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多形性腺瘤130例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腮腺肿瘤152例临床及病理总结.doc

腮腺肿瘤152例临床及病理总结.doc

腮腺肿瘤152例临床及病理总结腮腺肿瘤152例临床及病理总结作者闫奇王广山霍龙李军宋晓娜周盾【关键词】腮腺肿瘤腮腺肿瘤临床常见,绝大多数为上皮肿瘤,而且发病率高于其它涎腺。

由于病理分类较多,解剖特殊,若处理不当,肿瘤可能复发,面神经可能损伤。

因而着重强调第一次彻底手术是非常重要的。

笔者30年来共收治腮腺肿瘤152例,并进行研究,在临床及病理方面加以总结,供同道参考。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腮腺肿瘤152例中发病年龄最小的2岁,最大为82岁,以30~50岁间为最多,性别近似1∶1,瘤体最小的如蚕豆,最大似儿头。

1.2 病理分类参照WHO1991年提出的肿瘤组织学分类特点,分为腺瘤和癌。

腺瘤以多形性腺瘤多见,癌以混合瘤恶变居多,其次为腺样囊性癌和腺癌。

并略加补充。

如增入造釉细胞瘤样腺瘤1例。

瘤样病变亦按腮腺肿瘤收治。

以上所指的肿瘤均为原发于腮腺的,不包括转移肿瘤。

1.3 腮腺肿瘤的手术方式共5种,其中瘤体及腺体浅叶例数居多,占57.6;单纯瘤体摘除18例,占19.6,应用此法术前或术中诊为腮腺淋巴结炎性肿物或非上皮性肿瘤时采用。

在这些病例中我们对一些较小的良性肿块如脂肪瘤病例采用了瘤体及部分腺体摘除术,切除正常腺体约1.0~1.5cm 范围,然后褥式缝合腺体,不结扎腮腺导管,以保持腮腺的正常分泌功能。

1.4 腮腺肿瘤手术时寻找面神经的方式共采用5种方式,其中例数最多为寻找面神经颊支,占62;其次为颈支、下颌缘支、面神经总干等。

采用首先寻找解剖面神经其一支的方式,主要根据该手术的方便条件而定,如肿瘤位于尾叶部,便首先寻找颊支或下颌缘支,而不首先寻找面神经总干;如肿瘤位于腺体上方可先找下颌缘支;如肿瘤位于腮腺前方,可考虑先寻找面神经总干。

在实践中认为首先寻找面神经颊支最为方便,而且便于从周边向近心端分离,层次清楚,容易识别面神经的各支形态和走行情况。

2 讨论腮腺肿瘤多为“临界瘤”。

术后有复发和恶变的可能,临床上多形性腺瘤最为多见,其特点为慢性生长,早期无任何自觉症状。

腮腺混合瘤84例临床分析

腮腺混合瘤84例临床分析

腮腺混合瘤84例临床分析腮腺混合瘤又称为多形性腺瘤,是腮腺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

研究表明此肿瘤主要来源于腮腺润管的腺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病理组织学上主要有肿瘤性上皮组织、粘液样和软骨样组织组成。

本文收集我院2000年至2015年间腮腺混合瘤患者84例,全部病例均手术切除治疗,术后切除标本均经病理组织学证实。

现对腮腺混合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作回顾性分析和进一步探讨。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84例患者中男40例,女44例,年龄l2~82岁,平均40岁;病程0.5~8年,平均6年;肿瘤直径1~9.5em,平均46cm;良性肿瘤80例,恶性肿瘤4例,恶变率为5%;左腮腺区54例,右腮腺区30例;肿瘤位于腮腺浅叶64例,腮腺深叶20例;根据解剖部位分为耳前区37例,下颌角区28例,颌后区l9例。

1.2 方法:按肿瘤所在部位、性质和区域选择切口类型和手术方法。

位于耳前区的肿瘤上端起自耳屏前颧弓根部顺纵向皮纹切开,绕过耳垂向后,沿下颌升支后缘后方,下达下颌角下前行。

位于下颌角区、颌后区肿瘤,切口自耳屏前绕过耳垂,沿皮肤皱褶线伸至耳后乳突区,再转向颈部皮肤皱褶线至颌下。

对于浅叶良性混合瘤,采用肿瘤+局部区域腺体切除术;对于位于深叶混合瘤及恶性混合瘤,采用全腮腺+肿瘤切除术。

2结果84例患者中6o例采用肿瘤+区域性腺体切除术。

无一例暂时性面神经瘫及Frey综合征,随访5—10年无复发病例。

4例采用浅叶切除+肿瘤切除术,其中1例暂时性面神经瘫。

20例采用全腮腺切除+肿瘤切除术,其中6例暂时性面神经瘫,8例Frey综合征。

3讨论腮腺混合瘤又称多形性腺瘤,是腮腺中最常见的一种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40岁以上多见,女性略多于男性。

肿瘤生长部位多位于腮腺浅叶,少数位于腮腺深叶。

肿瘤大小不一,直径0.5~10cm,平均5cm。

临床上肿瘤大多表现为耳垂下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常无自觉症状,肿物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呈结节状或分叶状,界限清楚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可推动。

[腮腺病例专栏]多形性腺瘤!

