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苏幕遮》导学案
苏幕遮(怀旧)导学案2
《苏幕遮》导学案【学习目标】1、“因声求气”、“吟咏诗韵”,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3、体会范仲淹词的阔远之境,把握范仲淹的羁旅乡思之情。
【自主学习】一、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汉族。
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
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
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
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
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
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
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二、诵读词作,初步感知1、初读要求:读准字音2、诵读:注意节奏、语气、重音,初步把握作者情感。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作品内容)本词主要表达什么情感?2.上片和下片分别侧重写什么?三.赏析探究(一)上阕1、找出词的一二两句中所写的意象,说出意象所显示的特点。
2、三四两句中的意象又是什么?它能让人想起什么来?3、上片的“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二)下阕1、下片的“好梦”指什么?为什么说“明月楼高休独倚”?2、下片写“黯乡魂,追旅思”,这种“思乡和羁旅”之愁,作者是想如何排遣?3、赏析“山映斜阳天接水。
《苏幕遮》学案及答案
二、朗读课文: 1、自读正音正字;2.范读(配乐);3.学生仿读;4.指名朗读、齐读。
1、疏解词语:学生提出生疏的 词语全班讨论交流。
2、学生逐句翻译(可先 草丛。
四、分析课文:
1、上片描写怎样一个画面?分几层写的?动静结合了吗?从哪几个词语可以 看出?体现了怎样的意境?
答案:上片描写一幅暮春三月的美景图:雨后新绿、映日残霞、碧水蓝天、茂 密芦苇、翩翩彩蝶。分四层写,动静结合极为鲜明,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 景图。从“过波”“啼鸟”等词语可以看出。体现了作者热爱自然的感情和欲 排解愁闷的情怀。
2、下片写怎样一个画面?情感怎样变化的?下片分几层?从哪些词语可以看 出来?答案:下片描绘了一幅故乡的画卷:风和日暖、杨柳依依、行云悠悠、 青山一片。情感由喜而悲,由恬而怨,跌宕起伏变化很大。下片分两层,从 “杨柳”
《苏幕遮》学案及答案
1、你了解的周邦彦:小组交流 收集的资料。
2、知人论世: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末期词学大家。 他的词多写艳情,不少词笔触细腻,变化多端,技巧圆熟,语言精纯,词中又 常夹用叠字、联绵字,收放自如,跳动着内在
的节律,这些均与李清照词风神似,所以有人认为他得李之真传。
(5)分析五首诗的不同主题,以及这五首诗与作者生活背景之间的关系。
3、结构分析
《虞美人》的结构非常紧凑。上片开头就直抒胸臆,用一连串比喻句排比铺叙 了内心的哀愁;下片则将个人感慨、家国沦陷以及生活惨境融入其中,笔意悲 凉凄婉,词人通过上下片之间的对比和呼应,将个人的悲情与国家的命运紧密 地在一起。
意味深长。⑩意境上幽美、清新的山水之境和柔媚、迷人的风情之境交织成篇 耐人寻味。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当堂背诵。教师小结:周邦彦的词深婉曲折、明 丽精巧,“前人有言‘清真词敲金戛玉中极流利者’(见陈洵《海绡说词》), 指的就是这一类。”这首词是作者在京任职期间为感爱人之离而作,为登高有 感而作,为情到深处而作,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周邦彦苏幕遮教案
周邦彦苏幕遮教案这是周邦彦苏幕遮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周邦彦苏幕遮教案第1篇周邦彦——《苏幕遮》【年代】:宋【作者】:周邦彦——《苏幕遮》【内容】: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戢轻舟,梦入芙蓉浦。
【作者】: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居士,钱塘(今浙*杭州)人。
他懂音乐,能自作曲,向来被认为是北宋末年的大词人。
其词多写男女之情,讲究形式格律和语言技巧,对词的发展颇有影响。
有《片玉词》。
【注释】:燎:燃。
沉香:水沉木制成的薰香。
溽暑:盛夏湿热天气。
侵晓:破晓,天刚亮。
吴门:本为苏州别名,此指古属三吴之地的钱境(杭州)。
长安:借指北宋汴京。
芙蓉浦:长着荷花的水边。
【赏析】:此词写异地乡思。
上片为眼前所见之景。
夏雨初晴,风荷飘举,清新宜人。
下片由景及情,遥想故乡五月,风光迷人,小楫轻舟,消失于芙蓉浦中。
末句“芙蓉”,与上片“风荷”呼应,点明由此及彼、神思奔驰由来,具见经营之妙。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叶上”三句,笔力清挺,极体物浏亮之致。
胡云翼《宋词选》:周邦彦的词向以“富艳精工”著称;这首词前段描绘雨后风荷的神态,后段写小楫舟的归梦,清新淡雅,别具一格。
第3篇:苏幕遮的诗汇总雪茫茫,纷落地,天地苍苍,坡上炊烟会。
春告家乡松畔水,游子心情,倒海翻*汇。
暗伤神,移步退,月下离分。
母爱难安慰。
明月高悬丝柳翠,痛断肝肠,留下伤心泪。
夜难眠,明月照。
风卷残云,楼上孤灯廖。
明月西斜人早觉。
相思难聊,惆怅情长绕。
月朦胧,浓雾罩。
月*幽明离梦谁能料。
小赋难书相思调。
酒入愁肠,愁绪谁能告?雪花飘,找玩伴,堆雪人来,伙伴都参战。
回忆儿时多少愿,历历屏前,欢笑眸前现。
雪花飞,人不见,两鬓霜银,分外思朋见。
昔日娃娃今日难,岁月蹉跎,永做今生盼。
话残阳、斟满酒。
谁诉离愁,凛冽寒风就。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
(2)理解《苏幕遮》的创作背景及诗歌的主题思想。
(3)分析《苏幕遮》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分析,了解《苏幕遮》与其它宋词的区别和特点。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苏幕遮》中的意象和意境。
(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
(3)诗歌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周邦彦及其词作特点。
(2)介绍《苏幕遮》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苏幕遮》,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苏幕遮》中的意象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
