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教案

《苏幕遮》教案
《苏幕遮》教案

《苏幕遮》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范仲淹词的阔远之境;

2、把握范仲淹的羁旅乡思之情;

3、鉴赏词中的佳句。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范仲淹词的阔远之境;

2、把握范仲淹的羁旅乡思之情;

3、鉴赏词中的佳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诗宋词,各尽其美,各臻其盛,在中国文学浩瀚的天空里,都是极璀璨的星座,极耀眼的奇葩。词,原名曲子词,人称长短句。

比较起诗来,词显得不够厚重、宽广,但它的抒情,要更为细腻深微。

让我们通过美不胜收的词作,含英咀华,去具体感受在那逝去的漫漫封建长夜里,人们对自由爱情、美好理想、崇高人格、祖国命运等等的执著神往之情,领略、欣赏豪放、婉约的不同词风,在美的巡礼中,经曲感动,终至于收获一种情操上的陶冶,与精神上的洗礼。

二、词人简介

范仲淹(989 ~ 1052 ),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生于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卒于皇祐四年(1052 年)吴县(今属江苏)人。

他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重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

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卓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二十卷,词仅存五首。三、背景解说

范仲淹是宋代的政治家,性格刚正坚毅。但这首词写柔情,千回百转。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尽管是政治家,也有他自己的个人生活,有友谊,有爱情,在作品里反映出来并不奇怪。这首词抒写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没有脱离传统上离愁别恨的范围,但是意境的阔大却是这类词所少有。

四、词作赏析

上阕写壮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碧云天,黄叶地”两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澄黄的高远境界,而无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飒之气。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化用这两句,改为“碧云天,黄花地”,同样极富画面美与诗意美。

1、赏析“碧云天,黄叶地”所写之景的妙处。

明确:碧云浮空,黄叶匝地,俯仰生姿,“碧”“黄”搭配,色彩浓烈(斑斓),意境开阔。

《词苑》引《历代诗余》:范文正公《苏幕遮》“碧云天”云云,公之正气塞天地,而情语入妙至此。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中有“碧云天,黄花地”即由此句化出,此句已成为描写秋景的千古名句。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接连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

2、“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与第一句在写景角度上什么变化?“秋色”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由俯仰变为平视远眺。“秋色”具体指“碧云天,黄叶地”。因在高楼上极目远望,远处碧云天、黄叶地与秋水相接,所以说“秋色连波”。

“秋色”两句,落笔于高天厚土之间那浓郁秋色和绵邈的秋波,意境更显空邃。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碧蓝的高天、澄黄的广野,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放眼远眺,竟好像是一位画师肆意地将绚烂的色彩泼洒在天宇间,挥就的巨幅写意山水画。在看似明媚、清艳的底色上,又蒙上一层轻纱。“波上寒烟翠”,“翠”字下得极佳,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秋波,远望难辨,便与碧天同色,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这里的“寒”字,用的是通感,让人从肤觉感受着翠色烟霭。唐代大诗人王维《山中》诗的“空翠湿人衣”一句,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里,碧天、黄叶、绿波、翠烟,共同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参考:(1)韵脚问题:“翠”、“水”、“非”、“睡”、“泪”;

(2)习惯问题:“碧”指天、水等,视野较广,“翠”不指天、水,视野较近;

(3)词语色彩问题:“碧”有澄澈之意,“翠”有通透之意;“娇翠欲滴”一词,又使“翠”字有“欲滴”之意,与波上寒烟相符也是“空翠湿人衣”的注解。

“山映斜阳天接水”,再将青山入画,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斜阳”则点出所状摹的是薄暮时分的秋景,让人心中油然而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伤与落寞。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草木原本无情,这里特意为“草木”补缀“无情”一词加修饰,似乎这无情的芳草,本应是有情之物。埋怨草木无情,实则为词人主观之情于客观之物,益发增添了一种哀伤与落寞之感,体现出词人的多情、重情。由眼前实景转为意中虚景,离情别绪,已隐寓其中。芳草的绵延无尽,遥接天涯,更在斜阳外,并不管人的情绪,更使望远怀乡的游子愈加痛苦。无情的芳草尚且延伸至千里之外,而游子却身在他乡,有情之人不若无情的芳草。词至此,则由写景引出乡思离情。

4、思考:“芳草”在古诗词中,历来是生发别离主题的重要意象之一,你能举出一些

例子吗?

