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4121d89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16.png)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听懂、读懂本课文,了解“月是故乡明”这个成语的含义和来源。
2.能够领会课文中的情感,体会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能够初步掌握议论文的基本写作要点,并能仿写议论文。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 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成语“月是故乡明”。
2. 体会课文的情感,感受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 学会写议论文的基本要素。
难点 1. 辨析“月亮”“故乡”和“思乡”的象征意义。
2. 理解课文中的议论文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月亮,引出“月是故乡明”成语的来历及含义,唤起学生对家乡的思乡情感。
2. 预习导入(10分钟)老师导读课文标题,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大声朗读,理解课文大意。
3. 讲授重点(15分钟)解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领会课文情感,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4. 情感体验(10分钟)学生分享自己的家乡回忆,谈谈对家乡的感触,欣赏或朗读相关诗歌。
5. 课文分析(15分钟)分析课文结构,找出议论文的写作要点,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议论论点、论据和结论。
6. 写作练习(15分钟)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结构,写一篇简短的议论文,探讨一个有争议的主题。
7. 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月是故乡明”这个成语的含义,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感悟。
四、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月是故乡明》。
2.完成一篇议论文写作练习,字数不少于200字。
3.选择一首描写家乡的诗歌,背诵或朗读。
五、板书设计•主题:《月是故乡明》•成语:月是故乡明•写作技巧:议论文的结构•作文要点:论点、论据、结论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月是故乡明”这个成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初步掌握了写议论文的基本技巧。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议论文的写作仍感困难,需要加强写作练习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以上是针对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情感,掌握相关写作技巧。
《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b629559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86.png)
《月是故乡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月是故乡明》这首诗。
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能够解读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他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2. 教学难点:诗中深层含义的解读。
诗歌情感和思想的把握。
诗歌创作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意义和美感。
3. 写作法: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教材:诗歌原文、注释、译文等相关资料。
2. 学生用书:诗歌原文、注释、译文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图片、播放音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月亮在人们心中的象征意义。
引入诗人杜甫和他的作品《月是故乡明》。
2. 诗歌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和描绘的画面。
3. 诗歌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月夜的美景、故乡的思念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诗歌情感与思想:教师引导学生解读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如对故乡的眷恋、对祖国的热爱等。
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5. 诗歌创作与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鼓励他们运用所学到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回顾诗歌的理解和创作过程。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效果和体验,提出问题和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创作等环节。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第一次群文阅读》研讨课教案_3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第一次群文阅读》研讨课教案_3](https://img.taocdn.com/s3/m/ac86005758fb770bf68a553e.png)
月是故乡明——第一次群文阅读
尝试课教学设计
本次教学是针对山区教育开展的一次群文阅读尝试课,旨在通过一系例活动提高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提高语文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本次教学分为三个部分完成,预计两学时完成。
蛋》为基础,完成活动:“如果在云南和江苏高邮两个地方选择一个地方去旅行,你会选择去哪里?”,此部分由学生自己发言完成。
美景、美言等方面进行介绍。
期考试学生作文为蓝本,指导示范学生作文,最后进行展示。
最后,教师总结寄语。
月是故乡明 教案
![月是故乡明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b90ce5b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b2.png)
月是故乡明教案教案标题:《月是故乡明》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课文阅读,使学生熟悉诗歌《月是故乡明》,了解诗人的感受和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对月亮的情感,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意识。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解读诗歌《月是故乡明》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分析诗人用词和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美感。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
2. 《月是故乡明》课文及诗歌赏析材料。
3. 创设课堂情境所需要的图片或触发学生情感的视频。
