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 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写景散文。

或优美,或雄壮,或空灵,或清新,均显造化之妙。

所选择的五首唐诗,也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自然风光,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感情。

阅读这些作品,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如郦道元的《三峡》生动地描写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作者在承天寺夜游所见的月下美景;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描绘了富春江上秀丽的山水景物;《唐诗五首》中五首诗的遣词造句、意境格调各有特点,值得认真品味。

教学本单元时,一要引导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文大意;二要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文描绘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美,把握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三要让学生在优秀诗文的诵读中,获得美感享受,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四要注意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在教学写作“学习描写景物”部分时,要指导学生学会通过观察抓住景物特征,能够运用多种手法,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并在写景时适当融入情感,使景物鲜活生动。

在教学本单元名著导读部分时,可指导学生了解纪实作品的基本知识和阅读要求,引导学生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
课文10.三峡 2
1.要求学生积累文言词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
具书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指导学生体会诗文韵律美,通过反复诵读,
体会文章音韵和谐、抑扬顿挫的特点;课外注意积
累古诗词。

3.引导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文描绘的
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美,把握作者寄寓其中的情
11.短文二篇 2
12.与朱元思书 1
13.唐诗五首 2
写作学习描写景物 1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
实作品的阅读
2
10 三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特点;对照注释感知文章内容。

2.领会课文运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特征的写法特点。

3.感受三峡雄伟的形势和奇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节奏美。

2.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特别喜欢旅游吧?谁来介绍一下你曾经旅游过的一个景点?(学生交流)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江,她的风景如诗如画。

长江最险河段之一在三峡,今天,我们就跟随郦道元一起来欣赏一下1500多年前的长江“三峡”之景吧!
(板书:三峡郦道元)
【设计意图】由学生对旅游景点的讲述引入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读出韵味
1.预学展示,走近作者(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背景链接”栏目)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适时补充,引导学生了解郦道元其人。

2.初读感知
(1)听录音范读课文,注意听准字音、停顿。

阙.处(quē)曦.月(xī)襄.陵(xiānɡ)沿溯.(sù)
素湍.(tuān)绝 .(yǎn)飞漱.(shù)属.引(zhǔ)(2)自由朗读,读准节奏。

课件出示: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师提示:本文多用四字句,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

(3)指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师指导:注意学习处理语速、语调、重音的方法,达到读准字音,读顺节奏,读出感情的要求。

如第一段稍高昂,语速适中;第二段语速加快,读出气势;第三段语气舒缓,语速略慢,读出清幽之气;第四段语气低沉,语速稍慢,读出凄美之感。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方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文章的美。

三、再读,理解文意
1.学生借用工具书,标示重点字词
提示:注意“阙”“奔”“湍”“肃”“属”“引”等词在文中的意义。

2.以组为单位,归纳整理本文重点词语
“自”:自.三峡七百里中(介词,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如果)
“绝”:沿溯阻绝.(动词,隔断)
绝. 多生怪柏(形容词,极高的)
哀转久绝(动词,停止)
“清”:回清.倒影(名词,清波)
清.荣峻茂(形容词,清澈)
3.在交流的基础上翻译文章
师:请同学们用现代汉语翻译这些句子。

课件出示: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5)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预设(1)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2)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3)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

(4)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5)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长很久才消失。

【设计意图】重点训练学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解决字词,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用通顺的现代汉语翻译文章,会按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归纳整理词语。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深层研读,感受三峡雄伟的形势和奇丽的景色,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语句品读,探究写法之妙。

【教学过程】
一、研读,感受三峡之美
1.概括三峡之美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同学们进行交流讨论)
课件出示:
(1)三峡的山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语句,简单概括。

(2)三峡的水在不同季节各有怎样的特点?找出相关语句,简单概括。

(师引导,生交流讨论)
预设(1)《三峡》一文写山,突出其高峻险拔、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其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交代峡长;“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说明山高,“隐”和“蔽”,以天和
日来衬其高,乃仰视所见,这两句正面刻画出山的雄奇险峻;“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突出了山峰的险峻、江面的狭窄、峡谷的幽深。

(2)写水,则重点表现夏水水流湍急,迅猛异常。

接着描绘春冬之时水的清澈。

写夏水句子:“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正面描写夏季江水暴涨、水流湍急的特点。

写春冬之水句子:“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

三峡“水”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2.体会三峡之美
师:三峡很美,你觉得三峡美在何处?试用“三峡的……美,美在……”的句式来表达。

预设三峡的山美,美在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天蔽日;
三峡的水美,美在水流湍急,迅猛异常,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直观的认识、对词句的揣摩将这些鉴赏变为自己的理解,进而真正了解《水经注》的文学特色,感受长江三峡雄伟的气势和秀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品读,探究写法之妙
1.品析句子写法
师: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认为“古来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郦道元所写的山水文章到底妙在何处呢?请同学们品析下面的句子。

课件出示: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3)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预设(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正面写山“连”的特点,粗笔勾勒,轮廓分明。

