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艺术的媚俗化特征
浅谈电视剧作品中的媚俗现象
浅谈电视剧作品中的媚俗现象
杨燕
【期刊名称】《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9(000)002
【摘要】作为大众文化之一的电视剧艺术,在以平面化、娱乐化、商业化为特征的大众文化语境下,受创作机制、市场份额、观众需求等因素的制约,很难做到"尽善尽美".尤其容易受到媚俗的"侵袭".本文试析电视剧作品中出现的几种媚俗现象.
【总页数】3页(P118-120)
【作者】杨燕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市1000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文学中不能承受之轻--析当下小说的浮躁与媚俗传播现象 [J], 金鑫
2.试析中国电视传播中的“媚俗”现象 [J], 陈岩
3.从音乐创作方面浅谈文艺创作中媚俗倾向的问题 [J], 张超
4.浅谈国内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的媚俗化现象 [J], 孙月
5.《新闻出版导刊》发表署名文章——批评当前书报刊等出版物中的媚俗现象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电视娱乐类节目中的媚俗现象研究
电视娱乐类节目中的媚俗现象研究作者:侯君奕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0期摘要:通过对电视娱乐节目媚俗现象的研究,和电视娱乐类节目分析,展示目前我国综艺节目存在的部分媚俗现象,及其存在的原因,并对电视娱乐节目媚俗化的分类、表现方式、原因和对应策略做一个简要的研究。
关键词:电视娱乐节目;媚俗现象;节目策划[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0--01一、电视娱乐类节目中媚俗化的具体表现方式1.风格缺失、大量模仿由于我国综艺节目发展的较晚,与国外综艺节目发展的相对较早。
因此,我国内地综艺节目受国外娱乐节目影响较大。
湖南卫视以实现普通人梦想的电视节目《超级女声》的来源是《美国偶像》。
中国的综艺节目大多数都是以仿照国外较火的节目,不考虑节目的主题思想,只是盲目模仿。
在抄袭过程中,不加任何思考,同国外和我国不相符合的思想文化全都照抄,使我国节目内容低俗化。
作品缺乏思想,主题不明确,质量不高。
2.低俗文化,娱乐至上在商品经济的迅速扩张,在综艺节目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越来越明显。
媚俗化现象将越来越严重,以挖掘明星的隐私和其他低俗文化问题。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为例,主持人以相互挖苦讽刺、爆料对方隐私来博取观众一笑,不注重受众的审美培养。
(1)“性”为亮点,狂打擦边球一些娱乐访谈综艺节目,经常以脏话、暧昧和暴露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曾经湖南电视娱乐频道推出了一档天气预报节目,名叫《星气象》的天气预报节目,美丽漂亮的年轻女子“星姐”作为主持人,躺在沙发上,穿着妖艳的衣服,脚放在椅子上的腿大“秀”美腿,在全国出现了一趟“色情每日报天气”的争论。
(2)探索人性本恶,刻意暴露人性弱点在“真人秀”节目,以残酷、隐私、博弈的竞争等为看点,故意暴露黑暗的一面和人性的弱点,挑战道德底线。
二、电视娱乐类节目中大量出现媚俗现象的原因1.对观众需求了解的片面化导致节目自身格调降低现在电视娱乐节目发展市场出现混战的场面,已经不再是以某个节目称霸的时代。
浅析媚俗艺术的欺骗与自我欺骗
浅析媚俗艺术的欺骗与自我欺骗作者:刘青来源:《报刊荟萃·上半月》2017年第02期郭德纲在相声《我要反三俗》中将当下艺术作品分为庸俗低俗媚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电子媒介发展迅速,尤其是近几年,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
随着国家政策的颁布,广播电视、电信、互联网三网融合的进程也逐步加快。
这一切无不说明了电子媒介的发展已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改变。
然而伴随着这种改变,西方传播学家所批判的媚俗化已在我国当代大众文化中逐步显现。
媚俗艺术这一概念是在二十世纪初才成为国际用语被使用的,它指的是一种流行的、肤浅的庸俗艺术,已成为现代艺术的组成部分。
自十八世纪工业资本主义工业崛起开始,带来一大批市民阶层和小资产阶级,而启蒙运动则解放了小资产阶级,从而诞生了一种庸俗的伤感主义文艺。
随着商品生产的发达,市民阶层构成小资产阶级的一大部分,这样,市民的趣味又跟商品的交换和市场供求关系紧密相连,它体现在艺术乃至产品的设计、装潢、广告等各个方面,一味迎合消费者的趣味。
在商品经济时代,商品交换成为目的,为了最大限度实现经济利益,满足中产阶级乃至大众的文化消费,艺术作品便以高度的市场价值为目的,以降低艺术品位为代价,从而出现了大批量的生产与复制。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媚俗艺术应运而生,特点表现为消费性、炫耀性和娱乐性。
下面笔者将结合案例讨论媚俗艺术的欺骗与自我欺骗的美和特征是如何表现出来。
媚俗艺术的特征之一表现在消费性上。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工业流水式的生产被大批量生产与复制之后成为了消费性的商品。
大批量的生产使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廉价仿制品的出现使得大众实现了对于高雅艺术的消费,但也在不知不觉中使得高雅艺术变成了媚俗艺术,大众在消费中产生了对于消费欲的满足,例如人们购买艺术仿制品却不愿亲临画展博物馆,购置留声机却不愿体验音乐会或文化传播沙龙,当大众开始尝试较为廉价的体验方式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艺术的民主化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接近了与之对立的高雅艺术,另一方面也可以说艺术是被消费而并非被欣赏,其本质来说是生产者对于消费者的欺骗,也是消费者混淆了欣赏和消费两者之间关系而产生的自我欺骗。
论当下中国电影的媚俗化倾向
论当下中国电影的媚俗化倾向【关键词】媚俗艺术娱乐炫耀一份名为《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电影?》的调查报告是2000——2001年在北京完成的、对五类人群的调查访问。
这五类人群分别是:大学生以及知识分子、城市白领、农民、工人、电影创作者。
调查显示:第一类人,大学生及知识分子,也是中国电影现在和未来最主要的市场消费力,他们所喜爱的大部分中国电影,多集中于张艺谋和陈凯歌的电影,半数来自香港电影,少数人喜欢台湾电影。
但同时张艺谋和陈凯歌的近期作品也成为“最讨厌的一部中国电影”中的对象。
①偏爱港台艺术电影也是第一类人群(知识阶层),第二类人群(城市白领)和第五类人群(电影从业者)的共同点。
