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教育的文化功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的文化功能
145940 韩亮一、教育具有文化传递的功能
我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无论是文学、艺术、科技都曾有非常多的创造,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假如说,没有一代代的先贤的不懈努力,教育传承,这些有些文化怎样得以流传?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的学习能力远远强于动物。

而人类最宝贵的就是社会发展千万年所积淀的珍贵文化。

比如说,古希腊诞生了无数的思想家,哲学家,比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他们的光辉思想照耀了几千年,如果没有教育,我们现在就无法知道他们的所思所想。

春秋战国,我们经历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

那个时代,诸子百家各抒己见,著书立说,周游列国,为了天下苍生穷尽毕生精力。

正是有了教育,我们今天才能有千千万万的人去学习孔孟之道,捭阖之术。

最近几年国学热,从于丹的《庄子》到易中天的《三国》再到全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人类社会越是发展,越是意识到先贤哲人们的伟大思想。

正是教育,使得这些伟大思想可以长久发光。

如果人类文化不从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那么,人类文化的保存、积累与发展就将成为不可能。

新的一代如果去重复他们的前辈所经历的事,人类就不可能进化,就永远只能停留在结绳记事、钻木取火的蒙昧时代。

教育传递着文化,使得新生一代能较为迅速、经济、高效地占有人类创造的文化财富。

使一个人从毫无文化内容的“自然人”变成一个具有摄取鉴赏、创造文化能力的“文化人”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社会性信息,因而也是人类的独有信息,独立于人体之外,不能靠生物遗传方式去为他人获得,而只能通过“社会遗传”。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它以文化为中介,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活动实现文化的传承,客观上起着文化传承和普及的作用。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将人类积累起来的文化,经过选择、加工成教育语言和文字的形式,在与受教育者的共同活动中传递给受教育者。

于是,上一代的文化被传递到下一代,为他们所继承、接受、理解、掌握。

文化的传承和保存在教育过程中得以实现。

教育通过使人类掌握文化传递的手段和工具实现文化的传承和保存。

人类通过教育不仅可以继承文化、保存文化,而且教育亦可使受教育者掌握继承和保存文化的工具和手段。

伴随着社会的前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新的文化传媒不断涌现,教育一边利用这些传媒高质高效地进行文化传播和保存,同时,也把使用这些传媒的方法教给了学生。

于是,学生便可利用这些新的工具和手段,如电视、录音、录像、电子计算机等自己去获得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活动中创造的,对个体来说是后天习得的,它不可能通过遗传的方式延续,而只能通过传递的方式发展下去。

文化的传承方式有很多,比如说借助于实体文化,如文物、名胜古迹、媒介符号等;也可以通过物质实体的方式保存下来,代代相传;也可以以法律、制度的方式将文化保存;可以通过战争、贸易、旅游、移民来实现。

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因为一方面以物质实体和制度方式保存在的文化还需要人的理解,另一方面,作为人类文化核心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是不可能通过这些形式体现出来的,它只能通过人的培养,体现在每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认识中得以保存。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是传递
和保存社会文化的重要手段。

教育传递着文化,使得新生一代能够经济高效地占有社会文化。

文化传递有两种情况:一是纵向的文化传承,表现为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二是横向的文化传播,表现为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它以文化为中介,客观上起着文化的传播、传承的作用。

而且相比其他文化传递的方式,教育传播的文化是人类文化中最基本、最精华的部分,文化通过人的掌握而得以保存,保存的是深层的精神文化。

因此,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文化传递方式。

正因为有了教育,文化才从一部分人传递给另一部分人,从一代人传递给另一代人,人类的文化才得以积累,才得以普及。

二、教育具有文化选择的功能
教育进行文化选择的标准:
(1)选择有价值的文化精华;
人类社会浩繁飘渺,而伴随社会发展,必然有五花八门的文化,其中既有优秀的,有价值的,也有消极的,有毒害的。

