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肿瘤
涎腺肿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涎腺肿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ab945f97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b5.png)
涎腺肿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一、概述
肿瘤是涎腺组织中最常见的疾病,其中绝大多数是上皮性肿瘤,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较少见。
涎腺上皮性肿瘤的病理类型十分复杂,不同类型的肿瘤在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均不相同。
涎腺肿瘤中,良性肿瘤占75%左右,其中以多形性腺瘤及沃辛瘤最常见。
下面跟随有问必答网小编一起了解怎么治疗涎腺肿瘤。
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二、步骤/方法:
1、发生了这样的疾病以后,一定要做手术切除,不能作肿瘤摘除,即剜处术,而应在肿瘤包膜外正常腺体组织内切除。
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应保留面神经,下颌下腺多形性腺瘤应包括下颌下腺一并切除。
2、沃辛瘤又名腺淋巴瘤,此病的发生与淋巴结有关。
在胚胎发育时期,腮腺和腮腺内的淋巴组织同时发育,乳腺体组织可以迷走到淋巴组织中。
这种米走的腺体组织发生肿瘤变,即为沃辛瘤。
3、这样的肿瘤常位于腮腺后下极,可考虑作联通肿瘤以及周围0.5cm以上正常腮腺切除的腮腺部分切除术,这种方式不同于剜除术,不会造成复发,但可保留腮腺导管及大部分腮腺的功能。
术中应切除腮腺后下极及其周围淋巴结,以免出现新的肿瘤。
三、注意事项:
此肿瘤从少年到老年均可发病,但以40~60岁最多见,女性较男性多见。
所以,女性朋友们不要一味的预防个别病症,要做到全面预防,才能做到身体健康。
涎腺肿瘤的护理
![涎腺肿瘤的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10a0f12e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41.png)
涎腺肿瘤的护理
【概念】
肿瘤是涎腺组织中最常见的疾病,其中绝大多数是上皮性肿瘤,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较少见。
涎腺上皮性肿瘤的病理类型十分复杂,不同类型的肿瘤在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均不相同。
涎腺肿瘤中良性肿瘤占%左右
【临床特点】
最常见于腮腺,其次为下颌下腺,舌下腺极少见。
发生于小唾液腺者,以腭部为最常见。
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以30-50岁为多见,女性多于男性。
肿瘤生长缓慢,常无自觉症状。
肿瘤界限清楚,质地中等,扪诊呈结节状,一般可活动。
当肿瘤在缓慢生长一段时期以后,突然出现生长加速,并伴有疼痛神经麻痹等症状时,应考虑恶变的可能。
【护理评估】
根据病史及很多临床表现结合B超CT等影像学检查诊断细针吸活检有助于诊断但大唾液腺肿瘤不宜作切取活检以免造成肿瘤细胞种植。
【护理措施】
1、保持口腔清洁,进餐后勤漱口。
2、加强营养,适当的增加维生素、蛋白质的摄入;少吃刺激性(如酸、辣、苦等)食物。
3、放疗患者定期检测血象变化,多进行张口训练。
4、定期复查。
5、耐心与病人讲解有关知识,坚固病人信心,鼓励患者积极的对待治疗。
涎腺肿瘤解析
![涎腺肿瘤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4fe2642192e45361166f53f.png)
30
Case 2
• 男,34岁 • 左腮腺肿瘤术后7年,左耳下区发现肿物2年。 • 送检左腮腺浅叶7×5×2.5 cm. • 切面见质韧区5×2.5×2.3 cm,不规则,黄褐色、
红褐色,界限不清。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局部淋巴结转移)
161
囊腺癌
大体检查
• 多囊腔隙; • 囊腔内容常为粘液; • 至少有部分区域界限不清。
162
囊腺癌
病理学特点
• 细胞类型:立方,柱状,黏液,透明,嗜酸性 • 大量大小不一的囊腔;部分充满粘液; • 囊之间为纤维结缔组织; • 可见细胞岛、细胞巢、导管样结构; • 囊腔内上皮可见乳头状增生; • 囊腔可发生破裂,引起出血和肉芽组织形成。
96
肉眼检查:
• 冰余破碎组织共1.5×1×0.5 cm; • 灰白、暗褐,质地稍韧。