[腮腺病例专栏]多形性腺瘤!

[腮腺病例专栏]多形性腺瘤!腮腺多形性腺瘤中国头颈部医学影像论坛感谢吴迪老师(赣医一附院)提供病例!卢绍辉老师(赣医一附院)主持读片!腮腺解剖结构腮腺位于外耳道的前下方,大致呈楔形,底朝外,富含脂肪(T1WI为高号),腺体的大部分和腺体导管集中在浅叶。

腮腺本身由筋膜包绕,内有下动脉、面神经通过,其周围有三个主要间隙:前方为嚼肌间隙,内方为咽旁间隙,后方为颈动脉间隙。

另有一重要结构与腮腺紧邻,即二腹肌后腹,位于腮腺的内后方。

一、腮腺多形性腺瘤1)临床特点腮腺多形性腺瘤又名混合瘤,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以30—50岁为多见,女性多于男性,生长缓慢。

常无自觉症状。

病理上肿瘤由肿瘤性上皮组织和黏液样或软骨样间质所组成。

据其成分比例可分为细胞丰富型及间质丰富型。

一般认为细胞丰富型相对较易恶变,间质丰富型较易复发。

手术采取剜除术则包膜易残留造成术后复发,术中瘤破裂往往造成种植性复发,故手术不采取病灶剜除术,而在肿瘤包膜外正常组织处切除肿瘤并保留面神经。

2)CT增强特征文献报道多形性腺瘤CT增强扫描早期不强化或轻度强化,表现为延迟强化,出现延迟轮廓现象;腮腺多形性腺瘤呈延迟性强化,动脉期强化较轻,出现延迟期廓清现象。

3)MRI征象因肿瘤组成成分多样且分布不均故MRI检查瘤体信号不均,TlWI 呈低信号,肿瘤黏液样组织丰富者T2WI信号明显增高,呈高信号。

瘤内可见低信号、条索状的胶原纤维间隔及极低信号钙化灶。

二、腮腺沃辛瘤1)临床特点又名乳头状淋巴囊腺瘤或腺淋巴瘤,为1972年WHO涎腺肿瘤组织学分类中的正式命名。

多数学者认为沃辛瘤不是一种真性肿瘤,而是一种炎症后迟发型过敏反应,有学者认为沃辛瘤为迷走于淋巴结的导管上皮异常增殖的结果,有学者认为沃辛瘤的发生可能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吸烟与沃辛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临床上好发于40~70岁中老年,有消长史,绝大多数位于腮腺后下极,常呈多发性,约12%患者为双侧腮腺肿瘤,也可在一侧腮腺出现多个肿瘤,治疗为手术切除肿瘤以及周围0.5cm以上正常腮腺、腮腺后下部及其周围淋巴结,以免出现新的肿瘤。

手术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142例的临床体会

手术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142例的临床体会

手术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142例的临床体会本文对手术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的的1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和回顾分析。

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2001~2010年对142例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并记录有详细且整的临床资料。

其中女65例,男77例,年龄8~75岁,平均41.5岁。

从患者发现肿瘤时开始到医院就诊时结束,病程1周~27年。

其中60例患者发生在右侧,72例在左侧;肿瘤直径0.7~11㎝。

初次发病者122例,复发者20例,有6例患者在就诊时发现有张口受限的症状。

其次,按照腮腺解剖的部位区分,颌后区40例,耳前区30例,耳垂下区70例,咽区2例。

手术前,对全部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检查,均正常。

手术方式:按常规情况,对全部患者采用“S”形切口解剖面神经。

85例患者因肿瘤的体积小,且位于腮腺浅叶的浅面,可直接切除肿瘤加腮腺浅叶;45例患者的肿瘤位于浅叶,且紧靠面神经,需切除一小部分深叶和肿瘤加腮腺浅叶;12例患者因肿瘤位于深叶,故需全部切除腮腺。

