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
最新送别诗群文阅读 教案
送别诗群文阅读教案送别组诗教案教学内容:送别组诗《送元二使安西》、《山中送别》、《送朱大入秦》、《送别诗》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理解四首古诗,了解大意。
2、运用“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和对比阅读的方法,体会古人送别的形式多样,但都表达的朋友情深。
3、培养课外主动积极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诵读诗歌,体会朋友情深。
教学难点:比较阅读,感受不同送别诗的相同与不同教学方法:以第一首诗的学习方法为例,学生自学后面三首教学过程:一、明确主题1、出示《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今天,老师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古诗,请看。
从题目中,你都发现了什么?(都带有送字)师:同学们真会观察和思考。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
课件出示“送别诗”并板书。
师:一起来读读这三首古诗吧。
3、课件出示简介送别诗的背景。
二、回顾已学的送别诗师:刚才我们读诗题。
知道了是王维送元二的诗。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板书:解诗题1、师:你觉得下一步该怎么学习诗文呢?预设:读古诗。
要把古诗读正确。
相机板书:读诗文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这首古诗,注意要读准字音。
2、生自由练读一分钟。
师:我们班读书最好的有哪些啊?请四个人来合作,一人读一行。
看谁读得好。
生评价说理由。
(两个同学说)师:古诗除了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得有节奏。
有些同学还说了,还要读得有感情。
这将是我们下一步要达到的要求。
听老师读,注意听停顿在哪里。
谁也想来读。
(一个学生读)师:把握了诗的节奏就能读出诗的味道,但是要想把诗读得更有韵味,就必须要理解诗句的意思。
相机板书:明诗意师:我们平时都是用的什么方法理解诗意的?(两个学生说)生说。
预设:结合注释。
查字典。
根据上下文推想。
如果有插图还可以结合图来理解。
师:你们都有好方法,下面请同学利用最有效的方法读这首古诗,看看你能读懂哪句,能不能完成表格二三栏。
课件出示表格。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
四年级上册“一切景语皆情语”课例乐山市新建小学钟和平黄洁一、议题:一切景语皆情语二、选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三、教学目标:1. 学会并运用古诗阅读的方法学习四首古诗,为学生古诗阅读奠定基础。
2. 能说出诗人是抓住哪些景象来表达情感的,并体会送别诗的意境美。
四、教学重点:学会古诗阅读的方法,感受送别诗的意境美。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师:紧紧地握着你的手,再三说着珍重珍重。
深深地望着你的眼,再三说着别送别送。
这首歌听过吗?对,这是《离别的车站》。
现代人送别,直接表达情意,分别时就是那么的难舍难分。
可是古时候交通不便,人们一旦分别更是难以见面,那么他们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与亲朋好友送别?又会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呢?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一组诗中,去感受诗人的别样情怀。
请看大屏幕,齐读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
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诗题中有“送”、“别”等字,这是一组“送别诗”(板书)。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读诗题师:让我们穿越时空,去到那一千多年前的黄鹤楼一睹当年诗仙李白与友人的离别场景。
再读题目,你还知道什么?(指名回答)谁了解孟浩然?(指名说)是啊,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是李白的师长、好友。
他也有一些脍炙人口的诗作,(指名说)“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是的,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2.明诗意师:现在,我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把读懂的内容与同桌交流。
请你说,嗯。
你呢?看来,同学们读懂了诗意。
3.悟诗情师:那望着远去的孤帆、滚滚的江水,你觉得李白的心情如何?师:你是从哪句诗体会到的?哦,最后一句,能具体说说吗?是啊!诗人望着江水久久不肯离去,在他眼里,流水是有情的,诗人对好友的情谊如同那滔滔江水,追随好友而去,真是一场富有诗意的离别啊!这也让老师想到了李白的另一句诗,“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送别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送别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送别》这首诗是中国现代诗人贺知章创作的作品,是一首以道别为主题的抒情诗。
通过本文的阅读,学生可以了解作者对生活与命运的思考,并培养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送别》这首诗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 掌握《送别》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3. 分析《送别》这首诗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4. 提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送别”一词的含义,并与学生一起思考“送别”在生活中的常见情景。
步骤二:背景介绍(10分钟)通过简要介绍贺知章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送别》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并与学生一起探讨作者写这首诗的意图和情感表达。
步骤三:诗歌解读(25分钟)1. 第一段:共四句,描述主人公临别的情景。
学生可以注意到诗中使用了“黄河”、“洞庭”等景观来象征主人公所处的环境。
2. 第二段:共六句,描绘主人公的内心感受和对未来的困惑。
学生可以通过诗中的对比和押韵来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3. 第三段:共五句,表达了作者对主人公的期望和祝福,并通过运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意象来传递希望与坚毅的力量。
学生可以体会到这种喻意在诗中的表达方式。
步骤四:诗歌鉴赏(20分钟)1. 学生分小组,共同探讨《送别》这首诗的诗意和艺术特色,主要从诗的意象、语言运用、韵律等方面进行分析。
2. 汇总各组讨论的结果,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分享,共同总结《送别》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
步骤五:拓展延伸(15分钟)1. 导引学生思考,如果让他们用自己的话来写一首送别的诗,他们会选择怎样的主题和表达方式。
2.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完成一篇类似《送别》的自创诗歌。
鼓励学生在表达方式、意象运用等方面进行创新和发挥,以展示个性化的创作风格。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送别》这首诗的重要性和学习收获。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鉴赏和创作诗歌,培养对诗歌的热爱和感悟能力。
送别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一样送别别样情——送别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复习并背诵另外四首送别诗。
初步学会鉴赏送别诗。
过程与方法:1、总结送别诗的共同特点。