术中冰冻考虑粘液表皮样癌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诊断
• 乳头状囊腺癌
118
71
腺泡细胞癌
定义: 一种涎腺上皮性恶性肿瘤,至少有一些细胞有
浆液性腺泡细胞分化,特征是胞质内酶原分泌颗粒。 涎腺导管细胞也是该肿瘤的一部分。 细胞学上呈现向腺泡细胞分化
72
临床特点: • 多发生于腮腺 • 小涎腺发生极少见 • 缓慢生长的肿块伴有或不伴疼痛 • 可双侧发生(是最常见的双侧性癌)
涎腺肿瘤及瘤样病变讲解材料
![涎腺肿瘤及瘤样病变讲解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ad5784b5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96.png)
诊断其他涎腺恶性肿瘤需结 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影 像学检查,最终确诊需依靠 病理学检查。
其他涎腺恶性肿瘤的治疗因 类型不同而异,但多数以手 术切除为主,辅以放疗、化 疗等综合治疗。同时,对于 某些特殊类型的肿瘤,如淋 巴瘤等,可能还需要采用免 疫治疗等针对性治疗方法。
04 瘤样病变
涎腺囊肿
发病原因
03 涎腺恶性肿瘤
粘液表皮样癌
发病机制
粘液表皮样癌起源于涎腺的导管上 皮,其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
包括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
临床表现
患者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 着病情发展,可出现局部肿块 、疼痛、面瘫等症状。
诊断方法
诊断粘液表皮样癌需结合患者病 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最 终确诊需依靠病理学检查。
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
涎腺肿瘤的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疼痛、肿块、面部麻木等 症状。瘤样病变的临床表现则因其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如涎腺囊肿可表现为无 痛性肿块,涎腺炎症则可出现红肿、疼痛等症状。
诊断方法
涎腺肿瘤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等) 和病理学检查(如穿刺活检、手术切除后病理检查等)。瘤样病变的诊断则主要 依据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
临床表现
涎腺囊肿多由涎腺导管阻塞导致分泌物滞 留所致,也可能与先天发育异常、损伤等 因素有关。
涎腺囊肿多发生于腮腺、下颌下腺等部位 ,表现为局部无痛性肿块,质地软,边界 清晰,可活动。
诊断方法
治疗手段
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如B超 、CT等)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依靠病 理检查。
涎腺囊肿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对于较小 的囊肿也可采用穿刺抽液后注入硬化剂的方 法治疗。
唾腺肿瘤
![唾腺肿瘤](https://img.taocdn.com/s3/m/810755714a7302768f993968.png)
涎腺肿瘤中的诊断难题
• 肿瘤类型多 • 形态学谱广 • 组织学亚型较多 • 不同肿瘤类型形态学有交
叉
涎腺肿瘤中的诊断难题
• 对于嗜酸细胞肿瘤 、肌上皮瘤和基底 细胞肿瘤,良恶性 分界不明显。
• 很难预测某些肿瘤 的后果,如腺泡细 胞癌。
细胞癌、黏液表皮样癌)
涎腺肿瘤的基本情况
• 提示涎腺肿瘤的形态学特征
– 导管和肌上皮成分存在 – 大量基底膜样物质 – 基底样细胞岛存在
• 导管细胞: 常分泌中性黏液 (嗜酸性; PASD+)
• 肌上皮细胞: 常分泌酸性间质型蓝色黏液 ( 爱辛蓝+)和基底膜样物质 (PASD+)
涎腺良性上皮性肿瘤
– Warthin瘤 – 高级别癌
• 多见于老年人,但也可发生于年轻 人/儿童,特别是下列类型肿瘤:
– 黏液表皮样癌* – 腺泡细胞癌 – 多形性腺瘤 – 淋巴上皮样癌
涎腺肿瘤的基本情况
• 腮腺或颈部淋巴结内可含有涎腺组织 ,可成为淋巴结内原发性涎腺肿瘤的 来源。
– Warthin 瘤被认为来源于淋巴结 – 涎腺原发性癌偶可起源于淋巴结 (如腺泡
得明显. • 肌上皮和改变的肌上皮细胞用肌样标记染
色可不一致 (不总是阴性,最好用calponin), S100, CK14或p63. 有时腔上皮细胞 S100或 CK14强阳性.