(2)分析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中家乡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2)分享自己的家乡故事,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幕遮》的特点和价值。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苏幕遮》。
2. 写一篇关于《苏幕遮》的意境和情感的短文。
3. 推荐一首类似的宋词,并进行简要分析。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苏幕遮》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意境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歌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
4. 学生对家乡情感的表达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苏幕遮》中的意象和意境。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爱国情怀。
周邦彦《苏幕遮》教案(整理精校版)
周邦彦《苏幕遮》教案必修教案0402 09:39::周邦彦《苏幕遮》教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体会词中的情感。
教学重点: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提高诗歌鉴能力。
教学方法:在多媒体网络下的协作式教学。
师生相互质疑、讨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简介周邦彦(10561121):中国北宋词人。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
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
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二、赏析: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为分明。
第一句起写静境,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凉之意,或暗示在热闹场中服一副清凉剂,第二句写境静心也静。
三、四句写静中有噪,“鸟雀呼晴”,一“呼”字,极为传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
“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叶上”句,清新而又美丽。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则动态可掬。
这三句,实是交互句法,配合得极为巧妙,而又音响动人。
是写清圆的荷叶,叶面上还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阳下逐渐地干了,一阵风来,荷叶儿一团团地舞动起来,这像是电影的镜头一样,是有时间性的景致。
词句炼一“举”字,全词站立了起来。
动景如生。
这样,我们再回看一起的“燎沉香,消溽暑”的时间,则该是一天的事,而从“鸟雀呼晴”起,则是晨光初兴的景物,然后再从屋边推到室外,荷塘一片新晴景色。
再看首二句,时间该是拖长了,夏日如年,以香消之,寂静可知,意义丰富而含蓄,为下片久客思乡伏了一笔。
下片直抒胸怀,语词如话,不加雕饰。
《苏幕遮(燎沉香)》导学案1
《苏幕遮(燎沉香)》导学案文题解读一、词人名片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
宋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音乐机关)。
精通音律,曾创作了不少新词调。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典丽清雅,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有《清真居士集》,已佚。
钱塘才子周邦彦一生虽然没有遭受苏门词人那样沉重的打击迫害,但仕途并不得意,几度浮沉奔波于地方州县,深切地感受到漂泊流落的辛酸。
这种漂泊的孤独疲倦和憔悴失意,是周邦彦词的情感基调。
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
所作咏物词既多,如咏新月、春雨、梅花、梨花、杨柳等,又将身世飘零之感、仕途沦落之悲、情场失意之苦与所咏之物融为一体,为南宋咏物词重寄托开辟了蹊径。
二、诗词故事一曲新词动君王传说周邦彦在汴京时,和名妓李师师关系很好,常去她那里玩。
一天晚上,周、李二人正在谈词论曲,忽报宋徽宗驾到。
周邦彦没法脱身,只好藏在墙壁的夹层中。
周在偷听了这二人的谈话后,马上构思,写成了一曲《少年游》。
过几天,当李师师为宋徽宗演唱这首词时,徽宗认为该词讽刺了他,就把周邦彦押出京城。
为救周邦彦,李师师不久又为徽宗演唱了周邦彦写的《兰陵王》,徽宗听完,非常感动,马上下令把周召回,封他做大晟府的乐正。
这样,一曲《兰陵王》打动了宋徽宗,改变了周邦彦的命运。
后来,它迅速传遍京城,人们把它称做“渭城三叠”。
三、文题背景苏幕遮,唐教坊曲,本西域舞曲,是当时高昌国语言音译,原意是披在肩上的纱巾。
宋代词家用此调另度新曲。
此词作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哲宗元祐元年(1086)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到任太学正,处于人生的上升阶段。
本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引入故乡归梦,表达思乡之情。
文本赏读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高二语文《苏幕遮》周邦彦学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一曲风荷寄相思——周邦彦《苏幕遮》学案一、课前预习朗读这首词,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查阅资料了解创作背景及作者相关介绍。
二、学习过程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介绍《苏幕遮》是一首将思乡之情与荷花风姿融在一起的佳作。
作者相关介绍(可以多途径查阅了解)2、诵读指导(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一读诗作,初步感知:①划分节拍:例如:三字句一二式燎/沉香;消/溽暑②朗多诗歌,要求认准字形,音,正确判句,读节奏。
二读诗作,整体感知:请选择最能触动自己心弦的一句词,从情感和技巧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诗句技巧情感燎沉香,消溽暑——触觉——烦闷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听觉,视觉,反衬,拟人—愉悦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视觉,拟人——愉悦故乡遥,何日去?佳家无门,久作长安旅——直抒胸臆——乡愁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如芙蓉浦——对写写手法——思归。