2、了解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
3、初步学习送别诗的鉴赏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会一组送别诗中所蕴含的诗人的不同情感。
2、通过一组送别诗的对比鉴赏,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初步学会送别诗的鉴赏方法,在诵读中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初步学习送别诗的鉴赏方法,体会诗中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同学们,人间最难舍的情是别情,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一个主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样送别别样情——送别诗群文阅读”环节一:导入出示李叔同的《送别》,同时播放该音乐,请学生静静聆听,通过歌曲营造出诗歌的意境,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环节二:复习对比课内两首诗1.比诗题出示课内两首诗的诗题:《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提出议题:从诗题中你发现了什么?(个人发现)学生可能会说:都有人名,有“送”“别”等关键字,第一首诗中还有要去的地点。
此时,师可引导学生总结送别诗诗题的特点:题目中会出现送、别等体现送别的字眼。
2:比写法出示课内两首古诗,学生配乐诵读提出议题一:前两句写了什么,后两句又写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出两首诗共同的写法: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齐读每首诗的前两句,接着提出议题二:诗人分别选取了什么景物来体现离别之意?学生各抒己见,可能会说:飘落的雨就是离人的泪,依依的柳就是深情的挽留,而那南飞的雁便是远去的故人。
只要有理有据,老师只作评价,不做评判。
自读两首诗的后两句,议题三:诗人分别以什么方式送别的?学生说出:第一首以酒送别,第二首以话送别。
.3、比情感:体悟两首诗中诗人不同的情感。
学生说出:第一首体现诗人对友人的体贴关怀之情,情感细腻委婉;第二首体现诗人对友人的激励,情感乐观豁达。
让学生带着不同的情感再读全诗。
送别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送别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学生应能够:1.理解送别诗的定义、特点和背景;2.阅读、分析和解释不同风格的送别诗;3.掌握送别诗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4.培养学生欣赏和创作送别诗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送别诗的定义和特点a. 送别诗的定义:指通过诗歌表达作者对别离或离别的情感、思想和情景的诗歌形式。
b. 送别诗的特点:情感真挚、寄意深远、语言简练、意象丰富、节奏优美等。
2.送别诗的分类和示例a. 按对象分类:友人送别、情人分手、毕业离校等;b. 按主题分类:别离、离别、告别等;c. 示例: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李清照的《如梦令》等。
3.解读送别诗的技巧a. 阅读诗歌背景和作者信息;b. 理解诗歌的整体结构和情感表达;c. 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运用。
4.送别诗的创作技巧a.选择合适的送别对象和主题;b.运用音韵美、形象美和修辞美;c.注意情感真挚和言简意赅。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课程主题,并与学生讨论送别诗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步:知识讲解1.教师讲解送别诗的定义和特点,并引导学生分析示例诗歌的特征。
2.教师介绍送别诗的分类,并与学生一起欣赏其他不同分类的示例。
第三步:诗歌解读1.教师选取一首送别诗进行详细解读,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结构和意象运用。
2.学生分组解读其他送别诗,并展示他们的理解和观点。
第四步:创作实践1.学生分为小组,选择合适的送别对象和主题,共同创作一首送别诗。
2.学生交流并讨论各自的创作思路和修辞手法。
第五步:展示与评价1.学生自愿展示他们的创作,全班共同欣赏和评价。
2.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总结和点评,鼓励他们继续创作和欣赏送别诗。
四、教学评估1.教师根据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进行课堂讨论的评估;2.教师通过学生的创作作品评估他们对送别诗的理解和运用。
五、拓展延伸学生可进一步阅读和分析其他名家的送别诗作,扩展对送别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六、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并阅读一首自己喜欢的送别诗,并撰写一篇300字的读后感,包括对诗歌主题、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评价。
送别古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送别古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课程目标:1.了解古诗送别的背景和意义。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3.通过对不同作者、不同时代的送别古诗的比较,引发学生对文学和历史的思考。
教学准备:1.《诗经》中的送别诗篇选段。
2.唐代元稹《离思》、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王之涣《登鹳雀楼》等著名的送别古诗。
3.PPT演示或投影仪。
4.作业纸和笔。
课程安排: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幅描绘送别场景的图片,激发学生对送别的联想和感受。
- 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你是否有过被别人送别或者送别他人的经历?你对送别古诗有了解吗?二、学习背景知识(10分钟)- 简要介绍古代送别的文化背景和意义,例如古人送别时的礼仪、送别诗的作用等。
- 选择《诗经》中的一两篇送别诗,分别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三、学习送别古诗(15分钟)- 分发选定的著名送别古诗,让学生先默读,然后轮流朗读。
- 共同解读每首古诗的意境、思想和情感表达。
- 引导学生注意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四、比较不同古诗的异同(15分钟)- 展示不同作者、不同时代的送别古诗,例如唐代元稹的《离思》,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引导学生比较这些古诗的主题、情感表达和诗歌结构上的异同。
-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并进行讨论。
五、应用拓展(15分钟)- 提供一些现代的送别场景或者情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首自己的送别诗。
- 学生可以选择古诗的结构或者修辞手法来编写自己的诗歌,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和思想。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 回顾本节课学到的内容,总结古诗送别的特点和意义。
-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创作的送别诗,展示他们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七、布置作业(5分钟)- 要求学生将自己创作的送别诗写在作业纸上,交给老师。
-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更多的古代和现代送别诗歌,并做简短的读后感。
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学展览等,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和诗词艺术。
群文阅读送别诗优秀教案1