多形性腺瘤的生物学行为
• 生长缓慢; 完全切除后复发者<5% • 不完全切除者常可复发 (每年1%); 复发的肿
瘤常为多结节性. 危险因子:
分化癌, 鳞状细胞癌, 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
涎腺肿瘤(1)—多形性腺瘤
![涎腺肿瘤(1)—多形性腺瘤](https://img.taocdn.com/s3/m/7c1144da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98.png)
涎腺肿瘤(1)—多形性腺瘤
多形性腺瘤又称混合瘤,是最常见的涎腺肿瘤,因肿瘤中含有肿瘤性上皮组织、黏液样组织和软骨样组织,组织学形态呈显著的多形性及混合性,故称“混合瘤”。
混合瘤好发于腮腺,约75%发生在腮腺浅叶,其次为腭腺及颌下腺,混合瘤多见于中青年人。
右侧腮腺多形性腺瘤↑
多形性腺瘤结构组织复杂,各个肿瘤之间或同一个肿瘤内均有不同侧组织,上皮细胞成分多时,质地较硬,剖面呈灰白色;黏液样组织丰富时,质地较软;软骨样组织较多时,质地较硬,剖面呈淡蓝色、半透明。
左侧颌下腺多形性腺瘤,内部可见钙化↑
超声表现:腺体内见单个(少数为多个)实性肿块,呈圆形、椭圆形、梨型的实性肿块,边界通常清楚光滑,内部回声均匀或欠均匀,部分可呈分叶状,边缘清晰但可以不规则,内部可见钙化(少见),少数肿块可发生囊性变。
肿块内部及周边无或有稀疏的血流信号,周边也可见环状血流(提篮样血流),并可见穿支血流,频谱显示为中低速的动脉血流,同时有低速的静脉血流。
多形性腺瘤的生物学特性属于交界性肿瘤,具有易种植,好复发的特点,多形性腺瘤的复发率几乎完全取决于第一次手术是否充分切除,颌下腺多形性腺瘤,应包括颌下腺一并切除。
肿瘤位于腮腺浅叶一般做肿瘤及浅叶切除,当肿瘤位于腮腺后下极,可采取肿瘤及周围部分正常组织的区域性切除术。
口腔学:涎腺肿瘤课件
![口腔学:涎腺肿瘤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aafa657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af.png)
生物学行为
此瘤呈浸润性生长,复发率较高,可发生局部 淋巴结转移,偶见骨、肺、脑部转移,均应视为恶 性并采取根治性手术,佐以放疗;
组织学分级不同,转移率和5年生存率均不一样: 低、中、高度恶性肿瘤的远隔转移率分别 为2%、16%、35% 低度恶性者5年生存率为92%,中、高度恶 性者仅为49%
非浸润型:仅见局限性恶变区,未浸润周围组织,又 称为包膜内癌或“原位癌” 。手术完全切除,预后良好。 浸润性癌:恶性成分浸润周围组织。预后与浸润的范 围有关,癌浸润在8mm以下者,其5年生存率为100%, 超过8mm者,5年生存率在50%以下。 癌肉瘤型:又称真性恶性混合瘤,极少见,由癌和肉 瘤两部分组成。肉瘤成分多为软骨肉瘤。这型肿瘤致 死率很高,5年生存率几乎为零。转移性肿瘤中常含 有癌和肉瘤两种成分。 转移性多形性腺瘤:罕见,组织学上为良性肿瘤,但 发生远处转移,其转移瘤也呈良性混合瘤表现。
病理特点
肉眼观: 肿物圆形或卵圆形,直径3~4cm,表面光滑,略呈分叶状。
包膜较薄,偶尔不完整。切面大部为实性,灰白色,质地均匀, 有时呈干酪样。部分为囊性,囊内含粘液样或乳汁样物。
镜下观:
肿瘤由腺上皮和淋巴样间质组成。 ①上皮成分常形成不规则的腺管或囊腔并呈乳头状突入囊腔内; ②上皮细胞排列成双层,由高柱状细胞和立方状基底细胞组成, 胞浆呈细颗粒状,嗜伊红,电镜观察见胞浆内含有大量异常线粒 体; ③间质内含有不等量的淋巴样组织,可见淋巴滤泡和生发中心; ④肿瘤内偶见杯状粘液细胞、皮脂腺细胞和纤毛柱状上皮细胞。