极少数被调查者认为“最喜欢的中国电影”这个问题应该把大陆电影和港台电影分开,他们认为大陆电影和港台电影完全不同。
但在实际调查中并未从地域上分开这两类电影,这也正是这次调查所关心的一个问题。
在大部分观众的印象里,他们最喜欢的中国电影在下意识状态中是来自大陆还是来自港台。
因为这将是直接关系到中国大陆本土电影创作质量问题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因为香港电影多年来已经形成一种较为系统和独特的电影工业,而大陆电影目前在市场和制作上以及审查方式上问题重重,“民族电影”这个概念在中国成为一小部分艺术电影和每年政府投资拍摄的没有票房的“主旋律电影”的可怜拼凑,大部分电影创作者认为目前国产电影到了穷山恶水的地步。
在众多文化艺术中,影视艺术以其特有的“感光媒质”优势而成为最形象直观、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成为满足百姓文化生活需求不可或缺的日常内容,成为当今时代的意识形态中心、文化消费中心和精神活动中心。
因此,在先进文化、和谐文化的建设中,影视艺术所肩负的责任尤其重大。
近几年,中国电影越来越陷入一种令人尴尬的境地,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拍摄的作品受到观众的唾弃。
虽然中国电影的票房居高不下,而且在2006年就已创造出国内票房收入26亿元的好成绩,但是看了以后真正叫好的却不多。
浅论电视艺术的媚俗特征
浅论电视艺术的媚俗特征作者:刘世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5期摘要:电视媒体在当代新媒体时代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电视艺术越来越贴近生活,其媚俗特征也逐渐显现。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其自身特征和受众群体变换两方面着重分析发现电视艺术媚俗化不可避免,但是必须加以控制改善,才能发挥电视艺术真正的意义和魅力。
关键词:电视艺术;媚俗;受众;收视率[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5--01电视媒体在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传播社会新闻和表达人民意愿,在引导社会舆论,在满足大众休闲、娱乐和身心愉悦等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电视业的成熟和发展,电视艺术也愈加贴合大众文化,贴近社会生活,但是我们也看到在电视艺术在力图与大众和生活紧密联系的过程中,其媚俗特征却日渐明显。
“电视艺术对受众中存在的低级趣味的倾向、情绪和要求等积极迎合,也对受众低浅层次审美情趣乃至官感刺激愈加迁就”[1],造就了电视界一片又一片浓厚的媚俗乌云蔓延开来:有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专门深究嘉宾的私人隐私话题,问题露骨尖锐而且没有意义,只为满足观众猎奇心理;有的电视节目中,节目编辑故意让嘉宾爆出极具争议或骇人听闻的话,引发社会一片哗然;有的电视新闻则着重爆料节目中一本正经的嘉宾或主持人的丑闻和小道消息;还有一些电视剧篡改历史,歪曲人物性格,上演着不伦不类的历史闹剧……通过这类愈演愈烈的“大众通俗文化”拥有的广阔市场,不难看出,现如今这种媚俗化趋势的形成是有一定原因的。
一、电视节目以收视率为目的首先,从其艺术文化本质来说,“大众文化必须关系到大众切身的社会境况。
”、“加入文化商品或文本不包含人们可从中创造出关于其社会关系和社会认同的他们自己的意义的资源的话,它们就会被拒绝,从而在市场上失败,它们也就不会被广为接受。
”[2]约翰·费斯克的这些阐述都说明了电视艺术要想被大众广为接纳就必须贴合大众文化的社会背景,接近大众的真实生活,才能被接受。
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分析
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分析作者:孙媞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09年第10期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电视文艺的娱乐性功能开始得到了充分的释放、扩张,娱乐性逐渐成为中国电视文艺的热点之一。
本文通过对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电视娱乐节目存在的问题的论述,来展现当代我国电视节目的发展状态。
关键词: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市场化中图分类号:J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30-0060-01中国的电视娱乐节目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之后,已经进入了“平民娱乐时代”,以“超级女生”为代表,其特点是平民参与和评判的过程全部是公开化的,也做到了“平民参与,观众做主”,使娱乐本身与广大受众亲密接触成了可能。
无可否认,电视娱乐节目将俗文化发挥到极至.与观众的需求契合得几乎天衣无缝.其传播过程中真诚、直接地面对观众交流,形式生动活泼。
内容多变新鲜,制造出一个又一个兴奋点,令老百姓喜闻乐见。
“俗”之受欢迎也带来了“低俗”之大行其道。
一、电视娱乐节目低俗现象的表现(1)把政治经济大事以及突发性事件串联起来,用极不严肃的态度胡乱调侃,把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以及出现的问题拿来“戏说”,把历史事件生拉硬套到现实生活中进行“游戏”,胡编乱演,甚至借古讽今,产生了极坏的社会影响。
(2)语言低俗、表演媚俗、动作无聊、创意荒唐。
把污损、丑化人的形象作为取悦观众的笑料;有的节目在“游戏”中往嘉宾的脸上乱抹颜料,把表演者全部画成大花脸。
(3)聚焦“性”话题,以此来取悦观众。
一些嘉宾、主持人相互调侃常带上“性”色彩,把一些日常生活中老百姓都难以启齿的粗俗肉麻的语言堂而皇之地搬上荧屏。
(4)一些主持人不伦不类的“港台腔”。
①二、电视娱乐节目中低俗化产生的原因首先,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在电视节目市场化的冲击下,国内的电视娱乐新闻节目尽管出现了一片繁荣的局面,不过节目形态发展的时间较短,传播内容、传播功能和传播形式都还没有成熟,节目的制作者也把娱乐消遣作为节目的提供者和消费者的价值目标,把商业化的运作手段作为节目的经营策略,这便造成了精神快餐式的电视新闻消费模式。
新时代电视传播审美媚俗化的问题与思考
128唐洪丽(南充市广播电视台 四川南充 637000)新时代电视传播审美媚俗化的问题与思考摘 要:新时代,大众审美价值取向多元化。
盲目追求收视率、商业利益最大化和刺激效果,一些电视传播审美呈现媚俗化的现象。
本文从电视媒介“取媚”受众审美,利益驱使忽略社会效益,受众审美中的自发感情的放大和从属三方面做出原因分析,并从国家、电视从业人员和受众三个层面进行治理路径探讨。
关键词:电视传播;媚俗化;受众审美一、新时代电视审美媚俗化的表现新时代,人们的精神需求出现了新变化。
