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形性腺瘤有什么临床表现
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特征及鉴别诊断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年4月第6卷第10期技术方法DOI :10.19347/ki.2096-1413.202110034作者简介:朱华(1976-),女,汉族,河南濮阳人,主管技师,学士。
研究方向:放射技术。
腺淋巴瘤、腮腺多形性腺瘤均属于腮腺肿瘤常见类型,其中腮腺多形性腺瘤是腮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主要来源于腮腺上皮组织,发病率为84%;腺淋巴瘤是第二常见的腮腺良性肿瘤,发病率为15%[1],两类患者虽可通过手术治疗控制病情,但因病变位置、形态、大小等差异,需选择各自合适的手术方案,故术前诊断显得尤其重要。
目前病理活检为诊断金标准,虽可分辨良恶性病变,提高准确率,但其属于一项创伤性操作,不利于基层医院推广,再加上费用较高,不可作为首选方式。
在相关研究深入过程中,临床学者发现影像技术具有较高利用价值,早期常运用B 超诊断,虽具有操作简便、性价比高等优势,但假阳性率较高。
相比之下,CT 更具有推广性,不仅具有空间分辨率高、密度分辨率高、操作简便、诊断正确率高等优势,还能够通过对比剂在组织中真实、直接可靠地反映组织血流情况,了解肿块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准确区分腮腺内的肿瘤,为良性肿瘤之间鉴别提供科学化重要依据[2]。
本研究深入探讨CT 在鉴别腮腺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中的作用以及相关影像特征,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3月12日至2020年2月18日收治的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 特征及鉴别诊断朱华,高建梅(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放射科,河南濮阳,457001)摘要: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 特征及鉴别诊断。
方法选取2017年3月12日至2020年2月18日收治的65例疑似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设为多形性腺瘤组;选取同期65例疑似腺淋巴瘤患者,设为腺淋巴瘤组。
两组患者均进行CT 检查及病理活检检查。
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 检查对腮腺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比较两组患者的CT 影像学特征、静脉期强化幅度、动脉期强化幅度、平扫CT 值。
多形性腺瘤
肌上皮瘤
Title in here
ThemeGallery is a Design Digital
Content & Contents mall
手术dG切euviel除dloDpe。esdigb应ny 尽可能连同包膜万着切除,包膜残留或 破裂可能Inc导. 致肿瘤复发
COMPANY LOGO
光镜下以结构多形性而不是细胞多形性为特征的肿瘤。
多形性腺瘤是最常见的唾液腺肿瘤,占唾液腺上皮性肿瘤
的51%,占其良性肿瘤的88%。约80%发生于腮腺,其
案例
• 病例3. 男,21岁。 左耳垂下肿物1年 余,生长缓慢。 检查见肿物位于 左腮腺区,约 4.0cm×3.0cm 大小,表面呈结 节状,质中等硬, 活动(图7)。肉 眼观察见图8,光 镜观察见图9和图 10
初步诊断
1
多形性腺瘤。
Add Title
2
Text inhere
3 Text in here
与以下肿瘤进行鉴别诊断:
1. 腺样囊性癌:多形性腺瘤中肌上皮细胞排列成团片状, 其间有少数腺管样结构,或上皮团片间及其周围有嗜伊红 玻璃样变物质环绕,形成筛孔状或园多形性腺瘤中的一部份, 且不呈浸润性生长。
2. 肌上皮瘤:一般无导管样结构或其含量很少, 亦很少形成软骨样基质。
3. 粘液表皮样癌:多形性腺瘤可出现鳞状化生,在化 生之鳞状细胞团片中, 出现少数皮脂腺细胞或粘液性 杯状细胞,易误诊为粘液表皮样癌。但后者不含肌上 皮细胞而含中间细胞。且粘液细胞丰富,再参阅其它 部份之典型组织学结构,不难作出正确诊断。
肌上皮瘤
L/O/G/O
多形性腺瘤】。
1、发病缓慢,表现为眼眶外上方相对固定包块。 眼球受压向内下方移位,由于肿瘤生长缓慢,病人 可无符视或疼痛。
多形性腺瘤
L/O/G/O
多形性腺瘤】 。
恶性多形性腺瘤又称为多形性腺瘤癌变,是来自多形性 腺瘤上皮性成分的恶变,占唾液腺肿瘤的l.5%~6 腺瘤上皮性成分的恶变,占唾液腺肿瘤的l.5%~6%,占 其恶性肿瘤的15%~20%。多见于腮腺,其次为下颌下 其恶性肿瘤的15%~20%。多见于腮腺,其次为下颌下 腺、腭及上唇,男性多于女性。通常发生于50~70岁。 腺、腭及上唇,男性多于女性。通常发生于50~70岁。 一般认为有3%~4 一般认为有3%~4%的多形性腺瘤发生恶性转化,尤其 长期存在的多形性腺瘤癌变的危险性增高。典型的临床 表现是长期存在的肿块生长突然加快,如果浸润神经和 周围组织,可伴有疼痛、面瘫、固定和溃疡形成。 长期存在的多形性腺瘤组织内如果观察到出血、 坏死、严重的玻璃样变性和钙化等,应怀疑多形性腺瘤 发生恶性转化。
初步诊断
1
多形性腺瘤。
Add Title
2
Text inhere
3
Text in here
肌上皮瘤
L/O/G/O
多形性腺瘤】 。
1、发病缓慢,表现为眼眶外上方相对固定包块。 发病缓慢,表现为眼眶外上方相对固定包块。
眼球受压向内下方移位,由于肿瘤生长缓慢,病人 眼球受压向内下方移位,由于肿瘤生长缓慢, 可无符视或疼痛。 可无符视或疼痛。 2、触诊时,局部可扪及实质性包块,无压痛。 触诊时,局部可扪及实质性包块,无压痛。 3、CT扫描可清楚显示肿瘤的大小以及泪乳窝 骨质侵蚀。 骨质侵蚀。 4、在高龄患者,压考虑恶性混合瘤,其生长 在高龄患者,压考虑恶性混合瘤, 较快,并有明确的骨质破坏,应注意鉴别诊断 较快,并有明确的骨质破坏,
腺淋巴瘤
Title in here
ThemeGallery is a Design Digital Content & Contents mall developed by Guild Design Inc.