所有手术都保留了面神经,并用冰冻切片来随时检查与确诊。

结果经手术治疗后,所有患者都痊愈出院。

142例患者的跟踪访查中发现,有9例复发(6.3%),经过密切的调查和跟踪随访,这些患者在进行了二次手术后,没有出现复发的情况。

在142例患者中,发现4例患者的腮腺包膜有肿瘤细胞;26例患者的包膜已遭到肿瘤细胞的侵犯。

在手术后,37例患者出现了暂时性的面瘫,3~7天后即恢复者15例,剩余患者在5个月内全部恢复。

有29例(20.4%)患者均在术后4~8天内出现了暂时性的涎瘘,经过常规治疗后,均痊愈。

45例(31.6%)患者为耳颞神经综合征。

讨论术后复发:手术后造成肿瘤复发大多是因为腮腺多形性腺瘤是中心性生长且及包膜的不完整造成的。

再者是由肿瘤细胞对腮腺包膜的侵犯甚至穿破会在这个部位形成小的肿瘤结节,进而引起肿瘤的复发。

查阅相关的文献,笔者总结成以下几点:①如果仅仅只将瘤体切除,术后再次发生肿瘤机率高达45%;②术后复发还会受到肿瘤的位置与大小影响。

腮腺多形性腺瘤150例临床分析

腮腺多形性腺瘤150例临床分析
论著
CARNDLE E盛固 H E I A N —— loGEA—TT N I CT M ■ F M R
腮 腺 多形性 腺 瘤 1 临床 分析 0例 5
皇 甫 胜 利 常立 军 赵 振 华 和鲁 予
( 作 市 人 民医 院 口腔 颌面 外 科 河 南 焦作 焦
4 40 ) 5 0 2
mo e o o e a i n i 80 a e , mp o e n i 7 c s s P0 t p r t v f lo -up f a f y a o f v e r , s b e v d n h d f p r to n c s s i r v me t n 0 a e . s o e a i e o l w o h l a e r t i e y a s wa o s r e i t e
【 要 l 目的 回顾 分析我 院收 治的 10 摘 5 例腮腺 多形性 腺 瘤的 临床 手术资 料 , 讨 该病的 治疗措施 和 方法 。 法 采取 手术 方式 治 疗 探 方
1 0 多形性腺 瘤 。 5例 其中采 用传 统手术 方式8例 , 良方式7 例。 后跟黥 随访05 年 , 察患者手术 的恢复情 况及 复 发情 况。 0 改 0 术 .—5 观 结果 采 用传统手术方 式的8例患者 中出现 暂时性 面瘫 1例 , 0 4 出现涎瘘5 例,  ̄, e ’ J rys [ F 综合症l例 , 8 发生 复发3 。 倒 采取改 良方法的7 例患者中 , 0 有 暂 时性 面瘫4 廷瘘3 , 例, 例 没有Fe’ rys 综合症及 复发情 况。 结论 治疗腮腺 多形性腺 瘤采 用改 良方法比传统方 法发生并发 症少 , 效果显著 ,
[ btat be t e T erset 1 0 csso lo rhc ae o fte prt ln l ia oeain d t ,ics h ies A src]O jci o rtopc 5 ae fpemop i d nma o h a oi gad c n cl prt aa dsus te dsae v d i o

腮腺多形性腺瘤150例临床分析

腮腺多形性腺瘤150例临床分析

腮腺多形性腺瘤150例临床分析
皇甫胜利;常立军;赵振华;和鲁予
【期刊名称】《中外医疗》
【年(卷),期】2012(031)011
【摘要】目的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15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手术资料,探讨该病的治疗措施和方法.方法采取手术方式治疗150例多形性腺瘤.其中采用传统手术方式80例,改良方式70例.术后跟踪随访0.5~5年,观察患者手术的恢复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采用传统手术方式的80例患者中出现暂时性面瘫14例,出现涎瘘5例,出现Frey's综合症18例,发生复发3例.采取改良方法的70例患者中,有暂时性面瘫4例,涎瘘3例,没有Frey's综合症及复发情况.结论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采用改良方法比传统方法发生并发症少,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总页数】2页(P19-20)
【作者】皇甫胜利;常立军;赵振华;和鲁予
【作者单位】焦作市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河南焦作,454002;焦作市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河南焦作,454002;焦作市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河南焦作,454002;焦作市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河南焦作,454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73.1+6
【相关文献】
1.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的临床分析 [J], 王琛霓
2.腮腺多形性腺瘤33例临床分析 [J], 顾起宏;杨雯君
3.腮腺内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92例临床分析 [J], 牟艳云;刘洪泉
4.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的临床分析 [J], 王琛霓;
5.腮腺多形性腺瘤临床分析 [J], 高华;刘丽;范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腮腺Warthin瘤130例临床分析

腮腺Warthin瘤130例临床分析
见 表1 。
理服 务 ,我们 要 以患者 为 中心 ,加强 工作 责任心 ,针 对每 个患 者制 定个 性化 的护 理方 式 ,尽 量 满足 患者 身心需 要 ,让患 者 的治疗 效果 达到理想 的 目标 。
表 2 治疗 前后 两组 患者血 压控 制 比较 ( m m Hg , 叉±s )
国睚|囡—盈同
2 0 1 3 年1 月第 1 1 卷 第1 期
表1 两组一 般 情况 的 比较

临床研 究 ・ 5 1 5 1 . 2方法 药组经治疗后收缩压 和舒张压较治疗 前有 显著下降 (  ̄ J P <0 . 0 5 ) ,而
自服药组治疗后舒 张压 和收缩压则下 降不 明显。 3讨 论 代 摆药 就是 中心 药房 每 日按 照 医嘱摆 好 口服药 ,护 士经 过核 对
床 旁 ,做 到看 服到 口及 时 回收空药杯 】 。每天上 、下午 和晚上 测量 压 ,固定用 一 台血压 计 ,每位 患者固定 测量左上 肢或右上肢 肱动脉血 压 ,分别取 每位患者 人院用药 后第一天 和第十天 的平均值 ,观 察患者
入 院后 用药第十天 的血压 控制情况 。
不 宜过 大 ,忌乱 用药及 用 药过猛 。代 摆药 非常 安全保 证 病员 按时 准
论 ,以供参考 。
触诊肿块常位 于下颌 角后下 ,表面光滑 、质地 较软 的活动性肿块 。
2结 果 本 组1 3 0 例腮腺Wa r t h i n 瘤 患者手术切 口采用 “ s ”形切 口:从颧 弓
1资料与方法
1 . 1一般资料
后角开 始 ,沿 耳前0 . 5 c m向下延 长 ,经过 耳垂下方 向下 呈弧形绕 过下
确 服药 ,使药 物 发挥最 大 效应 。但摆 药也 要注 意 ,加 强 手卫 生 ,杜 绝 院 内感 染 ,摆 药杯 应做 到一人 一用 ,在 摆药 的程序 上 加大查 对力 度 ,把差 错 降低 到最低 限度 。 临床护 理 中我 院已经全 面铺 开优 质护