大众的审美价值取向丰富多样,不同阶层、不同教育程度以及不同的爱好需求使得电视传播出现了分化,再加上传媒人员的社会责任感逐渐淡化,电视审美呈现媚俗化的一些现象。
1.盲目追求收视率,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部分电视媒介为迎合大众的兴趣点和百姓的好奇心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添加各种猛料、奇闻、八卦等信息,来提高收视率,而忽视了电视媒介的社会责任,缺失了社会性和服务性。
这种现象在地级电视台比较严重,不仅可以增加收视率还能够带来客观的经济效益。
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提升收视率,一些电视媒体过度关注明星,致全民娱乐化现象日趋上升。
有些节目让明星们拿着高价出场费世界各地旅游、带着孩子玩耍,换着不同景点做游戏;目前很多电视节目里,随时可见明星点评经济、点评时政、点评学术,而真正的经济学家、真正的学术专家在这些节目上却看不到身影。
为满足受众的窥私欲,明星丁点大的事都要拿来渲染报道。
明星潜规则、出轨、离婚、酒驾、吸毒、嫖娼,艳照门、偷税漏税等龌龊事件都被媒体无限放大,给民众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现在的下一代关注的是媒体报道的明星八卦,却很少有人能说出几个科学家、院士的名字,等等。
2.追求刺激,忽视媒体责任感随着电视民生新闻的快速发展,各种新闻题材充斥荧屏,观众的态度由稀奇变为习以为常。
新闻的类型来源是有限制的,越取越少,但每天还在报道,以至于大量没有意义的新闻或炮制原来的新闻搬上荧屏。
我国青春偶像剧类型化解读——媚俗化现象研究
颥
翥
我 国青春偶像剧 类型化解读 — —ຫໍສະໝຸດ 媚俗 化现象研 究 邵 士博
( 武汉大学 新 闻与传播学 院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2)
摘 要: 现 实生活 中, 很 多人 对 中国青春偶像 剧的创作现 状表 示不 满时, 总是说 它模 仿太 多、 没有 自己的 东西 , 或 者 说 它粗 制滥造 、 雷剧 不断 , 这 些都说 明我 国内地 的青春偶像 剧呈现 出媚俗化 的特征 。媚 俗化 , 即迎合 大众 、 世俗、 庸俗 。 在 青春 偶像 电视剧 运作 市场化 的今 天 , 警惕这种 “ 媚 俗”现 象是十分 必要 而且相 当紧迫 的。或许是 功利驱使 , 又或 许 是创作 功力不足 , 在名利面前 , 制作 团队不得 不 以这种 方式来掩盖 其 艺术创造 力的贫乏 , 但 是创作 出来的 电视剧还是 逃 不过媚 俗化 的本质 。因此 , 我们 不应讳 言 “ 媚 俗” , 而应该积极 找寻造成 这一现 象的原 因, 从 而拍 出具有特 色的 中国青
纵 观近几 年 的偶像 剧 , 主要 的爱 情模 式 是 “ 灰 姑娘 ”模 式, 而这种模 式也是 经久不 衰的一个 。“ 灰姑 娘 ”的角色可 能 是善 良平 凡 的普 通女 子 , 也有 可能 是一个 怀 才不 遇 的穷 酸 男 孩儿 。若 细分 的话 , 可以分 为白马王子 和灰姑 娘 、 美 丽 的千金 和怀 才不遇 的才子这两类 。正是这 样的贫 富差距形 成剧 中的 主要 矛盾 , 这样 的作 品不计 其数 , 满足 了每个观众 心 中的 “ 灰 姑娘 ”梦 。 2 . 悬 念不 断的情感 纠葛。青春 偶像剧 一定是 一部多 角恋 纠葛在一 起 的感情 故事 , 所 以又 有人批 评青 春偶 像剧 的 剧情 就像 “ 裹 脚布”一 样。在模板叙事 的青春偶像 剧 中, 美好 的结 局 已经 是既 定事 实 , 所 以在 男女 主角幸 福地 在 一起 之前 一定 要 经历重重磨难 , 其 间的各种波折是青春偶像 剧 的重要看 点。 3 . 矛盾的解决 : 一切 皆有可能 。和其他类型 电视 剧不 同的 是, 虽 然剧 中设 置 了各种 矛盾 , 但青春偶 像剧并 不追求解 决矛 盾的 现实性 , 其 最终 的 目的是 为观众 营造 一个 美好 的童 话世 界, 因此在偶像 剧虚构 的封闭空 间中 , 一切 问题 都可 以得到 完 美的解决 。 二、 中国青春偶像剧 的媚俗 现象 现实 生 活中 , 很多 人在 对 中国青 春偶像 剧 的创 作现 状表 示不满 时 , 都在抱怨 中国没有真 正的偶像 , 所 谓包装 出来 的偶 像都 华 而不实 , 没 有演 技 、 没有 实力 , 空 洞 的表演 引发 观众 的 普遍反感 。 以《 相爱穿梭 千年 》的媚俗化 为例 : 《 相爱 穿梭 千年 》是 由湖 南卫视 、 天娱传媒 、C J E &M三方共 同打造 的一档周 播栏 目剧 。该剧 由井 柏然 、 郑爽领衔 主演 , 讲述 了现代小 演员林 湘 湘 与志 在维 护正统 的西 汉士 大夫公 明 的一段 旷世 奇恋 , 已于 2 0 1 5 年2 月1 5日登陆湖南卫视 青春进 行时剧场 。 公元 前 1 6 年, 士大 夫 公 明 为 了维 护正 统 , 反 对废 黜 许 皇 后, 而 知己王莽及其 王 氏一族 则支 持封后赵 飞燕 , 两人从 此反 目成 仇 , 分 道扬 镳 。公 明遭 到 王莽 的 部下 子 修 的追 杀 , 陷入 绝境 , 意外凭借 侍女影 月赠送 的玉佩穿越 2 0 0 0 年 时空 , 来 到 了 2 0 1 5 年, 邂逅 出演许 皇后 一角的小演员林湘湘 。公 明明 白了写 着 “ 时移势易 , 遇死 则生”的玉佩能让他绝处逢 生 、 穿梭 时空 。 以玉佩 、 戒指 和红绳为媒介 , 公 明和林湘 湘在数 次的 时空穿梭 相处间互生情愫 , 并情定彼此 。 纵观该 剧的剧情 , 可 以发现这是 一部 集青春偶像 、 古装 和 穿越 为一体 的电视剧 , 首 先从该 剧 的类 型分类 上就 可 以看 出 它是肤浅 的 、 不 清晰 的杂糅 风格 , 所有 元素 的叠 加只是 为 了让
“媚俗”与当前影视文化的生态失衡
“媚俗”与当前影视文化的生态失衡摘要:在以“媚俗”为典型特征的当代审美文化的熏染和诱导下,影视文化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失衡:从影视创作来说,一是轻浮浅薄、格调低俗,与健康、积极、和谐的先进文化要求相悖离,二是急功近利、模仿成风,与影视创作多元化、个性化的要求相悖离;从影视批评来说,一是“批判精神”缺席,靡靡之音驱逐了激浊扬清的正义感,二是“娱记”代言影评,“卖点”炒作掩盖了影视批评的“内涵”发掘。
关键词:媚俗化;影视文化;生态失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既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坚实的政治保障,又要有强大的精神支撑和良好的文化条件。
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一项基础性、先导性的工作就是着力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相适应的先进文化。
这也就要求我们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不断繁荣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事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在众多文化艺术中,影视艺术以其特有的“感光媒质”优势而成为最形象直观、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成为满足百姓文化生活需求不可或缺的日常内容,成为当今时代的意识形态中心、文化消费中心和精神活动中心。
