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多形性腺瘤及病变的病理诊断
泪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
![泪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https://img.taocdn.com/s3/m/81f0bfea7375a417876f8f88.png)
泪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摘要】目的讨论泪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
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与病史进行诊断并鉴别。
结论泪腺肿瘤在眶原发性肿瘤中发病率最高,而泪腺混合瘤又是其中最常见者,有良性及恶性2种。
【关键词】泪腺肿瘤诊断泪腺肿瘤分为泪腺多形性腺瘤和泪腺腺样囊性癌。
一、泪腺多形性腺瘤(混合瘤)泪腺多形性腺瘤起源于泪腺上皮细胞,多有包膜,质软,呈胶冻状,生长缓慢,多发生于20~50岁青壮年,上睑肿胀,眶外上方可扪及硬性肿物,复视,眼球向下突出,压迫眼球视力下降,少数可发生恶变成为泪腺多形性腺癌。
泪腺肿瘤在眶原发性肿瘤中发病率最高,而泪腺混合瘤又是其中最常见者,有良性及恶性2种。
1.良性泪腺混合瘤多见于中年人,病程长,来源于沔腺管或腺泡,也可以起源于副泪腺及先天性胚胎组织残留(泪腺原基)。
(1)症状表现:为眼球突出及眼球运动障碍,睑部泪腺起源的泪腺混合瘤,侵及上皮下及穹隆部结膜,肿块易于早期发现及扪及,又可引起上睑下垂。
眶部泪腺混合瘤,早期无症状,随着肿瘤生长,在眼眶缘外上方可扪及硬而不规则肿块,有移动性,一般与皮肤、眶缘无粘连,继之眼球向前方及内下方移位突出,并有向外、向上运动障碍。
视力障碍:早期视力无明显变化,可有复视。
随着病程的发展,可有视力减退,其原因可有肿瘤压迫眼球引起明显散光,或是暴露性角膜炎,也可能是视神经受累。
眼底检查:有时可见视盘水肿,静脉充盈及视网膜皱褶。
骨质变化:X线摄片、CT检查,一般可见泪腺部位局限性扩大,骨质吸收或全眼眶扩大,骨壁变薄,但无骨质破坏。
(2)病理特点:大部分的病例在黏液性的实质中司见到腺管状组织,它是由2层上皮组织组成,内层上皮可分泌黏液物质,又可引起扁平上皮鳞状化生。
外层细胞向黏液瘤样、纤维陛或软骨样物质化生。
从泪腺的腺泡或导管的上皮细胞发生腺瘤,又可引起间质的各种变化,呈现复杂的组织改变。
肿瘤的实质有丰富的透明质酸酶抗酸性黏多糖物质。
肿瘤的包膜及肿瘤本身有明显纤维组织可以引起非特异性炎症反应。
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影像学特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01cc168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3b.png)
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影像学特征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了解其影像学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20年6月收治的60例腮腺肿瘤患者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观察病变位置、大小形态、密度与信号高低、强化方式、与周围组织关系等情况。
结果:在60例腮腺肿块患者中,腮腺多形性腺瘤36例(40个病灶),多位于腮腺浅叶,多呈分叶状类圆形肿块,密度均匀,可见囊变,增强扫描呈“延迟渐进性强化”特点;腺淋巴瘤24例(35个病灶),好发于腮腺浅叶下极,呈圆形或椭圆形,可有裂隙状囊变,增强扫描呈“快进快出”特点及贴边血管征。
两者MRI图像 DWI均呈高信号,腺淋巴瘤ADC值明显低于多形性腺瘤。
结论:正确认识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关键词]腮腺肿瘤;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影像学特征腮腺疾病种类较多,病理分型复杂,腮腺多形性腺瘤是腮腺最常见的肿瘤,约占颌面部涎腺良性肿瘤的70%[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性别差异;腮腺腺淋巴瘤又称淋巴乳头状囊腺瘤或Warthin瘤,几乎全部发生于腮腺和腮腺淋巴结内,其发生率仅次于多形性腺瘤,约占腮腺良性肿瘤的20%,近年来相关研究报道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2]。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9月~2020年6月收治的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36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和24例腺淋巴瘤肿瘤患者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探讨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力求提高腮腺良性肿瘤的诊断正确率。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20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 60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程在2月~18年,平均病程为6.3年,主要临床表现为腮腺区无痛性肿块。
