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与对策分析【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
温州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与对策分析跨国公司就是指具有全球性经营动机和一体化的经营战略,在多个国家拥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分支机构,并将它们置于统一的全球性经营计划之下的大型企业。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是指企业为了寻求更大的市场、寻找更好的资源、追逐更高的利润,而突破一个国家的界限,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从事生产、销售、服务等活动。企业的跨国经营从根本上说都是出于整体战略与对策的考虑,即为了寻求更大范围的竞争优势。
1 国外学者的实践研究成果
1.1 小规模技术理论
美国学者Wells(1933)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比较优势在于小规模制造,当地采购和特殊产品,接近市场三个方面,该理论无法解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及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不断增加的趋势。
1.2投资发展阶段理论
学者Dunning(1981)认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其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是不同的,对国际直接投资有着直接的影响。他提出了直接投资发展周期模型,把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动态化。
1.3 技术地方化理论
Sanjaya Lall(1983)提出了关于第三世界跨国公司的技术地方化理论,他认为,虽然第三世界跨国公司得技术特征表现在规模小,标准技术和劳动密集型等方面,但这些技术的形成却包含着企业内在的创新活动,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特定优势",强调企业技术引进的再生过程。
1.4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John A. Cantwell and Paz Estrella Tolentino提出第三世界国家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他们认为技术创新仍然是一国产业和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1.5 跨国公司理论的其他流派及其发展
随着跨国公司对全球政治经济的影响日益扩张,国际直接投资问题已成为国际经济学领域研究的重点之一。
美国学者Aliber(1970)以国际金融市场为分析焦点,提出了跨国公司进行国际直接投资是一种货币现象的观点。美国学者赫斯特(Horst, 1971)以企业行为理论为基础,建立了跨国公司平行联合体模型。加拿大学者Copithorne(1971)建立了跨国公司垂直联合体模型。日本学者Kiyoshi Kojima(1978)提出比较优势投资理论。Homin Chen和Tain-Jy Chen(1988)通过对中国台湾企业的行为分析,指出其中小企业更热衷于外部网络联系。Bartlett and Ghoshal(1998)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作了扩展,提出了三位一体的跨国投资模式。Liu(1998)对内部化理论进行了间接的验证和补充,他认为完全市场条件下,跨国公司内部化的决策本身就是在向市场提供信息。美国学者Porter(2002)认为一国的竞争优势是动态变化的,国内企业的激烈竞争促进其竞争力的提高,使其有能力走向国外。
20世纪80年代西方经济学界,管理学界兴起的企业理论,企业资源观主要从资源而不是从产品的角度来分析企业资源定位,资源与业绩,战略选择及竞争优势。Barney(1991)认为资源可分为3大类: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Fahy(2002)提出了跨国公司全球持续竞争优势理论(GSCA)。Peng(2001)研究了企业的重要资源和能力在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和国外分支机构之间的双向流动问题。
2 国内学者的实践研究成果
2.1 企业国际化经营内在联系
企业国际化经营环境远比国内环境更为复杂和多变。我国学者杨立彬(2010)根据宏观、产业及企业自身三个层面将现有的企业国际化理论总结出各种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中国民营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对中国民营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发展进行理论分析。
2.2 国际化经营政策环境
耿选珍(2003)认为走向国际市场是民营企业拓展其生存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 这是由我国现阶段宏观经济环境所决定的。达捷(2009)认为知识经济为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信息技术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创造了可能;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为中小企业带来了广阔的国际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推
动中小企业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
2.3 影响国际化经营的因素
吴三清(2004)认为我国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基于中小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的控制力、资源承诺、风险扩散与国际化经营方式选择的关系,提出了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进程安排、政策准备、方式选择的具体思路。
杨立彬(2011)认为影响国际化经营的宏观因素包括:国际分工的深化;政府政策;国内资源;产业因素分析包括:产业创新;产业集聚;市场结构;又从企业自身因素分析,企业素质,企业战略,融资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2.4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杨立安(2005)认为随着民营企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开始尝试“走出去”。为此,需要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加快民营企业产权调整;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增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促进民营企业规模化发展,提高企业化解风险的能力。
我国学者欧阳翰夫(2006)研究表示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国内市场逐渐国际化,走国际化经营之路成为我国中小企业的战略选择;通过对温州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SWOT分析,探讨温州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选择问题。
李宝峰(2008)认为企业国际化发展历程实际就是与世界经济发生联系、融合的一个过程,我国企业应如何进行国际化经营模式选择?要坚持进行制度创新,激发企业竞争活力;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增强企业竞争能力;要培育塑造文化精神,打造企业竞争优势;做好海外目标市场的选择工作;要采取循序渐进的市场进入方式;充分运用利基战略;建立战略联盟;要大力推进人才战略。
黄广平(2008)表示21世纪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要求我国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化。基于我国在国际化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障碍,政府应该在提高平等待遇、制度创新、金融政策支持、加强职能部门的服务等方面为民营企业国际化创造条件;民营企业应该在打造跨国核心竞争力、选择国外投资场所和投资方式、加强研发深度等方面做出努力,加快国际化进程。
李东栋(2009)认为缺乏经营理念和产业定位、缺乏长远战略规划、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