因此,在先进文化、和谐文化的建设中,影视艺术所肩负的责任尤其重大。
健康的、高雅的影视艺术可以为先进文化的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病态的、低俗的影视艺术则会对先进文化的建设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然而,不幸的是,在以“媚俗”为典型特征的当代审美文化的熏染和诱导下,在这样一个“无规则游戏时代”,影视文化良莠杂陈,有些已经偏离了健康有序的文化轨道,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失衡。
本文从“媚俗”的角度,分别就当下影视创作与影视批评的“生态失衡”作点粗浅探讨,以期为重建影视文化的生态平衡带来一点启示。
一、当代审美文化背景下影视创作的“媚俗”世纪之交,随着现实社会的急剧转型以及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近乎“零阻挡”地疯狂涌入,中国进入了一个文化转型的特定时期。
电视传媒媚俗化的伦理反思
电视传媒媚俗化的伦理反思作者:岳琪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11期摘要:当今是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各类媒体不同程度地存在媚俗化倾向。
传媒媚俗化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新闻体制改革后媒体一味追逐经济利益的结果。
本文着眼于电视媒体,对其传媒媚俗化的表现形式、产生原因、伦理困境、伦理选择等方面进行思考。
关键词:电视;传媒媚俗化;媒介;伦理反思传媒媚俗化,是指媒介以低级趣味的内容和感官刺激的画面吸引受众注意力,迎合受众猎奇心理的一种信息传播倾向,它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媒介进入市场体制后的高度发展期,是媒介市场化、产业化的必然產物,是媒介经济属性和受众地位上升的畸形标志与体现。
[1]当今,传媒影响无处不在,为迎合受众口味,“媚俗”与传媒“合谋”,不断侵蚀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一、电视传媒媚俗化的表现形式(一)选秀节目使“明星梦”空前膨胀以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为代表的选秀节目是草根文化的体现,给大众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但选秀节目过度泛滥却使节目偏离本位,导致青少年盲目追星,盲目选秀,甚至认为选秀是成功的唯一途径。
这种功利的心态影响了青少年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
(二)婚恋交友节目使“婚恋观”异化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为代表的婚恋交友节目丰富了节目形式,体现了时代的开放和人们心态的转变。
但节目中屡屡爆出拜金言语,并以财富作为择偶的主要条件。
对此,电视媒体不但没有引导,反而以此作为提升收视的契机,无形中助长了拜金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潜移默化影响着当代青年的婚恋观。
(三)明星竞技节目使“生命安全观”错位以浙江卫视《中国星跳跃》为代表的明星竞技节目,以明星跳水比赛的形式吸引观众。
首先,跳水作为专业体育项目,不是通过短期训练就能掌握的。
明星跳水,使青少年盲目模仿,引发溺水事件;其次,节目安全性受到质疑,明星屡屡出现身体不适。
最后,跳水女星花边新闻泛滥,观众抱着看美女走光的心态观看节目。
这种错位的生命安全观给社会带来极大负面影响。
中国当代电视艺术的特性与媚俗化倾向
中国当代电视艺术的特性与媚俗化倾向发布时间:2021-04-09T00:48:39.373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5期作者:葛沂非[导读] 进入21世纪,电视俨然已经是当今社会人类精神、物质生活不可或缺的媒介,在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的努力下,辅助电视播放以及各种形式的电视艺术逐渐登上了历史舞台。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广播电视学院摘要:进入21世纪,电视俨然已经是当今社会人类精神、物质生活不可或缺的媒介,在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的努力下,辅助电视播放以及各种形式的电视艺术逐渐登上了历史舞台。
电视艺术是大众传媒艺术形态的衍生形式,作为一种艺术的存在形式,他的本土化特性,值得去研究与学习。
而随着电视艺术和大众传媒的越发生活化、现实化,电视艺术的经济效益越来越与市场化相挂钩,其媚俗特征也在逐渐暴露。
虽然说电视艺术的媚俗化难以规避,但还是需要进行严管严查,才能更好发挥电视艺术对社会的正面促进作用。
关键词:电视艺术大众传媒传统媒介媚俗化一、当代中国媒介文化中的电视艺术特征1.与传统媒介对比的电视艺术的特征与传统媒介例如报纸,书籍等做对比,传统大众媒介是以视觉符号作为载体来传递信息的,通过严谨周密的文字,引人入胜的文字,精心编辑的排版与版面和醒目清晰的标题来传递信息。
最为显著的特点是报纸书籍都是通过印刷传递到平面媒介之上,空间位置是必要的,更为平静与静止。
是一种空间上的媒体、传统大众媒介下孕育的一种静止文化,也是以语言为中心的逻辑主义形态。
最为直观的感受是在如今电子书畅行的现在,还会有人坚持买纸质书,因为纸质书带来的宁静和理性是电子书而难以望其项背的。
2.媒介文化视野下的艺术传播形式的嬗变与现如今的电子媒介不同,传统的纸质媒介是静态的文化的传播者 ,其传播的过程也仅仅是一个单向的过程。
即传播者到受传者单方面的传播。
书籍报纸印刷成型后只能影响阅读者而无法受其影响。
而在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的当下 ,人们对电视艺术的接收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
浅析电视娱乐节目中主题弱化所导致的媚俗化倾向
浅析电视娱乐节目中主题弱化所导致的媚俗化倾向作者:祁鹏朱江来源:《管理观察》2009年第16期摘要:如今电视娱乐节目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节目形态,其拥有广泛的收视群体和巨大的消费市场,然而近几年,主题的弱化导致了娱乐节目媚俗化倾向严重,本文从三方面阐述其原因。
关键词:电视娱乐节目主题媚俗化自从诞生以来,电视娱乐节目就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吸引了广大观众,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休闲娱乐大餐。