三读诗作,领悟感情:思考问题①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系密切,想想二者之间的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纽带的是哪个意象?解析(同学们可以围绕风荷,见景生情进行分析作答)问题②诗人以荷入梦,梦回芙蓉浦(家乡)试想如果可以辞官回家,作者会不会回去?为什么?解析:不会回去,入仕是古代文人实现理想抱负的唯一途径,故作者不会回去。
此时的感情只是一个普通人常有的触景生情,即为追求美好生活或享受美好生活远走他乡时怀念故乡生活的情愫。
问题③如果此时作者有机会可以回乡省亲,作者的乡愁会不会消失?解析:不会消失。
因为作者的“乡愁”中含有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与向往。
对诗人来说,家乡,是流逝的时光象征,有他儿时的美好记忆。
那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一去不复返,人终究是要长大的,这种在童年与成年之间的心灵徘徊,在乡村与都市生活之间的情感流连,世人皆有,而本词将这一种感情浓缩成人类情感历程表现出来,令人感慨,引人共鸣。
三、做全词小结,聆听一些名家的诵读。
四、拓展探究1、阅读《苏幕遮怀旧》(范仲淹)分析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说说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景物描写方面特点:①描写视角颇具匠心②突出秋景的鲜明色彩③抓住典型景物大处落笔,境界开阔,写景中暗寓离情。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优秀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优秀教案标题:苏幕遮周邦彦教案优秀教案目标:1. 了解《苏幕遮》这首古代诗词的作者周邦彦以及其背景和创作意图。
2. 学习《苏幕遮》的内容和意义,理解其中的诗意和情感。
3. 掌握《苏幕遮》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
4.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苏幕遮》的内容和意义。
2. 掌握《苏幕遮》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苏幕遮》中的诗意和情感。
2.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苏幕遮》的复印件。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古风音乐,营造古代诗词的氛围。
-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古代诗词有什么了解?你们听过或读过哪些古代诗词?Step 2: 介绍《苏幕遮》和周邦彦(10分钟)- 展示《苏幕遮》的课文,简要介绍该诗词的作者周邦彦以及其背景和创作意- 分享周邦彦的其他著名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
Step 3: 学习《苏幕遮》的内容和意义(15分钟)- 分段解读《苏幕遮》,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思和情感。
- 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Step 4: 掌握《苏幕遮》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15分钟)- 介绍《苏幕遮》的诗歌形式和韵律特点,如五言绝句、押韵等。
- 分析《苏幕遮》的艺术特点,如意境深远、情感细腻等。
Step 5: 诗歌鉴赏和表达(15分钟)- 分组讨论《苏幕遮》的诗意和情感,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
-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苏幕遮》的理解和感受。
Step 6: 总结与拓展(10分钟)- 总结《苏幕遮》的内容、意义和艺术特点。
- 提出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继续思考和探索古代诗词的魅力。
教学延伸:1. 邀请学生自选一首古代诗词进行分析和鉴赏,并进行小组分享。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化遗址或博物馆,了解更多关于古代诗词的背景和文化。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周邦彦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苏幕遮》的词牌特点和结构。
解读《苏幕遮》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苏幕遮》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运用诗词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哲理,提升人生境界。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导入介绍作者周邦彦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简单介绍《苏幕遮》的词牌特点和结构。
2.2 课文讲解逐句讲解《苏幕遮》的歌词,解析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分析词中的情感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蕴。
2.3 词牌特点讲解讲解《苏幕遮》的词牌结构,包括平仄、韵脚等。
示范创作一首《苏幕遮》的词,帮助学生理解词牌的特点和运用。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互动讲解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课堂。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3.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苏幕遮》中的具体意象和修辞手法,让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其他词人的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3 创意写作引导学生运用诗词创作技巧,进行《苏幕遮》的仿写或创作。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诗词作品。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4.2 词作评价评估学生在词作中的表现,包括对词牌结构的掌握和对意境的创造。
