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
(2)理解《苏幕遮》的创作背景及诗歌的主题思想。
(3)分析《苏幕遮》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分析,了解《苏幕遮》与其它宋词的区别和特点。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苏幕遮》中的意象和意境。
(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
(3)诗歌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周邦彦及其词作特点。
(2)介绍《苏幕遮》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苏幕遮》,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苏幕遮》中的意象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
(2)分析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中家乡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2)分享自己的家乡故事,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幕遮》的特点和价值。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苏幕遮》。
2. 写一篇关于《苏幕遮》的意境和情感的短文。
3. 推荐一首类似的宋词,并进行简要分析。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苏幕遮》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意境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歌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
4. 学生对家乡情感的表达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苏幕遮》中的意象和意境。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爱国情怀。
苏幕遮教案
《苏幕遮》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苏幕遮》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词的内容和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 背诵全词。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词的内容和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 难点: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思乡之情。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讲述思乡的故事或者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对思乡的共鸣。
2. 新课呈现:
- 教师介绍词的背景和作者周邦彦。
- 学生自读《苏幕遮》,结合注释,理解词的大意。
- 教师领学生跟读整篇文章,注意字音和断句节奏。
- 学生自行默读文章,思考作者通过哪些意象表达了思乡之情。
- 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3. 课堂练习: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苏幕遮》,并尝试背诵。
4. 课堂总结: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词的内容、意境、表现手法和作者的情感等。
5. 课后作业:让学生背诵并默写《苏幕遮》。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通过诵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苏幕遮(碧云天)》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碧云天)》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苏幕遮(碧云天)》的诗意,把握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小组合作、情感体验等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和人生哲理的热爱与思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词背景介绍介绍《苏幕遮(碧云天)》的作者、时代背景及诗词创作的背景。
2.2 诗词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3 诗词翻译对照现代汉语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义。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诵读、讲解、小组合作、情感体验等方法进行教学。
4.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苏幕遮(碧云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学习。
5.2 诗词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4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5 课堂小结5.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苏幕遮(碧云天)》,并写一篇关于诗歌感悟的短文。
第六章:教学反思6.1 教学效果评价评价学生对《苏幕遮(碧云天)》的理解程度,检查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收获。
6.2 教学改进措施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调整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第七章:教学评价7.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
7.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共同进步。
7.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提出改进建议。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苏幕遮(燎沉香)》的词牌特点、韵律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解读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诗词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升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苏幕遮(燎沉香)》的字词理解、句意疏通、诗词意境的感受。
2.2 教学难点诗词的韵律特点、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对《苏幕遮(燎沉香)》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词,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句意,疏通全文。
3.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词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3.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详细讲解诗词的韵律特点、修辞手法等。
3.5 课堂练习学生结合诗词内容,进行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美和价值。
第四章: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抄写《苏幕遮(燎沉香)》全文,注意字词的正确书写。
5.2 结合诗词内容,写一篇关于诗词意境和情感的短文。
5.3 预习下一首诗词,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表现和练习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6.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评估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情况。
6.3 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第七章:教学拓展7.1 诗词背景拓展介绍李清照的其他作品,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她的诗词,进一步理解其文学地位和风格。
7.2 文化知识拓展讲解《苏幕遮(燎沉香)》中涉及到的传统文化知识,如词牌的历史、宋代文学特点等。
苏幕遮怀旧碧云天黄叶地教案
③抓住典型景物大处落笔, 境界开阔。
④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清澈剔透、色彩绚丽而又广阔无际的秋色图, 烘托作者的伤感之情。
【提问2】这种“思乡和羁旅”之愁, 作者是想如何排遣的?
①“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寄希望于“好梦”( 梦中好景及现实虚空形成强烈对比, 带给作者更大的心理落差, 惆怅之情倍增)
二、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范仲淹, 字希文。和包拯同朝, 为北宋名臣, 政治家, 文学家, 吴县(今属江苏)人, 汉族。少年时家贫但好学, 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 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 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 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 以龙图阁直学士及夏竦经略陕西, 号令严明, 夏人不敢犯, 羌人称为龙图老子, 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从「斜阳」到「明月」 , 显示时间推移, 可见凝望已久, 离愁深重。
从「斜阳」到「明月」 ,显示时间推移,可见凝望已久,离愁深重。
二读诗歌, 评品赏析
【鉴赏1】“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运用了哪些特殊的艺术手法?
