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形性腺瘤
多形性腺瘤病例汇报
SMA(梭形细胞型比上皮样细 胞阳性的概率大)
基底细胞腺瘤
➢ 定义:以基底样肿瘤细胞(形容词)伴明 显的栅栏状排列为特征的良性肿瘤,缺乏 多形性腺瘤中粘液软骨样间质分化成份。
➢ 两种细胞组成(腺上皮及基底样细胞) CK,P63(+)
➢ 细胞巢周围常可见基底膜样物质 ➢ 无间质细胞融合(上皮与基质界限清楚,
➢ 不形成膨胀性病灶的孤立的核增大, 特别是 缺乏核分裂 ---> 不考虑
➢ 如不能肯定, 就命名为 “非典型多形性 腺瘤”
➢ 即使多形性腺瘤中有癌,只要没有突 破包膜,预后非常好,可以行保守治 疗。
多形性腺瘤的生物学行为
➢ 生长缓慢; 完全切除后复发者<5% ➢ 不完全切除者常可复发 (每年1%); 复发的
肿瘤常为多结节性. ➢ 危险因子:
剜出术 切除时肿瘤破裂 存在包膜外突出 大量软骨黏液样基质
➢ 要标记切除肿瘤的边缘!
肌上皮瘤
➢ 定义:(几乎)完全由实性片状、 条索状,岛状排列的具有肌上皮分 化特点的细胞组成。(玻璃样变(浆细胞样)
型,梭形细胞型,上皮样细胞型,透明细胞型)
➢ 好发部位:腮腺,上腭 ➢ 无明显非典型性,边界清楚,不易
CD117 CEA
KI-67 CK-7
P63 S100
SMA
免疫组化
➢ 免疫组化:CK7(灶+),CK5/6(-), P63(+),SMA(-),S-100(+), CD117(弱+),CEA(部分+),SY(-), CD56(-),Ki-67(10%+),P53(散在 +)。
诊断
➢ (左颌下腺及肿物)符合多形性腺瘤, 以肌上皮细胞增生为主,大小 2.4×1.8×1.5cm,伴囊性变,部分 细胞丰富,生长活跃,部分区域包膜 不完整,周围涎腺慢性炎。
[腮腺病例专栏]多形性腺瘤!
[腮腺病例专栏]多形性腺瘤!腮腺多形性腺瘤中国头颈部医学影像论坛感谢吴迪老师(赣医一附院)提供病例!卢绍辉老师(赣医一附院)主持读片!腮腺解剖结构腮腺位于外耳道的前下方,大致呈楔形,底朝外,富含脂肪(T1WI为高号),腺体的大部分和腺体导管集中在浅叶。
腮腺本身由筋膜包绕,内有下动脉、面神经通过,其周围有三个主要间隙:前方为嚼肌间隙,内方为咽旁间隙,后方为颈动脉间隙。
另有一重要结构与腮腺紧邻,即二腹肌后腹,位于腮腺的内后方。
一、腮腺多形性腺瘤1)临床特点腮腺多形性腺瘤又名混合瘤,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以30—50岁为多见,女性多于男性,生长缓慢。
常无自觉症状。
病理上肿瘤由肿瘤性上皮组织和黏液样或软骨样间质所组成。
据其成分比例可分为细胞丰富型及间质丰富型。
一般认为细胞丰富型相对较易恶变,间质丰富型较易复发。
手术采取剜除术则包膜易残留造成术后复发,术中瘤破裂往往造成种植性复发,故手术不采取病灶剜除术,而在肿瘤包膜外正常组织处切除肿瘤并保留面神经。
2)CT增强特征文献报道多形性腺瘤CT增强扫描早期不强化或轻度强化,表现为延迟强化,出现延迟轮廓现象;腮腺多形性腺瘤呈延迟性强化,动脉期强化较轻,出现延迟期廓清现象。
3)MRI征象因肿瘤组成成分多样且分布不均故MRI检查瘤体信号不均,TlWI 呈低信号,肿瘤黏液样组织丰富者T2WI信号明显增高,呈高信号。
瘤内可见低信号、条索状的胶原纤维间隔及极低信号钙化灶。
二、腮腺沃辛瘤1)临床特点又名乳头状淋巴囊腺瘤或腺淋巴瘤,为1972年WHO涎腺肿瘤组织学分类中的正式命名。
多数学者认为沃辛瘤不是一种真性肿瘤,而是一种炎症后迟发型过敏反应,有学者认为沃辛瘤为迷走于淋巴结的导管上皮异常增殖的结果,有学者认为沃辛瘤的发生可能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吸烟与沃辛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临床上好发于40~70岁中老年,有消长史,绝大多数位于腮腺后下极,常呈多发性,约12%患者为双侧腮腺肿瘤,也可在一侧腮腺出现多个肿瘤,治疗为手术切除肿瘤以及周围0.5cm以上正常腮腺、腮腺后下部及其周围淋巴结,以免出现新的肿瘤。
多形性腺瘤
L/O/G/O
多形性腺瘤】 。
恶性多形性腺瘤又称为多形性腺瘤癌变,是来自多形性 腺瘤上皮性成分的恶变,占唾液腺肿瘤的l.5%~6 腺瘤上皮性成分的恶变,占唾液腺肿瘤的l.5%~6%,占 其恶性肿瘤的15%~20%。多见于腮腺,其次为下颌下 其恶性肿瘤的15%~20%。多见于腮腺,其次为下颌下 腺、腭及上唇,男性多于女性。通常发生于50~70岁。 腺、腭及上唇,男性多于女性。通常发生于50~70岁。 一般认为有3%~4 一般认为有3%~4%的多形性腺瘤发生恶性转化,尤其 长期存在的多形性腺瘤癌变的危险性增高。典型的临床 表现是长期存在的肿块生长突然加快,如果浸润神经和 周围组织,可伴有疼痛、面瘫、固定和溃疡形成。 长期存在的多形性腺瘤组织内如果观察到出血、 坏死、严重的玻璃样变性和钙化等,应怀疑多形性腺瘤 发生恶性转化。