36例多形性腺瘤(40个病灶)中,男11例,女29例,年龄17~83岁,中位年龄47岁。
24例腺淋巴瘤(35个病灶),均为男性,有明确吸烟史19例,年龄40~85岁,中位年龄62岁。
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特征及鉴别诊断
![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特征及鉴别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9ec53a7c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8b.png)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年4月第6卷第10期技术方法DOI :10.19347/ki.2096-1413.202110034作者简介:朱华(1976-),女,汉族,河南濮阳人,主管技师,学士。
研究方向:放射技术。
腺淋巴瘤、腮腺多形性腺瘤均属于腮腺肿瘤常见类型,其中腮腺多形性腺瘤是腮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主要来源于腮腺上皮组织,发病率为84%;腺淋巴瘤是第二常见的腮腺良性肿瘤,发病率为15%[1],两类患者虽可通过手术治疗控制病情,但因病变位置、形态、大小等差异,需选择各自合适的手术方案,故术前诊断显得尤其重要。
目前病理活检为诊断金标准,虽可分辨良恶性病变,提高准确率,但其属于一项创伤性操作,不利于基层医院推广,再加上费用较高,不可作为首选方式。
在相关研究深入过程中,临床学者发现影像技术具有较高利用价值,早期常运用B 超诊断,虽具有操作简便、性价比高等优势,但假阳性率较高。
相比之下,CT 更具有推广性,不仅具有空间分辨率高、密度分辨率高、操作简便、诊断正确率高等优势,还能够通过对比剂在组织中真实、直接可靠地反映组织血流情况,了解肿块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准确区分腮腺内的肿瘤,为良性肿瘤之间鉴别提供科学化重要依据[2]。
本研究深入探讨CT 在鉴别腮腺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中的作用以及相关影像特征,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3月12日至2020年2月18日收治的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 特征及鉴别诊断朱华,高建梅(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放射科,河南濮阳,457001)摘要: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 特征及鉴别诊断。
方法选取2017年3月12日至2020年2月18日收治的65例疑似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设为多形性腺瘤组;选取同期65例疑似腺淋巴瘤患者,设为腺淋巴瘤组。
两组患者均进行CT 检查及病理活检检查。
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 检查对腮腺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比较两组患者的CT 影像学特征、静脉期强化幅度、动脉期强化幅度、平扫CT 值。
Ki67、HSP70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
![Ki67、HSP70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6e32ae7c8e9951e79b89274e.png)
收 稿 日期 : 0 0 1 - 3 2 1 -10
基 金 项 目 : 山市 科 技 攻关 计划 资 助项 目( 山市 科 技 局 20 —8 ) 佛 佛 0 48 7 作 者简 介 : 文 军 (9 4) 男 , 杨 1 5一 , 新疆 乌鲁 木齐 人 , 山 科 学 技 术 学 院主 任 医师 。 佛
多 形 性 腺 瘤 的发 生 展 有 一 定 关 联 。 发
关键词 : 瘤 ; 形 性; 腺 ; 腺 多 涎 细胞 核增 殖 抗 原 ; 休 克 蛋 白 7 热 O
中 图分 类 号 : 7 o 2 1 R 3 . 6 文献标志 中最 常 见 的一 种 , 占涎 腺 上 皮性 肿 瘤 的 5 . ¨, 直被 认 为 是一 种 良性 39 一
慢 性生 长 的肿瘤 。由于其 临床具 有较强 恶 变潜能 , 因此 , 据其 组织 病理学 及 生物 学特 性 , 根 WHO 将其 定 为 临界性 肿瘤 。 于此 , 何尽早 准确 判断 多形性 腺 瘤 的生 物 学行为 , 时确定 其 恶性潜 能 的大小 , 鉴 如 及 以便 为 患者选 择合 理恰 当的治疗 方法 提供 可靠 的 临床病 理学依 据 , 对患者 的健 康具 有 重要 意义 。
7 8
1 2 试 剂 与 方 法 .
佛 山科 学技 术学院 学报 ( 自然科 学版 )
第2 8卷
() 1 i 。将 石蜡包埋 组织作 5, 的连续切 片 , a剂 u m 分别 用常规 HE染 色和免 疫组 织化 学染 色 。S P试
剂盒 、 AB显 色试剂及 一抗 等均购 自福建迈 新生物技 术开 发公 司 。 D