临床特点
多见于中老年患者,40-60岁高发 性别无差异,有报告女性略高于男性 腮腺和硬腭部多见,颌下腺、舌、口底也可发生 易早期浸润神经、引起感觉异常、麻木和疼痛 腮腺者可导致面神经麻痹 生长较迅速,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皮肤、粘 膜溃疡等
涎腺肿瘤诊疗指南
![涎腺肿瘤诊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e2ae1dfc81c758f5f61f6794.png)
涎腺肿瘤诊疗指南(2012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唾液腺肿瘤亦称涎腺肿瘤,包括三对大涎腺即腮腺,颌下腺,舌下腺,以及广泛分布于口腔,鼻窦,气管粘膜下的小涎腺。
腮腺恶性肿瘤所占比例不足20%,颌下腺良恶性肿瘤约各占一半,舌下腺肿瘤中80%-90%为恶性肿瘤。
小涎腺肿瘤中恶性肿瘤略多于良性。
【解剖及生理功能】大涎腺包括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
小涎腺数以百计,广泛分布于上呼吸道及上消化道的粘膜下。
1. 腮腺腮腺是三大涎腺中最大的一对,系浆液性腺体。
腮腺区位于颧弓以下,颌骨下缘沿线以上,前外界为下颌支内面后份和翼内肌后缘,后外界为外耳道的前下部并延伸到乳突尖部。
大体呈楔形。
底向外尖向内,以面神经为界将腮腺分为深叶和浅叶。
腮腺肿瘤约90%发生在浅叶。
腮腺深叶在外耳道软骨下方绕下颌骨后缘向内,腮腺导管全长约3.5-5cm,直径约0.3cm,自腮腺前缘穿出后平行于颧弓下约1.5cm水平的咬肌表面,至咬肌前缘转向内侧,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相对应的颊粘膜处。
约50%的人有副腺体,多位于腮腺导管的上方。
腮腺恶性肿瘤以黏液表皮样癌,恶性混合瘤及腺癌较多见,其他组织类型较少见。
腮腺淋巴结可分为腺内和腺外淋巴结,腺内淋巴结位于腮腺实质内,面后静脉周围。
腺外淋巴结主要在耳屏前,腮腺前缘的咬肌表面以及腮腺后面和胸锁乳突肌间。
腮腺的淋巴引流经腮腺浅和腮腺深淋巴结至颈浅和颈深上淋巴结。
腮腺非上皮来源肿瘤中以淋巴瘤较常见,腮腺淋巴结转移癌常来自头面部皮肤粘膜黑色素瘤,鳞癌及睑板腺癌。
2. 颌下腺颌下腺是混合性腺体,以浆液腺泡为主,位于二腹肌前腹、后腹和下颌骨下缘所形成的颌下三角内,紧邻下颌骨的内面和翼内肌的下部。
舌下神经由腺体的内下方行于舌骨舌肌浅面入舌。
舌神经在腺深部的上方经舌骨舌肌浅面入舌。
颌下腺开口位于口底粘膜的舌下肉阜。
颌下腺周围有4-6个淋巴结,3.小涎腺肿瘤侵及部位不同,其临床症状也各异,多表现为局部肿物,骨质破坏和临近神经受侵症状。
涎腺肿瘤主要的诊断方法
![涎腺肿瘤主要的诊断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2d0c1fb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58.png)
涎腺肿瘤主要的诊断方法
一、概述
涎腺肿瘤是常见的口腔颌面部肿瘤。
虽然大家对这个病名称有点陌生,但是一旦发生这种疾病就会对生活带来很多的困扰。
某同事的邻居就患了涎腺肿瘤,刚开始可能以为是口腔,后来发展到了吞咽困难,进食都感觉到很艰难,就不得不到医院检查,原来是得了涎腺肿瘤。
所以涎腺肿瘤是一种极其影响生活的肿瘤。
大家平时还是得注意预防和治疗。
那么,请问涎腺肿瘤主要的诊断方法是什么?
