中、舌边、舌根,再看其舌质的舌色、舌形、舌态及舌下络脉;在观察舌苔的有无、色泽、质地及分布等。
舌诊的注意事项:(1)光线的影响。
(2)饮食与药物的影响1 使舌苔厚薄、润燥改变。
2 染苔:①牛奶、豆浆可使舌苔变白、变厚。
②花生、瓜子可使舌面附着黄白色渣滓,与腐腻苔相混。
③酸梅与吸烟能形成灰苔或黑苔。
(3)口腔对舌象的影响1 牙齿残缺:同侧舌苔偏厚。
2 镶牙:形成齿痕。
用刮舌与揩舌方法鉴别有根苔、无根苔、染苔,并演示刮舌与揩舌的方法:(1)刮舌:用消毒的压舌板,以压舌板的边缘,用适中的力量在舌面上,从舌根到舌尖刮三至五次;若刮之不去或刮后留有污质多为有根苔;若刮之即去,舌体明镜光滑多为无根苔。
(2)揩舌:用消毒的纱布卷在右手食指上,蘸少许清洁水,在舌面上从舌根到舌尖刮三至五次,若纱布上沾有颜色即为染苔,反之则否。
剥落苔与黄腻苔的临床意义:(1)剥落苔镜面舌:胃阴枯竭、胃气大伤或胃气将绝,属阴虚重证。
地图舌:属气阴两伤。
类剥苔:属久病,气血不续。
花剥苔:属胃之气阴两伤。
(2)黄腻苔:属湿热、痰热、食积化腐。
如何诊舌下络脉,其内容及临床意义:(1)方法:让病人张口,舌体向上颚方向翘起,舌尖轻抵上颚,勿过用力,使舌体自然放松,让舌下脉络充分显露。
(2)顺序:先看舌系带两侧大络脉的长短、粗细、颜色、有无怒张或弯曲等异常改变;在看周围细小络脉的颜色、形态等有无异常。
(3)正常:其长度不超过舌尖至舌下肉阜联机的五分之三,呈暗红色,络脉无怒张、紧束、弯曲、增生等,排列有序,且大多数为单支。
(4)异常舌下络脉短细,周围小络脉不明显,舌色偏淡,气血不足,脉络不充。
舌下络脉粗胀、青紫、红绛、紫绛、紫黑等,或舌下细小络脉成暗红或紫色网络,或舌下络脉曲张如紫色珠状结节为血瘀。
望舌质、舌苔的临床意义:(1)舌质1 舌色:淡红舌→正常,属病轻。
淡白舌→气血两虚、阳虚(寒证)。
红舌→属热证。
绛舌→属里热亢盛、阴虚火旺。
紫舌→气血不畅。
2 舌形:老、嫩→老舌为实证,嫩舌为虚证。
胖、瘦→舌胖大为水湿内停,痰湿热毒上泛;舌瘦薄为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点刺→为脏腑热极,血分热盛。
裂纹→为热盛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浸。
齿痕→为脾虚、湿盛。
3 舌态:痿软→属气血两虚、伤阴。
强硬→为热入心包,高热伤津,风痰阻络(中风先兆)。
歪斜→中风、中风先兆、暗痱。
颤动→肝风内动(热盛、阳亢、阴亏、血虚)。
吐弄→属心脾有热。
短缩→属病重。
4 舌下络脉。
(2)舌苔1 苔质:厚薄→反映邪正盛衰及邪气深浅。
润燥→反映体内津液盈亏输布。
腐腻→腐为食积胃肠,痰浊内蕴;腻为湿浊、痰饮、食积。
剥落→主胃气匾乏,胃阴枯涸或气血两虚。
偏全→偏为邪聚脏腑、邪气停聚;全为邪气散漫,痰湿阻滞。
真假→病情轻重及预后的反映。
2 苔色:白苔→正常,表证、寒证、湿证;特例(热证:积粉苔、白砂苔)。
黄苔→属里证、热证。
灰黑苔→属阴寒内盛、里热炽盛。
闻诊检查的注意事项:(1)听声音:要排除周围环境的噪音干扰,包括声音(谵语、郑声、独语、错语、狂言、言蹇)、语言、呼吸、咳嗽、胃肠异常声音(呕吐、呃逆、嗳气、肠鸣)。
(2)嗅气味:注意区分病体气味与病室气味。
1 病体气味:如有机磷中毒的蒜臭味,或消化不良引起的口臭等。
2 病室气味:病气充斥病室(病情危重),病室臭气触人(温疫病),病室有血腥气(失血证),病室散有腐臭气(溃腐疮疡),病室有尸臭气(脏腑衰败),有尿臊气(水肿病晚期),有烂苹果味(消渴重证)。
如何诊脉:(1)体位:让病人呈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与心脏同一水平,手心向上,腕关节下垫一脉枕。
(2)指法1 布指:医生和病人应侧向坐,左手按右手脉,右手按左手脉,先以中指定关脉,再以食指定寸脉,无名指定尺脉;三指指头平齐呈弓形,以指目按触脉体,布指疏密要和病人身长相适应,小儿用拇指来“一指定三关”。
2 运指:分为总按、单按、举法(浮取)、按法(沈取)、寻法(中取)。
3 调息:以自己一呼一吸的时间计算病人的脉搏次数。
(3)常脉:脉数为一息四至五至,节律一致;脉形为三部有脉,不大不小;脉势为从容和缓,流利有力。
(4)特殊脉①斜飞脉→脉体从尺部斜向手背,不属于病脉。
②反关脉→脉体位于寸口背侧,不属于病脉。
(5)常脉的生理变异:可因地理环境、季节、性别、年龄、形体、情志、劳逸、饮食、解剖而有所差异;妇女脉象比男子濡弱而略快,妊娠期脉象滑数而冲和,临产脉象可在中指中节或本节触及跳动。
按诊的方法:(1)方法:在充足的自然光下或日光灯下进行,诊前需先选择好适当体位,充分暴露按诊的部位,病人呈坐位时,医生面对病人而坐或站立进行,用左手稍扶病体,右手触摸按压某一局部,多用于皮肤、手足、脑穴的治疗。
病人呈卧位时,全身放松,两腿自然伸直,两手置于身旁,医生站于患者右侧,用右手或双手对患者脑、腹等某些部位进行按诊,也可让患者曲起双膝,使腹肌松弛或作深呼吸以便于切按。
(2)手法:可分为触法、摸法、按法、扣法。
(3)按肌肤:是以手指或手掌触摸某些部位的肌肤,通过诊察其寒热、润燥、滑涩、疼痛、肿胀、皮疹、疮疡等情况,分析对寒热虚实及气血阴阳盛衰的诊断方法。
(4)按虚里:虚里即心尖搏动处,位于左乳下,第四、五肋间,乳头下稍内侧;诊虚里时病人呈坐位或仰卧位,医生位于患者右侧,用右手手掌或指腹平贴于虚里部,并调节力度,诊其有无搏动,搏动部位及范围,搏动的强度和节律、频率、聚散等,以了解宗气的强弱、疾病的虚实、预后的吉凶,尤其当危重病证,寸口脉不明显时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