(. 山科 学技 术 学 院 医 学 院 , 东 佛 山 5 8 0 ; 1佛 广 2 0 0 2 第 一人 民 医院 口腔 科 , 东 佛 山 5 8 0 ; . 广 2 0 0 3 佛 山市 口腔 医 院 , 东 佛 山 58 0 ; . 广 2 0 0 4佛 山 市 南 海 区妇 儿 医院 口腔 科 , 东 佛 山 5 8 0 ) . 广 22 0 摘要: 目的 研 究 细胞 核 增 殖 抗 原 ( 6 ) 热 休 克 蛋 白 7 ( P 0 在 涎 腺 多 形 性 腺 瘤 中 的 表 达 , 讨 其 与 该 肿 Ki7 和 0HS 7 ) 探 采用 S P免 疫 组 化 染 色 方 法 检 测 3 3例 多 形 性 腺瘤 中 Ki7和 HS 7 6 P 0的表 达 , 用 采
73例泪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73例泪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病理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348b71a227916888486d790.png)
tam l 0 9 l 78 : 6 h l o , 0 ,2 () 01 2 1
[ ] 朱建 波 , 5 李彬 , 宪丽 , . 腺 上皮性肿瘤 2 1 的临床和组 李 等 } 目 6例
代偿发 生 。因此 现代 白内障囊外 摘 除联合 人工 晶状 体植入 术更 适合 于高 龄硬 核 白内障 患者 。
参考 文献 :
[ ] 张瑞君 , 1 李栋 , 张柏新 . 倍诺喜表面麻醉下小切 1非超声乳化 白 5 1 内障术f. J 中华实用眼科杂志,0 3 2 ()4 ] 2 0 , 16:
零 ,C E组 后 囊 发生 率 较 高【, 与我 们 的研 究 结 EC l这 l j 果不同, 可能与我 们 的手术过 程 、 手术 技巧 有关 。 综 上所 述 , 高龄 患者 硬核 性 白内 障手 术方 式 的 选 择 应 慎 重 ,两种 手术 方 式 都 可 以顺 利 地 完 成 手
[ ] 赵云娥 8 超声乳 化术 中不 同切 口位 置对散 光的矫正效 果『 . J 眼 1
视 光 学 杂 志 ,0 4,() 2 2 0 64: 8 2
【 ImaS E w r , ua V Asg ai oto s fhr o t 9 r B, d adY S sl . t m tm u me oi na J i i s c o z l T mprl e , aa cercreln io aaat ugr【】 e oa vr sn sl l on a ic inct c sreyJ.  ̄ u a s r I l C trc R f cS r, 0 ,02: 8 aaat e at ug 0 3 () 1 r 24 4
多形性腺瘤
![多形性腺瘤](https://img.taocdn.com/s3/m/38332c0d581b6bd97f19eadb.png)
L/O/G/O
多形性腺瘤】 。
恶性多形性腺瘤又称为多形性腺瘤癌变,是来自多形性 腺瘤上皮性成分的恶变,占唾液腺肿瘤的l.5%~6 腺瘤上皮性成分的恶变,占唾液腺肿瘤的l.5%~6%,占 其恶性肿瘤的15%~20%。多见于腮腺,其次为下颌下 其恶性肿瘤的15%~20%。多见于腮腺,其次为下颌下 腺、腭及上唇,男性多于女性。通常发生于50~70岁。 腺、腭及上唇,男性多于女性。通常发生于50~70岁。 一般认为有3%~4 一般认为有3%~4%的多形性腺瘤发生恶性转化,尤其 长期存在的多形性腺瘤癌变的危险性增高。典型的临床 表现是长期存在的肿块生长突然加快,如果浸润神经和 周围组织,可伴有疼痛、面瘫、固定和溃疡形成。 长期存在的多形性腺瘤组织内如果观察到出血、 坏死、严重的玻璃样变性和钙化等,应怀疑多形性腺瘤 发生恶性转化。
初步诊断
1
多形性腺瘤。
Add Title
2
Text inhere
3
Text in here
肌上皮瘤
L/O/G/O
多形性腺瘤】 。
1、发病缓慢,表现为眼眶外上方相对固定包块。 发病缓慢,表现为眼眶外上方相对固定包块。
眼球受压向内下方移位,由于肿瘤生长缓慢,病人 眼球受压向内下方移位,由于肿瘤生长缓慢, 可无符视或疼痛。 可无符视或疼痛。 2、触诊时,局部可扪及实质性包块,无压痛。 触诊时,局部可扪及实质性包块,无压痛。 3、CT扫描可清楚显示肿瘤的大小以及泪乳窝 骨质侵蚀。 骨质侵蚀。 4、在高龄患者,压考虑恶性混合瘤,其生长 在高龄患者,压考虑恶性混合瘤, 较快,并有明确的骨质破坏,应注意鉴别诊断 较快,并有明确的骨质破坏,
腺淋巴瘤
Title in here
ThemeGallery is a Design Digital Content & Contents mall developed by Guild Design Inc.
腮腺癌在多形性腺瘤中病例报道1例
![腮腺癌在多形性腺瘤中病例报道1例](https://img.taocdn.com/s3/m/e8b38113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89.png)
腮腺癌在多形性腺瘤中病例报道1例【摘要】目的:报道1例腮腺癌在多形性腺瘤中(carcinoma expleomorphic adenoma, CXPA),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方法:对1例CXPA的病例特点、临床分类、临床表现、诊治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临床特点:该例CXPA患者临床病程长,诊断为“癌在多形性腺瘤中”,癌成分为肌上皮癌。
组织:肿瘤细胞在上皮、粘液、软骨样成份中见异型细胞,细胞排列呈巢状、条索状,浸润性生长,核分裂象易见。
免疫组化:上皮及肌上皮标志物CK7、EMA、P63、S-100、AB、SMA等阳性、Ki-67增殖指数60%。