四、教学过程:引入:1. 展示一幅描绘秋天月亮的图片,激发学生对月亮的情感。
2. 呈现诗歌题目《月是故乡明》,请学生猜测诗歌内容,引导他们对月亮的感受进行描述。
阅读与理解:1. 播放一段关于作者背景的视频,了解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分段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跟读并理解诗句的意义。
3. 分组讨论,学生交流自己理解的诗句含义,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人的感受。
4. 教师指导学生逐句解读诗歌,联想作者的思绪和情感,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创作和表达:1. 给学生5分钟的思考时间,让他们自由发挥自己对月亮的情感,写下对月亮的感受和表达。
2.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教师指导学生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建议,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3.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共同创作一首关于月亮的诗歌,展示小组的成果。
五、教学延伸: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取一幅图片,用自己的语言写下与之相关的诗句。
2. 鼓励学生自由阅读其他相关诗歌,扩展他们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3. 推荐学生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中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进行平时评价。
2. 检查学生的诗歌创作,评价其表达能力和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范文(精品6篇)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范文(精品6篇)](https://img.taocdn.com/s3/m/1ca70333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51.png)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范文(精品6篇)《月是故乡明》精品教案设计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通过月亮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感受语言的魅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珍视亲情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修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通过月亮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感受作者的深情厚意。
2.教学难点。
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语言的生动与形象。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含课文内容、图片、音频等。
比如:“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
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
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总有什么东西给月亮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比如“山高月小”“三潭印月”,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的大平原上。
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
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
后来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啊!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
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2.课文朗读录音。
3.相关的月亮诗词、散文等拓展材料。
比如: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杜甫《月夜》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李白《关山月》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
——李颀《送刘昱》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韦庄《章台夜思》还依水光殿,更起月华楼。
——李商隐《陈后宫》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关于月亮的宁静优美的音乐,展示几幅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提问启发,你们对月亮有怎样的感受?月亮在你们心中象征着什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与月亮有关的散文——《月是故乡明》,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月亮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
月是故乡明教案(5篇)
![月是故乡明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fb964b5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df.png)
月是故乡明教案(5篇)最新月是故乡明教案(精选5篇)语文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人际互动能力的教育,通过阅读、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最新月是故乡明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最新月是故乡明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结合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作者热爱家乡、眷恋家乡的真挚情感。
4.学会本课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的借景抒情的表达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同学们,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国学大师季羡林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情。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月是故乡明》,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请大家齐读课题。
2、释题: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出自杜甫的一首诗。
(出示课件)请同学们听老师来读。
请大家齐读这首诗。
3、认识作者:了解了题目,我们再来看作者。
(出示课件)《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就是季羡林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师过渡:听了对于季羡林老先生的介绍,我们知道季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小村子,不忘那个小村子的月亮呢?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1、请看大屏幕上的读书要求:(课件出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借助文中拼音多读几遍,好,现在开始吧。