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4.3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评估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观点表述和逻辑思维。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包括周邦彦的词作选集、词牌特点的讲解资料等。
推荐一些古典诗词鉴赏的书籍和网站,供学生自主学习。
《苏幕遮/周邦彦》教学设计(广西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学设计(广西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燎沉香》。
(2)理解并掌握词牌《苏幕遮》的基本格律和特点。
(3)了解作者周邦彦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词牌《苏幕遮》的格律特点。
2. 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难点:1. 词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词意的深刻领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周邦彦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词牌《苏幕遮》吗?它的特点是什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苏幕遮·燎沉香》,感受词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的意思。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解析:(1)讲解词牌《苏幕遮》的格律特点。
(2)解析词中的意象和意境,深入领会词意。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感受作者的情感。
(2)讨论词中所表达的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苏幕遮·燎沉香》。
2. 写一篇关于词中意象和意境的感受文章。
3. 搜集其他词牌《苏幕遮》的作品,了解其创作背景和特点。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宋代江南夏日的图片和音乐,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词中的意境,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2. 对比分析:选取其他词人的《苏幕遮》作品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周邦彦的这首词的独特之处。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词中的意象出发,深入挖掘词人的情感。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高二《苏幕遮》教学教案_苏幕遮 周邦彦教案
《高二《苏幕遮》教学教案_苏幕遮周邦彦教案》摘要:导《苏幕遮》是人教版选修教材《国古代诗歌散欣赏》三单元首诗单元重“因声气吟咏诗韵”因诵是课教学重,诗运用了触景生情手法诗人见到了()景物引发了诗人()感情使诗人感情抒发得更( ),所谓“对面落笔”(又称“主客移位”)是我国古诗歌常见表现手法也称“对写法”导《苏幕遮》是人教版选修教材《国古代诗歌散欣赏》三单元首诗单元重“因声气吟咏诗韵”因诵是课教学重学生可诵基础上理词容把握词人情感下面是编分享精彩教案希望能给带助!【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作相关情况理词容提高鉴赏诗词能力程与方法反复诵合作探究赏析词表现手法情感态价值观体会词人思乡情【学习重难】赏析词表现手法【学习课】课【导学程】、导入(教师)通荷花图片配乐将学生带入情境与学生对话交流导入新课二、作者简介(学生主学习教师检测)周邦彦(056—)美成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词人周词讲究音律、句法、法艺术表现上精雕细琢、追精巧含蓄词境周邦彦生仕途上不得几奔波地方州县深切地感受到漂泊滋味是羁旅愁思成他词作重要主题咏物也是周词主要题材新月、春雨、梨花、杨柳等都是他吟咏对象周词能够将羁旅愁思和所咏物巧妙地融体其作品善铺叙而含蓄富丽精细格律精严著有《片玉集》也称《清真集》三、初感知(诵感知诗歌美生教师)诵全词准音节奏出感情四、概括这首词上下片容(学生完成)上片写夏日早晨清新明丽充满生机美景下片抒发了作者思念故乡情感、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请从景情关系角简要分析句运用了触景生情表现手法(分)词人室外见到了摇曳生姿“风荷”引发了词人思乡感情(分)感情抒发得然真切不漏痕迹(分)【教师拓展】触景生情《闺怨》王昌龄闺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思路结()答题步骤先答出手法(触景生情)然具体分析诗句如何体现(触景生情)手法指出用了这种手法所起作用(二)答题式诗运用了触景生情手法诗人见到了()景物引发了诗人()感情使诗人感情抒发得更( )、“五月渔郎相忆否?”句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句用了对面落笔手法不直接说己思念友人而从对面落笔询问友人是否忆“我”不仅把己对故乡、对朋友思念情表达得更细腻真切而且使得不落俗套境又进层【教师拓展】所谓“对面落笔”(又称“主客移位”)是我国古诗歌常见表现手法也称“对写法”它是表现怀远、思归情,作者不直接抒发对对方思念情,而是反弹琵琶,从对方着笔,委婉含蓄地抒发对对方真挚感情“对面落笔”常见类型()将写己与写对方相结合《除夜作》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年(二)通纯从设想对方展开艺术构思《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只独看遥怜儿女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六、课堂结(教师)词上片主要描绘风荷姿态下片由荷花生发开梦回故乡以风荷贯穿全既细致传神地写景状物又通触景生情和对面落笔颇有诗地表现思乡情七、当堂检测(师生动学生完成)邯郸冬至夜思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问题三、四句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答案采用对面落笔手法写己思却从对面着笔写故乡亲人这冬至夜围坐桌前谈论着千里外我委婉含蓄地表现了作者思情八、课作业完成语练习册《苏幕遮》相关练习九、板上片写景乡风荷触景生情下片抒情思乡情对面落笔十、教学反思次教学设计配合单元教学重围绕诵展开将吟咏贯穿始终通————生——齐使学生更地把握词人思乡情设计“思路拨”和“拓展延伸”强化了答题思路和知识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以学生主体教师适拨提升不足处对别学生及进行评价以还应这方面下功夫期待更进步。
《苏幕遮》导学案
