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腺泡细胞癌36例临床病理分析
涎腺腺泡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
发病年龄
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但 也可见于年轻人。
临床表现及诊断意义
症状
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肿块,位于腮 腺、下颌下腺等涎腺部位。部分 患者可出现面瘫、疼痛等症状。
体征
肿块质地较硬,边界不清,活动度 差。
诊断方法
细针穿刺活检、影像学检查(如CT 、MRI)等。正确的诊断对治疗方 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
t(6;9)(q22-23;p23)导致MYBNFIB基因融合,与肿瘤的发生和
发展密切相关。
诊断与鉴别诊断讨论
01
诊断要点
涎腺腺泡细胞癌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组织学检查
。病理组织学检查见典型腺泡细胞癌细胞形态及免疫组化特征可确诊。
02 03
鉴别诊断
需与涎腺肌上皮瘤、涎腺基底细胞腺瘤等良性肿瘤相鉴别。此外,还需 与涎腺导管癌、腺癌等恶性肿瘤进行鉴别。鉴别诊断依赖于病理组织学 特点、免疫组化标记物及分子遗传学检查。
多模态治疗策略
探索手术、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等多模态治疗在涎腺腺泡细胞 癌中的应用和疗效。
预后模型的优化
通过纳入更多的临床和病理参数,优化现有的预后模型,以更准 确地预测患者的预后。
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诊断标准的细化
病理医生应熟悉涎腺腺泡细胞癌的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以提高诊 断的准确性。
个性化治疗方案
肿瘤主要由胞质丰富、清晰或微嗜酸性的腺泡细胞构成,细胞 核位于基底部,核仁明显。
涎腺腺泡细胞癌在免疫组化染色中通常表达某些特定的标记物 ,这有助于进一步确认诊断。
尽管涎腺腺泡细胞癌生长缓慢,但其具有局部浸润和复发的倾 向。远处转移较少见,但仍可能影响患者的预后。
未来研究方向与目标
涎腺腺泡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
涎腺腺泡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涎腺腺泡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恶性涎腺肿瘤,起源于涎腺的腺泡细胞。
该病学术界普遍称之为Acinic Cell Carcinoma (ACC),在涎腺肿瘤中占比约为1%~6%,发病年龄多在成年期,峰值年龄分布在40~60岁。
本文将对涎腺腺泡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详细分析。
一、病理形态学特征涎腺腺泡细胞癌的病理形态学特征表现为肿瘤由圆形或多角形的多层上皮细胞组成,细胞体积中等或较大,核在细胞中央或略偏向基底部。
肿瘤细胞常以腺泡状结构排列,形成空泡样结构,故得名腺泡细胞。
此外,肿瘤由于呈现囊性生长模式,也可出现黏液性变。
二、临床表现涎腺腺泡细胞癌常见于腮腺,其次是颌下腺和颌上腺。
患者常以肿块出现为主要症状,部分患者伴有腺体区域疼痛,出现分泌性溢液(多为黏液性),长时间存在肿块会造成触痛感。
此外,患者也可能会出现面部神经麻痹、嗜睡、结膜炎等症状。
三、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涎腺腺泡细胞癌的免疫组织化学特征表现为细胞内可检出α1抑制酶、低分子量的免疫球蛋白、转铁蛋白、纤维连接素等。
其中,α1抑制酶是一种血站在肿瘤细胞内比较特异性的指标,可以用于区分腺泡细胞癌和其他涎腺肿瘤。
四、遗传学特征近期的研究显示,涎腺腺泡细胞癌与染色体的非平衡转移有关。
例如,常见的结构性染色体异常是t(12,15)(q13;q25),其导致了12q13与15q25区域间的平衡互换。
此外,也有研究发现一些基因的突变与涎腺腺泡细胞癌的发生有关,如PROM1、DNMT3A、PIK3CA等。
五、预后涎腺腺泡细胞癌通常具有较好的预后,其5年生存率在80%~90%之间。
很少见到局部侵袭、淋巴转移或远处转移,这是它与其他类型的涎腺癌的一个重要区别。
然而,少数恶性患者存在局部侵袭、淋巴转移或转移性病变,预后相对较差。
综上所述,涎腺腺泡细胞癌具有独特的病理特征和临床表现。
与其他类型的涎腺癌相比,涎腺腺泡细胞癌的预后相对较好。
然而,尽管腺泡细胞癌的预后通常较为良好,仍有部分患者会出现局部侵袭、淋巴转移或远处转移,因此对于这些高危患者需要密切随访和积极治疗。
涎腺腺泡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
涎腺腺泡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涎腺腺泡细胞癌(salivary acinic cell carcinoma)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起源于唾液腺的腺泡细胞,其病理特点和临床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本文将对涎腺腺泡细胞癌的病理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一、涎腺腺泡细胞癌的病理特点涎腺腺泡细胞癌是一种多形性肿瘤,其形态学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组织学特征涎腺腺泡细胞癌的组织学特征与正常腺泡细胞明显不同。
在病理切片中,可见癌细胞形态不规则,排列呈实腺状,细胞质呈玻璃状,胞质丰富,核深染。
癌细胞形态的异质性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2. 免疫组化特征涎腺腺泡细胞癌的免疫表型特点是其诊断的关键之一。
常用的免疫组化标记包括CK7、CK19、CK14、EMA、S-100、Ki-67等。
其中,CK19在涎腺腺泡细胞癌中表达较强,是其特异性免疫标记。
3. 分子遗传学特点涎腺腺泡细胞癌的分子遗传学特点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
研究发现,该肿瘤的发生与部分基因的突变或异常表达密切相关。
如MYB-NFIB融合基因突变在涎腺腺泡细胞癌中常见,因此可用于辅助诊断。
二、涎腺腺泡细胞癌的临床表现涎腺腺泡细胞癌的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多样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肿瘤部位涎腺腺泡细胞癌最常见于腮腺,其次是颌下腺和舌下腺。
少数病例也可见于其他唾液腺。
2. 疼痛和肿块患者常以颌下腺区域的局部疼痛和肿块就诊,有时可伴有面部肿胀和压痛。
3. 淋巴结转移涎腺腺泡细胞癌具有较高的淋巴结转移率,患者出现颌下、锁骨上等区域的淋巴结肿大,提示疾病的进展。
4. 远处转移少数病例可能出现远处器官的转移,如肺、肝、骨等,为晚期病例的典型表现。
三、涎腺腺泡细胞癌的治疗策略涎腺腺泡细胞癌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
1. 手术治疗对于早期涎腺腺泡细胞癌,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
根据病变部位和范围的不同,可选择行局部切除、腮腺切除或颌下腺切除等手术方式。
涎腺腺泡细胞癌19例临床病理分析
细胞成分的器械 , 我们利用其 比检验室常 规分离器分离液体容量大 10倍 的特点 , 0 对本组病例 采集 2 0 l 5 m 大量胸 、 腹水 进行 离心取沉渣涂 片, 结果癌细胞检 出率 高达 2 . % 。显著高 于 常规 法 的 4 5 ( 16 . % P< 00 ) 提高 了癌 细胞检 出 阳性率 。本方 .5 , 法技术设备 要求简 单 , 方便易 行 , 在临床
