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献学最新课件第6课历史文献学的分支学科(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 思考题和教学实践题
思考题 1.避讳对古书的影响以及研究避讳的意义。 2.寻考史料来源对读书治学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实践题 1.选择一部《四库全书》本古籍,找出
并统计其中的清代避讳字。 2.《史讳举例》注释练习。 3.选择《廿二史札记》的一个条目,考
察其引文和立论的史源。
谢 谢关

伍 史源学
史学是求真务实的学问,任何观点都要有证据做 支撑,检验史学观点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求其史源。
史源的考察促进学术平等对话,能推动史学研 究的进步。
史源学不仅仅是查考证据出处,还要对史源做前 面提到的四个方面的综合考察,涉及版本、目录、校 勘、年代、职官等诸多内容。
伍 史源学
当前的史学研究已处于一个“数字人文”的时代,史 源学变得更加重要:
比较常见的三种是改字、空字和缺笔。
肆 避讳学
二 避讳的规则与方法
➢ 改字 取意义相同或相近、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 讳字。
➢ 空字 即空所讳字不书。 不书其字而书“某”字或“讳”字。 不书其字而作“□”(空围),作用与空字相当。
➢ 缺笔 即仍用原字,但通过省改其笔画以避讳。
肆 避讳学
三 避讳的影响与利用
清代避讳,始于康熙汉名玄烨。雍正、乾隆时期,避讳之 制严酷。
避讳规定往往不出于礼官的讨论,而听凭君主的意志行事。 在文字狱屡兴的时代,甚至发展到以讳杀人。
肆 避讳学
2.避讳的种类
一 避讳的源流与种类
避讳的种类主要有帝王讳、圣人讳、官讳和家讳四个方面。
➢ 帝王讳:对帝王名字的避讳,进而也延伸到皇后讳、太 子讳以及皇族、后族尊长者讳。 • 清雍正帝名胤禛,其兄弟名字中的“胤”字,一律 改为“允”字;清代学者王士禛(王渔洋)改为王士 正,又改为王士祯 • 明朝崇祯皇帝改为崇正皇帝 • 宋太祖赵匡胤改为赵匡允 • 真定、真阳、真宁等地名改为正定、正阳、正宁
➢ “卒哭乃讳”,是针对死去的人的避讳。
秦代以后,避讳观念发生变化,由“鬼事”转为 “生事”,又家讳已经不重其人之生否,国讳的“卒 哭乃讳”也没有存在的理由,遂由古礼的死讳而又产 生生讳。
肆 避讳学
二 避讳的规则与方法
《诗》《书》不讳,是说在诵读《诗》《书》典 籍时,不应因避讳改变《诗》《书》原文,而应该保 持其原貌而不加避讳。
➢ “临文不讳”,为了保持记录事情的真实无误, 不用避讳帝王名字。
随着后世君权的强化,避讳制度日趋严格,临文 不讳等规则渐渐失去了约束力。
肆 避讳学
二 避讳的规则与方法
1.常见的避讳方法
古代的避讳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改字、更读(改变 读音)、变体(改变字的形体)、缺笔、析言、空字、加 字、曲说(不直言而代以迂回曲折的说法)等。
伍 史源学
第五节 史源学
伍 史源学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陈垣先后在北平师范大 学、辅仁大学、北京大学开设了“史源学实习” 和“清代史学考证”的课程,训练学生寻考史源 和读史之能力,由此开创了文献学的一个新的分 支学科——史源学。
伍 史源学
史源学既是一门寻考史料来源的学问,也是一种阅读、 研究文献的方法。
伍 史源学
史源学的至上原则即陈垣常说的“毋信人之言,人实 诳汝”,也是史源学的核心精神。
史源学就是要质疑旧说,大胆怀疑,小心求证。这种 质疑是捣其巢穴,从证据、史源处入手,对旧说做重新审 视,了解旧说之所以然,进而推陈出新。
• 顾诚对李岩、沈万三的质疑。 • 徐规对“杯酒释兵权”的新释。 • 辛德勇对印刷术起源的研究。
考察史源的第一项是史源之版本,数据库等电子文献只 是文献的一种版本,需要进一步寻找该文献的其他版本,综 合比较确定真正的史源。
一检而得的史源是孤立的,史料之间的关系不明,不 利于进一步考察作者对史料的判断是否准确(计算、比例、 推理)。
在“数字人文”时代,史源学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 和运用史料,确切地把握旧说,提出新的论题和观点。
肆 避讳学
一 避讳的源流与种类
➢ 圣人讳,即为孔子、老子、朱熹等圣贤之人避讳。
• 清叶名沣《桥西杂记》载:“雍正三年,奉上 谕,孔子圣讳,理应回避”,“嗣后除‘四书 ’‘五经’外,凡遇此字(按:指孔子名“丘” 字),并加‘阝’为‘邱’。”
肆 避讳学
一 避讳的源流与种类
➢ 官讳(或称“宪讳”),是指各级政府官员的名讳及 其父祖的名讳,在其所掌辖区域内可以进行避讳, 一般只在官员及其下属之间使用。
秦汉时期的避讳还比较粗疏,魏晋以后,避讳之 制渐趋严格。
肆 避讳学
一 避讳的源流与种类
唐代,避讳范围扩大,讳字增多。 高宗李治的“治”字,有“理”“持”“调”“化”“政” 等20多个讳字。 避讳之制还被列入国家的律令。
宋代,避讳制度严格,官方规定大量同音字要避讳。 宋高宗赵构的“构”字,规定有50多个同音避讳字。
肆 避讳学
1.避讳的影响
三 避讳的影响与利用
避讳行之于本朝,属于一代的典制,但因本朝的避讳而追 改前代书中的人名、官名、地名、书名等内容,就会造成“淆 乱古书”“因避讳改史实”的严重后果。
➢ 改人名 : 古代因避讳而改人名的三种方法:改名、称字 和去其名中一字,追改前代人名亦如此。
➢ 改官名:因今讳或改前人官名,或以后代官名加诸前人。 ➢ 改地名 ➢ 追改前代年号
一 避讳的源流与种类
中国古代的避讳起源很早 伴随着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而发展变化 避讳制度日趋严密 避讳的种类亦逐渐增加
肆 避讳学
一 避讳的源流与种类
1.避讳的源流
避讳起源于周代。 避讳周武王名发,以“某”代之。
汉代,避讳开始形成通例,帝王名字的避讳采用 专门的避讳用字。
高祖名邦,代以“国”字; 惠帝名盈,代以“满”字; 文帝名恒,代以“常”字。
•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所载“田登作郡”, “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之事,即为官员强制所 治地区的百姓为其避官讳,属官讳不当之例。
肆 避讳学
一 避讳的源流与种类
➢ 家讳,即为自己的父祖避讳。
• 《后汉书》卷六八《郭太传》:“郭太,字 林宗。”李贤注:“范晔父名泰,故改为此 ‘太’。”
• 唐代李贺父名晋肃,以“晋”与“进”同音, 为避家讳,李贺最终没有参加进士考试。
避讳给古代文献的利用带来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古书中本来的人名、官名、地名、 干支名因避讳而被改动,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古书 的原貌,甚至有损于古书内容的真实性。
另一方面,由于避讳是一种具有很强时代性 的现象,对历史上各时期的避讳现象加以总结, 不仅可以较好地了解避讳对古书所造成的影响, 还可以利用避讳为鉴别古书的真伪及年代服务。
史源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也是文献学的重要特征。 史源学的训练,首先要选定考证史源的教材或对象, 最好是分量不大不小、时代不远不近、范围不广不狭、品 格不精不粗。
伍 史源学
考察史源的具体方向: 一看其根据是否正确,具体而言有版本异同、记载先后、 征引繁简。 二看其引证是否充分。 三看其叙述有无错误。 四看其判断是否准确,主要涉及计算、比例、推理等。
中国历史文献学
第六课 历史文献学的分支学科(四)
题教思
学考
实题
践和 史