听歌,体会歌中的离情别绪。
六、板书设计
送别诗
经典意象
柳长亭酒芳草晚风风笛……
送别
七、作业布置
课后查阅资料,找一找还有哪些古诗中提到过今天学到的意象
八、课后反思
二、教学目标
1.群诗共读,对比发现送别诗中的相似之处。
2.理解什么是意象,知道柳是送别诗的经典意象,结合课前搜集的送别诗发现其它的送别经典意象。
3.通过对送别意象的解读,加深对送别诗的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什么是意象,知道柳是送别诗的经典意象,结合课前搜集的送别诗发现其它的送别经典意象。
3.理解一般意象和经典意象的区别。
知道柳树是送别诗的经典意象
4.再读李叔同《送别》
5.小组讨论:结合自己搜集的古诗,猜猜哪些可能是送别诗的经典意象?
6.汇报交流
7.明确课后作业
四、总结,解答课前疑问
提问:现在,你能说说李叔同为什么给这首词叫做《送别》吗?
思考《送别》命名的原因
五、再听《送别》,体会意蕴
2.思考“送别”这个词语的意思,发言
3.从词里寻找谁要离开?谁去送他?(词中没有答案)
4. 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群诗阅读,比较发现。
1.布置任务:拿出题单,浏览第一页,这里面有五首古诗,其中有三首是送别诗,把你认为是送别诗的打上勾。
2.抽生发言,出示答案。
3.出示三首送别诗PPT,一起来读一读。
4.提问:既然都是送别诗,你能准确地说出每首诗写的谁送谁?他们为什么分别吗?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诗?
3.播放朴树版本的歌曲《送别》
1.听曲,猜一猜。生发言。
2.听教师讲述曲子的作者,再齐读李叔同填的词。
送别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写作应用能力:通过写作练习,评估学生是否能将所学 应用于自己的创作中。
评估学生是否 能将所学应用 于自己的创作
中
通过写作练习, 检验学生对送 别诗的理解和
运用
观察学生在写 作过程中是否 能够灵活运用
所学知识
评价学生的创 作能力和表达
能力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X
感受送别诗的文化内 涵:送别诗作为中国 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和历史背景,通过学 习送别诗可以更好地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
历史。
掌握送别诗的表达技巧和意象
了解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掌握送别诗中常用的表达技巧和方法 能够分析送别诗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 能够在写作中运用送别诗的表达技巧和意象,提升诗歌鉴赏和创作能力
主题:送别诗的主题多样,涉及离别、友情、羁旅、边塞等多个方面, 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
艺术手法:送别诗在艺术手法上独具特色,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象征暗示等,这些手法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含蓄而富有韵味。
送别诗的表达技巧和意象
表达技巧:比喻、拟人、借景抒情等 意象:杨柳、长亭、酒等
送别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文本阅读:学生自主阅读送别诗,初步了解其主题和意 象
目的:通过自主阅读,让学生对送别诗的主题和意象有初步了解
方法:教师提供几首经典的送别诗,学生自行阅读并归纳主题和意象
注意事项:教师需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确保学生阅读的质量
后续步骤: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形 成小组意见
小组讨论:学生 分组讨论,分享 自己的理解和感 受,形成小组意 见
课堂展示:各小 组代表上台展示 小组讨论成果, 全班交流分享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通过群文阅读,培养学生对送别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选取的送别诗作品及作者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送别诗的鉴赏方法。
2. 难点:深入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群文阅读: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发现送别诗的特点和差异。
2. 讲授法:讲解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鉴赏方法。
3. 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选取的送别诗作品及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记录工具。
【教学环节1】1.1 导入:简要介绍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1.2 学生自主阅读选定的送别诗作品,注意体会诗中的情感。
【教学环节2】2.1 教师讲解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鉴赏方法。
2.2 学生分享对选定诗作的理解和体会,进行讨论交流。
【教学环节3】3.1 学生分组进行群文阅读,对比分析不同送别诗的特点和差异。
3.2 各组汇报阅读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教学环节4】4.1 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尝试创作送别诗。
4.2 学生互相分享作品,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教学环节5】5.1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送别诗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5.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继续阅读送别诗作品,并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环节六6.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送别诗的概念和特点进行巩固。
6.2 学生分享课后阅读的送别诗作品,交流读后感。
七、教学环节七7.1 教师选取几首具有代表性的送别诗,进行深入讲解和分析。
7.2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学习如何鉴赏送别诗。
八、教学环节八8.1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送别诗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何将诗中的情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8.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送别诗一组群文阅读教案
送别诗一组群文阅读教案诗中离别情——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送别诗六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赠汪伦》、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理解四首古诗,了解大意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3.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但都表达朋友情深。
4.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多样送别方式所包含的诚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打印阅读材料。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师:同学们,你们经历过分别或看到过分别吗?当时的情景和感受是怎样的呢?师:是啊,分别时总有那么多的话要叮咛、嘱咐,分别时也总是那么的难舍难分。