多形性腺瘤
腮腺混合瘤腮腺混合瘤或称多形性腺瘤是一种含有腮腺组织、粘液和软骨样组织的腮腺肿瘤,故称“混合瘤”。
其中的粘液和软骨样组织都是由腺组织蜕变而成的。
肿瘤外层是一层很薄的包膜,是由腮腺组织受压后变形所形成,并非真性包膜。
疾病概述腮腺混合瘤为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肿瘤之一。
来源于腮腺上皮。
肿瘤内除上皮成份外,还常有粘液、软骨样组织等。
混合瘤好发于腮腺,其次为腭部及颌下腺。
腮腺混合瘤多见于中年。
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生长缓慢,病程可达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
肿瘤多表现为耳下区的韧实肿块,表面呈结节状,边界清楚,中等硬度,与周围组织不粘连,有移动性,无压痛。
如肿瘤出现下述情况之一时,应考虑有恶变之可能。
①肿瘤突然增长迅速加快,②移动性减少甚至固定,③出现疼痛或同侧面瘫等。
腮腺混合瘤的诊断依据全面的采集病史,以及进行局部体格检查,手术前需要行CT摄片检查,最终病理检查以确诊。
腮腺混合瘤的治疗以手术彻底切除为原则。
术前一般不宜作活检。
肿瘤的包膜常不完整,有时瘤细胞可侵入包膜或包膜外组织,若切除不彻底则将复发。
故手术时不宜采用剜除肿瘤的方法而应将肿瘤连同其周围的腮腺组织一并切除。
术中要注意保持面神经。
如有恶性变,应按恶性肿瘤的治疗原则处理。
腮腺手术需要特别注意保护面神经,据报道,以下方法可以准确无误的在手术中寻找到面神经主干:以乳突前缘和鼓板后缘形成的切迹为标志,此切迹位于鼓乳裂的最下方,按腮腺手术常规作切口和翻瓣,将胸锁乳突肌肉前缘和腮腺后缘分离并后拉肌肉,将食指伸入切口内触摸切迹,在切迹周围及切迹内作分离直到清楚显露并能触及切迹为止,确定二腹肌后腹和腮腺后缘的位置,在乳突前内缘内侧近1cm处,即茎乳孔的位置,即可以寻找到面神经主干。
注意分离不要过深,茎突应始终位于手术视野内。
症状体征腮腺混合瘤多见于青壮年。
肿瘤位于耳垂下方,较大时,即伸向颈部。
肿瘤呈硬结节状,有时其中一部分发生囊性变而间有较软的结节。
肿瘤与皮肤或基底组织无粘连,可被推动;生长缓慢,可数年或十余年不发生变化。
多形性腺瘤
Pleomorphic adenoma
腺上皮细胞
细胞呈圆形,位于导管样结构者呈柱状或 立方状,核近基底部,异染色质散在于核中, 单个核仁。胞质中含丰富的线粒体及粗面内质 网,内质网扩张形成内质网池,可见高尔基复 合体。细胞游离端有电子密度不等的分泌颗粒。 腔面有微绒毛,侧面有指状突起相互交叉。细 胞间以桥粒或连接复合体相连接。
此外,鳞状上皮中有时含有皮脂腺或粘液性 杯状细胞。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粘液样组织与软骨样组织
Pleomorphic adenoma
【临床特点】
年龄:30-50Y,中老年 好发部位:腮腺﹥腭腺﹥颌下腺 症状体征:无痛性肿物
生长缓慢 呈结节状 中等硬 活动度好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2.肿瘤间质:少,易出现玻璃样变,钙化或骨变 肿瘤被膜有瘤细胞侵入可形成卫星瘤结
Pleomorphic adenoma
显微镜观察 多形性腺瘤的组织象具有多形性或
“混合性”特征,即肿瘤性上皮细胞与 粘液样、软骨样组织混杂在一起,上皮 性成分常形成腺管样结构以及肌上皮细 胞和鳞状细胞团片。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病理:多形性腺瘤
图2、3右侧腮腺腺淋巴瘤。图2为CT平 扫,病灶位于腮腺后下象限,病灶密度 欠均,图3为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
双侧腮腺腺淋巴瘤CT 增强扫描。 双侧腮腺多发病灶, 均位于腮腺后下象限。
图 1A ~ C 腮腺腺淋巴瘤。 A. 左侧腮腺内见一类圆形肿块影,密度均匀,大小约 3. 2 cm ×2. 5 cm,境界较清; B. 增强后早期明显均匀强化; C. 延迟期对比剂基本退出
两者鉴别:
位置 大小及密度
形态 强化方式
多形性腺瘤
非后下象限(以耳垂为 中心生长)
略大,两者密度大多均 匀,都可有大小不等的 囊肿;可有见斑点状或 较大钙化
多形性腺瘤的分叶状肿 瘤所占比例更高
腺淋 巴 瘤
后下象限(淋巴结位于 浅叶后下方)
略小,坏死灶呈裂隙样、 囊腔样,更低,而边界 相对清楚
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 整清晰
腮腺腺淋巴瘤
