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常见心律失常病人

合集下载

PICC置管术中并发心律失常的原因分析及应急处理

PICC置管术中并发心律失常的原因分析及应急处理

PICC置管术中并发心律失常的原因分析及应急处理目的探讨PICC置管术中并发心律失常的原因及应急处理。

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PICC置管术中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资料,总结发生原因和应急处理。

结果PICC置管术中并发心律失常与外测量方法,专科护士操作手法有关。

结论准确外测量,提高专科护士操作水平是防护关键。

标签:PICC置管术;心律失常;护理经外周静脉插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s,PICC)技术用于多程化疗及长期静脉输液的患者,可降低因化疗引起的静脉炎、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损伤[1]。

此种方法在肿瘤化疗、刺激性药物输注、静脉营养治疗、长期静脉输液患者中得到广泛临床应用。

但在PICC置管术中并发心律失常的并发症时有发生。

我科在2009年11月~2014年12月350例PICC置管术中,共发生8例并发心律失常的病例,发生率2.28%,现将P1CC置管术中并发心律失常的原因及应急处理措施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09年11月~2014年12月共350例PICC置管患者,男性160例,女性190例,年龄17~72岁,平均(45.5±2.3)岁,其中直肠癌150例,结肠癌139例,卵巢癌2例,滋养细胞肿瘤1例,乳腺癌55例,肺癌2例,食道癌1例。

对PICC置管术中发生心律失常的8例患者进行分析、探讨。

1.2方法一般采用上肢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置管,由经过专科培训的护士按照美国BD公司PICC导管操作指南进行操作,置管流程为:穿刺点测量,(患者手臂与躯体在同一平面呈90°角,测量自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3肋间);消毒皮肤,建立无菌区;预冲导管;修正导管;静脉穿刺;采用套管法置人导管;抽吸、冲洗、固定导管;胸部摄片定位、记录。

2 结果350例PICC置管术中,共并发8例心律失常,发生率2.28%。

均在送管至外露0~5cm时出现颜面潮红,心慌胸闷不适。

围术期恶性心律失常的识别及处理

围术期恶性心律失常的识别及处理
围术期恶性心律失常 的识别及处理
202X
商务工作通用模板
麻醉医生在接诊心律失常病人时,必须了解下列几个问题:
是哪一种心律失常? 是否属于需要紧急处理的恶性心律失常? 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应选择哪一种?
01
02
恶性心律失常:是指在短时间内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导致患者晕厥甚至猝死的心律失常。它是根据心律失常的程度及性质分类的一类严重心律失常,是一类需要紧急处理的心律失常。
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表明: 发生心室颤动或心脏停搏之前常出现心脏自律性或传导性异常。而以下这些心律失常往往是心脏猝死的先兆。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恶性室早,阵发性室速等)
窦性停搏、病窦综合征(SSS)
严重室内传导阻滞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01
02
03
04
05
06
恶性心律失常通常包括:
室性早搏:
恶性室性早搏治疗: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PVT)
是指发生于希氏束及其分叉以下频率>100次/MIN,连续3次及以上的阵发性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 多见于严重心肌疾病如急性心梗,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
1
2
连续3次以上的室性期前收缩、QRS波宽大畸形。 可见窦性P波:P波与QRS波各自独立呈房室分离,心室率快于心房率。
PVT的ECG改变:
1
2
3
4
5
PVT的治疗:
Q-T间期延长综合征
QT间期延长综合征:是指ECG变现为Q-T间期延长、室性心律失常、晕厥和猝死的一组综合征,临床上可分为肾上腺素能依赖型,心跳暂停依赖型两类。
肾上腺素能依赖型: 在用力、惊恐、疼痛、激动等交感神经张力增高的情况下发病,发病时心率加快,U波波幅增高,QT-U间期延长,然后出现TDP发作,最后可致心室颤动。此型病人通常为家族遗传性,表现为先天性耳聋(贾兰综合征)。

