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苏幕遮》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苏幕遮》优秀教案高中语文古诗《苏幕遮》是宋代词人周邦彦的代表作,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苏幕遮》优秀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苏幕遮》教案【学习目标】1、因声求气,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通过探究,理解古代诗歌中的景和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情感美3、以“荷”为例,探究我国古代诗歌中意象的多元性及其蕴含的民族文化意蕴。
【教学过程】一、导入荷花,君子之花。
李白曾经“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陆龟蒙说“ 此花瑞合在瑶池”。
北宋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尽荷花品格。
自周敦颐颂莲之后,历代文人咏荷之作迭出,在那田田荷叶之上抒发情怀,托物言志。
依旧是在宋代,这个文人自由而自觉,尽情挥洒自己才情的年代,北宋周邦彦以“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得荷之神理。
”我们今天且来看,在他笔下的荷花是何等的风姿绰约!让我们以一颗滚烫的心,去慢慢泡开周邦彦的《苏幕遮》,去品味其无穷的荷韵吧。
二、了解作者(打出幻灯)周邦彦(1056—1121),钱塘人,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
他是“婉约派”之集大成者,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王国维评之为“词中老杜”。
著有词集《片玉词》。
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古人云,“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让我们在大声的吟诵之中去感悟、体味诗歌的韵味和情感吧。
1、学生大声诵读,读出词的韵味和情感。
刚才大家读得十分热烈,也很投入。
我们要读出这首词的韵味和情感,首先还得熟悉词的内容,那么请一位同学口述这首词的内容。
2、学生口述这首词的内容。
小结:词人客居他乡,远离故土,身沉宦海,俗物缠身,深切地感受到漂泊之苦,于是羁旅愁思成为词人挥之不去的情结。
何事吟余忽惆怅,夏日荷塘似吾乡。
3、个性吟诵,同时点明这样诵读的理由。
轻重、缓急、高低4、学生指出词中上下阕的感情变化。
《苏幕遮(碧云天)》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碧云天)》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苏幕遮(碧云天)》的诗意,把握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小组合作、情感体验等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和人生哲理的热爱与思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词背景介绍介绍《苏幕遮(碧云天)》的作者、时代背景及诗词创作的背景。
2.2 诗词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3 诗词翻译对照现代汉语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义。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诵读、讲解、小组合作、情感体验等方法进行教学。
4.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苏幕遮(碧云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学习。
5.2 诗词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4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5 课堂小结5.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苏幕遮(碧云天)》,并写一篇关于诗歌感悟的短文。
第六章:教学反思6.1 教学效果评价评价学生对《苏幕遮(碧云天)》的理解程度,检查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收获。
6.2 教学改进措施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调整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第七章:教学评价7.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
7.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共同进步。
7.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提出改进建议。
苏幕遮周邦彦优秀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优秀教案【篇一:《苏幕遮》周邦彦教案】【篇二:苏幕遮_教案_(周邦彦)】苏幕遮(周邦彦)教学目的:1、了解周邦彦的生平事迹。
2、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品味语言。
4、诵读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讨论法、诵读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好,我们今天来学习周邦彦的《苏幕遮》。
二、解题苏幕遮,词牌名。
三、作者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
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等职。
他精通音律、善作词,其作品善铺叙而含蓄,富丽精细,格律精严。
漂泊的孤独和憔悴失意,是周邦彦词的情感基调。
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
周邦彦是继苏轼之后北宋中后期词坛领袖,他不同于苏轼追求创作自由,注重抒情言志,而是强调精心勾画,法度井然,注重词境的开拓。
周邦彦开宗立派,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四、朗读课文苏幕遮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1、学生齐读。
2、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明确:基调是伤感低沉的,因而在语速上要缓慢、低沉、绵长。
大家都知道词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所以词也是非常讲究韵律美的。
《苏幕遮》一词押仄韵到底,我们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韵脚和重点词的重读,结合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即气韵,读出作品音乐美和情韵美。
3、指定同学朗读。
4、再次齐读五、赏析词义1、整体感知:从结构上来看,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侧重写什么?明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2、(一)词的上片写景:问题一: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明确: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问题二: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明确:整幅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
五月盛夏的一个早晨,消暑用的沉香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嗅觉),昨夜刚下完雨,天放晴了,鸟儿在屋檐下欢快地叫着,吱吱喳喳,异常可爱(听觉)。
《苏幕遮》(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苏幕遮》(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苏幕遮》(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苏幕遮》(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作为一篇中国古典名篇,苏轼的《苏幕遮》常常被用来教学。
在人教版的高二选修中,也将其作为重要的课文之一。
如何为学生设计一节有趣且有收获的《苏幕遮》教学课程呢?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估等方面进行阐述。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准确理解《苏幕遮》的主要内容,了解其中所涉及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学生能够对文本进行分析,了解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字表达技巧。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剖析文本,撰写相关的文学评论或读后感。
教学重难点:1. 庖丁解牛式的阐释。
2. 突出作者的文学艺术性。
3. 了解宋代文学特点,理解宋代士人的文化背景。