仅仅十几年时间,电视娱乐节目在我国内地就已呈现出了迅猛发展的态势。
然而,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所呈现出的一致好评不同,如今的电视娱乐节目虽然花样繁多,不断出新,但是却鱼龙混杂,水平参差不齐,媚俗化倾向严重。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主题的弱化和淡化。
一部作品不论外在的形式如何,都要表达一定的主题,而这个主题就是作品的思想和灵魂所在。
只有具备了主题,作品才有思想性,才能给人以启迪。
由于工业化的制作流程、大众化的文化品质以及市场化的竞争机制使得电视娱乐节目从诞生之日起,就不得不迎合观众。
然而,作为大众媒体,在给受众提供娱乐和趣味的同时,也必然承担着审美和教化的作用。
如果节目没有主题,就没有了灵魂,也就失去了表现的意义,而仅仅沦为无脑的躯壳,苍白的躯壳只会让观众感到乏味和无聊。
纵观现在的电视娱乐节目市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因弱化主题和消解意义而充斥着媚俗的电视娱乐节目出现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片面理解观众需求,节目本身的格调不高电视娱乐节目发展到今天已不再是一枝独秀的年代,现在的市场呈现出了群雄混战的场面。
面对受众的不同口味,电视娱乐节目的形式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在内容上逐渐由传受者之间的单向传播演变成了全民性参与的节目,节目形态由原来以《综艺大观》为代表的,以表演为主的传统综艺节目占据主要位置,到现在游戏娱乐节目、益智博彩节目、真人秀节目大量涌入。
可以说电视娱乐节目已成为了一种颇有影响力的节目形态,据统计,有的电视娱乐节目曾创下了电视收视率的神话:《快乐大本营》最红火时平均收视率曾达到33%,广告价格甚至超过央视的平均价格,最热的综艺游戏节目,90分钟可卖到35万元一集,大大超过了电视剧的价码……[1]这么大的市场,如此高的受关注度,使得很多人都投身到电视娱乐节目中来,想在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浅谈国内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的媚俗化现象
浅谈国内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的媚俗化现象作者:孙月来源:《美与时代·下》2020年第11期摘要:偶像養成类选秀节目以独特的节目定位掀起了国内的偶像热潮,但是在“爆红”的同时也呈现出媚俗化的倾向:节目在内容上缺乏文化内涵,片面追求视觉感官刺激;在形式上抄袭成风、缺乏创新,同质化现象严重;在经济上节目急功近利,迫使观众被动消费。
在网络科技发达、信息传播迅速的今天,我们只有及时发现并解决这些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中的问题,才能促进偶像市场的良好运作,帮助年轻群体培养正确的消费观以及价值观。
关键词:国内;偶像养成;选秀节目;媚俗化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服装学院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时尚理论与实践研究”(BIFT201801)研究成果。
受国外偶像团体热潮的影响,自2018年《偶像练习生》播出以来,国内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呈现出了井喷式的增长,各类以男女偶像团体选秀为主的综艺节目纷纷涌现。
然而,随着这股热潮的出现,此类节目逐渐呈现出媚俗化的倾向,种种问题的出现,错误引导了年轻人的价值观,对关注此类节目的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
本文以媚俗化现象的相关概念及其特征作为理论依据,以国内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存在的媚俗化现象,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大众传媒领域中的媚俗化现象(一)媚俗化现象的含义及其特征媚俗(Kitsch)一词最早出现于19世纪80年代德国慕尼黑艺术品市场,《现代英汉综合大辞典》将其解释为“投大众所好的无美学价值的艺术或文学,拙劣的作品”。
商务印书馆版本的《德汉词典》定义为:“迎合低级趣味的伤感文学(或艺术)作品”。
格林伯格在《前卫与媚俗》一书中对媚俗的定义是:“媚俗象征着那个大量制造文化的时代,它是我们时代所有那些赝品的缩影。
”[1]我国学者潘知常认为:“媚俗就是不择手段地讨好多数人,为取悦于对象而猥亵灵魂,扭曲自己,屈服于世俗。
”[2]而在大众传播领域,媚俗化是指媒体以低级趣味的内容和感官刺激的画面来吸引受众注意力、迎合受众猎奇心理的一种信息传播倾向[3]。
【word】 电视节目低俗化现象分析
电视节目低俗化现象分析EXPLORATION&CONTENTION探讨与争鸣电视节目低俗化现象分析电视节目低俗化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是我国大众传媒市场化,娱乐化蓬勃兴起的变异现象,主要是指电视传媒在传播活动中放弃自身社会责任,片面迎合部分受众低级趣味的不良倾向.近年来,电视媒体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电视人自身社会责任意识的下降,造成了部分节目内容的低俗化倾向,低俗之风日盛.对于电视节目低俗化,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有着截然不同的界定.但在差异中有几点是共识, 即毒害青少年,损害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等.一,电视节目低俗化概述1.电视节目低俗化的现状目前电视媒体中普遍存在着一种”收视为上,娱乐为王”的倾向,很多娱乐节目仅仅为了娱乐而娱乐,并引发庸俗,媚俗现象.如有的节目内容格调不高,主持人言行不雅等,有的甚至出现有悖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违于历史真实的内容,产生了负面影响.而其他各类型的节目也纷纷披上娱乐的外衣,气象节目,体育节目,法制节目甚至新闻节目也都用娱乐的方式来表达,这种内容和形态的严重对立和矛盾,既影响了这类节目应有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也助长了观众的功利和浮躁心态.电视节目低俗化主要有七大表现:包括以”性”为看点,打擦边球;以残忍为噱头,发掘人性之恶,极尽窥探之能事;以恶搞娱乐观众,颠覆传统,挑战道德;发掘”丑闻”,”丑态”;以奇装怪行,言语无忌吸引眼球;以高额大奖刺激观众收看,宣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其中最为人诟病的莫过于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婚恋交友类节目,其中的某些节目内容同质, 格调低俗,情感虚假,把一些人拜金,自私,造作,●绍兴广播电视总台/罗治市市享乐之爱情观,价值观,通过电视媒体这个平台无限放大,从而形成了一股不良社会风气,挑战媒体的职业伦理和整个社会的道德底线.2.