明确:(1)“芳草”化用了《楚辞》“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句,意思是说王孙远游不归,只见家乡的芳草丰茂地生长,因此“芳草”指故乡。

(2)以草的缠绵,喻情思不断。如《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宋代谢逸《蝶恋花》:“独依栏杆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水天相接之处斜阳照着远山,而不解思乡之苦的芳草(暗指故乡)却更在斜阳以外的

更远方。以家乡渺远衬托出思乡之情浓。

5、赏析这两句使用的虚实结合的手法。

明确:“山映斜阳天接水”写远观的实景,而“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是虚景,即想象之景,实虚结合,将读者的情思引向更加渺远的故乡,使思乡之情得以深化。这两句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上片的写景,过渡到下片的抒情。

总结: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上片写天连水,水连山,山连芳草;天带碧云,水带寒烟,山带斜阳。自上及下,自近及远,纯是一片空灵境界,即画亦难到。”整个上片写秋景,色彩浓丽,意境高远,毫无衰飒之味,更无悲秋伤春的陈腐之气,而悠悠怀乡之情,也从天涯芳草的景物中暗递,读来如羚羊挂角,浑然无迹。

下片“黯乡魂,追旅思”,运用互文的手法,紧承天涯芳草,直接托出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的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一词,强调舍此而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成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无计可消除”之愁了。

“明月楼高”一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皎皎,反而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不由得发出“休独倚”之叹。

本词说“好梦留人睡”,而实际辗转难眠,并无好梦;说“明月楼高休独倚”,而实际却因无计消除的愁情,独自登高倚阑。

6、思考:登高凭栏,常常用来传达思乡之情,表达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你能

举出例子吗?

明确:“休独倚”更可见词人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圆,反衬出词人身在异乡,倍感孤独寂寞。“倚”却说“休倚”表达了作者痛苦深沉的思乡情思。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词人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之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举杯销愁愁更愁,酒入百结愁肠,催生成无尽的相思之泪。

7、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写得阔

远而浓丽,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感情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五、板书设计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初读,整体感知。 2、再读,理解词意。 3、品读,学会赏析。 二、重点、难点 学会品读赏析诗词,掌握一定的赏析方法。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导学 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汉族。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 页脚内容1

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五、课前小练笔:请同学们填空。 碧云天,黄花地,()总是离人泪。(《长亭送别》王实甫) 明确: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六、请同学们说出刚才所填曲子的前两句引用的原文及该词的词牌名。 明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七、开卷有益 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读本词,说说本词主要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现? 明确:1、主题为思乡以及思念亲人。 2、下片较多,如乡魂、旅思、相思等。 八、品读上片,回答: 1、找出词的一二两句中所写的意象,说出意象所显示的特点。 云----碧 叶----黄特点:鲜艳浓烈烟雾迷蒙 波----绿 页脚内容2

苏幕遮导学案学生版

《苏幕遮》导学案 课型:文本研读课编写人:程婷审核人:占江鹏审批人: 导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过程与方法: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预习案· 一、走进作者 周邦彦是北宋后期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他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但在内容上有明显不足,多为泛咏旅思、绮情之作。 二、知识积累 1、读准字音、辨析字形 燎( ) 溽( )楫( ) 浦( ) 芙蓉() 2、结合注释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燎.沉香( ) 消溽.暑( ) 鸟雀呼.晴( ) ( ) 梦入芙蓉浦.( ) 侵晓窥.檐语( ) 侵晓 .. 3、翻译全词 ·探究案· ①这是一首清疏明快的写景词,请展开联想,上阕描绘了哪几幅图画,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②词人系宋代词坛大家,有高超的遣词造句功力。请找出上阕中精彩的炼字,并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③《苏幕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体会一下这景和情联系的纽带是什么,是通过哪个意象反映出来的? ·拓展延伸·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杨万里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杨万里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周邦彦《苏幕遮》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周邦彥《苏幕遮》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 析 周邦彥《苏幕遮》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苏幕遮 周邦彥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 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 郎相忆否?小戢轻舟,梦入芙蓉浦。 14.这首词上片主要写_____,下片主要写_____,联系两片之间的情感纽带是_____。(3分) 15.写相思的古诗词中有一种常用的写法:以想象对方思念的情境来表达自身柔肠似断的思念。这首词有这 种写法吗?试作分析。(3分) 14.写景抒情风荷 15.“五月渔郞相忆否?”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友人,而是从友人角度落笔;在这盛夏五月的时节,我的在故 乡一起钓鱼的朋友们,你们是否想念我?我可非常想念 你们,在梦中划着小船,和你们一起畅游芙蓉浦中。这样,更突出了词人的乡愁。 赏析 此词上片记景。起头描写的静景,焚沉香以消溽暑,