9例仍在 临 床 诊察 外 , 都经 过 B超 、 T C、 MR 、 I病理组织诊 断等证 明为 恶性肿 瘤的 事实 。Ⅲ级 中病 理检 查证 实 3 3例 , 总正 确率 9 . % , 合率 较 高 。一 般 情 况 下 71 符 胸、 腹水 中癌 细胞稀 少 , 用常规 法从 小剂
l 6 中 国社 区医师 ・ 8 医学专 业 2 1 年 第 2 00 2期 ( 2 总 第27 第1卷 4 期
讨 论
所有病例均 为发现 涎腺 区肿块 前来 就诊 。其 中 l 6为活 动性肿 物 , 与周 围组 织分 界清 , 3例为 较 固定 的肿 物 , 皮肤 与 粘连 , 不易推动。6例伴有 肿物周 围间歇 乳头状型腺泡 细胞癌 的细胞 则为扁 平状 性疼痛 , 以夜间为重 。1 例伴 有面神 经麻 或低柱状 , 细胞 边 界 清楚 , 核小 , 圆而 带 痹。 角, 居基底侧 。③ 黏液 表皮 样癌 : 当腺 泡 3例较固定 的肿物体 积相对 较大 , 分 细胞 癌以透明细胞 为主时, 可用黏蛋白染 别为 2 8m、. c 3 8m。周 围 间质 内 色法 与黏 液表 皮 样癌 进行 鉴 别 , 者 阴 .c 3 2 m、. c 前 可 见 炎 性 细 胞 反 应 性 增 生 。直 径 32 m .c 性 , 者阳性 。 后 的肿瘤 其周围问质内有数团瘤细胞浸润 , 面神经 内也可见一 团瘤 细胞浸 润 , 临床上 参 考 文 献 伴有 面神经麻痹 。 1 谭郁彬 , 鑫. 张乃 外科 诊断病理学 . 天津 : 天 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0 0: 0— 4 . 20 4 4 41 1 0例肿瘤行单纯瘤体切除术 , 9例行 u n Roi ROS n ACK u- 局部 扩 大切 除术 。1 1例 术 前 行 放 射 治 2 J a s . AIAND ERMAN¥ S r g a P t l y i h[ . i l a o g n t M]北京 : c h o n 北京大学医 疗 。经随访 ,2例 在术后 1~ 1 5年肿瘤 复 学 出版 社 ,0 6 8 1—82 2 0 :9 9. 发 , 例 已于术后 8年死 亡。 1
腮腺肿瘤的CT征象分析及临床意义
腮腺肿瘤的CT征象分析及临床意义目的:对腮腺肿瘤的CT征象进行分析,以提高其对腮腺肿瘤诊断的准确率。
总结CT在腮腺肿瘤检查中的应用情况,并对其临床应用价值和意义进行探讨。
方法:对于收治及门诊的腮腺肿瘤确诊患者78例,应用CT技术检测,并对所有患者的共93个病灶的CT征象进行分析。
结果:良性肿瘤,CT表现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呈圆形、椭圆形肿块,大部分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内部密度较为均匀;恶性肿瘤,CT表现为病灶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且其内部密度不均,存在转移现象。
CT腮腺良性肿瘤的诊断准确率为86.2%,8例因表现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或密度不均匀,而诊断为恶性肿瘤。
CT恶性肿瘤的准确率为75.0%,有4例因边缘较清晰而误诊为良性肿瘤。
结论:CT观测结果能较为准确地反映腮腺肿瘤的具体情况,有助于腮腺肿瘤的定位分析,以及良性恶性诊断,并为临床手术和治疗提供指导意义。
标签:腮腺肿瘤;CT;诊断中圖分类号R739.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3)27-0035-02CT(computed tomography)是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的简称。
由X光断层扫描装置、微型电子计算机和电视显示装置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可以对人体进行全身检查,及时发现病灶,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1-2]。
近年来,CT技术被广泛应用到临床疾病的诊断中,在国内外取得迅速发展,发挥了有别于传统X线检查的巨大作用。
它的主要优点是具有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并可以产生多层次的扫描图像,提供病变部位具体的影像资料。
因此,CT在肿瘤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观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腮腺是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好发部位。
据统计,腮腺肿瘤的发病率约占头颈部肿瘤的3%~5%。
腮腺肿瘤类型多,且有良恶性肿瘤之分[3]。
临床医生了解病变部位具体情况对于临床外科手术的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影像学检查对腮腺肿瘤的诊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在国内外CT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腮腺肿瘤的临床诊断。
涎腺癌组织中EGFR和HER-2表达及临床意义
涎腺癌组织中EGFR和HER-2表达及临床意义王红霞;陈昊;闫蓉;张昶;徐宏志【摘要】目的探讨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和腺泡细胞癌中EGFR和HER-2基因/蛋白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80例涎腺癌(黏液表皮样癌30例、腺样囊性癌30例、腺泡细胞癌20例)和30例良性多形性腺瘤中EGFR和HER-2蛋白表达;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涎腺癌中EGFR和HER-2基因扩增.结果 (1)涎腺癌中EGFR和HER-2蛋白阳性率分别为71.25%和32.5%,高于良性多形性腺瘤组(P均<0.05),其中以黏液表皮样癌中EGFR和HER-2蛋白阳性率最高,EGFR蛋白的表达强度最高(P均<0.05).(2)EGFR和HER-2蛋白表达与涎腺癌患者性别、年龄、肿瘤最大直径、肿瘤分化程度、组织学亚型无关(P均>0.05);涎腺癌中EGFR和HER-2蛋白表达无相关性(rs =0.166,P>0.05).(3)涎腺癌中EGFR基因高多体扩增的总阳性率为18.75% (15/80),其中黏液表皮样癌13例,腺样囊性癌2例,阳性率分别为43.3%和6.7%,相应蛋白表达强度均为(++)或(+++),表达强度和基因扩增之间呈明显正相关(rs =0.491,P<0.01);涎腺癌中未检测到HER-2基因扩增及17号染色体多体.(4)EGFR蛋白(++/+++)组和基因扩增组患者的生存时间比蛋白(-/+)组和无基因扩增组均明显缩短(P均<0.05).结论黏液表皮样癌高频率、高强度表达EGFR,并发生高多体基因扩增,可作为其分子靶向治疗的靶点.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和腺泡细胞癌中HER-2蛋白弱表达,未检测到基因扩增.【期刊名称】《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年(卷),期】2014(030)008【总页数】5页(P900-904)【关键词】涎腺肿瘤;EGFR;HER-2;分子靶向治疗;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原位杂交【作者】王红霞;陈昊;闫蓉;张昶;徐宏志【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连云港222002;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连云港222002;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连云港222002;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连云港222002;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连云港222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87EGFR和HER-2均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成员,属于Ⅰ型酪氨酸激酶受体,分为胞外区、跨膜区和胞内区三部分,在多种恶性肿瘤中高表达,与肿瘤侵袭、转移密切相关[1-5]。