电视节目低俗化的成因(1)”收视率至上”观念根深蒂固.收视率作为一个相对科学,客观的量化指标,能够反映一档节目,一个频道,乃至一家电视台的收视表现,如果运用适度,它会使电视媒体更好地服务于观众.然而一些电视媒体存在”收视率至上”的观念.节目收视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广告的价格和数量,关系着媒体自身的经济利益.长此以往,一味追求节目的收视率和商业性,必然导致媒体节目的低俗化倾向.我国目前有数千家电视台,上万个频道,这种散,乱,小,弱的格局,加剧了各电视台的恶性竞争.一些电视台为了生存,难免会在猎奇,低俗等方面煞费苦心,大费周章.电视媒体这种片面的以收视率定荣辱,决生死的观念压制了电视文化的情感升华和道德教化功能,而强化了娱乐的功能,一味满足观众的好奇心,感官欲,窥视欲等.(2)”同质化”加剧竞争势态.在当前的电视媒体中,”低俗”已经成为一个行业症候而不是单纯的个体现象.创新匮乏,节目同质化严重,已经成为中国广电行业的一个通病.节目缺乏创新机制,抄袭之风盛行,不仅加剧了同行业间的竞争势态,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受众的审美标准,剥夺了其追求高层次, 高境界精神享受的权利.(3)监管缺位助长低俗之风.在实践中,媒体间日益激烈的竞争,以及愈加宽松的市场环境,客观上促使电视台的”掌门人”和主管部门放松了对媒体舆论引导作用的监管,对电视媒体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电视研究’TVREsEARcH【49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加之政府对媒体的规制手段有限,使得监管力度略显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电视节目的低俗之风.作为主管我国广电行业的政府部门,国家广电总局通过行政手段直接干预电视和广播内容方面的选题和制作已是屡见不鲜,近来发文整饬”婚恋交友类”节目亦是如此.但这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对于全国大大小小的电台,电视台及其存在的问题难免力不从心,加之行政干预的效果有限,根本无法遏制此类问题再次出现.5.电视节目低俗化的危害(1)对媒体行业的伤害.媒体之间是互相影响的,好的东西,坏的东西都会在自身行业系统内迅速地进行传播.在传播的过程中,往往只剩下有人看或是没人看的评判.长此以往,劣币就会驱逐良币,从而形成不好的行业风气,对整个行业产生破坏性影响. (2)对价值观形成的冲击.只重物质价值,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社会责任感缺失等倾向,会逐渐导致社会风气败坏,道德规范弱化,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媒体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其所操纵和诱导的一些流行文化并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有的甚至与正统价值观相悖.一些错误的引导和宣传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冲击. (3)对对外形象构成伤害.从全球的角度看,中国目前的媒体低俗化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中国媒体的名声.我们的许多节目拾人牙慧,其粗制滥造的程度已经令西方观众惊讶,这在一定程度上既影响了中国媒体在全球的形象,又影响了中国一直维护的文明,谦逊的国家形象.二应对电视节目低俗化对策1.媒体人加强自我约束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群众需求,媒体理应进行积极引导,而不是片面追求收视率.在获得利益的同时,更应该重视自身所承担的职责,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群众的道德素质,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因此,要遏制这股低俗之风,首先要让电视媒体及媒体人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1)破除”唯收视率是瞻”的错误观念.现在许多电视媒体的从业者都有一种思维定势,认为节目要有收视率必须要低俗,从而使我们的电视节目朝着庸俗,低俗的方向演变,缺少思想文化含量,缺乏让人感动的东西.但事实告诉我们,电视娱乐节目完全可以做到既好看又有意义.央视许多娱乐节目,例如502017年第6期f忠第259期』星光大道,梦想剧场等,在满足观众需求的同时,又体现了媒体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为不同阶层的人们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这种做法值得同行借鉴.(2)合理引导受众的文化需求.电视娱乐节目已经从”明星时代”走入”大众时代”,普通大众的喜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媒体的制作方向.因此,为数不少的媒体在这种现状面前选择了屈从,以迎合观众的口味为自己的工作标准.电视媒体是一个文化平台, 它的责任是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和情感提升,媒体应该通过电视这个平台合理地引导观众的文化需求,而不是用低俗的节目把观众拖向另一个极端.电视媒体是机械的,但是做电视节目的人是有文化的,电视工作者必须恪守职业道德,而不是丢弃职责,去娱乐观众.(3)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造力.当前电视节目存在低俗之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普遍缺乏创造力,在引进国外娱乐节目模式的同时,许多电视台几乎是对其原样克隆.这既因为电视机构缺乏创新激励机制,也因为缺乏有效的审查机制,但最主要的在于媒体人本身缺乏自信以及素质的局限.很多电视工作者没有认识到国外的娱乐节目获得成功是因为其有适合的社会环境和价值认同,国内的娱乐节目也必须遵循这个规律.媒体人应该增强信心,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作出体现我们价值观的,好看又有意义的电视节目.2.政府加强管控力度面对电视节目低俗化的趋势,仅仅通过加强媒体EXPLORATION&CONTENTIONl探讨与争鸣自身的思想意识等方式是无法达到标本兼治效果的, 必须依靠相关立法及政策规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我国电视产业化进程中,政府规制是促进广电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和重要保障,建立科学的政府监管体系是广电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1)完善法律体系,实现依法规制.