古时候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朋好友一旦分别更是数载难以见面,那么他们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与亲朋好友送别?又会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呢?师:今天,我们就来走进一组“送别诗”,去感触感染诗人们送别时的情怀。
二、研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解诗题师:你能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义吗?生:XXX在黄鹤楼送别XXX去往扬州。
师:知道了地点。
这就是黄鹤楼(课件出示图片)传说有神仙在此乘XXX而去,故称黄鹤楼。
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使黄鹤楼名声大振。
也是XXX和XXX常去的地方,留下了不少美好的回忆。
师:知道了送别的对象。
大家知道XXX是什么人吗?生:也是大诗人。
师:是啊,XXX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文采风流、名满天下,XXX非常敬重的师长,也是感情至深的好友,XXX 曾经写诗给他说“吾爱XXX,风流天下闻”,可见他们的友情非常深厚。
师:从诗题中我们了解了这么多信息,这就是我们研究古诗的第一步——解诗题(板书:解诗题)2.读诗文(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一起来读读这首诗(相机板书:读诗文)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生自由练读古诗,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在齐读古诗。
送别古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X
目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教学目标
03
教学内容
04
教学方法
05
教学过程
06
教学评价
01
添节副标题
了解送别古诗的背景和情感
了解送别古诗的创作背景,包括 诗人的人生经历、时代背景等。
掌握送别古诗常用的意象和象征 意义,如杨柳、长亭等。
引导学生从主 题、情感、表 现手法等方面 进行比较,体 会不同作者的 风格与特点。
让学生通过小 组讨论、分享 等方式,深入 理解送别古诗 的文化内涵和
艺术魅力。
教师可提供一 些问题或任务, 引导学生进行 比较阅读,如 “这两首诗在 表达离别之情 上有何异同?”
等。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对送别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认识评价:通过对送别古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文化,提高学 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同时也可以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评价:在群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对多篇送别古诗的对比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 更全面地理解古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提高教学效果。
感谢观看
汇报人:稻小壳
添加标题
《送元二使安西》
送别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意象:杨柳、长亭、酒等,寄托离别之情
表达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等
常见主题:友情、离别、思念等
文化内涵:送别诗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人们对离别的 感慨和思念之情
送别古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文化内涵:送别 古诗是中国古代 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反映了人
选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经典送别 古诗 引导学生了解诗人背景和创作背景
送别诗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送别诗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导言】送别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诗体,通过描述离别的情感和表达对行别者的祝福,展现了古人对于离别的深情思绪。
在文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群文阅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这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本文将以送别诗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为主题,探讨如何通过这种形式进行教学。
【主体部分】一、引导学生了解送别诗的特点和表现形式1. 通过介绍古代文学中的送别诗篇目,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等,引起学生对于送别诗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分享送别诗的常见表现形式,如写景抒怀、寄托情感、赋予寓意等,并通过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3. 引导学生区分送别诗和其他诗体的不同之处,培养学生敏锐的文学触觉和思维能力。
二、组织学生进行群文阅读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不同的送别诗进行阅读和分析。
2. 每个小组成员在阅读诗歌时,注意诗歌的意境、抒情手法、用词和句式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3. 小组成员之间展开讨论,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表达离别情感时所运用的具体手法和技巧,并对诗歌中的象征意义进行分析与解读。
三、设计个人或小组成果展示1. 每个小组从所选送别诗中挑选出一两部分进行朗读,展示其理解和感悟。
2. 每个小组可以自行设计一份PPT或其他形式的展示,包括诗歌的背景介绍、表现手法的分析以及成员之间的独立观点。
3. 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问和回答,共同探索送别诗的魅力与意义。
【总结】通过送别诗组群文阅读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送别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思维。
同时,这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理解和创造力的机会,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希望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们能够爱上文学,感受到送别诗的魅力,并从中获得灵感和启示。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学设计
趣味语文《送别诗》课堂实录一、谈话引入家人离别,千言万语,依依不舍,情景感人。
分别时总有那么多的话要叮咛、嘱咐,分别时也总是那么的难舍难分。
古时候交通不便,人们一旦分别更是难以见面,那么他们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与亲朋好友送别?又会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呢?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送别诗”,去感受诗人们送别时的情怀。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 解诗题师:读课题,从题目中你能知道什么?生:我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师:你从哪知道这是首送别诗?生:我从“送”这个字知道的。
师:你很善于抓住关键的字。
生:我还知道他们是在黄鹤楼送的。
师:你知道了地点。