腮腺分泌性癌2例临床病理分析
第29卷第5期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Vol.29.No.5 2020年10月CHINESE JOURNAL OF HISTOCHEMISTRY AND CYTOCHEMISTRY October.2020腮腺分泌性癌2例临床病理分析王晶晶*,石祥,周先荣(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潜江医院病理科,潜江433100)〔摘要〕目的探讨涎腺分泌性癌(mammary analogue secretory carcinoma,MASC)的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4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潜江医院就诊的16例涎腺腺癌患者病例,观察其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筛选岀2例涎腺分泌性癌。
结果2例均为男性,发病年龄分别为17岁、42岁,均发生于右侧腮腺,均表现为无痛单发性肿块。
2例组织学表现类似,镜下:肿瘤边界不清,呈分叶状结构,排列成微囊状、乳头状或筛状,胞质内可见黏液空泡和顶浆分泌,细胞核呈圆形,可见小核仁。
免疫表型:2例SOX-10,S-100阳性,DOG-1,P63阴性,过碘酸-雪夫(PAS)染色阳性。
结论MASC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涎腺上皮性肿瘤,易于误诊为涎腺腺泡细胞癌,组织学检查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必要时可进行ETV6基因重排予以鉴别。
〔关键词〕分泌性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ETV6基因重排〔中图分类号〕R365〔文献标识码〕A DOI:10.16705/ki.1004-1850.2020.05.011Secretory carcinoma of the parotid gland: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of2casesWang Jingjing*,Shi Xiang,Zhou Xianrong(Department of P athology,Qianjiang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Qianjiang433100,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mammary analogue secretory carcinoma(MASC). Methods16cases of salivary adenocarcinoma admitted to Qianjiang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 from January2014to April2020 were collected and two cases of salivary secretory carcinoma were screened out.The histolog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features were observed and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were reviewed.Results Both cases were male,and the ages of onset were17and42years old,respectively.The tumors were painless single masses on the right parotid gland.2cases had similar hist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resented unclear boundary,lobulated structure,arranged in a microcystic,papillary or cribriform structure.Mucinous vacuoles and apocrine secretion were observed in the cytoplasm,and the cell nucleus was round with visible small nucleoli.The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showed the2cases were positive for SOX-10,S-100and negative for DOG-1,P63,and periodic acid-Schiff(PAS)staining was positive.Conclusion MASC is a rare low-grade malignant salivary epithelial tumor,which is easy to be misdiagnosed as salivary acinic cell carcinoma.Histo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and if necessary,ETV6gene rearrangement,can be performed to assist in differential diagnosis.〔Keywords〕Secretory carcinoma;immunohistochemical phenotype;ETV6gene rearrangement涎腺分泌」性癌(mammary analogue secretory carcinoma,MASC)是新近报道的一种较为少见的涎腺肿瘤,其形态学、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类似于乳腺分泌性癌,于2017年被世界卫生组织(WHO)收录于头颈部肿瘤中,命名为涎腺分泌性癌。
涎腺肿瘤组织病理特点
一、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常规用于涎腺肿瘤鉴别诊断1.淀粉酶用于确定腺泡细胞癌之透明细胞变异型;2.S-100蛋白、肌动蛋白、肌球蛋白用于鉴别肌上皮细胞来源的肿瘤;3.细胞角蛋白用于区分未分化癌和恶性淋巴瘤与肉瘤;4.癌胚抗原和甲状腺球蛋白鉴别原发性涎腺腺癌和转移性甲状腺癌。
二、涎腺肿瘤1.多形性腺瘤据报道,全部涎腺上皮肿瘤的50%以上,占其全部良性肿瘤的87%以上。
病理:浅蓝色的软骨样区域,半透明胶冻状的粘液样区域以及灰白色圆形的小块角化物。
有囊性变时,囊腔大小不一,内含无色透明或褐色液体。
偶见出血和坏死灶。
肿瘤持续时间较长可出现纤维化和钙化。
混合性:肿瘤性上皮,粘液,软骨样基质,上皮细胞常组成腺管样结构或肌上皮和鳞状细胞团片。
肿瘤细胞可分为:腺上皮细胞、肌上皮细胞、未分化导管上皮细胞以及其间呈过度状态的细胞。
2.肌上皮瘤导管样结构少于5%-10%为肌上皮瘤,超过者多为多形性腺瘤。