初步诊断
1
多形性腺瘤。
Add Title
2
Text inhere
3
Text in here
肌上皮瘤
L/O/G/O
多形性腺瘤】 。
1、发病缓慢,表现为眼眶外上方相对固定包块。 发病缓慢,表现为眼眶外上方相对固定包块。
眼球受压向内下方移位,由于肿瘤生长缓慢,病人 眼球受压向内下方移位,由于肿瘤生长缓慢, 可无符视或疼痛。 可无符视或疼痛。 2、触诊时,局部可扪及实质性包块,无压痛。 触诊时,局部可扪及实质性包块,无压痛。 3、CT扫描可清楚显示肿瘤的大小以及泪乳窝 骨质侵蚀。 骨质侵蚀。 4、在高龄患者,压考虑恶性混合瘤,其生长 在高龄患者,压考虑恶性混合瘤, 较快,并有明确的骨质破坏,应注意鉴别诊断 较快,并有明确的骨质破坏,
腺淋巴瘤
Title in here
ThemeGallery is a Design Digital Content & Contents mall developed by Guild Design Inc.
多形性腺瘤
Pleomorphic adenoma
腺上皮细胞
细胞呈圆形,位于导管样结构者呈柱状或 立方状,核近基底部,异染色质散在于核中, 单个核仁。胞质中含丰富的线粒体及粗面内质 网,内质网扩张形成内质网池,可见高尔基复 合体。细胞游离端有电子密度不等的分泌颗粒。 腔面有微绒毛,侧面有指状突起相互交叉。细 胞间以桥粒或连接复合体相连接。
此外,鳞状上皮中有时含有皮脂腺或粘液性 杯状细胞。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粘液样组织与软骨样组织
Pleomorphic adenoma
【临床特点】
年龄:30-50Y,中老年 好发部位:腮腺﹥腭腺﹥颌下腺 症状体征:无痛性肿物
生长缓慢 呈结节状 中等硬 活动度好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2.肿瘤间质:少,易出现玻璃样变,钙化或骨变 肿瘤被膜有瘤细胞侵入可形成卫星瘤结
Pleomorphic adenoma
显微镜观察 多形性腺瘤的组织象具有多形性或
“混合性”特征,即肿瘤性上皮细胞与 粘液样、软骨样组织混杂在一起,上皮 性成分常形成腺管样结构以及肌上皮细 胞和鳞状细胞团片。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病理:多形性腺瘤
图2、3右侧腮腺腺淋巴瘤。图2为CT平 扫,病灶位于腮腺后下象限,病灶密度 欠均,图3为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
双侧腮腺腺淋巴瘤CT 增强扫描。 双侧腮腺多发病灶, 均位于腮腺后下象限。
图 1A ~ C 腮腺腺淋巴瘤。 A. 左侧腮腺内见一类圆形肿块影,密度均匀,大小约 3. 2 cm ×2. 5 cm,境界较清; B. 增强后早期明显均匀强化; C. 延迟期对比剂基本退出
两者鉴别:
位置 大小及密度
形态 强化方式
多形性腺瘤
非后下象限(以耳垂为 中心生长)
略大,两者密度大多均 匀,都可有大小不等的 囊肿;可有见斑点状或 较大钙化
多形性腺瘤的分叶状肿 瘤所占比例更高
腺淋 巴 瘤
后下象限(淋巴结位于 浅叶后下方)
略小,坏死灶呈裂隙样、 囊腔样,更低,而边界 相对清楚
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 整清晰
腮腺腺淋巴瘤
腮腺腺淋巴瘤又称为淋巴乳头状囊腺瘤/ Warthin 瘤,该良性肿瘤生长缓慢,通常来源于 涎腺的上皮,或 者 来 源 于 被 膜 内 淋 巴 结 内 发 生 异 位 的 腺体,这些上皮和淋巴样肿瘤组 织容易继发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可有所缩小,临 床表现为时大时小肿块,可伴局部疼痛,即所谓 消长史。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其直径一般 < 3 cm,在肿瘤外部有较薄包膜,包膜完整或不完 整,肿瘤质地较软,肿物剖面呈实质性,囊变较 常见 .好发于50岁以上男性。
CT表现:
( 1) 病灶部位: 多发于腮腺非后下象限,可位于浅 叶或深叶。 ( 2) 形态表现: 病灶均边界清楚,多呈圆形或
类圆形,部分可见分叶。 ( 3) 病灶密度: 多表现为均匀高密度,部分有囊 变坏死区而呈类圆形低密度,有时可见斑点状或 较大钙化灶。 (4 ) 增强扫描: 病灶实质区呈缓慢渐进性强化.