腮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

腮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

腮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1【概述】腮腺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又称腮腺混合瘤。

因肿瘤中含有肿瘤性上皮组织、黏液样组织或软骨样组织,组织学形态呈显著的多形性和混合性,故命名为多形性腺瘤或混合瘤。

多形性腺瘤是最常见的腮腺良性肿瘤,约占腮腺良性肿瘤的70%~80%,多见于40岁左右的中年女性,性别无明显差异,病程较长,生长缓慢,常无意或体检时发现。

预后较好,但如切除不彻底,术后易复发,少数可恶变。

2【病理】肿瘤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3~5cm,包膜较完整,边界清楚。

切面呈灰白色,可见浅蓝色软骨样组织、半透明的黏液样组织以及小米粒大的黄色角化物,囊变者内含无色透明或褐色液体。

镜下肿瘤由上皮及其产物,即黏液样组织和软骨样组织组成,10%可恶变,组织松软易碎,包膜消失,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

3【临床表现】早期为腮腺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常无自觉症状,病史较长。

发生在浅叶者易被发现,而发生在深叶者,常在肿物很大时才被发现。

肿物大小不一,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活动,界限清楚,硬度不一,囊变处触之有波动感。

一般不引起面神经麻痹。

当肿块增大迅速、粘连固定以及出现疼痛或面瘫时,应考虑有恶变的可能。

4【影像学表现】表现为腮腺区肿块影,圆形或类圆形,少数呈分叶状,边缘清楚。

1.X线表现平片一般无阳性发现。

X线造影摄片现已很少应用。

2.CT表现表现为腮腺区边缘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少数可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肿瘤较小时病灶位于腮腺实质内,肿瘤增大可占据整个腮腺。

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可合并囊变、钙化(图6-17),增强后强化明显。

图6-17 左侧腮腺混合瘤图A、B为同一患者。

A:横轴面CT平扫示左腮腺浅叶类圆形肿块,伴有囊变和钙化,边缘清楚;B:横轴面CT增强示病灶实质部分强化,但囊变部分无强化3.MRI表现 T1WI呈低信号,T2WI多表现为高信号,常可见周边T2WI低信号包膜影,T2WI信号增高且广泛信号不均匀常提示本病(图6-18)。

腮腺多形性腺瘤122例临床分析

腮腺多形性腺瘤122例临床分析

硬 . 分 肿 瘤 内有 褐 色 或清 亮 黏 性 液 体 流 出 。 有 手 术 均 保 留 部 所 面神 经 , 分保 留腮 腺 导 管 , 后 都 采 用 加 压 包 扎 。 部 术
2 结 果
好 发 的部 位 腮 腺 多 形 性 腺瘤 占所 有 腮 腺 良性 肿 瘤 的 8 % 。 0 我 院 自 18 9 8年 1月至 2 0 0 7年 8 收治 具 有 完 整 病 例 记 录 和术 月
参考文献 :
复 位 。 针 位 置应 在 股 骨 颈 正 中或 稍偏 下 。 有 骨 质 疏松 的可 穿 对
适 当延 长 下 床 时 间 。 钢 板 螺 钉 松 动 断裂 , 现髋 内 翻 。 析 对 出 分 原 因 , 骨折 复 固欠 佳 , 折 内侧 缺 损 , 粗 隆 复 位 不 良 , 骨 是 骨 小 在 折未 愈 合 期 内过 早 负重 , 板 螺 钉应 力 过 大 所 导 致 。 据 生 物 钢 根 力 学测 试 结 果 , 粗 隆 缺 损 , 侧 张 主 力 增 加 6 % , 粗 隆 广 小 对 0 小 泛 缺 损 , 对 侧 张 主 力 将 增 加 3 0 4且 临 床 上 粗 隆 间 骨 折 其 7 %【 1 ,
腺瘤的 患者进行 回顾性分析。结果 :2 患者均采 用腮腺耳后颌 下区“ ” 12例 s 形切 口的外科手 术治疗 , 中腮腺 浅叶 + 其
肿物切 除 7 例 , 8 腮腺浅叶 +部分深叶 +肿物切除 3 3例 , 腮腺 +肿物切除 l 例。所有手术均解剖 面神 经. 1 手术后发 生
暂 时性 面瘫 1 5例 , 觉 出汗 综合 征 1 , 瘘 2例 , 液 4例 , 味 3例 涎 积 复发 4例 。 结论 : 疗 以外 科 手 术 为 主 , 并发 症 的 防 治 对

腮腺复发性多形性腺瘤临床诊治分析(附67例)