避 讳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伪 学




肆 避讳学
一 避讳的源流与种类
三 避讳的影响与利用
二 避讳的规则与方法
肆 避讳学
避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文献典籍上的体现。 避讳,是指古代的书籍文献在文字上不得直书君主或 尊长的名字,而必须采用一定的方法加以回避。 避讳起源于周代,形成于秦汉,盛行于唐宋,而特严 于清代,几乎伴随古代文献发展的整个过程。
➢ “二名”,即复名,是指人名由二字构成。 ➢ “二名不偏讳”,即如果人名为两个字,每
一个单字分别出现,则无须避讳,只有当两 个字连在一起时才须避讳。
唐代,二名偏讳的情况变得普遍。 武德九年六月,皇太子李世民下令,重申“二 名不偏讳”。
肆 避讳学
二 避讳的规则与方法
“卒哭”,即“卒哭祭”,为古代丧礼中对死者 的祭礼,约在死后百日。卒哭祭后,丧家止无时之哭 为朝夕一哭。
肆 避讳学
二 避讳的规则与方法
1.避讳的规则
较早对避讳规则加以记载的是《礼记·曲礼》,主 要有不讳嫌名、二名不偏讳、卒哭乃讳和临文不讳等。
➢ “嫌名”指字音相近或相同的字。 ➢ “不讳嫌名”是说对于字音相近或相同的字无须
避讳。
晋代以后,嫌名之讳日趋严格。 至宋代,嫌名之讳达到高峰。
肆 避讳学
二 避讳的规则与方法
肆 避讳学
避讳造成对古书原字的省改,给古代文献的利 用带来不便,但由于历史上各个朝代的避讳字不 同,就为后人判断古书的真伪及其时代提供了一 项依据。
避讳学,是对古代各个朝代的讳字、避讳的范 围以及避讳方法进行系统总结的一门学问,目的 在于为历史学、历史考证学提供有效的鉴定古书 真伪和时代的手段。
肆 避讳学
肆 避讳学
三 避讳的影响与利用
2.避讳的利用 用避讳判定古书时代。 用避讳判定古书讹误。 因避讳而断为伪作。
肆 避讳学
三 避讳的影响与利用
避讳的弊: 对古书的原始性和真实性造成诸多 不利影响,在利用史料时需注意可 能出现的避讳因素。
避讳的利: 在版本、校勘和辨伪等工作中,尤 其是鉴别与判定史料真伪和史书成 书年代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是 古文献研究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