多形性腺瘤概述
实验室检查
王洁等明确认为肿瘤性肌上皮细胞是多形性腺瘤主要增生的肿 瘤细胞,黏液样区域部分肿瘤性肌上皮细胞细胞质中富含胶质 纤维蛋白和波形蛋白中间丝,具有早期软骨样细胞改变。因此, 肌上皮细胞在多形性腺瘤的组织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司徒镇强 等在研究涎腺及涎腺肿瘤细胞中间丝的分布特点表明了涎腺肿 瘤的上皮发生来源,并应用HHF35(鼠抗人肌动蛋白抗体)进行研 究观察,发现在正常涎腺组织除血管外,仅有肌上皮细胞对其 呈强阳性反应。
实验室检查
有时可见大小不一的囊腔,内含无色透明或褐色液体,偶见小 片区域出血。肿瘤的包膜与瘤体之间黏着性较差,极易剥脱。 采用剜除术时,极易将剥脱的包膜遗留在术区,造成术后复发。 复发性肿瘤常呈多灶性,肿瘤体积及数量很不一致,小的仅粟 粒大小,可多达数十、上百个。 2.光镜所见 多形性腺瘤的组织结构复杂,同一肿瘤的不同部 位,或各个多形性腺瘤之间均有不同的组织像。但构成多形性 腺瘤的主要成分为腺上皮细胞、肌上皮细胞、黏液、黏液样组 织及软骨样组织,这些组织形成导管样结构、黏液样组织及软 骨样组织、肌上皮片块等基本结构,有时可见鳞状化生。
多形性腺瘤(plemorphic adenoma)或称混合瘤(mixed tumor), 临床和病理通用。后一名称是1874年Minssen提出,当时认为这 一类型肿瘤并非发生自一个胚层。
概述
现代研究充分证明所谓混合瘤完全是上皮发生来源。混合瘤一 名之所以现仍沿用完全由于其简单,并反映其上皮样和结缔组 织样生长的特点。多形性腺瘤一名是1948年Willis提出,反映其 组织病理形态的多样化。1972年WHO涎腺肿瘤组织学分类采用 这一名称。 有人曾据镜下表现将其分为数种亚型,但意义不大。因为多 形性腺瘤在同一肿瘤中各个部位有不同表现,分切的某一部位 也难以反映肿瘤的全貌。另外已做分型的研究报道表明在预后 上也没有什么不同。
恶性多形性腺瘤汇总
【组织发生】
同多形性腺瘤,来自闰管或闰管储备细 胞。
【临床表现】
此瘤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生 长迅速,局部有疼痛与麻木感,肿物因 与周围组织粘连而固定。发生在腭部者 常形成溃疡,在腮腺者常侵犯面神经而 致面神经麻痹。
【病理】
肉眼观察,肿物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 呈浸润生长,瘤实质中可见出血与坏死灶。 显微镜观察,癌变时除见典型多形性腺 瘤结构外,上皮细胞成分丰富,大小不等, 核多形性,核染色质和核浆比例增加,出 现异常核分裂象以及瘤细胞侵入周围血管、 淋巴管和神经等。
有的病例中,除见多形性腺瘤结构
外,可见典型的腺癌、鳞状细胞癌、未 分化癌或软骨肉瘤的组织象。
小灶性坏死及出血,退行性钙化长等,均提示该肿瘤恶变
可能,应予高度重视。
【生物学特点】
与一般腺癌的生物学特性相似,容易复发 并可远隔转移至肺、骨、脑和内脏等,对其 应进行根治性手术或佐以放疗与化疗。
恶性多形性腺瘤
Malignant pleomorphic adenoma
恶性多形性腺瘤约占涎腺肿瘤的1.5~6%, 占涎腺恶性肿瘤的15%~20%,根据WHO肿瘤 国际组织学分类协作中心讨论结果,将其分为非 侵袭性癌(原位癌)、侵袭性癌、癌肉瘤、转移 性多形性腺瘤等四型。但90%以上系由良性多形 性腺瘤癌变所致,它既具有典型的癌的特征,又 具有良性多形性腺瘤结构,故此瘤亦名为“癌在 多形性腺瘤中”(carcinoma in pleomorphic adenoma)。
多形性腺瘤概述
治疗
结论是没有某一术式优于另一术式,每一种都有术后复发,全 组再复发率为14%。牺牲面神经、在正常组织内大块切除后行 面神经移植的手术虽可达到根治性目的,但术后畸形和功能障 碍往往为患者难以接受。按Piorkowski的观察,因绝对难以防止 再复发,保守性的处治仍为不少学者所主张。Samson等对21例 复发性腮腺多形性腺瘤采取次全腮腺切除保存面神经并行术后 放射治疗,剂量平均为50.5Gy(50~67Gy)。17例肉眼所见切除 干净而镜下见肿瘤残存,经2~11年随诊(平均5.9年)仅1例再复 发。
流行病学
多形性腺瘤系涎腺肿瘤中最常见者。据国内6所口腔医学院校 口腔病理教研室11947例涎腺上皮性肿瘤的统计分析,多形性 腺瘤6194例,占51.8%。占良性肿瘤(7053例)的87.8%。多形性 腺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40岁左右居多。女性患者多于男 性,男女比例为1∶1.2~1∶1.5。发生部位以腮腺最多,肿瘤 多位于面神经浅层及腮腺后下极。根据Rauch等统计的4245例 多形性腺瘤,腮腺占84%,下颌下腺占8%,小涎腺占7%,舌下 腺占0.5%。
病因
病因不明。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多形性腺瘤是大、小涎腺中占首位的良性肿瘤,根据国内外 很多研究报道表明:
多形性腺瘤占所有腮腺肿瘤的60%~70%;占所有颌下腺肿瘤 的40%~60%,而舌下腺则极少见。患者年龄以30~50岁居多, 20岁以下者少见。据美国陆军病理研究所资料,在4911例有详 细年龄记载的病例中,10岁以下者仅占1%,20岁以下者仅占 5.9%。女性稍多于男性。
多形性腺瘤最佳的治疗方法是
多形性腺瘤最佳的治疗方法是多形性腺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通常发生在唾液腺,特别是腮腺。
虽然这种肿瘤通常是良性的,但它们有时会变异成恶性肿瘤。