这二句的环境安静非常。三四句出现鸟叫,并点出昨夜 下雨,并有动景——鸟雀的动作,表示晴天到来,气氛 轻松愉快。五六句清秀的工笔细描,极具形态又仿若音 乐在耳。以荷花形态动作的轻快结束上阙。 下阙抒情相对上阙缠绵倍至。又用词白话,大不同 他精工细腻的风格。一二句点出现在住的地点非家乡。 三四句思乡之情溢于纸外。五句低问家乡渔郎是否思念 自己以反衬自己对家乡朋友的浓烈思念。后两句就进入 梦中。层次分明,分工细致,线条流畅。从实地荷忆旧 曰友,又梦入旧地荷,变幻莫测。前人评周邦彦写词 “擅长写景咏物,精工词语,铺叙中,曲折,变化,回环。”(张炎《词源》)。吴世昌也曾说“清真长调小令,有时有故事,脉络可循,组织严密,以事用字时出之, 不浪费笔墨,亦增结构之美、韵调之精。”(《词林新话》吴世昌著;北京出版社2001年10月一版一印;第179页)。这首小词深证其是。 从上面的分析,在我们的面前可以出现这样一个情景:五月盛夏的汴京的一个早晨,昨夜刚下过雨,闷热 非常,很潮湿,主人刚醒;嗅到昨夜消溽用的沉香残味,听到周围的鸟叫,更显静寂,并起身看鸟儿那可爱的动作。屋外荷花雨后正盛,在曰出之后,荷叶上的雨珠渐 蒸干。清平的水面上挺立着一枝枝荷花在风中摇摆……

苏幕遮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学习目标】 1、美读理解词意,体会作者的思乡情。 2、学习鉴赏本词的艺术特色。 3、有感情地诵读全词。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导入 莲花历来为人们所喜爱,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咏赞莲花的诗篇,同学们能说出几句写荷花的诗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杨万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杨万里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李白。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周敦颐。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周邦彦是如何来描绘荷花的神韵的,由赏荷寄托词人了怎么的情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周邦彦的《苏幕遮》。 二.走近作者: 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中国北宋词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着称,但这首《苏幕遮》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 此词作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哲宗元佑元年(1086)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到任太学正,处于人生上升阶段。周邦彦本以太学生入都,但却无所作为,不免有乡关之思。 三.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辨析字形 燎liáo 溽rù楫jí浦pǔ 2、结合注释解释意思 燎沉香消溽暑侵晓窥檐语楫梦入芙蓉浦四.朗读感知 学生自读,注意把握节奏停顿。教师指导,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师生共读。 问题一:从内容上看,词的上下片分别侧重写什么 明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问题二:词的下片抒情,抒发了一种什么情感 明确:思乡之情 问题三: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的感情纽带是哪个意象明确:风荷。 五.美读赏画 那么词人是如何写荷花的呢请同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上片,找两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及时点评。 问题一: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

《苏幕遮》教学设计

《苏幕遮》教学设计 一、三维目标 .通过诵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更深切体会作品的情感2.通过揣摩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二、教学重点 .朗读指导 2.揣摩语言,体会意境,培养想像力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四、教学设想 .本篇属于选修的诗歌部分,这一部分自主赏析作品四篇,两首诗、两首词对于诗的赏析,课本作了赏析示例,而词的赏析示例没有,因此选择这首讲读,为学生鉴赏词作一个示例诗词鉴赏历来强调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这就是要深入吟咏和诵读,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诵读,让学生在这一方法体会诗中的节奏,体味诗歌的意境,领会诗的文旨和意味2.在比较中学习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扩大知识面因此,教学中选择了同样写乡思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进行比较,加深对本词情感的把握

3.对于周邦彦,学生在这以前未接触过,文学文体常识在讲解过程中作简要补充 五、过程与方法 .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词的语言,探究词是如何做到内容与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3.吟诵,“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通过诵读“进入角色”,深切体会词中的情感 六、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余光中的《乡愁》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继柳永之后“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彦的思乡情中,看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板书课题)