结论:CXPA较为少见,形态学表现较为多样,病理学结合免疫组化检查有助于确诊,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必要时需结合放疗,术后注意密切随访。
【关键词】腮腺;癌在多形性腺瘤中;恶性多形性腺瘤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PA)是最常见的一种涎腺肿瘤,多发生于腮腺组织,占涎腺上皮源性肿瘤的50%以上,组织学上具有多样性,以黏液和软骨样组织的出现为特征[1]。
癌在多形性腺瘤中是来自于多形性腺瘤的上皮性恶性肿瘤,约占涎腺肿瘤的3.6%[2]。
本文报道1例腮腺肌上皮癌在多形性腺瘤中的病例。
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37岁,因发现右颈部肿物约10年于2022年1月18日入院。
约10年前患者无意发现右颈部长一肿物,直径约1.Ocm大小,无明显自觉症状,无进食性肿胀,未进行诊治之后肿物缓慢增长。
目前肿物无疼痛、无麻木等症状,无消长史,我科以“右侧腮腺区肿物”收入院。
专科检查:颌面部左右欠对称,颌面部皮肤无红肿及破溃,右侧颈部近右侧下颌角区皮肤略隆起,可触及一肿物,约3.0cm×2.5cm×1.5cm大小,质地中等偏硬,表面光滑,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活动度较差,触之无疼痛、无麻木感。
面部表情肌运动正常,未见静态及运动面瘫,双侧颞下颌关节运动正常、无弹响,张口度、开口型未见异常。
口腔医师- 涎腺与涎腺疾病练习题及答案
![口腔医师- 涎腺与涎腺疾病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5f423c76eeaeaad0f33094.png)
口腔医师- 涎腺与涎腺疾病练习题及答案一、A11、能主动吸收钠、排出钾的是A.闰管B.分泌管C.小叶间导管D.排泄管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分泌管与闰管相延续。
管径较粗,管壁由单层柱状上皮所组成。
核圆形,位于细胞中央或近基底部。
胞浆丰富,呈强嗜酸性。
在基底部有垂直于基底面的纵纹,所以分泌管又称纹管。
上皮细胞能主动吸收钠,排出钾,并转运水,改变唾液的量和渗透压。
所以答案为B。
【该题针对“第四单元颌骨疾病”知识点进行考核】2、连接着腺泡的导管是A.闰管B.分泌管C.小叶间导管D.排泄管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闰管:是导管最细小的终末分支部分,连接腺泡与分泌管。
光镜下,管壁上皮细胞为矮立方形,胞质较少,染色较淡,胞核位于细胞中央。
闰管细胞有可能发挥干细胞作用,或分化为分泌细胞,或分化为肌上皮细胞。
【该题针对“第五单元涎腺及涎腺疾病”知识点进行考核】3、位于腺泡和小导管,扁平状、有分枝状突起的细胞是A.浆液细胞B.粘液细胞C.闰管细胞D.分泌管细胞E.肌上皮细胞【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肌上皮细胞位于腺泡和小导管的腺上皮与基膜之间。
通常每个腺泡有一个肌上皮细胞。
也可以有二三个。
光镜下,细胞体小,形态扁平,发出4~8支分支状突起,该突起呈放射状包绕着腺泡表面,形似篮子,故又称篮细胞,其胞核较大呈扁圆形,几乎占据整个细胞。
电镜下,仅见散在分布的线粒体与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通常位于核周部分,微吞噬小泡位于胞浆膜内侧,有时可见脂滴。
【该题针对“肌上皮细胞”知识点进行考核】4、能形成半月板的结构是A.浆液腺泡B.粘液腺泡C.混合性腺泡D.闰管E.分泌管【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混合性腺泡由粘液细胞和浆液细胞组成。
前者组成腺泡之大部分,紧接闰管;后者呈新月状覆盖于腺泡的盲端表面,又名半月板。
5、电镜下细胞内充满电子透明的分泌颗粒的细胞是A.浆液细胞B.粘液细胞C.闰管细胞D.分泌管细胞E.肌上皮细胞【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电镜下,粘液细胞内充满电子透明的分泌颗粒,这些颗粒比浆液细胞颗粒大,且形状不规则。
泪腺肿瘤与瘤样病变的MRI诊断
![泪腺肿瘤与瘤样病变的MRI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a469aa3690c69ec3d4bb7502.png)
主要症状
泪腺癌
组织病理学
大体:灰白色实性肿块,表面有结节 镜下:由群集成巢或条索状、核深染而胞浆较少的小圆形
细胞构成,细胞缺乏异形性,可见大小不等、数量 不一的囊性腔隙,内含 粘蛋白样黏液物质,形成典 型的“筛状结构” 分为三个亚型:1)筛状型 2)实体型 3)管状型 实体型预后较差,管状型预后好
大体:柔软,表面光滑,浸润和破坏正常 泪腺结构,但 不累及邻近骨质
镜下:良性反应性增生显示具有淋巴滤泡,伴有 反应性 生发中心及包括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浆细胞的多 形细胞组成为特点;恶性淋巴瘤则以淋巴样浸润性 病变,组织学上为单型性;非典型性细胞组成为特 征;非典型增生为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性病变
泪腺淋巴增生性病变
合瘤 ➢ 20~50岁青壮年,病程较长,单侧进行
性眼球突出及眼球向下移位,无触痛 ➢ 术后易复发和恶变
泪腺多形性腺瘤
组织病理学:
起源于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上皮细胞,其间质成分均为上皮 化生的产物
大体:圆形或类圆形的灰白色实质性肿物,包膜完整,肿 瘤表面常有多个小芽状突起