假如我们的教育不加选择,全盘吸收,后果将不堪设想。

我们还会有希特勒二代,冈村宁次二代,拉登二代。

我们的社会还要经历几次几十次的世界大战。

(2)选择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主流文化;
教育活动是由一定的阶级组织的,代表了阶级利益,因此也反映了不同阶级所倡导的主流文化。

比如说,在封建社会,统治者要求民众愚昧,忠诚,所以大肆强调儒家文化中的孝悌之道。

凡是能死记硬背条文的就是人才,无限效忠与皇帝的就是栋梁。

而在今天,习近平提出中国梦,所以全国上下都要学习,学校要有我的教育梦。

医院要有我的医疗梦。

所以,教育内容是阶级利益的表达。

(3)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点和教育、教学的规律,选择适合教育过程的文化。

现在教育的分化越来越多,越来越细,按照年龄,小孩子要学习浅显易懂,简单明了的内容。

而大学生应该学习最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

按照性质不同。

医学院应该传授医学知识,而铁路学院应该传授铁路技术。

如果说不按教育规律办事,让小学生学习高数,让大学生学习英语字母,让师范生学种田,让警官学校修房子,岂不是要闹笑话?
教育的文化选择形式:吸收、排斥。

教育活动会筛选出自己认为正确的、优秀的文化进行吸收,传承。

而对于自认为无价值的、消极的文化进行排斥。

文化选择是文化变迁和文化发展的起始环节,它表现为某种文化的自动选择或排斥。

教育虽是文化传递的手段,但教育又不等同于文化传递,因为教育不是对所有文化的传播。

教育对文化的传播是有选择的。

没有选择的文化传播,就不称其为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

教育进行文化选择的标准有:首先,选择有价值
的文化精华,剔除文化糟粕,传播文化中的真善美。

其次,选择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主流文化。

再次,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点和教育教学的规律,选择适合教育过程的文化。

教育的文化选择形式,总体上有吸收和排斥两种。

吸收是对与教育同向的文化因子的肯定性选择;排斥是对与教育异向的文化因子的否定选择。

教育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传递形式,它必须对浩瀚的文化做出选择,没有选择,就无法决定传递什么。

所以,选择文化是传递文化的前提。

当然,我们还不能只在传递文化的意义上认识文化选择的重要性,文化选择的更重要的目的,是以优秀的人类经典文化,促进人的发展。

蔡元培先生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实行“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因而,在当时的北大,既有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也有宣传资产阶级学说的,还有鼓吹中国传统儒家学说的。

这实质上就是教师在利用教育对文化进行选择。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在多种文化观念相冲突的历史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和重要。

教育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它必须对浩瀚的文化作出选择,根据统治阶级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对社会现实的文化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去伪存真,向学生提供科学的、有价值的文化。

这既能引导社会文化向健康方向发展,更能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选择和批判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文化选择。

这些途径有通过培养目标选择文化,通过课程标准和教材选择文化,通过教育过程选择文化,通过教师群体选择文化,以及通过学校的种种制度选择文化等等。

在动态发展中进行文化选择。

纵观人类教育的发展史,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并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变化的,表现在:选择的范围不断扩大,由窄到宽,由区域文化到世界文化,选择的重点发生转移,由宗教文化到世俗文化,由古典文化到现代文化。

三、教育具有文化更新和创造的功能
(1)教育总是基于对既定的社会文化的一种批判和选择,根据人的发展需要而组织起来的一种特定文化,这样一个选择、组织、生成、传播的过程,就是文化的重组和更新过程,教育因此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文化因素;
教育可以通过对前人伟大思想文化的研究来进行创造,比如说,在五四运动期间,革命先驱为了破除封建残余,为新思想新文化开路,所以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严厉批判儒家文化。

而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发现儒家的许多思想值得我们学习。

这就是由于对传统文化的研究而得到的创造。

(2)教育可以通过科学研究,从事文化创造,产生新的思想、观念和科学文化成果,这是文化创造的一个直接途径;
人类社会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尤其是近代大学的出现,为人类科学文化研究提供了主战场。

在今天的社会中,无数的前沿科技,文艺理论都诞生与大学。

而这些创造,正是来源于人类对新技术、新文化的研究。

(3)教育可以为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输送具有创新精神的各方面人才,通过这些人才再去创造新的文化,从而使学校间接成为文化的创造地。