麻醉手术中常见心率失常

麻醉手术中常见心率失常
使用(建议不超过3mg) • 对阿托品不敏感时,可用异丙肾上腺素
窦性心律不齐 P-P间距之差>0.12秒
窦性心律失常
窦性停搏:
ECG:长间期内无P波发生,或P波和QRS均不出现, 长的PP间期与基本的窦性PP间期无倍数关系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简称病窦综合征 ECG:
• 持续而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50次/分) • 窦性停搏和窦房阻滞 • 窦房阻滞与房室传导阻滞并存 • 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慢-快综合征)
通气正常 C. 循环管理:检查BP、HR或P、SPO2,血流动力学
是 否紊乱
三. 进一步处理
1. 提高吸入氧浓度 2. 减少吸入麻醉药浓度 3. 保证通气正常,避免CO2蓄积 4. 关注手术进程,若需要可暂停手术操作 5. 有心律失常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应早发现,
快处理
麻醉和手术操作相关的心律失常
心动过速
• 室上性心动过速 • 室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ECG:
• 突发突停,连续出现≥3次房性(或交界区 性)早搏)
• 心率160-220次/分 • R-R间期绝对规则
室上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治疗: 终止急性期发作 1. 刺激迷走神经:颈动脉窦按摩,压迫眼球 2. 腺苷与钙通道阻滞剂 3. 洋地黄与β阻滞剂 4. IA、IC、III类抗心律失常药 5. 升压药:低血压患者 6. 直流电复律:有血流动力学障碍
• 对同步电复律敏感,100%成功,首先治疗措施 • 颈动脉窦按摩和腺苷可减慢AV传导 • 药物:同房颤
心室颤动与扑动
ECG:
室扑:P-QRS-T波消失,代之以连续、快速、规 则的大振幅波动,频率达200~250次/分,

术中心律失常的处理

术中心律失常的处理

室性心动过速
特征: 1.为一系列快速、基本整 齐的QRS波群(频率 150~200次/分) QRS波群时间≥0.12秒 2.如见到与QRS波群无关 的P波、或心室夺获或 室性融合波,则诊断明确 图中箭头所示为心室夺获
结论: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要点:快频,宽QRS,波幅=>0.12s 房室分离 心室夺获波和心室融合波
结论:二度房室传导阻滞(II型莫氏型)
要点:下传心室的PR间期固定,可正常或延长 在同源性P波中有一个或占总数一半以下的P波未下传至心室
Ⅱ°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特征: P-R间期固定,P波呈比例脱
落,下传的QRS波群正常。
结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
要点:P波与QRS波无关,各自有其规律性,即房室分离
常见心律失常的特殊处理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处理:
1.纠正诱因,保证氧合,维持二氧化碳在正常范围内, 完善镇痛。
2.迷走神经刺激:……. 3.抗心律失常药:循环稳定者首选心律平1~1.5mg/kg或以
70mg加5%葡萄糖液稀释,于10分钟内缓慢静脉注射,必要时
10~20分钟重复一次;或艾司洛尔0.5-1mg/kg,50-200ug/ (kg.min)维持。 4.直流电转复:循环不稳定者,初始剂量50J,复律失
Ⅲ°房室传导阻滞(交界性心律)
特征: 1.P-P间期相等,R-R间期相等 2.P波与QRS波群无固定时间 关系(P-R间期不等) 3.心房率快于心室率(P-P间期 <R-R间期) 4.QRS波群正常(提示心室起 搏点在房室交界区)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病因治疗 药物治疗
1பைடு நூலகம் 阿托品 2. 异丙肾 3. 氨茶碱 4. 糖皮质激素 起搏器