在导学案中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思考题,例如如何运用《苏幕遮》中的主题或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考。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应用方案。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的经验和故事。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苏幕遮》是周邦彦创作的一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至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之间。此词抒写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故国山河的热爱和思乡之情的深沉。
北宋时期,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已经相当成熟。周邦彦身处北宋词坛的黄金时代,他的作品代表了当时词创作的最高水平。北宋词坛风格多样,既有婉约派的柔美细腻,也有豪放派的雄浑壮阔。周邦彦的词风则以典雅、精致、含蓄、婉约为主,深受后世喜爱。
婉约派
04
CHAPTER
文化内涵及价值意义探讨
北宋词坛作为宋词的代表,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其发展历程和特点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宋词人以晏殊、柳永、苏轼等为代表,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既有婉约派的细腻情感,又有豪放派的开阔胸襟,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素材和艺术灵感。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传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要点一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关注当代诗词创作动态,了解现代人对古典诗词的继承和发展,如现代诗词的流派、风格、主题等。通过了解现代诗词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古典诗词在现代文学中的地位和价值。同时,通过比较古典与现代诗词的异同,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提高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和评价水平。
06
在对人生哲理的感悟上,则表现出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洞见,引导读者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导学案-一案三单-《苏幕遮》
高中新课程有效教学设计案例之《苏幕遮周邦彦》学习方案设计学校名称:河南省临颍一高课程名称:语文内容主题:《苏幕遮周邦彦》教材版本:人教版选修古诗文教师姓名:教龄:11学习过程设计附件:《苏幕遮》问题导读-评价单参考文献:【1】韩立福:《韩立福有效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版。
【2】韩立福:《有效备课》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4【3】《新教材完全解读》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8.9《苏幕遮》问题导读-评价单高二年级语文组设计人:审核人:班级组名姓名时间:【学习目标】知识技能:1.背诵诗歌2.掌握写景时所用的手法.3.掌握诗歌抒情时所用对写的手法.过程方法:4.通过反复阅读,背诵,体会情感.5.通过合作讨论,了解掌握诗歌中写景的各种方法.【重点难点】1.写景时所用的技巧和方法2.抒情时所用的技巧。
【学法提示】学习本文要在课前完成结构化预习(采取“查、划、写、记、练、思”阅读“六字诀”方法)基础上,结合重点难点、学习目标来整体把握全文,解决教师预设的主要问题,完成“问题导读-评价单”;课中通过合作、探究、讨论等方法,深入分析文本,掌握词的一般特点,并完成“问题解决-评价单”;课后通过交流、展示等方法,使同学深层次理解本诗。
【知识链接】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因献《汴都赋》升太学正,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宗正少卿等职。
徽宗即位后,由于他精通音律、善作词,被任命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
有《清真集》,又名《片玉集》。
在北宋,以苏轼为代表的词风在大力开拓词的表现领域的同时,又往往成为“曲子中缚不住者”,表现出作为文字作品的词与音乐逐渐分离的趋向。
而周邦彦却是朝另一个方向发展,极端重视词与音乐的配合,使词的声律模式进一步规范化、精密化。
在任大晟府提举时,周邦彦以他的音律知识并吸收民间乐工曲师的经验,搜集和审定了前代与当时流行的八十多种词调,并创制了《六丑》等不少新调。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第一篇:《苏幕遮》(周邦彦)教案《苏幕遮》(周邦彦)教案【学习目标】1、美读理解词意,体会作者的思乡情。
2、学习鉴赏本词的艺术特色。
3、有感情地诵读全词。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温故导入莲花历来为人们所喜爱,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咏赞莲花的诗篇,同学们能说出几句写荷花的诗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杨万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杨万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李白。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周敦颐。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周邦彦是如何来描绘荷花的神韵的,由赏荷寄托词人了怎么的情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周邦彦的《苏幕遮》。
二.走近作者: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中国北宋词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
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
此词作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哲宗元佑元年(1086)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到任太学正,处于人生上升阶段。