腮腺复发性多形性腺瘤临床诊治分析(附67例)

腮腺复发性多形性腺瘤临床诊治分析(附67例)刘 捷,刘 辉,郑 雄Clinicaldiagnosisandtreatmentof67casesofrecurrentpleomorphicadenomaofparotidglandLIUJie,LIUHui,ZHENGXiongDepartmentofHeadandNeckSurgery,FujianCancerHospital&FujianMedicalUniversityCancerHospital,FujianFuzhou350014,China.【Abstract】 Objective:Tostudytheclinicalfeaturesofrecurrentpleomorphicadenoma(RPA)ofparotidgland,andtosummarizetheexperienceofitssurgicaltreatment.Methods:67casesofRPAofparotidglandtreatedinourhospitalfromJune2010toJune2018wereretrospectivelystudied.Clinicalandpathologicalfeatures,surgicalap proach,complicationsandoutcomesweresummarizedandstatisticalanalyseswereperformedbystatisticalpackageSPSS22.0.Results:40casesunderwentenucleationatthetimeofinitialsurgery,while27casesunderwentsuperfi cialparotidectomyorpartialsuperficialparotidectomy.Thetimetorecurrencewas(17.18±5.39)monthsand(20.89±6.63)months,respectively,and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Clinicalfeaturesin cludedermaladhesions(40.3%),facialnerveadhesions(73.1%),multinodularlesions(56.7%),incompletecap sule(92.5%)andmicroscopicsatellitenodules(79.3%)werefoundinthesecasesofRPA.Themainlong-termcomplicationswerepermanentfacialnervedysfunction(n=9,13.4%)andFrey'ssyndrome(n=18,26.9%).7ca ses(13.0%)recurredduringfollow-up.Inthecaseswhocomplicatingintraoperativetumorrupture,therecurrenceratewashigherthanthosewhodidnotcomplicatingthisfeature,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31.8%vs0%,P<0.05).Conclusion:RPAofparotidglandismostcommonincaseswhounderwentenucleationatthetimeofinitialsurgery,anditusuallycomplicatingwidespreadlocallesions.Surgicalapproachshouldbeindividualized,basedonsuperficialparotidectomy,anddecidewhethertoremovethedeeplobeaccordingtothefeaturesofthetumors.Intr aoperativetumorrupturemayincreasetheriskofrecurrence,soclosefollow-upisnecessaryforthepatientswhocomplicatingthisfeature.【Keywords】recurrentpleomorphicadenomaofparotidgland,permanentfacialnervedysfunction,superficialparotid ectomy,intraoperativetumorruptureModernOncology2020,28(22):3878-3881【摘要】 目的:研究腮腺复发性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特点,总结其手术治疗经验。

135例腮腺多形性腺瘤临床分析

135例腮腺多形性腺瘤临床分析

135例腮腺多形性腺瘤临床分析作者:孙衍波李东柱王思源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1年第36期【摘要】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

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03~2009年手术治疗的135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

结果135例患者术后7例复发,暂时性面瘫32例,涎瘘14例,发生味觉出汗综合征23例。

结论根据肿瘤发生部位及大小设计合理的手术方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腮腺;多形性腺瘤;并发症Clinical analysis of 135 patients with parotid pleomorphic adenoma SUN Yan-bo,LI Dong-zhu,WANG Si-yuan.Huantai Branch Courts of Qilu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Huantai 256400,China【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urgery effect of parotid pleomorphic adenoma.MethodsTo retrospectively analyze 135 patients with parotid pleomorphic adenoma from 2003 to 2009,summarizing the clinical methods and effect.ResultsThere were 7 cases with recurrence, 31 with temporary facial paralysis, 14 with fistula of salivary gland and 23 with Frey′s syndrome.ConclusionThe reasonable operation plans was designed according to tumor before operation.It can obvious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Key words】Parotid gland;Pleomorphic adenoma;Complications腮腺多形性腺瘤是腮腺部位常见的疾病,约占腮腺肿瘤的60%~70%[1]。

手术治疗腮腺混合瘤120例临床疗效观察

手术治疗腮腺混合瘤120例临床疗效观察

手术治疗腮腺混合瘤120例临床疗效观察韦玉洁【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腮腺混合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腮腺混合瘤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全腮腺切除术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行保留腮腺导管区域性肿瘤切除术.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主要面神经分支功能损伤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通过4~6个月的随访,均无复发.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的皮下积液或涎瘘、面瘫、Frey综合征以及面部明显凹陷畸形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下降,且下颌缘支、颊支以及颧支等面部主要神经分支功能损伤情况均显著降低,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区域性腮腺肿瘤切除术疗效确切,效果显著,可作为腮腺混合瘤患者目前最为理想的手术方式之一.【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年(卷),期】2012(023)009【总页数】2页(P1351-1352)【关键词】腮腺混合瘤;手术;并发症【作者】韦玉洁【作者单位】都安县人民医院口腔科,广西,都安,53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81腮腺混合瘤又称腮腺多形性腺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唾液腺肿瘤之一,几乎占据了整个唾液腺肿瘤的80%左右[1]。