《围手术期心律失常》课件

《围手术期心律失常》课件

其他病因
药物作用
某些麻醉药物、抗生素、 心血管药物等可能影响心 脏电信号传导,导致心律 失常。
电解质紊乱
如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 ,干扰心脏电生理活动, 引发心律失常。
心理因素
紧张、焦虑等情绪波动可 通过自主神经影响心脏功 能,导致心律失常。
03
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诊断
临床表现
01
02
03
04
心悸
未来发展方向
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个性化治疗
01
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围手术期心律失常进
行个性化评估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机制研究
02 深入研究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为开发新的
治疗手段提供理论支持。
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预防策略研究
03
针对诱发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高危因素,制定有效的
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诱发因素
02
手术、麻醉、患者自身疾病和药物等多种因素均可诱发围手术
期心律失常。
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现状
03
目前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和心电监测,治
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研究热点与难点
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预测与预防
如何通过术前评估和术中监测预测围手术期心律失常,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其发生 率,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预防策略,降低其发生率。
感谢观看
THANKS
详细描述
围手术期心律失常是指在手术前、手术中或手术后发生的心律失常,包括快速型心律失 常(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和缓慢型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 滞等)。这些心律失常可能与手术应激、麻醉药物影响、电解质紊乱等多种因素有关。

病人术后易出现交感神经兴奋而心律失常

病人术后易出现交感神经兴奋而心律失常

病人术后易出现交感神经兴奋而心律失常。

而且病人也易因肺水肿而出现血氧波动,故术后应密切监测外周血氧和心率的变化。

只要病人肺功能可以接受单肺通气全麻者,基本上均可以接受双侧胸腔镜诊治术。

其中双侧肺大 、双侧肺囊肿、多汗症、重症肌无力等为绝对适应证。

一侧良性病变另一侧恶性病变、双肺转移癌、双侧胸膜病变为相对适应证。

结 论双侧胸腔内病变推荐双侧同期一次胸腔镜手术,其临床和经济意义颇大。

但术前应仔细检查病人的肺功能和分侧肺功能,估计可以耐受手术者方可施手术。

术后应注意预防肺水肿发生。

参考文献1何建行,杨运有,韦兵,等.电视胸腔镜手术230例.中华外科杂志,1996,34:73.2Watson CB.Fiberoptic bronchoscopy for anesthesia.Anesthesicl Rev ,1982,9:17.3Shalman M ,Sandler AN ,Bradley J W ,et al.Post thofracotemy rain and ralmonary function following epidural and systemic marphine.Anesiology ,1984,61:459.(1997205205收稿)胸腔镜肺减容手术1例王 俊 李剑锋 张利华 陈跃国3 陈鸿义 病人 男,36岁。

反复发作哮喘,一般活动即胸闷、气短3年,加重2个月。

入院时哮喘发作,呼吸困难,不能平卧。

经糖皮质激素等治疗2周,哮喘症状基本消失,但仍有轻度呼吸困难,每次平卧时间小于2小时。

查体:桶状胸、左侧胸廓更明显,左上肺野呼吸音减弱。

病人以普通速度上一层楼即喘憋,需休息数分钟。

X 线胸片及CT 均提示,明显肺气肿,左肺为甚,左肺上叶疝入前纵隔内,左上叶前段有一3cm ×3cm 肺大。

经充分术前准备,于1996年1月,在双腔气管插管全麻下行胸腔镜左病肺减容手术。

病人取右侧后倾卧位。

麻醉科常见心律失常处理

麻醉科常见心律失常处理

麻醉科常见心律失常处理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也是麻醉科工作中需要经常面对和处理的问题之一。

由于麻醉过程中使用的药物和操作的影响,病人在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心律失常的情况,麻醉医师需要对此有清晰的了解,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确保病人的安全和手术的顺利进行。

一、心律失常的分类在处理心律失常之前,了解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对于麻醉医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心律失常可以根据其发生的部位和机制进行分类,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包括:1. 室上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房结功能异常引起的窦性心动过缓或心动过速,以及心房扑动/颤动等。

2. 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缓等。

3. 房室传导阻滞:包括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等。

二、心律失常的处理原则在处理常见心律失常时,麻醉医师需要遵循一些处理原则,以确保病人的安全和手术的顺利进行:1. 辨别心律失常的类型和原因:麻醉医师应该根据病人的病史、症状和心电图等检查结果,尽可能准确地确定心律失常的类型和原因。

2. 处理基础病变:对于引起心律失常的基础病变,麻醉医师应尽可能地积极治疗,例如针对电解质紊乱、甲状腺功能异常等进行相应的治疗。

3. 调整麻醉管理策略:在处理心律失常过程中,麻醉医师需要合理调整麻醉管理策略,例如减少特定药物的使用、调整药物剂量等,以减少对心律的不良影响。

4. 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和程度,麻醉医师需要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心房颤动,可以使用类Ⅰ类Ⅲ和洋地黄制剂等药物进行控制。