《苏幕遮》导学案

通道一中高二年级语文学科集体备课导学案 课 题 《苏幕遮》主备人吴学菊备课组成员邦桂学菊丽群晓英掌兰 课型新 授 课 时 一课时总课时一课时授课人 集体备课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更深切体会作品的情感2.通过揣摩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教学重点难点1、朗读指导 2、揣摩语言,体会意境,培养想像力 3、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教法 学法 诵读法、探究法 教具 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学案二次备课(修改)导入新课: “人穷则返本”、“落叶归根”等熟语说明中国人烙印在骨子里的 就有思乡情结。如: 苏幕遮(北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 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 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说的是: 蔚蓝的天空下,黄叶铺满了大地。一望无边的秋色与湖水、远天相 连,水上泛起迷茫苍翠的雾气。在水天相连的地方,远山衔着夕阳。无 情的芳草,一直伸展到了斜阳之外的天边。 思念故乡的忧伤,追忆旅途的愁苦,彻夜难眠,除非夜夜做一宿好梦, 才能使人安睡。月儿高高的挂在天上,映照这高楼,(我)独自倚在栏 杆上。想喝杯酒儿解解愁,酒入愁肠,都化为点点相思泪。 无巧不成书,同样是北宋,同样是表现思乡之情,而且是同样词牌 名《苏幕遮》则出自另一位伟大此人之手,他就是——周邦彦!今天我 们就来学习周邦彦的《苏幕遮》。 新课讲授 一、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见“教辅资料”) 江南名人之周邦彦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 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 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 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 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 已佚。

《苏幕遮·怀旧》(碧云天-黄叶地)教案

单元选修(一)唐诗宋词——“格高韵远”の北宋词(一)课题《苏幕遮》教案 教学目标1.能够对诗歌中佳妙の炼字进行鉴赏 2.能够展开联想,驱驰想像,撰写文笔隽永の诗词意境想像文。 3.一步了解范仲淹词风,赏析词中の意境。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一、导入 有一首歌唱地好“山不转水在转,水不转人在转”,但无论身处何地,我们对家乡の情是无法改变の,“人穷则返本”、“落叶归根”等熟语说明中国人烙印在骨子里の就有思乡情结。想想我们学过の诗歌,有哪些是抒发思乡之情の。“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烟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透过诗行,我们可以看见游子の思念,母亲の呼唤,亲人の期盼,今天,我们走进范仲淹の《苏幕遮》,看看又是一番怎样の思念。 二、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汉族。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の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の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の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の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の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の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の《岳阳楼记》一文中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の写照。 2.背景介绍:范仲淹是宋代の政治家,性格刚正坚毅。但《苏幕遮》这首词抒写了羁旅相思之情写柔情,千回百转。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尽管是政治家,也有他自己の个人生活,有友谊,有爱情,在作品里反映出来并不奇怪。这首词抒写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没有脱离传统上离愁别恨の范围,但是意境の阔大却是这类词所少有の。 三、诵读(一)一读诗歌,整体感知 【思考1】全词抒发了何种思想感情? 以低徊婉转、沉雄青刚の笔触,抒写了羁旅乡思の情怀。 【思考2】这首词上下片在表达方式上是如何分工の? 上片写景,描绘了秋色;下片抒情,直抒胸臆。 【提问1】这首词の上阕被誉为“写景之典范”,你能说说它好在那里吗? ①从高到低或从上到下(碧云天,黄叶地),由近及远(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②突出秋景の鲜明色彩:碧蓝の天空,枯黄の落叶,绵长の水波,苍茫の远山,西下の夕阳等, ③抓住典型景物大处落笔,境界开阔。 ④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清澈剔透、色彩绚丽而又广阔无际の秋色图,烘托作者の伤感之情。 【提问2】这种“思乡和羁旅”之愁,作者是想如何排遣の? ①“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寄希望于“好梦”(梦中好景与现实虚空形成强烈对比,带给作者更大の心理落差,惆怅之情倍增) ②「明月楼高休独倚」——登高望远,但不能独倚(写月下登楼,原可倚楼怀想。此夜难眠,颇欲登楼远眺,以遣愁怀) ③「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借酒浇愁愁更愁,化作相思泪。(这真是欲遣相思,反增相思。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の努力也归于失败。)(至此,作者思乡之情达到极致。) 【思考3】这首词中还有哪一点能看出作者思乡之久,思乡之深の,试分析. 从「斜阳」到「明月」,显示时间推移,可见凝望已久,离愁深重。