虚实结合手法:“山映斜阳天接水”写远观的实景, 而“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是虚景, 即想象之景, 实虚结合, 将读者的情思引向更加渺远的故乡, 使思乡之情得以深化。
单元
选修(一)唐诗宋词——“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
课题
《苏幕遮》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对诗歌中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2.能够展开联想, 驱驰想像, 撰写文笔隽永的诗词意境想像文。
3.一步了解范仲淹词风, 赏析词中的意境。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一、导入
《苏幕遮》(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苏幕遮》(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苏幕遮》(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苏幕遮》(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作为一篇中国古典名篇,苏轼的《苏幕遮》常常被用来教学。
在人教版的高二选修中,也将其作为重要的课文之一。
如何为学生设计一节有趣且有收获的《苏幕遮》教学课程呢?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估等方面进行阐述。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准确理解《苏幕遮》的主要内容,了解其中所涉及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学生能够对文本进行分析,了解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字表达技巧。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剖析文本,撰写相关的文学评论或读后感。
教学重难点:1. 庖丁解牛式的阐释。
2. 突出作者的文学艺术性。
3. 了解宋代文学特点,理解宋代士人的文化背景。
教学内容:1. 了解宋代文学的特点,从文学的角度剖析《苏幕遮》。
2. 分析《苏幕遮》的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如借景抒情、夸张和比喻等。
3. 了解《苏幕遮》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畅谈对其中内容的感悟。
教学方法:1. 阅读课: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文章的内容,引导学生去发现文章中的细节和文学技法。
2. 讲解课:对文章结构和文学技法进行剖析,解读文章中的意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3. 讨论课: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提问,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思考,让学生学以致用。
4. 作业课:设计相关的任务,要求学生进行剖析文章,整理思路,撰写文学评论或读后感。
教学手段:1. PPT讲解:通过图片和文字,向学生详细解释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2. 视频讲解: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文章的含义和文学技法。
3. 互动游戏:通过互动游戏的方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知识的巩固和强化。
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
2. 作业评估:评估学生完成的作业的质量,检验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
苏幕遮范仲淹的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范仲淹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掌握《苏幕遮》的字词、句式和韵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词句,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情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熟读并理解《苏幕遮》的内容,掌握诗词的基本韵律。
2. 教学难点:分析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情怀,品味诗词中的意境。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范仲淹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 学生准备:预习《苏幕遮》,了解诗词的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介范仲淹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诵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苏幕遮》,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4. 讨论:分组讨论诗词中的忧国忧民情怀,分享各自的感悟。
5.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中的情感价值。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苏幕遮》,背诵并默写诗词。
2. 结合课后注释,进一步了解诗词的背景及作者的情感。
3. 选择一首类似的诗词进行鉴赏,分析其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苏幕遮》的熟练程度,包括字词、句式和韵律的掌握。
2. 学生对范仲淹忧国忧民情怀的理解深度,以及能够在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3.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尤其是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热爱的体现。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古典诗词的比赛,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掌握更多的古典诗词。
2.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范仲淹的文学作品及其历史背景。
3. 开展古典诗词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在班级分享自己喜欢的古典诗词及其作者。
八、教学反馈1. 课后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他们在学习《苏幕遮》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便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苏幕遮范仲淹优秀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苏幕遮·怀旧》这首诗;(2)能够分析并欣赏范仲淹的词风,了解其文学地位;(3)能够解读诗中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学会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3)培养学生学会珍惜时光,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背诵并理解《苏幕遮·怀旧》这首诗;(2)分析诗中的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3)了解范仲淹的词风,欣赏古典诗词。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的分析;(2)词风的把握;(3)古典诗词的欣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事迹,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范仲淹的诗作,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苏幕遮·怀旧》,理解诗文内容;(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3)学生结合诗文内容,思考题目,初步感知诗文情感。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诗中的意象;(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3)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中的意境。