镜下:肿瘤假包膜外有瘤细胞,并可见正常残余泪腺组织 附于肿瘤上。高倍镜下肿瘤为分化的上皮细胞构成 的大量双层管状结构及形态各异的片状、条索状和 乳头状上皮细胞巢,间质分化区可见大量、散在或 密集的星形、梭形细胞和透明样、黏液样、假状软 骨、钙化和骨组织结构。
粗等 ➢与淋巴增生性病变鉴别困难
粒细胞肉瘤(绿色瘤)
➢最常见的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儿童,7岁左右 ➢泪腺窝区骨质的快速进展的膨胀性肿块,
可侵及泪腺 ➢临床和影像上需要与炎性病变、儿童的其
乳房少罕见良性肿瘤外科诊疗
![乳房少罕见良性肿瘤外科诊疗](https://img.taocdn.com/s3/m/70b73d6d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fb.png)
乳房少罕见良性肿瘤外科诊疗1.乳腺颗粒细胞瘤乳腺颗粒细胞瘤(granularcelltumor,GCT),通常为乳腺良性肿瘤,很少表现为恶性特征。
最初被认为来源于骨骼肌细胞,目前认为其来源于乳腺小叶内雪旺氏细胞。
乳腺颗粒细胞瘤罕见,与乳腺癌在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方面均具有相似特征,针吸细胞学及术中快速冷冻病理检查也常难以鉴别,易导致过度治疗。
(1)临床表现:女性多于男性,好发于30~50岁妇女。
颗粒细胞瘤好发于乳房内上象限,与锁骨上神经支配乳房皮肤区域一致。
通常表现为乳腺实质内单发肿块,质地较硬,无疼痛。
肿瘤部位不同,可表现出不同临床特征,肿瘤表浅者可出现皮肤皱缩,乳晕区肿瘤可有乳头内陷。
(2)病理:肿瘤大者可达6cm,大多为3cm或更小,多边界清楚,亦可呈浸润性生长,质硬。
切面白色或灰色,肿瘤由富含嗜酸性颗粒胞质的瘤细胞组成,瘤细胞呈不规则片状排列。
瘤细胞大呈圆形、多角形到梭形,境界清楚,胞质丰富,有时出现胞质空泡化或透明变。
细胞核变化较大,核仁较圆、明显,可见轻度到中度异型。
免疫组化:S-100、NSE、层粘连蛋白以及各种髓磷脂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均为阳性,CD68也可呈阳性,抗淀粉酶PAS染色呈强阳性。
GFAP多呈阴性,不表达CK、EMA、GCDFP15、ER和PR等乳腺上皮的标记物。
电镜观察显示,瘤细胞胞质内可见大量退变的复合性溶酶体。
(3)诊断:本病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
如何判断肿瘤良恶性是诊断难点,以下组织学特征提示恶性病变:组织坏死、细胞梭形变、空泡状胞核伴核仁明显、核分裂数增高(>2个/10HPF),核浆比例升高以及核多形性。
但在少数情形下,良恶性诊断需结合肿瘤的生物学行为。
(4)鉴别诊断1)乳腺癌:GCT有胶原性间质时,在大体病理及术中冰冻检查中,易误诊为乳腺癌。
两者可依靠免疫组化鉴别,乳腺癌可表现为角蛋白和上皮膜抗原阳性,GCT、S-100、NSE、层粘连蛋白以及各种髓磷脂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阳性。
多形性腺瘤概述
![多形性腺瘤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da845f3accbff121dd368344.png)
实验室检查
王洁等明确认为肿瘤性肌上皮细胞是多形性腺瘤主要增生的肿 瘤细胞,黏液样区域部分肿瘤性肌上皮细胞细胞质中富含胶质 纤维蛋白和波形蛋白中间丝,具有早期软骨样细胞改变。因此, 肌上皮细胞在多形性腺瘤的组织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司徒镇强 等在研究涎腺及涎腺肿瘤细胞中间丝的分布特点表明了涎腺肿 瘤的上皮发生来源,并应用HHF35(鼠抗人肌动蛋白抗体)进行研 究观察,发现在正常涎腺组织除血管外,仅有肌上皮细胞对其 呈强阳性反应。
实验室检查
有时可见大小不一的囊腔,内含无色透明或褐色液体,偶见小 片区域出血。肿瘤的包膜与瘤体之间黏着性较差,极易剥脱。 采用剜除术时,极易将剥脱的包膜遗留在术区,造成术后复发。 复发性肿瘤常呈多灶性,肿瘤体积及数量很不一致,小的仅粟 粒大小,可多达数十、上百个。 2.光镜所见 多形性腺瘤的组织结构复杂,同一肿瘤的不同部 位,或各个多形性腺瘤之间均有不同的组织像。但构成多形性 腺瘤的主要成分为腺上皮细胞、肌上皮细胞、黏液、黏液样组 织及软骨样组织,这些组织形成导管样结构、黏液样组织及软 骨样组织、肌上皮片块等基本结构,有时可见鳞状化生。
多形性腺瘤(plemorphic adenoma)或称混合瘤(mixed tumor), 临床和病理通用。后一名称是1874年Minssen提出,当时认为这 一类型肿瘤并非发生自一个胚层。
概述
现代研究充分证明所谓混合瘤完全是上皮发生来源。混合瘤一 名之所以现仍沿用完全由于其简单,并反映其上皮样和结缔组 织样生长的特点。多形性腺瘤一名是1948年Willis提出,反映其 组织病理形态的多样化。1972年WHO涎腺肿瘤组织学分类采用 这一名称。 有人曾据镜下表现将其分为数种亚型,但意义不大。因为多 形性腺瘤在同一肿瘤中各个部位有不同表现,分切的某一部位 也难以反映肿瘤的全貌。另外已做分型的研究报道表明在预后 上也没有什么不同。
腮腺常见良性肿瘤(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腮腺常见良性肿瘤(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7c5bfaaa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be.png)
a 浅叶:多呈三角形向前延伸, 覆盖于咬肌后份的浅面
b 深叶:下颌后窝及下颌支深面 ,向内深至咽侧壁
正常腮腺
腮腺为脂肪性腺体组织 CT:呈低密度,密度低于周围的肌肉 MRI:T1WI上呈高信号,压脂T2WI上呈稍高信号