周邦彦本以太学生入都,但却无所作为,不免有乡关之思。
三.检查预习:1、读准字音、辨析字形燎liáo溽rù楫jí浦pǔ2、结合注释解释意思燎沉香消溽暑侵晓窥檐语楫梦入芙蓉浦四.朗读感知学生自读,注意把握节奏停顿。
教师指导,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师生共读。
问题一:从内容上看,词的上下片分别侧重写什么?明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问题二:词的下片抒情,抒发了一种什么情感?明确:思乡之情问题三: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的感情纽带是哪个意象?明确:风荷。
《苏幕遮》学案及答案
高二语文教教案备课人审查人讲课时间2012课型新课第1课时课题苏幕遮1、感觉诗词创建的意象和丰富境界,品尝诗意。
学习2、认识作者及其作品风格,领会词中作者的感情。
目标3、培育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1、感觉诗词创建的意象和丰富境界,品尝诗意。
重难点2、培育鉴赏诗歌的能力。
自学导航作者简介:周邦彦是北宋后期有名的婉约派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
他少年期间个性比较分散,但相当喜爱念书,宋神宗时,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誉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
妙解乐律,擅长作词,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他的词富艳精工,独树一帜,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
有《清真居士集》,后代更名为《片玉集》。
合作研究1、 . 上阕写了那些景, 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明确:愁闷 --- 高兴2、作者感情的变化主假如经过哪个字或哪几个字表现出来的?剖析这几个字的妙处.明确:“呼”和“语”。
A.拟人:“呼”字,极为传神,充满人性化,示意昨夜雨,今朝转晴。
“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B.反衬:“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以闹写静写法,3、赏析一下这一首词的中的名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明确:清爽的绿荷叶面上昨夜雨后水珠仍在。
但作者认真的察看水珠被蒸发的过程,形象细微之致,而且后来荷花荷叶摇动,这必定有响动,所以又引出音乐的成效了,手法超常。
一“举”字,写出了荷叶雨后矗立水面的勃勃活力,动景如生,令绵绵的上片有了风骨,而又不失风韵。
视点上,作者是很考究的。
先一个雨珠,后扩大、降低到水面,最后眺望整个池塘,忧如在拍照同样。
从不一样的角度,不一样的侧面,运用不一样的镜头摄下了荷花丰富多彩、绘声绘色的形象。
4、下阕写了什么情?明确:对家乡朋友的浓郁想念。
5、《苏幕遮》上片写景,下片抒怀,领会一下这景和情联系的纽带是什么,是经过哪个意象反应出来的?“风荷”。
周邦彦苏幕遮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周邦彦苏幕遮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1 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探究词见景生情、虚实结合的表现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与探讨讲解,感受意境之美与思乡之情,补充相关知识,激发学生交流探讨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启发引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词人笔下的荷之神韵和思乡之情;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理解词人思乡之情的浓郁。
【教学难点】探究体会见景生情、虚实结合的表现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体味法、合作探究法、讲述法等【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文学作品热衷表现的主题之一。
尤其是在古代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思乡,成了大多数人的书写。
我们学过哪些表现思乡之情的诗词呢?学生作答:1.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2. 日幕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3.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4.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5.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6.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7.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8.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9.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10.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苏轼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些诗词有一个共同点:由眼前所见之实景,引发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落日风帆,明月浮云,夕阳夜雨……凡可入诗者皆可以寄托思乡的伤和怨,也就是见景生情,虚实结合。
今天,我们一起品读周邦彦的《苏幕遮》。
二、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北宋词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妙解音律,善于作词,羁旅愁思和咏物是他词作的重要题材,周词语言富丽精工,音调和谐,讲究格律,被称为“词中老杜”,“词家之冠”。
《苏幕遮/周邦彦》教学设计(广西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学设计(广西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苏幕遮·燎沉香》的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典故,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意象和典故的理解。