《苏幕遮》,公开课,教学设计

《苏幕遮》教学设计 丹凤县商镇中学周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从诵读中体会本词景与情的关系。 ②深入分析本词是如何把羁旅愁思与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 ③赏析本词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 能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等方法体验并赏析作品内容和表现形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周邦彦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表现思念故乡的情怀。感受作者久居京华的羁旅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深入品味此词的丰富感情和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 分析本词如何把羁旅愁思与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感受到作者的感情色彩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法】诵读、点拨设疑导读 【学法】诵读探究讨论归纳拓展延伸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荷花,是夏日诗卷中最想收藏的清梦。雨后初晴,微风中的荷花嫣然欲语,尽情摇曳着清雅的风姿。水天相映的地方,荷花娉婷而立,翠盖红裳,点染了夏季长卷中的池塘。让我们走进宋朝的沧海桑田,品味周邦彦笔下的荷香诗韵。(板书课题) (二)知人论世,走近作者 学生参看P50注释①了解词人的基本知识。了解词人的写作主题、风格,影响等情况,积累相关文学常识。 (三)初读感知 1、自由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要读出感情 点拨:诗歌美读大有讲究 a、要注意句内节拍,联末韵脚; b、词大多是参差不齐的长短句组成,缓急要处理好; c、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语调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以情带声,因声求气,声情并茂 2、学生展示自读成果并加以点评 3、播放范读视频。通过名家的朗诵进一步感知词人情感。学会吟咏词句。

苏幕遮 范仲淹 导学案

苏幕遮 ——范仲淹 【教学目标】 1、体味写景抒情词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在写景中体现的思想感情。 2、掌握分析意境型和赏析思想感情型的答题方法,学以致用。 3、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分析意境型和赏析思想感情型的答题方法,学以致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 —1052 ),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生于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卒于皇祐四年(1052 年)吴县(今属江苏)人。 他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重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二、背景链接 范仲淹是北宋前期的一代名臣,作此词时正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对边塞生活非常了解。 三、知识拓展: 羁旅怀乡诗常见意象 1.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常暗指故乡。 2.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也可表现游子思乡。如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3.月亮: [见月怀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以幻作真,为突出对故乡的思念;对月引发思亲,思乡之愁,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 5.杜鹃:又叫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口角鲜红,故有“杜娟啼血”之说。常与哀怨、思归有关,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6.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7.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借人在楼、倚栏或登楼远眺表现思念之情,如范仲淹的《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8.鸿雁:[候鸟,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愁]“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9.浮云[因漂移不定,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落日意在爱惜,如“故人”; 10.其他如寒山、烟、暝色、高楼、宿鸟、烟、日暮等。特别是暝色、日暮时分,妻独守空房,当会思念远方的游子;漂泊的旅人停泊休憩,羁旅愁思也会蓦然而生。与日暮、暝色相近的意象还有暮霭、落日、夕阳也可表现游子思乡。 相关高考常见类型 1、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 答题步骤: (1)景:先用一个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图景,如夕阳秋景图之类;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详细概说画面;(2)境: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3)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赏析思想感情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主旨。对于本诗的内涵你是如何理解的?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情感或某句诗的含义。 答题步骤:(1)概括: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思想感情。(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思想感情。(如果遇到多个情感情况最好分点作答) 【课前预习】 一、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 1、重点字词: 黯追 旅思思 2、诗文翻译:

《苏幕遮》导学案

《苏幕遮》导学案 一、导入作品,知人论世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是继柳永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周词语言富丽精工,音调和谐,讲究格律,被称为是“词中老杜”,“词家之冠”。著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羁旅愁思是他词作的重要题材。 二、诵读词作,初步感知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作品内容) 思考:1、从结构看,词的上下片分别侧重写什么? 2、本词主要写了什么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从哪里可以看出? 四、内容赏析,深入了解 (一)赏析上阕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景中出现了哪些主要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哪几幅图画?词人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这几幅图画的? 2、问题探究(语言品味) 王国维认为这首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最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句评价?(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二)赏析下阕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1、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的思乡之情,哪些字较好地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2、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三)思考探究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情与景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的是哪个意象?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中“呼”和“窥”两个字有何妙处? 2、《月夜》 杜甫 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了哪种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3、积累写荷的诗句。 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是一个君子的形象。屈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以荷花来比喻自己美好高洁的节操。大家还知道哪些写荷花的诗句? 4、积累羁旅诗的主要思想内容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教学教材

《苏幕遮》(范仲淹) 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初读,整体感知。 2、再读,理解词意。 3、品读,学会赏析。 二、重点、难点 学会品读赏析诗词,掌握一定的赏析方法。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导学 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汉族。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五、课前小练笔:请同学们填空。 碧云天,黄花地,()总是离人泪。(《长亭送别》王实甫) 明确: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六、请同学们说出刚才所填曲子的前两句引用的原文及该词的词牌名。 明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七、开卷有益 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读本词,说说本词主要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现? 明确:1、主题为思乡以及思念亲人。 2、下片较多,如乡魂、旅思、相思等。 八、品读上片,回答: 1、找出词的一二两句中所写的意象,说出意象所显示的特点。 云----碧 叶----黄特点:鲜艳浓烈烟雾迷蒙 波----绿 烟----翠 2、三四两句中的意象及其画面又是什么?它能让人想起什么来?