5. 特殊情况下的处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例如患者发生心脏骤停、心室颤动等需要紧急处理的情况下,麻醉医师需要立即采取相应的紧急抢救措施,包括心脏按压、电除颤等。

三、麻醉科常用药物及其副作用在处理心律失常时,麻醉医师需要了解常用药物及其副作用,以避免药物使用过量或使用不当的情况发生。

1. β受体阻滞剂:常用的有普萘洛尔、阿托品等。

麻醉科手术中的心律失常处理

麻醉科手术中的心律失常处理

麻醉科手术中的心律失常处理引言:在麻醉科手术中,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它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和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在手术过程中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心律失常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在麻醉科手术中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以提高医务人员对心律失常的认识和处理能力,确保患者手术期间的安全。

一、心律失常的类型1. 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简称AF)房颤是麻醉科手术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特点是房室呈不规则的电活动,心房收缩无效,使心房内形成淤血,易发生栓塞。

房颤患者手术期间如果出现缺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容易导致心律失常的出现。

2. 室上性心动过速(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简称SVT)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一种突发的快速心律失常。

在麻醉科手术中,由于各种原因,如手术刺激、药物过量等,均可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作通常会导致心肌耗氧增加,使患者出现心绞痛和心功能不全等症状。

3. 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简称VT)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心室快速而且规则的心律失常,与室上性心动过速不同的是,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在心室。

室性心动过速往往是由于心肌缺血、心肌纤维化或心肌梗死等病变所引起,因此,在麻醉科手术中,如果患者存在心肌病变或者先前有心室传导阻滞等情况,容易诱发室性心动过速。

二、心律失常的处理方法1. 心律失常的监测和评估在手术过程中,应进行心电监护,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的存在。

同时,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如胸闷、气短等,结合心电图表现,评估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

2.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处理心律失常的常见方法之一。

根据不同的心律失常类型,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例如,在房颤的处理中,可选用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进行控制。

对于室速或室颤的患者,可采用利多卡因、胺碘酮等药物进行抗心律失常治疗。

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评估和处理

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评估和处理

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包括电复律、心脏起搏器 和导管消融等手段,适用于不同类型 的快速型和缓慢型心律失常。
心脏起搏器是通过人工起搏器植入来 治疗严重心动过缓和心脏停搏等症状, 适用于缓慢型心律失常。
电复律是通过电刺激将心律失常转复 为正常心律,适用于快速型室性心律 失常和室上速等。
导管消融是通过导管技术消除心律失 常的病灶,根治心律失常,适用于快 速型心律失常和房颤等。
01
02
03
评估风险
对患者的病史、心电图、 心脏超声等检查结果进行 综合评估,确定心律失常 的风险程度。
控制基础疾病
积极治疗和控制高血压、 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 病,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 风险。
药物预防
对于高危患者,可在医生 指导下使用抗心律失常药 物进行预防。
术中预防
麻醉管理
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和药 物,减轻手术过程中的应 激反应,降低心律失常的 发生风险。
定期监测
术后定期监测心电图和生命体征, 及时发现和处理心律失常。
04
心律失常的治疗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心律失常治疗的重要 手段之一,主要通过使用抗心律 失常药物来控制心律失常的症状。
药物治疗的优点是起效快、使用 方便,适用于快速型和缓慢型心
律失常的治疗。
药物治疗的缺点是长期使用可能 导致药物副作用和耐药性,因此 需要定期评估和调整药物剂量。
监测与处理
在手术过程中,密切监测 患者的心电图和生命体征, 及时发现和处理心律失常。
手术操作
手术操作应轻柔,避免过 度刺激心脏和血管,减少 心律失常的发生。
术后预防
疼痛与焦虑管理
有效控制术后疼痛和焦虑情绪, 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降低心律

术后出现心律失常的原因及处理

术后出现心律失常的原因及处理

术后出现心律失常的原因及处理在手术之后,心律失常是一种相对常见但又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情况。