细胞位于不等量粘液样基质中,但一般不形成软骨样结构。
粘液软骨样基质是肿瘤性肌上皮细胞的产物。
3.腺淋巴瘤约占腮腺全部肿瘤的5%-10%。
病理:剖面大部位实性,灰白色,质地均匀,有时呈干酪样。
部分为囊性,囊内含有粘液样或乳汁样物;有时囊液稀薄,色黄,呈云雾状,并可闪光的胆固醇结晶。
肿瘤由上皮和淋巴样间质组成。
上皮成分形成不规则的大腺管或囊腔并呈乳头状突入官腔内,其上皮细胞排列成假复层。
腺淋巴瘤由嗜酸性上皮细胞及淋巴样间质组成。
其超微结构特点是上皮细胞内含大量畸形线粒体。
4.嗜酸性腺瘤亮细胞、暗细胞5.基底细胞腺瘤无神经麻痹症状。
病理:上皮团块或条索周边层细胞呈栅栏状排列,有明显的基底膜样物包绕。
分为小梁型、管状型、实性型及膜性型。
6.管状腺瘤剖面呈棕黄色,有大小不等的囊腔,内含粘液。
管腔或小梁周围无肌上皮细胞管状腺瘤也是单形腺瘤,且同样好发于上唇。
管状腺瘤的管壁由双层柱状细胞组成,胞浆嗜酸性,而基底细胞胞浆少,嗜碱性;管状间质疏松,缺乏纤维,富于血管;管状腺瘤的基底膜不如基底细胞腺瘤明显;7.乳头状囊腺瘤腮腺最多见。
238例腮腺区肿物临床诊治论文
238例腮腺区肿物临床诊治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和探讨腮腺区肿物的特点及治疗方法。
方法:分析我院10年来收治的238例腮腺区肿物的临床资料。
结果:238例腮腺肿物中,良性肿物178例,占74.8%,恶性肿物21例,占8.8%,其他病变39例,占16.4%。
结论:腮腺肿物中良性占绝大多数,面神经保留及恢复情况良好。
【关键词】腮腺肿物;面神经;区域性切除。
【中图分类号】r73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115-01腮腺区肿物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最多发的疾病之一,涎腺肿物中约80%发生于腮腺,了解腮腺区肿物的发病特点,对诊断及治疗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
本文收集了我院2001—2010年共238例腮腺区肿物治疗资料,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38例,男112例,女126例,男女比例为1:1.25;年龄最小的为3岁,最大的81岁,以30—65岁居多;病程1周—20年,通常为1—5年左右。
临床表现:部位:左侧腮腺区108例,右侧腮腺区130例;肿物大小与形态:最小肿物为1x1x1cm,最大肿物10x8x8cm,多数接近于3x3x3cm,肿物大多呈圆形或卵圆形或结节状;症状:肿物多数表现为无痛性缓慢增长肿块。
1.2 病理分类:良性肿瘤中多形性腺瘤的发病率最高,共135例,占56.7%,其次为腺淋巴瘤(warthin瘤),共30例,占12.6%;恶性肿瘤以黏液表皮样癌最高,共9例,占3.8%,腺样囊性癌及腺泡细胞癌次之,均为5例,占2.1%。
手术后病检结果分类见表。
1.3 治疗方法:腮腺肿物常规做术中快速冰冻检查,根据冰冻结果,腮腺浅叶良性腮腺肿瘤采取解剖面神经腮腺浅叶及肿物切除术,或采取解剖面神经肿物及腮腺局部切除,腮腺深部的良性肿瘤,则需采取解剖面神经腮腺及肿物切除术,而恶性肿瘤则根据具体病变情况决定是否保留面神经及扩大切除,术后辅助放、化疗。
涎腺肿瘤解析
30
Case 2
• 男,34岁 • 左腮腺肿瘤术后7年,左耳下区发现肿物2年。 • 送检左腮腺浅叶7×5×2.5 cm. • 切面见质韧区5×2.5×2.3 cm,不规则,黄褐色、
红褐色,界限不清。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局部淋巴结转移)
161
囊腺癌
大体检查
• 多囊腔隙; • 囊腔内容常为粘液; • 至少有部分区域界限不清。
162
囊腺癌
病理学特点
• 细胞类型:立方,柱状,黏液,透明,嗜酸性 • 大量大小不一的囊腔;部分充满粘液; • 囊之间为纤维结缔组织; • 可见细胞岛、细胞巢、导管样结构; • 囊腔内上皮可见乳头状增生; • 囊腔可发生破裂,引起出血和肉芽组织形成。
96
肉眼检查:
• 冰余破碎组织共1.5×1×0.5 cm; • 灰白、暗褐,质地稍韧。
术中冰冻考虑粘液表皮样癌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诊断
• 乳头状囊腺癌
118
71
腺泡细胞癌
定义: 一种涎腺上皮性恶性肿瘤,至少有一些细胞有
浆液性腺泡细胞分化,特征是胞质内酶原分泌颗粒。 涎腺导管细胞也是该肿瘤的一部分。 细胞学上呈现向腺泡细胞分化
72
临床特点: • 多发生于腮腺 • 小涎腺发生极少见 • 缓慢生长的肿块伴有或不伴疼痛 • 可双侧发生(是最常见的双侧性癌)
前列腺癌36例PSA和PSAP免疫组化表达与临床病理分析
前列腺癌36例PSA和PSAP免疫组化表达与临床病理分析摘要】目的回顾分析36例前列腺癌的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特点,复习相关文献资料,研究前列腺癌的病理诊断依据。
方法收集本院36例前列腺癌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常规HE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在36例前列腺癌中病免疫病理检查结果显示:PSA、PSAP例均多呈阳性反应。
结论结合临床资料、病理形态改变及免疫组化表达及手术前血清PSA常规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对提高前列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的病理诊断意义。
【关键词】前列腺癌临床病理学免疫组化 PSA PSAP【中图分类号】R73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2-0032-01前列腺癌是当前威胁全球男性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以欧美发达国家最常见,是欧美国家男性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1]。
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生殖系统中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50岁以上,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递增。
在我国目前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欧美国家为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前5位。
根据临床表现分为:(1)临床显著型:表现为局部尿道受压或直接被浸润所引起的排尿困难、血尿以及局部疼痛症状,活组织检查证实为癌者;(2)临床隐匿型:癌肿较小,局部证实不明显,在出现转移症状时才被发现;(3)亚临床型:体积更小,在手术切除标本镜检时偶然发现,往往已经转移;(4)临床潜在型:无任何临床表现,仅在尸检时偶而发现的前列腺癌。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本院2001年~2013年间前列腺癌手术标本,双盲法对全部切片进行组织学分型及复诊。
所有患者病理检查前均未行放疗及化疗。
前列腺癌均经免疫组化PSA及PSAP检查证实。
1.2 方法标本均为中性甲醛固定,常规肉眼检查、取材、石蜡包埋、切片脱蜡,HE染色。
免疫组化检查均应用EnVision法作PSA及PSAP、CK等免疫标记以辅助诊断,所有抗体均购自福建迈新公司,均为工作液,均在枸橼酸盐缓冲液中修复后,所有操作均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涎腺透明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
磊
2 结 果
¨、
表I 俐 忠肯 纾 问痫 盟 岛榆 .