因此,对多形性腺瘤的治疗至关重要。
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医生通常会考虑肿瘤的大小、位置、症状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下面将介绍多形性腺瘤的治疗方法,以及其中最佳的选择。
手术治疗是治疗多形性腺瘤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对于较小的肿瘤,医生可能会选择局部切除术,即仅切除肿瘤本身而保留周围组织。
对于较大的肿瘤,可能需要进行部分切除或全切除术。
手术治疗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切除肿瘤,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面部神经损伤、唾液腺功能减退等。
因此,手术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
放射治疗是另一种治疗多形性腺瘤的方法。
通过照射肿瘤区域,放射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肿瘤的生长。
对于一些无法进行手术的患者或是手术后残留的肿瘤组织,放射治疗可以起到补充的作用。
然而,放射治疗可能会导致一些副作用,如口干、食欲减退、恶心等,因此在选择该治疗方法时需要慎重考虑。
除了手术和放射治疗外,药物治疗也被用于治疗多形性腺瘤。
一些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肿瘤的生长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然而,药物治疗通常需要长期使用,且效果有限,因此并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合选择这种治疗方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激光治疗在治疗多形性腺瘤中具有潜在的优势。
激光治疗可以精准地照射肿瘤组织,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同时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尤其是对于一些较小的肿瘤,激光治疗可以成为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
综上所述,针对多形性腺瘤的治疗方法有多种选择,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药物治疗以及激光治疗。
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及各种治疗方法的优劣势,最终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多形性腺瘤的治疗方法,为他们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PA)
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PA)PA 又称混合瘤(mixed tumor),因肿瘤中含有肿瘤性上皮组织、黏液样组织或软骨样组织,组织学形态呈显著的多形性及混合性,故命名为多形性腺瘤或混合瘤。
PA 是最常见的涎腺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40 岁左右居多。
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发生部位以腮腺最多,肿瘤多位于面神经浅层及腮腺后下极。
目前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但任何单一因素都不能成为其绝对致病原因,可能由多种内在及外在因素相互作用下导致细胞基因突变的结果。
多形性腺瘤有染色体3p21、8q12、12q13-15重排以及PLAG1、HMGA2基因表达。
许多病毒与涎腺肿瘤发生相关,在人的多形性腺瘤中已经证实有SV40的序列。
PA组织结构复杂,同一肿瘤的不同部位,或各个多形性腺瘤之间均有不同的组织像。
但构成多形性腺瘤的主要成分为腺上皮细胞、肌上皮细胞、黏液、黏液样组织及软骨样组织,这些组织形成导管样、黏液样及软骨样、肌上皮片块等基本结构,有时可见鳞状化生。
根据上皮细胞和基质所占的比例,可以分为细胞丰富型及间质丰富型。
一般而言,细胞丰富型易于发生恶变,几乎一半以上癌在多形性腺瘤中的病例来自细胞丰富型多形性腺瘤。
因此,对于此型肿瘤,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患者,应警惕恶变的可能。
相反,间质丰富型较易复发。
PA免疫组化细胞角蛋白、S-100蛋白、GFAP、actin、EMA、CEA等均可表达。
PLAG1断裂探针HMGA2断裂探针多形性腺瘤有 2%~25%恶变可能,单纯肿瘤剔除术复发率高,因此至少行部分腮腺切除术。
采用 FNA 取样检测 PLAG1 和 HMGA2 基因重排可辅助多形性腺瘤与 AdCC 相鉴别,也用于鉴别继发于 PA 的癌或其他原发性癌。
乳腺多形性腺瘤临床与影像学表现类似乳腺癌,细胞学及穿刺组织学检查常因标本有限,穿刺到肿瘤中心而易误诊为恶性肿瘤,手术中快速冷冻切片易误诊为化生性癌,检测 PLAG1 和 HMGA2 基因重排可辅助多形性腺瘤与乳腺癌相鉴别。