二、步骤/方法:
1、可以进行超声检查来诊断。
分析涎腺肿瘤的声像图特征,以提高超声定性诊断正确率。
超声检查对涎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有较大的诊断价值,但对部分较小的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局部恶变者诊断缺乏特征性,是导致定性困难和误诊的主要原因。
2、还可以进行高频二维声像图来诊断。
高频二维声像图和CDE 相结合是检查涎腺肿瘤的一种有效方法。
这种方法对涎腺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可对良恶生肿瘤作出初步诊断。
所以这方法是病人的首选。
3、另外,可进行细针吸取细胞学和细胞块切片诊断。
对涎腺肿瘤诊断的准确率非常高。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并无痛苦,针对病情轻重并无要求,结果显而易见,所以这方法操作起来更方便,病人都比较容易接受。
三、注意事项:
病人需要家人的护理,所以家人应该尽量细心呵护,多加安慰和鼓励病人。
随时关注病人的病情,如果感到病人有什么异常,就应该立即去医院就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粘液表皮样癌
粘液表皮样癌
5.腺泡细胞癌: 分型:①实体型:50﹪ ②微囊型:30 ﹪ ③滤泡型:15 ﹪ ④乳头囊状型:5 ﹪
镜下: 肿瘤细胞组成
腺泡样细胞 多形性,含嗜碱性颗粒 (PAS)染色(+) 空泡细胞 润管样细胞 圆形,核小常被挤至一侧 立方形,胞浆嗜酸
透明细胞 胞浆透明
腺样囊性癌
腺样囊性癌
腺样囊性癌
浸润到神经
4.粘液表皮样癌:为涎腺恶性肿瘤中较 常见者
粘液细胞 立方型、柱状或杯状
肿瘤细胞组成
表皮样细胞 有时有角化
中间细胞
类似鳞状上皮细胞、
似基底细胞,体积小,
胞浆少而核深染
高分化(低度恶性): 粘液细胞 50% 表皮样细胞 分化良好 核无异形性,有丝 分裂极少或不见 中间细胞 不多
多形性腺瘤癌变中癌的成分
2.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
是以细胞形态的一致性,组织结构的多 样性及浸润性生长为特征,主要发生在 小涎腺的肿瘤
肿瘤细胞主要由肌上皮细胞和肿瘤性导 管上皮细胞构成→呈一致性
结构多样性:小叶状结构、乳头或乳头 囊状结构、筛状结构、条索状结构、小 导管样结构
3.腺样囊性癌(a.c.c.) 发生在舌下腺者:应首先考虑为腺样囊性癌 镜下:
涎腺肿瘤
主讲:倪景萍
一 概述
分类:2005年 WHO分类 1.恶性上皮性肿瘤 2.良性上皮性肿瘤 3.软组织肿瘤 4. 淋巴造血系统肿瘤 5.继发性肿瘤
二 涎腺肿瘤的组织学发生
1.半多能双储备细胞学说 核心:涎腺排泄管的基底细胞 是两种干细胞或 称储备细胞 润管的导管细胞 它们有多向分化的潜能
Warthin瘤
上皮及淋巴组织
5.乳头状囊腺瘤:为较常见的涎腺良性 肿瘤 肉眼观:实性中含有大小不等的囊腔 腔内有乳头状突起及粘液物质 镜下观: 粘液细胞 胞浆色浅,呈空泡状
立方细胞
嗜酸性
腺管样 团块状
两种瘤细胞交错排列形成
乳头状囊性结构
为共同特征
乳头状囊腺瘤
乳头状囊腺瘤
乳头状囊腺瘤
四 涎腺上皮性恶性肿瘤
由肌上皮分化特点的细胞构成,呈多形性
①梭形细胞:细胞呈梭形,核居中,类似于平滑肌 ②浆细胞样细胞:细胞呈椭圆形或多边形,核大 ③上皮样细胞:细胞呈立方形或圆形,核居中 ④多边形细胞:细胞界限清楚,胞浆透明