了解其发生的原因以及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对于患者的康复和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术后出现心律失常的原因。

手术创伤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诱因。

手术过程中,身体组织和器官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这可能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应激反应,从而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

比如,胸部手术可能直接对心脏和周围的神经、血管造成刺激和损伤。

电解质紊乱也是常见的原因之一。

手术前后患者的饮食和液体摄入可能受到限制,加上术中出血、术后引流等因素,容易导致钾、钠、镁等电解质的失衡。

特别是低钾血症和低镁血症,它们对心肌的兴奋性和自律性有显著影响,容易引发心律失常。

酸碱平衡失调同样不容忽视。

手术中的缺血缺氧、代谢紊乱等情况可能导致体内酸碱平衡被打破。

酸中毒时,细胞内钾离子外移,血清钾浓度增高,容易引发心律失常;而碱中毒时,血钾降低,也可能导致心律失常。

麻醉药物的使用也可能与术后心律失常有关。

某些麻醉药物可能对心脏的传导系统和心肌的兴奋性产生影响。

感染也是一个潜在的因素。

术后如果发生感染,细菌释放的毒素和炎症介质可能对心脏产生损害,导致心律失常。

心血管疾病史是另一个关键因素。

如果患者术前就有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心脏本身的功能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损伤,术后在各种应激因素的作用下,更容易出现心律失常。

此外,术后的疼痛、焦虑、紧张等情绪因素也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心脏的节律。

那么,面对术后出现的心律失常,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首先,密切的监测是关键。

术后要持续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的发生。

同时,定期检测电解质、酸碱平衡等指标,以便早期发现并纠正异常。

对于轻微的心律失常,如果没有引起明显的血流动力学改变,通常可以先观察,同时积极寻找并去除诱因。

例如,调整电解质紊乱、控制感染、缓解疼痛和焦虑等。

如果心律失常较为严重,影响到了心脏的泵血功能,就需要及时采取药物治疗。

【病例讨论总结】围术期快速心律失常(获得性长QT间期综合征)

【病例讨论总结】围术期快速心律失常(获得性长QT间期综合征)

围术期快速心律失常(获得性长QT间期综合征)
诱发因素
•高龄
•既往有快速心律失常史,即使已接受治疗目前无症状的患者
•心血管或慢性肺脏疾病
•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起搏器、除颤器、心脏再同步设备)
•肝肾功能不全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占位病变
•家族性神经机能异常(dysautonomias)
•代谢或生理异常(失血性休克、脓毒症、高碳酸血症、缺氧、酸碱失衡、药物不良反应、疼痛、焦虑、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与外科操作相关(心胸和血管外科、颅内动脉瘤、后颅窝手术)
长QT 间期综合征(LQTS)
以心室复极延长为特征,心电图上QT间期延长、T 波异常,易产生室性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orsades de pointes,TdP),室颤,晕厥,心源性猝死。

分类
•先天性LQTS
•获得性LQTS
先天性LQTS
少见的临床心血管遗传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包括反复性晕厥或心跳骤停
JLNS(Jervell-Lange Nielson syndrome)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少见),主要表现先天性耳聋、晕厥、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猝死。

RWS(Romano-Ward syndrome)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见),不伴耳聋。

获得性LQTS
心电图通常情况下QTc正常
在某些情况下QT间期延长
男性QTc ≥s
女性QTc ≥470ms。

术中心律失常的处理

术中心律失常的处理

处理原则
术中心律失常的处理原则是保证患者安全和手术顺利进行。包括维持心输出 量、纠正电解质紊乱、控制心率和节律恢复等。
常用的处理方法
常用的术中心律失常处理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电复律、临时起搏、射频消融等。选择合适的方法需要充分考虑 患者特点和病情。
预后及注意事项
术中心律失常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需注意心功能恢复、并发症风险和手 术后的随访。合理管理术后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术中心律失常的处理
术中心律失常(Intraoperative arrhythmia)是指在手术过程中出现的心电图 异常,可根据心电图特点进行分类。本演示将详细介绍术中心律失常的处理 方法和注意事项。
定义和分类
术中心律失常是指手术过程中出现的心电图异常。根据心电图特征,可将其分为心房颤动、室速、房室传导阻 滞等类型。
病因和发生机制
术中心律失常的病因复杂,包括药物使用、电解质紊乱、手术刺激、交感神 经活性增加等。发生机制涉及离子通道异常、炎症反应和自主神经调节失衡 等。
常见的类型
常见的术中心律失常类型包括房颤、室速、窦性停搏、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等。 每种类型的处理法对于术中心律失常的处理至关重要。包括心电图监测、血流动力学监测、生化标志物检 测等多种方法。