4. 欣赏词作(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范仲淹的其他词作,比较其词风特点;(2)学生结合所学,分析词风,提高欣赏能力;(3)教师总结范仲淹的词风,强调其文学地位。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文意象和词风特点;(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鼓励;(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背诵《苏幕遮·怀旧》。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苏幕遮·怀旧》,并做好笔记;2. 分析范仲淹的其他词作,总结其词风特点;3. 写一篇关于《苏幕遮·怀旧》的鉴赏文章。
苏幕遮范仲淹的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的教案第一章:词的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词的起源与发展1.2 宋代词人及其作品特点1.3 范仲淹生平简介1.4 《苏幕遮》词的背景与创作意义第二章:词的文学特点及词牌格律2.1 词的文学特点2.2 《苏幕遮》的词牌格律2.3 词的节奏与韵律2.4 词的抒情性与意象美第三章:词句解析3.1 词的开头与结尾3.2 词中的意象与象征3.3 词的抒情与议论3.4 词的修辞手法第四章:词的意境与情感表达4.1 词的意境创造4.2 词的情感表达方式4.3 《苏幕遮》的情感分析4.4 词的情感与意境的关系第五章:词的审美鉴赏与传承5.1 词的审美标准5.2 词的鉴赏方法5.3 《苏幕遮》的审美价值5.4 词的传承与影响第六章:词的比较学习6.1 比较《苏幕遮》与其他宋词作品6.2 分析《苏幕遮》的独特之处6.3 了解不同词人的风格差异6.4 词的比较学习对深入理解词的作用第七章:词的创作实践7.1 词的创作基本原则7.2 学习《苏幕遮》的构思与写作技巧7.3 词的写作实践指导7.4 学生创作分享与讨论第八章:词的文化影响8.1 词在宋代文化中的地位8.2 词对后世文学的影响8.3 词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8.4 词的文化价值与当代意义第九章:词的批评与研究9.1 词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9.2 《苏幕遮》的批评视角9.3 词的学术研究方法9.4 词学研究的新趋势第十章:综合活动与拓展10.1 组织词的朗诵与表演活动10.2 参观词人纪念馆或文学遗址10.3 开展词创作比赛或研讨会10.4 词的拓展阅读与推荐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词的背景与作者简介解析:了解范仲淹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对于深入理解《苏幕遮》至关重要。
需要重点关注范仲淹的政治生涯、文学成就以及《苏幕遮》的创作背景。
重点环节二:词的文学特点及词牌格律解析:词的文学特点和词牌格律是掌握《苏幕遮》的基础。
需要重点掌握词的抒情性、意象美、节奏与韵律以及《苏幕遮》的词牌特点。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设计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范仲淹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掌握《苏幕遮》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民族自豪感,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范仲淹的生平及文学地位。
2. 《苏幕遮》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苏幕遮》中的意境描绘和情感表达。
2. 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苏幕遮》原文、注释、译文及背景资料。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播放音乐。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 引导学生关注《苏幕遮》的题材和背景。
Step 2:文本解析(15分钟)1. 逐句解析《苏幕遮》的词意,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2. 分析《苏幕遮》的艺术特色,如意象、韵律、修辞等。
Step 3: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挑选一个角度分析《苏幕遮》的意境描绘和情感表达。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Step 4:鉴赏方法指导(10分钟)1. 教师介绍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关注作者、背景、意境等。
2. 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对《苏幕遮》进行鉴赏。
Step 5: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幕遮》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2. 推荐学生阅读范仲淹的其他词作品,进行拓展学习。
教学反思:六、教学拓展1. 比较《苏幕遮》与范仲淹其他作品的异同,分析其创作风格。
2. 了解宋代词的发展历程,探究《苏幕遮》在词史上的地位。
七、案例分析1. 选取《苏幕遮》中的经典词句,进行分析解读。
2.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词句中的意境和情感。
八、互动环节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宋代词,进行鉴赏和分享。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苏幕遮(燎沉香)》的诗意和背景。
1.1.2 掌握诗词的基本韵律和修辞手法。
1.1.3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解析和讨论,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
1.2.2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审美情趣。
1.2.3 学会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1.3.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1.3.3 学会珍惜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词背景介绍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2.2 诗词原文2.2.1 朗读诗词,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2.2 解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2.3 分析诗词的意象和意境。
2.3 诗词解析2.3.1 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2.3.2 探讨诗词中的情感表达。
2.3.3 总结诗词的主题和内涵。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3.1.1 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1.2 掌握诗词的基本韵律和修辞手法。