“隐天蔽日”,写出群山连绵,高峰入云,遮天蔽日的情形,侧面烘托山“连”山“高”。

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写出了山高岭连的特点。

(2)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属俯视江中所见,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

“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属仰观远景,以“绝”
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

“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注入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顿觉生意盎然。

(3)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猿鸣幽凄,山谷空旷,既从正面摹声,又从侧面引用,以渔歌的凄凉来写猿鸣,手法多变,摇曳多姿。

2.探究写作顺序
师:作者是怎样描写三峡景观的?
预设作者是从“山”“水”两个方面描写三峡景观的。

先写“山”,再写“水”。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师:为什么先写山,再写水?
预设三峡的气势首先源自遮天蔽日的连绵群山。

有了山的重叠,才有水的迅疾。

而夏水正是承接了山的气势,既是承上,又是启下,开启对水的描写。

由壮美到秀美,再到凄美结束,文章曲折有致,气脉悠长。

【设计意图】通过对句子写法的品析及写作顺序的探究,引导学生关注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品味其写法的精妙。

三、诵读,表山河之爱
师:请同学们看着这张三峡图片,尝试背诵课文。

课件出示:
师小结:本文作者郦道元以仅150余字,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然而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令世人瞩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壮观的三峡大坝,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

我相信,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热爱!
【板书设计】
【设计亮点】
本堂课按照“读—译—析—诵”的步骤进行设计,符合“新课标”有关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即指出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

同时,本文的教学紧扣文本特点,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梳理、品析。

此外,多种形式的朗读,为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字词、内容、情感打下了基础。

素养提升
《三峡》中的修辞手法
1.并提
为了使句子紧凑、文笔简练,古人常用并提法行文,把本来应该写成两个短语或两个句子的话,合并为形式上的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把相同的语句成分放在一起并提,但表意上仍然必须按照两个短语或句子的组合关系来分别相承,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并提。

这种句子翻译时应分为两句。

如: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亭午”“夜分”是两个不并存的时间,“曦”和“月”是两种不同的自然现象,合起来是讲不通的,这句话应理解为“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这句和上句一样,应理解为“素湍回清,绿潭倒影”(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

2.引用
引用的目的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引用的类别有三:引言,引事,引文。

引言就是引用那些不见之于书本的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这篇文章就运用引用中引言的修辞手法,如“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用当地流行的渔歌作结,“泪沾裳”把自然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写出了三峡寒秋
凄清悲凉的气氛。

3.代称
事物本身有自己的约定俗成的名称,有时为了修辞上的需要,作者不用该事物的固有名称,而临时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词语作为称谓,叫作代称。

如:(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字这里动词作名词,指“飞奔的马”。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清”字这里形容词作名词,指“清波”。

以上两个例句中,都是用事物的特征来代替本体事物,也就更加突出了本体事物的特征,如例(1)句中的“奔”突出马“奔驰、快捷”的特点,更突出江水一泻千里的气势;例(2)句中的“清”突出了春冬之时水的清澈。

4.互文
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平板,或适应文体表达的某些要求,把一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句有意识地分成两个(极少数也有三个)形式大致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使这两个(或三个)语句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隐含、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关系,这种修辞手法就叫互文。

这种句子翻译时应并成一句。

如:
(1)“隐天蔽日”,意思就是“隐蔽天日”(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2)“林寒涧肃”,意思就是“林涧寒肃”(树林和山涧之中一片清寒肃杀)。

5.对仗
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同、相反或相关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群对称地排列在一起,这种修辞手法就是对仗。

如课文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上下词性相同,语意相对,是一句工整的对仗句。

这句对仗句着重刻画了三峡群山的高峻。

还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也是一句工整的对仗句,突出了江水的迅疾。

6.夸饰
夸饰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夸张。

课文中,作者为了表达生动形象,也用到了这种修辞手法。

如“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夏季三峡船行的速度有时比骑着骏马、驾着疾风的速度还快,这是夸张。

作者在比较时运用夸张的手法,更显水势之迅疾,写出了夏季三峡江水暴涨、一泻千里的特点。

这篇文章语言骈散相杂,恰当地、巧妙地运用了这么多古汉语修辞手法,文辞简练、生动,文采飞扬,全文只有155个字,却生动道出了七百里三峡的万千气象,形象描绘出三峡四季的美好景色,确是值得后人代代传诵的山水游记之佳作。

阅读推荐
李白《早发白帝城》
袁山松《宜都记》
盛弘之《荆州记》
刘大杰《巴东三峡》
余秋雨《三峡》
11 短文二篇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这两篇短文。

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景物描写的方法,品味两篇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

3.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答谢中书书
【课时目标】
1.诵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疏通文意。

2.佳句赏析,体会课文的意境美和写法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孔子曾经说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

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既像画又是诗,它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板书: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设计意图】用名言、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讲解做准备。

二、诵读,读通顺
师:下面让我们自由诵读课文三遍。

1.第一遍,能够扫除字词障碍,读通读顺(女生齐读)
课件出示:
歇.(xiē)颓.(tuí)沉鳞.(lín)能与.其奇者(yù)
2.第二遍,能够读出停顿,初步领悟文体特征(男生齐读)
课件出示: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第三遍,能够声情并茂地读,感受个中情意(推荐代表读)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知晓读书的要领,读准字词,读清停顿,感知文章的内容。