2. 诗词的音乐美和节奏感的感受。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词深层含义的解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词的内涵。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词中的意象和典故进行详细解读。
3. 利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苏幕遮·燎沉香》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周邦彦及《苏幕遮·燎沉香》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感知诗词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词的意象和典故,理解作者的情感。
4. 展示交流:各组汇报探究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教师总结并点评。
5. 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苏幕遮·燎沉香》的理解。
六、教学内容1. 诗词字词解析:详细讲解诗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意境。
2. 诗词意象分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如“燎沉香”、“双鲤鱼”等,让学生领会诗人借景抒情的技巧。
3. 诗词结构解析:讲解诗的结构,包括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的特点,使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布局规律。
七、教学安排1. 课时安排: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教学。
2. 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主要进行诗词字词解析和意象分析;第二课时进行诗词结构和作者生平介绍。
周邦彦苏幕遮教案
周邦彦苏幕遮教案教案标题:周邦彦《苏幕遮》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苏幕遮》的内容和主题,了解其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课堂活动和讨论,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苏幕遮》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3.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课堂活动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苏幕遮》的书籍封面或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这部作品的好奇心。
2. 了解背景(10分钟)介绍《苏幕遮》的作者周邦彦,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让学生了解这部作品的重要性和地位。
3. 阅读理解(20分钟)学生阅读《苏幕遮》的选段,然后回答相关的阅读理解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等要素。
4. 文学鉴赏(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苏幕遮》的主题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5. 创作活动(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创作活动。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场景或情节,用自己的语言和想象力进行改编和创作。
小组成员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或朗诵。
6. 总结和展示(10分钟)学生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继续对文学创作和阅读感兴趣。
四、教学评估:1. 阅读理解题的答案。
2.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3. 学生的创作成果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古代文学作品,拓宽他们的文学视野。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学展览或演出,加深他们对文学的理解和欣赏。
3. 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文学研究,写作相关的论文或文章。
六、教学资源:1. 《苏幕遮》的书籍或文本。
《苏幕遮/周邦彦》教学设计(广西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学设计(广西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燎沉香》。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感受诗词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词的朗读和背诵。
(2)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3)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词意境的感悟。
(2)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苏幕遮·燎沉香》。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并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共同解决问题。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课堂讲解,深入剖析诗词的内涵和意境。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词中的美好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1)背诵《苏幕遮·燎沉香》。
(2)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其他古典诗词。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诗词的情况。
2. 学生对诗词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对诗词结构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4. 学生对诗词意境的感悟,以及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苏幕遮·燎沉香》。