目I 临 * j 目 2 ” f £ I } Ⅲ
2 1 临床 表现
均 排 1转 傅 肿蝴 弗
发 病部 化 均 舟 口内 小涎 腺 许 布区 、 临
庠 E表现 为 茫 忡计 1 也蚨 2侧 面伴 仃 疡 ; 痫 T 状 2例 外
癌 殛 女
单 一多 边计 透叫 细胞 蜘成 或 仃 ;
晌 胞
比例 胞啦 淡伊 红 谁也 般 腺骨 样蛄 树
自
m 地
艇
I
诊 断
岿
女 女
6I
2 8
晦
月
I 卟牛 柴} l 糊 十H E J ' l ' I t
!十』 _ J 4 ntH
・
q龃 憎
蚋1 帆"物
_ l 杜 一 ¨ 溃疡 1枷 物 件 溃 %
精 尚 清 7 齄
关 键词 泄 腺忡 慵 ; ¨ 胞 . 遮 】
中 圄分 类号 R 7 H
渗断
文献 标识 码 : B
22 常规病 理检 查 盎 f晰 色 J 】
迄 夸删内 立
观 忡 化 I 幢 辅
删4艇 I 。 【 织 圮0 螂砷
文 章编 号 : l j 7 1 ( 0 7l 】 } ∞ I 39 20 ( 一 q 川 ) J 7
舸 I 210 8 科 03
作
什: 束 雌 女 士侄
【 )53ul l 8 l 】 0 2
.i 1 1 1 Ⅲ a rl 4 6 3 【
维普资讯
临 与 宾艟 祸理 学杂 志 Jf
2 8 哪自
Pzl 2{ . ( I d 0 7Fh l t h
涎腺腺泡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
涎腺腺泡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1.组织学特征:涎腺腺泡细胞癌主要由腺泡结构和基质组成。
腺泡结构由一层层细胞包围着,并在空腔内形成许多细小的腺泡。
这些腺泡细胞以独特的形态出现,细胞外形呈典型的玫瑰花形,具有高度染色性、核聚集现象和核裂变。
而基质主要由纤维组织和Ⅰ型和Ⅲ型胶原纤维组成。
2.形态学特征:涎腺腺泡细胞癌可分为三个亚型,分别为囊型、实性和管型亚型。
囊型亚型是最为常见的,腺泡腔内充满腺泡细胞,并伴有局灶性囊壁破裂形成的囊腔。
实性亚型则在囊型基础上,无明显的腔内结构,呈实性生长模式。
而管型亚型则表现为多个远离肿瘤中心的细小管腔。
3.免疫组化表达:涎腺腺泡细胞癌细胞内常显示神经内分泌样分泌颗粒、复合微小囊泡和链球菌样氨基酸激酶。
细胞膜上可表达雌激素受体,约30%-50%的病例高度表达p53蛋白。
此外,Ki-67指数也常用于判断细胞增殖活性和预后。
4.生长方式和浸润性:涎腺腺泡细胞癌具有高度浸润性、渗透性和侵袭性,可通过神经、淋巴和血管侵犯进入周围组织。
肿瘤细胞往往沿着神经纤维的走向逐渐扩散,导致肿瘤迁徙和复发。
此外,其浸润性生长也常导致手术切缘阳性。
5. 分子遗传学:最近的研究发现,染色体上一些关键基因的突变与涎腺腺泡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K-ras基因、Pten基因和C-Kit基因的突变在此疾病中较为常见。
6.临床表现和预后:患者首发症状常为不疼痛的肿块,常伴有面部神经症状,如面瘫、感觉丧失等。
此外,涎腺腺泡细胞癌生长潜伏期长,易于距肿瘤手术切缘迁移和术后复发,因此预后较为差劲。
5年生存率仅为30%-40%。
总结起来,涎腺腺泡细胞癌是一种具有高度浸润性和侵袭性的恶性涎腺肿瘤。
其典型的组织学形态特点是腺泡结构的形成和独特的腺泡细胞形态。
临床上常表现为面部肿块和神经症状。
预后较差,容易术后复发。
全面的病理分析对于诊断和治疗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涎腺腺泡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涎腺腺泡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符攀峰【摘要】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acinic cell carcinoma (ACC) of salivary glands, and analyze their correlation with prognosis. Method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follow-up data of 71 patients with ACC were reviewed retrospectively. 56 subjects who had completed follow-up period were divided into death group (n=18) and non-death group (n=38) according to the survival results.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conducted to test the rela-tion between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the deaths of ACC patients. Multivariate analysis by Cox proportional-haz-ard model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for prognosis in ACC patients. Result A high percentage of the 71 cases of patients had an onset age of 40 to 60, a disease duration <5 years, lumps without tenderness, medium texture, clear boundaries around lumps, satisfactory mobility, no lymph node metastasis observed, parotid gland as disease onset re-gion, tumor diameter of 2 to 4 cm, clinical st age Ⅰ and not undergone postoperative chemotherapy;among the 56 patients who had completed follow-up period, the recurrence rate was 35.71%, the rate of region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was 21.43%, the rate of lung metastasis was 10.71%, the death rate was 32.14%, and the postoperative 1-, 3-, 5-and over 5-year survival rate was 96.43%, 92.86%, 82.14%and67.86%respectively;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onset age, lump boundaries, lymph node metastasis, disease onset region andclinical stage between death group and non-death group(P<0.05);multivariate Cox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onset age, clinical stage, lymph node metastasis were risk factors for the prognosis of ACC patients (P<0.05). Conclusion ACC is most common in patients aged 40 to 60, often located in parotid gland and lack of characteristic clinical manifestations;the recurrence rate of ACC is low and the survival rate within 5 years is high;the onset age, clinical stage and lymph node metastasis are the risk factors for the prognosis of ACC patients.%目的观察涎腺腺泡细胞癌(ACC)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AC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随访资料,根据患者生存情况将完成随访的56例患者分为死亡组(n=18)和未死亡组(n=38).