教学内容:1. 了解宋代文学的特点,从文学的角度剖析《苏幕遮》。
2. 分析《苏幕遮》的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如借景抒情、夸张和比喻等。
3. 了解《苏幕遮》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畅谈对其中内容的感悟。
教学方法:1. 阅读课: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文章的内容,引导学生去发现文章中的细节和文学技法。
2. 讲解课:对文章结构和文学技法进行剖析,解读文章中的意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3. 讨论课: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提问,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思考,让学生学以致用。
4. 作业课:设计相关的任务,要求学生进行剖析文章,整理思路,撰写文学评论或读后感。
教学手段:1. PPT讲解:通过图片和文字,向学生详细解释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2. 视频讲解: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文章的含义和文学技法。
3. 互动游戏:通过互动游戏的方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知识的巩固和强化。
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
2. 作业评估:评估学生完成的作业的质量,检验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周邦彦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苏幕遮》的词牌特点和结构。
解读《苏幕遮》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苏幕遮》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运用诗词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哲理,提升人生境界。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导入介绍作者周邦彦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简单介绍《苏幕遮》的词牌特点和结构。
2.2 课文讲解逐句讲解《苏幕遮》的歌词,解析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分析词中的情感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蕴。
2.3 词牌特点讲解讲解《苏幕遮》的词牌结构,包括平仄、韵脚等。
示范创作一首《苏幕遮》的词,帮助学生理解词牌的特点和运用。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互动讲解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课堂。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3.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苏幕遮》中的具体意象和修辞手法,让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其他词人的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3 创意写作引导学生运用诗词创作技巧,进行《苏幕遮》的仿写或创作。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诗词作品。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4.2 词作评价评估学生在词作中的表现,包括对词牌结构的掌握和对意境的创造。
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4.3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评估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观点表述和逻辑思维。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包括周邦彦的词作选集、词牌特点的讲解资料等。
推荐一些古典诗词鉴赏的书籍和网站,供学生自主学习。
《苏幕遮》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苏幕遮》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苏幕遮》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1《苏幕遮》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苏幕遮》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代表之一,作为文言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高中选修课程中,《苏幕遮》也是一个必修的文学作品,因此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苏幕遮》,教师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案,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部作品。
1.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该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1)了解《苏幕遮》的作者和作品的背景,理解《苏幕遮》的结构和主题。
(2)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式。
(3)分析《苏幕遮》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其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的技巧。
(4)探究《苏幕遮》的文化内涵,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苏幕遮》的阅读与分析。
教师需要对《苏幕遮》的结构、主题、人物形象、情节发展、文化内涵进行详细分析,并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加深对这些内容的理解。
首先,教师应该对《苏幕遮》的历史背景进行讲解,从作者、时代、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来分析这部作品诞生的背景。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中所涉及到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教师需要对《苏幕遮》的情节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苏幕遮》的情节发展是层层递进的,令人阅读时难以放下。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和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度分析《苏幕遮》中情节发展的技巧,探讨作者如何安排情节,为学生提供深度分析的思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
接着,教师应该对《苏幕遮》中的主题进行详细讲解,并从文化、哲学、思想等多个角度来进行解读。
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所反映出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从中找到与自身类似的部分,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
最后,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由于文言文较为复杂,学生在刚开始接触时会遇到些许困难,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指导,提醒学生注意细节、理解词法、句法等基本知识,并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文学素养。
《苏幕遮 》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苏幕遮》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苏幕遮》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1《苏幕遮》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苏幕遮》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是著名的长篇小说。
作品以明朝万历年间的南京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民间的生活和人情世故。
本文将根据人教版高二选修情况,为学生设计苏幕遮学案,从多个层面全面了解这部经典之作。