良性腮腺肿瘤分类(WHO2017)
腺淋巴瘤(Adenolyphoma)
v 腺淋巴瘤,又名Warthin瘤或乳头状淋巴管囊腺瘤 ,是腮腺第二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约6%-10% ,仅次于多形性腺瘤
v来源于腺体内的淋巴结或残存于淋巴结构内的异位 涎腺组织,腺淋巴瘤发生的位置较固定,好发于腮 腺浅叶后下极(淋巴结集中);偶见于颌下腺、鼻 咽及口唇
鉴别诊断
混合瘤
腺淋巴瘤
发病年龄
位置、数 目
常见于30-40岁女性,若突然生长 加速伴疼痛、面神经麻痹等症状 ,应考虑恶变
病灶多位于腮腺浅叶、单发
好发于50岁以上男性,有长期吸烟史
病灶大多位于腮腺后下极,有多灶性 和双侧腮腺同时发病特点
坏死、囊 坏死多位于中心 变
囊腔样、裂隙状囊变
钙化
有
无
强化特点 “慢进慢出”
Ø 具有恶性肿瘤生长的特征(面神经受累,侵及周围组织,可 有颈部淋巴结肿大)
Ø 密度不均,信号多呈长T1稍长T2,囊变坏死明显 Ø 增强扫描多不均匀中-重度强化。动态呈“速升缓降”型 Ø DWI高,ADC低,但较Warthin稍高;
鉴别诊断-腮腺恶性肿瘤
影像学表现
• CT:密度与肌肉接近,囊变是腺淋巴瘤一个特点, 囊性成分表现为囊腔样、分隔状、裂隙征
• MR:T1WI低信号,T2WI多呈中等或稍高信号, 囊腔蛋白含量高时T1WI 及T2WI均呈高信号;因含 大量的淋巴组织和蛋白囊腔,肿瘤 DWI高信号, ADC低信号(鉴别点)
泪腺多形性腺瘤19例临床病理分析
![泪腺多形性腺瘤19例临床病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8c73df5c8d376eeaeaa31fe.png)
《病理学》肿瘤
![《病理学》肿瘤](https://img.taocdn.com/s3/m/02651165ff00bed5b8f31d38.png)
转移 较多复发 大、破坏性,浸润性
恶病质
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1、命名原则 1.1、一般原则:
良性: 组织来源+瘤; 形态特点+组织来源+瘤 恶性: 上皮组织+癌; 形态特点+上皮组织+癌;
间叶组织+肉瘤
1.2、 特殊情况:
&恶性×××瘤:恶性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 &×××母细胞瘤: 恶性—神经母、髓母、肾母
2.转移(metastasis)
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 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他 处而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 瘤同样类型的肿瘤,这个过 程称为转移,所形成的肿瘤 称为转移瘤或继发瘤。
❖转移途径
是癌最常见的扩散途径。瘤 细胞侵入淋巴管后,随淋巴 流首先到达局部淋巴结。
(1)淋巴道转移(lymphatic metastasis)
二、恶性肿瘤 影响大,主要表现为浸润破坏器官
(破 坏 性)及转移 ◆局部压迫、阻塞:食道癌→吞咽困难,胰头癌→压迫
胆总管 ◆破坏器官的结构和功能:肝癌→肝功衰竭 ◆浸润破坏周围组织,出血、溃疡、穿孔:食道癌→气管
→ 食道—气管瘘、肺炎 ◆转移并破坏远隔器官、组织:脑、肝、肺转移 ◆癌性发热、顽固性疼痛: ◆恶病质:严重消瘦、无力、贫血及全身衰竭 ◆异位内分泌综合征: ◆副肿瘤综合症:
1、瘤细胞的多形性(图); ※2、核的多形性:核大,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可有
多核,核仁大,数目增多;核染色质粗大;核膜 厚;核分裂像增多,出现病理性核分裂(图) 。
3、胞浆的改变: 良性肿瘤异型性小,恶性肿瘤异型性大
返回
核的多形性
返回
肿瘤的生长与扩散
多形性腺瘤癌变的病理学观察
![多形性腺瘤癌变的病理学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6b92a348cc22bcd127ff0c3a.png)
多形性腺瘤癌变的病理学观察摘要:涎腺肿瘤以良性混合瘤为多见,复发率虽高但恶变率较低。
关键词:腮腺肿瘤;多形性腺瘤;癌变我科近期诊断一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恶变,恶性成分为导管癌。
现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6岁,发现右侧腮腺肿块10余年,近一年来明显增大,伴隐痛。
临床检查:右侧耳垂下方腮腺部位见一约5x4x3cm的肿块,质地中等,活动可,轻压痛,边界尚清,腮腺导管处按压未见脓性分泌物,未触及明显肿大淋巴结。
影像提示腮腺实性占位,混合瘤可能性大。
临床诊断右侧腮腺混合瘤。
行右侧腮腺及肿块切除加面神经解剖术,切除标本送病检。
1.2 方法:标本经4%磷酸缓冲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4um厚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
免疫组化采用En Vsion两步法,DAB显色,苏木精复染,光镜观察。
一抗、二抗及DAB显色试剂盒均购自广州安必平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2 结果2.1 大体检查:淡黄色腺样组织带灰白色肿块,总大小为8.7x6x4cm,肿块位于近一侧边缘部,大小为4.3x4.2x3cm,有包膜,切面实性,灰白色,质细,粘滑感。