我的《苏幕遮》导学案有答案

《苏幕遮》导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风格。 2、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背诵本词,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3、品味语言,把握词中情与景的关系。 学习重点 1、赏析名句 学法指导 诵读法、讨论法 一、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等职。他精通音律、善作词,其作品善铺叙而含蓄,富丽精细,格律精严,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推崇,旧时词家称他为“词家之冠”。他的词在语言的运用和层次的布局上独具匠心,被誉为“词中老杜”。 他的作品多写闺情、羁旅,少有咏物之作。漂泊孤独和憔悴失意,是周邦彦词的情感基调。周词能够将羁旅愁思和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如《苏幕遮》。 周邦彦开宗立派,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二、自主学习 1、初读,注音: 燎.沉香消溽.暑窥檐 ..语干宿 ..雨 小楫.轻舟芙蓉浦. 2、二读,解释加点字: 燎.沉香消溽暑 ... ..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 ..一一风荷举. ...水面清圆 梦入芙蓉浦. 3、三读,找出本诗的韵脚(押韵的字): 4、朗读、背诵(要求:紧扣情感的表达去揣摩朗读的语调和语速) 诵读提示: 本词上片写景,整体格调活泼,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绪的变化。下片抒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诵读时要充满深情,读出梦幻的感觉。 5、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描绘上片所展现的画面。(不是简单的翻译。以原句为基础,充分想象和联想,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可以用第一和第二人称的口吻描述。) 6、词上片写眼前美景,下片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三、合作探究 1、词的上片写景,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周邦彦《苏幕遮》导学案

《苏幕遮》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及其作品风格,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预习案】 一、走进作者: 周邦彦是北宋后期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二、知识积累 1、读准字音、辨析字形 燎( liáo ) 溽( rù) 楫( jí) 浦( pǔ) 2、结合注释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燎.沉香( 点燃) 消溽.暑( 湿润) 鸟雀呼.晴( 欢呼) ( 快天亮时) 梦入芙蓉浦.( 水边) 侵晓窥.檐语( 偷看) 侵晓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雨后天晴,鸟雀欢快的鸣叫,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的“言语” ②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隔夜的雨,水面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都挺出水面 ③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我家本在吴越一带(今钱塘),长久地客居长安 ,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烦闷---欢快) ②下阕写了什么情? 【探究案】 ⑴作者感情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哪个字表现出来的?分析这几个字的妙处. (“呼”和“语”。拟人:“呼”字,极为传神,充满人性化,暗示昨夜雨,今朝放晴。“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周邦彦《苏幕遮》三维目标教案

周邦彦《苏幕遮》三维 目标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苏幕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朗读,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走进诗人情感,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重点难点】词中独到的景物描写及词中流露的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说到荷花,我们都会想起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写尽荷花品格的诗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而历代文人中吟咏荷花的作品也是数不胜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宋时期婉约派词人周邦彦的一首咏荷佳作——《苏幕遮》 二、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中国北宋词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词,羁旅愁思是他词作的重要题材,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周邦彦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周词语言富丽精工,音调和谐,讲究格律,被称为“词中老杜”,“词家之冠”。技法上成为婉约词的集大成者。 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要求:1、读准字音;2、读出节奏;(注意停顿和节拍)3、读出情感。(注意语气和情感的把握,词语的抑扬轻重,文句的舒缓起伏) 思考: 1、从结构看,词的上下片分别侧重写什么?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2、词的下片抒情,抒发了一种什么情感? 思乡之情 四、合作探究 (一)、上片 1、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