虽然病理证实腮腺混合瘤属于良性肿瘤,但其较高的复发率和浸润包膜的恶变倾向又将其纳入了临界性肿瘤的行列。

目前,手术治疗仍然是腮腺混合瘤的有效治疗方法[2]。

因此,为有效减少腮腺混合瘤术后并发症和术后复发率以及术后遗留明显瘢痕和局部凹陷畸形的发生,进一步提高腮腺混合瘤的手术治疗效果。

本研究对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且经病理证实的腮腺混合瘤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并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腮腺混合瘤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其中男65例,女55 例,年龄18~72(42.32±5.78)岁。

腮腺常见良性肿瘤案例分析

腮腺常见良性肿瘤案例分析

腮腺脓肿特点
临床表现:快速增大的肿物,局部皮肤出现红、 肿、热,有触痛,抗炎治疗后可缓解。 CT表现:平扫呈类圆形混杂低密度病灶,边缘 模糊。增强后显著延迟强化,多呈花环状强化, 内有分隔,与周围脂肪组织明显分界不清。 炎症病史和临床表现对诊断有特异性。 对于系统抗炎治疗后肿物不消除者,注意有肿 瘤合并感染的可能。
颈部彩超:1、左侧腮腺内低回声光区;2、 左侧颈部低回声结节(淋巴结显示)。
厚德 精术 济世 笃行
厚德 精术 济世 笃行
厚德 精术 济世 笃行
厚德 精术 济世 笃行
案例二
病史:莫xx,男,48岁,2月前突然发现左 耳垂下一“枣子”大小肿物
专科检查:左侧耳垂后可见突出于皮肤表 面一大小2.5cm×2.0cm的肿物,触之质硬, 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活动度良 好,触痛(-),肿物表面皮肤色泽正常。
1-7% 最常见于60岁以上 女性
发病年龄
发病部位
30-60岁青中年,女性偏多 50岁以上男性,与 吸烟密切相关
多见于腮腺浅叶,较大肿瘤 病灶常多发,可发生 多见于腮腺深叶 可累及深叶 于两侧,多见于腮腺 浅叶后下极 边缘光整,有包膜,密度明 边界清,有包膜,当 边界清,边缘光整, 显高于腮腺组织,较小肿瘤 病灶大于2cm时易发 易发生囊变 密度均匀,较大肿瘤内部可 生坏死 见低密度坏死及囊变
厚德 精术 济世 笃行
参考文献
[1]唐栋,陈祖华. 腮腺上皮来源良性肿瘤 的CT 表现[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 23(3):389 ~ 392. [2]唐志明,冉强. 腮腺常见良性肿瘤的CT 诊断与鉴别诊断[J].临床医学工程, 2012,10(19):1650 ~ 1651. [3]丁伟,姜一.腮腺基底细胞瘤多层螺旋 CT的表现及分析 [J].山西医药杂志, 2013,12(42):1375 ~ 1376.

腮腺多形性腺瘤150例临床分析

腮腺多形性腺瘤150例临床分析

腮腺多形性腺瘤150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15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手术资料,探讨该病的治疗措施和方法。

方法采取手术方式治疗150例多形性腺瘤。

其中采用传统手术方式80例,改良方式70例。

术后跟踪随访0.5~5年,观察患者手术的恢复情况及复发情况。

结果采用传统手术方式的80例患者中出现暂时性面瘫14例,出现涎瘘5例,出现frey’s综合症18例,发生复发3例。

采取改良方法的70例患者中,有暂时性面瘫4例,涎瘘3例,没有frey’s综合症及复发情况。

结论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采用改良方法比传统方法发生并发症少,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并发症【中图分类号】 r373.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2)04(b)-0019-02pleomorphic adenoma of the parotid gland clinical analysis of 150 caseshuangpu shenli chang lijun zhao zhenhua he luyu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of jiaozuo people’s hospital, henan 454002,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retrospect 150 cases of pleomorphic adenoma of the parotid gland clinical operation data,discuss the disease treatment measures andmethods.methods adopt operation treatment of 150 cases ofpleomorphic adenoma.one using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operation in 80 cases,improvement in 70 cases.postoperative follow-up of half a year to five years,was observed in the patients with operation recovery and relapse.results using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operation in 80 cases of temporary paralysis in 14 cases,appearing salivary fistula 5 cases,frey’s syndrome 18 cases,the occurrence of relapse in 3 cases.adopt improved methods in 70 cases,temporary paralysis in 4 cases,salivary fistula in 3 cases,no frey’s syndrome and recurrent situation.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pleomorphic adenoma of the parotid gland by modified method is better than the traditional method has less complications, obvious effect, is worth popularizing.【key words】 parotidpleomorphic;adenoma;operation;complication腮腺多形性腺瘤临床上也称为混合瘤,是涎腺最常见的肿瘤,发生在腮腺的多形性腺瘤占所有腮腺良性肿瘤的60%~70%。

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的临床分析

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的临床分析

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的临床分析多形性腺瘤又名混合瘤,是唾液腺肿瘤中最常见者,又以腮腺为其好发部位。