现代社会数目庞大的大学,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公式各样的人才。

理工科大学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文史类大学为我国社科发展提供了大量人才。

教育正是通过培养大批人才,进行了大量的创造。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批判和融合功能,也就是在构建新的文化特质和体系,使文化得到不断的更新和发展。

教育不仅直接产生新的文化,如新的作品、新的思想和新的科学技术,还通过培养创造性人才,来从事文化创造活动首先,教育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培养了一支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为文化的创造提供了可能性。

人是文化的主体,人不仅是文化的承担者,同时又是文化的创造者。

教育作为形成人、发展人的手段,就是利用人类已有的文化成果去影响人,塑造人的个性,把社会文化转化为个体文化,外在文化转化为内在文化,使人由愚昧的野蛮人成为开明的文化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无限地发掘了人创造文化的潜能,增强了人创造文化的力量。

其次,以科学研究为主要形式的文化创造活动正成为现代教育,特别是现代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科学研究是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能,有科学研究就有科技成果,有科技成果就有其在实际中的应用,就有新文化的不断产生。

因此,从教育与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高等教育创造新文化是积极的、推动社会发展的。

总之,文化的生命不仅在于它的保存和积累,还在于它的更新和创造,只有时时更新的文化才能源远流长。

而教育是实现这一切的最好手段。

四、现代教育的开放性还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这一功能的发挥具有两大途径:
(1)通过教育的交流活动;
现在的教育活动非正常注重交流活动。

比如说,我们陕师大每年都会与世界各国各地的大学组织交换生,还有教师的各种访问游学活动,这些都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许多交换到的同学都有了非常多的收获。

而我工作之后,所在的单位也很注重校际的交流活动。

每年暑假都会组织一批教师去上海或青岛学习。

(2)通过对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观点的学习。

现在教育也非常注重文化交流。

比如说,经常组织儒家思想学习交流会、中西方文化差异交流会等活动。

教育是文化交流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因此,教育交流更是各国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

教育交流的作用不仅在于现有文化的传播和交融,更重要的是,教
育是培养下一代的活动,教育交流不仅限于现代一代人,而且会影响到下一代人,培养下一代人成为国际化人才。

现代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国际现象,它是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结果。

也只有在互相交流当中,中国的教育才能得到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间的交往越来越便捷,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信息交流更加迅速、快捷,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某一个国家、某一项教育改革会迅速传播全世界。

大量在国外学习的留学生,在异国工作的外国专家和顾问,在世界各地举行的国际会议,学者间的往来以及学者间的各种信函、资料的交换,都促进的国际文化教育的交流,促进了教育的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比国际化更加强烈和深刻。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另一方面,强势文化正通过强势的经济输入到别国,并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

因此,在文化交流中如何吸取别国文化的优点,摈弃其缺点,在吸取中如何改造并使之本土化,是各个国家需要研究的问题。

教育,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前面讲到,教育具有选择文化、传播文化、创造文化的作用。

我们在国际交流中要虚心学习外国的文化,但对外国的文化也需要加以选择,选择优秀的文化因素,摈弃不好的文化,有些文化在别国是流行的,但是并不适应我国,我国就要通过教育来加以选择和改造。

近些年来,我们引进了很多外国的教育思想、流派,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但也有本土化的问题。

所谓本土化,即不是简单地把外国的理论搬到我们中国来。

而且,要切切实实掌握最新的理论精神实质,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创造出适合我国教育实际的一种我们自己的理论。

这就要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实验,得出科学的结论,变成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并逐渐加以推广。

国际教育展是教育文化交流的一个很好的形式,它可以使中国学生了解国外的教育情况,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专业和学校。

同时,通过展览,外国学校也可以了解中国的学校、中国的学生。

将来,我们还可以到国外去办我们中国的展览,展示中国的教育。

现在,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越来越多,他们很想了解中国,北京已经有几所中学到国外去办学校了,这是双向交流,更容易互相了解、互相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