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风荷。 2、这些意象的前面后者后面有一个动词,请同学们找出。 燎呼窥举 3、这些动词很好的体现了景物的意境,请同学们赏析动词的作用。 燎、烧,点燃沉香,驱赶室内湿热的暑气。 呼、窥:拟人的修辞手法 呼:充满人性化,表现了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 窥:把鸟儿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举:十分逼真的写出了荷叶雨后舒展而挺立于水面的勃勃生机,使人眼前浮现出绿荷的动态美。 4、王国维认为“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这个评价? (1)这两句词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水面是水平的,“清圆”的荷叶及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茎又是垂直的。这种几何图形般的简约构造,让读者过目不忘。 (2)这两句用词精炼,“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刻画得惟妙惟肖。一个“风”字,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色勾勒出来。“举”字最为人们称道,它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十分逼真的写出了荷叶雨后舒展而挺立于水面的勃勃生机,使人眼前浮现出绿荷的动态美。 上片小结:上片写景,词人用这些动词把它们生动的联系起来,整幅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清新自然,从容淡雅。 (二)、下片 1、在这么美好的景物下,作者产生什么样的情思呢哪些句子能够看出作者的这种情思 思乡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2、作者上片写荷花,下片直接写思乡,联系两片之间的感情纽带是哪个意象? 风荷。词人的家在南方,可是他长期羁留京城,旅居他乡。看着眼前的荷塘美景,此时家乡的湖畔,必定也是“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景致。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了家乡,自然过渡到思乡之情。 3、欣赏“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五月渔郎相忆否?”对写法,反客为主 如果说前面的都是写实景,那么最后一句就转入了虚构的梦境描写。思乡情切,以致梦中飞渡,恍若回到故乡,与友人一起小楫轻舟畅游芙蓉浦了。 下片小结:全词以如梦如幻的乡愁乡梦结束。以虚写实,虚实结合。 全班有感情的齐读下片 (三)、深化主题 词中除了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外,还寄托了其他什么情感? 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回归自然的宁静生活的向往。

《苏幕遮》教学设计

《苏幕遮》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作者及其词坛成就。 ②把握词中自然清幽的意境,了解用词格律严谨、语言清新自然的特点。 ③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体会词的音韵美。 2、过程与方法 鉴赏本词擅长铺叙、用语自然的艺术特色。 3、情感与价值观 感悟周词中那种从容雅淡、自然清新的风韵美及含蓄深沉的乡愁。 教学重点: 1、美读全词,吟咏情韵。 2、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把握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形象写乡愁;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教学设想 1.本篇属于选修的诗歌部分,这一部分自主赏析作品四篇,两首诗、两首词对于诗的赏析,课本作了赏析示例,而词的赏析示例没有,因此选择这首讲读,为学生鉴赏词作一个示例诗词鉴赏历来强调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这就是要深

入吟咏和诵读,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诵读,让学生在这一方法体会诗中的节奏,体味诗歌的意境,领会诗的文旨和意味2.在比较中学习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扩大知识面因此,教学中选择了同样写乡思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进行比较,加深对本词情感的把握 3.对于周邦彦,学生在这以前未接触过,文学文体常识在讲解过程中作简要补充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词的语言,探究词是如何做到内容与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3.吟诵,“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通过诵读“进入角色”,深切体会词中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盛夏,雨后的清晨,闷热潮湿的房间,依稀可以嗅到昨夜消溽暑用的沉香残味。鸟儿的叫声带来些许清新的气息。诗人信步出门,屋外荷花雨后正盛,荷叶上残留着昨夜的雨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逐渐蒸干,清平的水面上挺立着一枝枝荷茶在风中摇摆……诗人就在这样一个早上陷入回忆,梦回故乡…… 二、作者简介

(综合性学习教案)《虞美人》《苏幕遮》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虞美人》《苏幕遮》导学案(人教版 高二选修) 综合性学习教案 年级:高二编写:谢一彰审定:高二语文备课组编制时间: 2013--12 班次:小组:姓名: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四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2、理解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4、背诵两首词。 【学法指导】 课前预习、讨论交流、质疑对抗、小结归纳、反思感悟 阅读诗歌常用方法:(1)诵读涵咏;(2)知人论世;(3)入情入境。 【重难点预测】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知识链接】