(播放课件)同学们,黄鹤楼是三大名楼之一,是李白和孟浩然常去的地方,留下了不少美好的回忆。
生:我知道李白是在黄鹤楼送孟浩然。
师:你知道了送别的对象。
(孟浩然三个字变红)大家知道孟浩然是什么人吗?生:也是大诗人。
师:是啊,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有一首同学们很熟悉的诗作《春晓》,你会背吗?生:背诵《春晓》。
1师:他文采风流、名满天下,是李白非常敬重的师长,也是感情至深的好友,李白曾经写诗给他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可见他们的友情非常深厚,孩子们,把这个名字读一读,牢牢地记在心里。
生:齐读“孟浩然”师:同学们很善于从题目中掌握信息。
那题目里还有什么你不知道的吗?生:我不知道广陵是什么地方。
师:你注意到了,(陵字变红)“广陵”就是咱们现在的江苏扬州,是当时非常繁华的城市。
)师:这个“陵”字不太好写,同学们看陆老师把它写一写:“陵”字的左耳旁和山有关,所以常用作地名,“陵”字不太容易写好,请大家跟着陆老师写一写。
“陵”字是左右结构,而且左旁简单,要写得稍微细长一些,右边上面是个土字,然后一撇,一点,下边是个折文。
请同学们在你的生字本上练写一个。
写好举手让我知道。
2.读诗文(1)师:谁能说一下,我们要学习诗文最好的方法是什么?(相机板书:读诗文)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群文阅读——送别诗优秀教案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理解诗意。
2、通过对比古诗的异同之处,感受依依不舍之情。
3、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养成积累运用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1、掌握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2、对比五首古诗异同之处,感受依依不舍之情。
三、教学难点对比古诗异同之处,感受依依不舍之情。
四、学法指导读中感悟、小组合作五、教学课时:第2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出示图片。
2、出示现代诗——人生。
在古时候,人与人之间离别时没有礼物相送,于是大家就赋诗相送,表达自已依依不舍之情,因此就有了《送别诗》。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组送别诗,去感受诗人送别时的情怀。
3、理解什么是群文阅读?在语文课堂上围绕一个议题选择一组相关联的文章,引导学生围绕这一议题展开立体式的自主阅读,在阅读中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并进行多方面的言语实践。
二、探究学习(一)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大家齐读课题。
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解诗题)2、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凑。
(读诗文)3、自学古诗(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这首送别诗,并利用注释、工具书弄清楚每句诗的意思。
(明诗意)(2)想想诗人是以什么方式送别友人的?你从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是从诗中的哪些特有景象感受到的? (在诗中圈出来并完成表格。
)(悟诗情)3、全班交流(齐读古诗——交流完成表格)(二)自学四首送别诗1、学习提示:(1)利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解诗题一读诗文一明诗意一悟诗情,自主学习以上四首送别诗。
(2)重点学习提示:诗人是以什么方式送别友人的?你从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是从诗中的哪些特有景象感受到的?在诗中圈出来。
(3)组内五人每人选择一首送别诗进行重点学习并完成表格。
2、组内交流组长组织组员进行交流,交流自已重点学习的那一首送别诗,其他组员补充或修正。
3、全班交流你重点学习哪首古诗,就交流哪首。
其他小组学习相同古诗的同学作补充或评价。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送别诗的定义和特点。
激发学生对送别诗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1.2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送别诗的概念和背景。
通过举例说明送别诗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1.3 教学活动:向学生提问:“你们曾经送别过朋友或亲人吗?有没有用诗歌来表达你们的情感?”让学生分享他们的送别经历和感受。
教师展示一些著名的送别诗,如《登鹳雀楼》和《别董大》等,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其中的情感。
第二章:诗歌欣赏与分析2.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送别诗的欣赏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送别诗中的情感和意象。
2.2 教学内容:选取几首经典的送别诗,如《登鹳雀楼》、《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
分析每首诗的情感表达、意象描绘和修辞手法。
2.3 教学活动:教师朗读每首诗,学生跟读并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每首诗的主题和意象,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他们对每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章:诗歌创作与表达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帮助学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送别情感。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送别诗的技巧和表达方式。
学生创作自己的送别诗,表达自己对朋友或亲人的情感。
3.3 教学活动:教师提供一些诗歌创作的指导和示例。
学生自由创作,可以选择写一首完整的送别诗或者写一段表达送别情感的诗句。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并给予彼此反馈和鼓励。
第四章:诗歌表演与展示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诗歌表达能力和表演技巧。
增强学生对送别诗的理解和感受。
4.2 教学内容: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送别诗进行表演。
学生通过动作、表情和语调等方式展示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送别诗进行准备。
学生通过朗读、表演和展示等方式,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传达给其他同学。
教师和同学对每组的表演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总结课程学习和诗歌表达的收获。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送别诗
教学内容
送别诗的背景和特点
送别诗的起源和历史背景 送别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送别诗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送别诗的艺术手法和风格特点
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掌 握送别诗中常 见的意象和情 感表达方式, 提高诗歌鉴赏
能力
教学难点:引 导学生体会诗 人所表达的离 别之情和深厚 友谊,培养人
文素养
掌握群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掌握群文阅读的概念和意义 掌握群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掌握群文阅读的策略和步骤 掌握群文阅读的评估和反馈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送别诗
汇报人:XXX
目录
01 单击此处添加目录标题内容 03 教学内容 05 教学方法与手段