【疾病名】多形性腺瘤
【疾病名】多形性腺瘤【英文名】pleomorphic adenoma, mixed tumor【缩写】【别名】混合瘤;mixed tumor;pleomorphic adenoma【ICD号】D11.9【概述】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 mixed tumor)又称混合瘤(mixed tumor),因肿瘤中含有肿瘤性上皮组织、黏液样组织或软骨样组织,组织学形态呈显著的多形性及混合性,故命名为多形性腺瘤或混合瘤。
肿瘤仅来源于上皮组织,黏液软骨样组织系肿瘤性肌上皮细胞形成,因而,“混合”一词意指组织形态学的多样性,而不表示其组织来源。
多形性腺瘤(plemorphic adenoma)或称混合瘤(mixed tumor),临床和病理通用。
后一名称是1874年Minssen提出,当时认为这一类型肿瘤并非发生自一个胚层。
现代研究充分证明所谓混合瘤完全是上皮发生来源。
混合瘤一名之所以现仍沿用完全由于其简单,并反映其上皮样和结缔组织样生长的特点。
多形性腺瘤一名是1948年Willis提出,反映其组织病理形态的多样化。
1972年WHO涎腺肿瘤组织学分类采用这一名称。
有人曾据镜下表现将其分为数种亚型,但意义不大。
因为多形性腺瘤在同一肿瘤中各个部位有不同表现,分切的某一部位也难以反映肿瘤的全貌。
另外已做分型的研究报道表明在预后上也没有什么不同。
【流行病学】多形性腺瘤系涎腺肿瘤中最常见者。
据国内6所口腔医学院校口腔病理教研室11947例涎腺上皮性肿瘤的统计分析,多形性腺瘤6194例,占51.8%。
占良性肿瘤(7053例)的87.8%。
多形性腺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40岁左右居多。
女性患者多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1.2~1∶1.5。
发生部位以腮腺最多,肿瘤多位于面神经浅层及腮腺后下极。
根据Rauch等统计的4245例多形性腺瘤,腮腺占84%,下颌下腺占8%,小涎腺占7%,舌下腺占0.5%。
【病因】病因不明。
涎腺肿瘤(1)—多形性腺瘤
涎腺肿瘤(1)—多形性腺瘤
多形性腺瘤又称混合瘤,是最常见的涎腺肿瘤,因肿瘤中含有肿瘤性上皮组织、黏液样组织和软骨样组织,组织学形态呈显著的多形性及混合性,故称“混合瘤”。
混合瘤好发于腮腺,约75%发生在腮腺浅叶,其次为腭腺及颌下腺,混合瘤多见于中青年人。
右侧腮腺多形性腺瘤↑
多形性腺瘤结构组织复杂,各个肿瘤之间或同一个肿瘤内均有不同侧组织,上皮细胞成分多时,质地较硬,剖面呈灰白色;黏液样组织丰富时,质地较软;软骨样组织较多时,质地较硬,剖面呈淡蓝色、半透明。
左侧颌下腺多形性腺瘤,内部可见钙化↑
超声表现:腺体内见单个(少数为多个)实性肿块,呈圆形、椭圆形、梨型的实性肿块,边界通常清楚光滑,内部回声均匀或欠均匀,部分可呈分叶状,边缘清晰但可以不规则,内部可见钙化(少见),少数肿块可发生囊性变。
肿块内部及周边无或有稀疏的血流信号,周边也可见环状血流(提篮样血流),并可见穿支血流,频谱显示为中低速的动脉血流,同时有低速的静脉血流。
多形性腺瘤的生物学特性属于交界性肿瘤,具有易种植,好复发的特点,多形性腺瘤的复发率几乎完全取决于第一次手术是否充分切除,颌下腺多形性腺瘤,应包括颌下腺一并切除。
肿瘤位于腮腺浅叶一般做肿瘤及浅叶切除,当肿瘤位于腮腺后下极,可采取肿瘤及周围部分正常组织的区域性切除术。
多形性腺瘤
实验室检查
根据上皮细胞和基质所占的比例,可以分为细胞丰富型及间质 丰富型。一般而言,细胞丰富型易于发生恶变,几乎一半以上 癌在多形性腺瘤中的病例来自细胞丰富型多形性腺瘤。因此, 对于此型肿瘤,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患者,应警惕恶变的可能。 相反,间质丰富型较易复发。 3.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检查 在阐明多形性腺瘤的组织发生上 有很大意义,特别是确认肌上皮细胞及其作用,但在一般常规 诊断上则非必需。多形性腺瘤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可以呈现 细胞角蛋白、S-100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肌动蛋白 (actin)、波形蛋白(vimentin)、上皮膜抗原(EMA)、癌胚抗原(CEA) 等均呈阳性反应。
多形性腺瘤临床呈现无痛、缓慢性生长肿块,绝大多数系无 意中发现,因此很难确切断定肿瘤生长的起始期。
临床表现
若从发现日计算起,时间短者数日或数周,长者数年或数十年。 现今以发现后3~5年,缓慢生长增大并经抗感染治疗无效为主 诉就诊者居多。腮腺发生的多形性腺瘤多以耳垂为中心生长, 肿瘤小者触诊表面光滑并具明显的活动度,稍大者(直径在3cm 以上)可扪及表面不光滑的小结节;巨大者则可见肿瘤表面皮肤 凹凸不平,呈明显的结节突起。面神经功能,即使瘤体巨大也 不受影响。约10%腮腺多形性腺瘤发生于面神经深面,即通称 的腮腺深叶组织,偶有咽部异物感而就诊或系常规体检时发现 软腭膨隆,进一步检查后才确认的。
多形性腺瘤(plemorphic adenoma)或称混合瘤(mixed tumor), 临床和病理通用。后一名称是1874年Minssen提出,当时认为这 一类型肿瘤并非发生自一个胚层。
概述