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真悦耳。
2、检查词语:下面老师就来检查一下大家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我给大家降低了一些难度,首先请同学们带着拼音来读一读,这些词是想来读?(出示课件)有一个词语你读的特别准确,那就是耄耋。
我们一起读三遍。
3、去拼音:现在老师加大难度了,把拼音去掉,又调换了词语的顺序,谁还想读一读?(指生读)让我们一起来齐读这些词语。
(齐读)刚才我们关注了词语耄耋的读音,你知道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吗?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一个小知识,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版](https://img.taocdn.com/s3/m/39e9374e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2c.png)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月是故乡明》的作者、创作背景等基本信息。
2.掌握课文的大意及主要内容。
3.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正确运用。
4.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了解诗歌的特点。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兴趣。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句子。
2.运用诗歌的鉴赏方法分析诗歌。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联想家乡的美好。
2.播放相关音频,营造情感氛围。
第二课时:课文理解1.学生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
2.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思考。
第三课时:诗歌鉴赏1.分析课文中的诗歌特点,引导学生欣赏诗歌。
2.学生朗读课文中的诗句,体会诗歌之美。
第四课时:情感体验1.组织学生分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开展相关情感表达活动,如写家乡的诗歌、绘制家乡的画等。
五、作业布置1.让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包括课文的默写、生词和短语的造句等。
2.鼓励学生自主写作关于家乡的短文或诗歌等。
六、教学反思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表达和体验,增强学生对课文和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促进其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
同时,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扶助,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以上是关于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月是故乡明(现代乡愁诗选读) 群文阅读 教学设计+文本
![月是故乡明(现代乡愁诗选读) 群文阅读 教学设计+文本](https://img.taocdn.com/s3/m/50ecc9e304a1b0717fd5dd1b.png)
月是故乡明——现代乡愁诗选读教学设计导入:说文解字,唤起身边乡愁1.重庆的火锅——舌尖上的乡愁篆书:2.乡音、乡情与乡愁乡音: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乡情: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乡愁: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席慕蓉3.遥望未来的乡愁五年后,回望山城重庆,舌尖上的那道麻辣味就是最忧伤、最美丽的、最温暖的乡愁。
今天学习一组现代乡愁诗,饱尝一尝诗中蕴含的乡愁滋味。
一、诵读诗歌,感受音韵乡愁1. 文本1李广田《乡愁》老师与学生交替读。
请学生点评,与第二位学生合作读。
2. 文本2《一篇槐树叶》那女生交替读。
老师点评,再读一遍。
3. 文本3《北国之春》学生依次读,同学点评。
第二组依次读。
4. 文本4《黑翅膀》请一位男生读全诗,点评。
再请一位女生读全诗。
点评。
——读出感觉,读出基调,读出高潮。
二、整体比较,凸显诗意特性(一)把握每首诗的突出特点1.哪一首诗是表达对祖国大陆的思念之情的?2.哪一首最能唤起进城打工的农民工的乡愁?3.哪一首诗中蕴含着较多的古典诗歌意象?4.哪一首诗的意象比较抽象、陌生和朦胧?(二)分析诗歌理解的难易程度前后桌讨论:请按照诗歌理解的难易程度,从易到难对四首诗进行排序。
一篇槐树叶北国之春乡愁黑翅膀三、欣赏探究,发现语词魅力(一)合作探究的问题:1.乡愁是由什么引起的?2.诗人思念的是什么?3.诗中最感人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会打动你?4.有没有读不明白的地方?(二)深度探究1. 一篇槐树叶如果把诗的第一节改写成:这是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而又是最珍奇,最可宝贵的:全世界最美的槐树叶。
与原作比,在表达上有什么变化,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2.北国之春诗歌在整体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诗歌在每一小节内部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诗歌中的三组写景“意象群”起到了什么作用,它们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3.乡愁诗人思念的仅仅是“池塘两岸的芦与荻”吗?想象故园旁边小池塘两岸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触摸到了什么?4.黑翅膀从这首诗中,你觉得诗人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子的?“黑翅膀”这个意象与前面几首诗中的“槐树叶”“北国春色”“芦与荻”等意象有什么不同?眺望北方海子我在海边为什么却想到了你不幸而美丽的人我的命运想起你我在岩石上凿出窗户眺望光明的七星眺望北方和北方的七位女儿在七月的大海上闪烁流火海子诗语必须克服诗歌的世纪病——对于表象和修辞的热爱。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3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3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b3fd164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b9.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3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3月是故乡明》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以作者远离故乡,客居他乡的亲身经历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眷恋之情。
教材通过描写故乡的三月,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景象,展现了故乡的美好,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思乡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适合学生朗读和感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但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描述,如作者的思乡之情,可能还需要引导和帮助。