2.2 镜下所见:粘液样和软骨样基质中有上皮细胞形成腺管样结构,管腔内有红染的分泌物,还可见成片的肌上皮细胞,上皮与间质缺乏明显分界,部分区域见腺上皮排列呈导管样、筛状及实性巢状、条索样结构,侵犯肿瘤间质及包膜,包膜外浸润范围未超过8mm。
细胞异形明显,胞浆红染,核分裂像多,并可见病理性核分裂,部分导管腔内有凝固性坏死物,部分区域坏死物有钙化。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K7腺上皮阳性,P63肌上皮阳性,S-100间质和肌上皮阳性,P53+++,PR-,Ki67约10%。
2.3 病理诊断:(右侧)腮腺多形性腺瘤癌变,恶性成分为导管癌,浸润间质,突破包膜,包膜外浸润范围为4.5mm。
3 讨论多形性腺瘤是涎腺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镜下组织形态较为多样化,有腺管样结构,肌上皮片块,粘液样基质和软骨样基质,上皮成分可有鳞化。
多形性腺瘤
![多形性腺瘤](https://img.taocdn.com/s3/m/dcd1092d580216fc700afd6d.png)
实验室检查
根据上皮细胞和基质所占的比例,可以分为细胞丰富型及间质 丰富型。一般而言,细胞丰富型易于发生恶变,几乎一半以上 癌在多形性腺瘤中的病例来自细胞丰富型多形性腺瘤。因此, 对于此型肿瘤,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患者,应警惕恶变的可能。 相反,间质丰富型较易复发。 3.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检查 在阐明多形性腺瘤的组织发生上 有很大意义,特别是确认肌上皮细胞及其作用,但在一般常规 诊断上则非必需。多形性腺瘤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可以呈现 细胞角蛋白、S-100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肌动蛋白 (actin)、波形蛋白(vimentin)、上皮膜抗原(EMA)、癌胚抗原(CEA) 等均呈阳性反应。
多形性腺瘤临床呈现无痛、缓慢性生长肿块,绝大多数系无 意中发现,因此很难确切断定肿瘤生长的起始期。
临床表现
若从发现日计算起,时间短者数日或数周,长者数年或数十年。 现今以发现后3~5年,缓慢生长增大并经抗感染治疗无效为主 诉就诊者居多。腮腺发生的多形性腺瘤多以耳垂为中心生长, 肿瘤小者触诊表面光滑并具明显的活动度,稍大者(直径在3cm 以上)可扪及表面不光滑的小结节;巨大者则可见肿瘤表面皮肤 凹凸不平,呈明显的结节突起。面神经功能,即使瘤体巨大也 不受影响。约10%腮腺多形性腺瘤发生于面神经深面,即通称 的腮腺深叶组织,偶有咽部异物感而就诊或系常规体检时发现 软腭膨隆,进一步检查后才确认的。
多形性腺瘤(plemorphic adenoma)或称混合瘤(mixed tumor), 临床和病理通用。后一名称是1874年Minssen提出,当时认为这 一类型肿瘤并非发生自一个胚层。
概述
现代研究充分证明所谓混合瘤完全是上皮发生来源。混合瘤一 名之所以现仍沿用完全由于其简单,并反映其上皮样和结缔组 织样生长的特点。多形性腺瘤一名是1948年Willis提出,反映其 组织病理形态的多样化。1972年WHO涎腺肿瘤组织学分类采用 这一名称。 有人曾据镜下表现将其分为数种亚型,但意义不大。因为多 形性腺瘤在同一肿瘤中各个部位有不同表现,分切的某一部位 也难以反映肿瘤的全貌。另外已做分型的研究报道表明在预后 上也没有什么不同。
多形性腺瘤的影像表现
![多形性腺瘤的影像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a33c041c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08.png)
增强表现
渐进性强化 “快进快出” 明显持续性 不均匀强化
谢谢
MRI表现
边界清楚,类圆形或分叶状 信号多不均匀,T1WI呈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 弥散不受限,增强扫描呈延迟强化 可发生囊变、坏死、钙化,可有包膜
鉴别诊断-腺淋巴瘤
中老年男性,长期吸烟及反复消长史 可多发,多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极 边界清楚,囊变多见 弥散受限明显,增强呈“快进快出”表现
年龄及性别 中年,无明显性 期吸烟及反复消 中老年多见,
别差异
长史
女性好发
部位
浅叶多见 浅叶后下极多见 浅叶多见
中老年多见
深叶或跨深浅 叶生长
数目
单发
可多发
单发
单发
形态及边界
类圆形/分叶状, 界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类圆形,界清
信号
信号混杂, 弥散受限,囊变
T2WI高信号
多见
类圆形,界清 易囊变
不规则,界欠 清
信号欠均, T2WI信号多偏
多形性腺瘤的影像表现
概述
腮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好发于30-50岁中年,无明显性别差异 好发于腮腺浅叶 临床多表现为腮腺无痛性肿块 病理结构复杂,瘤细胞排列多样:腺上皮细胞(腺管样、条索样
、片状或散在排列)、肌上皮细胞(索性、星形、束状或旋涡状)、粘 液样组织和软骨组织等
CT表现
多为浅叶,单发 边界清楚,类圆形或分叶状 可囊变、坏死、钙化 增强呈渐进性强化
鉴别诊断-基底细胞腺瘤
中老年女性,好发于浅叶 体积一般较小,界清,类圆形 囊变、出血多见,增强呈明显持续性强化
鉴别诊断-恶性肿瘤
常位于深叶或跨深浅叶生长 边界多不清楚,形态不规则 信号多样,强化多不均匀 可累及周围脂肪间隙、出现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rom John K.C. Chan
可能与恶变有关