3.1.3 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3.2 教学难点3.2.1 解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2.2 分析诗词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2.3 理解诗词的情感表达和主题内涵。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4.1.1 采用朗读、解析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4.1.2 运用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4.1.3 运用案例分析和比较分析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
4.2 教学手段4.2.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词的图片和背景资料。
4.2.2 运用网络资源和古籍资料,丰富学生的学习材料。
4.2.3 利用板书和标注,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诗词。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过程评价5.1.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
5.1.2 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中的表现。
高二《苏幕遮》教学教案(精选10篇)
高二《苏幕遮》教学教案(精选10篇)《苏幕遮》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的一首诗,本单元的重点为“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因此诵读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
学生可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词的内容,把握词人的情感。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精彩教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高二《苏幕遮》教学教案篇1【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家相关情况,理解本词内容,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合作探究,赏析本词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词人的思乡之情。
【学习重难点】赏析本词的表现手法。
【学习课时】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教师)通过荷花的图片配乐将学生带入情境之后,与学生对话交流,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检测。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词人。
周词讲究音律、句法、章法,在艺术表现上精雕细琢、追求精巧含蓄的词境。
周邦彦一生在仕途上不得意,几度奔波于地方州县,深切地感受到漂泊的滋味,于是羁旅愁思成为他词作的重要主题。
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新月、春雨、梨花、杨柳等都是他吟咏的对象。
周词能够将羁旅愁思和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
其作品善铺叙而含蓄,富丽精细,格律精严。
著有《片玉集》,也称《清真集》。
三、初读感知(在诵读中感知诗歌的美,生读,教师范读。
)诵读全词,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感情。
四、概括这首词上下片的内容。
(学生完成)上片写夏日早晨清新明丽充满生机的美景。
下片抒发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感。
五、合作探究鉴赏手法(学生展示点评,教师点拨提升)1、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
此句运用了触景生情的表现手法。
(1分)词人在室外见到了摇曳生姿的“风荷”,引发了词人的思乡感情。
(2分)感情抒发得自然真切,不漏痕迹。
(1分)【教师拓展】触景生情《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范仲淹苏幕遮教案
范仲淹《苏幕遮》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苏幕遮》的诗意和主题,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苏幕遮》,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意的理解:《苏幕遮》描绘的画面和表达的情感。
2. 修辞手法的分析:比喻、拟人等在诗中的具体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翻译。
2. 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包含诗的全文、生僻字词的解释、修辞手法的例证等。
2. 与《苏幕遮》相关的背景资料,如范仲淹的生平、宋代文学特点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引出《苏幕遮》这首诗。
2. 朗读诗歌: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苏幕遮》,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诗意:分析诗中的意象,如“碧云天”、“黄叶地”等,引导学生理解诗的主题和情感。
4. 分析修辞手法:讲解诗中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山映斜阳天接水”中的拟人,提高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
5. 练习与拓展:让学生翻译诗中的关键句子,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延伸:1. 对比《苏幕遮》与其他宋代诗人的作品,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分析其不同之处。
2. 讨论《苏幕遮》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将古典文学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书写《苏幕遮》的读后感,包括对诗意、修辞手法的理解和感悟。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并进行创作尝试。
八、课程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朗读、讨论、提问等情况。
2. 作业完成质量:读后感和古诗词鉴赏分析。
3. 知识掌握程度:对《苏幕遮》的诗意理解、修辞手法的分析等。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互动、知识点掌握情况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苏幕遮(碧云天)》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碧云天)》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苏幕遮(碧云天)》的背景及作者辛弃疾。
分析并欣赏辛弃疾的词风和词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解读词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诗词的美感。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苏幕遮(碧云天)》。
学会通过诗词的韵律、字词的选用来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理解其词作中的忧国忧民之心。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词的背景知识及作者辛弃疾的词风。
诗词中的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诗词情感的理解和欣赏。