学生对故乡的概念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深刻的体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感受课文中的美好景象,激发他们的思乡之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故乡的美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思乡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难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感悟课文中的美好景象。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中的世界,激发他们的情感;通过提问和讨论,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理解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3月是故乡明》2.教学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等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朗读录音机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故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的故乡是什么样子?让学生分享对故乡的美好回忆,激发他们的思乡之情。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教师及时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巩固(10分钟)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课文描绘了故乡的三月有哪些景象?这些景象有何特点?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小学语文3-教案设计.月是故乡明
![小学语文3-教案设计.月是故乡明](https://img.taocdn.com/s3/m/40319a69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f3.png)
小学语文3-教案设计.月是故乡明教学目标:1、了解小学生关于月的基本认识和小学阶段的诗词教育目标,激发学生对于月亮的好奇心和热爱2、让学生通过欣赏《月是故乡明》一诗,培养学生的情感,启发合理的想象力,提高阅读感悟力和文学素养3、激发学生创意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意表达,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内容:1、年级:三年级2、教材:《译林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3、篇目:《月是故乡明》一诗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让学生回想自己曾经看到过的月亮,引出新课。
问学生:月亮是什么样的?大家有看过月亮的诗词和歌曲吗?2、朗读原文请同学自由发挥朗读全诗,鼓励欣赏《月是故乡明》种诗歌形式及语言神韵,感受作者运用寓言手法表达家乡离思之情。
3、注重细节引导学生仔细感受全诗意象、意境,了解文字描绘形象的方法。
观察:作者是怎样描写月亮的?月亮为什么会让他感受到家乡?那些细微的画面为何会让他这样想到家乡呢?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然后报告他们所发现的内容和问题。
激发学生对作者进行辨析能力,防止机械地背诵诗歌。
4、引导发挥创意引导学生探究作家的创作思路,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创意思维能力。
通过提出问题,开展言语游戏,例:请同学描述望月时的表情(用单词或动作);请同学表演一下瞻仰月亮时的姿态。
5、集体创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全班同学采用用情、用思、用感想的方式,就家乡、中秋、望月等主题进行集体创作,由教师整理并加以点评。
6、小结为学生讲述诗词是重要的文学形式,并强调了解中国文学的基本方法。
学生应该捕捉和理解语言的细微之处,并通过语言的创造,表达自己对月亮的感悟和思考。
同时,让学生有兴趣学习诗词,并培养文学素养,在培养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思维。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精品教案优秀3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精品教案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fd3813a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b3.png)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案优秀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精品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精品教案优秀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精品教案优秀3篇1教学目标:1体会作品表现的人对家、家园和故乡的刻骨铭心的依恋之情极其深刻内涵。
2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评点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3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你自己对故园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间播放《彩云追月》)(上课前3分钟)上课!(起立、问好)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是?欣赏了这首美丽的歌曲,这让我们想起了?谁能告诉我主题是什么?很好,思乡之情。
古往今来,思乡的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最富有诗情画意的《月是故乡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
一般而言,故乡就是自己的出生地。
自己的童年乃至自己生命中的许多岁月都是在故乡度过的,这里不但有自己的家、亲人,更有自己家族的记忆。
一个人的经验积累以及情感与性格都与家乡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
可以说,故乡是一个人的根。
正因为如此,人们对故乡都有一种割不断的特殊情感,它是人的出发地,也是人的归宿。
因此,一个人拥有故乡,不仅是指具体的、有形的,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无形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流动越来越频繁,但是对一个人来说,不管走到哪里,身在何方,故乡都在他的心中,都体现在他的行为方式上。
由于这种特殊关系,故乡常常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也有了多种多样的美称,(提问:列举对故乡的美称)如故土、家园、故园、故里、桑梓、归宿等等有时指的都是同一个意思。
在比喻的意义上,它们往往指向人们的精神家园。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3课 月是故乡明》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3课 月是故乡明》](https://img.taocdn.com/s3/m/7159f980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6d.png)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3课月是故乡明》一、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课文中发生的故事情节。