对临床病理特征与ACC患者死亡的相关性进行分析.采用Cox回归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推测影响AC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71例ACC患者中,发病年龄为40~60岁、病程﹤5年、肿块无压痛、质地中等、肿物边界清晰、移动度尚可、无淋巴结转移,发病部位为腮腺、肿瘤直径为2~4 cm、临床分期为Ⅰ期、术后未接受化疗的患者所占比例较多;在完成随访的56例患者中,复发率为35.71%、区域淋巴结转移率为21.43%、肺部转移率为10.71%、死亡率为32.14%,术后1年、3年、5年及5年以上的生存率分别为96.43%、92.86%、82.14%及67.86%;死亡组和未死亡组患者的发病年龄、肿物边界情况、淋巴结转移情况、发病部位及临床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年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是影响AC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ACC以40~60岁的患者居多,多见于腮腺,临床缺乏特征性表现;复发率低、5年内生存率较高;发病年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是影响AC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期刊名称】《癌症进展》【年(卷),期】2017(015)006【总页数】4页(P713-716)【关键词】涏腺腺泡细胞癌;临床特征;病理特征;预后;相关性【作者】符攀峰【作者单位】南阳市口腔医院病理科,河南南阳 47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8涏腺腺泡细胞癌(acinic cell carcinoma,ACC)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涎腺上皮性恶性肿瘤,占全部涎腺上皮性肿瘤的5.1%~12.0%,占所有恶性涏腺肿瘤的10%~17%,以腮腺发生率最高达81%,其次为颌下腺和小涏腺,发生率分别为13%、4%,可累及双侧,以颊、上唇及腭最为多见[1-3]。
腮腺癌的综合治疗总结分析
·569·
部分胎盘早剥 1 例, 高龄初产妇 7 例, 胎儿宫内发育迟缓 ( I2 U GR ) 1 例, 低位前置胎盘 1 例。 112 诊断方法: 采用多普勒胎儿探测仪听胎心, 电子胎心监 护仪外监护。依 据 胎 心 监 护、羊水情况及胎心率> 160 次 m in 或< 120 次 m in 诊断。 2 结 果 211 发生胎儿宫内窘迫的时间: 59 例胎儿宫内窘迫诊断 中, 发生在孕 37 周 3 例 (511% ) , 孕 38 周 5 例 (815) , 孕 39 周 24 例 (4017% ) , 孕 40 周 16 例 (2711% ) , 孕 41 周 10 例 (1619% ) , 孕 42 周 以 上 1 例 ( 117% )。 未 进 入 产 程 38 例 (6414% ) , 潜伏期 15 例 (2514% ) , 活跃期 6 例 (1012% )。 212 诊断胎儿宫内窘迫情况: 胎心监护仪结果, 胎心率> 160 次 m in 18 例, 占 2711% ; 胎心率< 120 次 m in 15 例, 占 2514% ; 胎心率正常 26 例, 占 4411%。 其中晚期减速 3 例 ( 511% ) , 变异减速 4 例 (618% ) , 无负荷试验 (N ST ) 无反应 者 11 例 (1816% )。 羊水 度污染 1 例 (1. 7% ) , 度污染 1 例 (1. 7% ) , 度污染 3 例 (515% ) 。 213 术中羊水情况: 羊水正常 30 例 (5019% ) , I 度污染 10 例 ( 1710% ) , 度 污 染 4 例 ( 618% ) , 度 污 染 15 例 (2514% )。 214 出生后胎儿情况: A p gar 评分正常 50 例 (8418% ) , 窒 息 9 例 (1513% ) , 其中轻度窒息 7 例 (1119% ) , 重度窒息 2 例 (314% )。其中术前胎心率增快者发生新生儿窒息 3 例, 胎 心率减慢者发生新生儿窒息 3 例, 变异减速发生窒息 1 例。 术前发现羊水污染发生窒息: 度污染 1 例, 度污染 1 例。 215 胎盘及脐带异常情况: 脐带绕颈 25 例, 绕身 6 例, 绕肢 体 5 例, 脐带过短 2 例, 脐带根部血肿 1 例, 旋转过度 5 例, 部分胎盘早剥 2 例。 3 讨 论 3. 1 诊断及手术前后符合率: 胎儿宫内窘迫诊断目前主要 根据胎心率的变化、羊水污染情况、胎动及胎儿头皮血 pH 值[2]。 本文显示胎儿宫内窘迫剖宫产前后符合率, 以新生儿 A p gar 评分≤7 分为标准为 1512% , 羊水 度以上污染为标 准为 3212%。 但有些学者认为阴道分娩羊水污染也难以说 明胎儿宫内窘迫, 因有时是成熟胎儿生理性肠蠕动或脐带偶
涎腺腺泡细胞癌36例临床病理分析
涎腺腺泡细胞癌36例临床病理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探讨涎腺腺泡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
方法复习36例涎腺腺泡细胞癌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切片并做相应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涎腺腺泡细胞癌男女发病均等,各年龄组均可发病,好发于腮腺浅叶,生长缓慢,病程长,预后相对较好。
肉眼观:肿瘤直径3~10cm,呈浸润性生长,部分病例周围组织中可见小的瘤结。
切面灰白色或浅粉红色,质地较软,易碎。
镜检:五种类型的细胞组成四种组织类型。
免疫表型:CK18呈细胞膜型阳性、CK7阴性具有特异性。
结论涎腺腺泡细胞癌癌细胞类型和组织类型的多样性是该肿瘤的特征,不同的组织学类型应与其组织学形态相似的肿瘤鉴别,免疫表型起关键作用。
腺泡细胞癌发病少,属低度恶性肿瘤,治疗首选以根治性手术切除,病变范围广或复发病例可行术后放疗以减少局部复发和转移。
【关键词】涎腺腺泡细胞癌;细胞类型和组织类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涎腺腺泡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WHO(2003年版)头颈部肿瘤分类中,将涎腺腺泡细胞癌定义为:涎腺腺泡细胞癌是一种涎腺上皮性恶性肿瘤,至少有一些细胞有浆液性腺泡细胞分化,特征是胞质内酶原分泌颗粒;涎腺导管细胞也是该肿瘤的一部分[1]。
基于其细胞类型和组织类型的多样性,诊断有一定困难。
我们收集近15年来36例涎腺腺泡细胞癌结合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收集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病理科1994-01~2008-10间诊断的36例涎腺腺泡细胞癌病例,参照WHO(2003年版)头颈部肿瘤的分类标准复查切片,并复习其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
1.2方法所有标本均采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常规切片,HE染色,经光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明确诊断。
涎腺腺泡细胞癌36例临床病理分析
[2 . b , . e a h , . . u a , . hi r h b M K - 1 ]M A i a K B nSl a M A G / t H C e h u o , . h d a ra ko n
l b, Kh b r , F i m R. ai M. n Ama a, I B y o t i A. a ie F. rl a, Mz l f d a, B e r M. . e r i n a e 1 Th o i s u o a la y t mo p n r a :T  ̄s 8 a d lt ta . e s l p e d p pi r d l u ro a c e s wo et n i- f e
忱, 傅德 良. 胰腺 实性假乳头状 瘸的诊断和治疗 [ ] 中 国实 J.