02 教学目标 04 教学重点与难点 06 教学过程
添加章节标题
教学目标
所表达的离别 之情和深厚友
谊
教学内容:通 过分析送别诗 中的意象、意 境和语言特点, 深入理解诗人
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和实施方法
确定教学目标:明确群文阅读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 鉴赏能力还是拓宽知识面。
选择阅读材料: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多篇文本,可以涵盖不 同的题材和风格。
设计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阅读、主题探讨等活动,引 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实施教学评价:制定评价标准,对学生的阅读成果进行评价,及时反馈教 学过程中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送别诗的主题和情感
主题:离别之情、思念之苦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送别诗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送别诗送别诗是一种表达离别情感的创作形式,它不仅可以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也可以丰富他们的文学素养。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撰写送别诗,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表达情感,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写作潜力。
本文旨在设计一堂群文阅读课,以送别诗为主题,促进学生的文学欣赏和写作能力。
一、引言在引言部分,我将通过简短的文字介绍送别诗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在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还可以引用一两首经典的送别诗作为例子,以激发学生对送别诗的兴趣。
二、导入活动在导入活动中,我将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段感人的离别场景,并请学生描述自己在离别时的感受和情感变化。
通过此活动,学生可以在情感上与诗歌产生联系,并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群文阅读本节课的重点是群文阅读,我将选择一篇与离别主题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比如《离骚》,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分析和品味。
通过共同阅读,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在离别时的情感并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意义。
四、诗歌分析在这一环节中,我将选择一首具有代表性的送别诗,比如《静夜思》,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和表达手法,培养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同时,我会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促进互动讨论。
五、创作时间为了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我会给予一定的创作时间,要求他们自行撰写一首送别诗。
为了提供思路和启发,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离别情感和场景的图片或诗句,并引导他们进行个性化的创作。
六、分享与欣赏在创作完成后,学生可以自愿分享自己的送别诗。
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分享和欣赏,可以增强他们的写作自信心,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七、总结与反思在课堂的最后,我将总结本课的内容和学习收获,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通过让学生回顾整个课堂过程,他们可以加深对送别诗的理解,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感想。
八、延伸阅读除了本堂课的学习内容,我还将为学生准备一些相关的延伸阅读,比如经典的送别诗集或者与离别主题相关的小说、散文等。
送别群诗阅读教学设计
送别群诗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送别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体验送别群诗传达的情感和思想;3.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创设情境:教师可以先展示一幅描绘秋日落叶纷飞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季节变化和岁月流转的思考。
二、理解诗词1. 阅读篇目:选择数首送别群诗,如杜牧的《秋夕》、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等,要求学生默读诗词,并在心中形成初步的感受。
2.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分小组,共同解读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每组选择一首诗词进行分析,并向其他组展示他们的解读结果。
3. 教师点拨:教师对学生的解读进行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送别群诗的内涵和表达。
三、感受情感1. 文学背景介绍:通过介绍唐代文化、社会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杜牧和杜甫等诗人的创作背景,并分析影响他们创作的因素。
2. 情感体验:播放相关音乐,营造浓郁的诗意氛围。
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演唱等形式的表达,让他们感受诗词所传达的情感和内涵。
四、审美鉴赏1. 诗词欣赏:播放名家朗诵送别群诗的音频,引导学生聆听并感受名家的诵读技巧和情感表达。
2. 诗词赏析:通过展示精选的送别群诗名篇,分析诗句的意象描绘、感情表达和修辞手法运用,引导学生对送别群诗进行深入的审美鉴赏。
五、扩展阅读1. 背景知识拓展:提供有关送别群诗的扩展阅读材料,让学生了解更多诗人、更多送别群诗,并进行相关讨论和分享。
2. 指导写作:引导学生模仿送别群诗的风格和篇章结构,创作自己的送别群诗,表达对一段时光、一位朋友或一地景物的留恋之情。
六、总结归纳1. 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对整堂课的学习进行深入的讨论,分享他们的体验和感受。
2. 教师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强调学生在情感体验和文学鉴赏方面的提高。
教学反思:通过送别群诗的阅读教学设计,学生在欣赏诗词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又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送别诗群文阅读教案
《送别组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送别诗六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劳劳亭歌》、《山中送别》教学目标:1.理解六首古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但都表达朋友情深。
4.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多样送别方式所包含的诚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打印阅读材料。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明确主题1. 回顾:学生回顾自己所学过的而送别诗歌。
2. 明确:这节课我们再来读一些送别诗,看看古人都是通过什么方式来送别的。
3. 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二、了解背景,把握基调1.教师讲解送别诗成为诗歌重要题材的原因。