术中心跳骤停的原因及处理 的病例分析

术中心跳骤停的原因及处理 的病例分析
胸科术中心跳骤停一例的病例分析

抚顺市中心医院 麻醉科
病例报告:
• 患者:男性,年龄:63岁,身高:182cm,体重:85kg 主诉: 咳嗽、咳痰伴发热10天余 诊断: 胸部X及CT片:右肺部肿瘤 TBB: 右上叶开口纵形皱裂明显增宽,粘膜充血肿 胀致右上叶开口明显狭小。 活检病理:支气管低分化癌 手术: 全身麻醉下行右全肺切除术 既往史:平素体健,无药物食物过敏史,无重大手术 外伤史 无传染病史,无重大系统性疾病 个人史:无不良嗜好,无疫水疫区接触史,无家族性 遗传性疾病史 实验室检查:三大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 能检查等无明显异常 心电图:窦性心律,HR 8 0bpm 肺功能:FVC=88%,FEV1/FVC=66%

引发术中房颤 似与和处理肺门区 影响交感神经 有关 房颤时心房二级泵功能丧失 对于“老房颤”可 以通过室率增高等即机制代偿,但是类似此病例的新 发房颤 最好转成窦率 后再继续手术,否则心功能会 有较大影响。 • 反观该病人 没有纠正房颤(1) 试图用西地兰控 制室率 出现了血压下降( 泵功能下降 冠脉灌注下降 此时 血气为呼酸洋地黄敏感性增高 ,2)之后立刻拮 扎肺动脉 进行全肺切除---后负荷陡然增加(3) 加之为了补偿处理肺门的出血快速输入了400ML 血制 品 加上自手术开始输入的各500ML 晶胶体液(我一般 在全肺切除前 术也不会超过500ML)1400ML的入量(4) (含900胶体)。(大家注意 全肺切除前 出血后补血 制品前 HCT40 该那么大张旗鼓的补么?) 新福林是对所有动静脉都无选择的收缩,对冠脉 也一样(5)1+2+3+4+5 于是就是灾难性的后果- --心跳骤停

从手术特点来看,由于开胸后纵隔摆动造成大血 管扭曲。腔静脉扭曲造成回心血量减少,心排血量降 低。动脉扭曲造成血压下降。所以开胸后易出现低血 压。血压下降造成心肌灌注减少,加上开胸后对呼吸 的不良影响可能出现缺氧或二氧化碳蓄积,因而易引 起心律失常。手术对纵隔结构的刺激也是心律失常的 常见原因。手术中应实施严密的心电监护,保证血容 量,维持循环功能稳定。 我想在病人心率稍加快的情况下就给予了西地兰, 这时病人出现 的心率 加快,是因为由于失血引起的 循环血量减少,血压降低,心脏反射性加快心率,通 过加快心率来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而这时确给予 西地兰减慢心率,那不是让病人更加重休克? 由于病人在长时间的 单肺通气,可能处于一定的 高碳酸血症,呼吸性酸中毒或过度通气 引起碱中毒, 电解质紊乱等,这时西地兰更要慎用,其实这个病人 根本不需要使用,只要加快输液, 补充循环血量就可 以了。

内科急救试题及答案

内科急救试题及答案

内科急救试题及答案
1. 以下哪个病情需要立即进行心脏复苏?
答:心脏骤停。

2. 对于意识丧失、呼吸正常而肢体活动受限的患者,应首先进行怎
样的急救处理?
答: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氧气供应。