性颗粒 , 无假 乳头状结构排列 , 免疫组化 结果 C 、nIiae阳 K Isl s l n
性 , O一1一 A 而 t T阴性 …。
用外科杂志 ,0 82 ( ) 39— 5 . 2 0 ,8 5 :4 3 0
柱状黏液上皮 , 呈乳头状 或实性 团快状 排列 , 细胞 核大 明显异 型, S ’ 而 聃 为假乳头排 列 , 无黏 液上 皮 j ( )胰 腺腺 泡细 。 4
学分析 [ ] 中国癌症杂志,0 4 1 ( )2 7 2 9 J. 2 0 。 3 :3 — 3 . 4
[ ] 谭文莉 , 6 汤如 勇 , 吴元佐 , 胰腺 实性假乳头状瘤 的 C 、 R 诊 等. TMI 断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072 6 :5 —6. J. 20 , 8( )6 8 ( 】 BaoP Na nWH, a e E ca 伽 n , gl adct 7 hnt ,e o l W lr M, / i i ,n y - s I. 咖.l g o
β-catenin和Ki67在涎腺腺泡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β-catenin和Ki67在涎腺腺泡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张丽慧;吴兰雁;姚甜;赵业;郑亚鸽【摘要】目的探讨β-catenin和Ki67在预测涎腺腺泡细胞癌(AciCC)预后中可能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PV两步法分别检测β-catenin和Ki67蛋白在46例AciCC、10例腮腺肿瘤瘤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对相关临床病例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46例AciCC中18例复发,6例发生淋巴结转移.β-catenin的异常表达在AciCC复发组高于无复发组(P<0.05);Ki67的标记指数≥10%时,复发率较高(P<0.01),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0.01).结论β-catenin和Ki67表达可以作为预测AciCC预后的辅助因子.【期刊名称】《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45)006【总页数】5页(P474-477,549)【关键词】涎腺;腺泡细胞癌;β-catenin;Ki67;免疫组织化学【作者】张丽慧;吴兰雁;姚甜;赵业;郑亚鸽【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医学院口腔系,西安710021;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病理科;中国解放军第四一一医院;山西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口腔科;成都市双流县妇幼保健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8腺泡细胞癌(acinic cell carcinoma,AciCC)是一相对少见的涎腺上皮源性肿瘤,大约占所有涎腺肿瘤的2%-9%,所有涎腺恶性肿瘤的10%-17%[1,2]。
通常发生在腮腺,儿童也可发生。
由于AciCC组织学类型及细胞形态复杂多样,与其他涎腺肿瘤组织形态存在交叉重叠,所以对该瘤的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的判定尚存在一定困难。
β-连环蛋白(β-catenin)不仅在细胞黏附中发挥作用,还是一种多功能蛋白,在信号传导、细胞的增殖、分化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β-catenin可以在细胞骨架中连接E-cadherin和α-catenin组成E-cadherin-catenin复合物来调节并维持细胞间的黏附。
腮腺癌95例临床分析
腮腺癌95例临床分析
罗瑞华;齐金星
【期刊名称】《河南肿瘤学杂志》
【年(卷),期】1996(009)003
【摘要】1983-1992年共收治腮腺癌患者95例。
年龄9-72岁,病
程7月-32年。
主要病理类型为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恶性混合癌、腺癌、腺泡细胞癌、头状囊腺癌、鳞癌。
本组病例均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对33例患者追加术后放的发性病珠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85.25%、81.40%、60.00%。
复发性病珠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76.47%、72.00%、50.00%。
我们认为肿瘤类型、临床分期、
【总页数】3页(P188-190)
【作者】罗瑞华;齐金星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6
【相关文献】
1.腮腺癌135例临床分析 [J], 赏金标;魏启春;王可敬;郭良;葛明华
2.腮腺癌肉瘤1例并文献复习 [J], 熊海丹; 许承弼; 王团结; 李绍楠; 辛丁
3.保留耳大神经束的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对腮腺癌患者面神经功能的影响 [J], 王新;潘红;苗红玲
4.腮腺癌术后放射治疗的临床分析 [J], 张俊红;梁辰;王涛;谢丛华
5.腮腺癌33例术后放疗的临床分析 [J], 王涛;谢丛华;周云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口腔科住院医师考试:2022口腔科感染真题模拟及答案(6)
口腔科住院医师考试:2022口腔科感染真题模拟及答案(6)1、男,35岁。
因5天来右下后牙肿痛,今日全身不适来就诊。
查患者痛苦面容,右面颊部肿胀较明显。
右下第一前磨牙远中颈部龋深穿髓,无探痛,Ⅲ度松动,叩痛(+++),龈红肿明显,移行沟变平。
扪诊牙龈肿胀有波动感的方法是()(单选题)A. 棉球口内扪诊B. 单指口内扪诊C. 二指口内扪诊D. 二指口外扪诊E. 双手口外扪诊试题答案:B2、口腔临床上推荐的表面消毒剂是()(单选题)A. 碘伏次氯酸钠酚类合成物B. 次氯酸钠碘伏C. 碘伏戊二醛溶液乙醇D. 碘伏洗必泰溶液乙醇E. 碘伏洗必泰溶液戊二醛溶液试题答案:A3、男,35岁。
因5天来右下后牙肿痛,今日全身不适来就诊。
查患者痛苦面容,右面颊部肿胀较明显。
右下第一前磨牙远中颈部龋深穿髓,无探痛,Ⅲ度松动,叩痛(+++),龈红肿明显,移行沟变平。