2.2 教学难点诗词深层含义的解读。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作者情感与时代背景的关联。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辛弃疾的生平介绍及其词作的影响。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诗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苏幕遮(碧云天)》,理解大意。
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字词障碍。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集体分享各组的发现和感受,共同解析诗词中的深层含义。
3.4 深入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引导,深入讲解诗词背景和作者情感。
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词美感。
3.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students to imagine and experience the emotions of the poet through the poem.学生分享个人的感受和体会,进行情感交流。
第四章:课堂小结与拓展4.1 课堂小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词鉴赏的方法。
强调《苏幕遮(碧云天)》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4.2 课后拓展学生自主选择一首辛弃疾的词作进行深入研究。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苏幕遮·怀旧》这首诗;(2)了解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抒情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分析;2. 诗歌的抒情手法;3. 诗歌的韵律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抒情手法的运用;2. 诗歌韵律的理解与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2. 诗歌原文及注释;3. 相关背景资料;4. 课堂活动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苏幕遮·怀旧》,提问:“怀旧”指的是什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意;(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如“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等;(3)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如押韵、对仗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抒情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诗歌的抒情特点;(3)全班交流,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解读(1)分析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如“怀旧”、“乡关”、“断肠”等;(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感受诗歌的魅力;(3)讨论诗歌的现实意义,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5. 课堂小结(1)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总结教学要点;(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背诵诗歌并写一篇赏析文章。
6. 课后作业(1)背诵《苏幕遮·怀旧》;(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苏幕遮·怀旧》这首词;(2)了解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词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学生的同理心;(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1. 词牌特点《苏幕遮·怀旧》的词牌特点;2. 诗句意境和情感的理解;3. 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词中生僻字词的解释;2. 诗句深层含义的把握;3. 词的创作背景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词的全文、注释、译文、词牌特点等内容;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诗词鉴赏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回顾《岳阳楼记》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范仲淹诗词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苏幕遮·怀旧》,理解词意;(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词句,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词的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2)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词中的思乡之情,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的运用;(2)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6. 课后作业(1)背诵《苏幕遮·怀旧》;(2)选择一首同词牌的词进行鉴赏,分析其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
六、教学拓展1. 对比欣赏(1)教师展示其他作者的怀乡词,如李白的《静夜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2)学生对比《苏幕遮·怀旧》的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分析异同。
《苏幕遮》优秀教案
《苏幕遮》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词中描绘的景物特点,感受其意境之美。
3、学习并掌握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4、能够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词。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描绘的景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感受词的意境美。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以及其对人生的思考。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提到思乡之情,你们会想到哪些诗句呢?(学生回答)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充满思乡之情的词——范仲淹的《苏幕遮》。
让我们一起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思乡之苦。
2、作者及背景介绍范仲淹(989 年 8 月 29 日-1052 年 5 月 20 日),字希文,汉族。
苏州吴县人。
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这首词是范仲淹在西北戍边期间所作。
当时,他身处异乡,远离亲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词。