一、词的一般知识: 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为了说明方便,可将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 时期主要风格代表作家 1唐、五代、北宋初年婉约艳丽温庭筠、李煜、晏殊 2、北宋中叶到南渡婉约、豪放并举苏轼、柳永、秦观、李清照 3、南宋前期壮怀高唱辛弃疾、陆游 4、南宋后期哀感低吟姜夔、张炎 二作家作品及相关背景 【学习过程】 一、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首先请大家自由诵读,诵读时注意 ①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轻重、读出感情; ②理解诗歌内涵、理解作者感情、走进作者内心。 在诵读的基础上共同明确词本的词眼及感情基调(B级) 二、合作探究,小组展示 1、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完整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及答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学习要求】 1.领悟作品悲凉苍劲的特点,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 2.理解这首词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的写作特点。 3.理解这首词用典的艺术特色,品味词中富于表现力的词句。 【学习重难点】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以及用典的意思。 【学时安排】2学时 【学习方法】诵读法、质疑法、归纳法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任务:了解词牌、作者、背景,熟悉典故,诵读并背诵全词。 一、课前学习 1.注音 舞榭.()歌台巷.()陌.() 廉.()颇.() 封狼居胥.()佛.()狸.()祠下 2.古今异义 舞榭歌台,风流 ..总被,雨打风吹去。 古义:_ __;今义:指。 3.活用 “赢得仓皇北顾”中“北”是方位名词用作,解释为。 “尚能饭否”中“饭”是名词用作_,解释为。 4.填空 本词作者,字,别号,(时期)著名爱国主义词人。其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与(北宋)齐名,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作品集:《》。 二、课堂探究 1.解读文题,课文题目提供了哪些信息? 2.问题探究 (1)反复朗读课本,给本词划分节奏,找出韵脚,体会情感。 (2)通过反复诵读,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3.巩固练习 ⑴下列诗句修辞方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⑵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倒置语序的一项是()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B.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C.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⑶下列典故人物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狼居胥(孙仲谋) B.人道寄奴曾住(刘裕) C.佛狸祠下(拓跋焘) D.元嘉草草(刘义隆) 名句填空。 ①元嘉草草,,。 ②四十三年,,。 ③凭谁问,,。 第二课时 主要任务: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以及用典的意思,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体会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一、课前学习 1.背诵全词(默写) 2. 本篇中刻画自然景物和摹写历史场景的句子十分形象、传神。请找出这样的句子反复诵读。 3.典故是古代诗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引用以往典籍中的原话或据原话稍作修改的,叫做语典;引用某种史实而高度概括的,叫做事典。请从本篇中任意选择一个典故,说说它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二、课堂探究 1.典故一:孙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⑴孙权有何作为?⑵“舞榭歌台”指什么?⑶“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什么句式?⑷这表现词人什么情感与立场?

苏幕遮 教案 (周邦彦)

苏幕遮教案(周邦彦) 教学目的: 1、了解周邦彦的生平事迹。 2、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 3、诵读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讨论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家作品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等职。他精通音律、善作词,其作品善铺叙而含蓄,富丽精细,格律精严。 漂泊的孤独和憔悴失意,是周邦彦词的情感基调。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周邦彦是继苏轼之后北宋中后期词坛领袖,他不同于苏轼追求创作自由,注重抒情言志,而是强调精心勾画,法度井然,注重词境的开拓。 周邦彦开宗立派,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三、朗读课文 苏幕遮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四、课文赏析 (一)词的上片写景: 问题一: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 意象: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 问题二: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整幅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 五月盛夏的一个早晨,消暑用的沉香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嗅觉),昨夜刚下完雨,天放晴了,鸟儿在屋檐下欢快地叫着,吱吱喳喳,异常可爱(听觉)。初升的太阳照着屋外茂盛的荷花,荷叶上的雨珠渐蒸干。清平的水面上挺立着一枝枝荷花在风中摇摆(视觉)。 (二)词的下片抒情 问题二 讨论: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的是哪个意象? 明确:情与情的关系:见景生情。 风荷。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有荷花的家乡,转入虚构的梦境“芙蓉浦”的描写。词人的家乡在钱塘,西湖的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样就由描写“风荷”很自然地过渡到抒发怀乡之情,而不着痕迹。 问题三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设计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设计 1、体会范仲淹词的阔远之境。 2、把握范仲淹的羁旅乡思之情。 3、鉴赏词中的佳句。、、、、 1、理解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 全词抒情结构的把握和写景抒情技巧的鉴赏上。 由《长亭送别》导人 范仲淹,字希文,吴县人。宋真宗朝进士。庆历三年七月召拜枢密副使,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即庆历新政,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邓州、杭州、青州。卒溢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卓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二十卷,词仅存五首。 范仲淹是宋代的政治家,性格刚正坚毅。然而这首词写柔情,千回百转。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尽管是政治家,也有他自己的个人生活,有友谊,有爱情,在作品里反映出来并不奇怪。这首词抒写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没脱离传统上离愁别恨的范围,然而意境的阔大却是这类词所少有。 参考示例:

碧云天,黄叶地两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澄黄的高远境界,而无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枫之气。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化用这两句,改为碧云天,黄花地,同样极富画面美与诗意美。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接连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烟霭本呈白色,然而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辨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予人的秋意感受。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极为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图。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傍晚,夕阳映照着远处的山峦,碧色的遥天连接着秋水绿波,妻萎芳草,一直向远处延伸,隐没在斜阳照映不到的天边。这三句进一步将天、地、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这里的芳草,虽未必有明确的象喻意义,然而这一意象可引发有关的联想。自从《楚辞?招隐士》写出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萎妻以后,在诗词中,芳草就往往与乡思别情相联系。这里的芳草,同样是乡思离情的触媒。它遥接天涯,远连故园,更在斜阳之外,使瞩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