扪诊牙龈肿胀有波动感的方法是()(单选题)A. 棉球口内扪诊B. 单指口内扪诊C. 二指口内扪诊D. 二指口外扪诊E. 双手口外扪诊试题答案:B4、戊二醛一酚溶液使用的稀释度是()(单选题)A. 1:2B. 1:4C. 1:8D. 1:16E. 1:32试题答案:D5、从口腔临床交叉感染的病原学考虑,在口腔医疗保健过程中最危险且最常见的感染是()(单选题)A. 病毒感染B. 细菌感染C. 真菌感染D. 原虫感染E. 以上均是试题答案:A6、牙源性角化囊肿易复发的组织学、生物学基础是()(多选题)A. 囊壁薄易碎,手术难以完整摘除B. 主囊的囊壁内可含卫星囊或微小的子囊C. 囊肿的生长方式特殊,常沿抗性小的途径生长D. 穿破骨组织与软组织粘连,手术不易彻底E. 衬里上皮有异形性试题答案:A,B,C,D7、腐败坏死性口底蜂窝织炎广泛切开引流的目的不包括()(单选题)A. 预防呼吸困难发生B. 改变厌氧环境C. 促进毒素排出体外D. 达到充分引流E. 消除皮下气肿试题答案:E8、干槽症的特征性表现是()(单选题)A. 开口受限B. 冷热痛C. 术后1~3天放射性疼痛D. 术后3~5天肿痛未开始消退E. 拔牙创内无血凝块试题答案:E9、女性患者,40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涎腺腺泡细胞癌36例临床病理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涎腺腺泡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
方法复习36例涎腺腺泡细胞癌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切片并做相应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涎腺腺泡细胞癌男女发病均等,各年龄组均可发病,好发于腮腺浅叶,生长缓慢,病程长,预后相对较好。
肉眼观:肿瘤直径3~10cm,呈浸润性生长,部分病例周围组织中可见小的瘤结。
切面灰白色或浅粉红色,质地较软,易碎。
镜检:五种类型的细胞组成四种组织类型。
免疫表型:CK18呈细胞膜型阳性、CK7阴性具有特异性。
结论涎腺腺泡细胞癌癌细胞类型和组织类型的多样性是该肿瘤的特征,不同的组织学类型应与其组织学形态相似的肿瘤鉴别,免疫表型起关键作用。
腺泡细胞癌发病少,属低度恶性肿瘤,治疗首选以根治性手术切除,病变范围广或复发病例可行术后放疗以减少局部复发和转移。
【关键词】涎腺腺泡细胞癌;细胞类型和组织类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
涎腺腺泡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WHO(2003年版)头颈部肿瘤分类中,将涎腺腺泡细胞癌定义为:涎腺腺泡细胞癌是一种涎腺上皮性恶性肿瘤,至少有一些细胞有浆液性腺泡细胞分化,特征是胞质内酶原分泌颗粒;涎腺导管细胞也是该肿瘤的一部分[1]。
基于其细胞类型和组织类型的多样性,诊断有一定困难。
我们收集近15年来36例涎腺腺泡细胞癌结合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收集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病理科1994-01~2008-10间诊断的36例涎腺腺泡细胞癌病例,参照WHO(2003年版)头颈部肿瘤的分类标准复查切片,并复习其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
1.2方法所有标本均采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常规切片,HE染色,经光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明确诊断。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EnVision二步法,选用抗体为AE1/AE3、CK7、CK18、Tg、TTF-1、CgA、Syn、SMA、MSA、Myosin、S-100和Ki-67。
所有抗体及试剂盒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2结果
2.1临床资料本组36例腺泡细胞癌中男性16例,女性20例,男女之比为0.8∶1,女性稍多于男性。
年龄从11岁~67岁,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中位年龄44岁。
发病时间最短3个月,最长14年,平均3年。
30例位于腮腺浅叶,占8
3.3%;小涎腺,占13.9%,以颊2例(5.6%)、上唇1例(2.8%)和腭2例(5.6%)多见,颌下腺1例(2.8%)。
表现为无痛性肿块29例,肿块伴有疼痛7例;肿物活动、边界清23例,活动差或固定者11例,边界不清2例;面神经受累以致面瘫者2例;近期生长较快者12例。
肿瘤最大直径10.0cm,最小3.0cm,平均5.5cm。
随访6-166个月,16例复发,复发率为4
4.4%,其中,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7例,转移率为19.4%,肺部转移3例,转移率为8.3%。
9例死亡,死亡率25%。
5年、10年和和15年生存率分别为86.1%、77.8%
和75%。
2.2病理检查
,最小者为3.0cm×2.5cm×2.4cm。
肿块呈圆形、卵圆形、结节状或分叶状,似有包膜,但呈浸润性生长,部分病例周围组织中可见小的瘤结。
切面灰白色或浅粉红色,质地较软,易碎,有时见出血、坏死和囊性变。
,呈多边形,排列呈栅栏状,胞浆染色浅,有散在的嗜碱性颗粒,核圆形,近基底部,细胞膜清晰,细胞间有清楚界限,见图1。
(2)非特异腺样细胞:细胞呈圆形或多边形,核较小,胞浆嗜碱性,含丰富的嗜碱性颗粒,细胞密集,细胞间缺乏清楚界限,见图2。
(3)闰管样细胞:细胞呈立方或矮柱状,核居中、较大呈圆形,可见1-2个核仁,胞浆微嗜酸性,均质状。
这些细胞常围绕成小腺腔,见图3。
(4)空泡样细胞:细胞大小不一,呈圆形或卵圆形,细胞核固缩,常被挤压至细胞一侧,胞浆内含多个细小空泡或形成数个较大的空泡,见图4。
(5)透明样细胞:细胞呈圆形,核小中位,胞浆透明,含细丝网状物,细胞之间境界清楚,见图5。
上述不同类型的细胞,在同一肿瘤中可以同时存在,或以某一种类型的细胞为主。
,占75%。
腺泡样细胞为主,细胞排列成原始腺泡或片块状(图6),可见沙砾体。
部分片块状排列者细胞胞浆空泡样变而全部透明。
14例复发,其中5例发生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3例发生远处,转移部位是肺脏。
复发和转移病例肉眼和镜下可见肿瘤浸润和肿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