现代研究充分证明所谓混合瘤完全是上皮发生来源。混合瘤一 名之所以现仍沿用完全由于其简单,并反映其上皮样和结缔组 织样生长的特点。多形性腺瘤一名是1948年Willis提出,反映其 组织病理形态的多样化。1972年WHO涎腺肿瘤组织学分类采用 这一名称。 有人曾据镜下表现将其分为数种亚型,但意义不大。因为多 形性腺瘤在同一肿瘤中各个部位有不同表现,分切的某一部位 也难以反映肿瘤的全貌。另外已做分型的研究报道表明在预后 上也没有什么不同。
恶性多形性腺瘤
实验室检查
手术切除彻底预后极佳。对于侵袭性癌,浸润范围在8mm以下 者,5年生存率为100%,大于8mm,5年生存率低于50%。 (2)癌肉瘤:癌肉瘤呈浸润性生长,周界不清。镜下呈双相表 现,即癌性和肉瘤性成分。癌性成分常为低分化腺癌和未分化 癌,有时也有鳞癌和其他癌性成分。肉瘤成分主要是软骨肉瘤, 其他如纤维肉瘤、横纹肌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也有所见。 癌性和肉瘤性成分在同一肿瘤中有不同比例。有些病例也可见 到有良性多形性腺瘤成分。
实验室检查
最常见的癌变组织类型有腺癌、未分化癌、黏液表皮样癌、肌 上皮癌、腺样囊性癌、乳头状囊腺癌等。苏倩倩分析53例多形 性腺瘤的癌变成分计未分化癌21例(40%)、肌上皮癌18例(34%)、 腺癌6例(11%)、鳞癌3例、涎腺导管癌及乳头状囊腺癌各1例。 金晓龙等分析的83例,腺癌居首,61例(74%),其次为肌上皮癌。 Tortoledo等分析40例,居首位的是涎腺导管癌(13例),其次为 未分化癌(10例)和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9例)。 据Batsakis的意见,良性多形性腺瘤组织病理有以下表现时应 注意有无恶性变部分,如大片玻璃样变、坏死、出血、间质有 钙化或骨化以及有浸润性生长现象等,应多作不同部位切片检 查。
临床表现
2.癌肉瘤 癌肉瘤或称真性恶性混合瘤(true malignant mixed tumor)是少见的高度恶性肿瘤。癌肉瘤呈浸润性生长,周界不 清。腮腺仍是最常见的发生部位。
3.转移性多形性腺瘤 转移性多形性腺瘤极其罕见,国内尚未 见有报道。原发灶的临床和通常所见的多形性腺瘤表现一样, 转移瘤的发现是根据胸片及转移部位出现的症状。约一半的病 例转移至骨,另一些则为肺及颈部淋巴结。
预后
预后和病理检查息息相关。包膜内恶性变、手术系在正常组 织内切除者可以获得根治。对于侵袭癌,侵袭范围影响患者预 后,侵袭小于8mm,5年生存率为100%;大于8mm时,5年生存 率低于50%。恶变的组织类型影响预后,Tortoledo等报告不同 类型5年生存情况:
多形性腺瘤最佳的治疗方法是
多形性腺瘤最佳的治疗方法是多形性腺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通常发生在唾液腺组织中。
虽然这种肿瘤大多数情况下是良性的,但在一些情况下也可能会恶变为恶性肿瘤。
因此,对于多形性腺瘤的治疗,我们需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来确保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首先,对于多形性腺瘤的治疗,手术是目前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手术可以完全切除肿瘤组织,避免肿瘤的进一步生长和恶变。
手术治疗在多形性腺瘤的治疗中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对于一些较大或有恶变倾向的肿瘤尤为适用。
在手术治疗后,患者需要进行一定的恢复期,密切观察术后情况,避免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除了手术治疗外,放射治疗也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多形性腺瘤的方法。
通过放射治疗可以直接破坏肿瘤组织,阻止其生长和扩散。
放射治疗通常适用于一些手术难以实施或对手术不适宜的患者,或者是作为手术治疗的辅助手段。
然而,放射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风险,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慎重考虑,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此外,药物治疗也可以作为治疗多形性腺瘤的辅助手段。
一些药物可以帮助控制肿瘤的生长和症状,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
药物治疗通常适用于一些无法进行手术或放射治疗的患者,或者是作为其他治疗手段的补充。
然而,药物治疗也需要患者严格遵医嘱使用,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和药物耐药的情况。
综合来看,针对多形性腺瘤的治疗方法有多种选择,其中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药物治疗是最常见的方法。
在选择治疗方法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肿瘤的特点进行综合考虑,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时,在进行治疗时,患者也需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定期复查和观察病情的变化,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希望患者能够早日康复,重获健康。