2.出示诗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请学生谈谈理解。
三、第一板块,温故知新(一)已学的送别诗1.回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一生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其余学生思考李白用什么方式送别孟浩然?(2)情境创设:孟浩然的船渐行渐远,李白却一直望啊望啊,这眼中满是?(3)配乐朗诵。
(4)板书:极目远送2.回顾《赠汪伦》(1)自读《赠汪伦》,思考汪伦是怎样为李白送行的。
(2)讲典故,找问题:为什么在李白临走的时候汪伦才匆匆赶到呢?(3)板书:踏歌送别四、第二板块,学思并重(一)学习《送元二使安西》、《春夜洛城闻笛》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思考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一腔深情的。
3.交流分享(1)理解“折柳赠别”的含义。
(2)分别时的这一杯杯酒,代表了什么?4.明确送别方式:折柳饯别、饮酒泣别(二)学习《劳劳亭歌》、《山中送别》1.自读诗歌,尝试找到诗歌中的地点和时间。
2.合作学习。
3.交流反馈、互通有无(1) 长亭:想像画面,朋友们在长亭是怎样依依惜别的?(2)日暮:在送别时,我看到,可是。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送别诗的定义和特点。
激发学生对送别诗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1.2 教学内容介绍送别诗的概念和背景。
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出送别诗的情感表达。
1.3 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示送别诗的图片或故事,引发学生对送别场景的联想。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送别诗的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讨论送别诗的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
第二章:经典送别诗欣赏2.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经典送别诗的欣赏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经典送别诗的意境和情感。
2.2 教学内容选择一首经典的送别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2.3 教学活动向学生介绍所选的经典送别诗的背景和作者。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
第三章:现代送别诗欣赏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现代送别诗的欣赏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现代送别诗的情感表达和主题。
3.2 教学内容选择一首现代的送别诗,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分析诗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意义。
3.3 教学活动向学生介绍所选的现代送别诗的背景和作者。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情感和主题。
分析诗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义和情感。
第四章:创作自己的送别诗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创作自己的送别诗,表达对离别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经历的离别场景或人物。
指导学生运用诗歌的形式表达离别情感。
4.3 教学活动向学生提供一些离别场景或人物的图片或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的形式,创作自己的送别诗。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并给予互相评价和反馈。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回顾和总结本次群文阅读《送别诗》的学习内容。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送别诗的理解和感受。
5.2 教学内容与学生一起回顾本次学习的送别诗内容和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上册“一切景语皆情语”课例乐山市新建小学钟和平黄洁一、议题:一切景语皆情语二、选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三、教学目标:1. 学会并运用古诗阅读的方法学习四首古诗,为学生古诗阅读奠定基础。
2. 能说出诗人是抓住哪些景象来表达情感的,并体会送别诗的意境美。
四、教学重点:学会古诗阅读的方法,感受送别诗的意境美。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师:紧紧地握着你的手,再三说着珍重珍重。
深深地望着你的眼,再三说着别送别送。
这首歌听过吗?对,这是《离别的车站》。
现代人送别,直接表达情意,分别时就是那么的难舍难分。
可是古时候交通不便,人们一旦分别更是难以见面,那么他们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与亲朋好友送别?又会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呢?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一组诗中,去感受诗人的别样情怀。
请看大屏幕,齐读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
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诗题中有“送”、“别”等字,这是一组“送别诗”(板书)。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读诗题师:让我们穿越时空,去到那一千多年前的黄鹤楼一睹当年诗仙李白与友人的离别场景。
再读题目,你还知道什么?(指名回答)谁了解孟浩然?(指名说)是啊,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是李白的师长、好友。
他也有一些脍炙人口的诗作,(指名说)“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是的,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2.明诗意师:现在,我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把读懂的内容与同桌交流。
请你说,嗯。
你呢?看来,同学们读懂了诗意。
3.悟诗情师:那望着远去的孤帆、滚滚的江水,你觉得李白的心情如何?师:你是从哪句诗体会到的?哦,最后一句,能具体说说吗?是啊!诗人望着江水久久不肯离去,在他眼里,流水是有情的,诗人对好友的情谊如同那滔滔江水,追随好友而去,真是一场富有诗意的离别啊!这也让老师想到了李白的另一句诗,“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故乡水,送行舟”和此诗“孤帆、碧空、长江”一样都是景,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依依不舍之情。
情原来藏在景中,怪不得我国近代语言大师王国维这样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板书)。
“景”是为“情”而设,景是通向诗人内心的路,景是了解作者情感的桥,诗人写景,意在言心,诗人写景,意在言情。
4.诵古诗相聚时难别亦难。
诗人站在岸边,久久不忍离去,谁能读出你的感受。
(指导朗读)友人分别就是这样难舍难分,让我们一起吟诵这首诗。
(三)运用学法学习另三首古诗,填写表格后交流1.师:接下来,我们运用刚才的学法,走进另三首古诗,继续感受古代送别诗中“景语”的魅力。
请看学习要求(大屏幕出示):①每首古诗读三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诗句。
②小组内交流读懂的诗句。
③自己完成表格:谁送谁,在哪里送,抓住了哪些景象,表达什么情感。