3. 对于意识丧失、呼吸困难的患者,应首先怎样进行急救处理?
答:倾斜头部,扩张气道。

4. 内科急救中,最常见的阻断血流的原因是?
答:心血管意外。

5. 对于疑似心脏病人,紧急情况下应该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答:立即行CPR(心肺复苏术),保证氧气供应,避免运动或劳累。

6. 意识丧失且送达医院前无人工呼吸或胸外按压的病人,急救人员
应怎样进行处理?
答:立即开始CPR。

7. 在继续CPR期间,什么情况下可以停止心脏按压检查患者的心律?
答:患者恢复自主心跳。

8. 心脏骤停时,提供按压的理想速度和深度是?
答:每分钟至少100-120下,深度应压入至少5厘米。

9. 在心脏骤停时,气道应开放并允许哪种方式的通气?
答:自然呼吸或人工呼吸。

10. 内科急救中最常见的致命心律失常是?
答:心室纤维颤动。

总结:
内科急救试题涵盖了对于病人不同状况进行急救处理的问题。

在面对心脏骤停、意识丧失等紧急情况时,保证氧气供应,开放气道,进行心肺复苏术是至关重要的。

按压速度、深度和气道通气方式也需要根据患者的状况进行适当调整。

通过熟悉内科急救试题及相应答案,急救人员可更有效地应对紧急状况,提高抢救成功率,保护生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冲动形成异常 1. 窦性心律失常 ①窦性心动过速;②窦性心动过缓; ③窦性心律不齐;④窦性停搏。
2. 异位心律 ⑴被动性异位心律 ①逸搏(房性、房室交界区、室性) ②逸搏心律(房性、房室交界区、室 性)。 ⑵主动性异位心律
①期前收缩(房性、房室交界区、室 性);②阵发性心动过速(房性、房 室交界区、房室折返性、室性);③ 心房扑动、心吸入麻醉药 氟烷麻醉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较用其他吸入麻醉剂高。氟烷可延长房室结的功 能性不应期,从而在于导致房室阻滞;氟烷也能 延长浦肯野纤维的传导时间及抑制心室内传导, 易诱发折返性心律失常。此外它尚能增加心肌对 外源性肾上腺素的敏感性,降低肾上腺素引起心 律失常的阈值。
安氟醚和异氟醚对窦房结的自
镁离子(Mg2+)可增加细胞膜上Na+-K+ATP 酶活性及细胞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改 善能量代谢与Na+-K+泵功能,减少细胞内 K+的丢失与钙离子(Ca2+)的积聚,从而提 高细胞膜的稳定性及室颤阈,降低自律性与 折返。低镁时儿茶酚胺释放增加而增加自律 性,缩短不应期,从而诱发快速性心律失常。 反之,高血镁症可导致传导阻滞及心脏停搏。 低血钙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不应期,而高血 钙的作用则相反。
(二)冲动传导异常 1.窦房传导阻滞。 2.房内传导阻滞。 3.房室传导阻滞。 4.束支或分支阻滞(左、右束支及左 束支分支传导阻滞)或室内阻滞。
5.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 预激综合征。
按照心律失常心率的快慢 ,可将其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 与缓慢性心律失常两大类。
二、围手术期诱发和加重心律 失常的因素
过刺激自主神经系统而导致心律失常。
(四)手术刺激 心脏受交感与迷走神经双重支配,
安静状态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支配占优 势。而应激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性明 显增加,麻醉、手术时,生理条件改 变,或病理、药物等因素的干扰,或 因手术对心脏自主神经局部损伤,均 可导致自主神经功能及心电生理活动 的失衡。
气管插管、胸腹腔内手术操作
律性及房室传导具有浓度依赖性的抑 制作用,但对希氏束-心室及浦顷野 纤维或心室肌的传导时间影响较小。 七氟醚与地氟醚均增加交感活性,地 氟醚可增加心率,而七氟醚则不明显, 两者均不增加外源性肾上腺素引起的 心律失常。
2.静脉麻醉药 有些药物也会导致心律失常,