3.能够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和相关词语,正确运用于语言表达中。
4.能够感悟课文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学生能够准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课文中发生的故事情节。
三、教学准备1.课文教材及课文录音。
2.教学多媒体设备。
3.黑板、彩色粉笔。
4.PPT课件制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月是故乡明》的世界,唤起学生对月亮的情感。
2. 学习新知识•听读课文,呈现课文的内容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3. 拓展延伸•通过讨论、小组活动等形式,帮助学生归纳课文的重点内容,加深理解。
4. 训练与实践•跟读、朗读课文,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正确发音、语调。
5. 拓展应用•给学生相关练习题目,巩固课文内容,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6. 总结回顾•总结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五、教学反思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策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课文内容。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去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以上是针对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3课月是故乡明》的教学设计。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
部编版《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精选5篇)
![部编版《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c19376e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5c.png)
部编版《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部编版《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对《月是故乡明》进行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2、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独立阅读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怀。
4、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认识到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阅读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教学难点】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体会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不同的风格。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月亮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景物。
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意。
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
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释题:大家知道“月是故乡明”这句诗出自哪里吗?2、聊作者。
三、赏读课文,理清思路文章开篇点题,接着由月过渡到山水,进而过渡到故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四、研读课文,体会感情1、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小山村?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散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哪些段落写得非常优美?2、作者的故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3、作者明明写故乡的月,为什么还要写童年的趣事呢,是不是多余?4、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亮,作者还写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五、总结聚焦,深化主题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抒情线索是什么?六、拓展练习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资源,收集能体现“人与月”这一主题的各种艺术形式。
群文阅读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群文阅读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2bda4ac5acfa1c7ab00ccc2.png)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第五课时群文阅读——《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牟平区宁海中心小学孔祥强教学目标1、通过对比阅读,进一步领悟一方面和多方面的表达方法。
2、通过对比阅读,进一步体会细节描写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教学内容:《中秋月圆》《我的故乡在蓬莱》《祖母的芒果树1》《祖母的芒果树2》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比阅读,进一步领悟一方面和多方面的表达方法。
2、通过对比阅读,进一步体会细节描写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课前准备:课件课前谈话:(3分钟)1、课前,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
(课件播放)2、刚才你都看到了什么?(生说)这些美景、美食都是咱们蓬莱的。
其实所有这些,老师最感兴趣的就是海市蜃楼了。
咱们同学有谁亲眼见过海市的吗?(3生说)3、除了海市,咱们蓬莱还有一处全国乃至全世界都闻名的旅游景点——蓬莱阁。
说起蓬莱阁呀,就使人不由得想起八仙过海的美丽传说。
都有哪八仙啊。
(生说)4、后来就有了一个歇后语,叫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今天这节课,咱们同学就来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教学过程:一、回顾课文,诗歌导入(2分钟)1、“露从今夜,月是故乡明”。
思乡,是所有游子共同的情怀。
通过第六单元的学习,同学们不断感受着款款思乡情,浓浓恋乡意。
那,思乡是什么呢?2、大屏幕出示:(一行一行出示)思乡,是外祖父慢慢地抹净墨梅图;(指名读)思乡,是回忆童年时代美丽的桂花雨;(指名读)思乡,是怀念家乡可爱的小桥;(指名读)思乡,是眷恋村旁潺潺的流水;(指名读)思乡,是热爱美好和睦的人家。
(指名读)3、真好。
联系着这一单元学过的课文,你能从这些诗句中想到哪些表达方法?(指名说)[第1句与《梅花魂》有关,是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思乡之情的;第2句与《桂花雨》有关,是通过一方面来表达思乡情的;第3-5句与《小桥流水人家》有关,是通过多方面来表达思乡情的。