因浸润性包膜及易复发的特点,临床上将其归为临界瘤。

对10年来收治56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其术后复发的原因及处理进行讨论,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56例,男42例,女14例;年龄26~74岁;病程0.5~20年;肿物直径1.5~8.0cm;以耳下区及耳屏前区最为多见;位于腮腺浅叶51例,深叶5例。

临床上多见肿物缓慢生长,无明显自觉症状,质地中等,呈结节状,界限多清楚,活动度较好,有1例活动度差,术前多无明显面部功能障碍。

手术方法:局麻或全麻下采用耳前颌下区S形切口,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及术中快速冰冻病理结果,分别采取单纯瘤体+周围部分腺体区域性切除(16例),腮腺浅叶切除(35例),腮腺全叶切除(5例)。

术中选择性解剖面神经并保护之。

结果全部病例随访观察2~10年。

单纯瘤体+部分腺体切除病例术后复发4例;腮腺浅叶切除病例术后复发1例;腮腺全叶切除病例术后复发1例。

6例复发患者均行2次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3年未见复发。

讨论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首要治疗方法。

肿瘤术后易复发的原因:①一般认为是肿瘤包膜不完整,且瘤细胞易侵犯包膜,甚至侵润至包膜外的腺体组织中,并在该处形成小的肿瘤结节,致手术时无法彻底切除;②也有认为是肿瘤的多中心生长所致;③肿瘤的大小和位置也是导致复发的原因;④肿瘤的复发与手术方式有明显关系,据Conley统计,切除肿瘤治愈率99.5%,而仅仅摘除肿瘤复发率20%~40%,故而大多数学者认为应依据肿瘤位置采取腮腺浅叶切除或腮腺全叶切除;⑤肿瘤复发亦与此瘤易种植有关,因此不主张术前切取或穿刺活检,可以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明确病理诊断。

对腮腺多形性腺瘤复发病例的处理,Phillips等采用5种治疗方法1:①局部切除;②腮腺浅叶切除;③全腮腺切除;④咽旁肿瘤切除;⑤根治性腮腺切除。

腮腺多形性腺瘤CT诊断及鉴别诊断

腮腺多形性腺瘤CT诊断及鉴别诊断

t h o l o g y c o n i f r m e d p a r o t i d p l e o m o  ̄ e a d e n o m a i n 1 3 p a t i e n t s , c o m b i n e d w i t h l i t e r a t u r e d a t e , na a l y s i s f o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C T r e a l i z a t i o n , i m -
c l e r a e d g e , f o wh i c h 4 c a s e s w e r e s u p e r i f c i l a l o b la u t i o n i n 1 0 c a s e s it w h h o mo g e n e o u s d e n s i t y, 3 c a s e s s h o w e d h e t e r o g e n e o u s d e n s i t y, t h e r e w e r e 2 C sG a  ̄ 3 it w h c y s t i c a r e a s , 1 e a s e s wi t l l c a l c i ic f a t i o n, 1 3 c se a s w i t h e n h a n c d e s c a n i n 8 c se a s s h o w e d h o mo g e n e o u s , 5 c a s e s s h o we d c i r c la u r o r p a t c h y i n h o mo g e n e o u s mi l d e n h nc a e me n t Co n c l u s i o n e a a o r d i n g t o t h e p l a i n nd a c o n t r a s t e n h a n c e d C T s c a n f e a t u r e s . c o b i m n d e w i t h mu l t i

腮腺肿瘤130例临床分析

腮腺肿瘤130例临床分析

腮腺肿瘤130例临床分析
王甫友
【期刊名称】《口腔医学》
【年(卷),期】1997(17)4
【摘要】腮腺肿瘤130例临床分析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王甫友腮腺肿瘤是颌面部常见肿瘤之一,由于病理类型复杂,因此临床上误诊率仍然很高,现就我科10余年来收治的腮腺区肿瘤计130例,将其发病慨况、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总结如下:临床资料我科自1982年至1993...
【总页数】1页(P208)
【作者】王甫友
【作者单位】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87
【相关文献】
1.腮腺肿瘤切除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J], 曹素杰;李慧
2.面神经下颌缘支解剖行腮腺肿瘤切除术临床分析 [J], 葛士波;文森林;李同斌
3.108例老年腮腺肿瘤的临床分析 [J], 卢爽;余小伟
4.腮腺肿瘤DCE-MRI和CT鉴别诊断的临床分析 [J], 李相宁;张潇
5.局部使用氨甲环酸减少腮腺肿瘤手术失血效果的临床分析 [J], 秦兆华;郭正峰;韩新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腮腺多形性腺瘤130例临床分析
多形性腺瘤是涎腺最常见的肿瘤,腮腺是多形性腺瘤最好发的部位。

我科自1997年6月-2009年9月共收治130例发生于腮腺的多形性腺瘤,我们对其进行临床分析,并对手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及其防治进行讨论。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腮腺多形性腺瘤130例,来自我科1997年6月到2009年9月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住院病例,其中男52例,女78例,男女比为1:1.5。

年龄4~73岁,平均41.68岁。

病程2周~35年,大多在3年以内,肿块大小在1~12 cm,多数在5 cm以内。

部位在右侧67例,左侧63例。

根据腮腺解剖部位位于耳前区34例,耳后区40例,耳垂下区56例。

1.2 临床表现表现为局部无痛性肿块逐渐增大,仅少数患者出现疼痛或面瘫,以耳垂为中心生长,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边界清楚,活动度好,质地中等或偏硬,与表面皮肤无黏连,少数病例出现边界不清,活动度差或有波动感。