腮腺腺淋巴瘤又称为淋巴乳头状囊腺瘤/ Warthin 瘤,该良性肿瘤生长缓慢,通常来源于 涎腺的上皮,或 者 来 源 于 被 膜 内 淋 巴 结 内 发 生 异 位 的 腺体,这些上皮和淋巴样肿瘤组 织容易继发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可有所缩小,临 床表现为时大时小肿块,可伴局部疼痛,即所谓 消长史。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其直径一般 < 3 cm,在肿瘤外部有较薄包膜,包膜完整或不完 整,肿瘤质地较软,肿物剖面呈实质性,囊变较 常见 .好发于50岁以上男性。
CT表现:
( 1) 病灶部位: 多发于腮腺非后下象限,可位于浅 叶或深叶。 ( 2) 形态表现: 病灶均边界清楚,多呈圆形或
类圆形,部分可见分叶。 ( 3) 病灶密度: 多表现为均匀高密度,部分有囊 变坏死区而呈类圆形低密度,有时可见斑点状或 较大钙化灶。 (4 ) 增强扫描: 病灶实质区呈缓慢渐进性强化.
腮腺常见良性肿瘤(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a 浅叶:多呈三角形向前延伸, 覆盖于咬肌后份的浅面
b 深叶:下颌后窝及下颌支深面 ,向内深至咽侧壁
正常腮腺
腮腺为脂肪性腺体组织 CT:呈低密度,密度低于周围的肌肉 MRI:T1WI上呈高信号,压脂T2WI上呈稍高信号
良性腮腺肿瘤分类(WHO2017)
腺淋巴瘤(Adenolyphoma)
v 腺淋巴瘤,又名Warthin瘤或乳头状淋巴管囊腺瘤 ,是腮腺第二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约6%-10% ,仅次于多形性腺瘤
v来源于腺体内的淋巴结或残存于淋巴结构内的异位 涎腺组织,腺淋巴瘤发生的位置较固定,好发于腮 腺浅叶后下极(淋巴结集中);偶见于颌下腺、鼻 咽及口唇
鉴别诊断
混合瘤
腺淋巴瘤
发病年龄
位置、数 目
常见于30-40岁女性,若突然生长 加速伴疼痛、面神经麻痹等症状 ,应考虑恶变
病灶多位于腮腺浅叶、单发
好发于50岁以上男性,有长期吸烟史
病灶大多位于腮腺后下极,有多灶性 和双侧腮腺同时发病特点
坏死、囊 坏死多位于中心 变
囊腔样、裂隙状囊变
钙化
有
无
强化特点 “慢进慢出”
Ø 具有恶性肿瘤生长的特征(面神经受累,侵及周围组织,可 有颈部淋巴结肿大)
Ø 密度不均,信号多呈长T1稍长T2,囊变坏死明显 Ø 增强扫描多不均匀中-重度强化。动态呈“速升缓降”型 Ø DWI高,ADC低,但较Warthin稍高;
鉴别诊断-腮腺恶性肿瘤
影像学表现
• CT:密度与肌肉接近,囊变是腺淋巴瘤一个特点, 囊性成分表现为囊腔样、分隔状、裂隙征
• MR:T1WI低信号,T2WI多呈中等或稍高信号, 囊腔蛋白含量高时T1WI 及T2WI均呈高信号;因含 大量的淋巴组织和蛋白囊腔,肿瘤 DWI高信号, ADC低信号(鉴别点)
多形性腺瘤概述
治疗
结论是没有某一术式优于另一术式,每一种都有术后复发,全 组再复发率为14%。牺牲面神经、在正常组织内大块切除后行 面神经移植的手术虽可达到根治性目的,但术后畸形和功能障 碍往往为患者难以接受。按Piorkowski的观察,因绝对难以防止 再复发,保守性的处治仍为不少学者所主张。Samson等对21例 复发性腮腺多形性腺瘤采取次全腮腺切除保存面神经并行术后 放射治疗,剂量平均为50.5Gy(50~67Gy)。17例肉眼所见切除 干净而镜下见肿瘤残存,经2~11年随诊(平均5.9年)仅1例再复 发。
流行病学
多形性腺瘤系涎腺肿瘤中最常见者。据国内6所口腔医学院校 口腔病理教研室11947例涎腺上皮性肿瘤的统计分析,多形性 腺瘤6194例,占51.8%。占良性肿瘤(7053例)的87.8%。多形性 腺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40岁左右居多。女性患者多于男 性,男女比例为1∶1.2~1∶1.5。发生部位以腮腺最多,肿瘤 多位于面神经浅层及腮腺后下极。根据Rauch等统计的4245例 多形性腺瘤,腮腺占84%,下颌下腺占8%,小涎腺占7%,舌下 腺占0.5%。
病因
病因不明。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多形性腺瘤是大、小涎腺中占首位的良性肿瘤,根据国内外 很多研究报道表明:
多形性腺瘤占所有腮腺肿瘤的60%~70%;占所有颌下腺肿瘤 的40%~60%,而舌下腺则极少见。患者年龄以30~50岁居多, 20岁以下者少见。据美国陆军病理研究所资料,在4911例有详 细年龄记载的病例中,10岁以下者仅占1%,20岁以下者仅占 5.9%。女性稍多于男性。
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PA)