多形性腺瘤最佳的治疗方法是
多形性腺瘤最佳的治疗方法是多形性腺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通常发生在唾液腺,尤其是腮腺。
虽然多形性腺瘤通常是良性的,但它们有时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了解多形性腺瘤的最佳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对于多形性腺瘤的治疗方法,目前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多形性腺瘤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手术可以完全切除肿瘤,从而减少复发的可能性。
然而,手术治疗可能会对患者的面部神经和血管造成损伤,因此手术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规划。
放射治疗是另一种治疗多形性腺瘤的方法。
通过放射治疗可以直接破坏肿瘤细胞,从而减少肿瘤的大小和数量。
然而,放射治疗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副作用,包括口干、口腔炎和面部肿胀等。
因此,放射治疗并不适合所有的多形性腺瘤患者。
除了手术治疗和放射治疗,药物治疗也被用于治疗多形性腺瘤。
目前,一些药物已经被证实可以有效地抑制多形性腺瘤的生长和扩散。
然而,药物治疗通常需要长期使用,且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和头痛等。
因此,在选择药物治疗时需要慎重考虑。
除了传统的治疗方法外,近年来一些新的治疗方法也开始受到关注,例如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
这些新的治疗方法可以更精准地靶向肿瘤细胞,从而减少对健康细胞的损伤。
然而,这些新的治疗方法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需要进一步的临床验证。
综上所述,针对多形性腺瘤的治疗方法有多种选择,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药物治疗以及新的治疗方法。
在选择治疗方法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肿瘤的大小和位置等因素,从而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同时,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也需要密切关注身体的变化,并及时向医生反馈,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希望通过不断的研究和临床实践,能够找到更安全、有效的治疗多形性腺瘤的方法,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多形性腺瘤概述课件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戒烟限酒
戒烟限酒可以减少对口腔黏膜的 刺激,降低多形性腺瘤的发生风险。
避免过度劳累
过度劳累可能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 增加疾病发生的风险。
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放射线、化 学物质等,以减少对口腔黏膜的损伤。
05
多形性腺瘤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并发症类型及原因
感染
多形性腺瘤易合并感染,感染可 导致局部疼痛、肿胀,甚至化脓。
内分泌检查
对于女性患者,需进行性激素水平和乳腺钼靶等相关检查,以排除与内分泌相关 的肿瘤。
03
多形性腺瘤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
通过手术将多形性腺瘤切除,以消除肿瘤 对周围组织的压迫和破坏。
手术范围
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和与周围组织的毗 邻关系,确定手术切除的范围。
术后护理
术后需进行必要的护理和观察,包括伤口 愈合、并发症预防等。
术后护理
04 术后应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避免感染,同时注意观察病情变 化,及时处理并发症。
06
多形性腺瘤患者护理与康复指瘤患者需定期进行随访,以便及 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保持口腔卫生
多形性腺瘤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 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避免刺激性食物
疼痛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轻微疼痛或不适感。