基质:由粘液样基质或粘液样结构构成
生物学行为:较少复发,但以透明细胞 为主的肌上皮瘤.属恶性
基底细胞 导管细胞
排泄管的柱状细胞和鳞状细胞 腺泡细胞、润管细胞、纹管细 胞和肌上皮细胞 这二种细胞不仅参与腺体组织的正常代谢,也是涎腺肿 瘤的起源
分化形成 分化形成
2.多种细胞理论: 中心思想: 有增殖功能的细胞并非仅限于排泄管的基 底细胞及润管细胞(导管细胞) 正常的涎腺各类腺上皮细胞(包括腺泡细 胞,纹管细胞均有增殖能力)
构成涎腺肿瘤细胞有三大类:
(1)腺泡或导管内衬细胞 腺瘤、腺泡细胞癌 (2)导管内衬细胞和肌上皮细胞 多形性腺瘤 腺样囊性癌 (3)肌上皮细胞形成的 肌上皮瘤或肌上皮癌
三 涎腺上皮性良性肿瘤
1.多形性腺瘤(又名混合瘤) 镜下:肿瘤性上皮形态
腺管,片块, 粘液样组织 上皮 条索状,鳞 基质 软骨样组织 状细胞团块
中分化(中度恶性): 粘液细胞>10% 表皮样细胞 较多。细胞轻度或中度异形, 有有丝分裂像 中间细胞
低分化(高度恶性): 粘液细胞 <10% 表皮样细胞 形成实性团片,异形性明显 可见核异形及较多的有丝分裂象 中间细胞 透明细胞:细胞呈多边形,境界清楚 粘液染色呈阴性
粘液表皮样癌
粘液表皮样癌
肿瘤细胞
导管内衬上皮细胞
立方、嗜伊红
肌上皮细胞
多角形,胞浆少核深
分型: (1)腺型(筛状)型:为a.c.c.最常见且最具特 征性结构,瘤细胞形成圆形,形成不规则的上 皮团块,其中有大小不一的圆形孔隙,象藕的 断面 (2)管状型:由2~3列细胞组成。 内层 立方状衬里上皮 外层 肌上皮细胞 (3)充实型(少见):
(1)腺管样:与正常腺导管相似双层细胞 内 立方型 外 似肌上皮,多角形 (2)肌上皮片块:肿瘤性肌上皮细胞形成 不规则实性片 (3)鳞状上皮化生:典型鳞状上皮结构 中心有角化珠
多形性腺瘤
腺瘤上皮主腺管样
多形性腺瘤 鳞状
上皮及软骨样组织
上皮及粘液样组织
软骨样组织
2.肌上皮瘤(肌上皮腺瘤)
肌上皮瘤
3.基底细胞腺瘤 以基底细胞样形态的肿瘤为特征,缺 乏粘液、软骨样组织成份
基底细胞腺瘤
4.腺淋巴瘤(Warthin瘤) 镜下:肿瘤由 嗜酸性上皮细胞
上皮组成
淋巴样间质
间质
肿瘤性上皮构成不规则囊肿并形成乳头突起。
囊壁细胞假复层排列
外层:柱状细胞
里层:锥状细胞
根据是酸性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间质所占比例 分为四型:
上皮:间质 I型: 1 : 1 77%为此型,为典型的warthin瘤 II型:7~8 :3~2 细胞约占70%~80% III型:3~2:7~8 间质约占70%~80% IV型:该型上皮发生广泛鳞状化生及退行性变。 多数认为可能来源于腮腺内淋巴结或邻近淋巴 结中异位涎腺组织的增生
Warthin瘤
1.多形性腺瘤癌变 90%以上由良性多形性腺瘤恶变而来 镜下:癌在多形性腺瘤中组织学特征是既有良性 多形性腺瘤结构,又有癌的成分 癌的成分:可见典型的涎瘤鳞状细胞癌,为分化 癌等 癌变的细胞学共性为 (1)细胞丰富,大小不等 (2)核异常,染色深,核浆比 (3)鳞癌特征:角蛋白形成 细胞间桥出现
多形性腺瘤癌变
6.鳞状细胞癌: 指原发于涎腺的鳞状细胞癌,而非指皮 肤或邻近部位鳞状细胞癌扩展转移至涎 腺者。 是一种上皮性恶性肿瘤,其特征是角蛋 白形成和细胞间桥出现。
7.腺癌(又名非特异性腺癌) ⑴肿瘤细胞为立方形或卵圆形,肿瘤细 胞排列成腺样或导管样 ⑵肿瘤细胞排列成条索样或细胞岛状 总体成多形性结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