2. 参考资料:有关《苏幕遮·燎沉香》的解析、赏析文章。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周邦彦《苏幕遮》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周邦彦《苏幕遮》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苏幕遮》导学案【教学目标】1、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体会词的音韵美。
2、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3、了解作者及其作品风格,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预习案】一、文学知识1、关于作者周邦彦(1057-1121),北宋后期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妙解音律,善于作词,宋徽宗时曾任大晟乐府提举官,进一步完善了词的体制形式。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
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2、创作背景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是清真词中少数的例外。
此词作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哲宗元佑元年(1086)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到任太学正,处于人生上升阶段。
与杜甫的《月夜》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国维因此称赞周邦彦:“词中老杜,非先生不可。
”二、预习思考1、给下列字注音。
燎()溽()楫()浦()2、结合注释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小楫轻舟()叶上初阳干宿雨()梦入芙蓉浦()侵晓窥檐语()()3、思考:(1)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赏析。
(2)本词要表达了什么情感?三、温故知新【课内探究案】探究一、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联系两片感情纽带的是哪个意象?情与景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作简要分析。
探究二、作者感情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哪些字表现出来的?选两个字作赏析。
探究三、王国维认为这首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这个评价?探究四、找出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法相同的句子,并说说这种写法的妙处。
【课外拓展案】一、阅读《月夜》,回答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幕遮》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及其作品风格,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预习案】
一、走进作者:
周邦彦是北宋后期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
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
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二、知识积累
1、读准字音、辨析字形
燎( liáo ) 溽( rù) 楫( jí) 浦( pǔ)
2、结合注释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燎.沉香( 点燃) 消溽.暑( 湿润) 鸟雀呼.晴( 欢呼)
( 快天亮时) 梦入芙蓉浦.( 水边) 侵晓窥.檐语( 偷看) 侵晓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雨后天晴,鸟雀欢快的鸣叫,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的“言语”
②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隔夜的雨,水面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都挺出水面
③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我家本在吴越一带(今钱塘),长久地客居长安
,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烦闷---欢快)
②下阕写了什么情?
【探究案】
⑴作者感情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哪个字表现出来的?分析这几个字的妙处.
(“呼”和“语”。
拟人:“呼”字,极为传神,充满人性化,暗示昨夜雨,今朝放晴。
“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
⑵赏析一下这一首词的中的名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
(清新的绿荷叶面上昨夜雨后水珠仍在。
但作者仔细的观察水珠被蒸发的过程,形象细微之致,并且其后荷花荷叶摇动,这一定有响动,因此又引出音乐的效果了,手法超凡。
)
⑶如何理解“一一风荷举”的“举”字
(一个“举”字,体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高超,写出了风下荷叶的动态可掬。
)⑷《苏幕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体会一下这景和情联系的纽带是什么,是通过哪个意象反映出来的?
(“风荷”。
词人由眼前的荷花联想到故乡钱塘,由写景很自然地过渡到抒发思乡之情。
)
教师小结: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拓展案】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⑴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 请简要说明.
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⑵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
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 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 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