如氯胺酮可导致窦性心动过速。这是由于它能部分 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故循环血中儿茶酚胺水 平升高,临床应用多表现为心率增快。但术前严重 应激反应的患者可改变氯胺酮的生理效应,削弱了 它的间接兴奋作用,使对窦房结起搏功能的直接抑 制作用占优势,因此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应禁用。 硫喷妥钠可抑制心肌引起血压下降,反射性地引起 心律增快。异丙酚和γ-羟基丁酸钠可导致窦性心动 过缓。
(一)应激反应与儿茶酚胺的作用 麻醉和手术刺激可致全身应激,
表现为交感神经释放儿茶酚胺增加及 对其清除减少,导致血中儿茶酚胺浓 度增加,从而增加心肌的自律性、激 惹性与传导性,诱发和加重心律失常。 麻醉和手术中应用的儿茶酚胺类药物 也可诱发和加重心律失常。
(二)血流动力学改变 麻醉和手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剧烈
等机械刺激,可反射性兴奋交感神经 或迷走神经,而诱发心动过速、过缓 或异位心律。如心脏手术直接刺激心 肌,易诱发室性异位搏动及快速性室 性心律失常。此外麻醉、手术时对咽 喉部的刺激、肺门反射、腹腔脏器的 牵拉、CO2气腹、按压颈动脉窦、按 压眼晴、颅内手术等都会引起神经反 射性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导致心跳停 止。
变化是引发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血 压的剧烈升高,会因加压神经反射引 发心动过缓;长时间低血压会使心肌 缺氧、诱发儿茶酚胺增加、产生代谢 性酸中毒从而导致各种心律失常。
(三)CO2蓄积与低氧血症 麻醉处理不当常导致CO2蓄积和
低氧血症,这两者无论同时发生还是 单独发生均可直接造成对心肌的损害, 引发心律失常;也可以通过间接方式, 如使内环境酸碱平衡失调、体内儿茶 酚胺水平增高、电解质平衡紊乱或通
酸碱平衡失调可改变细胞膜的完
整性及泵功能,使跨膜离子转运失常, 细胞内K+减少,Na+、Ca2+增加, 细胞内、外Mg2+减少,从而导致细 胞膜电位不稳定,诱发心律失常。碱 中毒常导致组织缺氧,并常与低血钾 同存,易诱发心律失常或易发生洋地 黄中毒。
(六)低温
体温降低时,心脏的传导和复极均减慢,易 发生心律失常。当体温降至30OC以下时,窦房结 起搏点就受到抑制,异位起搏点开始活跃,因而可 出现房性逸搏或房性早搏,亦可出现交界性心律、 房颤或完全性房室分离,严重时可出现心室颤动。 当体温降至2OOC以下时,可导致心搏停止。低温 下产生心律失常的原因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平衡失 常、电解质紊乱和寒冷反应等多种因素有关。
(五)电解质或酸碱平衡紊乱 各种离子失衡都会引起心律失
常,其中以钾离子(K+)的影响最大。 低血钾时心肌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 性降低,快反应细胞最大舒张电位减 少,复极延迟,舒张期除极加速,自 律性增强,易发生异位心律或折返性 快速性心律失常。高血压及洋地黄中 毒的病人发生低血钾时更易导致心律 失常。
术中常见心律失常病人的 诊断与治疗
郑州大学二附院 程静林
一、概述:
心脏的激动起源于窦房结,按一 定顺序,依次下传至心房、结间束、 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及蒲金野 氏纤维和心室肌,使全部心肌激动。 当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 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发生异常时,称 为心律失常。按其发生原理,分为冲 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
3.麻醉性镇痛剂 吗啡可抑制交感神 经,并作用于脑干,使迷走神经张力增加, 产生心动过缓,但是吗啡不增加心肌的应激 性,因此很少引起心律失常。哌替啶对静息 电位无明显影响,对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无明 显干扰,因而也无致心律失常作用。芬太尼 由于对迷走神经心脏抑制中枢的刺激,可产 生迷走神经兴奋作用,因此可致心动过缓。 此外,芬太尼尚可抑制由于内脏神经和交感 神经兴奋所引起的心动过速。舒芬太尼对心 率影响程度与芬太尼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