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PA)PA 又称混合瘤(mixed tumor),因肿瘤中含有肿瘤性上皮组织、黏液样组织或软骨样组织,组织学形态呈显著的多形性及混合性,故命名为多形性腺瘤或混合瘤。
PA 是最常见的涎腺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40 岁左右居多。
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发生部位以腮腺最多,肿瘤多位于面神经浅层及腮腺后下极。
目前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但任何单一因素都不能成为其绝对致病原因,可能由多种内在及外在因素相互作用下导致细胞基因突变的结果。
多形性腺瘤有染色体3p21、8q12、12q13-15重排以及PLAG1、HMGA2基因表达。
许多病毒与涎腺肿瘤发生相关,在人的多形性腺瘤中已经证实有SV40的序列。
PA组织结构复杂,同一肿瘤的不同部位,或各个多形性腺瘤之间均有不同的组织像。
但构成多形性腺瘤的主要成分为腺上皮细胞、肌上皮细胞、黏液、黏液样组织及软骨样组织,这些组织形成导管样、黏液样及软骨样、肌上皮片块等基本结构,有时可见鳞状化生。
根据上皮细胞和基质所占的比例,可以分为细胞丰富型及间质丰富型。
一般而言,细胞丰富型易于发生恶变,几乎一半以上癌在多形性腺瘤中的病例来自细胞丰富型多形性腺瘤。
因此,对于此型肿瘤,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患者,应警惕恶变的可能。
相反,间质丰富型较易复发。
PA免疫组化细胞角蛋白、S-100蛋白、GFAP、actin、EMA、CEA等均可表达。
PLAG1断裂探针HMGA2断裂探针多形性腺瘤有 2%~25%恶变可能,单纯肿瘤剔除术复发率高,因此至少行部分腮腺切除术。
采用 FNA 取样检测 PLAG1 和 HMGA2 基因重排可辅助多形性腺瘤与 AdCC 相鉴别,也用于鉴别继发于 PA 的癌或其他原发性癌。
乳腺多形性腺瘤临床与影像学表现类似乳腺癌,细胞学及穿刺组织学检查常因标本有限,穿刺到肿瘤中心而易误诊为恶性肿瘤,手术中快速冷冻切片易误诊为化生性癌,检测 PLAG1 和 HMGA2 基因重排可辅助多形性腺瘤与乳腺癌相鉴别。
【疾病名】多形性腺瘤
【疾病名】多形性腺瘤【英文名】pleomorphic adenoma, mixed tumor【缩写】【别名】混合瘤;mixed tumor;pleomorphic adenoma【ICD号】D11.9【概述】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 mixed tumor)又称混合瘤(mixed tumor),因肿瘤中含有肿瘤性上皮组织、黏液样组织或软骨样组织,组织学形态呈显著的多形性及混合性,故命名为多形性腺瘤或混合瘤。
肿瘤仅来源于上皮组织,黏液软骨样组织系肿瘤性肌上皮细胞形成,因而,“混合”一词意指组织形态学的多样性,而不表示其组织来源。
多形性腺瘤(plemorphic adenoma)或称混合瘤(mixed tumor),临床和病理通用。
后一名称是1874年Minssen提出,当时认为这一类型肿瘤并非发生自一个胚层。
现代研究充分证明所谓混合瘤完全是上皮发生来源。
混合瘤一名之所以现仍沿用完全由于其简单,并反映其上皮样和结缔组织样生长的特点。
多形性腺瘤一名是1948年Willis提出,反映其组织病理形态的多样化。
1972年WHO涎腺肿瘤组织学分类采用这一名称。
有人曾据镜下表现将其分为数种亚型,但意义不大。
因为多形性腺瘤在同一肿瘤中各个部位有不同表现,分切的某一部位也难以反映肿瘤的全貌。
另外已做分型的研究报道表明在预后上也没有什么不同。
【流行病学】多形性腺瘤系涎腺肿瘤中最常见者。
据国内6所口腔医学院校口腔病理教研室11947例涎腺上皮性肿瘤的统计分析,多形性腺瘤6194例,占51.8%。
占良性肿瘤(7053例)的87.8%。
多形性腺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40岁左右居多。
女性患者多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1.2~1∶1.5。
发生部位以腮腺最多,肿瘤多位于面神经浅层及腮腺后下极。
根据Rauch等统计的4245例多形性腺瘤,腮腺占84%,下颌下腺占8%,小涎腺占7%,舌下腺占0.5%。
【病因】病因不明。
涎腺肿瘤(1)—多形性腺瘤
涎腺肿瘤(1)—多形性腺瘤
多形性腺瘤又称混合瘤,是最常见的涎腺肿瘤,因肿瘤中含有肿瘤性上皮组织、黏液样组织和软骨样组织,组织学形态呈显著的多形性及混合性,故称“混合瘤”。
混合瘤好发于腮腺,约75%发生在腮腺浅叶,其次为腭腺及颌下腺,混合瘤多见于中青年人。
右侧腮腺多形性腺瘤↑