(板书:细节、一方面、多方面)]4、师:今天这节课,咱们将学习4篇思乡方面的文章,进一步领悟这两种表达方法。
月是故乡明的教案范文(5篇)
![月是故乡明的教案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22ee6c4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ac.png)
月是故乡明的教案范文(5篇)月是家乡明的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通过回顾其次单元的四篇课文,引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写法的运用。
2、通过阅读“群文阅读”的5篇现代诗歌,深化体会“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写法在文章中的运用,并让同学知道这种包含着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
3、能把“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的写法恰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群文阅读”的5篇现代诗歌,深化体会“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写法在文章中的运用,并让同学知道这种包含着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
教学难点:能把“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的写法恰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
教学预备:同学每人一份“群文阅读”资料、课件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1、“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
”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妙的情感。
2、回顾其次单元四篇课文的内容。
《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借景抒情;《秋思》叙事抒情;《长相思》借景叙事抒情。
《梅花魂》:借物抒情。
《桂花雨》:借物抒情、叙事抒情。
《小桥流水人家》:借景抒情、叙事抒情。
3、在这些文章中,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某些客观的事物中,如:景、物、事,借以表达自己思乡的情感,这种包含着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
这节课,我们就来连续观赏几首思乡的歌词,来感受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情感的。
二、学习“群文阅读”材料(1)自由朗读歌词,想一想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请用“——”画出来。
(2)拓展想象:孩子们在桃园里怎么游玩?姑娘们在桃园里又会干些什么?2、老师介绍这首歌的创作背景。
1969年寒冬,珍宝岛防卫反击战不久,沈阳前进歌舞团的创作员邬大为与魏珍贵到中苏边疆珍宝岛前线体验生活。
在采访战士时突发灵感,可是当时由于文艺专制,无法创作此类抒情歌曲。
直至1980年,铁源和邬大为等人到辽宁丹东的一支边防部队采风,正赶河口地区桃花盛开,铁源与边防战士一起巡逻在桃林旁,不禁被这满树桃花给沉醉了,他们很快就写出了歌词,创作了《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首歌词。
月是故乡明阅读教学设计
![月是故乡明阅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d92052e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30.png)
月是故乡明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与目标月是故乡明是我国古代诗人苏轼的作品,而故乡的美好在其文字中得以描绘。
本次阅读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对这首诗词的学习,让学生能够领略到诗歌的魅力,理解故乡情感,并能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将结合课堂实际,分为以下四个环节进行:1. 了解背景知识:通过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引导学生对他的作品产生兴趣。
2. 阅读诗词:让学生细读《月是故乡明》,感受其中的意境与故乡情感,并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
3. 理解诗词内涵: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词句和修辞手法,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4. 表达情感: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可以是书写文字、绘画、朗诵等形式。
三、教学过程1. 了解背景知识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引导学生对他的作品产生兴趣。
教师也可以展示苏轼的相关图片,让学生对他有个直观的了解。
2. 阅读诗词教师将《月是故乡明》逐句朗读给学生听,然后再让学生自行阅读一遍。
教师指导学生注重体味诗句中的意境,感受其中传达的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 理解诗词内涵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词句和修辞手法。
例如,诗中的“月是故乡明”,通过对“月”与“故乡”之间的联系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同时,教师也引导学生了解其中运用的类比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4. 表达情感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可以是书写文字、绘画、朗诵等形式。
在表达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必要的指导和鼓励,让学生更好地表达情感。
四、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阅读时的情绪表现,是否对诗词中的意境有所把握。
2. 学生书写、绘画或朗诵的作品是否能够准确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是否体现出自己的情感和创造力。
3. 对学生的表达作品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五、教学延伸学生可以选择其他自己熟悉的诗词或文字作品,以同样的方式表达对故乡的情感。
语文统编版五年级下册03《月是故乡明》教学教学设计
![语文统编版五年级下册03《月是故乡明》教学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026c54c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3a.png)
语文统编版五年级下册0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并掌握《月是故乡明》这篇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学会运用适当的声音语调朗读诗歌。
3.理解并能够解释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成语。
4.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启发学生对家乡、故乡的情感和思考。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亲人的感恩之情。
2.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月是故乡明》的内涵,掌握诗歌的主旨。
2.熟练朗读诗歌,表达情感。