一、预习环节1. 推荐阅读《苏幕遮》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建议学生提前阅读,对作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具体任务在阅读本书时,可以关注以下问题:(1)作品描写的背景是什么?(2)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样的?(3)作品中有哪些经典的语句?(4)作品的情节走向如何?(5)你认为作品想要表达什么?二、理解环节1. 详细阅读学生可从多个角度阅读本书,比如说,通过主题阅读、情节阅读等方式理解作品,并在阅读的过程中,注意定位和分析难点和重点部分。
2. 文化背景了解学生还需在阅读本书的同时,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了解南京明朝时期的风俗习惯,人物性格特点等。
三、交流环节1. 小组讨论学生可分成几个小组,针对本次阅读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体验。
2. 课堂展示在小组讨论结束后,进行课堂展示,学生可以展示各自的阅读体验,以及自己对故事的见解。
四、应用环节1. 作文要求学生把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写出来,可以写文学评论,也可以写自己的观点等。
2. 创意性思考要求学生以《苏幕遮》为背景,创造自己的文学作品,可以是小说、散文、诗歌等。
(本学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通过对《苏幕遮》的阅读,学生可以了解明朝时期的南京风俗和文化背景,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走向。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理解,增强沟通和表达能力。
在应用环节中,学生可以写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和评论,也可以通过创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语文素养,还能够开拓视野,拓展知识面《苏幕遮》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2《苏幕遮》是元曲大师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文学及中国戏曲史上的珍品之一。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6篇)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苏幕遮范仲淹教案(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幕遮范仲淹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1教学目标:1、体会范仲淹词的阔远之境。
2、把握范仲淹的羁旅乡思之情。
3、鉴赏词中的佳句。
教学重点:1、理解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
教学难点:全词抒情结构的把握和写景抒情技巧的鉴赏上。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长亭送别》导人二、作者简介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苏州市)人。
宋真宗朝进士。
庆历三年(1043)七月召拜枢密副使,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即庆历新政,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
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邓州、杭州、青州。
卒溢文正。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卓然可观。
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
有《范文正公集》二十卷,词仅存五首。
三、背景解说范仲淹是宋代的政治家,性格刚正坚毅。
然而这首词写柔情,千回百转。
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
尽管是政治家,也有他自己的个人生活,有友谊,有爱情,在作品里反映出来并不奇怪。
这首词抒写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没脱离传统上离愁别恨的范围,然而意境的阔大却是这类词所少有。
四、赏析(教师布置赏析作业,课上交流点评)参考示例:(一)上阕写壮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
碧云天,黄叶地两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
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澄黄的高远境界,而无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枫之气。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化用这两句,改为碧云天,黄花地,同样极富画面美与诗意美。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
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
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接连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
《苏幕遮(碧云天)》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碧云天)》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碧云天)》。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词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苏幕遮(碧云天)》。
(2)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词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2)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苏幕遮(碧云天)》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课文注释,理解诗词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词的意象和意境。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情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师点评并引导。
5. 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1. 抄写并背诵《苏幕遮(碧云天)》。
2. 结合课后注释,解释诗词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
3. 写一篇关于《苏幕遮(碧云天)》的鉴赏短文。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3. 鉴赏教学:教会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抄写、背诵和鉴赏作业,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在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一次测试,了解学生对《苏幕遮(碧云天)》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范仲淹苏幕遮教案
范仲淹苏幕遮教案【篇一:苏幕遮教案】选自: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诵读第十篇课题:《苏幕遮》教学目的:1)、整体把握词的思想感情 2)、背诵全诗教学重点:学会分析本首诗词教学难点:意象的分析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你们是否都有离家的经历,当你们久离家门,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说一说,当你们思念家乡的时候你们会怎么做呢?是的,在当今社会,通讯便捷,交通发达,选择的方式有很多,而在古代却不尽然。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范仲淹的一首词《苏幕遮》,共同感受词人笔下的思乡之情。
作者简介----------同学们都学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老师在那里重点介绍了范仲淹,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来回忆一下,范仲淹有哪些生平事迹?(同学说)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说明老师以前讲的没有白讲。
但又不是很全面,老师再来补充一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代表作《岳阳楼记》,《渔家傲》。
接下来给同学们1分钟时间,读两遍这首词,感受一下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1分钟后)好!就读到这里,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首词。
碧云、黄叶、波、烟、山、水、斜阳、芳草(板书)。
我们找完了上阕的这些意象,无论是云、山、还是水,同学们都可以很好的理解。
这里不好理解的就是“芳草”这一意象,老师就给大家讲解一下。