多形性腺瘤结构组织复杂,各个肿瘤之间或同一个肿瘤内均有不同侧组织,上皮细胞成分多时,质地较硬,剖面呈灰白色;黏液样组织丰富时,质地较软;软骨样组织较多时,质地较硬,剖面呈淡蓝色、半透明。
左侧颌下腺多形性腺瘤,内部可见钙化↑
超声表现:腺体内见单个(少数为多个)实性肿块,呈圆形、椭圆形、梨型的实性肿块,边界通常清楚光滑,内部回声均匀或欠均匀,部分可呈分叶状,边缘清晰但可以不规则,内部可见钙化(少见),少数肿块可发生囊性变。
肿块内部及周边无或有稀疏的血流信号,周边也可见环状血流(提篮样血流),并可见穿支血流,频谱显示为中低速的动脉血流,同时有低速的静脉血流。
多形性腺瘤的生物学特性属于交界性肿瘤,具有易种植,好复发的特点,多形性腺瘤的复发率几乎完全取决于第一次手术是否充分切除,颌下腺多形性腺瘤,应包括颌下腺一并切除。
肿瘤位于腮腺浅叶一般做肿瘤及浅叶切除,当肿瘤位于腮腺后下极,可采取肿瘤及周围部分正常组织的区域性切除术。
“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影像学诊断要点及相关临床知识~~~
“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影像学诊断要点及相关临床知识~~~
腮腺多形性腺瘤
【影像学诊断要点】
①CT腮腺内腺瘤,好发于浅叶,深叶者常累及咽旁间隙,可呈分叶状,边界清楚,呈等或稍高密度,较大者密度不均匀,可见点状钙化。
②增强扫描较小者可无强化,较大者不均匀强化(图1A)。
③MRI T1WI为等或低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较大者为混杂信号(图1B~D)。
④如肿物边界不清,有多发结节并不均匀强化者应考虑有恶变倾向(图2)。
⑤恶变者颈部可见肿大淋巴结。
【相关临床】
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是腮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好发于40岁以上,女性多见,肿瘤无痛,生长缓慢,表面光滑,可有包膜,可有钙化或骨化,亦可有出血、坏死等。
恶变时可迅速增大,有疼痛、固定、皮肤破溃等,未完整切除者术后可多次或延迟复发。
图1多形性腺瘤
女,45岁,发现左腮腺区肿物4年
A(CT增强扫描横断面):左侧腮腺浅叶肿物,边缘清楚,不均匀强化,内可见低密度区,边缘及分隔可见强化
B(MRI T2WI脂肪抑制横断面):左侧腮腺浅叶肿物,内信号不
均匀,T2WI脂肪抑制呈混杂高信号
C、D(MRI增强扫描横断面、冠状面):肿物实性部分及分隔明显强化,囊变区无强化
图2多形性腺瘤恶变
男,24岁,发现左腮腺区肿物2年
A~D(CT增强扫描横断面及冠状面重建图像):左侧腮腺肿物,分叶状,边缘欠清楚,主要为实性成分,不均匀强化,前缘可见明显强化结节。
多形性腺瘤
实验室检查
根据上皮细胞和基质所占的比例,可以分为细胞丰富型及间质 丰富型。一般而言,细胞丰富型易于发生恶变,几乎一半以上 癌在多形性腺瘤中的病例来自细胞丰富型多形性腺瘤。因此, 对于此型肿瘤,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患者,应警惕恶变的可能。 相反,间质丰富型较易复发。 3.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检查 在阐明多形性腺瘤的组织发生上 有很大意义,特别是确认肌上皮细胞及其作用,但在一般常规 诊断上则非必需。多形性腺瘤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可以呈现 细胞角蛋白、S-100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肌动蛋白 (actin)、波形蛋白(vimentin)、上皮膜抗原(EMA)、癌胚抗原(CEA) 等均呈阳性反应。
多形性腺瘤临床呈现无痛、缓慢性生长肿块,绝大多数系无 意中发现,因此很难确切断定肿瘤生长的起始期。
临床表现
若从发现日计算起,时间短者数日或数周,长者数年或数十年。 现今以发现后3~5年,缓慢生长增大并经抗感染治疗无效为主 诉就诊者居多。腮腺发生的多形性腺瘤多以耳垂为中心生长, 肿瘤小者触诊表面光滑并具明显的活动度,稍大者(直径在3cm 以上)可扪及表面不光滑的小结节;巨大者则可见肿瘤表面皮肤 凹凸不平,呈明显的结节突起。面神经功能,即使瘤体巨大也 不受影响。约10%腮腺多形性腺瘤发生于面神经深面,即通称 的腮腺深叶组织,偶有咽部异物感而就诊或系常规体检时发现 软腭膨隆,进一步检查后才确认的。
多形性腺瘤(plemorphic adenoma)或称混合瘤(mixed tumor), 临床和病理通用。后一名称是1874年Minssen提出,当时认为这 一类型肿瘤并非发生自一个胚层。