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电视节目低俗化现象的法律法规.虽然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电视剧审查暂行规定等规章制度从传播途径,节目形式等方面对低俗内容加以限制,但这些部门规章多是没有法律效力的”红头文件”,没有对违规行为提出相应明确,具体的惩罚措施,缺乏实际执行的约束效力和相应的可操作性,随意性较强.因此,要从源头上遏制电视节目的低俗化倾向就必须建立科学的监管体系,完善法律法规,转人治为法治.(2)加强行政干预,形成长效机制.通过行政措施对低俗化节目进行限制和惩罚是反电视节目低俗化的重要手段.国家广电总局通过制定有关电视节目政策,规划,标准,下发指令和行政处罚来治理低俗电视节目.但这种行政干预手段由于缺乏普遍性,往往是”特事特办”,针对某一特殊情况进行管制.为了避免陷入越管越乱,越管越多的恶性循环,行政干预措施必须形成长效的监管机制,使有关职能部门对低俗节目的行政干预能在法律的框架之内进行.3.完善行业自律组织体系从纯粹的道德层面或者自我约束的角度来应对这股低俗风还是不够的.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都有趋利避害的一面,这个”利”并不需要达成社会共识,仅凭个人判断为有利即可为之.因此,为了防止出现个人利益最大化而损害社会公序良俗,破坏行业规则的情况出现,加强行业自律和行业监督是十分必要的.我国主要的新闻自律机构有中国记协,中国广播电视行业协会等,这些行业协会在统一思想,组织协调,行业监管等方面对其会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行业自律组织应该在法律法规规制之外,甚至是法律法规空白之处,对成员进行强有力的约束,使其明确自身的职业属性和职业规范,从而不断增强行业的整体素质.三,地方媒体如何应对低俗化之风1.挖掘地方资源,发挥本土优势地方媒体的特有资源就是当地的特色文化,其生存前景就在于凸显个性.地方电视台中许多工作人员都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对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都是耳濡目染,感受颇深.从节目的角度讲,能打动观众的往往是那些贴近生活,反映现实的节目. 以戏曲为例,地方媒体可以当地的特色戏曲或者曲艺为平台,在展现其风土人情的同时,又很好地传承和保护这一文化遗产.围绕戏曲或者曲艺这个中心,集展演展示,大众教学,群众参与为一体,推出特色节目,形成特色品牌,充分挖掘特色文化的传播价值和商业价值.这类节目的最终落脚点是雅俗共赏,这个“俗”突出的是通俗,但绝不能低俗甚至是恶俗.2.贴近百姓生活,服务民生大计对地方媒体而言,”贴近性”是制作节目时应该遵循的准则.所谓的”贴近性”就是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贴近民生.较之国际国内重大新闻事件,观众更关注的可能是与自身相关的衣食住行的本土化信息,更愿意看到的是周围喜闻乐见的本土化娱乐节目.因此,在推出节目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观众的心理和需求,使节目更贴近观众,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节目内容要主打民生牌,节目形式要突出群众参与.要格外重视与观众的互动,不仅仅局限于热线参与,短信调查等常规方式,应该加入更开放的形式.节目格调要凸显轻松愉快,从节目编排到主持人的风格都要将这点贯穿始终,既要赏心悦目,又要喜闻乐见.5.契合时代节奏,融入新兴元素目前许多地方媒体或多或少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过于”乡土”.大到节目内容,节目形式,小到演播室的布置,主持人的着装都给人以”落伍”之感.这一现象的产生与资金投入,环境氛围,综合素质等因素息息相关.传媒企业在向受众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在着力于传播内容的同时,应该注重表达形式,受众往往容易接受令人赏心悦目的内容.要正确地处理好内容本土化与形式乡土化的关系.无论是新闻类节目还是娱乐节目,在反映本土内容的同时,要注重对内容的加工包装,比如娱乐类节目室内演播室或者外景地的布置,主持人的化妆,着装及主持风格,节目的宣传等,这都是可以令节目”免俗”的方面.多制作高品质的电视节目,以创新为动力,本土资源为载体,提高宣传效益,与时俱进,是地方媒体发展的新思路. 综上所述,电视节目低俗化的问题已经切实摆在我们的面前,考验的不仅是媒体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素质,更是在考验中国传媒业界应对媒体全球化和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机遇和挑战的能力.对”低俗化”现象要形成一套集法律规制,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个体约束为一体的,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长效综合管,防,控体系.口本文编辑:苏涛电视研究’TVRESEARCHI51。
浅析电视新闻脱口秀低俗与媚俗倾向——以《传奇新视角》为例
一、电视新闻脱口秀的形成娱乐消遣是人类在长期生产劳动实践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精神需求,提供娱乐化服务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是新闻节目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功能。
电视新闻脱口秀节目是新闻节目的一种新形式,在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而快节奏的生活也使人们的精神紧张而疲惫,所以大家在闲暇时光就会追求一些精神上的放松,而娱乐节目的幽默性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为了迎合这种大众心理,吸引更多受众,新闻节目里的娱乐成分也渐渐地被提炼出来。
电视新闻脱口秀就是将严肃的新闻节目和娱乐的脱口秀节目相结合,例如《说天下》《秀才来了》《传奇新视角》等,这些节目都是将新闻节目以娱乐化或接近娱乐化的形式播放出来,这样既可以给观众传递新闻消息又可以娱乐观众,使新闻节目更有愉悦性,这时,再融入一些当地方言,使主持人与观众处于平等的位置,更贴近百姓的生活。
二、《传奇新视角》节目特征《传奇新视角》是吉林教育频道的一档电视新闻脱口秀节目,整档节目具有非常浓郁的东北地域特色。
在节目中,主持人在节目的开场加入了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二人转表演,主持人在主持的过程中也融入了大量东北的方言。
在播放完一段新闻片后,主持人会使用方言来讲一些冷笑话,同时会对新闻内容进行调侃、评论,非常具有娱乐效果。