个别肿块巨大,表面呈结节状,皮肤可出现紧绷变薄,但无面瘫或疼痛等症状。

2 结果
130例患者均采用腮腺耳后颌下区“S”形切口的外科手术治疗,其中肿瘤摘除25例,肿瘤+浅叶摘除40例,肿瘤十全叶摘除65例。

所有手术均解剖面神经。

术中见肿瘤表面光滑,大多呈结节状,有完整的包膜,部分包膜不完整或无包膜,质中等偏硬,部分肿瘤内有褐色或清亮黏性液体流出。

术后并发症包括暂时性面瘫15例(占11.53%)、味觉出汗综合征14例(占10.76%)、涎瘘5例(占3.84%)、积液4例(占3.08%)。

随访3个月至8年,随访率87.6%(105例)。

复发7例(占5.38%),其中肿瘤摘除者5例,肿瘤+浅叶摘除者2例。

均采取第2次手术治疗,经随访1~5年未见复发。

15例暂时性面瘫中,11例术后1周内恢复正常,4例在半年内恢复。

5例涎瘘出现在术后5~6 d,经加压包扎及小剂量放疔后治愈。

3 讨论
多形性腺瘤临床上多为无痛性肿块逐渐增大,以耳垂为中心生长,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或结节状,边界清楚,活动度好,质地中等或偏硬,与表面皮肤无黏连。

其治疗以“肿瘤+腺体切除”的外科手术为主,预后常较好。

术后并发症包括面瘫、涎瘘、积液、味觉出汗综合征等,防治并发症是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关键之一。

多形性腺瘤的多中心性生长、包膜的不完整以及肿瘤浸润或穿破包膜生长是造成手术切除后复发的主要原因。

有文献报道:仅单纯切除肿瘤瘤体,其复发率可高达45%;另外肿瘤的大小和位置也是导致复发的原因之一。

随着肿瘤的增大,
复发机会成倍增加。

深叶肿瘤复发机会较大。

咽旁多形性腺瘤复发的机会最大。

在本组报告的130例患者中,复发有7例,其中4例为深叶肿瘤2例瘤体大于6 cm,术中见肿瘤包膜不完整或无包膜,1例为手术中剥离时包膜破裂。

从手术方式分析,肿瘤十部分腺体组织切除,切除范围距肿瘤边缘0.5~1.0 cm的正常组织是防止术后复发的有效措施。

另外术前不做穿刺活检,采用术中冰冻活检,将肿瘤及周围腺体组织完整切除后送病理检查的方法,以确定肿瘤性质及边缘是否切除干净。

对复发的病例,再次手术时可见到复发的肿瘤沿着腺小叶间隙浸润生长。

因此,在临床上处理复发性多形性腺瘤时,应不同于原发肿瘤,至少应按低度恶性肿瘤的手术原则对待,可以减少肿瘤的复发和恶变的机会。

多形性腺瘤手术的并发症是面神经损伤、涎瘘及耳颞神经综合征。

本组130例患者,术后面神经损伤15例,多数为下颌缘支及颊支的功能障碍,解剖面神经是手术的关键。

解剖面神经时操作应轻柔,解剖范围应根据肿瘤大小和所要切除腮腺的范围大小来决定。

应根据肿瘤的部位来选择解剖面神经的方法,如腮腺肿瘤位于前部,则手术可从后部开始,先找出主干、颞面干和颈面干,再向前解剖出各主要分支;如肿瘤在腮腺后部,应采取先找出下颌缘支的方法,循其上后方追踪,找出颈面干和主干。

我们通常采用先找出下颌缘支的办法。

有资料表明:面神经解剖范围越大,面神经损伤的危险越大。

我们认为手术中解剖面神经应显露充分,直视下保护面神经最为有效;另外,对于复发的病例,再次手术时面神经损伤发生率高于首次手术病例,是由于复发肿瘤与周围组织及面神经广泛黏连,解剖时易损伤。

本组130例患者耳颞神经综合征发生14例,占10.77%,低于同类文献资料。

腮腺深叶切除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部分浅叶切除者。

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深叶切除易促使腮腺分泌的耳颞神经末梢与促使汗腺分泌的末梢发生错位愈合所致。

目前提倡的区域性切除可有效保护耳颞神经,降低耳颞神经综合征的发生率。

涎瘘和积液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残余腺体和腺导管破损,而积液也可由于局部组织液渗出所致,通常在术后5~6 d出现。

本组130例患者中,发生涎瘘5例(占3.84%),积液4例(占3.08%)。

我们认为预防术后涎瘘和积液的主要措施是:①术中缝扎残余腺体要彻底;②术后加压包扎要确切,时间可延长到拆线后1周;③术后可给予口服小剂量阿托品以抑制唾液分泌;④饮食宜清淡,避免酸性饮食及香味食物。

对于涎瘘时间较长,加压无效者,可考虑给予小剂量放疗使腺体萎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