面神经麻痹
如果肿瘤压迫面神经,可能导致面神经麻 痹,出现口角歪斜、流涎等症状。
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但较少见。
02
多形性腺瘤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可见肿瘤边界清晰,呈圆 形或椭圆形,密度均匀,
有时可见钙化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leomorphic adenoma
显微镜观察 多形性腺瘤的组织象具有多形性或
“混合性”特征,即肿瘤性上皮细胞与 粘液样、软骨样组织混杂在一起,上皮 性成分常形成腺管样结构以及肌上皮细 胞和鳞状细胞团片。
Pleomorphic adenoma
腺管样结构
瘤组织中腺管样结构显示双层细胞排列, 即内层的腺管上皮细胞和外层的肌上皮细胞。 内层细胞是扁平、立方或矮柱状;外层细胞 小而核深染,有时单层,有时细胞增生成鞘 状包绕着管腔。管腔内常见嗜酸性同形质样 物(呈PAS反应阳性,粘液卡红弱阳性,甲 苯胺蓝不出现γ异染性)说明是上皮性粘液。
一、多形性腺瘤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多形性腺瘤又名涎腺混合瘤(mixed tuma),是涎腺肿瘤中最常见者。根据国内 六院校口腔病理室统计资料表明,在 11947例涎腺上皮性肿瘤中,多形性腺瘤 6194例,占全部涎腺上皮性肿瘤的50.85 %,占其全部良性肿瘤(7053例)的 87.82%。
粘液样组织与软骨样组织
组织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它们的基质 多呈PAS弱阳性,粘液卡红阳性,甲苯 胺蓝呈γ 异染性,经透明质酸酶消化后, 此异染性消失,显示出与腺管内的上皮 性粘液的性质不同,而为结缔组织粘液。
Pleomorphic adenoma
间质结缔组织不多,有时可见玻璃样 变,钙化或骨化。
肿瘤的包膜大多数完整,少数包膜内 有瘤细胞侵入或形成卫星瘤结。
此外,鳞状上皮中有时含有皮脂腺或粘液性 杯状细胞。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粘液样组织与软骨样组织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Seifert和Donath根据上皮细胞和基质 所占的比例,将该瘤分为二型:
细胞丰富型——容易癌变 基质丰富型——容易复发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临床特点】
年龄:30-50Y,中老年 好发部位:腮腺﹥腭腺﹥颌下腺 症状体征:无痛性肿物
生长缓慢 呈结节状 中等硬 活动度好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病理】大体标本 被膜:肿瘤有被膜,有时不完整 剖面:呈多样性 1.灰白色,实性区,其中有: 2.半透明浅蓝色区——软骨样组织 3.胶东状粘液区——粘液样组织 4.灰白色圆形——小块角化物 5.囊变区:囊腔大小不一,内含 无色透明或褐色液体
电镜下,该肿瘤细胞可分为三种类型: ➢ 腺上皮细胞 ➢ 未分化导管细胞 ➢ 肌上皮细胞
Pleomorphic adenoma
腺上皮细胞
细胞呈圆形,位于导管样结构者呈柱状或立 方状,核近基底部,异染色质散在于核中,单 个核仁。胞质中含丰富的线粒体及粗面内质网, 内质网扩张形成内质网池,可见高尔基复合体。 细胞游离端有电子密度不等的分泌颗粒。腔面 有微绒毛,侧面有指状突起相互交叉。细胞间 以桥粒或连接复合体相连接。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显微镜观察 具有多形性和混合性特征: 1.肿瘤主质 : a.肿瘤性上皮(腺管样结构、鳞状化生结构、 肌上皮细胞片状结构) b.软骨样组织(似间叶类组织) c.粘液样组织 2.肿瘤间质:少,易出现玻璃样变,钙化或骨变 肿瘤被膜有瘤细胞侵入可形成卫星瘤结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在上皮条索和腺管样结构周围,常见片状 之粘液样组织与软骨样组织,该处细胞呈星 状,有细长突起互相连接,胞浆中有的含有 嗜酸性颗粒。经电镜观察与免疫组织化学研 究证实,此细胞为肌上皮细胞。若细胞呈空 泡性变,核固缩,周围基质呈嗜碱性染色, 则酷似透明软骨的软骨细胞位于软骨“陷窝” 内。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肌上皮细胞条索与团片
或为纯肌上皮细胞形成;或混杂有腺管 上皮细胞。肌上皮细胞呈梭形、多角形,核 居中,核膜薄,染色质细而分散,胞浆大部 分被核占据而趋向两极,界限不清;肌上皮 细胞或呈浆细胞样,椭圆或多边形,胞浆丰 富,充满嗜酸性均质物,有偏位的大圆核或 泡状核。上皮条索或团片中见PAS阳性反应 的透明样物质。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鳞状细胞团片
鳞状上皮化生在瘤组织内颇为常见,有时呈 典型鳞状上皮结构,中心有角化珠;有时仅为 棘细胞形成之细胞团片,中心只有1~2个角化 细胞。在鳞状上皮形成早期,仅见于腺管外层 即相当于肌上皮细胞位置,且逐渐移行于肌上 皮细胞。电镜观察亦见肌上皮细胞内含有鳞状 上皮细胞之特征性结构——张力原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