“芳草”化用了《楚辞》当中的“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意思是说啊,王孙远游不归,而家乡的芳草却丰茂的生长,所以“芳草”指的是“故乡”。
那么这几个意象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生答(类似思乡)同学们说是思乡,一定是根据老师讲解的“芳草”这一意象,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除了“芳草”可以看出思乡,上阕中的那一句也体现了思乡之情?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讨论一下,然后推举一个人回答。
好!就到这里,哪位同学回答一下?这位同学说是“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这一句。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苏幕遮(燎沉香)》的诗意和背景。
1.1.2 掌握诗词的基本韵律和修辞手法。
1.1.3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解析和讨论,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
1.2.2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审美情趣。
1.2.3 学会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1.3.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1.3.3 学会珍惜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词背景介绍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2.2 诗词原文2.2.1 朗读诗词,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2.2 解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2.3 分析诗词的意象和意境。
2.3 诗词解析2.3.1 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2.3.2 探讨诗词中的情感表达。
2.3.3 总结诗词的主题和内涵。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3.1.1 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1.2 掌握诗词的基本韵律和修辞手法。
3.1.3 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3.2 教学难点3.2.1 解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2.2 分析诗词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2.3 理解诗词的情感表达和主题内涵。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4.1.1 采用朗读、解析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4.1.2 运用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4.1.3 运用案例分析和比较分析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
4.2 教学手段4.2.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词的图片和背景资料。
4.2.2 运用网络资源和古籍资料,丰富学生的学习材料。
4.2.3 利用板书和标注,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诗词。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过程评价5.1.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
5.1.2 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中的表现。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第一篇:《苏幕遮》(周邦彦)教案《苏幕遮》(周邦彦)教案【学习目标】1、美读理解词意,体会作者的思乡情。
2、学习鉴赏本词的艺术特色。
3、有感情地诵读全词。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温故导入莲花历来为人们所喜爱,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咏赞莲花的诗篇,同学们能说出几句写荷花的诗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杨万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杨万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李白。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周敦颐。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周邦彦是如何来描绘荷花的神韵的,由赏荷寄托词人了怎么的情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周邦彦的《苏幕遮》。
二.走近作者: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中国北宋词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
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
此词作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哲宗元佑元年(1086)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到任太学正,处于人生上升阶段。
周邦彦本以太学生入都,但却无所作为,不免有乡关之思。
三.检查预习:1、读准字音、辨析字形燎liáo溽rù楫jí浦pǔ2、结合注释解释意思燎沉香消溽暑侵晓窥檐语楫梦入芙蓉浦四.朗读感知学生自读,注意把握节奏停顿。
教师指导,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师生共读。
问题一:从内容上看,词的上下片分别侧重写什么?明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问题二:词的下片抒情,抒发了一种什么情感?明确:思乡之情问题三: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的感情纽带是哪个意象?明确:风荷。
《苏幕遮》公开课优秀教案优质
《苏幕遮》公开课优秀教案优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苏幕遮》。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对词的背景介绍、词的翻译、词意的理解、词的欣赏和词的背诵。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苏幕遮》的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通过对词的翻译和理解,使学生掌握词的基本意思。
3. 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苏幕遮》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学重点:熟读并背诵《苏幕遮》。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幅夏天的图画引入,让学生描述图画中的景象,引出《苏幕遮》的主题。
2. 介绍作者:介绍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 翻译词句:逐句翻译《苏幕遮》,让学生理解词的基本意思。
4. 理解意境:分析《苏幕遮》的意境,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5. 欣赏词作:让学生欣赏《苏幕遮》的韵律美,体会词的魅力。
6. 背诵练习:引导学生熟读并背诵《苏幕遮》。
7. 实践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幅夏天的图画,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苏幕遮》2. 王之涣3. 夏天的景象4. 意境美5. 韵律美七、作业设计1. 题目:用自己的话描述一幅夏天的图画。
答案:夏天的图画:炎炎烈日下,一片绿油油的稻田,农民们辛勤地劳作,远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夏日画卷。
2. 题目:背诵《苏幕遮》。
答案:《苏幕遮》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苏幕遮》的理解和背诵情况良好,但在表达自己感受方面还有待提高。
2. 拓展延伸:下一节课将继续学习《登鹳雀楼》,让学生体会另一种意境美。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苏幕遮》2. 详细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苏幕遮》的背景介绍、词的翻译、词意的理解、词的欣赏和词的背诵。
高二《苏幕遮》教学教案(精选10篇)
高二《苏幕遮》教学教案(精选10篇)《苏幕遮》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的一首诗,本单元的重点为“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因此诵读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