3、初读诗词,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词的情感。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研读词句,理解内容(1)“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这几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引导学生想象蓝天白云、黄叶满地、秋波荡漾、烟雾迷蒙的画面)“碧云天,黄叶地”这一对比鲜明的色彩,给人什么样的感受?(营造出一种开阔、苍凉的氛围)(2)“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这几句中“山映斜阳天接水”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夕阳映照着山峦,水天相接,一望无际)“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一句中,“芳草”有什么象征意义?(象征着词人的思乡之情,它绵延不绝,一直延伸到斜阳之外的远方)(3)“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初中《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初中《苏幕遮》范仲淹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苏幕遮》。
2. 分析范仲淹的词风和艺术特色。
3. 领悟词中所表达的羁旅乡思之情。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词意理解和背诵。
2. 分析词人的情感和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 词中意境的理解。
2. 词人情感的把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宋代词人及其作品,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的《如梦令》等。
2. 提问:同学们对宋代词有什么印象?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位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的词作,大家猜猜是谁?二、作者简介(5分钟)1. 介绍范仲淹的生平事迹,如政治家、军事家的身份,以及他的文学成就。
2. 强调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引导学生对其文学成就有所期待。
三、背景解说(5分钟)1. 解释《苏幕遮》的词牌背景,让学生了解词牌与词作内容的关系。
2. 阐述《苏幕遮》抒写羁旅乡思之情,指出这首词在离愁别恨题材中的独特之处。
四、词作赏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苏幕遮》,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
2. 分析词中的意象,如“碧云天”、“黄叶地”等,解释其象征意义。
3. 讨论词中的情感变化,从“乡思”到“羁旅”,再到“怀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人的情感。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苏幕遮》的主题思想。
2. 分析词中的艺术特色,如对仗、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幕遮》的艺术价值和情感表达。
2. 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范仲淹的其他词作,如《渔家傲·秋思》、《御街行·秋日怀旧》等,以加深对范仲淹词风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对范仲淹的《苏幕遮》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苏幕遮》全文,了解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描绘的边疆戍卒的艰苦生活和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2.1 生词解析戍、辽、狄、干戈等词语的解释。
2.2 诗句解析诗句的意象、意境、修辞手法等。
三、教学难点3.1 诗文背景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2 诗文内涵诗中表达的爱国情怀和边疆戍卒的生活。
四、教学准备4.1 教材《苏幕遮》全文。
4.2 多媒体设备PPT、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播放《苏幕遮》朗诵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情境。
5.2 诗文背景介绍介绍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诗文内涵打下基础。
5.3 诗文解析5.3.1 生词解析解释诗中的生词,确保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5.3.2 诗句解析分析诗句的意象、意境、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5.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文中的意象和意境,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描绘的边疆戍卒的艰苦生活和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5.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5.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苏幕遮》,写一篇关于诗文理解和感悟的短文。
六、教学延伸6.1 对比分析将《苏幕遮》与其他描写边疆生活的诗作进行对比,如王昌龄的《出塞》,分析不同诗人对同一题材的不同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6.2 创作实践邀请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描写边疆生活的诗,鼓励学生运用学到的鉴赏技巧,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七、教学评价7.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朗读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7.2 作业完成八、教学反馈与调整8.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幕遮》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范仲淹词的阔远之境;
2、把握范仲淹的羁旅乡思之情;
3、鉴赏词中的佳句。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范仲淹词的阔远之境;
2、把握范仲淹的羁旅乡思之情;
3、鉴赏词中的佳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诗宋词,各尽其美,各臻其盛,在中国文学浩瀚的天空里,都是极璀璨的星座,极耀眼的奇葩。
词,原名曲子词,人称长短句。
比较起诗来,词显得不够厚重、宽广,但它的抒情,要更为细腻深微。
让我们通过美不胜收的词作,含英咀华,去具体感受在那逝去的漫漫封建长夜里,人们对自由爱情、美好理想、崇高人格、祖国命运等等的执著神往之情,领略、欣赏豪放、婉约的不同词风,在美的巡礼中,经曲感动,终至于收获一种情操上的陶冶,与精神上的洗礼。
二、词人简介
范仲淹(989 ~ 1052 ),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生于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卒于皇祐四年(1052 年)吴县(今属江苏)人。
他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
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重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
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
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
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
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
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
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卓然可观。