然后再小组交流,完善补充2.学习《送元二使安西》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读书就应该这样,心到、眼到、口到。
哪个小组来汇报。
(预设汇报)《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是王维送元二、送别地点在渭城客舍,抓住朝雨、客舍、柳色表达对友人的依恋和牵挂。
师:谁来补充?恩,你的知识面真广,是啊,诗人王维的好友元二出使安西,王维一路西送,走到渭河以北,住在渭城客舍通宵喝酒聊天,一直不忍别。
所以这首诗也叫《渭城曲》。
质疑:除此之外,你们还有什么疑惑?(引导质疑)作者写雨能让人有分离的惆怅,但“柳色”和“离别”有什么关系呢?是啊,“柳色”和“离别”有什么关系呢?谁来帮他解答。
(预设回答)《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读到“依依”,便想到“依依不舍”。
说得真好!谁再补充?古人也有折柳相送的习俗。
“柳”和“留”是谐音,也有不忍离别的象征。
(你引经据典,让我们也增长了见识。
)著名诗人王之涣写过这样一首《送别》诗:“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这首诗也是借杨柳表达送别真情。
这就是景语,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其实啊,诗中还有一个地名——阳关。
因此此诗又叫《阳关曲》,分别在即,千言万语化成一杯酒、一句诗:(齐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是啊,酒逢知己千杯少,离别方知故人情。
再读古诗。
3.分享《别董大》师:我们来欣赏《别董大》,请你们组分享学习成果,你们的汇报既完整又准确,那这些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抽生答)师激情引读:是啊,黄沙飞扬,黄云残日是何等的空旷,男生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北风呼呼,大雪纷飞是何等的寒冷,女生齐;黄云残日、孤雁独飞又是何等的凄凉,全班齐。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友人分别是多么不舍啊,“黄云”、“白日”、“北风”、“大雁”、“雪”将分别时的凄凉、孤寂、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就是景语,景中的情语。
师:其实,董大是唐代享有很高声誉的音乐家董庭兰,有很多诗人都与他交好,他擅长古琴,而当时盛行胡乐,他倍受冷落,非常失意。
愤而离开京城。
景的凄凉、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怎一个“愁”字了得!情境体验读:此刻,如你在场,你会怎么做?(你说)挥泪告别,(你)借酒消愁,然而高适却写下了这样的千古名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句诗是诗人对友人的(劝慰),对,也是(激励),让友人对前程(充满信心),让我们再一齐诵读这首诗,感受它的魅力。
4.交流《芙蓉楼送辛渐》师:哪个组来交流《芙蓉楼送辛渐》。
你们来,这是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寒雨”、“楚山”、“江”是景,渲染出依依惜别的气氛,掌声送给你。
师:什么样的雨称为“寒雨”呢?“寒雨”不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
师:谁“孤”呢,孤独的仅仅是楚山吗?刚才,你们的回答让我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场景:窗外秋雨绵绵,楼内二人相对,饮酒话别。
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
想象画面读:这就是景语,带着这种感觉,想象画面,读前两行: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才华横溢,但遭人诋毁,他一生壮志未酬,分别之际,表明如玉般高洁的心志.(生齐诵):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四、找异同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徜徉在送别诗中,诵之、吟之,悟之,那这些送别诗有哪些不同点?又有哪些相同点呢?(可以看大屏幕的表格来回顾)学生汇报:送别的对象、地点、方式、所抓景象都不同。
你要补充,还有送别时人物的心情也不同,有的牵挂、依恋,有的劝慰、激励。
你真会品读!师:相同点呢?学生汇报:都抓住景象来表达送别真情。
师:是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高明的诗人笔下的景物会说话,它会替人伤心,代人落泪,让我们伴着音乐一齐来诵读清代大师李叔同的《送别》,让这份人间真情永驻心田!表格设计:板书设计:送别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送别诗”的教学反思清末民初大学问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
”关于写景与抒情的关系,其实古人已经有很多论述,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明末清初的李渔在《窥词管见》中说:“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
情为主,景是客。
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
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
”李渔这个“情为主”的说法,就很有价值。
清代的王夫之也说过:“情景名为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情中景,景中情。
”在教学一组古代送别诗时,一直在寻找一个切入口,怎样能找到这组送别诗的共同点,在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触动下,找到了共同点,于是用“景语”这个线索把这一组送别诗不露痕迹地串了起来。
一、精读一首,领悟表达方式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形成语文能力,为课后的广泛阅览打下扎实的基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唐诗,好读易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始自终引导学生自学古诗,掌握送别体古诗的表达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自主朗读,了解诗歌大意。
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自主读诗,思考诗中的意思;然后请学生试说了诗歌的意思,重在了解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
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基本上明白了诗歌的意思。
2.入情诵读,体会思想感情。
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诵读的重要性。
古诗尤其要重视诵读,在学生读通、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情境体验读,想象画面读,走进诗人心中,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从中悟出古诗中景物的描写都是为诗人表达的情感服务。
二、迁移转化,带读一组诗歌在学生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基础上,分别出示了《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三首送别诗,让学生运用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所掌握的方法自学这三首诗。
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填写所设计的群读表格,让学生自渎自悟诗人分别抓住了哪些景象表达,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次教学,尝试了一次主题整合式的群文教学模式。
以“一切景语皆情语”为主题,把四首古诗放到一起,异中求同,解索出两首古诗一致的送别本质,并介绍送别类古诗的一般特点;同中求异,又分别辨析了四首古诗不同的情感基调,大大拓展了古诗解读的文化背景,丰厚了古诗解读的文化底蕴。
如教学设计上再富有创意,在整合送别诗上再下点功夫,教学效果可能更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