3.解释生僻词汇和成语,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抒情情感,领会作者的意图。
2.独立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解释其含义。
3.增强学生对家乡情感的表达和体验。
三、教学过程1. 情感交流(10分钟)教师播放一段描写家乡的音乐或视频,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引入诗歌《月是故乡明》的主题。
2. 导入诗歌(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诗歌《月是故乡明》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3. 朗读领悟(20分钟)学生自读《月是故乡明》,并尝试用适当的语调朗读,理解诗歌的基本意义。
4. 深入解读(25分钟)教师解释诗句中的生词、成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更深层次的含义。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5. 合作探究(15分钟)学生分组合作,针对诗歌内容展开讨论,互相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形成小结论。
6. 课堂展示(10分钟)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7. 情感体验(15分钟)师生共同回顾诗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与感悟,营造情感交流的氛围。
四、教学反思通过对《月是故乡明》这首诗歌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学生在诗歌中领略到了对亲情和家乡的眷恋之情,启发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2)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2)](https://img.taocdn.com/s3/m/bf3baa5d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4d.png)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2)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古诗《静夜思》和现代文《月是故乡明》来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课文《月是故乡明》是一篇描写作者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文章,通过作者对故乡的回忆和思念,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于简单的文言文能够进行自主阅读和理解,但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对于故乡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互动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生字词卡片4.课堂练习题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情感氛围。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会在夜晚思念故乡?2.呈现(10分钟)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故乡的美丽和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同时,板书课题“月是故乡明”,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然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大意。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思乡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思乡](https://img.taocdn.com/s3/m/c6b154dc33d4b14e85246842.png)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思乡---月是故乡明一、导入谈话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
让我们在这悠扬的思乡曲中,吟诵课文中的《古诗词三首》,来体会古人的思乡之情。
(课件播放思乡曲)这是古代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
这节课,我们要走进两位现当代作家的散文中,去体会这款款的思乡情,浓浓的恋乡意。
(板书:思乡---月是故乡明)二、主题回顾前面我们回忆了《古诗词三首》,那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你能告诉大家,这些课文讲述的是什么故事呢?作者是通过什么事物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的呢?《古诗词三首》都写出来诗人渴望团圆的心情。
《梅花魂》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位老华侨十分珍爱墨梅图,在回国之际把墨梅图和绣着血色的梅花手绢郑重地交给外孙女让她好好保存的往事。
整篇文章通过赞美梅花来颂扬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中国人,寄托了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桂花雨》主要回忆了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字里行间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怀和对故乡美化生活的回忆。
《小桥流水人家》深情地写了留在记忆中的美好的故乡生活。
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阅读概览1. 老师在网上也选取了两篇文章让孩子们提前进行了阅读,它们是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和雷锋太的《怀念》。
(课件出示)前几天,老师已经布置让同学们进行了认真地阅读,,请小组同学共同来交流一下你们阅读的感受,在交流之前,我们来回忆一下,你运用了什么阅读方法呢?板书:勾画圈点法批注填表法小组讨论法质疑法可见阅读的方法有很多,那我们今天就用小组讨论法来交流一下,你喜欢那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什么故事?(学生交流汇报:你喜欢的一篇思乡的散文,说主要内容。
) 《月是故乡明》:通过讲季羡林小时候在家乡玩耍所见的美景,离乡后所见之月逊色于家乡之月,借月亮来寄托离乡后对家乡的思念.平凡──令国学大师季羡林思念的不是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也不是居住的赏月胜地朗润园,而是故乡的月亮,他思念的故乡是怎样的?《怀念》:通过作者的回忆再现亲密、真诚、和睦的邻里亲情以此怀念儿时的故乡的邻里亲情。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2)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2)](https://img.taocdn.com/s3/m/3909bcef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4c.png)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2)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能够复述故事情节,分析作品主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课文中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心理变化。
2.掌握并能运用关键词汇和重要句子。
3.分析课文主题,思考故事背后的含义。
难点1.理解课文中较为抽象的情感表达和文学意义。