年龄大 体积大 显著透明变 核分裂较多 富于细胞
引自(Head and Neck Pathol 2013,7,S68; Mod Pathol.1996 Jun;9(6): 652-7 )
可能与复发有关
以黏液样物质为主 肿瘤有侵犯包膜的倾向 肿瘤出现包膜下裂隙 肿瘤结节穿破包膜
梭形细胞 嗜酸性透明物质
From John K.C. Chan
From John K.C. Chan
Plasmacytoid hyaline cells
Plasma cells
From John K.C. Chan
间质成分
• 酸性黏液物质 • 软骨 • 玻璃样物质
– 均质 – 纤维性
AIDS
涎腺肿瘤的发病率
(British Salivary Gland Tumor Panel, >3000 cases)
多形性腺瘤 Warthin 瘤 其它单形性腺瘤 嗜酸细胞瘤 癌在多形性腺瘤中 腺样囊性癌 各种腺癌 黏液表皮样癌 腺泡细胞癌
59.5% 11.2% 6.9% 0.7% 5.0% 4.5% 3.8% 2.6% 2.3%
腺多形性腺瘤及病变的病理诊 断
正常结构概述
涎腺又称唾液腺,除大涎腺(腮腺、下颌 下腺、舌下腺)外,还包括小涎腺(唇腺、 颊腺、腭腺、舌腺及磨牙后腺等)。
涎腺的组织结构
实质
分泌单位
腺泡 导管系统
闰管 分泌管(纹管) 排泄管
皮脂腺 肌上皮
间质
纤维结缔组织构成的被膜与小叶间隔 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肌上皮/基底细胞 • Cytokeratin + • High M.W. cytokeratin + • p63 + • S100 protein -/+ • GFAP +/• Calponin, actin + (仅肌
上皮, 基底细胞不阳)
calponin
S-100
P63
EMA
From John K.C. Chan
Wrapped by myoepithelium
Surrounded by basal cells
正常涎腺的免疫组化表达
导管上皮 • Cytokeratin + • High M.W. cytokeratin • CEA (polyclonal) + • EMA + • S100 protein -
特征性但并非总存在: * 浆样肌上皮细胞
[小涎腺更多见; 也可见于肌上皮瘤] * 黏液软骨样基质
* 厚的、蓬松的弹力纤维
诊断陷阱
• 多形性腺瘤中局部可出现类似于腺样囊 性癌或黏液表皮样癌的区域。
• 这些区域与周围的典型的多形性腺瘤融 为一体,也不形成膨胀性的肿块。
From John K.C. Chan
(引自2005年WHO头颈部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 分类)
• 肌上皮癌 • 涎腺导管癌 • 低度恶性筛状囊腺癌 • 皮脂腺癌 • 嗜酸细胞腺癌 • 囊腺癌 • 黏液腺癌 • 鳞状细胞癌 • 淋巴上皮癌 • 非特异腺癌*
涎腺其它肿瘤
• Hemangioma • Schwannoma/ neurofibroma • Lipoma • Solitary fibrous tumor •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涎腺肿瘤的基本特点
• 导管细胞: 经常产生中性黏液 (嗜酸性; PASD+)
• 肌上皮细胞: 经常产生酸性基质样蓝色黏 液 (Alcian blue+) 和基底膜样物质(PASD+)
• 形态学提示为涎腺肿瘤
– 含有上皮及肌上皮成分 – 广泛的基底膜样物质 – 基底样细胞岛
涎腺良性上皮性肿瘤
• 多形性腺瘤 (混合瘤) • Warthin 瘤 • 嗜酸细胞腺瘤 • 基底细胞腺瘤 • 肌上皮瘤
From John K.C. Chan
From John K.C. Chan
From John K.C. Chan
From John K.C. Chan
From John K.C. Chan
诊断要点
诊断依赖于上皮及肌上皮成分 鉴别。 至少在局灶性的区域,肌上皮细胞应该
“融合”到由其产生的丰富间质之中。 最有帮助: 软骨黏液样基质– –但并非总是
存在 在同一肿瘤内可有多种的形态
组织结构
• 上皮(腔面) • 肌上皮 • 间质
From John K.C. Chan
普通导管 嗜酸细胞
黏液
导管上皮
伴或不伴角化的鳞 状上皮
皮脂腺
浆样透明细胞 肌上皮
难以归类的片块状; 小梁状; 筛状
透明细胞 肌上皮套
黏液软骨样细 胞
鳞状细胞 (+/- 角化)
讲座内容
多形性腺瘤 癌在多形性腺瘤中 非典型性多形性腺瘤 转移性多形性腺瘤
多形性腺瘤
概念
多形性腺瘤是由向上皮(腔面)和肌上皮 分化的细胞构成,伴有不同数量的特征性 间质。
生长方式
有薄的包膜,往往为孤立性。口腔内的可 能无包膜,尤其是腭部。但界限清楚。
偶尔,肿瘤岛囊腺瘤 • 淋巴皮脂腺瘤 • 非淋巴皮脂腺瘤 • 导管乳头状瘤
涎腺恶性上皮性肿瘤
• 黏液表皮样癌* • 腺泡细胞癌* • 腺样囊性癌* • 多形性低级别腺癌* • 上皮-肌上皮癌 • 非特异性透明细胞癌 • 基底细胞腺癌 • 癌在多形性腺瘤中* • 成涎细胞瘤
* 最常见的癌
• Lymphoma • Angiosarcoma • Other sarcomas • Metastatic tumors
• Kuttner tumor • Kimura disease • Sclerosing polycystic adenosis • Cystic lymphoid hyperplasia of
• 厚的、蓬松的弹力纤维 • 酪氨酸结晶 • 骨、脂肪(非常罕见)
From John K.C. Chan
From John K.C. Chan
From John K.C. Chan
EVG
From John K.C. Chan
诊断要点
* 界限清楚 * 两种细胞类型 * “融入间质的” 肌上皮 (可能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