《传奇新视角》的节目主持人穿的衣服都是具有二人转风格,例如绿色红花裙子、红色花衣裳、粉色连衣裙等,主持人头上有时还会戴着粉色的大蝴蝶结发夹或者红色、粉色的大花,有时还扎着两条麻花辫。
这种新颖且具有特色的节目让人眼前一亮,所以在播出后受到了当地百姓的广泛关注。
虽然适度地加入一些娱乐的元素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为节目带来一定的收视率,但滥用娱乐元素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节目品质的下降,这样的节目看久了难免会让人感觉肤浅而乏味。
而这种看似在贴近生活、贴近观众的行为,实则是用这种方式来取悦观众,所以渐渐地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节目在倾向娱乐化的同时也存在不少低俗与媚俗的现象。
试析中国电视传播中的“媚俗”现象
试析中国电视传播中的“媚俗”现象陈岩【摘要】近年来,电视媒介环境一定程度上受到媚俗化电视现象的侵蚀,影响着广播电视的健康发展。
本文从三个方面来阐释电视媒介媚俗现象的主要表现,电视媒介媚俗现象的症结所在,以及电视媒介媚俗现象的调节尺度,试图为电视艺术健康发展搭建一个可行性框架。
%In recent years , vulgarization trend in television propagation is spreading , which affects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radio and television.This paper, from three aspects, explains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TV kitsch , the crux of the television phenomenon of kitsch and TV Phenomenon of kitsch adjustment scale , trying to build a healthy feasible framewor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elevision art .【期刊名称】《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6页(P91-96)【关键词】电视;媚俗;经营模式;传播者;媒介【作者】陈岩【作者单位】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贵州贵阳 5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29.2一直以来,电视“以现代传媒为介质,以人民群众的生存、享受、发展需要作为出发点、归宿点和最高价值目标的人文文化形态,被民众所广泛接受并受到深远的影响”[1],并日益成为生活中最受大众欢迎的艺术。
但是近几年来,电视媒介呈现“媚俗”之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电行业健康发展。
所以,对其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浅析电视艺术的媚俗特征
浅析电视艺术的媚俗特征
王焜
【期刊名称】《新闻传播》
【年(卷),期】2014(000)012
【摘要】研究大众文化的著名学者“罗森贝格”认为:“大众文化的不足之处是单调、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裕的生活中产生的诱惑和孤独感。
”而另一著名学者麦克唐纳则更加明确地表示:“大众文化的花招很简单——就是尽一切办法让大伙高兴。
”大众文化的触角已然延伸到电视艺术的领域,将电视艺术沾染上大众文化所特有的低俗化、娱乐化、庸俗化、时尚化的特征。
不经意之间,
【总页数】1页(P39-39)
【作者】王焜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61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20
【相关文献】
1.接受美学视域下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 [J], 刘恩
2.《上新了·故宫》电视艺术审美特征研究 [J], 付雯雯; 代彤
3.电视艺术应把握的审美特征 [J], 洪秋莉
4.电视艺术的基本特征分析 [J], 郭莹
5.新时代我国电视艺术传播的新特征 [J], 胡智锋;何昶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艺术的媚俗化特征
——大众文化解读当代
一个民族,地区,涌现出的大众文化被民众广泛的接受,形成一种具有一定意义的普世价值。
我们今天所说的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范畴,它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
罗森贝格认为大众文化的不足之处是单调、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裕生活中产生的诱惑和孤独感。
由大众文化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正是由于工业化的产生和发展对大众文化以及电视艺术本身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由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引发了媚俗文化的产生。
时下某些电视新闻类节目在平民化的幌子下已显现出媚俗化倾向,节目过于烂俗,格调低下,盲目追求感官刺激,过分渲染某些细节,以强硬的方式影响观众的对同一事物的价值观。
对于这些节目来说,追求感官刺激,在所谓释放弗洛伊德力比多的幌子下,实际上是一种媚俗甚至低俗的文化,实际上,大众文化并不是一种高级的普世价值,它具有吸收性的特点,很容易受到其他低俗文化的影响,其中的受众更是当中的主体,因此主流的高级的文化意识应当被普及和宣传。
有些节目虽设立了情感板块但实际上是挖人隐私予人快感,满足受众潜意识里的窥视欲望,娱乐八卦,隐私话题,受众欲望的劣根性被诱导出,甚至加以放大,这些节目为了娱乐而娱乐,博得眼球,赚收视率,这种低俗媚俗的手段完全符合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当中的理论,在工业化进程中,如果放任这种媚俗手段节目的泛滥,娱乐终不成娱乐了。
其实,媚俗手段的泛滥并不只是制造方的责任,更是有受众本身的原因,制造方盲目追求效果利益,凭空制造话题,而受众本身更有着这样一种欲望与需求,这是个消费的世界,予取予求才是平衡世界的力量,从新中国成立到如今,受众的心理随着政治文化的环境而不断改变,在改革开放之后,受众的心理不断地接受外界环境文化,形成了一种对于娱乐的渴求和精神上的解放,于是高级的娱乐产生,并伴随着不计后果的媚俗产品。
在大众文化的定义中,人们更应该本着文化本身的定义,去产生一种集体的文化生态环境,去欣赏艺术的电视,而摒弃媚俗的电视节目,用理智的角度分析自身的需求以及千变万化的电视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