学生可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词的内容,把握词人的情感。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精彩教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高二《苏幕遮》教学教案篇1【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家相关情况,理解本词内容,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合作探究,赏析本词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词人的思乡之情。
【学习重难点】赏析本词的表现手法。
【学习课时】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教师)通过荷花的图片配乐将学生带入情境之后,与学生对话交流,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检测。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词人。
周词讲究音律、句法、章法,在艺术表现上精雕细琢、追求精巧含蓄的词境。
周邦彦一生在仕途上不得意,几度奔波于地方州县,深切地感受到漂泊的滋味,于是羁旅愁思成为他词作的重要主题。
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新月、春雨、梨花、杨柳等都是他吟咏的对象。
周词能够将羁旅愁思和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
其作品善铺叙而含蓄,富丽精细,格律精严。
著有《片玉集》,也称《清真集》。
三、初读感知(在诵读中感知诗歌的美,生读,教师范读。
)诵读全词,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感情。
四、概括这首词上下片的内容。
(学生完成)上片写夏日早晨清新明丽充满生机的美景。
下片抒发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感。
五、合作探究鉴赏手法(学生展示点评,教师点拨提升)1、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
此句运用了触景生情的表现手法。
(1分)词人在室外见到了摇曳生姿的“风荷”,引发了词人的思乡感情。
(2分)感情抒发得自然真切,不漏痕迹。
(1分)【教师拓展】触景生情《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周邦彦苏幕遮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周邦彦苏幕遮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1 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探究词见景生情、虚实结合的表现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与探讨讲解,感受意境之美与思乡之情,补充相关知识,激发学生交流探讨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启发引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词人笔下的荷之神韵和思乡之情;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理解词人思乡之情的浓郁。
【教学难点】探究体会见景生情、虚实结合的表现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体味法、合作探究法、讲述法等【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文学作品热衷表现的主题之一。
尤其是在古代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思乡,成了大多数人的书写。
我们学过哪些表现思乡之情的诗词呢?学生作答:1.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2. 日幕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3.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4.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5.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6.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7.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8.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9.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10.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苏轼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些诗词有一个共同点:由眼前所见之实景,引发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落日风帆,明月浮云,夕阳夜雨……凡可入诗者皆可以寄托思乡的伤和怨,也就是见景生情,虚实结合。
今天,我们一起品读周邦彦的《苏幕遮》。
二、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北宋词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妙解音律,善于作词,羁旅愁思和咏物是他词作的重要题材,周词语言富丽精工,音调和谐,讲究格律,被称为“词中老杜”,“词家之冠”。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
(2)理解《苏幕遮》的创作背景及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苏幕遮》的词牌特点和词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苏幕遮》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好,珍惜当下。
二、教学重点:1. 《苏幕遮》的字词解释和词牌特点。
2. 理解《苏幕遮》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苏幕遮》的词牌特点和词风。
2. 深入解读《苏幕遮》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苏幕遮》的文本和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苏幕遮》的文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和思想。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诗词,为学习《苏幕遮》做好铺垫。
2. 文本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苏幕遮》。
(2)解释生僻字词,解析词牌特点。
(3)分析诗句的意境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解读《苏幕遮》的意境和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4. 欣赏与借鉴:(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苏幕遮》的优美词句。
(2)学生举例说明《苏幕遮》在现代生活中的借鉴意义。
5. 课堂小结:6. 作业布置:(1)背诵《苏幕遮》。
(2)写一篇关于《苏幕遮》心得体会的文章。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苏幕遮》与其他宋词的风格异同。
(2)学生分析不同词人的创作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2. 创作练习:(1)教师提出创作主题,要求学生仿写一首《苏幕遮》风格的词。
(2)学生提交创作作品,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七、综合实践活动1. 组织一场以“苏幕遮”为主题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如朗诵、舞蹈、书画等。
《苏幕遮(碧云天)》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碧云天)》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苏幕遮(碧云天)》的背景及作者辛弃疾。
分析并欣赏辛弃疾的词风和词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解读词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诗词的美感。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苏幕遮(碧云天)》。
学会通过诗词的韵律、字词的选用来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理解其词作中的忧国忧民之心。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词的背景知识及作者辛弃疾的词风。
诗词中的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诗词情感的理解和欣赏。