概述
现代研究充分证明所谓混合瘤完全是上皮发生来源。混合瘤一 名之所以现仍沿用完全由于其简单,并反映其上皮样和结缔组 织样生长的特点。多形性腺瘤一名是1948年Willis提出,反映其 组织病理形态的多样化。1972年WHO涎腺肿瘤组织学分类采用 这一名称。 有人曾据镜下表现将其分为数种亚型,但意义不大。因为多 形性腺瘤在同一肿瘤中各个部位有不同表现,分切的某一部位 也难以反映肿瘤的全貌。另外已做分型的研究报道表明在预后 上也没有什么不同。
恶性多形性腺瘤
实验室检查
手术切除彻底预后极佳。对于侵袭性癌,浸润范围在8mm以下 者,5年生存率为100%,大于8mm,5年生存率低于50%。 (2)癌肉瘤:癌肉瘤呈浸润性生长,周界不清。镜下呈双相表 现,即癌性和肉瘤性成分。癌性成分常为低分化腺癌和未分化 癌,有时也有鳞癌和其他癌性成分。肉瘤成分主要是软骨肉瘤, 其他如纤维肉瘤、横纹肌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也有所见。 癌性和肉瘤性成分在同一肿瘤中有不同比例。有些病例也可见 到有良性多形性腺瘤成分。
实验室检查
最常见的癌变组织类型有腺癌、未分化癌、黏液表皮样癌、肌 上皮癌、腺样囊性癌、乳头状囊腺癌等。苏倩倩分析53例多形 性腺瘤的癌变成分计未分化癌21例(40%)、肌上皮癌18例(34%)、 腺癌6例(11%)、鳞癌3例、涎腺导管癌及乳头状囊腺癌各1例。 金晓龙等分析的83例,腺癌居首,61例(74%),其次为肌上皮癌。 Tortoledo等分析40例,居首位的是涎腺导管癌(13例),其次为 未分化癌(10例)和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9例)。 据Batsakis的意见,良性多形性腺瘤组织病理有以下表现时应 注意有无恶性变部分,如大片玻璃样变、坏死、出血、间质有 钙化或骨化以及有浸润性生长现象等,应多作不同部位切片检 查。
临床表现
2.癌肉瘤 癌肉瘤或称真性恶性混合瘤(true malignant mixed tumor)是少见的高度恶性肿瘤。癌肉瘤呈浸润性生长,周界不 清。腮腺仍是最常见的发生部位。
3.转移性多形性腺瘤 转移性多形性腺瘤极其罕见,国内尚未 见有报道。原发灶的临床和通常所见的多形性腺瘤表现一样, 转移瘤的发现是根据胸片及转移部位出现的症状。约一半的病 例转移至骨,另一些则为肺及颈部淋巴结。
预后
预后和病理检查息息相关。包膜内恶性变、手术系在正常组 织内切除者可以获得根治。对于侵袭癌,侵袭范围影响患者预 后,侵袭小于8mm,5年生存率为100%;大于8mm时,5年生存 率低于50%。恶变的组织类型影响预后,Tortoledo等报告不同 类型5年生存情况:
不只一种形态多形性腺瘤的症状和治疗方法解析
并发症
疼痛:多形性腺瘤 可能会引起疼痛, 尤其是在咀嚼或吞
咽时。
肿块:多形性腺瘤 可能会在口腔内形 成肿块,影响口腔
功能。
感染:多形性腺瘤 可能会引起感染, 导致口腔炎症和疼
痛。
神经损伤:多形性 腺瘤可能会压迫神 经,导致面部麻木、
疼痛等症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多形性腺瘤的治 疗方法
放射治疗的副作用:皮肤反应、 恶心、疲劳等
其他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切除肿瘤, 适用于早期、无转移的
患者
放射治疗:使用放射线 杀死肿瘤细胞,适用于 晚期、无法手术的患者
化学治疗:使用化学药物 杀死肿瘤细胞,适用于晚
期、无法手术的患者
靶向治疗:针对肿瘤细胞 的特定基因或蛋白进行治 疗,适用于晚期、无法手
日常护理
保持口腔卫生,定 期刷牙,使用牙线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 惯,避免熬夜、过
度劳累
避免刺激性食物, 如辛辣、过热、过
冷的食物
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及时发现和治疗口
腔疾病
饮食调理
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 椒、胡椒等
保持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 果
避免油腻食物,如油炸食品、 肥肉等
避免烟酒,保持良好的生活 习惯
解析多形性腺瘤的症状 和治疗方法
汇报人:
目录
添加目录标题
01
多形性腺瘤的症状
02
多形性腺瘤的治疗方法
03
多形性腺瘤的预防与护理
04
多形性腺瘤的康复与随访
05
多形性腺瘤的症 状