2.理清课文主题与故事情节的关系,深入思考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 导入通过观看关于故乡的图片或视频,带领学生回忆自己的故乡,引发学生对于家乡的情感共鸣。
2. 学习1.课文学习:听老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理解课文大意。
2.词语解析:解释生词,学生尝试造句并分享。
3.段落分析:分段理解课文,讨论每个段落的重点内容。
4.情感体验:学生小组合作,分享对于课文中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3. 拓展1.背景知识:介绍关于课文背景的一些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
2.创设情境:通过角色扮演或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联想自己在3月时的情感体验。
4. 总结1.课文主题: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主题,回顾故事内涵。
2.互动讨论:学生分享对于故乡、家乡情感的态度和感悟。
四、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课堂呈现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料。
2.小组讨论: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3.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增加学生参与感和情感体验。
五、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全班讨论、小组分享,评价学生表达情感的程度和深度。
2.书面总结:让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写下对于家乡的感情表达或者对课文的感悟。
六、教学反思与调整根据学生反馈和实际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水平的提高。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情感体验,深入理解《3月是故乡明》这篇美文的内涵,激发对家乡的热爱,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是故乡明》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张改霞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第二单元的四篇课文,引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写法的运用。
2、通过阅读“群文阅读”的5篇现代诗歌,深入体会“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写法在文章中的运用,并让学生知道这种包含着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
3、能把“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的写法恰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群文阅读”的5篇现代诗歌,深入体会“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写法在文章中的运用,并让学生知道这种包含着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
教学难点:
能把“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的写法恰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一份“群文阅读”资料、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情感。
2、回顾第二单元四篇课文的内容。
《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借景抒情;《秋思》叙事抒情;《长相思》借景叙事抒情。
《梅花魂》:借物抒情。
《桂花雨》:借物抒情、叙事抒情。
《小桥流水人家》:借景抒情、叙事抒情。
3、在这些文章中,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某些客观的事物中,如:景、物、事,借以表达自己思乡的情感,这种包含着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
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欣赏几首思乡的歌词,来感受作者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情感的。
二、学习“群文阅读”材料
1、学习第一篇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歌词,想一想作者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请用“——”画出来。
(2)拓展想象:孩子们在桃园里怎么游玩姑娘们在桃园里又会干些什么
2、老师介绍这首歌的创作背景。
1969年寒冬,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不久,沈阳前进歌舞团的创作员邬大为与魏宝贵到中苏边境珍宝岛前线体验生活。
在采访战士时突发灵感,可是当时由于“文革”的文艺专制,无法创作此类抒情歌曲。
直至1980年,铁源和邬大为等人到辽宁丹东的一支边防部队采风,正赶河口地区桃花盛开,铁源与边防战士一起巡逻在桃林旁,不禁被这满树桃花给陶醉了,他们很快就写出了歌词,创作了《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首歌词。
这首歌荣获了1987年全国“青年最喜爱的歌”评选一等奖。
至今此歌已获解放军文艺大奖等千余种奖励。
3、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歌词赏析。
①歌词美在对环境的描写,桃树环抱的村庄,明净的水面映着盛开的桃花,在如此美丽的地方,又传来孩子们的欢笑,显现姑娘们喜悦的脸庞,这一切巧妙地组合成一幅美丽的人文风景画卷,激发了人们对美好故乡的眷恋以及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②歌词美在对边防战士的刻画,为了美丽的故乡,为了故乡的明天更加美好,愿意驻守在最艰苦的地方,这种“苦了我一人,幸福千万家”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令人肃然起敬。
③美在运用映衬的手法,更鲜明有力地突出了主题,一面是如画的故乡:盛开的桃花,明净的水面,孩子们的欢笑……一幅祥和宁静的生活画面;而另一面则是风雪交加的边卡,两相对照,更映衬出战士们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质。
4、请你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一读这首歌词。
5、欣赏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6、用同样的方法赏析其余四首歌词。
让学生对歌词中的“意象”进行圈点批画,并进行想象,带着自己的感受品读。
三、课堂小练习
1、补充诗中作者用以表达情感的意象,体会诗人思乡的情感。
悠悠()矿,切切故乡情。
()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家在梦中何日到,()
江南几度()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2、回顾期中测试卷上的阅读短文《故乡》
“明月千里寄相思”,这段话中作者除了写明月外,还通过描述家乡的()、()、()、()、()等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
四、课堂小练笔
假如你参加夏令营半个月不能回家;假如你求学在外半年不能回家;假如你在异国他乡工作几年不能回家……请你从中选择一个画面,以“想家”为话题,用上景、物、人或事这些表达情感的意象,运用“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或“叙事抒情”等手法写一段文字,表达思乡之情和你对家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