三、再读,读文意
1.翻译全文
通过小组合作,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学生质疑,教师解惑。

然后小组成员间互相提问,检查掌握情况,并及时更正。

2.整理笔记
分组整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虚词,还有特殊句式。

请各组代表展示在黑板上,教师纠正并加以补充,并且给足时间做好笔记。

3.梳理层次
通过朗读、翻译,我们来看看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请同学来谈谈。

预设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高峰入云……沉鳞竞跃”,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具体描写山川的秀美景色。

第三部分:“实是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以赞美和感叹总括前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注重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同时教师适时点拨补充,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四、深读,读文情
1.本文描绘了山川之美,读过此文,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之美,你看,”的句式进行描绘。

课件出示:
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增添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

这里有之美,你看,。

(生交流讨论)
师小结:文中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添了活力。

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使人感到冷寂。

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

(静景:山高、水清、岸美)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既是一幅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多么清静幽寂的暮景。

(动景:猿啼、鸟鸣、鱼跃)
三种美交替出现、动静结合,描写晨夕与四季,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

【设计意图】用固定句式引导学生进行佳句赏析,让学生在品中读,读中品,体会课文的意境美和写法美。

2.请学生在“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的末尾加上标点,以揣摩句子的内在情感。

(生交流讨论,师引导)
预设(1)用叹号。

表现出作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2)用省略号。

表达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以及对世人热衷于功名利禄、无暇欣赏山水美景的惋惜之情。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揣摩句子含义,使学生更深层次理解作者情感。

3.结合以下材料,说一说:从文章中,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件出示:
知人论世,走近作者
(1)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后隐居茅山。

入梁,武帝礼聘不出,但朝廷大事辄就咨询,时称“山中宰相”。

(2)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常常在书信中描山绘水,表明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书信中的一部分,流传下来的只有这一段描绘山水的锦绣文字,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名篇。

(3)性爱山水,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

——《南史·陶弘景传》
预设我感受到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与古今知音共赏山水美景的得意之感。

【设计意图】借助材料,知人论世,让学生了解作者,并深刻理解文本中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五、背诵课文
《答谢中书书》全文68字,却是一幅清丽的画,一首流动的诗,美不胜收。

这样美的景色,这样美的语言,这样美的课文,让我们齐声背诵吧。

(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第2课时
记承天寺夜游
【课时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文章大意,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了解夜游背景,理解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以景传情的写法。

3.对比阅读,分析本文与《答谢中书书》的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自古以来,许多人都仰望过夜空那美丽、皎洁的月亮,欣赏它那充满魅力的脸庞。

可是,不同的人,欣赏它的心情是不一样的,有的快乐,有的忧伤;有的欣喜,有的失落……今天,我们就随着苏轼的脚步,一起去欣赏承天寺那美丽的月色,品品他当时的心情吧!
(板书: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由人们赏月时的不同心境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朗读,感韵味
1.听录音范读
2.请两位学生代表读
师指导:
(1)文言文句子读起来要有美感,断句要声断、气不断。

(2)注意停顿,语速稍微慢一些,语调要有抑扬,陈述句用平调,疑问句用升调,有的音节要拉长一点(念、盖、但)。

(3)“念——无与为乐者”,读出寂寞之感;“盖——竹柏影也”,读出兴奋之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读出感慨之情。

把这三个字的音节拖长一点,文言的味道就出来了。

我们读时,要将文中宁静、欣赏、感慨的意味表达出来。

3.男同学齐读,女同学齐读,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把握文章大意,初步理解作者情感,并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三、译读,通文意
1.请同学们小组内结合课文下方注释翻译课文(一人一句翻译课文)
(重点句子,师点拨)
课件出示: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预设(1)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2.请同学们试着填填这个句子:
课件出示:
()和()在()因为()而游赏,他们()。

师提示: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因为月光美而游赏,他们友情很深厚。

预设苏东坡和张怀民在承天寺因为睡不着而游赏,他们欣赏到了美丽的月色。

【设计意图】通过要素概括文意,降低理解难度,同时教给学生一种概括内容的方法。

四、赏读,品心情
1.赏析句子
师:找出文章中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预设(1)月色入户。

理由:“入”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给人以动感,仿佛是月光登门拜访,意境活泼。

一个“入”字给一个寂寞、失意的人温暖的感觉。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理由: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交横的藻、荇,写出了月光的空灵澄澈以及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了一幅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图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赏析文言佳句,让学生学会欣赏古代美文,学会欣赏中华文化的精髓。

2.理解心情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月色如此美丽,苏轼赏月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如何理解“闲人”?
资料助读1:
课件出示: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期间,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宋太祖赵匡胤在执政时期已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获释出狱后,苏轼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生交流讨论)
预设苏轼赏月的心情是复杂的,其中既有贬谪的凄凉、失意的落寞,又有自我排遣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