2.2 教学难点诗词深层含义的解读。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作者情感与时代背景的关联。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辛弃疾的生平介绍及其词作的影响。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诗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苏幕遮(碧云天)》,理解大意。
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字词障碍。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集体分享各组的发现和感受,共同解析诗词中的深层含义。
3.4 深入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引导,深入讲解诗词背景和作者情感。
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词美感。
3.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students to imagine and experience the emotions of the poet through the poem.学生分享个人的感受和体会,进行情感交流。
第四章:课堂小结与拓展4.1 课堂小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词鉴赏的方法。
强调《苏幕遮(碧云天)》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4.2 课后拓展学生自主选择一首辛弃疾的词作进行深入研究。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六篇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六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来参考自身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我们精心整理的苏幕遮范仲淹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1一.三维目标1.通过诵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更深切体会作品的情感2.通过揣摩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二.教学重点1.朗读指导2.揣摩语言,体会意境,培养想像力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四.教学设想1.本篇属于选修的诗歌部分,这一部分自主赏析作品四篇,两首诗、两首词对于诗的赏析,课本作了赏析示例,而词的赏析示例没有,因此选择这首讲读,为学生鉴赏词作一个示例诗词鉴赏历来强调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这就是要深入吟咏与诵读,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诵读,让学生在这一方法体会诗中的节奏,体味诗歌的意境,领会诗的文旨与意味2.在比较中学习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扩大知识面因此,教学中选择了同样写乡思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进行比较,加深对本词情感的把握3.对于周邦彦,学生在这以前未接触过,文学文体常识在讲解过程中作简要补充五.过程与方法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意境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词的语言,探究词是如何做到内容与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3.吟诵,“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与音韵,通过诵读“进入角色”,深切体会词中的情感六.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余光中的《乡愁》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继柳永之后“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彦的思乡情中,看他是如何表达自身的思乡之情的(板书课题)二.合作探究(一)诵读初步感知请学生结合课下注解自由朗读5分钟,尽量能背诵下来(老师提示朗读要求)点拨:诗是“直觉”的艺术,因此“朗读”是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朗读不是机械的读,而是要美读,也就是体会诗人情感,要读出感情,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得抑扬顿挫,有声有色a、注意句内节拍,联末韵脚;b、词大多是参差不齐的长短句组成,缓急要处理好;c、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与作者情绪的转变,在缓急、曲直的语调中,融入自身的情感,以情带声,因声求气,声情并茂(二)细读理解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下面问题:词人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成了几幅图画?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好?你喜欢哪些词句?然后请学生自由作答,老师稍加点拨意象:沉香、鸟雀、荷、初阳图画:燎香消暑、鸟雀呼晴、风荷摇曳(鸟儿们一大早就已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互相交谈;叽叽喳喳,清脆的鸟叫声相互转告着天气转晴的消息雨后初晴的早晨,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滴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晒干,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叶就像玉盘一样圆满,经过雨水的洗涤又那清新润泽,一片一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炼字:“呼”字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呼声与活泼灵动的神态,“窥”字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简单一个“风”字,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了,“举”字,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遥”“久”“梦”等(三)美读体会情感1.全词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明确:羁旅之苦、思乡之愁触景生情诗人们魂牵梦绕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身的诗情这首词中,触发词人思乡之愁的是哪幅图画?明确:第三幅风荷(提示周邦彦的家乡在钱塘)这三幅图画分别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结合图片让学生自身体会)明确:沉闷欢快欣喜由此得出上片的朗读技巧:上片写景的整体格调是活泼的,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感的转变“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言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叶上初阳”三句,词人已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觉下片抒怀乡之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故乡遥”四句要放慢语速,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诵读出来“五月渔郎相忆否?”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要充满深情,突出梦幻的感觉2.根据朗读指导,学生自身美读3.听朗读录音,指出不足三.延伸拓展《苏幕遮》是一首将思乡情绪与荷花的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不愧为词中精品虽写久居汴京与消夏思归的情思,但却以描绘荷花的风神而著称于世语言朴素生动,创造形象优美整首词无一句用典,主要用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词语,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神韵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范仲淹所写的《苏幕遮》,看看与周邦彦的有何异同,我们又该怎样去品读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四.作业:背诵《苏幕遮》五.板书设计:苏上片:写景(风荷)幕见景生情遮下片:抒情 (思乡)苏幕遮范仲淹教案2教学目标:1.体会范仲淹词的阔远之境。
《苏幕遮》优秀教案
《苏幕遮》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词中描绘的景物特点,感受其意境之美。