症状表现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肿块:颈部、腋下等部位出现无痛性肿块 疼痛:肿块压迫神经或血管,导致疼痛 呼吸困难:肿块压迫气管,导致呼吸困难 声音嘶哑:肿块压迫喉返神经,导致声音嘶哑 吞咽困难:肿块压迫食道,导致吞咽困难 面部麻木:肿块压迫面神经,导致面部麻木
腮腺巨大多形性腺瘤一例
腮腺巨大多形性腺瘤一例作者:冒符荣代敏李意俊曹炜胡小华来源:《新医学》2021年第09期【关键词】多形性腺瘤;面神经;复发;手术多形性腺瘤(PA)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唾液腺肿瘤,绝大多数发生在腮腺,也可累及下颌下腺、舌下腺等,特征是呈结节状生长缓慢、无痛的肿块。
极少数生长在腮腺的PA重量可超过1kg,被称为腮腺巨大PA(GPPA)。
我科于2020年12月14日收治1例GPPA,现将诊治经过报告如下,以供同行参考。
病例資料一、病史及体格检查患者男,71岁,因左侧耳下区渐大包块35年入院。
患者35年前无诱因发现左耳下区一“鹌鹑蛋”大小包块,缓慢增大,触之无疼痛不适。
体格检查:体温36.4℃,脉搏78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66/78mmHg(1mmHg=0.133kPa)。
专科检查:颌面外形不对称,双侧面部无额纹消失、无皱眉及闭眼困难,无鼻唇沟变浅、无口角歪斜、无鼓腮漏气。
左侧耳下区以腮腺为中心见一巨大包块,上达耳廓下缘,下达甲状软骨水平,肤色正常,皮温不高,测得大小约160mm×130mm×140mm(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包块,扪及质地中等偏硬,无触压痛,活动性较差,与表面皮肤无粘连,表面见一直径约为0.2cm的结痂,未见明显出血,见图1A~C。
二、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患者入院后查血常规、生化等均正常:白细胞6.11×109/L,红细胞2.59×1012/L,血小板280×109/L,血红蛋白86g/L;ALT14U/L,AST21U/L,血尿素6.22mmol/L,血清肌酐82mmol/L,血尿酸297mmol/L;血糖4.86mmol/L,血钾4.64mmol/L,血钠142.5mmol/L,甘油三酯1.23mmol/L,总胆固醇3.38mmol/L。
辅助检查:增强MRI报告示左侧腮腺区为中心见大小约159mm×126mm×136mm(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长T1长T2信号为主肿物,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晰,内信号不均,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肿块前突至面部后缘,下方突入颈部、下端至颈6椎体上缘水平,左侧胸锁乳突肌受压内移,见图1D。
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的CT表现
56 0
放射学实践 21 0 2年 5月 第 2 7卷 第 5期
R do rcie Ma 0 2 Vo 2 , . a il at , y2 1 , l 7 No 5 P c
咽 旁 间 隙多 形 性 腺 瘤 的 C 表 现 T
杨 慧远 ,杨 学华 ,郑 颖 ,谭 红娜 ,高剑 波
・ 颈 部 影像 学 ・ 头
The CT pp a a e f plo o phi d no a i t e pa a a e r nc s o e m r c a e m s n h r pha y e ls c Y A N G H u— ua r ng a pa e iy n,Y AN G u — X e hua, ZH EN G-
Yi g, ta . p rme to do o y,h is f it d Ho p t l fZh n z o ie st Z e g h u 4 0 5 , . Ch n n e 1 De a t n fRa i l g t e F r tAfi a e s ia e g h u Un v r i l o y, h n z o 5 0 2 P R. i a
aee h n e n n alc s sa d t ev n u h s rs ne l-omo ea ed ly d e h n e n n 1 a e 1 / ) t n a c me ti l a e n h e o s p a ep e e td mi t— d r t ea e n a cme ti 5 c s s( 5 1 . d 7
恶性多形性腺瘤汇总
【组织发生】
同多形性腺瘤,来自闰管或闰管储备细 胞。
【临床表现】