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
有《范文正公集》二十卷,词仅存五首。
三、背景解说
范仲淹是宋代的政治家,性格刚正坚毅。
但这首词写柔情,千回百转。
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
尽管是政治家,也有他自己的个人生活,有友谊,有爱情,在作品里反映出来并不奇怪。
这首词抒写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没有脱离传统上离愁别恨的范围,但是意境的阔大却是这类词所少有。
四、词作赏析
上阕写壮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
“碧云天,黄叶地”两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
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澄黄的高远境界,而无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飒之气。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化用这两句,改为“碧云天,黄花地”,同样极富画面美与诗意美。
1、赏析“碧云天,黄叶地”所写之景的妙处。
明确:碧云浮空,黄叶匝地,俯仰生姿,“碧”“黄”搭配,色彩浓烈(斑斓),意境开阔。
《词苑》引《历代诗余》:范文正公《苏幕遮》“碧云天”云云,公之正气塞天地,而情语入妙至此。
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中有“碧云天,黄花地”即由此句化出,此句已成为描写秋景的千古名句。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
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
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接连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
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
2、“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与第一句在写景角度上什么变化?“秋色”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由俯仰变为平视远眺。
“秋色”具体指“碧云天,黄叶地”。
因在高楼上极目远望,远处碧云天、黄叶地与秋水相接,所以说“秋色连波”。
“秋色”两句,落笔于高天厚土之间那浓郁秋色和绵邈的秋波,意境更显空邃。
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
碧蓝的高天、澄黄的广野,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
放眼远眺,竟好像是一位画师肆意地将绚烂的色彩泼洒在天宇间,挥就的巨幅写意山水画。
在看似明媚、清艳的底色上,又蒙上一层轻纱。
“波上寒烟翠”,“翠”字下得极佳,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秋波,远望难辨,便与碧天同色,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
这里的“寒”字,用的是通感,让人从肤觉感受着翠色烟霭。
唐代大诗人王维《山中》诗的“空翠湿人衣”一句,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里,碧天、黄叶、绿波、翠烟,共同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参考:(1)韵脚问题:“翠”、“水”、“非”、“睡”、“泪”;
(2)习惯问题:“碧”指天、水等,视野较广,“翠”不指天、水,视野较近;
(3)词语色彩问题:“碧”有澄澈之意,“翠”有通透之意;“娇翠欲滴”一词,又使“翠”字有“欲滴”之意,与波上寒烟相符也是“空翠湿人衣”的注解。
“山映斜阳天接水”,再将青山入画,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
“斜阳”则点出所状摹的是薄暮时分的秋景,让人心中油然而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伤与落寞。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草木原本无情,这里特意为“草木”补缀“无情”一词加修饰,似乎这无情的芳草,本应是有情之物。
埋怨草木无情,实则为词人主观之情于客观之物,益发增添了一种哀伤与落寞之感,体现出词人的多情、重情。
由眼前实景转为意中虚景,离情别绪,已隐寓其中。
芳草的绵延无尽,遥接天涯,更在斜阳外,并不管人的情绪,更使望远怀乡的游子愈加痛苦。
无情的芳草尚且延伸至千里之外,而游子却身在他乡,有情之人不若无情的芳草。
词至此,则由写景引出乡思离情。
4、思考:“芳草”在古诗词中,历来是生发别离主题的重要意象之一,你能举出一些
例子吗?
明确:(1)“芳草”化用了《楚辞》“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句,意思是说王孙远游不归,只见家乡的芳草丰茂地生长,因此“芳草”指故乡。
(2)以草的缠绵,喻情思不断。
如《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宋代谢逸《蝶恋花》:“独依栏杆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
”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
水天相接之处斜阳照着远山,而不解思乡之苦的芳草(暗指故乡)却更在斜阳以外的
更远方。
以家乡渺远衬托出思乡之情浓。
5、赏析这两句使用的虚实结合的手法。
明确:“山映斜阳天接水”写远观的实景,而“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是虚景,即想象之景,实虚结合,将读者的情思引向更加渺远的故乡,使思乡之情得以深化。
这两句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上片的写景,过渡到下片的抒情。
总结: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上片写天连水,水连山,山连芳草;天带碧云,水带寒烟,山带斜阳。
自上及下,自近及远,纯是一片空灵境界,即画亦难到。
”整个上片写秋景,色彩浓丽,意境高远,毫无衰飒之味,更无悲秋伤春的陈腐之气,而悠悠怀乡之情,也从天涯芳草的景物中暗递,读来如羚羊挂角,浑然无迹。
下片“黯乡魂,追旅思”,运用互文的手法,紧承天涯芳草,直接托出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
“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的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
“除非”一词,强调舍此而别无可能。
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成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无计可消除”之愁了。
“明月楼高”一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皎皎,反而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不由得发出“休独倚”之叹。
本词说“好梦留人睡”,而实际辗转难眠,并无好梦;说“明月楼高休独倚”,而实际却因无计消除的愁情,独自登高倚阑。
6、思考:登高凭栏,常常用来传达思乡之情,表达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你能
举出例子吗?
明确:“休独倚”更可见词人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圆,反衬出词人身在异乡,倍感孤独寂寞。
“倚”却说“休倚”表达了作者痛苦深沉的思乡情思。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词人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之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举杯销愁愁更愁,酒入百结愁肠,催生成无尽的相思之泪。
7、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写得阔
远而浓丽,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感情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