3、学习并掌握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4、能够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词。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描绘的景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感受词的意境美。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以及其对人生的思考。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提到思乡之情,你们会想到哪些诗句呢?(学生回答)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充满思乡之情的词——范仲淹的《苏幕遮》。
让我们一起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思乡之苦。
2、作者及背景介绍范仲淹(989 年 8 月 29 日-1052 年 5 月 20 日),字希文,汉族。
苏州吴县人。
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这首词是范仲淹在西北戍边期间所作。
当时,他身处异乡,远离亲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词。
3、初读诗词,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词的情感。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研读词句,理解内容(1)“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这几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引导学生想象蓝天白云、黄叶满地、秋波荡漾、烟雾迷蒙的画面)“碧云天,黄叶地”这一对比鲜明的色彩,给人什么样的感受?(营造出一种开阔、苍凉的氛围)(2)“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这几句中“山映斜阳天接水”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夕阳映照着山峦,水天相接,一望无际)“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一句中,“芳草”有什么象征意义?(象征着词人的思乡之情,它绵延不绝,一直延伸到斜阳之外的远方)(3)“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苏幕遮教案
苏幕遮教案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苏幕遮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苏幕遮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范仲淹词的阔远之境;2、把握范仲淹的羁旅乡思之情;3、鉴赏词中的佳句。
教学重、难点:1、体会范仲淹词的阔远之境;2、把握范仲淹的羁旅乡思之情;3、鉴赏词中的佳句。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由词的有关文学常识导入新的一个单元的学习。
二、词人简介范仲淹(989 ~ 1052 ),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吴县(今属江苏)人。
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
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
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
卒谥文正。
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
三、初读全词,了解词的基本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黯乡魂,追旅思)四、词作品读、赏析1、分组赏析、品读2、学生交流,鉴赏。
1、赏析“碧云天,黄叶地”所写之景的妙处。
明确:碧云浮空,黄叶匝地,俯仰生姿,“碧”“黄”搭配,色彩浓烈(斑斓),意境开阔。
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中有“碧云天,黄花地”即由此句化出,此句已成为描写秋景的千古名句。
2、“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接连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
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
写景角度由俯仰变为平视远眺。
“秋色”两句,落笔于高天厚土之间那浓郁秋色和绵邈的秋波,意境更显空邃。
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幕遮》教学设计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作者及其词坛成就。
②把握词中自然清幽的意境,了解用词格律严谨、语言清新自然的特点。
③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体会词的音韵美。
2、过程与方法鉴赏本词擅长铺叙、用语自然的艺术特色。
3、情感与价值观感悟周词中那种从容雅淡、自然清新的风韵美及含蓄深沉的乡愁。
教学重点:1、美读全词,吟咏情韵。
2、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把握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形象写乡愁;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教学设想1.本篇属于选修的诗歌部分,这一部分自主赏析作品四篇,两首诗、两首词对于诗的赏析,课本作了赏析示例,而词的赏析示例没有,因此选择这首讲读,为学生鉴赏词作一个示例诗词鉴赏历来强调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这就是要深入吟咏和诵读,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诵读,让学生在这一方法体会诗中的节奏,体味诗歌的意境,领会诗的文旨和意味2.在比较中学习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扩大知识面因此,教学中选择了同样写乡思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进行比较,加深对本词情感的把握3.对于周邦彦,学生在这以前未接触过,文学文体常识在讲解过程中作简要补充过程与方法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意境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词的语言,探究词是如何做到内容与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3.吟诵,“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通过诵读“进入角色”,深切体会词中的情感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盛夏,雨后的清晨,闷热潮湿的房间,依稀可以嗅到昨夜消溽暑用的沉香残味。
鸟儿的叫声带来些许清新的气息。
诗人信步出门,屋外荷花雨后正盛,荷叶上残留着昨夜的雨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逐渐蒸干,清平的水面上挺立着一枝枝荷茶在风中摇摆……诗人就在这样一个早上陷入回忆,梦回故乡……二、作者简介学生参看P50注释①,教师简介: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因向神宗献《汴都赋》歌颂新法而升太学正,神宗死后,旧党执政,周邦彦被挤出京城,到庐州(今安徽合肥)荆州(今湖北)等地做官。
不久,新党重返政坛,官至提举大晟府。
但由于不愿与奸党蔡京等人合作,晚年被逐出朝廷,到顺昌(今安徽阜阳)处州(今浙江丽水)等地做官。
徽宗宣和三年,病逝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宗正少卿等职。
徽宗即位后,由于他精通音律、善作词,被任命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
有《清真集》,又名《片玉集》。
在北宋,以苏轼为代表的词风在大力开拓词的表现领域的同时,又往往成为“曲子中缚不住者”,表现出作为文字作品的词与音乐逐渐分离的趋向。
而周邦彦却是朝另一个方向发展,极端重视词与音乐的配合,使词的声律模式进一步规范化、精密化。
在任大晟府提举时,周邦彦以他的音律知识并吸收民间乐工曲师的经验,搜集和审定了前代与当时流行的八十多种词调,并创制了《六丑》等不少新调。
周邦彦的词虽说在题材和情感内涵方面没有提供更多的新东西,但在艺术形式、技巧方面都堪称北宋词的又一个集大成者,为后人提供了许多经验。
因此,南宋以后的姜夔、吴文英等人都十分推重周邦彦,有人甚至称他为“二百年来以乐府独步”。
直到清代的常州词派,还奉他为词之“集大成者”。
这说明在词的艺术形式和语言技巧上,周邦彦确有出色的贡献与深远的影响。
周邦彦,北宋晚期一个重要词人,是北宋晚期的集大成者,他集结了北宋的大成,开拓了南宋的先声。
他开拓出出一种新的作风,不重感发而重思力。
“人望之如木鸡,自以为喜”,周邦彦是以自己的私人得失利害为主的,跟苏东坡以国家得失利害为主是不同的。
漂泊的孤独和憔悴失意,是周邦彦词的情感基调。
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
周邦彦开宗立派,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三.合作探究(一)诵读初步感知请学生结合课下注解自由朗读5分钟,尽量能背诵下来(老师提示朗读要求)点拨:诗是“直觉”的艺术,因此“朗读”是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朗读不是机械的读,而是要美读,也就是体会诗人情感,要读出感情,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得抑扬顿挫,有声有色a、注意句内节拍,联末韵脚;这首词读起来很有韵律:因为押韵,上阕:暑、语、雨、举。