此瘤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生 长迅速,局部有疼痛与麻木感,肿物因 与周围组织粘连而固定。发生在腭部者 常形成溃疡,在腮腺者常侵犯面神经而 致面神经麻痹。
【病理】
肉眼观察,肿物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 呈浸润生长,瘤实质中可见出血与坏死灶。 显微镜观察,癌变时除见典型多形性腺 瘤结构外,上皮细胞成分丰富,大小不等, 核多形性,核染色质和核浆比例增加,出 现异常核分裂象以及瘤细胞侵入周围血管、 淋巴管和神经等。
有的病例中,除见多形性腺瘤结构
外,可见典型的腺癌、鳞状细胞癌、未 分化癌或软骨肉瘤的组织象。
小灶性坏死及出血,退行性钙化长等,均提示该肿瘤恶变
可能,应予高度重视。
【生物学特点】
与一般腺癌的生物学特性相似,容易复发 并可远隔转移至肺、骨、脑和内脏等,对其 应进行根治性手术或佐以放疗与化疗。
恶性多形性腺瘤
Malignant pleomorphic adenoma
恶性多形性腺瘤约占涎腺肿瘤的1.5~6%, 占涎腺恶性肿瘤的15%~20%,根据WHO肿瘤 国际组织学分类协作中心讨论结果,将其分为非 侵袭性癌(原位癌)、侵袭性癌、癌肉瘤、转移 性多形性腺瘤等四型。但90%以上系由良性多形 性腺瘤癌变所致,它既具有典型的癌的特征,又 具有良性多形性腺瘤结构,故此瘤亦名为“癌在 多形性腺瘤中”(carcinoma in pleomorphic adenoma)。
多形性腺瘤病情分析
多形性腺瘤病情分析
多形性腺瘤是一种混合性肿瘤,大多数都会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但是这种肿瘤属于一种良性肿瘤,平时的时候,无论是触碰还是触摸,会传染给别人,所以大家并不要太过担心,那么我们了解一下该如何治疗。
饮食保健
1、多以清淡食物为主,注意饮食规律。
2、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饮食。
3、该疾病对饮食并没有太大的禁忌,合理饮食即可。
预防护理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关键。
病理病因
病因不明。
疾病诊断
多形性腺瘤在临床上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1.涎腺区的慢性淋巴结炎耳前淋巴结或颌下淋巴结的慢性炎症也可表现为无痛性肿块,但常有感染来源,如面部、口腔或咽部的炎症。
肿块常为多个,有时大时小的消长史,抗感染治疗常可奏效。
2.淋巴结结核颌下及耳后淋巴结常见,逐渐增大,可有消长史,抗结核治疗后可缩小,肿块可为多个。
极少伴有全身其他系统结核或结核病史,也无明确的特异性化验检查指标,故单个淋巴结肿大时极易误诊。
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在上面的文章当中我们了解了,多形性腺瘤,首先呢这种肿瘤是绝对不会出现传染的,而且,对于治疗也是起到非常好的功效特别是现在随着医学的发达,对于种种就可以完全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形性腺瘤有什么临床表现
腮腺混合瘤也叫做多形性腺瘤,曾经在相声当中听说过,著名相声演员岳云鹏,得的就是腮腺混合瘤,它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一种良性的肿瘤,多见于青壮年群体,一般情况下,没有自主的症状表现,生长是比较缓慢的,一旦出现生长速度较快的时候,要有所重视,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临床表现
肿瘤多表现为耳下区的韧实肿块,表面呈结节状,边界清楚,中等硬度,与周围组织不粘连,有移动性,无压痛。
如肿瘤出现下述情况之一时,应考虑有恶变之可能:
1.肿瘤突然增长迅速加快;
2.移动性减少甚至固定;
3.出现疼痛或同侧面瘫等。
肿瘤位于耳垂下方,较大时即伸向颈部。
肿瘤呈硬结节状,有时其中一部分发生囊性变,其间有较软的结节。
肿瘤与皮肤或基底组织无粘连,可被推动;生长缓慢,可数年或十余年不发生变化。
如发生恶变,肿瘤常突然生长迅速,并与周围组织粘连而固定。
晚期的恶变肿瘤可破溃,出现疼痛或面神经麻痹等症状,并在颈侧区有淋巴结转移。
★治疗
腮腺混合瘤的治疗以手术彻底切除为原则。
肿瘤的包膜常不完整,有时瘤细胞可侵入包膜或包膜外组织,若切除不彻底则将复发。
故手术时不宜采用剜除肿瘤的方法而应将肿瘤连同其周围的腮腺组织一并切除。
术中要注意保护面神经。
如有恶性变,应按恶性肿瘤的治疗原则处理。
★诊断
腮腺混合瘤的诊断依据全面的采集病史,以及进行局部体格检查,手术前需要行CT摄片检查,最终病理检查以确诊。
术前一般不宜做活检。