下阕:去、旅、否、浦。
b、词大多是参差不齐的长短句组成,缓急要处理好:教师作诵读技法指导并范读:这首词上阕写景,整体格调活泼,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绪的变化。
“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叶上初阳”三句,此人已经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诵读时语势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荷的英姿飒爽。
下阕抒发怀乡之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四句要放慢语速。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人芙蓉浦”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诵读时要充满深情,以喃喃自语的形式诵读出来。
学生1:“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学生2:“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学生3:“叶上初阳”三句,此人已经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觉。
下阕抒发怀乡之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
学生4:“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四句要放慢语速,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诵读出来。
学生5:“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人芙蓉浦”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要充满深情,突出梦幻的感觉。
6教师总结:缓慢低沉----欢快活泼-----欣喜轻快----缓慢深情----梦幻轻柔7、点名学生再次朗读。
(朗读、揣摩、指导)c、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语调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以情带声,因声求气,声情并茂(二)细读理解内容1、【译文】细焚沉香(名贵香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
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旧有鸟鸣可占雨之说),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的“言语”。
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隔夜的雨,水面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都挺出水面。
(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日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吴越一带,长久地客居长安。
五月,故乡的我小时候的伙伴是否在想我,划着小船,我的梦中来到了荷花塘。
2、让学生分组讨论下面问题:词人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成了几幅图画?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好?你喜欢哪些词句?然后请学生自由作答,老师稍加点拨意象:沉香、鸟雀、荷、初阳图画:燎香消暑、鸟雀呼晴、风荷摇曳(鸟儿们一大早就已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互相交谈;叽叽喳喳,清脆的鸟叫声相互转告着天气转晴的消息雨后初晴的早晨,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滴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晒干,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叶就像玉盘一样圆满,经过雨水的洗涤又那么清新润泽,一片一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炼字:“呼”字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呼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窥”字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简单一个“风”字,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了,“举”字,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遥”“久”“梦”等(三)美读体会情感1、全词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明确:羁旅之苦、思乡之愁触景生情诗人们魂牵梦绕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诗情这首词中,触发词人思乡之愁的是哪幅图画?明确:第三幅风荷(提示周邦彦的家乡在钱塘)这三幅图画分别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结合图片让学生自己体会)明确:沉闷欢快欣喜由此得出上片的朗读技巧:上片写景的整体格调是活泼的,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感的变化“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言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叶上初阳”三句,词人已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觉下片抒怀乡之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故乡遥”四句要放慢语速,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诵读出来“五月渔郎相忆否?”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要充满深情,突出梦幻的感觉2、根据朗读指导,学生自己美读3、听朗读录音,指出不足(四)词文赏析:(前人评周邦彦写词“擅长写景咏物,精工词语,铺叙中,曲折,变化,回环。
”)——张炎《词源》。
1.“燎沉香,消溽暑”。
A“描写的是哪里的活动?怎样的活动?室内的活动。
梅雨季节,一场连绵阴雨过后的清晨,房间里面又潮又闷,人的心情也闷闷的,词人点起沉香,驱赶室内湿热的暑气。
B那么大家想想,这两句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室内的活动?从嗅觉、触觉两方面来描述的:词人嗅到点燃的沉香弥漫室内的清香,那使人感到闷热的暑气,已经消失。
“消溽暑”,包括触觉上的反应。
2.“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赏析“呼”和“语”。
A.“呼”:鸟雀叽叽喳喳的鸣叫,非常欢快,好像在互相转告和告诉人们天气转晴的消息,“呼”写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词人没有正面写雨,却从“呼晴”暗示昨夜雨,今朝放晴。
拟人:“呼”字,极为传神,充满人性化,暗示昨夜雨,今朝放晴。
“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B.反衬:“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以闹写静写法,C、“窥”:(词人听到鸟雀的欢叫之声以后,由于关心天气的阴晴,他立朝窗外望去,看到的便是鸟儿们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东张西望的神态。
)“窥”写出了鸟儿们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东张西望的神态。
D、这两句仅写鸟的鸣叫声?即仅写词人的听觉吗?在这里不仅仅是写鸟的鸣叫声,更侧重于鸟鸣时摇头张口与尾部翕张抖颤的动作,这是视觉的形象。
作者把鸟儿们写得这么可爱,说明作者高兴。
3.鸟雀的叫声仿佛为这个潮湿闷热的早晨带来了一股清新凉爽的气息。
于是,词人信步走到室外,A、看到了怎样的美景?“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词人看到的荷塘美景:在这个雨后初晴的早晨,明媚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滴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晒干。
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叶就像玉盘一样圆满,经过雨水的洗涤又那么清新润泽,一片一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
B、词人是按怎样的层次来写荷塘美景的?词人像一个高明的摄影师,“叶上初阳干宿雨”这句很像特写镜头,连荷叶上的雨滴以及雨滴“晒干”的过程也都被摄进画面。
“水面清圆”这句,词人把镜头远远拉开,置于高处,然后俯视整个荷塘,终于摄下那铺满水面的圆圆荷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